2017  01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15 99 班 課程摘要

 

課程:聽聞軌理(十五)

時間: 2016/01/17 ()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課程錄音:

 

一、       前行

讚誦【水晶心花】 https://youtu.be/RYVROnR1QVM

好想你好想你 想念著你啊想念著你

想念著你啊 想念著你 想念著你呀
嚮往著你 思念著你 嚮往著你啊  思念著你

月又圓啦 月又缺啦 星星又出來啦 
想念卻也不能停 想念卻也不能停
我想念你啊 我思念你啊

一天天 一年年 還是這樣想你啊

你看天上月亮又圓啦 月亮又缺啦

我在地上想念著你啊 上師快來吧

星星出來啦 星星不見啦

我在地上祈求著你 上師快來吧

一年又一年 絕對不能忘

我在想念著你 上師快來吧

上師快來吧 上師快來吧

 

駱班長: 在台上講說,每講說一個字,會想著師父手抄稿裡的音聲話語、廣論宗大師的言論,以及法師不斷宣說的種種譬喻、公案,描述師長的點點滴滴,這種內心狀態就是「想念著你」。當我們的心一直憶念著師長的一語一行,想著師長的教授、教誡,即使沒見過師父,一直追尋著法師所描述的師長的點點滴滴,這就是我想念著你、我嚮往著你,我的心就像透明的水晶心花,願意完全接納師長所給予的教誡、教授。在經論及法的學習路上困難重重,所以需要師長、嚮往師長,祈求得到師長加持,給予明確方向,一步一步往上。

 

二、       正行

1. 手抄稿p.89LL3p.91L5

【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

手抄稿: 對於說法的這個師長,所告訴我們的這個教授啊,假定你不照著它去修習的話--修就是修改,那麼習呢,這個就是不斷地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做、做,就是這樣。修改些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行,以前我們的行啊,是跟無明、煩惱相應的,見、思二惑,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有一點小聰明,啊,覺得這個樣的。這種小聰明,真正說起來是害我們的,無始以來害我們的就是這個。我們真正的唯一的救護就是佛法,所以第一個要把這個東西拿掉。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小聰明呢,自己的見解,就是見惑,這個大怨家是這個東西;我們的習性呢,叫思惑,與情緒相應的。那麼細的部分就是塵沙、無明等等,都是這個東西。那麼要把它修改過來,但是一次還不行,所以不斷地、不斷地努力叫修習,不可以不修。

 

那麼,平常我們修學佛法重重難關。第一重難關呢,說我要修行哪,是不要聽的。這個道裡以前講過很多,倒不一定是說他的錯,因為看見太多人講了說了半天哪,一點樣子都沒有,所以真正有志氣的人,覺得那些人講了半天沒有用,我可不學那個。他這個志氣倒是本身好的,但是這種情況是前面說法的人的錯誤,並不是說真正的佛法不要講說、不要聽聞的。

 

討論:從剛剛那一段,你覺得師父要教給我們什麼?

同學分享: 一定要把以前的陋習改過來,不斷的去修。知道了就要去做。師父要我們好好的聽師長的教誨,修改自己以前和無明煩惱相應的行為,不要憑著自己的小聰明,以為自己都知道,都懂了,不需要別人講,而是真正照著善知識所教導的大智慧,不斷的去修改,很確實的去執行。

駱班長: 何謂小聰明? 從一個人的角度、用自己的想法去看事情,就是無明;和小聰明相對應則為大智慧。很多人,無量眾生,從他人的角度眼光去看事情,不斷想要利益更多人,角度變得更寬廣。針對一件事,只從單一角度去看,看不清楚、迷惑了,見解狹隘,就是所謂的「見惑」。這種狀態下,看不同的事就有許多不同的見解或標準,一旦碰到很多意見不同時,不如我意,而產生種種情緒、痛苦,智商瞬間降低,越看不清楚,造成了「思惑」。要如何修改自己小聰明的見解? 佛陀教我們,把看事情的角度(眼光),調整到從每個眾生的眼界去看事情,用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的角度去歷練而獲得成長,最後自然就能成就大智慧。譬如在工作上,當老闆指派一項任務時,要站在老闆的角度,揣摩老闆的想法,如何利益老闆,就能很快找到老闆的方向,再加上自己的建議及執行方式,完成任務。所以佛陀的智慧是可以運用在生活工作的每一個層面。

世間人的經驗很有限,卻又要用這些狹隘的經驗下決定,很容易走入以偏概全,掉入不理性的合理,要如何逃出這個陷阱?當人走入偏見時,根本原因是他認為他已經看到了全部。佛法教我們面對事情,要懷著非常謙卑的心,自己只看到很少很少的部分,甚至連百分之五十的真相都看不到,然後對這件事好好思惟,這時對人就不會那麼尖銳,情緒穩定;多次溝通之後,對事情的真相逐漸累積,觀點也會越來越廣,這時真正的大智慧會在歷事練心的狀況下成就,同時會升起佛陀的第二個智慧:如何看待這件事情,我的未來會更好?此時會想說法者所說的法能否為我所用? 能不能從這個法中更好? 此時會完全不在乎說法者是否做到,而且產生觀功念恩的心,感恩說法者說法的功德。

 

2.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為什麼大家會造惡業呢?  https://youtu.be/CaSZBQPS1lw

駱班長問: 為什麼人很容易注重物質而不注重心靈呢?

同學回答: 人不是刻意注重物質或注重心靈,而是所處環境下被影響,所謂物以類聚,較少有學習的環境。

駱班長回答: 人的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個是物質方面,只有一個是心靈,教育也較少著重,所以對心靈問題的解決方案幾乎找不到。所以單純就這一點,人會被導向物質,慢慢演變成習慣物質。

駱班長問: 物質重要還是心靈重要?

同學回答: 物質和心靈都重要。

駱班長回答: 物質離不開心靈,心靈也離不開物質。以身體來說,在一世結束後就消失,下一世會換一個再來,甚至會更好;心靈一旦出了問題,如果不去醫治,會一世比一世差,但我們卻只注重物質,不去解決心靈問題。舉例現世恨一個人,到下一世時,這個人換一個身體來,我們根本認不得,但是那個恨如果不去解決,卻會生生世世都存在。人對於物質的習慣是環境造成,但不能遷就環境,要下定決心對解決心靈上的問題要更努力。改變心靈最簡單也是唯一的辦法:習慣。何為修? 請翻開廣論P45L6: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所謂的修就是一次又一次把心放在善心善念上,然後保護這顆心在善心善念上。這就是習慣,然後保護這個習慣。心靈的修習方法就是就是檢查自己的習慣,創造好的習慣,把生命的主軸從不知不覺壞的習慣,變成有知有覺善心善念的習慣,學習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要如何懷著保護自己的善心善念吃肉?例如以前不吃懷孕、哺乳的母羊,而感恩牠們所帶來的生命。學佛平時要修善護他意,不要讓人遭受自己言語的傷害。

 

3. 手抄稿p.92LL7p.92LL5

手抄稿: 唉呀,我發現這個法相之美呀!美不可言!初機修學佛法,你只有走這條路,如果說你不走這條路,那條路我是覺得非常辛苦。當然,你宿生有大善根不在此例,因為你早就修過了嘛!

駱班長: 這邊提到了很多名詞,什麼是觀功念恩?什麼是貪?什麼是瞋?什麼是癡?什麼叫無明?這些都是法相。何謂初機?剛開始學佛法的人,是一個比較詞。初地菩薩對資糧道或加行道菩薩而言就是初機。

 

4. 手抄稿p.92LL4p.94L8

手抄稿: 那麼關鍵在哪裡呢?這就是我的經驗,假定你把它看成功單單是文字,那麼這個麻煩就來了。有很多人哪,就宿生有這個習氣,他是個念書人,碰見了書啊,書不怕多的,然後說得頭頭是道;說完了以後,也到此為止,對修行上面哪,更進一步,暫時停在那理。這種情況之下對於不歡喜念書的人,這是件苦事情。

真正的法相是這個嗎?不是,指出來的行相是什麼,這個叫法相。你說貪,貪是什麼樣子?你說瞋,瞋是什麼樣子?你要認得它呀!那個時候,非要靠那個經論指授給你看,這個叫法相,是指這個,哪裡是講文字叫法相!這文字,只是法相百千萬分當中的一個東西。所以你如果有了這個的話,經過它一指,你認得了,你認得了你才有機會淨除它。你否則不認識,你說修行,去掉貪瞋癡,貪是什麼?不知道。瞋是什麼?不知道。你怎麼去除掉它?很明白。像拔草一樣,你說要拔草,跑到那地方去,茫茫一片,那沒有用啊!

所以我常常說的,我這個善知識,當年我剛依靠他之前,我旁邊有好幾個人常常說笑話,說這個法師,大家已經出坡去了,他是做什麼事情,拿起全部精神來就做,就出坡去了。跑到這個花圃裡邊、苗圃裡邊把那個草拔掉,他做的一定是最快,全部打起精神來。結果等到他拔光了,你就看,草固然沒有了,菜、花也通通拔掉了。那時常常會笑,我那時也笑,現在才慢慢的覺得問題就在這個上頭,你必定先要認得。所以修行一定要兩樣事情,第一個正知見,然後精進行。我剛才說那個善知識,他兩樣東西都具足,正因為他具足,那個精力他不會用在這種小事情上的,你叫他管這個,很多事情,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真正的重點把得很牢,我到現在對他始終一生佩服不盡,感激不盡,受用也從這地方來的。

這個雖然是個笑話,我是說明,現在如果我們講修行,固然你這個園圃的事情你不了解,剛開始當然你可以樣樣拔掉,現在如果叫你學種菜的話,然後你這樣去做,你怎麼種菜?現在就是耕耘我們這個心田,你心裡面那一個是雜草,那一個應該保留你不知道,一股腦兒亂來的話,你能修行嗎?要想認得這個,就是說這個才是真正的法相,以後我們真的講的重點就偏重在這地方,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要了解,否則的話是你自己對不起你自己。我們好好的世間可以做個很好的人,放棄了不幹,跑到這地方來,那不是自己耽擱自己一生嘛?

討論: 如何去瞭解自己心中的法相?

駱班長: 所謂法相就是聽到一個佛法的名稱,而從中看到自己心中的狀態、心中的行相。譬如佛法的貪如何定義?廣論P170LL4【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對於內外很清淨、舒服的境界跟著黏在上面,就好像油黏在布上洗不掉。例如有人被稱讚美、很壯、聰明,則大多數的念頭、一生都花力氣、時間圍繞在這個上面,一生的主軸都在這上頭,沒有時間在心靈的學習,這是貪著內境。而錢財的追求、守護就是對外境貪著的一個例子,大部分時間精力都花在獲取財物及守護上。貪為什麼是一個不好的一種名相?因為它會讓人生氣、造惡業,最後就是苦,這就是業果:造惡就苦,造善就樂。何謂名相? 從經論得到正確的認識了解,建立正知見,接下來比對自己的生命狀態,看到自己心中的貪瞋癡,就努力的精進行,去做、做、做,改、改、改,改成習慣。貪的心會演變,第一個喜歡,第二個要更多,接下去看到別人的更好,(嘴巴吃一個,筷子夾一個,眼睛再看一個),然後產生謀略,再對自己的心安立一個名相,產生覆蔽心。例如義工,眾目睽睽之下一定要做,貪名譽;一直看別人沒做,貪偷懶;向別人控訴,貪認同,這就是覆蔽心。

 

5. 手抄稿p.98L1p.98L8

手抄稿: 回過頭來,你在你自己的心性上面找這個問題去,這個才真的法相。

駱班長: 看到了文字,重點要在你的心性上去找。你的心在哪裡? 你的心在境界裡。當碰到了境界,才有起心動念。

手抄稿: 而我們心性的所以起心動念,哪來的啊?有幾個原因,簡單地說,第一個,就是心理的種子,無始的識種,外面是外境的引誘,帶上根,「三事和合觸」。

駱班長: 例如眼睛()看到一個人(),產生眼識(),再跟意識結合,這就是三事和合觸。

手抄稿: 世間講心理的,好像是心理跟物理,內、外是兩樣事情,佛法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駱班長: 世間的人,心就是心,外境就是外境,心碰到境把它當成兩個事情。

手抄稿: 也不是心物一元論,它是個緣起論,當我們談到一個心理行相的話,一定有外面的東西在裡邊。

駱班長: 科學是心物一元論,心理的作用是物質的化學反應造成的,是物質的化學效益。佛法是緣起論,因為有境界心就啟動了,心就有了變化,因為這顆心的變化看到了境界,心不同,境界就不同,所以同一個境界,每個人看到的不同。境界在哪裡?在心裡心在哪裡?在境界裡,這叫做緣起論。內心有一個杯子,請問是心靈還是物質?是一樣還是不一樣?以形相而言,是完全一樣。佛法說「不一不異」,緣起之法。走在馬路上,不關心的事物,對心來說是不存在的,因為心完全沒有對它關注一點點,這稱為有心才有境。

手抄稿: 你看見這個人,這個人對你笑一笑,欸,你覺得很歡喜。你看見這個好吃的,你就貪;這個人對你瞪大了眼睛罵你幾句,你就瞋,所以這個瞋貪的是你內心的,可是跟外面的外境卻有這樣的關係。這個我們以後再談

駱班長: 眼耳鼻舌身跟境界接觸了以後起心,這顆心跟著境界而起,所以當我要了解一個名相的時候,一定要想起這個境界,我才能體會這個心。要把經論放在心裡面,隨時憶之念之。

 

三、 結行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