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課程:聽聞軌理(二十)

時間: 2017/03/21 ()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課程錄音:

 

 

 

一、前行

    恭誦:佛說無常經

一秀副班長:在短短不到一個月之內的時間,好多我們班級同學的相關親屬往生,這些都是佛菩薩示現。生命是虛無飄渺的,世間每一件事情都在告訴我們:不要太計較。今天為往生者誦無常經送祝福,一、是為他們祈福發願,亡生者可以速速往生善趣。二、讓我們自己體會到生命的真相,對於目前自己僅存的生命要我們掌握住自己的方向,把握每一分鐘好好利用,要很開心能有這樣因緣:能夠來共同學習佛法,其實是很難能可貴的。我接觸到蠻多人,在言談中得知:能夠一剛開始學習經論,可以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尤其是聽到師父的教法的人是很幸福,在佛法理念上很多知見是很審密的、很有次第的是很不容易的。假如你能夠真正的走上去,是有機會的。

 

二、 正行

1. 複習: 廣論:P20L4~P20L9 此原文故須正,抉擇自身,而聽聞之四家合註與師父手抄有差異

師父手抄開示: 所以正確的作法是一定要將聽聞到的佛法在自己身心上去作抉擇。(ㄨㄟˊ)

四家合註開示:所以聽法就是為了抉擇自身而聽聞之。(ㄨㄟˋ )

駱班長:這兩者是相通的,因為我們學問不夠所以建議兩者都須學會,我們要用這樣態度來面對四家合注跟手抄稿的一點點差異。

 

2. 研討手抄:手抄P121L5~P122LL5 “音檔12A 23:34-25:53” 《結合上師開示與今天的課程學習》

駱班長: 上周我們聽了上師開示,第一要「發現」自己的煩惱和不開心,一旦找到了接著要「」住P122L6  師父說我們有三種狀況:

1.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煩惱,只看人家的煩惱;

2.第二就是自己心裡總是懶懶散散的;

3.第三是自己在煩惱當中,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憐的!

駱班長:我們是一種或三種?可以說一種也可以說三種,為什麼自己的煩惱看不到,老是看別人過失呢?因為我們「習慣了」!老是用自己的ㄧ套標準去看別人,一旦別人不符合,就不舒服,起煩惱。

手抄P122L3 佛法所指懊惱是指反觀自心所產生的,關鍵在於當別人講到我時,會自我反省說:「我怎這麼差」,對於自己煩惱不能忍受後,進一步去修行哪,這樣才對。」(上師開示:對於自己碰到境界起了煩惱,你要發現然後止住它。)何謂“止住”,就是在境界上,「止」住自己的煩惱。平常我們碰到不開心的時候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持續不開心?其實我們沒有不開心,因為我們以為找到出口,總是用「煩惱」把不高興發洩出來,不要用最暴躁的方式去解決自己的「一向不喜」的念頭,(上師說要用找到自由的智慧跟慈悲的思惟去面對這件事情然後化解。)

 

實例:一對父母帶著住在國外一個女兒去餐廳;侍者將咖啡潑倒在女兒身上,女兒馬上站起來說有沒有燙到你?侍者說:沒關係、沒關係,我擦擦就好不要聲張,侍者非常恐慌。女兒若無其事的回到座位,再叫一杯咖啡。他的父母覺得非常疑惑就問她:「女兒你不生氣?」女兒回答說:「爸爸,我也在服務別人賺零用錢,假如是我將咖啡潑到客人身上的時候,您知道?都是不小心的,其實心裡是很恐慌的,假如任何人聲張,我就會沒有工作。我曾經為了別人罵我,我找了一個多月都找不到工作。侍者剛剛碰到這件事其實他的傷害比我還大,所以我必需要這樣做。」智慧跟慈悲的翅膀會讓我們從過去的習慣、直線的發洩情緒中飛翔出來逃脫出來這才叫做自由。這個女兒她就是有親身的經驗,對於侍者潑咖啡這件事他的理解是這樣的狀態:他深深看到侍者恐慌的心,需要這份工作的心,而幫她把這件事情處理掉,還另外點一杯咖啡。

O  什麼叫做慈悲?慈悲就是:你對於一件事情的痛苦,感同身受以後,你才能真實理解對方真實的痛苦。所以所有的聽聞你要記住,然後透由師父的「法」慢慢思惟,然後你就看懂了。

O  什麼叫煩惱?當你不快樂的時候,用最粗糙的方法按照過去習慣(罵人、打人)去發洩。

O  什麼就止住?就是把過去不好的習慣停止。

然後用智慧跟慈悲去思惟。思惟怎麼做是對我好、對他也好。逐漸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見解改變了,感受就改變,感受一改變,行為也就跟著變!

O  所以上師的開示,就在教我們一個重要的概念: 抓住一個我們常有的某個習慣,觀察自己不開心的狀態,找到後就問自己,為什麼以前沒發現? 以前沒聽法之前是怎麼解決這個煩惱的? 現在學法之後,我準備怎麼解決? 如果這樣解決後,會有甚麼改變? 感受有甚麼改變? 我們可以慢慢會去體會這件事實際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公案:奔公甲公案 (手抄P122LL4~P127L1)音檔12A 25:53-2B 02:52”

討論:奔公甲跟我自己最大差別? 

睿緒師兄分享:奔公甲這個公案我有些納悶:他下了決心要去修行,然後把自己關在一間房子。像我一定要在外面行走的時候,看別人講什麼做什麼,然後做一個比對,然後才知道自己相對做得好或不好,不會把自己關在房子裏,然後看自己的心念說這個好這個不好。他沒有一個標準值,他怎麼知道他自己好或不好?這個我不太理解!

駱班長:奔公甲跟我們不一樣的點,就是老師一講,他看到得是“心”,而我們看到的是“行”,而且是看到外面的“相”。他看到師父一講,就是講自己心理的狀態,奔公甲是標準的利根,可以師父一講馬上反觀自心。而我們都只聽到外在的行相,都沒有聽到師父要告訴我們的起心動念。

茂琳師兄他對治煩惱的心,非常的堅決,剛剛提到分那個奶茶,他就覺得起了一個貪念,馬上把缽蓋下來,這就是他對治“境”的決心。  

駱班長: 當奔公甲發現那個奶茶快沒有時,瞪自己一眼,便把缽蓋起來。而通常我們心中通常會現起我不可以這樣,這是沒有力量的。當你的前一個對治沒有力量的時候,下一個念頭煩惱再起。而奔公甲是一口氣將缽蓋起來,這個動作是你我很難想像的,他對於自己心的變化非常了解,所以他斷了喝奶茶得這個念頭。蓋缽的這件事情就是“如樹應安住”的那個“止”跟“斷”。

 

3.影片:Alone Yet Not Alone 孤單但並不孤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9TY7KYjXQ

杜王副班長:主唱者十七歲時在一次潛水中發生意外頭下腳上,手腳全部癱瘓,有部分截肢,當他只剩下嘴可以去唱歌、畫聖像到各國去演講,在他的轉變當中有一個特色:當他找到一個依靠以後,他就不害怕,因為他不迷失了。反而感激他的苦難,就像“如樹應安住”所說,當我看到不喜之因,馬上轉變我的心念,然後歡喜的去面對煩惱因為它是一個提昇的力量。這是一個轉變,很不容易,是需要藉由依靠。他有這樣的親身體驗後,他深入非洲去救護更多的人,這就是菩薩行。透由親身體驗,了解苦,才會了解別人的苦進而去幫助更多人。

駱班長什麼是抉擇自身而聽聞之?

生命裡頭他把所有的依靠,是在於你內部自我的回饋,內心的回饋才是真實讓你永遠富足,不會孤單、寂寞、真實富足的湧泉。所以當你在每一件事情上,每一個境界裡面,你把法面對境界的時候,把你一直仰賴的外界的回饋心得系統你把他斷絕掉,然後反觀自心找出慈悲跟智慧來面對境界,然後饋自心。這樣你就發現原來你自己具足了生生不絕的能量與自我愛自己的能力。  

所謂「抉擇自身,而聽聞之」

藉著佛法告訴我們每一個境界從自己的身心裡面用轉念的方式來產生心的生命的原動力,只要你得念頭能轉,你的觀念能轉,你的感受就轉、境界也轉,其實你本身就產生一股非常富足的力量,所以你看起來是一個人,但是不孤獨。這是我選這首歌得真實關鍵! 

 

手抄P128L1P128L5

駱班長:這一段是整個聽聞軌理的關鍵中關鍵,師父又再度提醒我們最關鍵的四個字「善、思、念、之」。師父要我們好好地聽、認真地聽而且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善、思、念、之!」因為修行的精要都在這幾個字。要用智慧、慈悲,善為抉擇,去思惟,等到思惟了以後,反觀自心,一心憶念,取代我原來錯誤的見解,慢慢地「定」、「慧」就自然跟著來。感恩師父讓我們了解我們自己的毛病何在,要怎麼深入去改,最後引師父在手抄中所提,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從這地方開始深入。

 

4.宣導:

1.土豆聯誼會聯誼活動今年度禪修營4/30()-5/30 ()在麻布山林舉辦!邀請各位會員,或同學踴躍報名參加!

2.4/11 本班舉行廣大供養,請同學們踴躍參加

 

三、 結行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2017.03.21 簡短課摘
 
上周我們聽了上師開示,上師教我們如何「如樹應安住」? 第一要「發現」自己的煩惱和不開心,一旦找到了接著要「止」住,以免狀況越來越糟。 「如樹應安住」是否能與聽聞結合呢? 感恩班長的帶領,我們有了一堂既深入又精彩的課程:

 

一、「發現」自己的煩惱:

在師父手抄第二冊P122 L6,師父教我們看到自己的煩惱,細細來分我們有三種相狀:

1. 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煩惱,只看人家的煩惱

2.第二就是自己心裡總是懶懶散散的

3.第三是自己在煩惱當中,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憐的!

 

自己的煩惱看不到,老愛看別人的煩惱,為什麼會老是看別人過失呢?因為我們「習慣了」!老是用自己的ㄧ套標準去看別人,一但別人不符合,就不舒服,起煩惱,所以師父說,透過聽聞了以後,我們自己身心上頭種種錯誤的,才都看出來了。

 

二、在境界上,「止」住自己的煩惱

發現自己的煩惱後,因為聽聞,懂了對錯,那個時候,心裡面就會很懊惱!說:「怎麼我這個身心這麼個差呀,差到這種程度啊!」自己對於自己的煩惱不能忍受的這種心情產生,進一步才會去修行,這就是「止」!

 

以就是說「止」,是希望我們不要在每次遇境時,總是用「煩惱」把不高興發洩出來,不要用沒有智慧的方式去解決自己的「一向不喜」的念頭,而是要透過聽聞佛法所產生的深度智慧與慈悲,產生思惟的自由度與強烈的正理建立,讓自己從煩惱的桎梏中跳脫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逐漸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見解改變了,感受就改變,感受一改變,行為也就跟著變! 所以上師的開示,就在教我們一個重要的概念: 抓住一個我們常有的某個習慣,觀察自己不開心的狀態,找到後就問自己,為什麼以前沒發現? 以前沒聽法之前是怎麼解決這個煩惱的? 現在學法之後,我準備怎麼解決? 如果這樣解決後,會有甚麼改變? 感受有甚麼改變? 我們可以慢慢會去體會這件事實際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師父手抄中P122- 126 有講到精彩的奔公甲公案,大家可以仔細的思惟,到底我們一般人和奔公甲有甚麼不同? 這個思考,也是師父希望透過這個公案要傳達給我們的重要知見,同學可以多多思惟! 今天的課程,班長透過上次上師的開示,結合最近整個聽聞的重點「決擇自身而聽聞之」,就是希望大家理解內心自我的回饋,才是真實富足的泉源,要斷除一向依賴外界回饋的習慣,透過智慧與慈悲來回應境界,如此一來才能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擁有生生不息的能力。但究竟要如何學習、如何修行? 師父又再度提醒我們最關鍵的四個字「善、思、念、之」。師父要我們好好地聽、認真地聽而且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善、思、念、之!」因為修行的精要都在這幾個字。要用智慧、慈悲,善為抉擇,去思惟,等到思惟了以後,反觀自心,一心憶念,取代我原來錯誤的見解,慢慢地定、慧就自然跟著來。感恩師父讓我們了解我們自己的毛病何在,要怎麼深入去改,最後引師父在手抄中所提,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從這地方開始深入。

 

最近許多同修至親相繼往生,感恩他們的示現,讓我們再度反思我為何如此執持自我,在逐漸了解生命真相的同時,僅存的生命我又該如何利用? 此生能學習廣論,有次第的領略佛法,為我的生命定錨,是如此難能可貴! 也希望大家珍惜得來不易的善緣,持續快樂的學習,祝福大家!

 

立理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