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親近善知識(六) 時間: 2017/07/11 (二)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課程錄音: 課程摘要: 一、前行 1.讚頌: 思念 真如 詞曲
都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在人世間昏睡 朝朝日出而做
日落卻無法而息 我的心在飄離
似乎要離我而去 總有一些心事 無人能懂
有一些不能契及 海水潮 潮漲潮息
天天日子這樣過去 上師啊
我的心在思念你 何時你來找我回去 上師啊
結束流浪的日子 直到遇見你 心靈的皈依 直到遇見你 杜王副班長:思念是誰在思念?我在思念;其實,善知識對我們的思念遠超過我們。你何時會思念善知識?當你有痛苦煩惱的時候,偶爾會想一下,但我們的善知識卻無時無刻在為我們想,幫我們脫離這個苦。 「思念」這首讚頌的歌詞道出我們的很多形象,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從一出門到現在,你是否有觀察到心的狀態?你在忙甚麼?你有沒有方向感?師父有一次開示提到世間人士多處於「忙、茫、盲」的狀態,歌詞中前3句就是在講這種形象:『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在人世間昏睡』-
盲目、不認識自己,『朝朝日出而做、日落卻無法而息』- 每天在忙世間的利益,『飄離』-
沒有方向感、茫茫然不知要駛向何處,在世間中當達到某個成就很多人會突然失去重心,達到目標瞬間的高興通常無法維持很久,需再設定下個目標,永遠在設定新的目標,一旦沒有新的目標就不知往哪裡走;「忙、茫、盲」的狀態直到遇見善知識才會終止。善知識喚醒我們,讓我們有正確的見解,知道如何判斷、抉擇,此為我們學佛的目的;精進的心放在對我有幫助的事情上;設定成佛的目標,以大悲心幫助所有有情。 駱班長:各位心中一定有雜音:我很清楚我是誰,我在人世間非常的清晰,心忙得很並未飄離、很有方向感!但有一件事大家無法defense:每天一早起來有忙不完的事情,為何日出而做日落卻無法而息呢?其中有一關鍵點:生命中真正綁住我們的就是種種”事項”,因為骨子裡覺得只要把所有事項處理好生命就會得到圓滿。生下來就有這麼多事情,總是想要把事情解決、處理好難道不對嗎?佛法說:錯是錯在把這些事項看成是解決外面的事情,而不曉得這些事情、境界是要解決心裡的狀態;物質離不開心靈、心靈離不開物質,而所有的物質是為了解決心靈上的困擾;一定要想清楚這件事,不然就會迷於外境中而「忙、茫、盲」卻始終解決不了。遇事時應去想如何讓我的心、我的未來更好?碰到任何境界都要去想如何讓我的心靈更上一層樓?對自己更好?對別人更好?這個時候你就不會想要處理所有的境界,忙的是心靈的提升,此時就會知道哪些事該去處理、哪些事不需處理,生活中才有空間心靈才能成長;生命突然之間方向感也清楚、生活的步調也緩慢了下來,可是心靈的提升卻是從來沒有過的進步;「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就沒有空間及時間,有空間、時間才能讓自己沉澱,面對境界時才能升起智慧。佛法講得很清楚:沒有止、就沒有觀,沒有定、就沒有慧;忙於事項心就定不下來,解決了十件事情竟是同一件事,你竟然完全沒有提升智慧?那你幹嘛去解決十件事?乃至於未來的一百件、一千件?佛法要我們尋找的上師就是要能告訴我們:如何在一百件事情中看清楚在我心上的是哪一件?然後我以一個平靜、清明智慧的心看清楚這一件事他要提升我什麼?此時在人世間行走,很多事看過不落事,境界已然過去,開始變得比較清明,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的。不要忙於事項,問題是解決不完的,一定要尋回自己靈性的心,提升智慧把百件事情看清楚關鍵的問題,此時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要學習的是這個。 二、正行 1.複習
贊鴻副班長:具十德相的人非常不容易找,其中至少要具備這5項:戒、定、慧、達實性、悲愍; (1)
調伏(戒):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煩惱,所以有辦法解決你的煩惱。 (2)
寂靜(定):解決自己的煩惱之後看所有的事情要有一個定的狀態,對自己的生命相狀、宗旨是很篤定、清楚的在走;對萬世萬物、所有的問題.困難都能一目了然。 (3)
近寂靜(慧):定了以後能抉擇出對自己生命提升最有關係、最重要的事情。 基本上一定是德增上→在戒定慧的修行上比我更高就是我學習的對象。 (4)
達實性:看所有事情的角度跟我是不一樣的,能夠穿透五蘊(眼耳鼻舌身意)感受的世界,係最理想的空性代言者。 (5)
悲愍:具備戒定慧及達實性,若無利益眾生的念頭,這位老師是不會教你的,或
教你的是有限的;具悲愍者表示利他心是非常強猛的,共學時班長也特別提醒:”攝他德”是十德相中是非常重要的表現,其中又以悲愍心為要。具悲愍心者就會想盡辦法善巧地將法義送進你的心裡,因為他會一直想幫你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有自己成就戒定慧、自己達到空性.解脫。 有一天如果你想要成為別人的善知識,這5項也是你一定要有的修為。 駱班長:大家心中一定還會有雜音:談到戒定慧就跟我無關,因為受戒者幾希,更遑論其他項了。 前面有講到:碰到任何事情絕對不可以日出而做日落而不息,在生命中要獲得一個寧靜、空間以產生智慧,所以一定要有定,碰到任何事情心情一定要能穩定下來;老公老婆吵架最常見(或母生子氣、與老闆不合),心情激動時要想起師父講的話,戒的另一個名稱叫”多聞”,戒即為”甚麼事情該怎麼做”,就是要想起師父怎麼教-至少要想起「觀功念恩」,沒做就是沒持戒,透過觀功念恩得到心情的平靜,如何觀功念恩: (1)
找到你我共同的基礎、能夠談的話題、共同的目標及方向 都是為了這個家好(找到共同點心就會平靜下來),只是意見不同。 (2)
把時間拉遠,觀功念恩的空間就會出來。 (3)
把角度放寬:公案1:學員要跟老公出國旅遊,媽媽不開心...由小孩出來說話或商請兄弟姊妹帶媽媽去玩。 公案2:男學員要參加八關齋戒,先做足恩德、好處給老婆,老婆就會同意。 心情平靜後就會發現事情可以解決,這就是戒定慧,離我們並不遠。 「戒」:想起師父的教授教誡。 「定」:把自己的心情、情緒穩定下來,以便於升起智慧;定的3件事:(1)把眼光放遠
(2)把心量放寬 (3)把心情放緩,慢慢地就會得到智「慧」。 2.
研討廣論 P27
L5~L7 梅華副班長:十德相的總攝、結論:如果你要走修行解脫道,像這樣的善知識乃是我們達到究竟欲樂(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根本;故想要求依止善知識的人,應當要了解善知識的十德相,努力去尋找具有十德相的老師,作為我們依止的根本。 我如果想要讓別人跟我學習的話(想當別人的善知識),也應該知道要好好努力去俱足這十德相。所以十德相還有另一層意義:是我們想要成就的目標。我們生命有很多貴人,所以有今天還不錯的生活、學習及穩定知見,人生的很多關卡需要貴人,是否也可期許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別人的貴人?而我學習的標準就是十德相。 廣論的文不是那麼難懂,只要一個一個字慢慢地讀。 宗喀巴大師當初是怎麼寫廣論的呢?在西元1402年冬天,宗喀巴大師在惹珍寺閉關幾個月完成廣論,旁徵博引各項經論(博朵瓦語錄、入行論、俱捨論釋、四百論...等),彼時並無圖書館或網路可供查詢,經論的出處全部在宗大師的腦袋中,當思及此點,對宗大師就非常非常佩服;表示這些佛法的理路、精涵都在他的心續裡面,隨時可以流淌出來。從此後對廣論的每次每句都很佩服,不再覺得拗口或難唸,喜歡一個一個字讀廣論,遇到很棒的句子甚至還想背起來,然後反覆地思維它,會非常地有意思。 上師曾說過:讀廣論有時比讀武俠小說還精采。假想宗大師就在你面前說:只會讚美旃檀卻無其香、只會讚美佛法卻無行持者是”彼等無尸羅”,你要去想這樣講有沒有道理?
這句話我是否承許?我的生命經驗、思想理路有沒有接受他?這樣就會有所謂的來往來往,若不承許該理路,就會產生武俠小說中的比武情節:我的立論為何?再跟對方的說法去比對;這是我學習廣論最大的的收穫,可以用我幾十年的生命經驗來加以比對,可以跟宗大師對話,這是學廣論很開心的一點。 3.
研討手抄: #2 P235
LL7~P237 LL1(聽帶:15B 04:50~15B
10:30) 梅華副班長:如果佛法會被破壞的話,是被佛弟子自己本身,外人是沒有辦法破壞的;因為你的外表像佛弟子或別人以為你是佛弟子,可是你的行為、言行卻不是依照佛法的教誡去做,如此一來佛法就被破壞了。(所以我們是廣論學員,對於自己的行持要有師父弟子的樣子。) 師父有特別提到破壞佛法的兩個方式:一是「行籌」(投票):如果投的是反對或錯誤的籌,致事情的決定是朝錯誤的方向,此則為破壞佛法很嚴重的方式(似是而非的人跑去行籌的話那就完了);一是「說相似法」:講道理時好像是引經據典但卻是隨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去說,而不是根據佛陀的教誡去說,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名詞解釋:「行籌」:當寺院有重大事情時會舉行投票,由上座法師或比較有份量的法師用行籌投票。 「結夏」:佛在世時所制定的規矩,平常修行人在各地托缽、修行,在印度3個月的雨季時,佛陀會請大家集結在一起,不去托缽而是接受在家人的供養,目的是坐在一起好好用功學習,佛陀也可密集予以開示。 「布薩」:結夏時半個月要布薩一次,把大家集合起來,一方面有事情可以開會討論行籌(投票),另一方面要”誦戒”,把戒律誦一遍,觀照自己的身口意有無按照戒律行持,如果沒有就要懺悔,此為布薩時最重要的事。 師父的思慮非常綿密,在P237 LL2也有講到:學—要找這樣的善知識,教—使得自己要做到這樣的程度;就是跟廣論P27
L5~L7相呼應。 4.
討論:班長們是你心目中的善知識嗎? 梅華副班長:最完整具有十德相的就是佛陀,之後的祖師大德-宗喀巴大師、阿底峽尊者..等也是非常棒的善知識,到了現在我們會覺得愈來愈難尋找到善知識,是因為沒有善知識嗎?有時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善知識的眼睛,去欣賞、看到、發現某些人身上有非常好的品德,問題是”我”沒有看出來;也許善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不認為或沒有發現。 最重要的善知識應從身邊去找,不要把他定得那麼高標,看你有沒有眼睛去發現,願意去學習。 ★玉茹師姐訪問駱班長學習廣論的過程及心得∼ 玉茹師姐:我們需要學習的對象-善知識,因為佛陀離我們很遠,而班長耳提面命要遵從師父教授,看過日常師父的學員也不多;梅華副班長就設計:有一位大家都看到且被班長團一致公認可以學習的對象就是駱班長。 駱班長曾經是研華電子(台灣工業電腦最大的一家)的資深副總暨發言人,有次老闆跟駱班長說:他發現駱班長福智的email比公司的email還多,讓駱班長開始認真思考他未來的方向;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駱班長會決定將這麼高的職位、薪水、社會地位放掉,全心投入廣論班?所以才讓這麼多人受惠,一周7天有8堂課,其中1堂還要飛到日本。請問駱班長:最大的轉變在哪裡? 駱班長:各位聽到我的故事後就會知道一定走得上去!前面3年半讀一般班(非企業班、非CEO班),大部分都熬到8:30-9:00才到,因為同學、副班長各消文1遍,班長又解說一遍,聽了半天,班長也都解說得馬馬虎虎,所以都熬到最後才到;3年半的過程整本廣論1個字都沒寫,那時覺得廣論講得很好,可是跟我的生活沒有甚麼關係,所以1個字都沒寫(都是重點就沒有重點),班長講的話都是解釋文句寫上去也沒意思。 然後遇到我的貴人:邦媛師姐,把我抓去營隊當副大組長,負責公關組對外講說,駱班長覺得要對外介紹福智團體問題不大,看完邦媛師姐給的所有師父的書籍,做了4、50頁PPT(曾是補教名師),就覺得”搞定”!!到鳳山寺試講前,要看一段”我們的師父”影片,看完影片一個字都沒講,大哭一場。大致上從那次開始,我覺得自己有很大的變化;因為一直在生命中就是覺得要賺錢、賺錢,設定40歲就退休,準備過幸福快樂的日子;正在當時,被研華董座劉克振延攬,2年即離職又改成一、三、五上班,我的生命其實心中所追求的是不要上班,只要有錢花日子好過就好了;結果我看到師父36歲出家,58歲去西藏還學藏文、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回來教人,怎麼會有這種人?看著自己做的PPT,想到師父的志業,2005年去福智時師父剛好在2004年年底圓寂,可是師父的所有的志業都開展得非常好、非常順利,突然之間發現人的格局竟然可以差距這麼大!原本只想賺一點錢、混吃矇睡、坐吃等死、早晚餵狗,竟然有人36歲出家還把這些志業搞得紅紅火火的,突然之間覺得自己根本沒資格去介紹師父,所以大哭一場,從那以後生命好像就有所改變。 玉茹師姐:請問駱班長:一開始學廣論就在學”調心”(調伏自己),光看駱班長就可以感受到個性很急又太聰明(台大經濟系),像這樣的個性在剛開始學廣論就在碰撞,是否遇到過在心性調整上印象最深、反差最大的例子? 駱班長:說實話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太大的進步,您們一定可以更好的意思是說:這件事的起點很重要,當我發現師父那麼高的格局,前面的3年半我到底在做甚麼?其實我的意思是:沒書是讀不通的,我1個小時、半個小時還是聽得比你2個半小時懂,我的那種是充滿驕傲的方式在學廣論,我覺得學廣論問題不大;邦媛師姐叫我演講或講說,我覺得問題不大;其實我心中沒服過任何人,這個東西最傷腦筋,所以做我的老闆都很傷腦筋,他也知道我壓根兒就不把他當回事,這種狀況下我學廣論完全是負面教材;邦媛師姐後來把我抓去當副班長,叫我消文,消文完問我然後呢?我說這麼簡單那有甚麼然後?那師父講什麼呢?—完全沒聽過師父錄音帶(沒聽過就以為我會);邦媛師姐說:你現在當副班長不能再這樣了,從此就被框住了,就認真把師父的錄音帶全部聽完,而且聽好幾遍還背起來了,這就是我的個性,消文也就變得非常認真。其實這個轉變有個骨子裡的問題就是”德增上”,發現生命中有一個人的高度太高了,所以我常跟大家講「境行果」,這個人這麼高,你怎麼可以這麼low呢?就會想說:我要、我要、我要。我其實還是很混,該做的壞事都沒少做,可是我可以跟各位說:我跟各位上課是拿生命在上課,這是真實的,我對於要跟大家談的東西都會左思右想,班長團都會被我整慘的,我從來一個PPT不會講同樣的話,每一個東西我都思考”師父到底要跟我講甚麼?”很多東西會在我腦袋不停地竄,我想要不辜負師父對我們的教導。一個最差最混的人,當你發現師父這麼了不起,你要是有志氣就會提升;怕就是怕你心裡想:師父了不起是他的事,我就寧願鴉鴉烏,那生命就沒有甚麼出路。志氣真的很重要! 玉茹師姐:請教駱班長: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並全心奉獻,其中是否有什麼顏如玉或黃金屋? 駱班長:其實真的要感謝各位,帶班是一種責任,無論是聽帶或是看師父、仁波切的論述,心裡想的都是如何活化課程,在這樣的狀態下成長很快;換句話說,我是跟著大家的學習一路在往上支撐,希望每一堂課都能帶給大家新的、有用的東西;我有一個好處:可以感受到你心裡的雜音,看你的眼神可以察覺你不以為然,那時我就很急,師父講的話怎麼可以不以為然?就會想盡各種辦法旁徵博引、看各式各樣的書籍,乃至廣論上的內容想要幫助大家把這句話翻過來講,翻過來講的時候就可怕了,就會變成用前面講後面、用後面講前面、用中間講哪邊,把整個廣論變成活用的東西,而且念茲在茲:到底在同學的生活上、工作上有甚麼受用?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幫助很大,對於很多概念慢慢融化下來了;去年唐會長在東吳把廣論開成大學生的課,我就常在想:大學生常遇到出國、感情、家庭、打工的問題,就開始想各式各樣的案例去跟大學生討論,用的是廣論的教材,講的全是他們現在求學、生活、工作上的狀況;常常一堂課有一半的時間是同學問問題,只要問題有事先拿來,一定當場立刻回答,甚至一堂課要回答22個~25個問題,每堂課都有講不完的問題,代表學生在面對這個社會其實是很辛苦的(於是很能體會侯文詠的感受:問題回答不完且答案也不盡周全,但仍然要持續不斷地回答問題,因為對方有需要,等知識更淵博時再用更好的東西回饋他們,跟侯文詠及同學們都學到很多東西)。 當你能發願當班長,當你的心念想要幫助別人時,你的智慧才會真實的開。 我們其實沒有給自己太多的機會,我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追求上:讓自己愉悅、讓自己有成就,卻很少真正的愛自己→好好想一想我的心怎樣能得到真正的平靜、幸福,當你了解你的目標是要讓你的心得到平靜、幸福時,你就會學習心靈上的提升,你就會知道菩提道次第廣論、師父的這些課程好重要。怎麼樣讓自己的心得到平靜幸福?這才是真實的;我們有這麼多時間卻不是用來愛自己,成天過得苦苦惱惱的,應該要想辦法讓自己無論如何天天都要過得快快樂樂!你學廣論最大的成就與否就是有沒有愈來愈快樂! 5.影片:MozART Group
- Wild, wild Wes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rZf87l02UU 一秀副班長:看這影片有何感覺?他們彼此默契太好了吧!
班長分享學習廣論有幾個階段的生命成長: (1) 看到師父生命的格局,讓他心嚮往之;讓我們看到「尊重善知識」在修行過程中的陪伴,帶著善知識的陪伴往上走。 (2) 邦媛師姐-「同行善友」推著他致輾轉增上。 (3) 班長謙虛地說是所有同學們,即「外護善知識」--家人、老闆、同事均屬之。 學習過程中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就是”同行助伴”,就像剛剛的影片,如果每個人都只在意說我彈得比較好,我不是要配合你把它表演得更好,就無法帶給我們這麼美妙的音樂。更重要的是:他們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完成剛才那樣的表現,所以我們也是要加在一起才可以一直往上。 6.研討廣論 P27
LL6~P28 L1 一秀副班長:現在是末法時代,所以要找到具足十德相的善知識真的不容易,如果沒有的話怎麼辦呢?就好像馬車只有一個輪子是沒辦法走的,因為時運的關係,如果沒有修行助伴的話,我們就很難成就;所以左右的好同學真的是非常重要。同行助伴中我們說「師法友」,假設馬車的2個輪子,1個是師法友、另1個就是我們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後面講的就是同行善友需具有哪些條件! 7.研討手抄: #2 P242 L7~P245 L4(聽帶: 15B 19:11~15B
24:40) 一秀副班長:以前以為八分之一、二分之一就是在算數學題,但師父不是用這樣看的;師父提醒我們做任何一件事,一定是互為增上的,你有了戒,把握住根本,慢慢地有多少。 八分之一如果用算術來看是百分之十二點五,可能有百分之四是戒、百分之三是多聞、百分之幾是其他的;也就是說,八分之一就有其他的根本,八分之一就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師父說:八分之一是甚麼,你真的能夠調伏自己的煩惱時才會懂得。此處又回call到善知識十德相之5要:戒、定、慧、達實性、悲愍;戒是師父的教授教誡,所以要多去聽聞,聽聞後心才會定,定了後才會有智慧;所以看起來是八分之一,但已包含所有基本的部分,而後才會輾轉增上。 純粹從修持下手的話,這個困擾是會有,假定你能多聞,能夠從聞上面來輔助的話,那這個困難就沒有。為什麼困難會沒有?因為聞而能得聞慧,就是班長一開始講的戒定慧,聞就是要得到智慧;那這個智慧是要破甚麼?佛法的目的是要破我們現在的形相,為什麼說戒就是要聽師父、祖師大德、佛菩薩的教授教誡呢?因為我們在學一個我們之前不一樣的智慧,所以要破原來的想法,這樣我們才可能不會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才不會睡覺時心也提不下來,才會有定及真正的智慧。 駱班長:這篇不太容易懂,我用最簡短的方法跟各位說明;甚麼叫做輾轉增上?師父後半部分說聞思修,一般來說這個人有甚麼條件是看他的修行而定,我沒有修行就看不出他在修行嗎?這句話是錯的!所以師父說:假如我從聞下手,我也可以看得出他修行的方法;聞思修的目標是修,但假如我去判別一個老師的話,我聞而得聞慧,是有一個起碼的認知標準;假如我要得到修來去判別一個修行的老師的話,那我已經修成就不需要老師,但我沒修成呀,我就是沒修成才需要老師,所以師父說從「聞」下手。 後面的其實在講前面的八分之一,戒定慧從哪裡下手?一定是從戒下手;100層大樓地基要8層,現在蓋到第10層是完成多少?學建築的織宇師兄說1/3,絕對不是像我們所想的1/10,因為地基所打的時間很多很多。假如說戒定慧是八分之一的話,戒可能已經到達二分之一;何時戒會圓滿?慧圓滿的時候戒才圓滿。戒打根基很深的時候,戒得50分、定搞不好只有10分、慧說不定才2分,所以前面的戒就像在打地基,後面才學定、慧、乃至於十德相其他東西;八分之一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輾轉增上的基礎要打得扎實,戒至少要打到50%,定只有10%、慧只有2%;「多聞」跟「戒」是旗鼓相當,「戒」跟「多聞」都是基礎,如果「戒」是50%、「多聞」也要50%,而多聞的50%會讓精進.不疲厭有個10%,全部加起來大概就是八分之一。 八分之一的答案就是要特別重視基礎,要認真打地基,打完地基說不定已花掉1/4或1/5的時間;假如看一個善知識,你對於他的戒、多聞、是否按照一定佛法、是否希求來世,以這些為標準的就是你可依止的善知識;假如他的念頭都是在現世(眼前的東西),他就不會是你的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戒的本質就是求解脫。 十德相從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的,六度從三學來的,所以整個十德相是從戒定慧開展出來的,要在戒定慧下功夫,基底是悲愍心;基礎是戒,體性是大悲心。佛法會打破我們很多很多的觀念,例如:先後的東西是會同時存在的(ex:地下5樓與地上第1層樓有先後,但也有同時存在),我們心中認為有先後的東西不會同時存在-這是錯的,慢慢的在佛法學習的東西會打破傳統的觀念,慢慢的八分之一就會豁然開朗-走到最後看起來有先後但又同時存在,是一種輾轉增上。 三、
結行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
2017.07.11
簡短課摘
生命中值遇善知識很重要嗎?
就如同「思念」這首讚頌的歌詞,如果沒有值遇善知識,以往的自己的確是『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在人世間昏睡』不認識自己、不知自己要做什麼、也不知為何而來,生活就在忙、茫、盲中渺渺茫茫地活著,我們一直輪迴、流浪,心無所依處,直到遇見了師長,心靈有了皈依,生命軌道因而改變。善知識是能引領我們在無限生命這條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學習善知識的德相,讓我們能找到生命中的善知識,種下生生世世值遇善知識的善緣,。 宗大師引博朵瓦語錄告訴我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廣論p26
LL4)善知識的十德相可以收攝成五,就是戒、定、慧三學,達實性及悲愍心。「戒」就是時時憶念起師長的教授教誡,「定」是找到自己心靈的空間,讓自己維持穩定的心續,因為依著師長的教授教誡,在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下,就能看清楚外境是要我學習什麼?怎麼抉擇,升起智慧。 學習善知識的德相,除了讓我們要勵力尋求能帶著我們修行解脫之道的善知識,也是要提醒我們「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廣論p27L6-L7),也就是我們未來想要幫助別人也需具足這些德相。師父也特別以「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提策我們,會破壞佛法的往往就是佛弟子,破壞有兩種方式,一是「行籌」,一是「說相似法」,所以身為佛弟子一定要依教行持、如理思惟,謹慎抉擇。(手抄#2 P235LL7~P237LL1) 班長今晚分享學習廣論的過程及心得,讓大家聽得都非常動容,班長提醒我們,看到「德增上」的善知識,要心中升起有為者亦若是的見賢思齊之心,而當時時想利益別人,就能帶來無上智慧。班長提到幾位讓他生命轉彎的善知識,包括讓他看到不一樣生命格局的常師父,推著他向上向善學習的邦媛師姊,還有因為想要饒益大家而讓他努力不鍥的所有同學;班長所提到這些學習路上的關鍵貴人,就是我們我們在學習的路上需要三種修行助伴:1.尊重善知識2.同行善知識3.外護善知識。 在廣論P27 LL2,宗大師提到「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師父在手抄中提醒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是互為增上的」戒是基礎,就像蓋大樓,地基要打得紮實,體性則是悲愍心。 班長勉勵我們要給自己機會,好好愛自己,讓我們的心能得到平靜幸福!能值遇善知識,能值遇廣論,如此不易,我們一起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