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16/12/13
 

師父手抄: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

這個五樣東西不要,特別的,我們很容易犯的,哪五處啊?

【謂戒穿缺,】

這個地方不一定持戒,換句話,他自己的行持不夠。「穿缺」有它特別意義,簡單一點說,他自己好像做不到。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固然可能的,做不到,實際上他做到了你 (p57) 看不見。千真萬確的!以我,不要說過來人如何高妙我們看不見,拿我們眼前來說,大家都說:眼前的時候,我跑遍了台灣就看不見一個人!我卻是看見很多善知識哦,我的受用就在這個台灣得到的,千真萬確!現在還有,眼前也有哦!那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學,我保證將來你們都會看見的。所以說你不要看人家呀,你真正過失改過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曉得這個善知識的行相,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點特別重要,以後慢慢地、慢慢地隨時來說明這件事情。然後呢?

【種性下劣,】

我自己的出身高貴,這個人好像他……這個身分很低的樣子。

【形貌醜陋,文辭鄙惡,】

長嘛又醜陋,「形貌醜陋」,講起來的話,文辭嘛又鄙惡。人家講的是非常文雅,典故、典章等等,他那個出起口來的話,好像很粗魯的樣子。

【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別人跑得來告訴:「哎呀,某人你真了不起、你真好!」他又跑得來告訴:你這個不 (p58) 對,那這個不對!諸如此類的。因為你聽見了,

【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唉!這地方沒道理,那聽不進你跑掉了,完了!跑掉了,沒有希望了!

【如《本生》中亦云:】

這地方沒道理,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怎麼辦?佛陀告訴我們,

【「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

你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低。這個不一定是叫你坐得最低,叫你心裡面放得低低的。換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那個慢心拿掉:哎呀,我是最差的,我要努力去學啊!那個你能夠「發起調伏德」。我們修學佛法三個步驟:戒、定、慧。戒的名字叫調伏,調伏什麼?調伏煩惱。本來你這個慢心高得不得了,欸,你能夠這樣做的話,跟法相應了,馬上調伏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有機會,法水才能夠進來。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像高山一樣,它儘管甘露下下來,流掉了,沒有用!現在你把它反下來的話,進來的,啊,那對了,才能夠調伏—德相。那個時候,

(p59) 【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唉呀,你歡喜呀!就像飲甘露。甘露是治我們一切病的,現在呢治我們生死病。反過來,如果你沒有這個,你拿這個心情去的話,你也能夠得到這個法的滋潤,體會到這個法的美。說:

【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恭敬、專一、至誠,這樣地來淨化自己的內心,調善我們的內心,把心裡面的髒垢,徹底地淨除乾淨。這個時候,有個什麼現象啊?你不會論這些是非,就像個病人,一心一意地聽那個醫生招呼。我們現在是無明大病,聽那個佛、法、法師告訴我們這個法藥,然後一心一意去承事他,去聽聞,這就對了。前面就是告訴我們準備。夠不夠?嘿,還不夠。這個真正聽聞的前面,已經有了,後面這個正聽的軌理,究竟說起來,還是一個聽聞之前的條件。下面,說:

p. 17

【正聞軌理分二,① 斷器三過,② 依六種想。 今初】

「正聽軌理」,正式聽聞的軌理。實際上這個裡邊還有,還有的留到下面講,我們一 (p60) 步步講下去,自然會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現在好,沒錯,前面的障礙掃除掉了,用什麼方法?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把自己不想去聽,不願意去聽的拿掉了。那麼聽的時候又是產生種種,不但得不到好處,而且啊反而反效果的,又淨化掉了,這樣。所以那個時候可以正式聽聞,又分兩方面:一個是障礙方面,另外一方面,反面的,正面的。反面的,自己的過失,叫「斷器三過」;正面的,還要具足這樣的條件,「具六種想」。

【今初,】

他告訴我們:哪三個過失呢?他先說明

【◎ 若器倒覆,】

這第一個。

【及縱向上然不淨潔】

第二個。第三個。

【並雖淨潔若底穿漏。】

(p61) 說倒了的器具,像那個杯子一樣的。這個杯子這樣擺,不行,那個法水進不去。然後它向上,但是那個杯子裡邊有髒的、有毒的,沒有用。然後你把它洗乾淨了以後,那個杯子下面有一個洞,漏掉了,也沒有用,這很明白。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所以他說那個杯子,

【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

這是第一種情況。如果倒過來的話,盛那個甘露,不能,進不去。你把它倒過來,不再倒了,向上了。向上仰了,但是裡邊髒,

【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

你不能用這個東西派它用場。

【或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子。】

雖然沒有髒,然而不住在裡邊,漏掉了也不行。這個比喻,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現在聽法的時候,也是一樣。

【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

(p62) 聽法的時候,第一個呢,「不屬耳」,就是根本耳朵沒放在這裡,而他在那裡聽法。我們呢,兩種情況,心裡面胡思亂想,乃至於有的人,平常我們上課有這種情況,在學校裡,老師上課,抽屜裡面拿了一本小說,就在看小說。不看小說,胡思亂想。等到你散亂心過去了以後,打瞌睡,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我們平常的時候聊天,聊了個起勁,叫你去睡覺,叫你不要聊天,做不到,可是聽法的時候,他就打起瞌睡來了,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業障,碰見這種情況,好好懺悔,好好懺悔。這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呢?

【或雖屬耳然有邪執,】

他耳朵聽見了,但是他心裡面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他這個「邪」是錯的,「執」,可以說兩種,可以說一種。他沒辦法跟那個法相順,他聽見了以後,這個聽不進,他有他的執著。也許他在這兒說:「哼!我在這兒可要學的參禪,他在這兒教我念佛,不行,不行,這個沒有用。現在這個時候你還講這個幹什麼!」諸如此類的事情,他心裡面總有他的。還有呢等起心,就是他聽了法,跟它相應起來的這種,他有他的特別的概念,這個裡邊有錯誤,沒辦法跟那個法相順。譬如像我剛才說的,我自己以前的這種經 (p63)驗,我自己的過失。這個法師真正告訴我們:「某人哪,你該怎麼辦……。」我心裡面怎麼想?「法師,你告訴我,我是個凡夫啊!」說多了,有的時候受不了,我乃至於跟他說:「法師啊,我還是個凡夫啊!」這個就是

【等起心有過失等。】

就自己執著在這個,牢牢地不肯捨棄自己錯誤的見解,就這樣。那這個是一點用場都沒有。

【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

上面你一步一步拿掉了以後,那麼很好了吧!聽過了記不住,也不想去記,那還是沒有用,還是沒有用!所以正規地來說,一定要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然後聽的時候,還要不要說拿我的想法去想,你一拿你的想法去想就不相應了。真正應該什麼呢?以菩提心相應的心,你曉得真正要學無上菩提,要學一切法。他現在在教,全心全意先聽懂了他說的什麼,照著他去做,這才是我們相應的。然後聽完了以後,牢牢地記在心裡面,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的條件。

所以這個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面,一開頭的就告訴我們,剛才那個偈子(「專視聽聞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有這種心情。就是全部的精神,全部精神它不是要瞪大了眼睛去看他,當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頭的話, (p64) 你自己不知不覺全部的精神啊,「專視」。這個專視,心志所在。換句話說,它真正重要的,心志在那裡,你眼睛可以閉上,但是你全部心志在那裡。有的時候,我們有人習慣聽得來勁的時候,全部精神瞪大了。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我就跟仁法師,我這個聽了法,聽了,啊!全部精神在那裡,眼睛瞪得大大的。仁法師常常跟我說:「不要看我!」可是我過了一下,眼睛又瞪得大大的,實在是!以後慢慢地跟了他才曉得他為什麼說:「我晚上不能講法。」以後我發現哪,他晚上固然不能講,我也不能聽。我晚上聽了,我晚上也睡不著,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你自然而然就歡喜,精神就提起來,到那時候躺在床上睡不著。

所以我現在感覺得很多人,聽了這個打瞌睡,那實在不相應啊!這個東西毛病,只是種種善根可以,你真正要聽法,不行的,專視!聽這個法。那個時候就要像什麼?像渴得不得了,啊,那是這樣,看見那個水,你說擺在那裡,你不去理它,會嗎?當然不會啊!然後那個時候,「一心入於語義中」,你全部的精神聽他,他講到哪裡,這意義把握住了,心裡就相應了。你能這樣的—踴躍。聽了法心裡歡喜,歡喜啊!「心悲喜」。佛法相應的必然情況。(編者按:《大智度論》偈頌,「專視聽聞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p65) 弘一大師走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叫「悲欣交集」!一點都沒錯,你到那個時候法相應的時候,就會有這種心情,你也說不上來,你到底是悲啊、是喜啊!說起來是又悲又喜,悲—聞法之太晚,喜—從今天開始。實際上那個心情很混雜的,但是的的確確跟它相應。那個時候這種情況應該說;反過來我們應該聽法,就應該有這種心情,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這麼如果像上面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