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6
廣論消文平台: (白話消文) 丁二、依六種想 依六想中,於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須依醫言。 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於長時中,而痛惱故,於彼應須了知是病。迦摩巴云:「若非實事,作實事 修,雖成顛倒。然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聽聞時應具有下列六種想: (一)把自己當作病人來想。如《入行論》所說:「如果患了一般疾病,都還須要
按照醫生的指示醫治。何況是無始以來伴隨我們的貪、瞋、癡三毒與其他無數煩惱病,更須要長期治療。」 這種時間已經拖了很久,難以治癒,並會帶來劇烈痛苦的三毒煩惱,長久以來, 就是引起身心痛惱的真正原因,我們必須真正去了解、處理煩惱這種病。 迦摩巴說:「如果修行的方法不是正確的,卻把它當成正確的去修,是不會有成 就的,但實際上,我們正受到三毒煩惱大病的傷害,病情極為嚴重,而我們竟 不知道自己是病人。」 四家合註 P.214 [語釋]
第二科、依止六種想當中,分為六科:第一科、視自身如同病患之想:《入行論》中說:「如果被普通的疾病所困,尚且應該遵從醫囑治病,何況是遭到罪惡萬端的貪等煩惱痼疾長時間地侵襲!」如上所述,貪等煩惱病纏綿已久、難以治療,又會引起劇烈的痛苦,一刻不停地發作,所以必須認識貪等煩惱就是重病。迦摩巴曾說:「事實上不存在的內涵,如果依之而修,固然是顛倒的修行;但明明罹患了三毒沉痾,病情極為嚴重,我們竟然絲毫不知自己是病患!」 師父手抄: 第二册P.68 【◎ 依六想中,】 這個最起碼的。不是說單單那個三個過失斷掉了,後面還要有。不過這個地方最前面的,最起碼的這個要除掉。同樣要具足的,要六樣東西。這個六個東西,第一個,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 聽聞佛法,第一個,先把自己,說我現在在病當中。 【如《入行》云:】 這個《入行論》是叫《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我們《大藏經》裡這個名字不叫《入菩薩行論》,叫《菩薩集學論》,好像這樣,我一下忘記掉了。這是寂天菩薩造的,可是我們《大藏經》裡面說這個是龍樹菩薩造的。寂天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弟子,我不敢肯定這兩個是一、是二?說不定是寂天菩薩,又把他師父說的這個內容增加修改一點,或者是我們傳的人譯錯,這個不敢肯定。他怎麼說? 【「若遭常病逼,尚須依醫言。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 (p69) 說如果你遭到了一般普通的病苦所逼惱,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一定要找醫生,聽照著醫生的話去做。何況我們無始長時遭到三毒貪等,各式各樣的百病。這個百過不是一百樣哦,這個「百」字,泛百,我們說泛百,泛百,是所有的。因為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我們沒有一樣對的,沒有一個地方對的,全部都是錯的!我們為這個大病所逼,居然不知道。現在我們生了一點小病:哎呀,我感冒,我頭痛,我要去看醫生,我在這躺一下。現在我們這麼大病居然不管,這個人真可憐哪!所以第一件事情這個要了解,你了解了,你才肯去找醫生,那個時候你聽了有用了。所以他下面解釋: 【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於長時中,而痛惱故,於彼應須了知是病。】 說我們無明長夜當中,而這個病很難把它治得好啊!的的確確很難、很難哪!而這個病,發猛利痛苦,我們眼前一切問題沒有一個例外,都在這個裡邊。是什麼?「貪等」就是三毒,舉其綱要,整個說來,我們平常說的,以天台的說法,見思、無明、塵沙,總之,沒有一點點例外的,都在這個裡頭。時間呢,無始以來,沒有一分一秒曾經脫離過。這個痛苦得不得了,身上嘛痛苦,心上嘛懊惱,對於這個地方才是應該知道的,知道這個是病啊! (p70) 【迦摩巴云:】 祖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哪, 【「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 這是說假定你修行,修行而修又修錯了,這個不對,顛倒啊!但是多多少少還知道修行啊!我們現在什麼,我們現在的狀態怎麼辦?
現在我們什麼狀態?我們遭到三毒大病,啊,這個病是大得不得了,大得不得了!我們起心動念很清楚的,好的境相現起的時候,心裡面覺得很歡喜,這是什麼?貪相應法!非常明白。哎呀,你這個歡喜,這個好!在貪當中,跟著它去掉了。不對的境界現起的話,你又覺得這個不對勁,這瞋相應法!不在這個當中,什麼狀態?癡相應法!請問大家每一個人仔細檢點、檢點看,有沒有一個時候跳開這個的?可憐的是,可惜的是還不知道,還不知道,病大得不得了!醒來的時候是如此,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上天的時候是如此,下地獄的時候還是如此;小的時候如此,老的時候還是如此。唉,「病勢極重」, (p71) 我等不知道這個是病,這第一個要知道的。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聽法,對這個不了解,那沒有用。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才要曉得,我這麼大的病,就會推動你去做了。 平常我們常常說,哎呀,我現在感覺到要去修行佛法啊!這個的的確確,在座的諸位,不要說出家人是這樣,在家人也是這樣,都是很難得,有善根,要修行,要了生死!但是啊,要修行,但是你真正跑到那裡,覺得:哎呀,提不起來,就是沒勁。為什麼?沒有力量推動你。你不曉得自己病,如果你曉得自己病的話,這個推動的力量,必然。就像比如我們坐在這裡,叫你去動一動,千難萬難。一下忽然地震了,嘿,就是你生病爬不動,站起來跑得個快!我想這個我們人人都會體驗到吧!眼前很簡單,哇,馬上地震了,你馬上跑!頭痛也好,腳痛也好,什麼病都沒有了,因為這個力量推動著你。他現在告訴我們,假定你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的話,你會一心一意去求了。所以他教我們具六想,它不是空話,有絕大的道理在,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也就是這個。 假定你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的話,你會一心一意去求,所以他教我們具六想,他不是空話,有絕大的道理在,本論真正殊勝的地方,也就是這個。前面那個過失在的話,你沒用。然後呢過失去掉了,推動的力量沒有。現在告訴你,一步一步地來。現在你有了這個病,進一步要怎麼辦哪?欸,要去找醫生啊!那麼現在這個醫生是什麼?法師。
============================================== 公案:南山道宣律祖 大部分同學都曉得我這個善知識的行相,今天再說一遍。我跟了那位善知識幾年的時間,他很少說給你好好地笑一笑。你做什麼事情跟他說,他總歸覺得不對,總歸是呵斥你,這樣的!結果,我現在一直感念他,就因為他這樣,所以多多少少把我這個煩惱降伏了一點,降伏了一點。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不應忿恚,隨順正行」,聽完了以後,要照著他去做,不是一口氣叫你做到,你總是跟著他所指點給我們看的,就是佛菩薩指點給我們看的而去做。去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他教我這樣做,他自己還不是有毛病!」那個千千萬萬不可以—「不求過失」,不要求他的過失。要求誰啊?要求自己的過失,你求自己的過失,你就改善了,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聽聞。 所以以前我在〈常憶念頌〉上面聽過一個頌:「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 (p54) 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我在這地方寫一下。我再說一遍,自己的過失,比山還要高,積得如山,積不見,看不見!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哪,一直在惑業當中,豈止山哪!像法界虛空一樣地這麼多,看不見!師過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哪,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啊!我們修學了佛法不相應,原因就在這裡啊!勤加懺悔常憶念,常常擺在心裡面。你能夠擺在心裡面,你就得到好處,就這麼一句話,就這麼一句話!你要常常擺在心裡面,這最重要的,只有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處,千真萬確的!你有多少時候能夠反過來看自己的過失,你看見了,那時候覺得:「哎呀,我自己修學佛法的人哪,穿了這件衣服,原來自己還這麼差啊!」那時候你就有希望了,你就有希望了!然後你把那個「師」字改一個「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這麼一點點,佛法就這麼一點點,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外學,就是看外面的,內學就是反過來,反省自己的。 我記得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很有趣的公案,很有名的公案,與其說有趣,不如說是最感人的一個公案。南山道宣律祖,那真了不起,對我們中國貢獻,對佛法的整個的貢獻。他先跟他的老師學,他老師跟他講戒,聽了一遍覺得:欸,懂了。戒,這個東西嘛,一聽,他絕頂聰明的人哪,覺得就是這樣了。然後呢,他也是講來講去就是這個東西,他 (p55) 自己覺得到外面去參學。那老師:好了,你要去外面就去參學。結果他就出去。結果轉了個大圈子,看來看去外面也不過如此,沒比他師父更高明的,所以他又回來。回來啊,他師父把他趕出去不要他,他又拼命地求懺悔,懺悔也不要他。跪在那裡苦苦地懺悔,怎麼說他要努力,最後又回來了。 回來了以後,老師沒別的,還是講那個東西,還是講以前的東西。他自己多少年已經聽了,已經都聽懂了,覺得沒有味道,所以出去的,回來老師還講這個。然後他一心一意地聽了〈四分律〉二十遍,你們看看道宣律祖那個公案去,一代大祖師不是那麼簡單哪!我們現在—哎呀,這個懂啦!實際上差得很遠,我這個隨便提一個公案。你如果聽懂了,回過頭去一照的話,啊!我現在發現我這個渾身不曉得多少的罪惡在這個裡邊,全部精神,拼命晚上二十四小時不睡覺都弄不過來。你只要一照,你就立刻發現。我想人人都有這個本事,人人都有這個能力呀!可憐的就是,嗯,就在這裡! 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找人家過失。固然是老師的過失不可以找,別人的過失也不可以找。我們現在說,這個不修行,不行!因為這個習性已經非常厲害、非常厲害了。我們緣法,跟法相應的心,沒有!可是一直一天到晚在那散亂當中,這樣。隨便一點的風吹草動,你眼睛就……喔,這樣!然後看見,無非是看見,都是看見人家的過 (p56) 錯,這個毛病就在這裡。然後呢因為過錯,分別那個邪妄分別的是非,然後鬥爭,然後造業,都在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只有一個辦法—回過頭來看自己。你一旦看見了,不要說老師的過失絕對不敢看,沒有一個人的過失你敢看見哪!你哪有時間去看那個,一看見自己的過失—下地獄,啊,那個油鍋,那個刀山,等在那裡呀,你怎麼有時間去肯一步之錯!那個油鍋就等在這裡。就是「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