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親近善知識(八) 時間: 2017/07/25 (二)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課程錄音: 聽帶進度範圍: 始 http://p2.i234.me/1599d/20170622d.htm
止 http://p2.i234.me/1599d/20170702d.htm
課程摘要: 一.
前行 贊鴻副班長:回想在營隊感動在解釋,做弟子相學習狀態,學習才是我們生命的目的,從生下來就不斷的學習,學習如何當一個好學生、好兒子、好女兒,所以學習是我們生命的動力,在營隊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這是弟子相的正往,所有的人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服務的過程,了解什麼是對同學最有利,幫助同學學習,所以要有具慧,希望學習路上我從不中斷,要有強烈的希求心,所以選擇文殊菩薩祈求頌,希望在學習過程一直有一位大智慧善知識,可帶領。 讚頌:文殊菩薩祈求頌 https://youtu.be/9TAS2RUX72I 碧海中 明月升 藍藍大海月光明 祈求中 文殊現 熠熠心光熠熠容 碧海中 明月升 藍藍大海月光明 祈求中 文殊現 燦燦心光燦燦容 大悲尊以極遍智光明 盡除我心愚癡諸黑暗 契經及論教典皆證得 願賜智慧辯才咸顯現 祈求增長聞思修慧能 祈求增長講論著智慧 祈求賜予共不共悉地 願速如尊成就祈加持 祈求任運現覺智勝樂 祈求速消除顛倒邪執 祈求盡斷身心疑惑網 願速如尊成就祈加持 碧海中 明月升 藍藍大海月光明 祈求中 上師現 燦燦心光燦燦容
燦燦心光燦燦容 一秀副班長:讚頌有兩個字祈求一直重覆,這兩周學習的主題弟子相,心中祈求想學,弟子相換個話講是什麼?就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如果生命是無限,要去了解每一生來的目的是什麼?應該就是學習,有兩個重要的角色: 1.老師 2.學生,繼善知識十德相之後,就是弟子相,老師帶著學生去學習,學生要帶著仰望,希望有一天要像這善知識一樣這麼好。學生有3個條件,正住、具慧、希求,正住時要把心打開,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概念,心打的愈開,愈可能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我們常常選邊站,這是正住的顛倒,一秀副班長陪90歲的父親去散步,爸看見說,那老頭子穿成這樣,一秀副班長說,爸你也是老頭子,有你我分別。 希求是一個循環,正住裡有希求,具慧裡有希求。1.不變說者,在下聽的人不批評上面講的人,2.不轉聽者,周遭的人都是學習的對象,視師如佛,把身邊的每個人都當成佛,這樣對你有百般好處,當佛出現時,你就可以如理如法,因為你已經習慣了,這是學習的態度。 二.
正行 1.討論:學習會遇到什麼困難? 顏同學:遇到困難,關卡過不去,就會放棄。 廖同學:遇到問題,就忽略,沒有繼續問下去,就算了。 霆瑞同學:去越南是個全新的開始,在16秋開始學習廣論,對觀功念恩部分,每天早上6點起床,做觀功念恩,感謝父母,日常師傅教導我學習廣論,用這樣子誠懇的心來面對每一天的開始,甚至對同仁,用這種心意傳達對他們的感謝,希望對越南人民有所成長,勉勵他們,十年之後可超越台灣,因為他們很勤勉,在學習路上也一起共同成長,而不是以一個優越者來教導他們。 2.研討廣論p28L7-L9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執範,所有論宗。」 消文:弟子的德相,第一是正住,就是不陷入宗派與自己所喜好的執著,如果心不能正住,陷入宗派與自己喜好的偏執,就會受到其蒙蔽而看不到善知識的功德,也就領受不到佛法的究竟義理,而障礙自己的多聞。 如《中觀心論》說:「由於墮黨之侵擾,致使心難安住,最終不能解脫煩惱與業的束縛。墮黨類的意思,是說貪愛執著於自己所屬的宗派,瞋恚別的法門派別。所以修行人應該觀照自身相續,棄捨這類執著。《菩薩別解脫經》說:應該要棄捨自己心中貪執,敬重並安住於親教師與執範師所教導的法要和內涵,還有對所有宗派,也都一樣敬重。」 駱班長:法尊法師為什麼會翻成正往,一個好的器皿,應四平八穩擺在那邊,做一個弟子要聽聞,要正襟危坐,恭敬心態都要準備好去當一個學生,把心安住,去想一個文字所代表的內涵。 黨:喜好,把喜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墮:陷,一群互相喜好的人牽制在一起,正住,不要陷在宗派之爭,黨在佛法中,代表某某宗,某某派,黨,就是把他跟老師比,老師與老師比,而不是老師跟自己比,問題若有老師在,因你比老師差,又用這當藉口,所以我不學,其實原因是不想學。所有生命者都有一個向上的原動力,一生下來,都會拼命去學習,想每一分鐘都有進步,但會與周遭環境比,總覺得有人比他好,自己覺得不夠好,會自卑,若有希求心,我比你差,我一定要努力,要比你好,就出現向上的原動力,我要更好,這樣就會正住。若無希求心,就把我比你差當藉口,不願學習,就無正住。 一個學者的條件,就是做人的條件,因每個人都是學生,生命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學佛法是求增上生,一世比一世好,將越來越好的潛能發揚光大。事實上人碰到障礙,很多是往下沉,用種種理由,不往向上,叫墮黨類,這種執著是藉口,例:覆器,我不想聽,污器,我心中有所本,漏器,聽了就忘,根本是不希求,因其心自甘墮落,找到藉口不學,「正住者~由彼蔽覆不見功德」如墮到這種偏好執著中,就會遮蔽,之後,在學習時看不到好處。墮黨類會遮蔽所有功德,不見功德,就得不到善說妙意,佛法的真實內容。中觀心論:「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寂靜即涅槃,一個人若墮到自己喜好的執著,心即不平靜,就升不起智慧,不能證得涅槃之境,所有的智慧,都是由定而生,惱心是心得不到寧靜,不會有智慧。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自欲:自己喜歡的,延伸,自己習慣的,應捨掉自己習慣的東西,做為一個學生能夠改變的唯一辦法,捨掉原來會的學到新的,捨我一世一世以來的習性,然後非常恭敬慎重安住在我的老師,告訴我們的整體佛法的內容。 3.聽帶:手抄2冊p258LL6~p261L5(16A14:39~19:46) 杜王副班長:正住代表一個正直的,不偏不倚叫正,如偏到一邊則是偏執,即黨執,還一類是不定,沒有固定的位置,沒有主見,不知要學什麼,就是混,從認真的角度,為什麼師父這麼在意混,師父修行很認真,比如,擦桌子、拆信,饅頭紙如何撕?為何在意這小事情,目的是要調伏心馬,師父重視開始,即是因,師父剛開始覺得混是謙虛,我不想太驕傲,後來師父的善知識呵斥說不可以,它會變成惡劣的種子,不要將犯戒的惡種子種到識田裡,犯戒有4因,1、無知2、放逸3、不恭敬 4、煩惱熾盛。 古人非常莊重,肉不正不食,這是習性,從小事情開始,養成好習慣。 佛法講心,沒有例外,「三事和合觸」心與境是不能分開,很清楚明白,修習佛法,不要混水摸魚,要很明確,不要執著,把心打開,看清楚。 駱班長:佛法有大小乘,爭執蠻利害,小乘說佛陀根本沒有講大乘,大乘說華陀講的是一佛乘,沒講小乘,兩者都是利益一切眾生,但在行持方面差距很大,小乘特別重視戒,尤其身口,要非常嚴格,大乘說心最重要,身口即便錯了,但心最重要,小乘則說大乘心口不一,每次都說心重要,那如何看你的心,如一個人從小肉不正不吃,早上一打板即醒,書該摺即摺,寫字很正,你覺得這個人正不正直,自然而然走入正直現象,這是小乘的根基,一個人只要身口,按部就班,心就調伏,大乘說心最重要,小乘並沒有說心不重要,他說當你的身口按著規矩走,而且愈來愈嚴格時,你的心很任運習慣走上正道。 大乘的戒律,以小乘為根基,一步一步走上過程再加上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去補足小乘戒律的不足,所以大乘融合為一,小沙彌一進來即按照小乘的規矩來,非常嚴格,果然走上大乘上新型學很有效果,這是大乘融合小乘過程,兩者並不相違背,為什麼會有這種抉擇?原來心最重要,它永遠離不開境界,這就是三事和合觸,它必須在境界中不斷磨練,到最後這顆心要變成反射動作,任運依正法而行,師父說這件事要走成習慣,任運而生,戒是一切的根,攝心為戒,能收攝身心,從身語行時,心就收攝起來了。 混這個字,別人好像客氣,學得謙虛,我還在這混混,仁法師馬上呵斥他,這就是心的問題,心碰到任何一明相,人人解讀不同,任何混字,世間是不好的,師父覺得謙虛、客氣,但一到漫漫過程中,這個字和那個字是混淆不清的,走到最後心會影響,例:有一位修行人修行守不住心,聽讚頌也守不住,發現聽世間的輕音樂心比較靜,就問師父,修行者到底可不可以在修行過程心不定時聽輕音樂,師父說,你要是困難前面一點點時間勉強是可以的,但基本上這是絕對不行的,你自然而然與輕音樂延續下去,你心永遠不定,會繞很遠很遠的路回來解決這輕音樂的問題,心與境是離不開的,從境界上去看任何一件事情,心因境界稍微差池,而失之千里,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持戒的戒相非常重要,不是心好就好,這句話是對的,但講出來的一定是錯的。 4.影片:
2個爸爸 https://youtu.be/wD2CRvXXWQY 立理副班長:關心、很溫馨的片子,溫暖的角度,也有親人之間溝通的角度,今天用另外角度看這片子,一開始班長有講到正住,是打開我們的心胸去學習,我們重新去看這個爺爺怎麼去愛兒子,體會父親,爸爸如何去看待爺爺,重新認識一個兒子如何去孝順父親,所以不管是真真假假,顛顛倒倒,直到這個孫子重新打開心,去讓這個子錯綜複雜,重新去定義體會,就像一開始所說的正住,打開心,重新去學習。 駱班長:昨天課程中提到念死,人還沒有到死,想不起來死要做什麼? 有位媽媽不願去想,問她是否有經驗叫孩子要認真讀書,孩子會說”我幹嘛要讀書,我現在想玩要玩,媽媽說讀書對以後好,我還不知道以後會怎樣?我幹嘛現在要讀書”,當這位媽媽對未來的事情態度就是死亡還未到,我幹嘛現在想念死這件事情,這部片爺爺、爸爸、孩子,這個孩子隨時可知道爸爸,隨時知道爺爺,爸爸如何孝順爸爸,爸爸如何愛孩子,人世間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去體會生命中未來是什麼?這叫遠見,一個人如能開闊你的心,願去接納這個社會,環境,種種各個層級的人給我教育,這叫正住,正確的學習態度,怎麼不能學呢?如爸爸是這樣的心,那孩子就是這樣的人,所以孩子講出來,爸爸不要吃驚,因爸爸就是這樣的心態,所以孩子就會變成這樣,你叫孩子要規劃未來,現在要努力,未來會好,這句話成不成立,在於你是什麼樣的人,假如你是對未來有規劃,你不用告訴他,他會這樣做的,這叫傳承。 5.研討懬論 :P28LL4~P29L1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消文:只具有正住的功德就夠了嗎?雖然能正住,但如果沒有辨別善說正道和惡說似道二者的智慧,仍不算聞法之器。因此必須要有明辨是、非、善、惡的真實智慧才能棄捨虛假、不真實的東西,而得到真正堅實究竟的正法。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話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為五。 消文:如果問:修學的弟子只是具備正住、具慧兩個德相,是否足夠?不夠。即使具有這兩種德相,就像畫中聞法,如果內心沒有一點希求好樂的意樂,仍非聞法之器。所以,弟子的德相還需要有廣大的希求心。在《四百論釋》中,又多加了要恭敬法與法師,以及屬意(一心貫注)二個條件。如此,而成為善弟子的五種德相:正住、具慧、希求、敬法與法師、屬意。 駱班長:只要具有正住就夠了嗎?雖有正住,還要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要有智慧,知道什麼是正道,什麼是相似道,惡說似道叫做相似道,真正的世間,就是是是而非的言論,真的假如講的很差,你不會上當,而他引經據典,講的是經論上的話,但他自己加以詮釋,對我們傷害就很大,那我們如何靠具慧,所有的具慧要從聽聞,聞思修,聞如有智慧你就不用學了,沒有智慧就沒有能力辨別,如能聽聞,得到智慧,一步一步走進去,你的智慧辨別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小乘,專門講身語,還有大乘以心為主,兩者會不會排斥,不會,小乘身語果然很好,大乘的心是最終的,但以小乘走入大乘是很有道理的,聽聞任何一種法,你我雖還未做到,但會辨別這叫具慧,相似道如何辨別?
聽聞正法,靠前面的正住,把心安住,好好吸收正確有傳承的祖師所講的法,慢慢就具有辨別能力,相對地,若剛開始聽聞就東聽一點,西聽一點,就會不知不覺聽了絕大多數相似道,這時就永遠沒有智慧,有時覺得讀經論辛苦,但經綸有根有據,有傳承的這才是正途,經綸再難,一字一字讀,一次讀2行、3行,其實很難想像這本很快就讀完了,不要以為現在很慢,慢慢吸收能力越來越強,速度就會加快,等到進入手抄第三冊,原則上就會加快,1.3~1.5倍,這是按你的學習的狀態轉變而來,什麼叫做善說正道,惡說似道,2個的辨別,是要不斷正住聽聞正法之後,就能辨別具慧解彼二說,P28LL3如何理解善說正道,惡說似道,就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其實在這世間,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你相信嗎?要知道自己所選擇的東西真假之間,超級困難,這個要學到毘婆舍那,得到慧,談空性才能體會,慢慢體會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假的,例:一本書真的,假的?把書
四個角慢慢剪,愈剪愈小,剪到中間的一小塊是書?不是書?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我再分一半,剩20頁小小一塊是書?不是書?再剪到像小紙條一樣,剩兩頁,是書?不是書?請問說是的人,我拿2個樹葉將它釘起來,寫幾個字,是書?不是書?目前還有一人說是書,那隨便拿2張衛生紙釘起來寫兩個字,大、小,是書?不是書?不論是不是書,一本書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時候慢慢變成一本不是書的東西,你根本不知道界限在哪裡?就在大家在點頭、搖頭之間,不停疑問,你根本無法辨別眼前看到的東西在變化,它還是不是書? 從這件事就確定,你不知道什麼是實在的,還是不是實在的,所以世界上的事都是真真假假,佛法說要不停的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能取真的東西,把假的東西丟掉,例:我們的生命,心識是真的,也是假的,心識必須有境界,這個心識才存在,沒有境界,這個心識也是假的,所以這心識都不實在,更不用講我們這世的生命中所有肉體與物質界的東西,過了這一世對我而言都是虛的,你我就如小孩子在大海沙灘上堆城堡,玩著自己的事業,等時間一到海水一沖,全部虛無,這樣的生命,你竟然忙的這麼起勁,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活在一個不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學習智慧讓你看到,如何把你的時間放在上面,才是真的,放在其他上面,都是假的,所以具慧的答案是取真實品,棄捨不真實品。 若念僅具二德是耶,縱有此二,若如盡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發趣即是啟動心意,如有正住、具慧,可是聽了法就像畫中的人一樣,畫中人無心,聽聞佛法,所以大法師對畫中人拼命講法,畫中人不會起心動念,如你像畫中人一樣聽聞佛,然後全無發趣,不會起心動念,乃至行為,那還是個木頭,仍不具弟子的條件,故具有廣大希求,你聽了法之後,會起心動念,會照著而行,那你具有弟子條件,假如坐在那裡,把心掏空,也想要具有智慧,但聽了以後,沒有一個念頭用到你的生命中,決定去落實這件事,去改變自己的生命,那就沒有廣大希求,為何要加一個廣大,不只希求,還要希求成佛,就是最廣大的希求,這個最難,正住,具會最難的就是希求,具慧已夠難,想要辨別相似道,就很更難,我聽了法,會打動我的心,決定用這個法改變我的生命,去照著做,不是你我生命中的習慣,生命的本質是盡可能不要改變,很多人都說我要改變,但最後選擇我不要改變,因為不要改變對我是最安全舒適,所以弟子的條件,就是做人處世的條件,要做一個上進的人,最難是這個希求心,尤其是廣大希求,祖師說,你聽法要皮下有血,是個人有命,皮下有血,沒皮沒血不會有起心動念,釋中加了敬法法師,屬意,屬意就是專心,這2個即是正住、具慧、希求,敬法法師,屬意5個,後來變成4個
1、大希求 2、善住其意
3、於法法師起大敬重 4、棄捨惡說受取善說 1.
大希求:宗大師將它放第一、皮下有血擺第一,聽聞佛法必須要有血有肉的人,聽了法會感動你的心,願意改變. 2.
善住其意:即是一心一意專注,即是屬意. 3.
於法法師起大敬重:就是敬法法師. 4.
棄捨惡說受取善說:即是具慧. 此四稱為順緣,統稱具慧 棄捨違緣謂正直住,正直住即是正住,最重要把生命中種種學習的障礙排除,什麼是一個最好的講說者,在講說時,我其實很差,我來與大家一起學習,這個人就可不憂、不恐、不懼,而且把自己所學奉獻給別人。 一個弟子坐在下面,心中想我很差,可是我要像台上那個老師一樣,他講的東西,我一定照著做,以後要比他更好,未來也要像老師一樣,跟別人講,是一個學生的基本態度,所以老師就是學生,學生就是老師,老闆就是員工,員工就是老闆,下屬就是長官,長官就是下屬,爸爸就是兒子,兒子就是孫子,孫子就是爺爺,爺爺就是爸爸,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心放開,不要執著原來的角色,這是生命中最大的障礙,這叫黨執,將這個去掉,叫正住. 三.結行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