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18.06.05
 
師父手抄稿

 

http://p2.i234.me/1599d/20180529d.htm

 

 
消文平台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若要對暇滿人身真實生起具相的修行心念,必須思惟以下四法。第一:必須要修行。一切有情都想要安樂、不想受痛苦,而離苦得樂唯有依賴正法才能辦到,所以必須要修行。第二:必須能修行。由於外緣有善知識的引導,內緣是暇滿人身,如此內外緣都具足了,所以絕對有能力修行。

第三:必須現世修。如果今生不修,來世不知何時能再得到暇滿人身,所以必須現世修。第四:必須現在修。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也無法決定什麼時候會死,所以必須現在馬上修。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其中第三點,必須現世修,能夠破除推延到後世再修的懈怠心。

第四點,必須現在修,能夠破除不馬上修的懈怠心。雖然知道現世就要修,我們卻常常推拖等有空再修,把修行的時機不斷往後推遲,心想日後再修也可以。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遠也找不到時間修行。

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所以一定要發起馬上修的心念。此處也可將第三、第四點合併為「應即速修」,所以四法也可併為三法。另外,也可以配合念死無常一起修,但因念死的文字內容繁多,所以到後面再說。

P65L1P65L7如是若由∼故應勵力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

若是能反覆的思惟上述種種道理,我們的心續中才可能隨著正思惟而產生強大的轉變力量。所以應該多多思惟前面所提到的修學內容。假如做不到,則可先將思惟的內容簡略歸納為三項: 一、思惟什麼是「暇滿的體性」?也就是暇滿的特質是什麼?二、從現時與究竟來思惟暇滿義大的道理;三、從因果關係來思惟暇滿難得的道理。

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

然後依這三方面擷取跟自己相應、相宜的內容去觀察修習,則易掌握。譬如從因果關係的因門來思惟暇滿難得,可分總體和個別來思惟。總體來說,觀察不只是暇滿的因難得,就連單單投生善趣的因都非常難得,至少需要持戒清淨一項善因,否則不能得此人身。以別項來說,想要獲得暇滿俱足的人身,除了必須持戒清淨這個根本因之外;還要修行布施等(六度)善行作為助伴;再加上清淨無垢的大願力;必須結合眾多的善根才能成辦。

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但是現在能積累這些善因的人,可說非常的少,所以不論是從總體、或是個別來思惟觀察,能得到暇滿人身的果報確實是極為稀少,非常難得。從果門方面來看,觀察非同類的惡趣眾生,它們能獲得善趣身的比例,幾乎接近零;再觀察同樣身處善趣的眾生,暇滿和不暇滿的比例也是天差地別,能得到殊勝暇滿人身的,實屬稀少。如鐸巴格西所說:「要殷重修習暇滿的道理,其他一切善法都源自於此。」所以應當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