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5 課程範圍 師父手抄稿(聽帶)
始 http://p2.i234.me/1599d/20190215d.php
止 http://p2.i234.me/1599d/20190218d.htm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廣論 P101LL5-P102LL1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佛的意功德,分為智功德和悲功德。智功德,是說佛的智慧是遍知一切的。不論是勝義諦的如所有性 (根本智;其特質即是空性)、或是世俗諦的盡所有性
(後得智;指一切緣起之相),佛都完全通達,就像看自己手掌中的菴摩洛果,一樣的內外透徹、清清楚楚,沒有任何障礙。所以佛的智慧是遍及一切,無所不知的。除了佛以外,其他聖者的智慧,有的寬廣,也有的智量狹小,惟都不能像佛一樣的周遍一切。 如《讚應讚》中所說:「只有世尊的智慧能遍知一切事物,其他的菩薩、緣覺、聲聞等等,其所知的雖然寬廣,但還不圓滿。」又說,「世尊對於一切世間之相,一切眾生的種性根本,就像看掌中的菴摩洛果般的清楚了然,這是世尊智慧才能到達的境界。不論是有情或無情,一法或多法,所有法類的共相或別相,世尊的智慧都能完全的徹知通達,如同風行於空中,來去無礙。」應當這樣來憶念佛的智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 佛的悲功德。如同有情受煩惱繫縛不得自在,世尊則為大悲心所繫縛也不得自在。世尊看到眾生仍在苦海中流轉,總是生起大悲心,而且是恆常、沒有間斷過。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耽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如《一百五十頌》中說:「一切眾生都被煩惱繫縛不能自在,而世尊是為了解救眾生的煩惱,才恆常地被大悲心所繫縛而不能自在。所以在禮敬世尊之前,應該先禮敬世尊的大悲心才對。雖然世尊深知輪迴生死的過患,卻因為大悲心,而自願久住輪迴,濟度一切眾生。」 《諦者品》也說:「世尊看到眾生被愚癡黑暗所覆蓋,遮住了原本清淨的自性,以致於陷在生死三界的牢獄當中;為了讓眾生能解脫生死的牢獄,所以世尊發起了無盡的悲心。」又說:「看見眾生被欲望所蒙蔽,貪執外境而不斷的追求,沈溺在貪愛的大海當中,總是被煩惱所苦,於是世尊發起了強烈的悲心。又見到眾生被煩惱迷惑,被病苦逼惱,為了拔除眾生的痛苦,於是世尊生起了恆常、無間斷的十力大悲心。世尊因繫念眾生,所以隨時隨地的受悲心驅轉,只要眾生的煩惱無有窮盡,世尊的悲心會永遠住在這個世間救渡我們。所以世尊好像跟我們眾生一樣在世間當中,實際上世尊是以悲心完全觀照眾生,因為悲心而不住涅槃,佛沒有任何過失。」應當這樣來憶念佛的悲功德。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之。 業功德 佛的業功德,即佛陀的身語意三業,是由自然任運和相續不斷二種行相,來行饒益一切眾生的事業。由於所要教化眾生的因緣不同,能夠化度者,佛陀都會毫無遺漏的一一化導,令他們圓滿一切功德成就,遠離一切惡作衰損,佛陀一定要成辦一切饒益眾生的事業。 如《一百五十頌》所說:「世尊宣說摧伏煩惱的法門,揭露心魔迷惑眾生的技倆,闡述生死輪迴的苦性本質,開示遠離怖畏的正道。世尊繫念眾生的悲心從未停止,任何能利益眾生的事,而世尊還沒有成辦,這是不可能的。」《讚應讚》中說:「若說世尊還有應度而未度的眾生,有什麼比這更衰損的事?如果世尊沒有安住世間,又豈會有這麼圓滿的事?因為佛所做的,除了利益一切眾生外,沒別的了。」我們應當這樣憶念佛的業功德。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以上是概略地說明思惟佛功德的內容。修習的時候,若是能透過不同的角度,由多方面來憶念佛陀身語意業的功德,那麼淨信心就會愈增長啟發。只要能數數憶念思惟佛陀功德,就一定能更猛利恆常於相續間生起淨信心。對於其餘法寶、僧寶的功德,也應該以同樣的方法來憶念、思惟,也一樣能由多方面發起清淨的信心。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皈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唯有如此思惟修習,才能夠真正善巧了解「所有經論都是宣說皈依三寶功德,都是指導修行要訣」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