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0.02.18 課程範圍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00215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216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217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218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219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220d.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

了解上述所說的業果道理後,就應該勵力地防惡修善。如《集法論》中說:「若是造作種種惡業,又未修善積福,肯定會錯失正法而得非法;這種具足惡業的人,死的時候一定充滿怖畏,就像在大海中乘著一艘殘破腐朽的船,隨時會有沉沒,落入惡趣的危險。反過來,如果一生中勤修福德而未造惡,所行皆是善知識教的妙法正軌,那麼依此善業力,到臨死時也一定毫無畏懼,就像乘著堅固的大船,會安穩登上解脫的彼岸。」因此修行人千萬別學前者,應要傚學後者。

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此外,如果說起法理來頭頭是道,但實際行為放逸、與法不相應,如此學法的義利就很微小;假定知道的法義雖少,但卻能隨順所知的正行而如理取捨,這樣所得的義利反而很大。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比丘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比丘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如《集法句經》中說:「如果有人說道時口若懸河,本身行持卻放逸無度,不能如理而行。這就像牧人替主人放牧,數來算去都是他人的牲畜,自己得不到任何沙門果位的利益。相反的,雖然很少宣說如理法語,但能真正法隨法行,能遠離三毒煩惱,這種人絕對能得到出家的利益。真正的出家人,會欣樂謹慎地防護三門,對各種放逸、懈怠的行為深懷恐懼。初修時因惡習力強盛,必須非常注意防護,因此,想要自己脫離惡趣,須如大象脫困於泥沼般的努力;久而久之,串習力加強,慢慢能自在而轉,就會像秋風吹落枯葉般,可以自然遠離惡事侵擾。」

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親友書》中也說:「如果想要得到善趣,乃至於得到解脫,就必須多多修習業果正見;如果心懷邪見、不信業果,即使想行善妙行,卻因善根力被邪見摧壞,終究只能得到種種苦果異熟。」唯有正確了解善惡因果(業感緣起)的道理,才能成就三乘一切功德,以及成辦所有下、中、上士夫的義利,因為業果法則乃三乘道和三種士夫不可缺少的根本依處。  所以,應該經常研閱前面所說的內容,多讀《正法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毘奈耶經》和《阿笈摩》中所說的種種因緣故事,並參閱其他解釋業果的經典,勤加思惟,對因果道理發起猛利、恆常的定解,並將此當做最重要的義理來修行。

P150L2∼P150LL1第二生此∼道之根本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謂先有無偽,希求現世,其求後世,唯虛言辭。即換其位,令成希求後世為主,現在為副,則為生起。然須令堅固,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中,第二部分是「生此意樂之量」。生起下士意樂之量,先要「無偽」。就是以往一心一意希求現世,所謂希求後世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而現在修了下士法類之後,把觀念中的主要與次要位置調轉過來,變成以希求後世為主,現世為副,這就是下士意樂已經生起了。生起之後,為了使它堅固,仍然需要努力善加修習。

 

己三、除遣此中邪執

第三除遣於此邪分別者。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為錯誤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於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圓滿,希解脫者,於現法中,亦須希求,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佛色身,圓滿佛土,佛眷屬故。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中,第三部分是「除遣於此邪分別者」,就是將一些錯誤的見解排除掉。

譬如有一類人,以佛經上說「應當厭離輪迴盛事」,就認為應背棄像身、受用等生死輪迴中的一切圓滿事,希求這些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這樣想:身、受用等世間的圓滿,屬於增上生的內容,而增上生還是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仍然發心追求世間的圓滿,實在沒有道理。這是錯誤的見解。因為修學者所追求的目標有二種,現世的利益及究竟的利益。雖然獲得身體、受用等世間圓滿,只算現世圓滿,但是對追求究竟解脫的人來說,現世圓滿的暇身也還是需要的;因為有了暇滿人身作為修行的工具,才能生生展轉增上,最後達到決定勝的果位。所以,並不是所有身、受用、眷屬等一切世間圓滿的增上生事,就一定盡為生死輪迴所攝。因為以身的圓滿,到究竟時,就是佛的色身;受用的圓滿,到究竟時,就是佛的淨土;而眷屬的圓滿究竟,就是佛的眷屬。

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云,「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又多教典,說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針對此一密意,《莊嚴經論》中說:「殊勝增上生的體性,就是受用、身體、眷屬、及事業四者圓滿。」並說這四項分別由六度中的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成辦,而總體就是成辦增上生。很多經典都有說,由布施等福德資糧可以成就佛的色身。所以想要成就佛道的人,經過極長時間、修習極多、極為殊勝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功德善因,就是為了希求最殊勝的增上生,也就是最為殊勝的暇滿人身。當增上生達到究竟圓滿後,就是究竟的決定勝。

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如《入行論》云,「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趣妙種智。此復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尸羅,是道之根本。

因此,想要獲得究竟決定勝,如《入行論》中所說,「唯有靠著暇滿人身這艘寶船,才能渡過生死大苦海。」也就是必須依止以「人」所代表的善趣身,才能度過三有苦海,到達成佛的彼岸,趣證一切種智。尤其修道須要歷經多生多世,才能究竟成佛。因此,能成辦善趣妙身的殊勝因─持戒,就成為能圓成菩提道的根本。

P151L1∼P151LL1若善趣身∼淨修心訖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比丘等圓滿學處。

如果光有善趣身,卻不具足前述八種異熟功德等圓滿德相,這樣只能成就少許功德,而且修道的進步很少很少。因此,修行必須要具足最圓滿的所依身。以出家人來講,要成就解脫乃至於佛果,不應僅以守護沙彌戒(求寂)為滿足,應該以努力受持比丘戒等為圓滿學處(還要菩薩戒、密乘戒)。  

有作是說,護持尸羅,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事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比丘等。又餘眾云,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為獲得阿羅漢故。然比丘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住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難行少義,比丘何為。

有人說,如果謹持戒律只是為了獲得人天善趣的果報,那麼持守五戒、八關齋戒等居士戒,就可以得到,何必非得出家,守護這麼難持、義利又不多的比丘戒呢?又有人說,受持別解脫戒的主要意義,是為了要獲得阿羅漢果。但是比丘戒未年滿二十歲不能受,而在家居士持守八關齋戒,也有證得阿羅漢果的,那應該讚嘆居士身才對;為什麼反而鼓勵難行,又少義利的比丘身呢?

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已說於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回答:我們應該明白,這些都是不了解聖教要義的胡言亂語。出家,具有無比殊勝的功德,除了因為戒行代表的是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之外,前面講述「具力業門」時,也引用經論說明,由所依門差別能顯見其力量與功德;況且比丘戒也非僅以得解脫為限,其還在於能進一步究竟成佛。因此,持戒應以下下律儀為根本,在下下律儀的基礎上,受學上上律儀,殷重修習圓滿的學處,如此才能圓滿受持一切的戒律;亦即應先學居士戒,進而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如此輾轉增上,到達最後戒學的圓滿。

有關共下士道修心次第的內容,已全部講說完畢。

深信業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