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1 課程範圍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00131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201d.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廣論 P147LL4-P149L4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 如果四力懺悔能完全淨除一切罪業,為什麼經上又說,「先前造業已感果的除外」呢?回答:如果惡業已經感果,譬如像眼盲等業報一旦成熟,這時再去對治,也不能改變眼盲現狀。若在因位階段,尚未感果之前,就容易由懺悔對治而遮止。經上所說的密意就在這裡,因此,上面的說法並沒有矛盾、過失。 《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遍盡。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 《分別熾然論》中
說
:「既然連所有罪大惡極的重業,最後都能透由四力對治懺除清淨,為什麼又說須排除先業異熟的情況呢?先業異熟的意思,是指先前所造業之異熟已經究竟,而感果受生成為眼盲、獨眼、肢體殘缺、聾啞等等,這是自身的因果本來應該受此業報,所以這樣說。 為什麼這樣就不能清淨呢?因為這些業果的自性已經由因位轉成異熟位的體性,即使以四力對治,也已無法產生功能,將惡業除盡。假定它還在因位,尚未感果的階段,或者是正在起意、正在造作;由於經過對治,或是依附著正法,當下生起和造惡時完全相反的思惟,正好是能對治惡業的,那就有機會徹底地將它淨除乾淨。 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嚩迦,殺父及無憂等。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例如經典中記載,殺九百九十九人的指鬘、弒父的阿闍世王、弒母的娑嚩迦、暴怒的阿育王等公案,都是靠著佛陀開示的教法來對治,最終罪淨仍能證道的故事。如果有人問,未生怨王(即弒父的阿闍世王),以及弒母的娑嚩迦等造作惡業後,若依著佛陀教法後來生起善念,並積極懺悔,為什麼他們的惡業沒有獲得永盡,還是墮入無間地獄呢? 回答:他們臨終仍示現感生無間地獄,並非懺悔無力懺盡所有惡業,而是為了讓後來的修行者相信業果不虛的道理,並產生定解。更何況他們投生地獄的情況就像綵球擊地,一下去觸地,馬上就彈回來了。阿闍世王等雖然受生地獄,但瞬間就脫離了,根本連地獄火燄也未觸及。這種示現是讓我們了解,透過四力懺悔對治,是拔除惡業根本的最殊勝法門,而不是在否定因果作用。」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受報的輕重,和造業的對象有很大的關係,其中的差別,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如《三摩地王經》中說:「勇授大王殺害華月嚴菩薩,雖然事後追悔,而大舉興建塔廟,在長達九十五俱胝千年的漫長時間,廣修供養。每日三時懺悔罪業,守護戒律,但死後還是墮到無間地獄,經過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的時間,遭受眼盲等無邊的眾苦。」雖是如此,並不表示他的悔罪沒有功效;如果沒有懺悔,他會受更大、更重、更久的苦果。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另外,藉由懺悔、防護等力,雖然能使惡業悔除清淨,但是這和從一開始就不被罪業染污的清淨,兩者有很大的差別。就如《菩薩地》中所說,一旦犯了菩薩根本戒,雖然可藉由懺悔與重受菩薩戒儀軌,讓罪業還出清淨,但在這一世已確定不能證得初地菩薩果位。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 《攝研磨經》中,文殊菩薩請問世尊:「世尊,如果有人因親近惡友,而造了誹謗正法的惡業。世尊,這個人要到何時、如何才能脫免此罪業?這樣請問之後,世尊告訴文殊菩薩說:曼殊室利!此人若能持續七年,每天三時認真地懺悔,確實可以清淨罪業;但之後至少須經過十劫的時間,才能證得初地菩薩(忍位)。」 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這裡說明了,雖然罪業已經藉由懺悔清淨,但是要獲得忍位,無論多麼努力,最快也須再多花十劫時間。所以「無餘清淨」的意思,是從淨罪方面來看,指透過懺悔可以讓原本會感得不悅意果報的罪業完全淨除;但是從功德方面來看,要生起道證等功德,會變得遙遙無期。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在一開始就謹慎防護,持戒清淨。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所以,聖者面對微小的罪業,寧願捨棄性命,也不明知故犯。如果「懺悔後淨除」和「最初無犯」並沒有差別的話,聖者於小惡就無需如此戰兢惕勵了。這個道理也顯見於一般世間,例如手腳等傷筋斷骨了,雖然可以治癒,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恢復到最初沒有受傷前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