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如俊法師大課
全廣II 第361-362講 課摘                            
希望新生&心之勇士:#271
 
 

20210928 如俊法師大課 全廣II361, 362 by 文隆師兄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361/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362/

讚頌:「拉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bfcmavRCM

法師前行提策

心之勇士 271則「最有價值的交換」

描述: \\Mac\iCloud\iCloud_福智\6年班教材_1599\全廣II 如俊法師開示\2021.09.28\S__67469405.jpg

以一顆普利有情之心,換卻所有人世的傷痛,這樣的交換實在值得!

* 為何這樣的交換值得?

* 同學分享

- 用自己一顆心換那麼多傷心的心,當然值得

- 因為要成佛,緣無量眾生,可以賺很大,可以究竟離苦得樂,當然要做

- 全廣中師父說做生意的例子,能把心緣所有有情,生意賺的資糧很大

* 分兩個角度,可以從利他、自利看

* 以一顆普利有情之心,換卻所有人世的傷痛- 利他是所求

* 自利 - 賣汽車的公案,給人越多己越多,自利圓滿

* 普利有情能否換卻人世所有傷痛?

* 同學分享及提問

- 普利有情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願意學習所有,以換卻自身傷痛

- 自身傷痛是我愛執,利他可以去掉我愛執,而用利他執換卻自身傷痛

- 佛陀教法是精緻思想,可以有精緻人生。佛陀教法是可以真正離苦得樂之法

- 成佛是為了利益有情?或是為了成佛,才利益有情嗎,不成佛就不用利益有情?是否成佛與否並不是重點,而是利益有情才是重點?

- 利益眾生,就能得佛菩薩攝受,此時接近有情,也能得佛菩薩攝受

* 去掉我愛執,如何拿掉所有人世的傷痛?

* 從自他、從利他的角度都要成佛

* 不能只有利他的心,而要對這些方法都要有經驗、認識,要有全面完整的認識才能解決

* 成佛得一切智智才能解決所有眾生的問題

* 普利有情,要先看能否解決自己的傷痛,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 菩提心先去我愛執,去苦及苦因,幫眾生也走一樣的路

* 以一顆普利有情之心,換卻所有人世的傷痛」發菩提心、心行菩薩行以利益有情,並回向給有情,福報、智慧資糧均回向有情,讓眾生更快走上來。按業果,傾一切付出,自己的收穫最圓滿,即為佛果

* 佛功德,想利益有情,沒有其他力量可以阻止。有情依其相應業力,速度有快慢,但佛陀有可以利益一切有情的能力

* 要先拿掉自己的苦,再引導別人拿掉他的苦,然後把所有功德資糧回向眾生,幫助眾生能走上來,自己也最快速走上來。這樣的交換實在值得!

* 此主要在上士道,但也離不開中士的輪迴以及下士的業果。不求輪迴勝事,因為苦諦所攝

 

希望新生 第271則「大乘道的扼要」

描述: \\Mac\iCloud\iCloud_福智\6年班教材_1599\全廣II 如俊法師開示\2021.09.28\S__67469403.jpg

佛陀的教誨就像一盞明燈,告訴我們對境的時候,應該捨什麼、應該取什麼。在整個大乘道中,最重要的扼要就是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無法成佛;不能成佛的話,就達不到生命最美妙、無悔的境界;不要說利他,自利也是不㘣滿的。

* 在整個大乘道中,最重要的扼要就是菩提心

* 入行論、廣論有提到。廣論P237LL6「傳說覺喎繞金剛座時,心作是念:「當修何事而能速證正等菩提。」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成佛當修何法。」答曰:「當學菩提心。」又見寺上虛空之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 師父提醒阿底峽尊者 552生是清淨大班智達怎麼可能不知趨入大乘是菩提心?但最後仍依佛菩薩加持,得成佛扼要須發菩提心,然後才對此有所定解

* 而我們大概有概念,要發菩提心,了解其為根本因,覺得自己了解成佛關鍵,但尊者已是552生,仍須有佛菩薩加持才有極大決定

* 我們自以為知道,和阿底峽尊者能比?在內心,在無限生命能有堅定決定,沒有想像容易

* 同學:如果能交換,現在應沒有苦痛,因為佛會換卻我們的苦,就此要如何思惟?

* 任一佛都是如此,依菩提心修利他,去我愛執,去苦因,用這樣經驗幫眾生走這條路,亦即發菩提心走此路。但要隨眾生相應業力,而速度有快慢。佛陀會把福德、智慧回向給眾生,讓眾生走上這條路。眾生要有相應的業力,這是換卻的業力,讓大家走上如此利益眾生之路

* 用皈依來理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下士、中士、上士均同。只要有相應的業力,會被救,直到成佛

* 同學:這是要認知外支已成,自己資糧不足才會如此

* 法師:是,但內支不具,要先認知外支已成

* 廣論237LL2 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 佛陀的教誨就像一盞明燈,告訴我們對境的時候,應該捨什麼、應該取什麼。」就此可以多串習菩提心

* 廣論 P212LL1故如響那窮敦巴說,「於覺口窩所雖請教授,終唯教云,捨世間心,修菩提心。」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此是掘出覺口窩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

* 世間事,知關鍵去做,是成功關鍵,但也是最難的

* 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

* 定解會引導我們以後的生命。有廣論學員,學前在世界知名燈光照明公司做總工程師,自己覺得自己公司的照明是世界最棒的,如巴黎鐵塔的照明是自己做的。如這種定解很強,下一生被吸引的不是廣論,而是照明或是與巴黎鐵塔相關的東西。相對的,如對菩提心產生定解,未來最吸引自己的則會是菩提心教授,每一生會趨入最殊勝的方向,此定解價值很高

* 同學:成佛是責任,有要幫世間人解除痛苦的責任

* 是責任,但不只對世間人、眾生的責任。廣論P 109L6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

* 自己有一點相應的業,可以得到善樂,能發菩提心,走修行的路,都是佛陀的加持

* 因此,成佛不只是對眾生的責任,也是對師長、佛陀的責任

* 因為有師長、佛陀,我們被其所救,自己也要如此發心,才能報師長、佛陀之恩

* 同學:尊者十二年跟金洲大師學習菩提心,自己雖不陌生菩提心,但覺得遙遠,對此要如何提策?

* 法師:跟全廣、班上進度,師父在廣論前幾卷中即提到,要用無限生命,「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 廣論前中後都在成立發菩提心走大乘,是最快、最直。到最後才走上,不如一開始就走上,不要繞遠路,中間受無量無邊的苦。

* 師父說「不是難不難,是對不對、該不該

* 改變很難,學習目標難,但我們從小到大即經歷無量無邊的改變。從在家到進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成家立業,都要改變,但最後發現問題沒有解決,因此重點在改變能否改變問題

* 我們亂造業,亂感果,這都是改變。改變,要看是否是對的改變

 

 

 

廣海明月 361, 362

 

* 在教師節,法師們回饋廣海明月,上師很安慰。因為上師希望用全廣陪伴大家。上師對在家、出家弟子在學習全廣有受用,有進步,對大家接收到上師的心意與進步,上師很感動

* 上師對全廣已經在進行接下來的構想,上師構思的每個部份,都會讓大家驚喜,大家可以期待

 

Q1:為何每天要想自己做了什麼好事,而不是想自己做了什麼不對的事?因為把錯的改對,就是對的。信佛的佛弟子,不會因為做錯事而沮喪,因為我們有很多缺點。是否要多想自己做錯什麼?不是做什麼好的而開心?

A

* 完整的總結,包含做對的和錯的

* 但次第上,要先總結做對的,因為上師觀察我們對這部份有欠缺

* 修習軌理,破邪執的部份提到黠慧鍛師,把金礦水洗火燒,做成自己想要的珠寶首飾。心也是如此要經過水洗火燒

* 水洗:思惟功德、勝利,如暇滿、皈依

* 火燒:思惟惡業,不修過患等

* 修行人要調整心,越來越上進,要有水洗火燒,二者都要

* 自己做到、做不到都要總結

* 上師特別強調,次第上先強調收穫成長!因為大家欠缺,尤其廣論學員,其有標準,看到世間人看不到的過失

* 如對自己做到、有成長的較輕忽,反之重視做不到的,久之,會傷損向上的力量

* 現在物質、欲望擴張,在日趨惡劣的環境,容易有失敗、挫拆。面對失敗、挫折,心智會消沈,如現在影響人類殺手之一是憂鬱症

* 修行上動力很重要,總結學習、收穫很重要

* 再分析得細一點,自覺看缺點有動力,是沒看完整

* 如好學生,偶而有問題,會想改善,但如常失敗、面對再一次失敗,給自己打擊很大

* 如考試99次考好,一次失敗影響不大,但 99次都考不好,再一次不好打擊很大

* 總結好的,會給自己信心,口袋鼓鼓;只看失敗,久了沒心力

* 現在有錯願意改,因為有過去的成功當基礎

* 所以要先總結收穫成長

* 收穫成穫一小部份來自自己,大部份來自佛菩薩,其為具力業門,能感受到,心會成成就,因有靠山

* 如小孩,當得到家長支持,遇到有困難時,會想到有後盾的支持,會比較有信心;如想不到後盾,心會越來越強?其實不可能

 

Q2:「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什麼?創造這個淨土──「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土」,就完了嗎?「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成佛以後永遠如此」老師在此強調為何?身為初學者,無法掌握是否學習圓滿,是否無法幫忙他人?還是有什麼方法?

A

* 上師幫師父強調為何「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

* 同學:「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

* 持續利他才是最好的路,關鍵是菩提心,好像我們知道,但阿底峽尊者 552生為班智達,也要有佛菩薩引領、加持才能發菩提心的定解,而利他和我們無始以來習氣相反,不是那麼容易有定解

* 無明是我執、我愛執,很難對利他有定解。相較無限生命,我們對利他心很弱,難有定解

* 宗大師才說「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有定解,才不會被其他的事糊塗的拉走

* 要對所化導眾生,包含自己要認識才能幫忙,但現在學好的只有佛啊,自己沒有完整認識,能幫忙人嗎?還是有路可走。跟有經驗的人學,跟著走。按佛陀引導利益眾生

* 沒有證量,只有教理理解,可以分享教理。教理沒想到,但有信心,可以分享相信的部份,佰要按佛陀引導來做

* 但即便要照著自己卻照不準,所以努力學到成佛

* 同學:理解的佛法,不是佛說的,不是有風險?

* 一定有危險,所以更認真祈求、懺悔,沒有祈求、依靠,才是危險

 

Q3:現量、比量是統計學分析?釋量論是思想、行為?統計是推測未來,釋量是反推過去找極地?

A

* 統計是預測,對結果沒把握,有限的觀察、預測。對真正結果沒把握

* 量是正確心態,認識是正確,不是機率

* 現量凡夫也有,眼耳鼻舌耳對色聲香味觸會有現量

* 比量是正確推理,原因是正確,推理即正確。如山有煙,按正確推理,知道有火

* 觀察結果是正確,不是模糊、大概

* 正反推,業果也有。業果現量比量無法了解

* 凡夫無法了解如是因如是果

* 業果是極隱䀲法要依信許比量。佛陀有完整認識,依佛陀教導而學習業果,因其在經驗範圍外,須按有經驗者引導

* 如佛陀說布施感得財富、持戒感得尊貴,往前推、往後推均可

 

Q4:「有的人就是不唸第一個字,然後唸成《菩提心論》,還有的人唸《釋菩提心》,不唸論」為何老師在此特別強調?

A

* 要利樂有情前面確定好了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圓滿沒有錯誤地去了解所化導的眾生,及化導的方法,對不對?這裡邊我們會落在沒有錯誤,要善於趣入沒有錯誤地了解這一切。怎麼辦呢?哪裡有這樣的方法?就是沒有錯誤的方法?是不是佛陀的教正法,都在詮釋無錯謬的令有情離苦得樂的方法?如果依著教正法修行,就能生起證正法,生起證正法就是離苦得樂啊!那麼菩薩智者們應該恆時地對於經論的所詮無錯謬地了解乃至宣說,以此教誡所化機。」

「有了心之後,其實要注意的是幫人的方法到底對不對、清不清淨?在這個之前還要說:我們有學過嗎?如何令所化機產生如同自己所定解的定解,也令所化機發起決定,為了這個純淨的目標,菩薩智者們應該長時間地對於佛菩薩所開示的經論的所詮,進行無錯謬地學習乃至宣說。

* 諸智者恆應,善趣無錯謬」但有人輕忽「有的人就是不唸第一個字,然後唸成《菩提心論》,還有的人唸《釋菩提心》,不唸論

* 在此所破是內心對經典輕忽、不敬重

* 諸菩薩對經典敬重沒問題,有時會有簡稱,沒有所破的問題

* 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要重視對經典的聞思修,對經典輕忽是不相應

 

Q5:「這個東西很難體會得到的,是業感緣起,大家都在這兒說,或者是因果報應」有三種緣起所指為何?要有何認識?

A

* 三種緣起為

- 業感緣起,如是因如是果

- 總體支分緣起,人是總體,頭手腳是支分

- 相互觀待的緣起,如三支槍架起,但不知哪支槍架哪支,是相互搭配,不能說誰是因誰是果,誰是總誰是支分

* 毗缽舍那的地方會提到

 

Q6:有分別心假立緣起?

A

* 所有法都是分別心假立

* 分別心和假立的法是相互觀待的緣起

 

Q7:「還有的就是「隨流下」,隨著別人的惡習,自己被帶到深淵去了」其行相為何?

A

* 如無觀察識的作用,眼耳鼻舌耳對色聲香味觸,由眼識、耳識等無觀察識,我們只執取色

* 意識對法塵才能思惟觀察

* 但前五(眼耳鼻舌耳對色聲香味觸)特別強

* 如想思惟或背書,但很容易被前五識的無觀察識吸引,其力量強

* 如有朋友貪著現世、醉生夢死,只想名利吃睡,雖想勸他,這是意識的思惟,但很弱。因此當自己對到這個人時,用眼耳看到、聽到,會勾起無始惡習,是過去相應,久了會有影響,就是隨流下

* 如有人在化驗室工作,查驗毒品,某天現起吸毒不知是何感覺,因好奇而吸。自己試了之後而染毒,也是隨流下

* 想幫人,意識是如此想,但眼耳等,對上無始習氣,其拉力很大

* 上師說廣論研討班是濁世蓮花池,每周至少要泡一次。自己要幫助別人心靈提升,要常到蓮花池淨化,否則不由自主會被下去

 

Q8:自己擔心別人會被弟子的惡習拉下來

A

* 利他有風險

* 要認識才會皈依、懺悔

* 如覺得安全,會忘掉皈依、懺悔、依教奉行,這樣才危險

* 皈依是離苦得樂,離三惡趣苦,輪迴苦,所知障苦,並且相信三寶能救

* 越苦越皈依、越快樂越皈依

* 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覺得現在很好,忘了皈依、依教奉行才危險

 

Q8:「那是什麼呀?那即是──菩提道次第」為何強調?

A

* 我們必須生生世世跟隨善知識學習佛菩薩的教典,對教典的所詮義產生定解,然後在幫忙他人的過程中,也是令他有情對佛菩薩的經論的所詮產生了定解,從而了解如何才是清淨的離苦得樂之道。

* 菩提道次第是清淨離苦得樂之道

* 為什麼?

* 同學:是般若的方便?因最終要發菩提心,按有次第方法才能發菩提心而得涅槃?要學習各種方法,要無錯謬,廣論從最基礎到最上都有,對利、鈍根都可以化導所有眾生,是寶典?是順總佛教、調相續法?

* 廣論P 24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

* 隨宜略事修行,碰到什麼修什麼,對無限生命沒有好處

* 順總佛教、調相續法就是道次第

* 隨宜略事修行,如蓋房子,不知總體,房子不能好好蓋出來,之後還要重來。反之,建築師知道整體,好好畫設計圖,才能蓋好房子

* 大乘可以掌握總體架構、次第,每一步都靠近佛果

 

Q9:「利益他人是一件非常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利益他人會感到快樂,但在莊重、嚴肅比較難連結,依法師開示,如不是莊重、嚴肅,容易隨流下

A

* 急診室的醫生,碰到有車禍的人要救治,這是否莊重、嚴肅?無限生命中要利益眾生,若有閃失,是損及多生多劫的慧命

* 利益的內容是「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 要慎重、精進,才能利他,是莊重,嚴肅

* 七因果是對過去生於我有恩者報恩,也是莊重、嚴肅

* 師父晚年最後一次印度請法,師長對師父傳一對一灌頂。之後回程,師父說以前沒有的,現在有了,師父並且開示了對菩提心的體會

* 師父說「心裡有莊嚴神聖感,神聖莊嚴感

* 362724”往下四段,「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上師有說體會

* 今天再來讀到《釋量論》的這個偈子以及師父的解釋,覺得比很多年前看到這個偈子,和看到師父的這一段解釋的時候,我的感動有變得更深

* 所以《釋量論》是完全能夠激起我們內心中的信心,如果我們的心是一個海的話,它完全是可以讓我們這個心海波濤洶湧的,會現起那種對佛菩薩的強烈感恩心──幸虧您指出了這條路,幸虧您走通了這條路,您留下了這麼多的教典,給我們這些後來想要走同樣路的弟子們學。

* 師長多生學習、驗證的結果,才來引導我們

* 如不是這樣,我們在茫茫大海不知如何找起

* 師父在漢語系,學佛的路都走到頂點,如念佛、參禪等。等碰到大師教法,師父決定要引進漢地,讓我們少走遠路

* 當時,師父有至少兩位證空性的師長,對此,師父是否應已心滿意足?但師父沒有

* 師父學了之後,還是繼續找,直到值遇大師教法

* 師父沒遇大師教法前有證空性師長,為何繼續往上找?

* 師父說如一直在外面餐風露宿,有人借你廁所,是否感激?是

* 但如有人直接給你宮殿,大門一入,即見宮廟之美,百官之富,此時,不會羨慕之前的廁所

* 較之遇到大師教法,我們自己走,一定會迷失,會得少為足,會浪費很多生

* 早一秒成佛,較之晚一剎那得到,差異很大

* 這是師父上師走過,我們才不用自己摸索,誤入歧徒

* 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大師教法由此而來,所以才會說「所以《釋量論》是完全能夠激起我們內心中的信心,如果我們的心是一個海的話,它完全是可以讓我們這個心海波濤洶湧的,讓我們不會流浪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