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8/08/05 (複習)

廣論頁/行 P69-LL4~P70-L1

廣論段落   《入行論》云...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手抄頁/行  5 P58-L10~P61-LL1

手抄段落  《入行論》云...那總歸是錯的。

音檔起訖    34B_1103~34B_1729

 2018  08月
 
 
 
 
 
 
 

 

【《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那個論上面說,在你利益有情之前,在要想利益有情之前,對於你的自利的這個道理,連它做夢都沒夢到,請問你怎麼去利別人?這個話怎麼講呢?你利益眾生的這個、這件事情怎麼個講法呀?就是曉得生死輪迴的痛苦呀,所以你要幫忙他利益。現在生死的輪迴的痛苦的事情,你自己不曉得,那就是做夢都沒夢到,你講去利益,你利些什麼啊?所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要弘法、弘法,法是什麼,法是什麼啊?喏、喏、喏!現在這個 (p59) 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了。

不過在這地方我們要注意喔!我們不要因為聽見了這個話,就隨意去批評別人,這千萬不可以。這個法是主要的照自己的。我要發菩提心,那是我的事情,我認識了,救別人。你怎麼曉得他別人不是,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菩薩示現不但是在末法欸,畜生道當中他都有啊!這第一個。就是他不是菩薩,你不是要說菩薩嗎?是啊,我要菩薩的話,你要救他呀!他對了,你羨慕、讚歎,跟著他學;他不對,你同情、憐憫、要幫忙他呀,你怎麼是去笑他呢?所以不管是怎麼說,你真正了解了這個菩提心的內涵,它有這個好處。真正地更進一步,到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你心裡的這個業相是什麼,就在這個上面。你同樣地一個起心動念,走對了以後一直在增上,否則的話你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了,啊!覺得這樣,結果我走錯了。所以這個就是,正知見的差別在此。那麼關於上面這個道理,

【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

你必須要走下士,以及中士,這一個—哦,說是下士,為什麼下士啊?為什麼要求後世好啊?就是說,眼前這個忙一點不究竟的,你後世萬一做錯了要墮落的,所以不要做惡事。這個是下士當中要學的,所以我們要趕快造善業,這樣。中士呢,雖然你造了善事 (p60) 以後,還要輪迴的,所以要跳出輪迴。等到你要這個心情有了,

【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

這地方交代出來了。好,你自己有了認識了,然後自己覺得:「哎呀,對呀!我只是個修行的人,還要推己及人哪!」那個時候才比度、推己及人,還要幫忙他們。想想所有的人都是你母親:啊!母親對我這樣的,現在我自己不管了,行嗎?所以發大慈之心。反過來呢,給他的快樂叫大慈,看見他痛苦,要給他去掉是大悲。你必須這樣,那個慈悲心就發得起來。那麼有了慈悲心,菩提心又從此生了,所以說,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

你要想真實生起菩提心,還必須修這兩樣東西,不是很清楚嗎?所以叫共中、共下。現在我們說:「喔唷,要修的大乘,這個是小乘行為不要了!」等於說你把根拔掉了,基礎不要了,然後要造摩天大廈,那不是顛倒嗎?這錯就錯在這裡。說:

【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這個共中下,並不是叫你停在中下欸,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說到這裡,我們這裡有一件事情要提一下。是的,我們了解了這個,我們絕對不會輕易去訾議這個小乘的,乃 (p61) 至於世間,像《了凡四訓》。不過我們了解,這兩個是不究竟的,這個我們要辨別得很清楚,辨別得很清楚。

說到這裡,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給我看一本書,那個是一個學南傳的人寫的。現在目前我們有太多這種概念,往往由於自己不清楚,產生了種種誤解,這個是一個很可惜的、很大的遺憾。如果我們能夠把本論,這樣完整次第學下去了以後,自然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所謂共下士、共中士,以及下士、中士的齊限,你就很清楚了。喏!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個是什麼;到那個地方為止,是什麼;再上去是什麼;一切,每一個的內容,每一個的行相。你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他們這個諍論,你也很清楚了,所以他諍論,諍論的差別在哪裡。這本書裡邊也談起一個:說平常學大乘人,總是說他自了漢,他覺得他並不是,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自了」啊,它有一個很嚴密的定義的。我們不了解這個定義之前,反正拿到了兩個名字就亂套、就亂蓋,毛病就出在這個上頭。你真正了解了這個定義以後的話,那個非常清楚,一點都不錯,所以這個地方順便一提。好在我們一步步地學下去,把這個正確的內容了解了,自然你就不會圈在裡頭。要不然不管他怎麼講,你一圈在裡頭,引起這個諍論的話,那總歸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