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04L8~P205LL2

手抄頁/行: #11 P278LL2~#12 P11L2

音檔起訖:   88B_2408~89A_1354

廣論時時聽:  

 

 

【Training the mind i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for persons of great capacity is presented in three sections: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那麼既然我們現在已經策發了這個,了解了我們該走的這個上士,那麼這個上士道修 (p279) 行的次第,怎麼樣呢?分這樣的幾部分:


1 Showing that develop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s the only entrance to the Mahayana.
2 How to develop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3 How to learn the bodhisattva deeds after develop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①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②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③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今初,】

第一個呢先說明,要告訴我們,現在你要進入大乘,那麼大乘進入之門,大乘的根本,它的基礎在哪裡呢?是「發心」,就是發大菩提心,換句話說。喔!曉得了!那麼怎麼樣去發呢?所以第二個,如何發此心,發那個大菩提心的道理。第三,「既發心已」,發了這個心以後,心是發了,你要去做呀,才能圓滿哪!那個時候,講那個修學的,修學的這個道理。現在次第說下去。今初 

Question: Given that you should enter the Mahayana in the above mentioned manner, what is the entrance?
【◎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

喔!我們現在曉得了,現在要學大乘,那麼進入大乘的門,從哪裡進去呢?

Reply: The Conqueror taught that there are no Mahayana vehicles other than the perfection vehicle and the tantra vehile.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

在這個地方,佛講的大乘,一共有兩條路,一共有兩條路。一條是平常所謂顯教的,一條就是密教的,除了這個以外,再沒有大乘了。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這樣說一下?這句 (p280) 話有什麼意義呢?前面已經說過好幾次,這是個圓滿的教法,他交代出來的時候,一定是一無遺漏。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遺漏,那麼你果位上面,才能夠究竟圓滿。要不然你剛開始的時候,你覺得摸到了,實際上不圓滿,摸、摸、摸、摸,摸到最後的話,得出來的結果是殘缺的。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要特別點一點:現在你要進入大乘,整個的大乘,包含的內容就這個!換句話說,不管是顯教、密教,再沒有了。如果有的話,你在這兒講了半天,還有遺漏,那這個講了半天,就出了毛病了嘛!就這樣。

Whichever of these two you enter, the only entrance is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是的,大乘一共分兩個,一個是顯教,密教。但不管你走顯教大乘,或者是密教大乘,真正地能夠進入的時候,這個進入之門卻是一樣的,什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這樣。由於這樣的一個抉擇,所以我們就曉得了,所以不管你將來走的方便是哪一個,只要你是大乘,對不起,那個真正的進入的門,它的根本在這裡。這個,這個抉擇非常重要的,這個抉擇是非常重要的!前面已經講過很多次,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不去講它,不再提它了。

Once you have generated this spirit in your mind, you are recognized as a Mahayana practitioner even though you may not have generated any other good quality.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p281) 你有了這個認識,然後呢,照著這個修學。在什麼時候,在你的身心,相續就是身心,在你的身心上面能夠生起這個,就是說大菩提心生起來了,其他的還沒有,其他的都沒有生起來。即便是其他的任何功德都沒生起來,只要你那個大菩提心生起來的話,你這個就是大乘行人,這是大乘的行人。

When you separate from this spirit, no matter what other good qualities you may have - such as the knowledge of emptiness, etc. - you lapse from the Mahayana, falling to the level of a srāvaka and the like.
【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

反過來,你什麼時候一旦離開這個,所以換句話說,即使你發了這個心,離開了尚且如此,何況你沒有發呢?所以什麼時候你那個心裡面,把那個大菩提心拿掉了,或者你離開了那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儘管你有很多功德,功德到什麼程度啊?「通達空性」,喔!你就算大徹大悟了,對不起,這個還不是,你還是墮在聲聞地當中,你不算大乘,又退、又退,又退心了。

This point is taught in many Mahayana scriptures and is also proved by reason.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上面這個,很多的大乘經典上面,都說得清楚,所以這個地方呀,特別說明一下。「大乘教典多所宣說」,這個就是大乘的教典。所以談到這地方,關於這一點,有的時候,南傳的人容或跟我們彼此意見不同,這個我們不必多提。因為他們的觀念當中,他所 (p282) 接受的只是小乘的。所以個人的認識不一樣,那個沒什麼好談的,千萬不要諍論,這一點注意!只是我們自己今天有這樣的殊勝機會了解了,一定要把它這兩個的內涵,差別在哪裡……。當然你一樣地可以選小乘的路子,絕對這是個人的方便,

當然你一樣地可以選小乘的路子,絕對這是個人的方便,而且走到最後你還是走得上的,但是一定要把這個內涵啊,分別得清楚以後,那才對,那才對!

同樣地,你分別了清楚了以後呢,如果對方他自己不了解,那也不必談。就像一個大學生跟幼稚園的學生,你沒有什麼好講的。幼稚園的學生,拿了這個說,就告訴他:這個「3」像個什麼?像個耳朵。他說「3」像個耳朵,你不必告訴他耳朵不是「3」哪,這個話用不著跟他講。欸!他就是讓他這樣,然後排排坐、吃果果,他就是這個條件,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跑到去跟他諍論的話,那不是他的幼稚,你根本談不到大學,是你的無知,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這順便一提。以前不會有這種問題,以後我想我們可能會遭遇到。那麼不但是說經教上面這麼說,還有呢,就是你理論上面,正確無誤的理論上面,你也能夠圓滿地能夠說明這件事情。

The initial entrance into the Mahayana is determin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pirit alone.
(p4) 【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

所以說真正進入大乘第一步,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說起的,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你啊,就安立在大乘道上了。

p. 205

A subsequent departure from the Mahayana is determined by its loss alone.
【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

如果你一旦退出了,那麼還是指這個心。所以在後面很多地方會告訴我們,同樣地在這裡一開始,我們要了解到,不要說:「哎喲,這個法大哦!你求就大哦!」尤其是現在密教盛行了,不要說:「哎呀,這個法了不起哦!」對不起,不管它法再了不起,如果你跟大菩提心不相應的話,沒有用,一點用場都沒有!是,結個緣是有的,前面要了解哦!這個強調的,這特別要說明的,真正進入大乘的話一定從這個上面。所以你看那個密教的儀軌上面,一開頭的時候一定有發菩提心。它那個菩提心,不是嘴巴上面講講哦!如果說我們沒有照這個本論的次第學上去還不懂,在本論的次第學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任何一個地方,你要把正確的量認識,然後呢─哦,正確的質認識,然後衡準內心的量相應不相應,這不是嘴巴上面講講哦!嘴巴上面講講,唸一句的話,這個不算的哦!這是我們這地方要了解的。

Hence, being a Mahayana practitioner or not is contingent upon the 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 of this spirit.
(p5) 【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這個很清楚,所以大乘的話,完全看你有沒有這個大菩提心。

You become a conquerors' child immediately after generating this spirit. As Santideva's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Bodhisattva-caryavatara) says: The moment helpless beings, bound in the prison of cyclic existence, Develop this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They are called "children of the sugatas" ...
【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

你只要一旦發了,哪怕才發心一剎那,那個時候的確,心雖然發了,我是個凡夫,就還繫縛在這個生死的牢獄當中,但是這個真正的佛子哦!這個是佛的真的法子哦!所以佛法當中啊,二乘聲聞他不算,證了聲聞果了不是佛子。佛子是什麼?欸,大菩薩。所謂菩薩什麼?就發那個大菩提心的。雖然你還是個生死的凡夫,但是你是真正的佛子,是指這一點而言。

And also: Today I have been born in the buddhas' family; I have become a child of the buddhas.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

就是今天,你什麼時候發這個心,那你就是真正進到佛的家族裡面去了。那個不但是這個佛,而且一切諸佛的真正的佛子。

Thus it says that you have generated this spirit, you are called "a bodhisattva." Moreover, the Life of Maitreya (Arya-maitreya-vimoksa) speaks of persons being bodhisattvas if they have this spirit even though they have not trained in the bidhisattva deeds.
O child of good lineage, although a precious diamond breaks, it still outshines all special ornaments of gold. It does not lose its name "precious diamond," as it still removed all poverty.
【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p6) 這經上面說。特別說,經上說:善男子啊,舉個比喻,像金剛寶石一樣,雖然它破碎了,不管它是破碎了,但是啊其他的任何金莊嚴具,它比它強,這個第一個。而且呢,它雖然破碎了,它還是金剛寶石,名字一定是金剛寶石,這個道理也是一樣。譬如我們隨便舉個比喻,這個金子的東西,雖然破掉了,破掉了這個金子的東西,還是很值錢耶,對吧!你比起外面那個砂土,比起什麼東西來,哦,這個價錢還是貴得不得了,而且它還是金子耶!那麼現在那個菩提心,就像那個金剛寶石,那世界最珍貴,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摧毀的,就這個。

O child of good lineage, similarly, those who have develop the precious diamond which is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aspiration to omniscience, althought they lack its application, still outshine all the golden ornaments which are the good qualities of the srāvaka and pratyekabuddha.
【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

現在佛進一步說:善男子啊,這個一切智心─這個就是佛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你能夠發起來這個心,就像相當於世間的金剛寶石一樣。縱然你才發,你發是發了,還沒有修行,而那個時候發這個心,已經超過了一切聲聞、獨覺。聲聞、獨覺是有了修習,而且證了果的哦!這樣哦!所以我們這個地方也可以想起,那個小沙彌跟那個羅漢那個公案。說實在的那個小沙彌啊,只是因地上面種子上面種,他那個真的菩提心還沒發起。哦!這個羅漢馬上:「哦、哦!你的東西我來擔,請得你走前頭去走。」他沒真實地發菩 (p7) 提心哦!這個我們現在並不了解真實菩提心的心相的內容,下面很快地就告訴我們。只是他發那個心的種子已經有了,說:「啊,我要學佛!」只能說有這個菩提心的種子,那一個羅漢證了果的,馬上對他尊重,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They do not lose the name "bodhisattva," and they still remove all the poverty of cyclic existence.
【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這個比喻,這說明跟上面一樣的。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是,你發了心以後,還沒有修行,那個時候就叫作菩薩啦!不過這個地方的發心的內容啊,我們有待後面學會了以後,才那個時候真實地了解。現在我們說我要發大菩提心,那個只是一個因的種子,那個因的種子啊,推動我們努力去學習,到那時候我們會走到發起「正發此心」的果來。所以我們對這個心還是非常尊重的─看!好啊,我要發這個心!目前對我們來說,這個是很重要的。

Also the protector Nagarjuna in his 《Precious Garland》 (Ratnavali) says: If you and the world wish to obtain unexcelled enlightenment, Its root is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irm as the king of mountains.
【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p8) 哪!我們的龍樹菩薩就告訴我們:「欸,你不是要解決一切世間嗎?」「對啊!」那麼所以不但自己,自己見到生死的痛苦要解決,而且要幫一切人解決,要證得什麼?究竟圓滿的,這個才是無上正覺。那根本什麼呢?菩提心!把這個東西要建立起來,不但建立起來,要堅固,堅固像什麼?山中之王,最高、最大、最強!

Further, the 《Tantra Bestowing the Initiation of Vajrapani》 says:
"O great bodhisattva, Manjusri, this tantric mandala is exceedingly secret, up fathomable, very profound, and vast. It is unsuitable to teach it to sinful beings."
【《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

這是第一個。那麼這個是密教當中的經典,說:大菩薩,這個裡邊,最最大、最最勝、難可測量,最秘密當中最秘密,一切陀羅尼當中最殊勝、最奧妙的,這樣的殊勝奧妙的東西啊,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學習進步的。諸惡有情,連他給他講都不用講,連他講都不用講!

"Vajrapani, you say this mandala is very rare. Since I have not heard about it, to whom should it be explained?"
Vajrapani replied, "O Manjusri, once those who have entered meditation o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have attained it, Manjusri, these bodhisattvas who practice the bodhisattva deeds -the door to tantra - should enter into the tantric mandala of the great sublime wisdom initiation. However, those who have not fully attained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should not enter it. They should not even enter and see the mandala. Moreover, do not teach them the gestures and mantras.
【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

這個密續裡邊,密教的經典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句話。這個話對我們現在,學密教 (p9) 的同修特別有用。這個在我們普通一般的顯教裡邊,文殊師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金剛手實際上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密教裡邊,不!文殊師利代表一切諸佛之智,然後呢金剛手代表一切諸佛之力,所以金剛手叫秘密主,這一部的主。那麼現在他們兩個對白,說,說這個、這一個你現在說的這個什麼,「汝說此為最極希有」,希有當中最希有的,以前從來沒聽說過的。現在呢,這一個最難得、最希有的應該跟誰說呀?換句話說,這個道理要開示、教誡誰呀?那麼金剛手怎麼回答呀?說:「文殊師利啊!」這是他們兩個回答說,假定有這樣的人那麼可以了,什麼樣的人呢?正修菩提心,他是的的確確地、如理地修這個大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修了以後成就了。

到了這個情況之下,他行菩薩行,行秘密行。不,這個行菩薩行前面,可以說包括了波羅蜜多,這樣的行的人他也可以,或者說他還沒有真正進入之前的,前面的準備。所以前面說過嘛,就是密教的行者,他的發心還是大菩提心,然後呢,他的前面的基礎還是所謂六波羅蜜。然後這樣的層次一步一步的,所以行菩薩行這是共乘,然後呢,最後進入密教。「當令入此大智灌頂曼陀羅咒最大曼陀羅」,要這種人,那麼就應該讓他進到這裡來。「若菩提心未圓滿者」,如果說發菩提心而不圓滿的,這個「不當入」。現在這個地方注意哦!不圓滿的都不當入哦,他已經有了只是不圓滿哦!如果說你沒有的話,那當 (p10) 然更談都談不到哦!不但不當入,乃至於「不使彼見」,也不讓他看見這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就這樣。這印就是結的手印,以及種種的形相,咒就是那個咒,乃至於告訴他都不告訴。

所以密教裡邊,真正的密教的確地,它是密傳密行的,外面的人根本看不見。它現在普傳的,那只是種一點種子,那是末法的時候啊,大家結一點種子,只是如此而已。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一方面固然說,啊!我們末法了,還能結一點最殊勝的這個善根種子,應該慶幸。但千萬不要說:「啊,我是個大乘的行者!」好像密教了不起。對不起,如果說你這個沒有發菩提心的,根本談不到,發了不圓滿也不行!就是你有了圓滿的,就是發了這個心夠了,如果說六波羅蜜的行不相應,還不夠啊!真正的密教要這麼高的條件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Therefore it is not sufficient that the teaching be a Mahayana teaching, it is crucial that the person be a Mahayana practitioner.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喏,現在不管哪一個,因為這一個經,這一個論是在西藏來的,所以特別舉這個。如果在我們國內的話,我們不管是禪,不管是什麼,不是說你這個方法是如何地珍貴,如何地大,而是要看你的發的心是不是。而真正進入大乘的中心,是什麼?菩提心,這個我們 (p11) 要了解的。所以他說,法雖然是大乘,這個不滿足。根本的主因是什麼?大菩提心。有了這個大菩提心,那麼進入大乘,然後才能夠修這個相應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