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06LL2~P207L3

手抄頁/行: #12 P11L3~P31L8

音檔起訖: 89B_0314~89B_2252

廣論時時聽:        

Hence it is a clear indication that you have very little familiarity with the teachings when, after you have take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to be the crucial instruction, you do not practice it, but, after recalling it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ssion only in words, you intently make great effort at some single, small portion of the path.
(p21) 【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把菩提心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努力去做。不是說剛開頭的時候「略憶文句」,像平常我們一開始念的時候,都是念幾下,我們早晚課也是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四句。然後呢,在我們修密宗的儀軌當中,開頭的時候也這麼念幾下。很多地方就這樣,就是啊「還算好咧,還略略至少一些文句咧!」欸,這個不對,這個不對!而我們真正主要的修習是這個才對。

所以說你略略把這個文句念一遍,而於其他的「餘道」,這個餘道不是非道喔,是道,但是它是什麼?「微細一分多殷重修。」哎呀,努力忙這些東西啊!那個很明白的,你對佛法認識得太不夠,認識得太淺,認識得太差!我們一定先要把那個根本的主因把握到了,然後呢盡你的力量,隨分隨力,你做哪一個都可以。你念佛,念佛好;參禪,參禪好;學教,學教好;顯教也好、密教也好。然後呢,你在這兒坐禪以外,不管我們所謂出家人有三件事情─行福、坐禪、讀誦、誦經都可以,在家人也可以,就是再結其他的因緣。這一點,是這個地方特別需要了解的!

In general, just as both father and mother are needed to have a child, you need the entire complement of method and wisdom to have a complete path.
(p22)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

就是這個比喻當中告訴我們哪,我們一個孩子的出生,一定要父母兩樣。那麼現在你圓滿這個道的道體,一定還要什麼呢?也要兩樣,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方便是父,智慧是母,這個兩個是最重要的,不能合。

In particular, you need the main method-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main wisdom -the knowledge of emptiness.
【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

我們一般說起來兩樣東西,那麼這個兩樣東西的兩個呢,有兩個主要的:方便的這個、這個主要的上首是發菩提心,智慧的上首達空性慧。這個說明了,那這兩樣東西啊,還有其他的眷屬各方面地配合。譬如我們現在說鋼筋混凝土,是的,要混凝土跟鋼筋,好像說起來要兩樣東西。其實呢這個混凝土,喔唷!還牽涉到很多啊,還要模板,還要這個,還要一大堆,是啊,都不能少啊!當然同樣地,這個我們要把這個根本認識了,然後慢慢、慢慢地,從那根本上面探索,進一步去修習。

If you only meditate on one of them,
【設修一分而未全修,】

假定你單單這個修裡邊一部分,而並不全部修的話,對不起,你要求的這個圓 (p23) 滿的結果,一定得不到,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從這個地方,現在我們可以返回頭去,為什麼它本論一開頭,並不直接告訴你怎麼修,一定把那個次第讓你認得了清清楚楚,然後了解了再去修。就是你因地當中,必定要把你所學的內容,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本末在哪裡,次第如何,一點沒有錯了,然後你做下去的話,欸,非常省力,很快得到。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的的確確,是看起來比別人比較慢,也許是慢的時候,你慢了三年、五年,乃至於三生、五生,可是最後的結果啊,比別人快!快到什麼?快無量阿僧祇劫,這個裡邊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哦!

所以諸位,如果說大家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首先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你們有時間的時候,譬如說今年,或者等《廣論》完了,或者假期裡邊,你們可以把好好地,《法華》、《華嚴》這種大經大論約略地看一看,那時候你就很清楚明白了。那時候你才會知道,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為什麼大智如舍利弗,乃至於這麼多的大了不起的大聖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要轉無量阿僧祇劫。而在這個裡邊佛一再說:「哎呀,我出世只有一個目的,就把佛的圓滿的這一個教法給你啊!我的目的就這一個啊,而且多生多劫就告訴你們哪!但是你們偏偏就沒辦法聽我的啊!」拿我們平常常常說的,我們不是來這裡學佛,來學「我」啊!那你怎麼用呢?所以佛儘管跟他講了,但是他只選他自己願意 (p24) 的,其他的他聽不進,那就害了!

拿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我們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平常我們在圓圓滿滿地講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果正規地學的話,我們一定把自己心裡那些東西拿掉了以後,然後一步一步要了解說,它論上告訴我們的什麼。就這樣!這個是正規的。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什麼?要除掉我們自己內心的三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樣。除了三過還夠不夠?不夠。下面還呀,學的時候還要具三相。那個三過,第一個覆蓋固然不行,第二個呢,內心的等起有問題。現在這地方又可以重新溫習一下:覆蓋,不管你什麼,你沒有真正地能夠聽。第二種情況呢,你心裡面,你有你的這種相應的這個東西,聽見這個覺得歡喜,其他東西就算你不排斥,你聽了以後當耳邊風聽過了,所以它那個整個的全貌,你把握不住。乃至於弄得不好的,聽到其他的,你心裡面以你的概念排斥掉了,結果不行,這個圓滿的教授你就得不到!

所以今天早晨,還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聽了這個以後說:「其中有一段我以前用過功,一天這個用多少功……。」他要問這個方法。我可以說用兩種心情:一個,很歡喜他來問;一個我自己覺得,就像剛才提這問題一樣,啊,他就完全弄錯了!歡喜是什麼呢?歡喜他肯來問,肯來問才能夠把問題指出來。他好的是他聽過以後,他很高興覺得: (p25) 啊!現在了解了。如果他不問的話,他就是執著在這個他的問題上。他問什麼問題啊?哎呀,說:「你以前哪,一天念幾萬聲佛,怎麼個念法?」這那時候我就了解了,他心裡面哪,他真正的心裡面就是什麼?他的等起呀,他自己有他的偏好,他跑到這裡只想念佛。聽見你說,喔!你一天念兩萬聲佛,他學到了,好了!其他的腦筋裡面耳邊風,就這樣。所以儘管有圓滿的教法擺在那裡,不行,眼前的事實就是這樣。

然後我們引到經證上面呢,你就立刻了解了。那《華嚴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嘛,佛無量劫來就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哪,心裡就只聽見、歡喜這種東西。如果你要參禪的話,你只聽見這個,然後你去參,別的你就聽不見!不但是《法華》,《華嚴》上面怎麼說?《華嚴》也這麼說嘛,說大智如舍利弗尊者,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如聾如啞?大家我們說:「啊,我們相信他。」這個不夠的呀!他後來又說得清楚,因為你因地當中啊,你沒有學這個東西,心裡跟它不相應。我們好像看那文字信得過,但是真正的行相不一定懂。

現在馬上把眼前的狀態指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的學那個《廣論》,但是因為我們心裡呢,真正的心裡面所執著的什麼?你好參禪的,你聽見禪,聽得很來勁,別的東西你不排斥已經算滿好的。或者你在這兒想念佛,你又想念佛,聽到念佛的時候滿來勁。如果有 (p26) 地方不對勁的話,你聽不進,乃至於你排斥它,或者你心裡面更忙你的事情。喔喲!你正在一天到晚想著,叫你坐在那兒聽那個東西啊,你越聽越煩,對不對?所以說,這個不但《法華》,《華嚴》上面也說,說你本來的因地當中,你在這一方面,你就沒有在下那個種啊!你種子沒有的話,雖然那個土很肥沃,水、太陽擺在那裡,長出來的沒有用,長不出這個東西來,只是你以前下的東西長出來了,對不對?

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不但那個經文了解,而且內心的行相:啊,原來這樣啊!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這個地方,大家特別說一下,記住:大家跑到這地方來,你們一定要把以前內心那個垃圾,拿掉它!說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的,先自己抽空,自己抽空。所以那個過失一樣,你不要把它這樣放,倒蓋不行,要仰上;然後裡邊我們的心裡這種東西啊,把它拿掉;然後記住它。那你就有用,那個時候有用了!眼前哪,花不了太大,將來是畢竟能夠快速地成就,完全靠在這裡。諸位呀─欲速,好啊,我讚歎!但是欲速要有速的方法,你如果要求快,而得不到快的方法的啊,結果下面什麼?欲速而不達。啊!可惜啊,可惜啊!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單單修其他的一部分,這個不行的!

and diligently seek merely to be liberated from cyclic existence, then you have to meditate the meaning of emptiness-selflessness- without mistaking meditative serenity for insight.
【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p27) 就算,上面是大乘佛法固然如此,就算小乘吧!小乘人他不要求圓滿大菩提,只求自己解脫生死。要求解脫生死,要學兩樣東西,什麼?定、慧。戒是定、慧的根,你就算是要得到解脫生死,這是二乘之果,也一定要了解內容是有兩樣─定跟慧。你絕對不能把定誤會以為是慧。這個慧的特質是什麼呢?是了解「無我空性之義」,這個才是慧,定只是作這個的根本。這個差別到後面詳細地講,眼前有個實際上的例子,我可以告訴你們。

以前,很多年以前我遇見這樣,以後又遇見,遇見好幾個人。有的人在文字上面,只是玩一點文字遊戲,有的人真的倒下一點功夫,得了一點定功。然後呢坐,打坐的時候,哇,那真精采喔,一坐幾個鐘頭!然後在坐當中的話,心念一念不起。然後呢他覺得定當中,好像剛開始的時候啊,如雲如霧,現在實際上呢,這種實質的東西,它慢慢地微薄、輕微了,到後來覺得空空洞洞。啊!他覺得證了空了。以前我的確不懂,現在我完全了解了。我這個了解,不是修證的了解,將來你們只要如法地去學的話,你就指得很清楚,像這種啊,連他的根本定都沒得到。

我們真的學定的時候,有幾個次第:第一個叫住心,住心又分粗細,心住,然後呢,住了是安住。平常我們的心散亂的,不是昏沈就是掉舉,你要念佛,它就不聽你招呼;你要數息,它就胡思亂想,就是這樣。所謂不聽你招呼的話,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沈。到那 (p28) 時候,欸,那內心安住在這個上頭,那時候有種種的相應的、很微妙的境界出現。更進一步,他心慢慢地越來越寧靜了,到後來他得到所謂「欲界定」。這個欲界定的狀態,他那時候已經心裡覺得,就剛才這種狀態,實際上只是欲界定喔!再進一步叫「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覺得眼前那種身體的珍愛的東西都不見了,好像空掉了,實際上呢,連它根本定都沒得到。然後呢,從這地方還要超越,才得到根本定。這樣欸!這個完全是共凡夫的欸!

他說:「啊!他已經見到空性了。」實際上他不是說平白地說空話,因為平常我們在這個地方,眼前的感受到身心上那個心裡的煩惱,身上的粗重,他那時候在定當中慢慢一一消失掉了,到最後覺那身體的形相不見了。對嘛,空嘛!實際上呢,這個定的境界都沒有啊,所以好可惜!除非你有善知識在旁邊,他過來經驗人告訴你這個錯了,再不然你一定要圓滿的教授。你沒有這個東西,你自己覺得很對啊,走上了錯路都不曉得,走上了錯路都不曉得,好可惜、好可惜!這個地方啊,我們千萬不能誤解。所以,「然」,繼續下去:

p. 207

Nonetheless, if you claim to be a Mahayana practitioner, then you must be practic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s well.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

(p29) 所以說,你小乘尚且要如此,如果是大乘的話,那麼也兩樣東西千萬不要誤會,一分是不夠的,而這個主要的,剛開始是菩提心。那麼,

【如慈尊云:】

這個就是引,我們的這個慈尊就是慈氏菩薩。

Why? You need wisdom to prevent falling into the extreme of cyclic existence, and you need compassion to prevent falling into the extreme of peace (nirvana),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

實際上呢,所有的大乘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大乘的行者要圓滿兩樣東西:一個是悲,一個智;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因為你有智慧,所以能夠「不住三有」,「三有」,我們生死輪迴。所以你不被生死輪迴所困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你的智慧,了解這個空性。但是了解了空性以後,沒有大悲方便的話,你就安住在這空性當中,你就沒有辦法廣行利他事業。那麼這一個用什麼東西提起來呢?這個要悲,悲所以「不住寂滅」。下面的解釋,

so wisdom does not prevent you from falling into the extreme of peace. As the venerable Maitreya says in his 《Ornament for Clear Knowledge》:

【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

因為你有智慧,所以你能夠從生死苦海當中跳出來。所以悲把你墮落在生死當中的缺 (p30) 陷遮止了,能夠消除了。還有呢,你雖然了解了生死的空,但是你安住在空上面,安住在這個寂滅當中,不能廣行一切利他,有大義的事情,這個靠什麼?靠悲。又

Through knowledge you do not abide in cyclic existence. Through compassion you do not abide in peace.
【慧不能遮墮寂滅故,】

單單那個智慧,沒有辦法遮止、沒有辦法防止這個毛病,什麼毛病啊?你「沈空滯寂」。你見到那個一切都是空的,是嘛,見到了空你還有什麼?沒什麼好動的了,就是這樣。所以你自然不願意,這原因。說:

【不墮有邊小乘有故,】

要曉得你不墮在三有苦海當中,不單單是菩薩啊,二乘他也有這個本事,也有這個能力。所以你真正的大乘行者,不是在這個上頭。大乘的真正的行者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不是說你能夠跳出生死輪迴苦海,而是說你有跳出來的本事,而還能夠進去救他們,這個才是。

【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真正修菩薩行者,他最主要的一點,這個主要的一點,不是共凡夫的,是共三乘聖者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喔!他這個每一個地方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你弄錯一點點就出毛病 (p31) 的。所以他正所斷除的,是不墮在這個寂滅邊,他不會安住在這個寂滅邊,他會在三有當中,這樣。這個意思是說:他有這個證寂滅的能力,但是呢不墮在這個地方。

這句話特別說明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凡夫也說:「對啊,那麼菩薩道他不墮在這個裡邊,我們凡夫我們也講救人,我們說起來,我們學菩薩,我們不墮寂滅邊。」你談得到墮寂滅嗎?你有本事墮寂滅嗎?他是能夠證得寂滅,但是他不墮在裡邊。你真的有本事墮在裡邊,我還佩服你咧,你還成個聖者咧!現在我那個寂滅是什麼,知道都不知道,然後呢拿這個菩薩的,作一個藉口,自己騙自己,還是哄別人哪?這一個要分別得清楚,這個順便一提,針對著有一些人的誤解,所以特別加上末下、末後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