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09L3~P210L1

手抄頁/行: #12 P64LL1~P83LL2

音檔起訖:   90B_2047~91A_1937

廣論時時聽:        

With regard to the two components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又此發心。】

(p66) 這個發心是什麼?

the desire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the aim of the welfare of all beings - this fourth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s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producing a desire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is not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the aim.
【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一步一步來說,現在發的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說你心裡面想,欸,你要得到這個,「我要得到這個!」得到什麼?要得到佛圓滿的果位!就這麼一個心,我要得到佛圓滿的果位。「非就所為」,不是就菩提所為。菩提的所為是什麼?就是「哎呀,他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功德,能夠救濟這麼多的眾生。」是的,推動你所以去發這個心的,是因為他有這麼大的功德,因為他能夠救濟這麼多眾生,因為他有這麼多威神,所以你羨慕他。羨慕他了以後,如果你心裡那個時候想的心是什麼,「啊,我也要得到這個!」就是這個心,就是這個心。然後把這個心建立起來了以後,你說這個佛,哎,這麼了不起,這我羨慕他。那麼他為什麼得到?他是因為這樣。然後呢,就他所做的內涵,來進一步去找。所以下面就他所為,那是發了心以後的。這個次第步驟是井然不紊,一點都不錯,一點都不錯!

平常我們現在討論問題,一口氣把那些問題像雜碎一大堆在那個地方。欸,有一天想起來有一個很有意思,有一個同學跑得來問我一個問題,他一口氣問了很多問題,最後我叫他停止。他談到那個問題,他又牽扯到那裡,談到那裡又牽扯到那裡,我就沒辦法。我 (p67) 就問他說:「你假定燒飯的時候啊,你一股腦兒燒一個大鍋菜行不行?」我想,我先代他回答,我說:「當然可以。可是我要首先說明哦,你就算燒大鍋菜,你第一步什麼啊?拿出來分得清楚,洗洗乾淨,次第一步一步來,對不對?」說:「對。」「假定你不能這樣做,一股腦兒菜啊、油啊、鹽啊、米啊,那個菜上面的根哪,什麼泥啊,什麼農藥啊,什麼……然後乒鈴乓啷一起擺在那個鍋子裡,行嗎?」他笑起來了。我想我們誰碰到了這個問題,都會這樣。他現在這個地方就是啊,就算你燒大鍋菜,對不起,你還是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對吧?這個地方的主要意思就在這地方。

所以我們現在在這裡第一步進來的時候,就是每一個地方,它有非常明晰的界限,齊此為止─到這個地方你做,然後呢進一步這樣,再進一步這樣。我們走路也是一樣嘛,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就這麼一步一跨、一步一跨,這樣。你別看那個非常複雜的機器喔!那個非常複雜的機器,每一樣東西它就擔負一個功能,然後呢,它因為彼此之間有最嚴密的組合,所以把無量無邊的東西擺在一塊兒,一個地方一動,下面緊跟著「嘎兒……」,一下,整個解決了!現在我們也學這個法門。否則的話,你在開頭的時候你忙這個,忙完了,下面一步怎麼辦呢,你又不知道。然後啊再去弄,等到你忙完了,這個又不知道,發現到弄錯了又重來,永遠在這個地方弄、弄,亂了半天,一團糟!

(p68) 我想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我在那二十年以前,有過一次這個經驗。那時候啊出家未久,那麼有一次有一點事情,就大概要出門一趟。出門一趟啊時間很逼急、很逼切,有很多東西待著整理。我就覺得:那個要整理、這個要整理……一大堆東西。然後呢,又要帶些什麼書,又要帶些什麼衣服,我就先想把那個書啊、衣服啊,就搬在那個地方。哎呀!結果時間一共只有三天,我弄了一天哪,是越弄越慌、越弄越慌,飯也吃不下,那個東西擺在那裡,不曉得怎麼是好。啊,這個書、這個書,一下要、一下又要那個。

然後啊,這個有一個人跑得來:「你在幹什麼啊?等了你半天哪!」我說:「哎呀,我實在忙得個不得了!」「哎,我來幫你忙!」「喔,你幫不上忙。」「為什麼?」我就告訴他這個事情,他進來一看哪,這個滿屋子攤得亂。欸!這個人非常精采,他說:「某人哪,你這樣做不行耶!」唉!我說:「你還來打我閒岔!」他說:「我正在幫忙你解決你的閒岔。」「怎麼樣?」說:「你安下心來,坐下來。喏,你先計畫一下,你要做些什麼事情?在沒有去之前,什麼東西留在這裡,怎麼準備?去應該帶些什麼東西……。」先我心裡面哪,心裡實在是寧靜不下來,後來他用種種方法告訴我。想了半天,沒道理,沒錯啊!那我就跟他坐下來,他也幫著我忙畫了以後,然後呢第二天哪,我想慢慢地,寧願地,心一亂寧願不作。嘿,結果第二天哪,半天就理出一個頭目來了,到了晚上就弄好 (p69) 了。哎呀,我後來一想啊,真是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錯!

以後我到了美國了,我看那個,看見好幾個人。那個時候在美國佛教會,我看那個沈居士,那個人做事情真有腦筋啊!平常我們出門哪,往往出門─好,出去再說,很多不會想得很周到的。那時候我們去接那個印順導師,印老到美國去,這樣。然後呢我們平常嘛去了就去了,到達飛機場啊……。他事前跑得來說:「欸,我們現在有幾個人要去,那麼開幾部車,你們法師們派什麼人來接,從什麼地方,居士們如何去法……。」然後他怎麼走法,然後到那個地方,迎接的時候如何。他也派一個人,因為他老人家身體不好啊,從飛機上接洽,用一個什麼車到飛機下面,進來的時候如何。我想這麼一件小事情,那個次第安排得這麼好!啊,那個時候我心裡想:「哦!原來他所以成就的原因在這個地方。」這樣。

幾次經驗以後,以後我在紐約,這樣,凡是出門,沒有出門之前哪,一定先坐在那裡想一想,今天我到哪裡去,走什麼路,這樣。然後因為那個公路網不像我們這裡一條高速公路,那個高速公路很多啊,你走哪一條,哪一個出口出去、哪一個出口出去;不但如此,萬一這個出口有了問題了,怎麼辦?我每次事前都想好了,都做好了,那到了時候就滿好。

(p70) 有一次我發現:啊!這個重要啊,真是重要!在美國絕對不是你先認得了路,然後去開車的,你曉得要到哪裡去,然後呢你買了地圖照著那個地圖去摸索,都是這個樣。那一天我也是從那個長島的菩提精舍到城裡面去,這條熟路,但是儘管熟路,我這個計畫圖老早已經計畫好了,萬一這個出口有問題怎麼辦,跑了幾趟向來一直沒問題。那天居然跑到那個出口,那個出口在修理,「哦,不行,你從下面一個出口。」然後呢下面還有幾個出口,那麼旁邊再有一個很小的出口,我那個圖上都注意得很明白。如果事先我那一天不寫這個出口的話,你就沒辦法過那個大橋。你們沒去過不知道,過那個華盛頓大橋,一走啊要在這個高速公路上面,一個出口錯掉了以後,跑出去跑得很遠哪!過那個華盛頓大橋還要付錢,還要轉回來,還要來,至少要跑掉兩個鐘頭,錢丟掉不算。可是我因為事前已經有準備了,曉得那個地方還有個什麼小關口,所以那地方不行的話,我不急著走,我馬上停下來,把那個圖一看,對,跑出去!

啊!那時候我才想到,原來他們為什麼做事情能夠這樣的。所以諸葛亮成功,人家讚歎他,他怎麼說啊?「諸葛一生唯謹慎。」看喔!「謹慎」兩個字。然後呢人家讚歎愛迪生,愛迪生說:「我啊,聰明是成功的因素,但是只有一分,努力是九十九分。」為什麼要這樣說,你們懂嗎?所以我們現在做樣樣事都大而化之。

這樣,所以我們現在做樣樣事都大而化之。他們做世間小小的事情成功都有這種理由在,我們現在要求無上菩提就大而化之。好了、好了,就拜幾下佛;好了、好了,就念幾聲佛;好了、好了,出了家,然後坐在這個地方,喔唷,畏畏縮縮,這個也事情不要做,那個也事情不要做,說起來我要修行,成嗎?這個是所以大家務必在因地當中啊,要注意的。假定就這樣成的話,那我覺得這些佛菩薩,那跑得來給你做傭人是都沒用場。他要學無量阿僧祇劫,我們就坐這個地方,好了、好了,攏起袖子來反正是,要吃東西,人家送給你,這個策勵我們自己啊!

雖然這種小地方,雖然這種小地方,這個話實在說起來,是不應該說。但是我特別這樣強調的原因,就是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我剛出家也是這樣的,啊,總覺得:哎,這 (p74) 個出家很好,總覺得:「唉呀,這個真是,忙這些東西幹什麼?」結果我總算還幸運,由於善知識的提示,把我救起來。所以我願意把我自己的毛病,擺在這地方告訴大家。那現在經論上面,它任何地方都從這個地方很細緻地告訴我們,所以這雖然是一個閒話,但是對我們有大的指示。

p. 209 (4)

Without the desire to attain buddhahood that comes from cultivating faith in a buddha's good qualities,
【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

喏,這兩句話,他前面是告訴我們什麼?說這個發心是發什麼心啊?喏,對於菩提。換句話說,這個是大菩提,由於求這個心,就發求這個心。那麼你要發這個心怎麼辦呢?一定要看見為什麼你要欲得這個啊?噢,原來啊,說你要得到的有這樣的大的功德。所以說,你要想求這個的話,要得到這個,一定是什麼?對佛的功德了解,了解了以後發起淨信心。因為發起淨信心啊,由於這種心理策發你,所以你一心希求證得─啊,這才是我要的,這個才是我要的!真正大菩提心的主因就是這個,真正主因就是這個。所以說你不對佛的功德……沒有淨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

you cannot overcome the sense of contentment that thinks peace [nirvana] alone is sufficient to fulfill your own aims.
【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

所以你沒有這個求佛位的這個心的話,你覺得這個痛苦你要除掉─對嘛,你自己除 (p75) 掉就行了嘛!所以只管你自己啊,自己解決問題了,安住在這個寂滅,這個就行了,你不會想到還要幫忙別人。說這一點不能滅除,說不能滅除什麼?只求自利,自己解決問題就算了,這個不能滅除。這種情況的話呢,就是聲聞乘性,二乘之心。

說到這裡,關於念佛的同修們,我特別提醒大家一下。我一再說念佛是最好法門,的的確確末法的時候,要想解決是唯一的法門,但是千萬不要說:「唉呀,我念佛自己去了就算了。」要怎麼辦呢?「我念佛,一定要學佛這樣!因為要學佛這樣,我所以一定要找到佛作我的老師,所以我拼命念佛就去。」你同樣地念佛,這個心情完全不一樣,對不對?你拿前者這種心情去了以後啊,去了以後,你自己這一方:「哎呀,我自己的問題解決了!」所以這種心情到了那邊,你儘管說是大乘法門,但是呢在佛所演的教法當中,你就聽到苦、空、無常,然後證二乘之果,經上說得很清楚。明明說這個地方二乘種不生,為什麼很多人證這個果了呢?就是因地當中就是這個。所以你對教法了解了,很清楚,這個因不在別的,就在你心裡上面。

現在我不!我念佛當然要念的,為什麼?我要學這個─要學佛。要學佛要靠那個最好的老師,阿彌陀佛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這我一心一意要去念佛。結果你跑得去,聽得人講這個東西,對不起,這個不是我要學的,我要學那個!結果你這樣走下去的話,走的是 (p76) 什麼?華嚴的路子,到那時候你一生取辦!關鍵很細微,但是也很重要。你同樣地念佛,前面一種念,說老實話,還不一定念得去咧!後面你能夠發這個心去念的話,嗨,去的可能是遠來地增大,而且位次是一定地高,最後成佛是這麼近。有這麼好的路不走,唉,說來說去啊─愚癡。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要辨別得非常清楚,念佛是如此,參禪,然後是學教、學密,沒有一個例外。而根本在哪裡?持戒。所以這是我們要把握得住的。那麼另外呢,

The desire to attain buddhahood on account of training in love and compassion and seeing the fulfillment of others' aims as a necessary can eradicate the sense of contentment that thinks your peace alone is sufficient to fulfill others' aims, but cannot stop the sense of contentment that thinks peace is enough for your own aims. Besides this desire to attain buddhahood that comes from cultivating faith in a buddha's good qualities, there is no other way to stop the sense of contentment that thinks your peace alone is sufficient to fulfill your own aims.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唯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

說:欸,前面你不是講,說有一類人哪,只求自利,自利寂滅了,就以此滿足啊!現在呢,我不一定要修學說要求佛啊,我修慈悲,要慈悲去濟別人。你能夠以啟發了大慈悲心要救濟別人的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上面所說的,只管自利,不救別人的心,不就能夠清除掉了嗎?對的,這話沒錯!但是啊,欸,還有問題。所以他說,由於能夠「修習慈悲」,為什麼慈悲啊?就看見利他需要這個大菩提,這個是沒有錯,你能夠策發大悲心,把這個大慈悲心策發了以後,就不會陷於只求自利為足這個心。但是呀,你沒有求佛位, (p77) 所以對於這個不求佛位這個心哪,不行!還沒有滿足。而且除了前面第一條所說的,沒有其他任何法門能夠在這地方補救。

是的,你現在修要大慈悲,是啊,你修大慈悲,於是你慈悲心是起來了,然後你要去救別人去了。因為你有這個慈悲心的這個推動,你去救人去了,你人能救得起來嗎?救不起來。天下沒有一個母親例外的,對於她自己的子女都是慈悲心,可是偏偏哪,哎呀,那個母親管那個子女啊,是一萬個當中,幾乎一萬個都管不好。所以單單那個慈悲心是不夠的,所以,由於慈悲心還要另外轉一個彎叫策發。

所以它真正重要的,歸結到這個地方來,說我們所謂的發心,不管你哪一個理由,他最後的真正重要的話,是對於佛這個位次,佛這個果位啊,要求證得,這個才是發菩提心最重要的,是發心的中心,這樣。平常我們常常說:「唉呀,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究實內容啊,真正能夠如理如量完整認識的是少之又少。既然了解都不了解,你怎麼個發法?這是所以嘴巴上面是到處都是,真實的內容是─稀見!有如鳳毛麟角。現在這個地方,他一一把它辨別清楚。

Indeed, you do need to overcome the sense of contentment that peace alone is enough to accomplish your own welfare because (1) Hinayana practitioners, who are merely liberated from cyclic existence, have only a partial elimination of faults and a partial knowledge, and thus lack the perfect fulfillment of their own aims;
【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 (p78) 其自利義不圓滿故。】

再說,只求自利為滿足這個的心,這種心也同樣地要遮止的,不是不要遮止,要遮止! 不過呢,這個小乘脫生死啊,就算對自利,自利還只有什麼?得到了很小的一分的功德,就是自利本身都不圓滿,自利的本身都不圓滿。

(2) these practitioners are liberated from the problems of cyclic existence but not from the problem of peace; and (3) the perfect fulfillment of one's own aims, it is said, is a buddha's embodiment of truth. Therefore, once you cultivate faith in the good qualities of a Buddha, you will see that you must attain buddhahood to accomplish even your own aims, let alone the aims of others.
【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

現在我們退一步,就是你自利來說吧,對不起,小乘不是不要自利啊,但是那個小乘的自利,本身都並沒有真的利啊,因為不圓滿嘛!對於「三有」,就是淪落生死當中的這個種種的過患,雖然小乘解決了,但是跳出了三有以外,你沈空滯寂,你不能動彈的,在這個地方,這個缺點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啊,所以你實際上還並不圓滿啊!所以真正就自利來說,要想圓滿,還只有佛的法身,而不是聲聞、緣覺所證的。所以你經過這樣,不管是求自利、求利他,單獨求自利,單獨求利他,一定要證佛的功德;兼求自利、利他,也要佛的功德。

現在這裡說,單單求自利,對不起,三有雖然跳出來,但是呢,在寂滅當中,你不能 (p79) 動,所以自利不圓滿;你要求利他,雖然你有大慈悲心,你慈悲心是有,但是呢,你沒有能力把他們救出來,單單發那個心,沒有用。所以有了這個大慈悲心要救他們起來,還一定要有佛的智慧跟威神,所以你為了利他,你一定還要成佛,這個很明白。所以不管從兩方面來說,你要了解「故於佛德淨修信已」,你一定要努力地修,「淨修」,然後啟發淨信,那個時候才能夠真實地見到:喔,沒錯、沒錯、沒錯!不管是你自利、利他─單獨的;「況云利他,即辦自利」,進一步更說,這個利他就是你自利,這個自利就是利他。欸,所以這就這樣地微妙不可思議啊!

Understanding this is important for causing you not to turn back toward the Hinayana.
【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

最後說出來了,是不管是利他、自利,兼辦二利,不得佛,絕不可能圓滿。這一點你看見了以後,自然你是不會退墮小乘。現在看見沒有?所以真正你了解了這個教法,不管你目的為什麼,你要求利他,對不起,要成佛;你要求自利,一定要成佛;你要求自利利他一定要成佛,要利他自利一定要成佛!不管你怎麼講,有一個例外─無知,那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說我們來了以後,千萬注意喔!不要把學「我」看成學「佛」,這個話是容易 (p80) 講,但是你們務必要內心上面深深地體會,你把學我看成學佛,你就完了!然後自己看了佛經,覺得懂了,然後懂的什麼?根據你自己的解釋認識的,然後從這條路上去走的話,那走上錯路去了,就是這樣。所以你……為什麼他這麼重視那個傳承,有了這個傳承,還要經過像印度當年這個辯論是為什麼,他還要在這個裡面仔細地明辨。

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晚上,我聽了幾堂課,我越來越歡喜!以後你們不要擔心說:「哎呀,講得支離破碎。」我歡喜的就是這個支離破碎,就在這個支離破碎當中,我們能夠慢慢、慢慢地進步嘛!因為這是一個現況啊,如果是你這個現況把它抹殺了,閉上眼睛不看,請問你學的什麼呀?對不對?我們都是學想像當中;想像當中不要學,最好想─人造衛星都沒有用,人造的嘛,自然的多好嘛!你就想這個。所以我一直舉這個公案,啊,我們千萬不要學那個老公公、老婆婆,六祖都不要去學他,要學,要學佛!說實在地,佛前面的那個六年苦行我也不願意學,學它幹什麼?我只學他最後坐在那個尼連禪河邊,抬頭一看,我這麼一學就會了嘛!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清楚。我們一定要把眼前的實際上的狀態,認得得清清楚楚。拿什麼東西去衡量?就是拿正法。

所以現在我們一方面呢,學圓滿的教法,一方面把我們現在實際上的內在的狀態是什麼,擺在這個地方一一衡準,那時候你就有機會淨化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教法你 (p81) 學得再好的話,就變成什麼?「那這些人講講道理的,修行沒有用!」千真萬確。因為這樣的關係,既然是講講道理沒用,那好、好、好,不要學了,去修行了!結果盲修瞎鍊!不管走哪兩條路子,越修越遠,這教法是越來越衰,自己呢?每況愈下。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把握住了:喔,原來這個重點在這裡呀,原來這個重點在這裡呀!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Among the four developments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explained above, the first two are not induced by compassion and love. In other scriptures and treatises as well there are many explan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s the desire to attain buddhahood induced by just seeing the good qualities of a buddha's embodiment of truth and embodiment of form.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

再說前面兩樣東西─前面是,第一個是什麼呢?看見諸佛菩薩的威神,或者聽見;第二個呢,是雖然沒有聽見、看見,而聽見那個教法上面。這兩種發心呀,他並沒有說「慈悲所引」哪!不但是這個地方,而且其他的經論上面也有很多地方,也看見了佛的色身哪、法身哪,然後要引發這個菩提心。他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喔,說兩句話喲!後面儘管說你發了這個心,怎麼樣去修的時候,一定要經過那個慈悲,可是引發那個心卻不一定。所以他每個地方他分得非常細、非常細,看見、了解了沒有?

眼前容或你們不太了解,所以要好好地學下去。學下去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呢,就是 (p82) 你對這個學的這個方式,理則方面,非常清楚;第二個呢,次第是一點都不會亂,而且絕對地正確。所以我們有了這樣的完整的認識,才不會把事情混淆,像剛才的譬喻當中,我們才不至於燒起大鍋菜來,連根帶泥,農藥統統塞在鍋子裡面去,我們才可以避免這個毛病。繼續,

The determination to establish all beings in buddhahood is also said to b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pirit.
【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

喏,說第一種的發心,他只是看見佛的色身、法身的功德,並不由於悲心。下面呢,由於發誓要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個是為利有情。他這兩種都是發心,而且都是正確的。

So you must consider each of these two to be counted as simply "developments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

這個兩種啊,不管哪一個,都是在發心這個範圍之內。你正式的發心是這樣的,但是,

With regard to developing a completely perfect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however, it is not sufficient merely to have the desire to attain buddhahood upon seeing the necessity of fulfilling others' aims. You must have the desire to attain buddhahood that sees that it is indispensable even for your own aims.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噢!說真正圓滿的德相,是這樣的。引發的因,可能是單單、單獨的這一個,由於這個引發;可是這個引發進來了以後,你單單靠這個的話,不圓滿的。 (p83)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耶!沒有一個例外的。譬如說我們來念書,絕對不是說,喔!把所念的書的內容樣樣知道;樣樣知道,你還念什麼書?你只是總有一個原因,覺得:哎,這個好!然後進來。進來了以後,然後再引導你,使得你要學的內容圓滿。現在這地方也是一樣,說圓滿的德相是什麼呢?單單量、質,以二者當中任何一個都不夠,一定要把二者都圓滿,說不但要利他,還要對自利也必不可少。

Furthermore, this intention must not neglect others' welfare but be for others' sake as well, because the 《Ornament for Clear Knowledge》 talks about both the intention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the intention to accomplish others' welfa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s the desire. For perfect enlightenment for others' welfare.
【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這個就是最後的結論。說呀,這是說不管你自利也好,利他也好,自利啊還要利他,利他啊還要自利。所以這個《現觀莊嚴論》上面,《現觀莊嚴論》就是《大般若經》的藍圖,說呀:「我發心為了利他,為了利他呀,那個時候要求無上正等菩提。」我求正等菩提就是你自己證得,所以一定是包含了自、他兩樣東西都圓滿,這個才是發菩提心圓滿相。引我們進來的,是其中的任何一個,或者是幾個,可是究竟圓滿的時候,達到這樣的狀態。 這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了,這是第一個。那麼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