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10L10~P210L10

手抄頁/行: #12 P88L7~P104LL1

音檔起訖:   91A_2644~91B_2930

廣論時時聽:        

(複習)

現在我們已經講到了這個不共的部分,上士道部分。那麼上士道部分,他一開頭,一開頭啊,說在 206 頁,你們注意一下啊!這個概念一開頭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他這個地方,他那個主要的題目,是說明入大乘的門是發心,入大乘的門是發心。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就特別說明一點,在 206 頁上面,第一行說「《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說關於這一件事情啊,一定要獲得確定的見解。這個確定的見解分兩部分:一部分呢,這個內涵本身你絕對不能弄錯,絕對不能弄錯!然後呢,對於這個正確無誤的這個概念,要產生確定不移的信念。

就第一點來說,說解釋,下面他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現在要種稻子。那麼種稻子的時候,他要把那個稻種出來,有幾個條件。譬如說,稻的種子啦,然後要種在這個 (p89) 田裡邊啦,而且種的時間,一定是春天暖和的時候啦,那麼還要有水啦,還要有肥料啦!這些東西加在一塊兒,那麼稻與芽長起來,乃至於稻的種子就可以收穫,這樣。這個裡邊有一個事情是特別重要,什麼?是稻種、稻種!因為你要的是稻芽,如果你這個問題不能把握得住的話,你儘管這個地方是有水、有土、天氣暖和、有肥料,可是它長出來的東西,長不出稻的芽,也結不出稻的果。那麼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辨別這件事情?

我今天特別地要說明一下。不但是發大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事無大小。那麼為了針對我們目前的、一般的修行來說,是究竟我們圓滿達成的是佛果沒有錯,曉得要發菩提心,乃至於要行六度萬行。可是我們常常有一個感覺說:現在末法的時候,不容易做。不要說在家人做不到,出家人也的的確確很難。所以通常我們啊,會走佛陀給我們的一條方便的法門,說「念佛」。是,這是個方便法門,它儘管是個方便法門,這個法門你還是要把握得很正確,這一個前面那個辨別也要很正確。你了解它往生的最主要的條件是在哪裡,換句話它根本的原因在哪裡。

就像前面譬喻當中,要種稻,你要稻種出來,是一定要田 (p92) 地啊,一定要水啊、土啊、陽光啊,這是一定需要的。可是這個水、土、陽光,放在這個地方,是,沒有它的的確確長不出來,但是單單它……因為沒有它是長不出來,所以你也可以確定地說,要得到那個稻種是一定要的東西,這個是沒有錯。但是單單有這個東西的話,你缺了一樣東西的話,其他的再怎麼弄都不行,對不對?這個概念我們要弄得清楚。萬一你雖然有了水、土、陽光、肥料等等,放進去的是草,長出來的是草;放進去的是麥子,長出來是麥子;放進去的是花,長出來是花,所以這個叫作共因,不是不共因─它的特質。那麼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說這個根本原因在哪裡,有了這個根本原因以後呢,然後使得根本原因圓滿。

就在我們業當中,有一個叫引業,有一個叫滿業。這個引業是確定你這一生到哪裡去的根本原因,滿業是然後把這個你所要的這個內涵,把它加圓滿。所以如果說,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求往生,你一定要把握住往生的根本因在哪裡,然後你進一步求它的圓滿因。你往生的根本因把握住了,那麼去一定去,問題只是高下問題,哪怕擠到是邊地,擠到邊地也好啊!當然我們希望是擠個上品上生,乃至有人提出了,不但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啊,還希望成佛咧!對啊,這個是圓滿因,就這樣。

那麼它的根本因在什麼地方,你首先要把握得住,如果你在這個把握不住的話,它會 (p93) 產生什麼流弊呢?產生流弊就是剛才我們講的業裡邊,它有引業、有滿業,你引業根本把握不住,如果你滿業雖然做得很圓滿的話,產生什麼效果啊?佛經裡有這個公案,叫「修慧不修福,象身帶瓔珞」(編者按:疑師口誤,或應作「修福不修慧」)。喔!他做的這個因,圓滿但是不是根本。修了很多慧啊(編者按:似應作「很多福」),結果他這人道得不到,跑到畜生道當中去,雖然那個畜生很享受,這個不是我們要的。

換句話說,你雖然念佛,你念了個半天哪,欸,不能往生!結果說不定你生天了,說不定你在人間,結果弄了半天弄個三世怨。這個是為什麼我們要辨別的,這一點很重要喔!那麼究竟是……往生,什麼根本因,現在我們這裡先不深一層談。同樣地,持戒,持戒我們要把握得住,說持戒的根本因是什麼,然後從那個根本上面再講圓滿。這點我們一樣的道理,所以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去做的話,那問題自然解決。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講大乘,前面每一個地方講辨的時候,我一定把那個概念說清楚。那譬如說他本論前面辨很多,我已經舉了很多個譬喻,你們只要重新溫習一下。我簡單地說一下,為什麼事前先要把那個事情弄得這麼清楚?因為你是的的確確要學這個方法,然後能夠得到你所要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學的這個方法是什麼?從生死輪迴的苦海當中,照著這個辦法,所以「乘」不管是大小,不管是羊車、鹿車,乃至於什麼……到大乘的大白 (p94) 牛車,都是想辦法度脫生死苦海,到達彼岸。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不管你用什麼交通工具,用汽車、輪船、飛機,要度脫,這個不能弄錯。有很多地方汽車可以去,有很多地方汽車不一定去。然後你同樣地,說汽車或者飛機,那麼什麼是汽車,什麼是飛機,你要把握得準,不是說講一個道理。講一個道理固然不行,你看見這個樣子,樣子也不行啊!你照那個樣子做一個,那這部汽車不會開,就算是它會開了,但是如果出了毛病也不行。

我說一個這上面比喻,比如說汽車。汽車最重要的,就是那一面來說,就是什麼?它的引擎。然後呢這個輪胎,然後呢那個車身,然後呢上面圓圓滿滿的那種車篷,裡面是講沙發、舒服等等。這個裡面你要抉擇最重要的根本因是什麼,根本因就是這個引擎最重要,這個不能出毛病,對不對?第二個呢,這個輪胎、這個車身,一定不能出毛病。這兩樣東西出了毛病的話,你如果弄得不正確的話,擺在那個地方可以,你玩玩可以,開出去的話,欸,馬上出毛病的。至於這個車身本身不圓滿一點,不舒服一點,那沒關係呀,這個概念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這樣。

所以在這個地方要進入上士道,萬一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的時候,這地方請大 (p95) 家注意一下!千萬你們不要說:「哎呀,我只要學念佛,學這麼多,幹什麼啊?」不幸的是,很多念佛的人,不曉得這句佛號怎麼念!所謂欣厭,欣些什麼?厭,厭些什麼?所謂信願,信應該信些什麼?應該願些什麼?不是說:哦,我信過了就算了,我願意就算了。那麼在以前,容或我們不懂,到現在從道前基礎、下士,乃至中士,那地方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

整個佛法,跳出生死輪迴都是講這個事情。因為生死輪迴的本質就是痛苦,我們世間人不認識它,那麼現在特別指出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如果不認識這一點的話,儘管你念佛,念佛也沒有用。因為念佛的目的,告訴你清清楚楚,什麼啊?這個世間是苦啊!一無是處啊!所以你現在只有要修學佛法,可是修學佛法又要這麼多條件哪,現在在五濁惡世,這個條件不具足,所以那個時候,你只有用這個方法。

條件是不具足是告訴你,修學佛法的條件不具足,所以給你最簡單的方法。給你在最簡單的方法當中,你不要忘記,這個圓滿因不具足,不是說那根本因沒有喔!如果你根本因沒有的話─剛才說的,這個就像那個種田一樣,這個土地比較瘦,然後呢,這個水分不大夠,然後肥料不大夠,那多多少少還可以長一個稻子;根本因沒有的話,不管你弄得多好,你種下去的是草,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概念我們要弄得清楚。所以他 (p96) 一定是,主要的目的是解脫生死,就是這一件事情。那麼生死的根本在哪裡?這我們要把握得清楚,就這樣。同時,為了策勵你解脫生死之前,應該有些什麼準備,這些概念都要清楚。

所以你前面越清楚,不要急,你能夠順著這個次第來做的話,將來這個結果越圓滿,這點原則特別說。當然最起碼的,念佛固然是如此,然後最圓滿的佛果還是如此。再退一步,說:「啊!我現在只希望想學袁了凡先生一樣,怎麼改善自己命運。」好啊!你只要肯做,一定達到。但是同樣地在這個裡面,你一定要把握得住兩樣東西─根本因是什麼?然後圓滿因是什麼?這個就辨、就辨在這裡,不要弄錯,不要弄錯!

為了使得我們得到正確的認識起見,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找圓滿的教授。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圓滿的教授,有的,絕對有!因為佛之所以成佛,他的條件是什麼?他要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他有這個大慈悲心。他不但有這個大慈悲心,而且大智慧,他曉得怎麼解決。不但曉得怎麼解決,徹底圓滿地曉得,而且有大威神力,他有這個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所以不是沒有善知識,不是沒有圓滿教授,問題在哪裡?還是在我們自己,這個概念你一開頭一定要認識。

如果關於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那麼我們回過頭去看一下,本論第三個大科:如何 (p97) 聽聞相應正法的軌則。這個概念請大家特別注意。為了這一點,請翻到第十七頁,翻到第十七頁。他第一個,十七頁之前面,先告訴我們,說聽聞正法的時候,應該怎麼個去聽。事先嘛,先要思惟它的殊勝的利益,然後呢法師發起承事,然後正聽軌理,前面兩個我們都不在這裡溫習。特別是十七頁上面說,正聽的這個,正式聽聞的時候,你一定要具足「斷器三過,依六種想」。那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已經概念清楚了:哦,哪三樣過錯!這個自己好好地溫習一下。

在這個過錯當中,如果說你不能把它淨化的話,儘管佛是徹底圓滿地成了佛,他的的確確要救我們,不幸的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有這個問題啊,這個佛法就是進不來。就像一個盆,倒過來擺在那裡,不管它那個甘露多好,那就是弄不進去,就是這種。你不願聽、你不想聽,這個就沒有用。為了策發我們聽,所以他前面要告訴我們,思惟聽法的殊勝利益啊!你想著:哎,它這麼好的好處啊!那個時候能夠把第一個毛病拿掉它。

然後呢你聽的時候,你內心所謂等起心啊,它有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面,自己有我們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一點大家千萬記住,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來學佛。這個「學佛」這兩個字,有兩個內涵:一個是學,就是我自己的態度是什麼?第二呢,要學的對象是什麼?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跑到這裡來學的!所以很多人跑到那個廟裡來,總覺得我要這 (p98) 個樣、我要這樣……。你不是來學欸!這種心情是什麼?心情好像跑到店裡去買東西一樣。我以前小的時候看見人家店家吵架,那個事情很多年以前,那個時候吵架,那個人跑到店裡面,就跟那店裡面吵起來了,那個買的人怎麼說?「老子有的是錢,我要什麼就要怎麼!」就這樣。「不配我的胃口的話,我就……。」這樣,就這樣跟他吵起來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這種味道,「老子有的錢,跑到這個來,我要這個的。」對不起,那不是來學的態度,這個你們要記住喔!

學是表示什麼?就是我不知道,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千萬,尤其是出家,不要說:「哎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你這個不行的話,那個是你做生意的方式。你好像我跑得這裡來,或者說你說付了學費─當然我們這裡不付學費。乃至有人說,自己覺得:「喔唷,我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自己好像……正因為你放棄了一切,跑得來,那你更應該認真地學呀!你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享受,那何必跑到這地方來呢?你大可以在外面賺了大錢,然後你去享受去呀!所以這個態度你要了解喔,你是來學的,是不懂。

第二個,你學的內容是什麼?你學的是佛。佛的特質是什麼?覺。你所以要學佛,因為你迷呀,這個概念你要很清楚啊!所以你在內心當中說明了一個什麼?你在迷的當中, (p99) 這個你一定是要認得很清楚。所以你的起心動念,如果說你在這種心念當中,你覺得你要這樣、你要這樣的話,這個就像那個容器,雖然朝了天了,有毒的,那個沒有用。那麼第三個,大家已經了解了,不去細講了。

下面呢,依六種想。前面這告訴我們「如病」,那個病是什麼?三毒啊、什麼啊,當初的時候曉得名詞,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學了下士跟中士。下士告訴我們:暇滿人身難得啊,這個暇滿人身的意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然後無常這件事情應該牢牢記住;由無常怎麼引發皈依,皈依的特質的內容如何。那麼再更進一步的話,進到中士道。中士道就講,是的啊,特別講那個苦。為什麼講苦?這個我們要好好地體會一下,加深這個認識,一定要了解眼前我們貪著難捨的真正的內涵是苦。因為我們了解了這個苦,所以要策勵我們跳出來;要跳出來,那要找一找是不是有方法、可能。欸,結果找到:是的,由它的苦的因,所以才感得苦的果,你只要把那個因拿掉,那麼這個苦的果就可以解決。所以由苦諦、苦推動我們去修行,然後由集諦找到,啊!我們從哪裡去下手。

所以從這個上頭的話,我們進一步就認識到:啊,煩惱─那是繫縛我們的生死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在什麼?在什麼病當中?就在那煩惱病。這個就跟前面說的具六想當中的那個第一個概念就有了。當初告訴我們具六想,怎麼說?假定那個「第一個想」不起 (p100) 的話,下面都是空話;那個「第一個想」認識了以後,下面都有了。現在從中士道這個上面就讓我們認識,哎呀,說我們現在千真萬確啊,真是在那個大病當中。所以在這點,大家請翻到170頁。

p. 170 (複習)

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再看一下,看一下。前面是先告訴我們,它生死輪迴當中的主要的因,所謂集諦這就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惑」跟「業」兩樣東西,那個是會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的,而最主要的上首啊,是惑,就是煩惱。那麼它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那麼煩惱的過患的話呢,大家要好好地觀察、去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所以要去斷除它。

那個煩惱是什麼行相呢?今天晚上,我重新再跟大家說一下,以及生起的次第。總相那個不講了,就是反正任何一樣東西生起來的時候,就那個心裡不寂靜。不寂靜,我們體會不到,但是那個生起來的時候,你跟著它在轉,就是這樣。實際上眼前我們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相就是個煩惱相。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好好的,這個煩惱相是什麼呢?可以說在癡相當中,還在集諦。雖然我們認真聽什麼等等啊,是,這隨順出生死的,但是呢仍舊是,如果一般狀態當中,今天沒有什麼特殊的狀態的話,那個是具足了癡相。

實際上不只一個相,我一個一個分析的話,你們了解,在我們平常狀態當中,是我們 (p101) 什麼心理相。第一個「貪」,貪這個相是我們容易感受得到的,對吧?貪這個相我們容易感受得到。但是這個貪的細微相,我們就不大容易感受到了。實際上呢,我們一切時處,譬如說我們在這裡做得累了,哎呀,我疲倦得要命,要去休息一下,想去躺一下,舒服一下;或者是覺得今天什麼不好了,或者什麼,這個裡邊就有貪相在裡頭。第一個呢,你要求個舒服,喔,你貪那個舒服。第二個呢,你覺得累了,或者你有種種的理由啊,什麼……或者要睡一下啦,保護那個身體啦,或者什麼,那個還是個貪相。但是這種細微,在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世間人本來應該這樣;修學佛法的人哪,這個是我們要對治的,要去精進去對治的。所以這個貪相,若粗、若細我們都應該認得。

這個「瞋相」也容易了解,這個「癡相」本身,不說不知道,現在說了,它慢慢就知道了。我們別以為我們現在平常的時候,覺得不起煩惱─在癡相當中,這樣。那麼這個「慢相」,這個就是在實際上,這個慢相也是隨時隨地都在生起,但是這個慢相啊我們不太容易發現它。總是當你人我之間產生的任何問題的話,這個慢相一定存在的,因為它這個慢的根本,是隨著「我」來轉。

這個「疑」本身,平常我們覺得:「我們沒有懷疑嘛!」欸,要曉得這個懷疑,這個煩惱當中的懷疑,是它有它的一個特質。平常你對事情不能肯定是懷疑,是,可是呢 (p102) 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什麼?對於我們所謂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緣於四諦啊、三寶啊……這些東西。所以這個疑,對於淨信心來說的,淨信心來說的。我們平常所以要想修學佛法,而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疑。說對於正確的道理,沒有清淨的淨信心,所以常常說:「哎呀,這個明曉得,為什麼做不到啊?」你不檢查不曉得,仔細檢查的話,那個時候就會發現,原來是什麼啊?原來你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淨信心,這個是。那麼要怎麼產生淨信心呢?那東西的的確確,關於這些道理都要了解得很清楚。

下面這個「見」哪,我們稱為「利使」。因為這個「使」,實際上就是煩惱的別名,這個東西非常利,一下就起來了,一下起來了,而且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轉。關於這個利使,在這個地方今天重新說一下。

The reifying view of the perishing aggregates is an afflictive intelligence that observes the appropriated aggregates and regards them as "I" or "mine", that is, as the self or that which belongs to the self. Here, since "perishing" means impermanent "aggregates" as plural, the terms indicate that what are apprehended are simply impermanent and multiple phenomena; there is no permanent and unitary person. This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view of the perishing aggregates."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第一個叫壞聚見,壞聚見就是身見,或者叫有身見,實際上就是「我」。這個東西─根本,這個東西啊一切煩惱的根本。你在任何一件情況之下,如果說我們不要說佛法啦,你能夠推己及人,代人家想一想的話,你這個問題,就自然而然會減輕很多。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學上士道當中,尤其到後面毘缽舍那那一部分,我們對於這個我見的根本不認識它。我們只能這樣說,平常它起來的時候,你經常都是總歸覺得「我」!人家好像委屈了我,他為什麼不代我著想?我的立場是如何,我覺得什麼、什麼道理,我如何、如何……。那都是在以「我」為主的生起種種概念來,這個, (p103) 一切的根本。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退一步想,或者代別人想一想。

同樣地,好像念佛法門當中,並沒有強調這個東西耶?你不懂啦,你會感覺到沒有強調,你懂了以後,念佛法門當中也強調這個。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心裡面哪,自然而然轉起來的,一天到晚緣著我在轉。念佛法門強調的是什麼?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皈投阿彌陀佛。當這個念頭念起來的時候,你一心一意只有皈投阿彌陀佛。那個皈投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個「我」啊,就不再重視它了。

所以說,當死的時候,平常一般人死了以後,喔唷,生了病了,趕快保護它。可是前面啊,欸,你曉得得很清楚,這個東西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所以我現在一心皈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我救去了,這個正是我不要的。生了病嘛─死,死了嘛正好是往生的因啊!所以你生病的時候,你不會去求醫生去治那個病,只是說:「哎呀,趕快,阿彌陀佛你早些來救我,假定我能今天晚上走的話,我等不到明天啊!」你不會去想找醫生了吧!對不對?這是我們平常真正講的。所以他儘管道理沒有講的道理,可是告訴你這個方法上面,你只要信得過照著去做的話,就暗暗地吻合了這個道理,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今天我們有機會認識那個的話,肯根本上面把握住了,然後你去念佛的話,那事半功倍。

至於說,這個第二個,什麼叫邊執見?

An extremist view is an afflictive intelligence that observes the self as apprehended by the view of the perishing aggregates and regards that self either as permanent and eternal, or as subject to annihilation in such a way that there will be no rebirth from this life into a future life.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這個邊執見,平常總是說,這個常啊、斷 (p104) 啊、常啊,要注意哦,這不是普通常、斷,這是由於什麼?由於計著這個我。所以計著這個我以後的話,他自然而然產生兩種概念。有一種概念,說這個恆常不變的。平常我們講靈魂,講靈魂就是這樣,好像一個人是從這個房子裡面,搬到那一個房子裡面,這樣。那麼有人會問了:「欸,那不是講,那個十二因緣圖當中是這樣嗎?」是,它只是個譬喻,真正佛法裡面,並沒說像靈魂有這麼一個東西跑到那裡,這個道理我們慢慢地以後再去說。如果像這種情況叫常見,這個到後面,我們再深一步去說它。

至於說普通一般念佛的人的話呢,如果不了解,你關於這個常見,也可以不必很深入的。總之,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念佛的根本因,厭惡這個生死,厭惡那這個東西,「我」這個東西,一心皈投依靠就可以。所謂「斷見」,就是斷滅見。現在世間一般的,這個所謂只講究說,科學上面大部分持的態度,就是斷滅見,就是人嘛就是這樣,死了以後就完了。要曉得這個斷,不是指這個以外的事情,這個特別的。

下面哪,兩樣東西,見─見解的見,「見取」跟「戒禁取」。在我們平常一般犯的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最容易。看看那個,它的定義是什麼?

A belief in the supremacy of wrong views is an afflictive intelligence that observes one of the three views – the view of the perishing aggregates, an extremist view, and a wrong view – along with a view-holder's aggregates on the basis of which such a view occurs, and regards such a view as supreme.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這個叫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