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26L7~P227L6

手抄頁/行: #13 P32LL3~P45L8

音檔起訖:   97B_2626~98A_1330

廣論時時聽:        

There are two obstacles to training in this attitude of exchanging self and other:1. You make a categoric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are happy or suffering—yourself and others—making them as different as blue and yellow.
【◎ 修習此心有二障礙。一謂執自樂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猶如青黃各各類別。】

第一個說,是,那個自己快樂,他人痛苦要想換的話,因為這個所依的身體,這是兩 (p33) 個─他是他、我是我啊,各是各呀,你怎麼個換法呢?

Then, you accomplish your happiness and remove your suffering because you think of them as "mine," and you neglect others'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because you think of them as "belonging to others."
【次於依此所生苦樂,亦便念云:此是我者應除應修,此是他者應棄應捨。】

其次的話呢,這個快樂本身,「對呀,這我的快樂,嗯,怎麼我的快樂去掉它; 他的快樂,我管它幹什麼呢?」這一般人的心裡面,就是這樣。這個是就指著我們平常的特質是這樣,現在你要改過來的這個困難在這個地方,你怎麼拿掉它?針對著這個問題。所以他處處地方,先認得你要淨除的內涵是什麼,然後針對這個內涵,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他現在說:

Therefore, the remedy for this
【能治此者,】

能夠對治它的,對這個病,下的藥怎麼樣。

is not to make a categor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self and other as being essentially different. Rather, understand that self and other are mutually dependent
【謂觀自他非有自性各各類別,唯互觀待,】

你要曉得呀,我跟他─自己跟別人,不是天生來就是這個樣的,只是互相觀待。 什麼叫互相觀待呢?就是兩個人擺在一塊兒才一下對比出來的,兩個人擺在一塊兒對比出來的。你如果說能夠換一個方式去觀的話,

such that when you are aware of self, you are aware of other; and when you are aware of other, you are aware of self.
(p34) 【於自亦能起如他心,於他亦能起自覺故。】

你把這個對比啊,換一換就可以,就可以!

It is like being aware of near mountains and distant mountains, for example. Relative to your being here, you think of a mountain there in the distance as being a distant mountain, yet when you go to this distant mountain, you think of it as a near mountain.
【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雖在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則定發起此山之覺。】

舉一個譬喻,就像兩個山。我們現在站這個山頭上,欸,我說:「喔,這個山。」看看對面,「那個山!」但是這個山本身,絕對不是說「我這個山」就是我這個山,等到你跑到那個山上的話,你又會覺得那個山─這個是「我這個山」。現在你原來覺得我這個山,變成那個山了,對不對?就是這樣。譬如我現在坐在這個椅子上面,我說:「我坐的。」等到我坐在那個椅子上面去的時候,本來我說這個是「那個地方」,現在對換了就完全換過來了,是不是這樣?平常我們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現在我們這個身體本身,這很明白啊!這個身體本身是父母的精血,只是因為你現在這個識心所執著攝持的。就是你那個識心所攝持的,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椅子,那個椅子本來不是你的呀,你坐的,你覺得你坐的;你換到那裡去的話,你又覺得:欸,不是,現在你坐的是那個椅子耶!同樣的那個識心,你現在這個識心,你能夠執持對方的話,它馬上又要改變過來了,這個清楚不清楚?這是很明白的一件事情。

這是很明白的一件事情。現在我們,或者說眼前任何一樣東西,啊,這枝筆,這是我的。假定是換一換的話,換給你的話,到那時候你就會把原來你覺得不是,他的那隻筆,你就寶貝得不得了,「欸,這是我的!」假如我現在說跟你換一換─本來如果是你用的話,你根本不管它,你只管你自己的─換了一換,原來你覺得他那枝筆,到那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寶貝它了,對不對?那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外面的東西也是如此,裡面的身體也是如此。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認得,這個「我」這個東西啊,它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就無自性,這個緣起這個道理。而這個緣起呢是因緣,這因緣本身啊,一定是互相對比出來的,所以他說這個比喻就是如此。

p. 226 (11)

So the awareness of self and other is not like the awareness of a color, for, regardless of what color blue is related to, you are aware of just blue and are not aware of some other color.
(p38) 【故不同青色,任待於誰唯起青覺,不起餘色之覺。】

他前面說啊,「猶如青黃各各類別」,這個比喻深的地方我不講了,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很深的涵義。他舉一個例子,青是青,黃是黃,不對!那青是青,黃是黃,這是兩樣東西顏色的確是不同,但是呢這個青顏色,不管誰去看它就是青;你換一個地方去看看還是青,黃顏色還是這樣。現在那個此山、彼山不是!你換了一個方向去看的,就不一樣了,對不對?就是這樣。像那枝筆一樣,那枝筆,說我的筆、你的筆,我們對換的話,你的筆變成功我的,我的筆變成功你的了。然後不但是我看起來,別人看起來也是一樣,都換、都換,說換就換了。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等到你兩腳一伸,哪個是、誰是誰的呀?嘿,根本也就不曉得是誰的,燒成功一堆灰,沒有什麼了。

所以佛經上面有這個故事,叫這個一個餓鬼鞭屍記,以及一個天人禮屍記。啊,有一個餓鬼在那裡打一個死屍,有人看見了說:「哎呀,這個已經死屍了,你還打他幹什麼!」「唉,你不知道,這就是我的前身。我前身一直為它忙,忙了個半天,結果我,我忙了半天啊,把我送下地獄去了。我現在是越想越恨、痛苦不堪,都是為了它,而它躺在那裡,躺在那裡,我還饒不過它!」這樣。那個屍體啊是又肥、又胖、又好,這樣。另外呢 (p39) 瘦瘦垮垮的,一個天人在那裡向它磕頭。「欸,奇怪,那個骷髏怎麼長得枯枯瘦瘦的,你這樣磕頭,磕頭幹什麼?」「啊,那個前身就是我!它呀,辛苦了半天,然後讓我生了天堂。我想想,我所以生天堂啊,就是虧了它呀!所以現在來感謝它。」你看,就是這樣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趁早,嗯,趕快你早一點換啊!早一點換,你能夠幫助別人的話,少一點嘛生到天堂,好一點嘛到極樂世界,最好一點成佛。所以現在趁這個機會早一點換啊,你一換啊,就好囉!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Moreover, Santideva's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states: becoming accustomed to the equality of self and other,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becomes firm. Self and other are interdependent. Like this side and the other side of a river, they are false. The other bank is not in itself "other"; In relation to someone else it is "this bank." Similarly, "self" does not exist in its own right; In relation to someone else it is "other."
【如《集學論》云:「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自他唯觀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

他還是說這個。不要啊只看自己,先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實際上他那個「換」的話,原因就是這樣的─不要執著自己。就像執著別人像自己一樣的這個心裡面,擴大它,你用這個方法來堅固你的大菩提心。你平常所以不能做到的原因哪,因為你妄執了這個自己,實際上你要曉得,你這個自己跟他人啊,都是互相對比出來的。因為你虛妄分別,所以看起來就像那個山一樣,是啊,這個我這個、他這個。它這個自他之間並不是天生就是的呀,只是互相對比出來的,這個你要了解啊!在這種狀態當中,自己根本談不到自己, (p40) 那他也一樣的道理,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Thus Santideva indicates that self and other are merely posited in relation to a particular reference point and do not essentially exist.
【此說唯由觀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

這個自他呀,就是看你所處的地位而假名安立,這個假名安立就是你的妄識所分別出來的。我站在這裡,覺得這個是我的;你站在那裡的話,也覺得你是我的,那到底哪一個是你的呀?那就是你那個虛妄心識所安立的。譬如我站在這裡,我說:「你們在我東邊。」我跑到老和尚那裡,那我說啊:「你們在我西邊。」那東邊、西邊不是兩個完全相反嗎?不是顛倒了嗎?那麼說來說去,就是你內心虛妄執著,是假安立的啊!本來就沒有這個所謂東啊、西啊,因為你妄執著,所以現在這個自他是這樣的。而這個是,第一個就是我們自他所依兩個身,從前面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它不是天生來的,原來就是假安立的。既然是假安立的話,你只要把那目標換一換的話,認識清楚的話,不就解決了嘛!次,進一步,說自己的快樂跟別人的痛苦,這個怎麼弄法呢?

p. 227

2. You must remove the obstacle of thinking, "I will not make an effort to dispel others' suffering because others' suffering does not harm me."
【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於我,為除彼故不須勵力。】

這個,喏,第二個,覺得別人痛苦是別人痛苦,跟我沒害嘛,我為什麼要忙這個呢?好像這個是平常我們的……欸,他有一個方法:

It would be like not accumulating wealth in your youth out of fear of suffering in your old age because you think that your suffering in old age does no harm to you in your youth.
(p41) 【除此礙者,謂若如是,則恐老時受諸苦惱,不應少年積集財物,以老時苦無害於少故。」

這個比喻美極了!說就像你老的時候要受苦啊,那麼我們要防老,少年的時候積集了很多財物。其實老的是老的時候,少的是少的時候,你忙它幹什麼,跟你沒相關嘛!欸,對不起!我們偏偏要去忙欸,這樣。所以不是說,啊!現在這樣跟你不相關,不是的呀!「如是」,進一步,

Or, as stated in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it would be like not alleviating the pain in your foot with your hand, because your foot is "other."
【如是其手亦不應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

手對足來說,這個手跟足,這個腳對那個手來說,別人嘛!腳上痛,你忙它幹什麼!你這個手不會去忙。欸,但是腳上痛了,我們這個手要去摸摸它,對不對呀?欸,是要的。他說,他同樣地說:

Old age and youth (or similarly, former and future lives) are just illustrations;
【老時幼年前生後生僅是一例。】

同樣的這個情況,手對腳,老跟幼,前生跟後世,就是一個例子。進一步說,

this principle applies also to morning and evening, former and later days, and so forth.
【即前日後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

(p42) 都是這樣。那麼有人說了:「不對呀!老跟幼是你一個相續,只是不斷地在你自己身上;手跟腳,雖然是手對腳是分開來的,這是同樣對我來說一個身體,這是沒錯呀!」

Qualm: But old age and youth are one continuum and the foot and hand are one collection; therefore they are not the same as self and other.
【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與自他不相同者。】

有人說,對自己跟他人是兩件事情啊!

Response:"Continuum" and "collection" are designated to many moments and to many parts; they do not have a self-sufficient essence. The "self" of yourself and the "self" of others must be posited to a collection and a continuum,
【相續與身聚,是於多剎那多支分而假施設無獨立性,自我他我亦皆於假聚相續而安立。】

是的,「相續」就是前後、老小;「身聚」就是手跟腳。它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啊?它也不是天生有它的自性,只是時間一剎那、一剎那積聚起來的,這個從小到老。還有呢,手跟腳,只是肢體啊不同的,安立起來的。然後呢自己跟別人,它還是什麼?不同的幾樣東西─時間是剎那積累的;然後呢身體是支分積累的;自他是什麼?不同的蘊所積累的,對不對?還是這個、這些東西積累的,其他的東西積累。有的東西木頭做的,有的東西鐵做的,有的東西啊木頭、鐵都混起來的,只是如此不同嘛!反正說來說去,都是這樣的這些東西混在一塊兒,湊成因緣湊成功的。所以你那個自他,跟那個老小,跟那個手足,都是一樣的─混成功的材料是不一樣,但是都是由其他的幾樣東西兜起來的,這有什麼不一樣的! (p43) 什麼不一樣的!

so self and other are not established by way of an essence that can be posited independently.
【故言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

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跟他人都是相待而安立起來的,它並不是天生有這樣的東西。只是

However, since beginningless time
【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

這是無始以來的這個無明執著,這個力量產生的。

you have found your own suffering unbearable because you have been conditioned to selfcherishing. Therefore, if you become conditioned to cherishing others, you will give rise to an attitude of finding others' suffering unbearable.
【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於他修習愛執,則於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

因為無始的習慣,所以自己身體就不忍受,別人的啊就不管。假定你能夠修習的話,不斷地照著如理地修,你對別人一樣的也可以發生這個無法忍受的心情。

其實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極了,就是前面講的七因果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假定這個自他一定是完全不能辨別的話,那麼對不起!七因果也無法建立起來了,實際上七因果是建立得起來的。雖然我們不一定,乃至於還根本沒有照著七因果修成功,可是七因果當中所說的那個道理,我們人人體會得到的。我們自己的親人,他也是個他耶,跟你了不相關 (p44) 呀,可是他有苦的話,唉喲,你就很擔心。唉呀,自己的父母啊,心裡就擔心了,這樣。這個他,你就擔心他;是怨家,你看見了,你就開心了。同樣的他,為什麼一個你就不忍心,一個你會他這樣呢?為什麼?就是你自己的什麼?你自己的愛執之心,對不對?很明白擺在這個地方啊!而這個愛執,無始的無明相應的。現在我們要修學,沒有別的嘛,就是了解這個無明,然後你把那個無明轉成功智慧相應的話,那不是轉過來了嗎?所以當下證明,我們確確實實這個能力是具足的,主要的原因在哪裡啊?就是我們無知,還偏偏執著這個無知不肯放,那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你現在了解了這個:哎呀!原來不是別的啊,真實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我這個無知啊!那個前面那個障礙都去掉了。說理論上去掉了,這個習性哪,就好辦了。修,為什麼要修啊?就是說理論了解了,錯誤的你才不採取它,照正確的理論,然後呢把那習性修改過來,這個就結果就出來了嘛,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啊,這個行相讓你認得得清清楚楚,這個是它最特殊的一點。然後你去修行的時候啊,你只要肯做,你做到哪裡,成功到哪裡,障礙斷掉了,功德生起來。

所以儘管經上面對現象界來說,說明這個,說:發菩提心哪,發的心、發心的人多,成就的少。原因在哪裡呢?原因就是他不了解這個真正的內涵,沒有得到正確的教授,沒 (p45) 有如理行持。現在我們真幸運啊!原來喏、喏、喏,這個教授這麼清楚明白。而這個教授絕對不是說,說一個高深的理論,像人造衛星。是的,這是一個高深的理論,可是卻是什麼?就像我們到摩天大廈一樣,它是下腳的第一步就已站在這個地方,你已經站在這裡,只要你肯跑,就這麼……。為什麼叫「你已經站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剛才說的心理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心理嗎?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喔,你的父親,然後你的兒子、你的親戚朋友,哎喲,你心裡面……這明明是「他」呀,但是你心裡面會覺得:唉呀,這個放不下!為什麼?喏,就是你無始的習性,所以我們是有這個本來的本能哪,只是問題在哪裡啊?無明,兩句話,兩個字,不是兩句話。好,現在我們可以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