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41LL1~P243L1

手抄頁/行: #13 P249L1~P263LL3

音檔起訖:   104A_0000~104A_2842

廣論時時聽: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41 頁,這個四黑法已經說過,現在反過來四個白法,這是恰恰相反的。犯了四個黑法,現生呢就削弱這個菩提心,下一世會不現行。這個菩提心它生生增上的,結果犯了以後呢現生削弱,將來沒有,所以這是它最大的一個障礙。反過來,白法,它不但克服這個障礙,而且增長它。現在看:

p. 241 (13)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to adopt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which keep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rom weakening. The object of the first of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is any living being.
【◎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謂凡諸有情。】

說對象是一切有情。

What you do is forsake consciously lying even for the sake of— your life or even in jest.
【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

這些有情前面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說虛誑的語,乃至開玩笑,乃至開玩笑也不要隨便說。我們往往覺 (p250) 得是開玩笑,無所謂的。要曉得: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個念頭,然後呢一舉一動,識田當中就落下來一個影子。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要走無上圓滿這條路子,這條路非常遙遠,意義非常偉大,所以我們一切時處一定要防範。那麼尤其是現在呢,我們真正能夠防範的,還非是從小地方做起不可。這個習慣往往很難斷,所以啊沒有的最好,如果有的話,那千萬這個要注意,千萬注意!

In this way, you do not deceive special objects of your actions—your abbot, master, etc.—with lies.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誑。】

說你普通一切有情之前都不欺誑的話,自然在尊長前面當然也不欺誑,尊長前面絕不欺誑。

2. Not deceiving but remaining sincere to all living beings.
【第二白法,】

第二,「境者」是對象。

The object of the second of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is all living beings.
【境者,謂一切有情。】

還是有情。

What you do is not deceive them but maintain your sincerity; that is, remain honest. This is the remedy for the fourth dark practice.
【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p251) 這個我們了解了,上面黑法當中第四個了解了,那麼反過來這地方就很清楚。就是一切有情在他跟前,你心裡面要「正直住」─直心。關於這個直心哪,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當中的,《大寶積經》上面有詳細的說明;那麼如果《大寶積經》不太清楚的話,這個《了凡四訓》上面另外一個。平常我們就直心的話,實際上呢,這種人哪,有很多人剛愎自用是以為直心,什麼事情衝口而出,也不是這個樣,也不是這樣。那心裡面並沒有這種彎彎曲曲的心裡邊,這是第一個─根本。第二個呢,也不是逞強好勝,你處處地方你能夠護人家的意,然後呢,而對自己心裡面是正直的,這種狀態才算。這個我們簡單地說明它。

3. Developing the idea that all bodhisattvas are the Teacher. The object of the third light practice is all bodhisattvas.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

第三個白法,前面是說毀謗菩薩,現在這地方呢讚歎、稱揚,所以對象就是「一切菩薩」。那麼做什麼事情呢?「謂起大師想」,對這個菩薩起覺得他就是佛。

What you do is develop the idea that they are similar to the Teacher, and voice in the four directions praise of their character.
【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

在任何情況之下,處處地方啊,要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實際上,我們說好像菩薩還沒到佛的地位,在經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這個佛的因是什麼?菩薩。他先發因地心,然後呢證果地覺。所以經上面有比喻,譬如說種一個最寶貴的藥樹,最開始細心努力 (p252) 護持的,是那個幼苗、樹苗。佛菩薩尚且這樣,那我們凡夫要學佛菩薩,當然更應該這樣。所以對於一個初發菩提心的人,你能夠稱揚讚歎那個功德,絕對不亞於佛;反過來,如果是你毀謗他的話,就很糟糕。這毀謗有的時候我們是有意,有的時候是無意。有意的不大容易犯,無意的是習慣,而且往往由於自己的憍慢或者什麼等等啊,總是不知不覺這樣地輕視別人,很容易看見別人的過失,看不見別人的長處。這個本來自己已經是煩惱,本來已經是非常嚴重的過失,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對象是菩薩,你再加上任意輕毀的話,那我們永無翻身之地,所以這地方啊千萬注意!下面告訴我們:

We cultivate some small likeness of virtue, but find that it has no signs of increasing and has many signs of decreasing;
【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盡相極多,】

我們雖然平常也好像做一點好事,他那個好事啊,下面四個這四個仔細看:第一個這個善叫「微善」,而且這個微善還「相似」,看起來好像是,看起來好像是。我們的的確確,如果你仔細檢查的話,你會發現簡直是一無是處,本來就已經非常少,而且這個又是相似的,相似的換句話,本來就不真實的。這個是所以為什麼我們雖然學佛,雖然學是要學大士,實際上呢我們卻是要從像俞淨意公那種地方學起。這麼現實的例子擺在這地方,假定說我們連像俞先生那樣做不到,而我們說學大士的話,那不是完全顛倒,完全自欺欺 (p253) 人嗎?所以這個起心動念之間最重要,起心動念當中如果說這個慢心、憍心還是照樣的話,那一點用場都沒有。而這個慢心、憍心最糟糕的地方,你自己不感覺到的,自己總覺得還樣樣對,看看別人是樣樣不對。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儘管你稍微做一點好事啊,這種好事都是相似的。

所以說到這裡順便一提,一開頭我們學的時候為什麼他還沒有講,先告訴我們要我們斷三過,然後呢說我們具六想。第一個想就是,喏,我們在病當中!那麼,這個想呢經過前面共下、共中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確確實實在病。理論上了解了,可是現在怎麼要想辦法把這個理論,在實際上的心相上面要認得它,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說這個,就算是一點小善哪─無增相,連它這個小善增加、增長的都很少,而反過來,「盡相」啊,處處損減倒是很多。為什麼呀?喏,下面這個:

this is simply the outcome of our hating, despising, or reviling bodhisattvas and friends.
【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

所以心裡面有一念瞋心,乃至於啊平常的,說毀謗、破壞菩薩,以及同伴的同行者。這個的的確確是,我們很容易犯,尤其現在這種情況,大家住在同樣一個環境當中,難免的,我們有無始以來的習氣啊,總覺得「唉呀,這個不大對,那個不大對。」那麼這種情 (p254) 況之下,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很容易這批評啊,輕輕地、這樣地隨便說一點的話,這往往會產生很大的流弊,很大的流弊!這個因為這樣的關係啊,就算積一點,自己也造了這樣的惡業,破壞無餘。

Therefore, it is said that if you are capable of eliminating the first two faults as well as the reviling of bodhisattvas, all the harm related to persons mentioned in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will be averted.
【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

假定這個毛病你能夠斷絕,能夠斷絕,能夠不去破壞菩薩,那麼就像這論上面說,依普通人所生的過患啊,他都能夠消除掉,都能夠消除掉。下面緊跟著又說:

This is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that you do not know who is a bodhisattva,
【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

但是究竟哪一個是菩薩?那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他心裡怎麼想、他心裡發些什麼心,的的確確我們不知道。所以啊,應該像《迦葉問經》,就是《大寶積經》上說的,

so, as stated in the Kasyapa Chapter, you should train in the pure perception of all living beings that comes from developing the idea that all beings are the Teacher.
【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稱揚讚歎。】

這樣,所以應該學這《大寶積經》上面迦葉尊者所說的:啊!從此以後,他對任何一個人哪,起佛想。那麼儘量地修清淨相,就是看見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值得稱揚讚歎、清淨的,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就算他不是菩薩,你能夠修清淨相稱揚讚歎,結果好 (p255) 處是你的,不是他的;反過來,就算他不是菩薩,你呀批評他,對不起,對他沒有什麼用場,真正的過失還是你的,還是你的。這點哪,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們講講道理,空口說說白話,那反正本來就是這樣無所謂,弄完了以後下地獄就下地獄了;現在我們真正想認真學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個道理,處處地方你要了解:嗯,怎麼樣把這個道理運用在身心上面,淨自己的過失,增自己的功德,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我特別常常強調,當你看見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時候,你會感覺得:嗯,這麼不好。那個時候千萬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內心。那個時候你就發現,你看見外面在說他是非的時候,那時候內心的煩惱相,這個我們第一應該了解的。不要說上士,連它共中士剛開始第一步我們都不認識。或者退一步說,就是要學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幹什麼─淨除煩惱。現在那個煩惱相已經現起來了你都不認識它,你談什麼修行,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但這個地方並不是說「喔,他們都是對的。」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那麼詳細一點說:就是當外面的情況,一個境相現起的時候,你那時候感覺得他對或者不對,說現在我們特別說不對啦,因為這個時候會引起我們對他批評,然後不滿意或者什麼,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哪,的的確確,我們要曉得這是煩惱相。

(p256) 所以我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件事情啊,就把內心上面認得了,怎麼把它,欸,拿掉它。持戒、持戒,戒指什麼?就是這個。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喏!很簡單,你心裡面保持到這樣的平穩。當看見了個境界,你的心裡面已經是起伏不平了,你談還什麼?當然這是講的戒的特質,戒法、戒體來說。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欸,對,用這個如理的教法來淨除、調伏自己的內心相,調伏自己的內心相。以前我們沒有聽說過教法,不懂得,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那覺得對,自己很對,他人錯,那個都是啊流轉生死的源源不絕的惑業當中;現在了解了,從這地方停止起。

停止了以後,然後呢,你心裡面能夠把穩了,如果說你只求自己解決的話,那不管它外面天塌下來,你只是一心一意地淨化你的內心。當然從這上面進一步說,我是要學大乘的,那個時候你才心平氣和地想,欸,他這個是不對,你用什麼方式幫忙他解決。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住在什麼?住在憐憫善心相上頭,那時候就可以談得上幫人家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千萬不要開口,單單這個意念本身已經錯了,一開口那更是錯上加錯,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所以,不是叫你說什麼都不辨別的、不管,你必定要了解你的目的何在。如果你是講世間的道理,對!如果你想真正淨化自己,那從根就錯!然後呢要想自己淨化的有兩條路 (p257) 子:求小乘的,那時候你只管把它內心淨除乾淨了以後,好囉,你就停在那裡,其他的什麼不管。如果你要進大乘的話,自己淨化了,那個時候你更進一步說,是的,我現在內心已經平伏了,然後呢,那個時候啊,依你的憐憫心、悲心、利他心,這樣善淨之心進一步方便善巧地幫忙他。而不是拿一個標準說「他不對,他要這個樣,他要這個樣!」不!不是這個樣的。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特別說明一下。那麼下面有一個,

You should praise bodhisattvas when there are listeners on hand, but you incur no fault if you do not go out into the four directions praising them. This is the remedy for the third dark practice.
【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錯,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這一條是告訴我們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那麼這個稱揚讚歎是指什麼?說有人來的時候,當我們啊碰見大家談話的時候,不是說你不到別的地方去,到處,現在我們修行不必,我們就在這地方。可是外面有一種境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啊你就把持前面這個原則,把持前面這個原則,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4. Causing the living beings that you are helping to mature to not want the modest vehicle but to adhere to perfect enlightenment. The object of the fourth light practice is the living beings that you are helping to mature.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

最後一個。對象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已經成熟的有情,這個成熟就是善根成熟的。

What you do to them
【事者,】

(p258) 那麼對他做什麼事情呢?

is cause them to not want the modest vehicle [Hinayana] but to adhere to perfect enlightenment. Moreover, from your perspectiv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connect to the Mahayana path,
【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

前面是說,他本來做得對的,然後呢你讓他生憂悔;現在這個情況是說,不要讓他生起憂悔。這是指什麼?他自己呀,不願意走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這種人。那正是學菩薩,我們不是學了菩薩發了願心然後談這個嗎?那正是我們自己要幫忙他、濟度他的這種人,這個。

but if your disciples do not develop the intention for it, you incur no fault, because you were simply unable to accomplish it.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錯非所能故,】

假定說對方是一個小乘根性的人,他不是一個大乘根性的人,勸他沒用!那麼這種情況,那沒問題,沒問題。換句話說,這個黑法跟白法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他是一個大乘行者,他正是在這個上頭路上做,而你現在是一個學菩薩的行者,你正應該幫助人家。他現在自己學,學對了,你反而令他、使他自己對做對的事情生起疑悔的心情,你不是害了他嗎?不可以!所以這個白法的話呢,就是,喏!現在你正要度化的有情,他在走在這條路上面去,你不要讓他生悔,然後你稱揚讚歎幫助他,稱揚讚歎幫助他。那麼,反過來說呢,他如果小乘的行者,那個雖然你要去幫助他,但是啊他不行;不行,那沒辦法,因為 (p259) 他根性如此,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This light practice eliminates the second dark practice [making others feel regret about something that is not regrettable],
【由此能斷第二黑法。】

這前面的黑法跟這裡的白法一對比就了解了。

because if you want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for others to set forth toward the culmination of all happiness, you will not do something that brings about unhappiness in others so as to make them feel some regret about their virtuous activity.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樂,定不為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

就是,就是!剛才已經解釋了。

The Requested by a Lion also says: If you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all lives and do not abandon it even in dreams, what is the point of mentioning not abandoning it when you are not sleeping?
【《師子請問經》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

經上面告訴我們,總的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真幸運啊,得到了這個無上、無比的大寶啊!那怎麼樣想辦法從生生死死,在任何生死當中啊,不再失去這個─菩提心大寶。這個不要說醒著的時候,乃至於做夢的時候啊,尚且也是這個樣,這樣。那麼,

The Buddha said: "Cause to enter into enlightenment, the beings in villages and cities or in any other place they may dwell. Then you will not relinquish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答云:「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是說,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熱鬧的地方也好,清淨冷僻的地方也好,隨便你在任何情況當中,使得這個心、內心啊,一直正現在前,心心趣向菩提。你能夠這樣,現在已經 (p260) 發了,繼續不斷地當然在增長,既然增長那就不會捨棄。

Furthermore, the Array of Qualities in Buddha-realm says that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

另外一個經上面:

if you have these four—destruction of pride, elimination of jealousy, elimination of stinginess, and joy when you see the prosperity of others—you do not relinquish your aspirational prayer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Once you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you will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is precious attitude even in future lives.
【「若具四法不捨大願,】

你能夠具足了這四樣東西,那麼這個願就不會棄捨。哪四樣?

【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這個四點你能夠做到的話,那就不會捨棄。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換當中特別說明,現在我們了解啊,我們生死當中第一大怨家、大仇人,什麼?就是我愛執。一有這個我愛執這個慢相就生起來了,這自然而然我總歸是最重要,我總歸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它任運地在一切時處自然而然這東西。現在你能夠把它摧伏,它不是斷除喔,把它降伏它,處處地方尊重別人,處處地方把那個我拿掉。我們剛才說,所以動不動看見人家不好,或者什麼等等,主要的還是這個,還是這個─我慢。

我們譬如說,隨便說一件小事情吧!我們譬如談論眼前事情的時候,總是看見這個不理 (p261) 想、那個不理想、這個不理想!結果呢?我們不妨想一想看,以起我們現在的來說,譬如常常講的這個,啊!說我們現在這個、這個很多地方啊,到處,不但是我們這裡啦,別的很多地方你看見,落伍的國家固然如此,前進的國家還是如此。說很多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這地方的所謂徇利,唉呀,都是只要好像保穩啦,不敢做事情。實際上呢,這個情況啊,為什麼?因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現出來的好處,人家都覺得當然的,他不會來讚歎你,他不會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後它一定有所改變,一定有它不方便人的地方,結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大家只是看見這一點。

大的是國家,小的我們眼前的很多地方,這個人辛辛苦苦在廚房裡忙了半天,你不看見他,倒是你只會看見他,唉,這口味不配你胃口,今天太鹹了,明天太淡了,就是這樣,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所以啊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時候啊,必定要從哪裡開始?要從這個地方自己注意。那我們任何情況之下一起念,只看見人家的不是。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們也可以說很值得我們學的。

我們首先為什麼一再提,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到這裡來,不要說你來修學佛法,那至少你說,唉呀,這個很痛苦要改善它。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你的業。而業前面的上首引導它是惑、無明,這種情況就是無明 (p262) 相。如果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你一定了解得很清楚,不是忙別人,忙自己。它任何一個起心動念的時候啊,你覺得:「欸,又不對了,要改善它!」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經論等等,你對了!反之,儘管你三藏十二部樣樣都通,寫多少文章,講多少大法,對不起,你在門外,根本完全不相應,根本完全不相應!再聰明,再什麼,那是世智聰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而根本在哪裡呢?就是這個─我慢,我慢。前面已經說過了,向後面呢他還特別提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現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怨家,就是這個我執,這個我執。然後呢當你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隨時會感覺得:「欸,這個我在背後。」有的時候很明顯的在前頭,有的時候在背後,你只看見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誰在看見這個人不對啊?好,那個時候你才回過頭來一照,原來啊背後有個東西,那就是這個─我,這樣。人家對不對無關緊要,就是你起了這個心的話,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當中已經。

然後呢,嫉、慳這個容易,人家好了你嫉妒他,然後呢,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看見他的富樂的話,那麼,這麼「見他富樂心生歡喜」,所以應該是說,斷除了這些東西,那麼看見別人好心裡面哪……這個,這一點哪,應該是見他富樂,這個羨慕他、仰慕他這種心情我們不要;再不然的話,就是見他富樂,嫉妒他、不歡喜心這個不要。這個就是我 (p263) 們要了解的,前面這個文字,就是把那個東西總是拿掉它。

This is stated clearly in the 《Cloud of Jewels Sūtra》 of the Ratns-kuta Collection: If you train i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all activities and if you preface any cultivation of virtue with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in the 《King of Concentrations Sũtra》: As much as people frequently examine, so much will their minds engage, whatever they are thinking over. and in other Sūtras as well.
【《寶雲經》說:「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寶心,如如若人多觀察。」等明顯宣說。】

下面另外一個經,說不但是我們起心動念,除此以外啊,行、住、坐、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修這個,那麼這個是心裡面呢提持它。更進一步,做任何事情呢都以這個菩提心為前導,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目的是為了它,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記得《華嚴經》上的一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發起了以後,一旦忘失的時候,你做的那個善法,對不起,魔業。為什麼是魔業啊?因為如果說你這個行為跟菩提心,或者跟覺心不相應的話,不管什麼都是集諦所攝。所謂集諦所攝的,就是設使你做了善法生了天,完了以後啊又三世怨,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現法是如此,你能夠這樣努力的話,自然而然一直增長,增長的話,將後來啊,它當然也不會離開。像這樣啊,那我們是應該多多觀察,觀察內心使它步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