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43L2~P244L4

手抄頁/行: #13 P263LL2~P277LL5

音檔起訖:   104A_2842~104B_2142

廣論時時聽:        

The method of repair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f you do weaken it.
【◎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

萬一犯了怎麼辦?

Many scholars state the following view: "You relinquish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f a certain period passes and there are the four dark practices, together with a fifth—mentally abandoning living beings—or a sixth, casting asid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by thinking, cannot accomplish buddhahood.’
(p264) 【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捨發心共為六種。】

先說那個犯相。什麼是犯了?是很多地方這麼說,說前面這四種黑法,犯了;加上呢,心裡面棄捨有情,菩提心的特質是幫助一切有情,現在你棄捨他了,這個五樣。還有呢,就是修了菩提心以後,他一個特別的策勵它增長,是日三、夜三的話,繼續增長那個發心,如果說這個不做的話,那麼這第六個,這個算是犯了。

這個算是犯了。犯了這樣東西,

p. 243 (3)

However, if within a period of time you regret these six, they weaken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but do not cause you to abandon it.
【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衰損因。】

假定說你犯了這個毛病而超過「一時」,這個一時啊,他沒有明確地說明。那麼通常呢我們就可以說,我們通常說一時就是四小時。晝三、夜三,所以早晨是三時、夜三個時,所以廿四小時分成功六等。那麼六等當中,所以這個地方的一時,相當於我們現在四小時,他們是一個,所謂一時是這樣算的。如果你犯了這個,超過了這個,就捨掉了。如果說這個時候之內,你又覺得「唉呀,怎麼我錯了!」那麼算失去的因,並沒有正失去。他很多地方這樣說的。

And if you fail to adopt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six times each day and allow your training in the two collections to degenerate, it only weakens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p266) 【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衰損之因。】

還有,說這個六次發心,是前面告訴我們,發了菩提心也好,我們晝三、夜三要發。發的就是啊,「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這樣的要六次。還有呢,同時要學兩種資糧─福、智兩種資糧,如果說這兩樣東西沒做的話,只是退失的原因,只是退失的原因,不是真退失,這個是有很多地方這麼說。

這個究竟是與不是,他這個後面會詳細地辨明,特別是這個大師造的《菩薩戒論》上面,這一個道理非常深細、非常深細。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了解一個大綱,了解一個大綱,將來等到我們學了這個戒的時候,然後呢深細地去學它。因為整個地來說,我們現在還談不到真正地如法相應地跟它去做到。所以我們了解一個原則的大綱,那麼將來進一步細學的時候,我們自己曉得:噢,前面所說的這個綱要,現在它的真實的內涵是些什麼!我們就能夠非常具體完整地,一步一步深入地學習,而做到它。

If a cause of relinquishing it occurs, you must repeat the ritual for adopting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but for a mere weakening, you do not have to repeat it; making a confession suffices."
【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衰損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

(p267) 假定說,你失壞了、退掉了,那麼要照著這個儀軌重受;假定是沒有失掉,只是退失的一個原因,那麼你只要懺悔去淨除就可以了。不過下面就來說明了:

With respect to this, if you should think, "I cannot accomplish buddhahood," you immediately abando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t is never necessary to rely on the passage of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so such an assertion is absolutely incorrect.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竟非理。」

上面說的六樣當中啊,說捨有情,假定我們心裡這樣想:「唉呀,這個成佛太難哪,這個不行啊!」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放棄掉了,這樣地放棄,當下本身你就破壞掉。因為你的願心無非是要幫助別人,所以你一旦說放掉了那個,那個就不行了,不要等到說這麼長的時候。所以這個一點哪,在任何情況之下畢竟不合理的,畢竟不合理的。這個下面是「畢竟」啊,不是「畢究」,這個字錯了。

The four dark practices are not the cause of relinquish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this life, but are causes for not manifest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future lives, so we should stop them in this life.
【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於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於現法而正遮止。】

他上面說犯了四個黑法,實際上呢,這個四個黑法不是現在、現生失掉,並不是現生退失的原因。是說你犯了這四樣東西,「他生」這個不會再現起了。因為避免他生失去不現起,我們正需要的是生生增上,現在你「他生」不現起了,當然我們不願意的,所以為了這個理由啊,所以現在就遮止它、避免它。

The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says: In order to remember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even in future lives, maintain the trainings that have been explained.
(p268) 【《道炬論》云:「此為餘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道炬論》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個是為了你以後生生繼續記起來增長它,而不是說就現生。所以啊,就像我們學菩薩的學處也一樣,雖然這個四點沒有在這個菩薩學處,或者說沒有在這個菩薩戒當中,但是我們應該完全保護,不要去犯。

The "hat have been explained" means
【言如說者】

就是括弧裡面「如說」學處。

as explained in the Kasyapa Chapter. This is what the Sūtra means
【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

這個很明白。上面說的,諾,就是指,「如說」是指什麼?像這個經上面,經上面也明白地說明這一點。

because it clearly says th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Kasyapa, the bodhisattvas who possess the four practices will manifest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all lives immediately after being born and will not cast it aside or forget it until they reach the heart of enlightenment.
【四白法時顯然說云:「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

下面就把經文引出來,那個經文上面怎麼說?說:迦葉呀!假定那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們,成就了這個四法。那麼一切生當中,「生已無間」,他只要生出來了以後啊,他的 (p269) 菩提心自然就現起來了,乃至於證得無上大菩提,他一直不會忘失。

So, although it is not stated clear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four dark practices whether they affect this life or future lives, understand that it is the latter.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

這一段話在白法當中有,黑法當中他倒並沒有說。所以你根據這個前後的經文的話,你就了解了,雖然在說黑法的時候沒有講這個意思,但是一定也包含在裡頭。譬如我們隨便講一句話啦!這樣今天大家出去啦,說:「某人哪、某人哪、某人哪、某人哪,今天要出去。」前面不會說:「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不會這樣講的,說總結起來,然後呢最後那個加上去,這個文字很明白。所以說,他前面講四黑法,雖然並沒有說餘生當中,但是呢講到最後說白法當中,講完了以後說,那個嘛,你犯了白法嘛,餘生當中很快現起;反過來說,假定你犯了黑法的話,餘生當中就失去,所以這個經上面哪,這個意思很明白!

說到了這個現起以及失去啊,我們眼前有很多例子,這種例子我們不必看佛經,不必看佛經。因為菩薩行者的確不是像聲聞乘,聲聞乘行者一定是佛出世、教法住世的時候,現那個僧相,菩薩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內。譬如說我們看看我們中國古代的那些聖賢,西方也是如此,就我們來說,當然我們看中國人。歷史上有好多這種了不起的人,欸,他就從 (p270) 小或者是大孝、友愛,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情形,你絕對無法想像!就這樣。這種深深地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種都是菩薩行者,欸,他這一生儘管沒有佛陀來教誡他,但是呢他自然而然哪,他這個心裡面會現起,他繼續這一生地繼續下去,繼續下去。

這個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非常有名的幾個世家─王、謝,有一句話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曉得你們唸過這個沒有?就是說,那個時候這個門閥世家非常講究,平常啊我們總講門當戶對,這個王家及謝家,那兩家是生生世世都是有名的人物。這個他王家有兩個了不起的人物:王祥、王覽。那譬如後面的說王導、王敦一大堆,啊,那都是那些人。那個「王祥臥冰」的故事你們聽說過沒有?這個地方說一下。

在廿四孝史當中,廿四孝當中,有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不但是王祥,還有一個他的弟弟王覽。這個王祥他母親死了,所以他父親就又續娶,換句話說她是後母。那麼這個後母啊非常虐待他,虐待得非常厲害,但是啊,不管你怎麼虐待,他這個兒子的孝順是無比地孝順。要我們現在啊,不要說後母,這親生子要談得到對父母好的,已經找不到了。嗯,到了冬天了啦,然後呢要吃魚,當然到了冬天吃不到,那是北方哦!冰天雪地,他怎麼都沒辦法。啊,看見那湖裡結了冰,結得很深哪,就把衣服脫掉了,睡在那個冰上面,讓那個冰融掉了去捉魚。你可以想像得到嗎?可以想像得到嗎?但是這個母親還是想盡辦 (p271) 法去虐待他。

真正精彩的,所以這個真聖賢人啊,就會生生世世繞在一起,他那個弟弟很小啊,一直就袒護那個哥哥。但是他並不是說違背母親哦!他這個弟弟叫王覽,照樣地非常孝順。一方面就孝順那母親哪,他並不覺得他母親虐待他……弟弟,而跟他母親,他對他母親絕對仍舊像母親一樣;但他另外一方面啊,就處處地方保護那個哥哥。有的時候啊他母親打他,他就抱在那個母親身上,嗯,那邊打,他就那邊抱著,那個母親疼愛自己的兒子,就不打了,就這樣。那她用種種方法,乃至於有的時候看看,實在心裡面非常嫉妒,氣憤不過,拿這個毒藥給他吃。結果那個王覽看見了,就那個母親用那個毒的東西給他吃,就搶過來吃,那母親馬上給他潑掉了。所以這個弟弟啊是寸步不離那個哥哥,那個母親看看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然後呢等到他娶了媳婦了,娶了媳婦以後,那個長媳婦就是王祥的,她也是虐待她。欸,那個王覽處處地方,你要叫她事情,他自己就親自去做,弄得這個母親也沒辦法,最後終於感化了。

所以,這種廿四孝史等等,你們有機會,平常我們與其看閒書倒不如看這個,看這種書自有一股激勵你向上的心。不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種事絕非常人。為什麼這些人做到呢?喏,就這裡,就是這裡!他宿生已經發了這種了不起的大菩提 (p272) 心,然後他在世俗上面任何行為,在家裡面─孝。所以啊,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要想找忠臣啊,在孝子之門。在家孝,那麼在外面的話一定盡忠,朋友之間一定有信,他那個德行一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反過來,你看,如果這一個地方他不對的話,其他地方大概不……,當然我說那個不對的話,就是說你可以從小地方觀察一個人的各方面。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順便說一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種道理了以後,觀察旁人是如此,了解了這個觀察的方式,然後用來回過頭來反照自己作為我們借鏡,淨除罪障,生生增上。所以這個是失去,就不失去。

(Still, if you resort to the dark practices in this life, your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will weaken.)
【然於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

雖然它正防止是防止後世的,但是如果你做的話,現在這個發心的力量也慢慢地減弱,慢慢地減弱。因為這個心本身哪,發了以後你要不斷地增長,現在你做的這一件事情恰恰是相反的,當然把原來這個力量在減退當中,所以說明這個。

「若非爾者」,下面這個話就是辨了喔,辨了!因為前面有很多人說,犯了這四樣東西啊,說就算失去了。實際上呢,大師說不失去,這一生不失去,只是下一生不生起,下 (p273) 面就是辨明。假定說不是這樣的話─不是什麼?就不是指下一生,而指這一生就要失去的話,犯了這四種黑法就要失去的話,那麼這個罪就變成什麼?犯了以後啊,就把我們的菩薩戒就應該毀壞,應該這樣。可是菩薩戒當中並沒有把這幾條東西加進去,所以他根據這一點來證成,證明說,這一個不像前面很多人說啦,犯了這個四黑法就算破壞了,只是下一生不現起的。我先把那個道理說一下,那麼你們一看那個文哪,就很容易懂了,我們現在看那個文。

Otherwise, if bodhisattvas who are keeping their vows just lie a bit as a joke, deceive others and misrepresent themselves to them in a trifling way,
【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為戲笑故,略說妄語,】

這是黑法當中第一個,

and misrepresent themselves to them in a trifling way,
【於有情所略起諂誑】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四個,

say something slightly bad about bodhisattvas out of anger,
【瞋恚菩薩略說惡名】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三個,

or just engender slight regret in others with respect to their cultivation of a virtuous root,
【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

(p274) 這個是四黑法中第二個,

and if they pass a period of time without feeling regret, then they would lose their bodhisattva vows.
【過一時竟,皆當棄捨菩薩律儀,】

他犯了這個,只要超過一個時,這一個時剛才說過了,那就應該棄捨菩薩律儀了,因為前面說,犯了這個要棄捨律儀啊!

They would lose them because they would have lost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according to both the 《Bodhisattva Levels》 and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when you lose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you lose the vows as well.
【以由此等棄捨願心,若捨願心即捨律儀,《菩薩地》中及《集學論》俱宣說故。】

因為這個菩薩戒的根本是菩提願,現在你犯了前面這個,那麼你的願心就捨棄,願心既捨棄的話,當然那個菩薩戒,律儀就是菩薩戒,菩薩戒也就捨棄了,這個道理在〈菩薩地〉、《集學論》當中說得很明白。假定這樣的話,

If you make the assertion that they do lose their vows, then you have to posit these dark practices as fundamental transgressions,
【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根本罪,】

它一定這是根本罪!啊,就是我們在菩薩戒當中,哪幾個根本罪?說這個。什麼叫根本罪?你犯了它,菩薩戒就破壞掉了,這樣。所以假定像他前面所說的,犯了這個四個黑法超過一時就捨願心的話,這個應該是根本罪,實際上呢,不是。說:

yet this is not said anywhere and is incorrect.
【然任何中悉無立者,不應理故。】

(p275) 所以實際上呢,在這個菩薩戒的戒條當中沒有這一條,所以說,犯了這個四個黑法過一時就捨願心哪,不對!這個辨得很清楚。關於這地方的這一種辨哪,大家再記一次,大家再記一次,就是我們將來正學的時候,本論之真正殊勝的地方,他乃至於很小的地方啊,他一定辨別得非常清楚,了無一點遺漏,了無一點錯誤。儘管我們現在說還是瞎子摸象,但是他絕對不會說,一個毛固然是提都不提,絕對不是說摸到一個鼻子,摸到一個肚皮,摸到一個什麼;一定把你那個象的全貌統統讓你摸到─嗯,就是這個樣!在這種情況之下,到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走上去的話,你就不會有錯。這個就是有別於我們現在平常修學佛法,我們才碰到一點邊,乃至於邊都沒碰到,碰到點影子就自己就覺得對了,然後啊,執著這個東西還不肯改。那個是實實在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可惜、也最可笑的事情。

Furthermore, reckoning a period of time is based upon the period explained in the 《Questions of Upali Sūtra》 but since I have proven at length in my Basic Path to Awakening — an explanation of the chapter on ethical discipline of the 《Bodhisattva Levels》—that this is not the meaning of the Sūtra, I will not explain it again here.
【又算時者,當是依於《鄔波離請問經》,然彼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故此不說。】

他上面說那個捨說起一時,這個「時」啊,他那個根據,應該是根據這個《鄔波離請問經》。但是這個經─不,有問題的!這裡並沒有說,在這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當 (p276) 中,他有詳細的說明,所以這個地方不談。我剛才說過了,正式我們要來研究這個戒的時候,到那個地方會詳細說明的。

p. 244

To mentally abandon living beings means that when considering them in general you think, "I am not able to work for the welfare of this many beings." When you abandon them with this thought, it is clear that you abandon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心捨有情是怎麼樣呢?「總緣有情」,因為發心的時候啊,是緣一切有情的,所以說,你說:「啊,不管哪一個有情,我總是不再想去救他們了!」那時很明白,跟你的願心完全相反,當然捨棄掉。

And when considering a particular living being,
【若緣別有情,】

進一步說,你不是緣一切有情,緣一部分,那怎麼呢?

if you have the thought, "I will never work for the welfare of this one," then, like destroying a whole collection by destroying just a piece of it, you destroy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which is developed for the sake of all beings.
【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如壞一分即壞整聚,便壞為利一切有情所發之心。】

就是有的時候說,我並不是棄捨所有的人,只棄捨某一些人─別有情,個別的,就是對這一些人我不願意。要曉得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雖然你並不是整個地棄捨掉了,就像你壞掉一分,對不起,你壞掉了一分的話,就像整個的都壞掉了一樣。就像那部汽車一 (p277) 樣,你不能說這部汽車沒有整個地爛掉,只是那個引擎壞掉了。對不起,引擎壞掉了這汽車不動,等於全部壞掉一樣的,就是這樣,這個道理是這樣。

Were it otherwise,
【若不爾者,】

反過來,若不爾者。

you could cast aside many beings—a second, third, fourth, and so forth, develop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or the sake of the remaining beings, and would necessarily have thereby generated a completely perfect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But this is not the case.
【則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為餘有情而發心者,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他反辨,說:是的,你棄捨,棄捨少數的幾個人,假定少數棄捨有……棄捨了少數幾個人,仍舊算是圓滿菩提心的話,那仍舊沒有壞菩提心的話,那就等於這個你這個只緣別的人,只緣別的人上發那個菩提心的話,不圓滿的。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緣一切有情。現在哦,那些嘛要發,那些不發,這個怎麼可以算圓滿菩提心呢!這個道理就辨別在這裡。所以總之,捨棄有情,這個絕對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