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45L7~P246LL1

手抄頁/行: #14 P8LL3~P18LL1

音檔起訖:   105A_1106~105A_2940

廣論時時聽:        

C. How to learn the bodhisattva deeds after develop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has three parts:
【第三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

這個就是發了心以後,正式修菩薩殊勝行這個道理。分三部分:

1. The reason why you must learn the trainings after develop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p9) 【① 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發了心以後為什麼要學那個學處?換句話說,要受那個戒。

2. Demonstrating that you will not become a buddha by learning either method or wisdom separately
【② 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現在我們要學,第一個,懂得了發了心以後還要學、還要行,單單發心不夠。那麼要學習什麼內容呢?有兩個─方便跟智慧。這兩者當中單單一部分是不能成佛,所以要圓滿兩樣東西。這個都辨清楚了、了解了,

3. Explanation of the process of leaming the precepts.
【③ 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到那個時候才正式講─現在呢,好!我們來開始學了。那前面是辨別得清清楚楚,一點遺漏都沒有,一點錯誤都沒有,既不多、既不少,然後呢,這一個路弄清楚了你再去走的話,對!

It is indeed the case that great benefit comes from mere development of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without learning the trainings of generosity and so forth. Consider in this regard the passage from the Life of Maitreya cited earlier. However, you still have to practice the bodhisattva trainings. If you do not emphasize this practice, you will never become a buddha. So learn the bodhisattva deeds.
【今初,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說有大勝利,然不修學菩薩學處定不成佛,故於勝行應當修學。】

(p10) 前面哪,發了心,是的,發心是有大的殊勝的利益,但是你如果說不進一步地去學應該學的這些,那麼這個真正的圓滿的、偉大的、殊勝的利益呀得不到,成佛不可能!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所以呀,我們那個時候應該學菩薩殊勝之行。

Thus the Foremost of Gaya says: Enlightenment is for great bodhisattvas who take practice to heart, but not for those who take a wrong practice to heart.
【《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

這個菩提的果,那是要如理如法地這個如法行啊,來慢慢、慢慢地堅固、增長得到圓滿的如實之果。這個就是正式的修行者大菩薩所得到的,不是以邪行─這個邪行啊,就是錯誤的、不正確的這種行為,所能得到的。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一點,從一開頭其實就說明了,不過剛開頭的時候呢講小的,所以講一部分,剛開頭怎麼講呀?就算你懂得很多道理,講的時候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行的時候不相應啊,沒得用!反過來,就算你懂得很少,如果你能夠行持相應,這就對!那指什麼呢?那個是就是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樣的果報,那你要跟這個相應的行持相應,如是因感如是的果這一點來說,說明了這個。

那麼現在這裡呢?就是說你現在要得到的圓滿的果報,所以呀要廣學一切,而且要如 (p11) 理如法地去廣行一切,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楚。而不是說現在我們學菩薩行了,也什麼都不要去學它,只要做一個小小的事情做對了就可以,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我們要廣學一切,了解了;那廣學了一切了解了,你真正行持的時候本身那倒是千真萬確的,不是叫你一步呀一跨,跨得成佛,不是,你走的時候還是走你眼前相應的一步一步地走上去。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說「一門深入」,不同的呢?平常曉得是只深不廣,現在菩薩是漸深漸廣,他走的次第始終還是在眼前該走的那一步,這我們要了解的,這種地方也應該分別得清清楚楚。

And the 《King of Concentrations Sũtra》 also says: Therefore take practice to heart. Why? O Prince, because when you take practice to heart, perfect enlightenment is not hard to attain.
【《三摩地王經》亦云:「故以正行而為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為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

這個經上也同樣地說這一點。它很多地方講童子、童子,譬如說《華嚴經》叫善財童子,這個童子不是叫一個小孩子,這個童子啊有一個特別、特別的地方。他「正增長」第一個,第二個呢心純潔,第三個呢心裡面沒有啊這種各式各樣歪歪曲曲的壞習氣,這個。然後呢勇猛、堅強、精進,這個都是呀他所謂特質。所以平常我們說青年、青年,就是代表這種心理狀態。所以菩薩現的相啊,你看,哪一個菩薩現的相都是十六童子妙齡之相, (p12) 就是盛壯之年,發育到最完整的時候一直保持這個相,一直到成佛。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指我們的心理行相。實際上呢假定你心裡真的做到了,那個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

"Practice" means the method of achieving buddhahood,
【言正行者謂成佛方便。】

喏,就是這個!

i.e., learning the bodhisattva trainings.
【即是學習菩薩學處故。】

那個內容就是菩薩該學的。

The《first Stages of Meditation》also says:
【《修次初篇》亦云:】

所以這個菩薩學處該學的,我們也可以說是菩薩戒。所以這個地方,將來你們學的菩薩戒論,你看那個瑜伽戒,它所以好的地方,就是我們曉得,菩薩常常說六度萬行、六度萬行,這個《瑜伽戒本》,那個戒制的次第,就是照著這個次第來說的。它每個布施是哪幾個項目、怎麼樣,一步一步分得清清楚楚,就涵攝了菩薩所應的全部的內容,而且綱要次第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這個《修次初篇》說:

The bodhisattvas, who have thus developed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understand that without disciplining themselves they cannot discipline others and so involve themselves in the practice of generosity and so forth; without practice they will not attain enlightenment.
(p13) 【如是發心菩薩,自未調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於施等極善修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

這個上面就告訴我們,我們發了這個願心的菩薩,第一件事情要什麼呢?為什麼要舉這個六度?六度正說來是自己調伏,然後呢四攝是利他。你不是要利益別人嗎?你自己都不能調伏,你怎麼能調伏別人呢?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啊,對於這個布施等,要很努力地。所以前面我們一再說,當你看見客觀的環境對象不理想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說,唉呀,這個不對。你立刻看看你自己內心的行相,你現在是調伏相?由於調伏而推己及人的憐憫大悲相?還是你看見了這個對象不同,心裡面先煩惱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人者、而能助人者、而能度人者啊,無有是處!這一句話,這個原則啊,我們要牢牢把握在心裡!所以正規地去行是這樣的,你能夠這樣去做就得到果,不這樣子做的話,就得不到果。

p. 246

And Dharmakirti's 《Commentary on the "Compendium of Valid Cognition"》 says: In order to destroy suffering, the compassionate work at actualizing the methods; It is hard for them to explain the methods and their results when these remain hidden to them.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這個一個偈子呀,前面在《阿底峽尊者傳》當中─噢,介紹那個作者殊勝當中已經說過了。現在說,你學大乘的行者,然後呢發了大菩提心,發大菩提心是為什麼?要救 (p14) 濟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所以你具足這個大慈悲心,要摧毀盡世間、盡法界一切有情的眾苦的話,你必須要自己調伏,如理去行持。對於這個你能夠了解了、做到了,然後你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個「方便」就是剛才學處這個方法。這怎麼來的呢?那就是啊,你自己如法去做,然後呢一一了解乃至現證。當然這個一定是什麼?從聞、思、修。如果這個你呀不了解、不認識、不現起─這個現起也可分三個次第,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思,後來修。假定是說這個而沒有的話,請問:你怎麼能告訴別人,怎麼能幫助別人,能不能勸說別人?

平常我們講的總是講證,這個就禪宗來說的的確確是要證得才算,所以在前面不告訴你道理;可是教下的好處呢,就是一定有這個次第,當你聞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思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修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這裡簡單地說一下,還是我們拿剛才這個煩惱說一下。譬如說當你聽聞的時候,啊,真正你聽懂的時候,什麼叫聽懂,就是說,平常呀你看見客觀的環境,一看見這個覺得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欸,現在你聽懂了,曉得了:喔!原來真正不理想的地方,不是外面的環境,而是看見這個環境以後,你內心當中是否真正調伏。這一個狀態認識了,「啊,對呀!一點都沒錯!」雖然聽懂了,但是啊,等到書本閤回後碰見那個境界的時候啊,對不起,你又看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喔唷,這個樣心裡面又煩,你要想改它嘛又改不過來,跟他嘛又不願意 (p15) 跟,實際上自己心裡面嘛到處煩惱嘛也不知道!本來教我們是降伏煩惱的,要共同和合的,結果弄得大家,自己也煩煩惱惱,弄得大家也煩煩惱惱,不能和合,還講道理,這不行!不懂道理根本就跟聞不相應,懂得了道理以後不一定做得到,那個時候是聞的階段。

然後呢你根據這道理呀去不斷地思惟觀察:為什麼我做不到?要如何去做到它?做到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做不到有什麼大的禍患?這一種勝利跟禍患推動你的力量,然後呢策勵你告訴:怎麼才能做到它?然後照著這個辦法不斷地思惟觀察,這個包括在前面的懺悔、集資,就是因為現在的現行啊以往的惡習使然,就這樣。那麼這裡面包括很多東西啦─親近善知識啦,然後呢要聽聞經論啦,然後呢不斷地的思惟觀察啦,然後呢不斷地懺悔啦,用種種的方法。到那時候你心裡面,嘿,碰見事情啊,譬如說剛才,聽懂了道理,聽雖然聽懂了,想想道理是不錯,可是心裡面那個結,就是解不開。欸!當你真正這樣去做的時候啊,你一定會自己有很明白的感觸,「哎呀!」一下這個心裡面就打開了,「啊!原來這樣啊!」你那個時候覺得跟法相應,這樣,這個剛剛開始跟思有相應了。

然後呢你把這個道理呀,用不同的方式去堅固、加強。如果說你真正堅固加強得來,你隨便看見一個,不管它理想不理想,再不理想的環境,它不理想它的,你心裡面啊,自然而然平穩得穩如泰山不為所動。乃至於你說那個時候,正因為看見它不理想啊,所以你 (p16) 覺得:啊,那個就是你的菩提資糧啊!你的成佛就靠那些不理想的環境,你救度他們啊,在積聚你的福德資糧啊!你假定說這些都成了佛的話,還要你來忙嗎?你沒有的話,你怎麼能成佛?所以那個時候對著這個煩惱境界,你不但不煩惱而且歡喜呀,這個就是跟思相應的喔!所以它每一個地方有它的自然的量,而這一種現起了,你心裡很清楚。

然後呢根據這個東西,然後你呀因為心裡面善調,然後你那個深入的定慧當中去觀察,證得勝義菩提之心,那個時候才是聞相應的(編者按:疑師口誤,應是「修相應的」)。而每一個部分你必定要自己的如實地認識,如量地現起,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告訴別人,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伏者,無有是處。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要開口勸人的話,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是非,開起口來都是諍論。

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第一點必定要知道這個道理,不管是下士,是中士,是上士。了解了,你儘管做不到,欸,這個時候有好處來了,什麼呀?就是我們是個凡夫呀!所以了解了以後就靠著這個所了解的淨化自己呀!既然是凡夫當然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可是現在好的呢,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要學,然後呢學到了正確的方法,在這個環境當中啊,越來越調柔,越來越乾淨,就像洗衣服一樣呀!所以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狀態。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貫注在哪裡?貫注在學這個─從文字上面的認識,到文字所指的心理跟境相應 (p17) 的是這個狀態,如何把這個道理呀,來自己調柔自己,進而幫助別人。繼續,

Those who have great compassion for others feel the need to relieve others’ suffering. To relieve it, the kind thought, "May they be free of their suffering," is not enough; they must engage in the methods that will bring it about.
【謂於他所,若有大悲須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願其離苦猶非滿足,故應轉趣除苦方便。】

就是解釋這個。說你不是修大菩提心嗎?以大悲,大悲是什麼?要幫助別人,除掉他的苦惱呀!但是,你單單有這個善心不行啊,所以你一定要有實際上的行持,進一步啊要去做這個除苦的方法。如果這個,

Now, if they do not first engage in those methods themselves, they will be unable to free others. Therefore, if you want to work for others’ welfare, you must first discipline yourself.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

就是這個話。

In reference to this the 《King of Concentrations Sũtra》 says that you should "take practice to heart. Practice is said to be learning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s associated with the bodhisattva vows after you have taken them.
【又於自調,經說「正行而為堅實。」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

所謂「正行」是什麼呢?就是呀,受了這個律儀,受了戒以後努力去學。這個學不僅僅是坐在這個地方學書本上的學,把這個道理……實際上呢這個學是這樣的:受了願心以後啊你就去努力地學,照著去該學的,乃至於受五戒也是這樣。學了自己處處地方覺得可以了,然後呢自己只要勉強一點自己呀,大概已經可以做到七分,那時候你去受。就是不 (p18) 必,絕不是等到做到十分才去受,也絕對不是說一點樣子都沒就受。一點樣子都沒有受的話,絕不可能,一定破戒!等到你學圓滿了去受,也不可能,學圓滿了你還受它幹什麼?所以說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所謂學的話,是從文字開始,而的的確確不單單停在文字上面,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個所謂行的話,是指我們的心理的行相,當然這個心理的行相一定是啊,當你根、境相應的時候,它不離開境的,實際在事相上頭。那麼,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are not mistaken about just what is entailed in taking practice to heart.
【故以正行為堅實者,於所行處無錯為要。】

所以你真正的成就要靠什麼?如理正確的行持。既然是這樣的話,你對所行的你先要,要認識得正確,錯了不行,錯了不行。好,下面是卷十,這內容是繼續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