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47LL3~P248LL4

手抄頁/行: #14 P24L5~P40L6

音檔起訖:   105B_0903~106A_0630

廣論時時聽:        

【◎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

本論一開頭的時候,曾經說分別這個錯誤執著的時候啊,提出來這個支那堪布的事,現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以前曾經說過普陀山那個田雞和尚的故事,就是這樣,「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歡喜吃田雞,有人說他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實際上豈但田雞不空,他嘴巴也沒空;不但嘴巴沒空,他的貪心也沒空,就是這樣,這個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要注意!他那個人怎麼說呀,

Opponents' position: Some persons like the Chinese Ha-shang, who have a mistaken idea about the path of the two types of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say that any thought—nonvirtuous thoughts, of course, but even virtuous ones—binds us to cyclic existence, so its results do not transcend cyclic existence.
【有作是云:「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他的這個錯誤的說法是什麼啊?他說:「你不要、什麼都不要分別,因為凡是分別呀 (p25) 那個都是不對的,我們要得到的無分別智,所以你現在分別的話……不要說這個惡分別不可以,就是善分別本身它也在分別當中,跟那個無分別不相應的。你只要分別,它就是繫縛生死的煩惱。所以你呀,就算是善分別,你還在三界當中,不能跳出生死。」那個上面所說的錯誤的見解是這樣。他又舉個譬喻來說,

It is like being tied up with a golden rope or with an ordinary rope, like white or dark clouds covering the sky, or like the pain from being bitten by a white or a black dog.
【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

不管你用什麼綁,普通的繩子綁固然綁住了,金子的、銀子的也是!「雲」呢,不管是黑雲、白雲,一樣障住了虛空。「狗咬」,不管是黑狗、白狗都是。所以他怎麼說呀?他說:

Therefore, just setting your mind in a state that lacks any thought is the path to future buddhahood.
【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

你不要去分別。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

Such virtues as generosity and ethical discipline are taught for foolish people incapable of such meditation on the definitive [emptiness].
【其施戒等為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

所以他怎麼說啊?「啊!這你真正了解了以後,你只要無分別就行了,不要布施、持戒。那個是不能得到這個無分別的那個愚夫啊,才做這種事情的!」

To engage in those deeds after you have found the definitive would be like a king descending to a common status or like finding an elephant and then searching for its footprints.
(p26) 【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為農得象求跡。】

「所以假定你已經得到這個無分別住、無分別了以後,你居然還要修布施、持戒呀,那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好像你呀這個、這個像做皇帝,已經做了皇帝,你在居然還要去耕田去。這做了皇帝還要耕田嗎?換句話說做了皇帝還做下人的事情。還有呢,如象得跡─你本來要去找象是從那找到一個象的足跡,然後呢你去找,找那個象;現在你象已經找到了,你還找那個足跡,你不錯了嗎?」這個就是前面這個人,顛倒錯誤的這種說明。他不但說明這個,

p. 248

Ha-shang attempts to prove this position by citing, from the eighty passages which extol this state of mind that lacks any thought.
【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

他還引經上面成立喔!喔,這個經上怎麼說、這個經上怎樣說,這樣。

Reply: Ha-shang's saying, "Everything to do with method is not an actual path to buddhahood," is a tremendous denial of the conventional.
【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那就是主要的一句話:上面這個人的錯誤的見解哪,他把一切的方便品─所謂方便品哪,我們前面所說的修佛要兩樣東西,一個是福德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要福德圓滿,一定要行那個種種方便,那所謂呀布施、持戒,六度萬行。他現在前面這個人錯誤的說法,他說你只要證得了空性,安住空性上面一切圓滿具足,這些東西都不要的;這些東西不是真 (p27) 實成佛的,真實成佛的話,這個是你在分別當中,分別當中是不行!他前面那個說法,實際上這是一個大錯謬。下面這段這個辯論對我們非常重要喔!對我們絕端重要!它並不是說不要,實際上呢在什麼情況之下,如何才是應理呀,它下面有非常完整的,所以我們耐著心一步一步學下去。同時如果下面這個地方有不懂的,你們就應該提出來,應該提出來,那麼在晚上溫習的時候啊,我還會特別釐清,不清楚的地方要把它一一地指明白。

因為他上面有了這種說法,說那些方便分─六度萬行啊,都不是真實成佛的,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呢,如果你跟著他去做的話,就變成什麼啊?你什麼都不要做了,你只要坐在這地方,安住在空性上面就行了。實際上呢,成佛啊它不但要智慧圓滿哪,還要福德圓滿。福德圓滿一定是從那個世俗的世俗諦上面去做的,現在根據他這個說法的話,破壞了這個世俗諦的話,完了!你不能成佛。

說實際上呢,說我們中國的禪宗祖師好像特別強調這一點,是真的嗎?不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往往會誤解。大家還記得百丈大師說過一句話:「實際理地一塵不染(或者一塵不受),佛事門中一法不遺。」很清楚!你講智慧分的話,那的確是空到絕端!「實際理地」,這勝義諦當中啊,找不到一點點東西,說「大地無寸土」。整個的山河大地這麼多,連它的一點點的地方你都找不到,空的嘛!欸!但是啊,他叫「佛事 (p28) 門中」,佛,在我們真正行持世俗諦當中是「一法不遺」,一樣東西都不遺漏,不能少掉一點點,說得很清楚啊!一點點小事情都不能遺,何況是你要學的六度萬行哪!這樣。

所以他上面說那支那堪布就是指中國和尚,實際上他並沒有真實了解,就像剛才那個普陀山那個田雞和尚一樣。那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找善知識。他前面一開頭時候告訴我們─真善知識。有很多人哪,他自己也懂得一點,得到一點呢「一分相似決定」,前面還記得吧?欸,他碰到一點點,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懂嘛,他好像懂得一點。喔,然後呢懂得一點自己還覺得:喔,就是這個樣!這種人你跟著他啊,他自己固然是走錯了,你跟著他,你注定也是走錯啦!而這一點哪,是太重要,太重要!

實際上呢,這一點我們不要責怪人家,一定要眼前反省自己,什麼?自己的業力所感。反過來我們要歡喜喔:啊!我們雖然哪,在這個上面的業力感得沒有完善的知識,卻種下了善根今天才遇見這麼圓滿的教法,總算把這個關鍵所在的是非呀,分別得清清楚楚,這樣。那個時候我們不責怪人家,只從自己內心當中淨化自己開始,對了嘛,對了嘛!所以說,如果是這樣的前面所說的話,他不要一切的這種世俗方便分,一天到晚安住在這個無分別當中,那是什麼啊?

And, since he refutes analyzing with discerning wisdom the selfless reality that is at the heart of the Conqueror's teaching, he banishes the system of the ultimate to the far distance.
【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

(p29) 他前面講正修的時候,剛開始道前基礎講修的時候,他後面緊跟著叫「破除此中邪執」,這是講修行的時候有很多錯誤的還執著,把基本的已經指出來了。現在這個地方就進一步告訴我們:固然修方便集福德資糧,你一定要觀察思惟,實際上就是你求智慧資糧,你還同樣地要用那個觀察慧,去思惟抉擇空性的真義。結果你現在不要分別了,對不起,你不要分別的話,那個思惟觀察的這個心整個地一刀兩斷。這個是唯一的破除煩惱、積聚功德的唯一的一個工具寶貝,你現在把它不要了,請問:你還能成什麼?所以不要說這個方便福德分由此而整個地損掉,就是你要證空性的智慧分也得不到,所以啊它同樣地也遠離勝義道理。

實際上我們仍舊不妨以禪宗來說,禪宗的祖師告訴我們很清楚的,啊!有的人得了個定,安住在這地方一動都不動,欸,他說:「錯啦,你這個是死水!」如果說大家學過禪或者看過禪宗公案,很清楚、很明白,它絕對不是啊,死死地腦筋在那兒不動的。要幹什麼?起疑情。疑是什麼?要你想,「嗯?嗯?」要找它啊!這個時候找的這個心情是什麼?在觀察慧啊!你去觀察:「嗯?念佛的是誰?哪一個人念佛?」或者「拖死屍的誰?」「這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找啊!找那個是什麼?思惟嘛!就是觀察嘛!這個才是智慧,這很清楚、很明白,這一點我們務必要清楚。

(p30) 以前的祖師的所有的大德都說得清清楚楚,記得馬祖大師當年這段公案嗎?他在那兒坐定,坐得很好,他的老師跑得來,說:「你在這兒幹什麼啊?」「我在這兒學佛。」「嗯?」這樣。這個老師妙咧!讓他坐在那個地方,他自己拿了個磚頭跟它跟它磨。然後那馬祖:奇怪,這個人跑得來磨這個磚頭?問他:「欸,磨磚頭幹什麼呀?」「我做鏡子。」「什麼?你磨磚頭做鏡子,哪有這樣的道理啊?」你說要造那個鏡子,用磚頭來磨,磨得成功嗎?當然磨不成功,這個人怎麼這麼荒唐!馬祖就說:「你要做鏡子怎麼磨磚頭啊?」他老師怎麼講?「嘿,是的呀!做鏡子,是不可以磨磚頭的;成佛啊,不是坐在那裡不動的。」大家還記得吧?欸,然後呢給他開示,他就馬上就開悟,馬上就開悟。

我們看看六祖大師也有這麼一段公案,當時有一個叫臥輪禪師,這個臥輪禪師,啊!那個定功非常好,他自己覺得很得意,他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喔唷,這個定功很好喔,他沒有分別啊!他有伎倆,「我有本事!」什麼本事啊?哈,叫「對境心不起,能斷百思想」,把腦筋裡的雜念啊統統把它斷掉,一點都沒有,「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任何境界來,心裡了不動心。然後呢「菩提日日長」,啊,一天一天地增長,一天一天地增長。要我們看起來,對呀!喔!結果六祖怎麼說啊?大師怎麼說啊?他說:「惠能沒伎倆」,我啊─六祖大師自稱, (p31) 「惠能啊,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他這個有本事的人哪,「能斷百思想」;他大師怎麼說?「不斷百思想」,都不去斷它,什麼東西都不去斷它。「對境心數起」,對著境界啊,境界來了嘛,欸,看見了嘛就看見了,聽見嘛就聽見啦!所以「對境心數起」,叫「菩提作麼長」,那這個菩提怎麼增長法啊?欸,那就是六祖大師自己說他內證的經驗,很明白說在這個地方。禪宗可沒這樣說喔!

所以我們的的確確不了解呀,禪不是容易好學的。記得黃蘗,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師喔,那是盛唐禪最鼎盛的時候,他說過一句話,說:「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只是無師。」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啊,論禪哪,有修有證的人,嘿,有,多得很呢!但是啊,夠得上做老師的人,沒有。那個這樣耶!他是馬祖門下的主要的一員大善知識,他那個時代,說換句話說禪宗最鼎盛的時候,所以我們輕易開口,真不簡單哪!那個地方啊,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影子都沒有啊,自己說我這個對,他這個錯。哎呀!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現在一聽見哪,驚心肉跳之感!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是隨便一提,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The great bodhisattva Kamalasila excellently refuted with a mass of scriptural citation and stainless reasoning this epitome of wrong views in which it is maintained that the sublime path consists of stabilizing the mind in a state that lacks any thought. Such stabilizing of the mind is a practice properly subsumed under the mere category of meditative serenity,
【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

看見沒有?說他這個心裡面這樣的話,不管你怎麼不分別,安住在這裡,對不起,這 (p32) 是定。

【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你把這個執為,居然作為殊勝的「勝道」,勝道是什麼?殊勝的,超勝的智慧,你把這個定執為慧的話,那是最大的大錯誤!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這個無聞比丘證了這個四禪,以為得到四果,所以臨終的時候啊,欸,謗佛,下阿鼻地獄這段公案,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前面也說過了,你定、慧一定要分得清楚,就算自己只解脫自己。現在的的確確啊,說我們這個地方實在分不清楚。不要說一點工夫都沒有的,我上次跟你們說過,我親自遇見的有幾個有工夫,然後呢得力坐了一點點哪,乃至於這個定啊,也只是根本定都沒得到,住心相,最多是欲界定,然後呢或者更超越一點。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啊,就自然而然那種情況,先是眼前的境界,像如雲如煙那樣慢慢地,慢慢、慢慢地乃至於身體就消失掉了,欸,他自己覺得見到空性了。啊!那是根本定都沒有得到。所以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啊,憑自己也看一點書摸索的話,實在危險哪!實在危險哪!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no matter how superior it may be. Kamalasila then wrote at length on the good path pleasing to the conquerors.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

(p33) 關於這件事情,在這個西藏的佛教整個過程當中是一個大事情。當年這個、這個支那和尚,就是漢地這個和尚啊,是跟文成公主一起去的。的的確確也帶了很多經典去,可是他那個觀念本身錯誤,很多人跟他學,於是啊大家都走上這個錯路了。那時候好在這個蓮花戒這一位大菩薩,他就是靜命祖師的、靜命菩薩的一個弟子,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有成就者。欸,結果兩個人辯論,結果啊把他這個錯誤的見解破毀掉了。破毀掉了,後來那個漢地的和尚就跑掉了,就跑掉了。儘管如此啊,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who continue to do just what Ha-shang did, because the total decline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drawing near, because the excellent persons who ascertain with total certainty through scriptures of definitive meaning and stainless reasoning all the key points of the path in their entirety are no more,
【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

但是現在啊由於那個正法慢慢、慢慢地隱沒啦,所以能夠拿完整教授不錯誤的道理,來說明正確圓滿綱要的那些人哪,也漸漸、漸漸都消失掉啦─這個是指善知識。

because the merit of living beings is so minimal, and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who have little faith in the teaching and feeble intelligence. Some belittle the deeds that are part of the path—the vows which are to be kept and the like—rejecting them and so forth when they cultivate the path;
【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贏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另外一方面,善知識是慢慢地隱沒了,修學的人呢─福薄,福薄相,雖然對正法還有一點信仰,信仰是有的,但是啊智慧畢竟太差,不能分別正確的,如理了解正確的內容,所以很容易輕視,乃至於啊毀謗這些。當然毀謗行品持戒固然不可以,反過來你毀謗 (p34) 智慧也不可以,不管是哪一個。從這地方我們現在就曉得了,到末法的時候啊,這種情況是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你一毀謗了,修道的時候都不要啦,不要了嘛就像上面所說那個和尚說的。

所以這種情況啊,現在我覺得發現最嚴重的是日本。唉呀!這個事情真是啊,你不能想像啊!譬如像講教的,本來天台是弘教的,講得非常圓滿。它現在到了日本變成功什麼啊?喔,最究竟圓滿的是《妙法蓮華經》,所以呀他到那個時候,就只要念幾個字:「南無《妙法蓮華經》。」好囉,好囉!你其他都不要了,講教的都是這樣的。那麼講淨土的呢?他也有啊,叫淨土真宗。我們至少還要一個念佛啊,他說:這個你只要一個「信」字就夠囉!連它那個六個字啊,乃至於四個字都不要囉!啊!實、實、實、實,實在是真是糟糕!就這樣地弄法!結果呢慢慢地演變出來,講教的那些人,他也講,講了半天哪,然後呢總歸說:教本身要理性化。教當然要理性化,可是不幸的,他那個理性化,拿世俗的概念去看。譬如說佛講很多神通,他處處地方說:「這個不合理性化,這是迷信,那個時候的民風未開,所以哄哄他們,講這樣!」欸,他始終拿什麼?拿現在的概念哪,覺得是理性化。所以這一點說起來真是可憐,前面已經舉了很多的例子。

前面已經舉了很多的例子。像我們目前科學家,就是說提那個口號一點都沒錯啊,要理性化,你要親自見到,經過驗證。可是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你要確定它的存在,是,要經過見到、驗證;但是沒有你經過驗證的事情,你不能肯定它不存在,對不對?因為你沒驗證嘛!現在他們犯了什麼呢,犯了什麼毛病啊?沒有驗證的事情哪,明明是他見不到,他卻是用他有限的理性一筆抹殺,一筆抹殺!就是這個毛病。所以說:「我是人,所以人是我。」你們呢?妖魔鬼怪,都變得這樣子,這一句話,這個是真正糟糕!結果到了佛法啊,說他這個文字上面,也對啊,沒錯啊,但是呢意義上面,完全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這是隨便一提,做為我們自己的警策,我們也不必去衡量人家是非,只是這個警策了以後啊,我們自己努力。

反過來,剛才說過了,正因為如此啊,現在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能夠如理去做的話, (p38) 也產生無比的功德。也又靠著這麼一點力量啊,使得那個正法,多多少少能夠再多延一些時候,多使一切有情得到好處。那換句話說,我們的福德、智慧也從這個地方增長,我們都還要感謝他們咧,還要感謝他們。下面繼續,

p. 248 (7)

others do not accept Ha-shang's mistaken denial of the factor of method, but assert that his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philosophical view is excellent;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

另外一種比較好,他毀謗倒不毀謗,但是呢,他以為說:啊,這個人講得對的!

and still others cast aside discerning wisdom and claim that Ha-shang's meditation of not thinking is best.
【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

又有一個呢,他不要觀察慧,這是不思惟,但是心裡面就:「啊,如如不動了!」說,就這樣。實際上呢,都在無明當中,真正如如不動,破了無明它本身就沒有可動之處,絕對不是我們凡夫上面,說你在大無明當中叫如如不動啊!這個。

The path of these persons is indeed not at all in the direction or vicinity of a meditation on emptiness.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

這前面所說的,他根本不了解修學那個勝義應該怎麼辦。不了解才是怎麼樣啊?

But even if you were to allow that it is a meditation on emptiness, you would not then go on to say that those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comes from their cultivation of a faultless method of meditation, after they have found the unmistaken meaning of emptiness, should meditate on emptiness alone and "not cultivate conventional states of mind pertaining to deeds," or, alternatively, "do not have to strive at those conventional states of mind in a variety of ways, upholding them as the core practice." To say such things contradicts all the scriptures and completely flies in the face of reason,
【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 (p39) 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再進一步,縱然許修空,有一個人說:修的。但是呢說:像這樣修了,就算已經得到了正確完整的修法,就只要修這個,不要再學其他的世俗的行品;換句話說,除了智慧以外,不要再依照那個方便品。或者說:雖然要,不要把它作為、執為中心。因為實際上真正修學佛法的,佛法的上首是方便,前面說過了。佛法的上首是什麼啊?菩提心,這個是重要的;然後呢,智慧呀,此是母等的助緣,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他現在反過來了,反過來,乃至於完全不要它了,所以這個啊,跟真正的完整的正教相違背的,錯了!

請翻到248頁。昨天談起,有的人不善解空性,產生誤會,這個下面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我們現在,目前如果這個概念辨不清楚的話,辨不清楚的話,產生的流弊非常大。平常我們常常說的空、空、空,然後該空的不空,不該空的都空掉了,就是對這一點的一個誤解,對這一點的誤解。那麼,不但是說我們剛開始的初機,對這個概念不了解,就是很多啊,所有修行的人哪,往往也在這個概念上面產生了一個誤解。

在我們國內有幾本經特別流行的,譬如《金剛經》,那是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本大 (p40) 乘經典,對這個《金剛經》的經義呀,如果你沒有深刻正確的了解的話,往往也就產生了這個流弊。流弊得厲害一點的,那根本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就是剛才說的,執空啊,然後呢無藥可救,這是一種。其次一類的話,因為空了不善巧,所以墮落小乘,墮落小乘。那麼現在下面那一段哪,就是正確地辨別這一點,所以到那時候我們會引《金剛經》上說的,你了解了下面這一段,回過頭去再一看《金剛經》,那麼《金剛經》上面的空理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現在我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