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55L1~P255L5

手抄頁/行: #14 P110L3~P122LL1

音檔起訖:   108A_0143~108A_2930

廣論時時聽:        

【第三經義,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要曉得這段的經文裡邊所說的,說到什麼地方,就是說這個前後正在抉擇這個勝義諦,說勝義諦當中啊……關於詳細的道理,在後面那個本論的最後那部分,毘缽舍那會講。上次我們曾經講到,說宗喀巴大師造論的時候,想不造這部分,後來本尊就告訴他:「你造了這麼長一段,如果最後那部分不造的話,下等利益,正確的利益一點都沒有。」所以這個關於「觀擇生等」詳細的道理,後面在這裡後面會再說,這裡呢就簡單地說一下。

我們眼前一切的境界,我們看起來都是,啊!千真萬確的,然後呢,就在這個裡邊流轉。學了佛法以後正確地了解,原來這是生死的根本,所謂二我執─我執,法執。就因為無明,不了解真實相起了執著,所以啊造業感果流轉生死。那麼這些東西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呢?找到它的真實的內涵,原來─空,它本性空,根本就沒有生起,這樣。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所說的這個這個,原來都是虛妄分別。所以在這個時候說它「真實」,換句話說,在它的究竟意義上面,就它的、找它的本性─根本自性,找不到!所以我們叫性空,性空所以緣起。這緣起的這個法則,緣起的前後的因果的行相,這個俗諦,這個是有的;但是呢,找它的真實的特質內涵,卻是沒有。那麼這種道理啊,後面詳 (p117) 細講,眼前我們隨便舉一個比喻,眼前隨便舉一個比喻。

比如說,我們講我們這國家,我們說我們這個什麼一樣東西,你任何一個東西,當我們講的時候,對呀,這是國家就是國家。可是你仔細找找看國家這樣東西,到底什麼是真的國家啊?你發現這個只是說,啊,有那個地方,然後有那些人,然後那些人共同互相配合成功這樣,就是只如此而已!找真實的所謂實質上,實質上的國家那個東西找不到。大的是如此,小的呢?眼前我們正在看那本書,是的,你說這是一本書,這本書真實的是什麼呢?它不是天生來有這麼一本書,這個我們很清楚。原來這是紙張,然後呢上面寫了字,然後呢把線釘起來。如果你把那個東西,這個組成功這本書的種種因緣─因緣就是它組成功它的條件─拿掉的話,書這個東西並沒有天生來就是這個,實質上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找它天生來這個東西,找不到!但是找不到並不表示它沒有,就是找它的實在的、確實的、真實的這個本體啊,找不到!只是說因緣條件所現起來的這個現象,而這種現象又有這種功效,這個是沒錯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說我們現在講的,只是名詞,由這個名詞而去執著這個東西,都那錯誤。

【言分別者,顯其唯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

(p118) 所以這個地方啊,所謂「分別」的話是指什麼呢,由於這個叫作分別所假立的。什麼叫「假立」呢?就是剛才這本書,那這些紙、這些字配合起來,然後你給它一個名字叫作書。假定你給它一個另外名字,它就叫別的,對不對?它這個書實質上,並沒有個實質上的東西耶!外國人不叫它書,另外取個名字,比如說英文叫book,欸,那不影響啊!印度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沒關係,它取的名字不一樣,它並不影響這個東西呀!所以這個是,哦,原來是分別,就是我們個人去辨別它。由於這種概念,因為它有這樣的一個形象,然後呢給我們這樣的概念,我們就給它一個定義,所謂言詞,這樣的假安立的所謂。

這樣的情況,所以說它,它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不認得這個特質而去執著的話,那就錯了,那就錯了!不是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他並不是叫你不要修,這樣,叫你修而不要執著,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要「行於布施」,下面當然持戒、忍辱、精進,「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等等。以及一開頭就說度一切眾生,到最後叫「實無一眾生實滅度者」,是什麼?就是,喏!就是你呀,這些事情要去作的,但是呢你不要去執著,這個才是它的真實的意義。

Therefore, since there is no time when it is not necessary to practice these deeds—the six perfections, etc—until you become a buddha, it is incumbent upon you to train in these deeds.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於此諸行無不學時,故須學習六度等行。】

(p119) 所以啊,一直等到你成佛,那個前面的所有這東西啊,無時無刻,都不能停止,都要去學。所謂綱領來說─六度,整個的細緻的來說─萬行,包含了一切。只是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由於無明起執,然後就造生死輪迴雜染世界;現在你了解了,如法如理地去這樣去作,那麼將來感得的就是報身報土之果,這個我們不能弄錯。

If you strive right now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you will accomplish with effort what you can achieve. With respect to the practices that you are unable to do for the time being, make an aspiration to do them and, as causes of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them, accumulate the collections, clear away the obscurations, and make many aspirational prayers. Once you do this, it will not be long before you put them into practice.
【此復現在當由至心勵力修行,諸能修者策勵而修,暫未能者當為願境,於能修習此等之因,集聚資糧淨治業障廣發大願,是則不久當能修行。】

前面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了。所以下者緊跟著就告訴我們,這種道理不是說說罷了,而是我們眼前當下馬上要努力去修的。這個努力的程度,他就說「至心勵力」。這四個字,第一個,心裡邊哪,不是說浮浮泛泛,你要認得了正正確確,然後呢切切實實,這樣的一點沒有錯、一點不浮泛地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學的時候呢,用的力量同樣地就是要策大精進力。所以我們一直要記得:凡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這些道理,不至心勵力的話,沒有多大功效!原因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在這種習氣的現行當中,這個現行的力量非常強,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它一定沒有用!要想作意對治的話,那個時候必須要至心勵力,一定要至心勵力!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

(p120) 修的時候呢,就看我們個人相應的哪一部分,我們就努力去做。所以說「諸能修者策勵而修」,就各人有我們各人相應的部分啊,努力策勵我們去修。關於這一點,我們看別人,啊!比自己,不必把別人的東西把作自己的。說人家又不如,我自己覺得很驕傲,啊,我高高在上,然後自己就覺得很好啊!這個增長慢心,完全錯了!反過來,哎喲,人家很好,我不如,又羨慕他,哎呀,心裡面覺得這樣就……這個也不必!每個人有他每個人相應的地方,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相應的地方努力去做,這就對!這個是最重要的那一點。

所以佛法裡面特別告訴我們,你不是要得到圓滿的果嗎?對!那麼從哪裡開始呢?哪!你只要時時刻刻、心心念念,因地上面做對了,那自然而然那個果啊就在這裡,自然而然就會得到這個果。事先沒有做的時候啊,他先一定讓我們對業感緣起這個道理,產生一個決定的定解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我們普通凡夫啊,的的確確都是忙著從果上面,看見這個好的,哎呀,羨慕啊!大家要啊!這樣。現在呢,我們對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如實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一看到那個果,你立刻想到:「欸!這個果是好的,那麼這個果哪來的?必然有感得的因。」所以說,你呀,當看見果的時候,你就立刻想到因;同樣地,當你在因地上面努力的話,你立刻覺得:我今得到果了!所以自然而然哪,你會勤勤 (p121) 懇懇在因地上面。要不然我們說「只問耕耘」,就是耕了半天,沒有收穫的話,喔唷,誰願意做啊?啊!一點都沒錯。所以破除這個難關,就在這裡。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欸,叫「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樣,這個是漢朝的大儒《董仲舒傳》上面的,而且很多人引這個。說你跑到河邊哪,看見那麼多魚呀,或者人家在網魚:「哎呀,這個好啊!」欸!你不必在那地方,空「哎呀!他有魚我怎麼沒有啊?」欸,你趕快回去結網啊,正好啊!你現在要想撈到這個佛果的大魚的話,那你就自己在因地上面下功夫,這樣。

下面這一段,「暫未能者當為願境」哪!這個太重要了!前面說的,有很多人自己覺得比別人強,他又傲慢了,不可以。另外大部分人說,碰到那時候啊,覺得:「哎呀!這個道理現在聽懂了,覺得好難噢!道理是好啊,叫我怎麼辦哪?」欸!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正確的辦法。前面一再說的,我們修學的第一步,絕對不是馬上教你去做,這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馬上教我們去做,是走遠路;我們第一個概念,一定是對整個的綱要有個認識,既然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對那個綱要的內容,我們只是認識而不是做到。所以實際上呢,這一段話,確實對我們─可以說最主要的教誡就在這裡。哪!我們對沒有做的,不能做的,怎麼辦呢?哪!這個就是我所希望的願境,願境。所以我們平常說「境、行、 (p122) 果」,這個「境」,就是我們所願的;那對境界,我們了解世俗凡夫的不理想的地方,我們了解怎麼樣改善理想的佛的果,這個就是我們所願的這個境界。現在世間充滿著苦啊,我要去掉它呀!欸,這個就是我願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