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55L5~P255L7

手抄頁/行: #14 P122LL1~P137LL1

音檔起訖:   108B_0000~108B_2930

廣論時時聽:        

這個就是我願望所在。那麼,不但自己去掉,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啊,如何解決啊,這些道理,那個時候聽見了以後,就是前面所說的。那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說:「哎呀,這麼難哪!我不行啊!」欸,他告訴我們非常巧妙的辦法。「是的呀!這就是我盼望的,我要的啊!」既然你要這樣的一個結果的話,所以他下面說:「欸!你就努力啊,做下面這件事情。」什麼呀?修習這個因,你只要這個因一步一步做上去,自然而然得到。那麼因是什麼呢?「集聚資糧,淨治罪障,廣發大願」,這個前面是一再說過了。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因為「因」你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地積累,所以自然而然哪,慢慢慢慢地,不久都能夠做到。這是我們最最重要的關鍵,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地方地提。

所以在這裡的話,也停下來我們說一下。那麼像我們現在這個狀態該怎麼辦 (p124) 呢?喏,就是這樣三件事情,簡單極了!淨治罪障,集聚資糧,廣發大願。懺悔就是這個,然後呢,忙所有的這些,現在我們出家以後,為三寶的事情,無非都是在這個地方─集聚資糧。可是我們要記得,這個都是什麼?一切迴向無上菩提,否則就成為三世怨。不管三者當中做那一個,它必須要有一樣東西─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做起來的話,總歸是吃力得很,效果不大,乃至於呀,空轉!你能夠做到了,慢慢地自然相應。

我想有很多同修,現在已經能夠感覺到,你哪怕一念相應,欸!那個時候相應的時候啊,他就感得很清楚那一念相應了。所以前面說的,這千真萬確的這個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這裡,講了這個道理以後啊,要把《了凡四訓》這一類書,拿出來溫習的道理。儘管他求的目的只是很淺的世間的,我們求的是最圓滿的,但是我們用的心都是一樣;他也用這個心,我們也用這個心,這樣。這個用的心行相是一樣,可是所見的深遠不同,只是如此而已。所以這個配合,然後來演習,照著去做的話,的的確確無往不利,無往不利啊!那麼假定,下面緊跟著說,我們不能這樣做,

p. 255 (4)

Otherwise, if you take the position that you, personally, cannot understand the deeds or cannot do them, and you then say to others, "You do not need to train in them," not only do you ruin yourself and bring ruin on others as well, but it also becomes a condition for the decline of the teaching. So do not do this.
【若不如是行,執自不知及不能行,謂於此等不須學者,自害害他,亦是隱滅聖教因緣,故不應爾。】

(p125) 如果我們現在不能行、做不到,或者呢自己不知道─上面一個「執」字,這就麻煩了!自己不知道啊,自己還很執著,自己不能行啊,自己還很執著!你不知道,說:「哎呀!那、那努力要去求。」你不能行,然後呢找到不能行的原因,慢慢地改善,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的。萬一你弄得不對,怎麼辦呢?我們就不知道,就說:「哎呀,這個不要去學啦!」這是一種;還有呢,因為自己不能行哪,然後就不要去學。這個是什麼?自害害他,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此,莫過於此!

下面舉了一個,特別的說聖教隱沒的因緣哪!我們現在每每大家都是嘆:「現在末法啦!大家就感得啦!」為什麼末法?就是聖教隱沒。為什麼隱沒啊?為什麼隱沒,請問?這是果啊!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換句話說,因地當中就不重視那個,乃至於忽視這個;乃至於反過來說:「哎呀,這個不要啦!不要去。」執著自己的不知道以及不能行,就不要它。那麼既然我們都不要它的話,那因地當中有這樣的因,感得的果報當然!

說到這裡,這個地方要特別提醒,現在我們見到了這個圓滿的教法,有很多人說:「哎呀!看見了,歡喜得不得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因地當中啊,看見了這個教法以後:「哎呀!好啊!要肯努力學。」還有一種呢,雖然見到了這個教法是好,哎呀,他就覺得難哪!那因地當中什麼?就當初的時候就這個心理,乃至於覺得不要的,無非都是 (p126) 這種原因。我們已經清楚了,所以說眼前這個果現起的時候,你很容易檢查得出來,當時因地當中我們是下的什麼因。由於這樣的異熟,所以感得現在的聖教慢慢地隱沒;由於當時的這個等流,所以感得現在對這個境界的時候,心理這個狀態。

現在我們幸運而了解了,「唯一」,而且「必須」應該做的,什麼?就是告訴自己:要努力!不知道的,一定要想辦法去知道。千萬不要說:「哎喲,這個好難哪!我現在不行啊!」應該這麼說:「哎呀,這個的確難哪!是!原來這個裡面還有這麼多,但是它的好處有這麼大呀!我以前哪,沒有能好好做呀,所以感得現在還在苦惱。現在曉得啦,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呀!雖然我宿生造了這個聖教隱沒的這個業,今天感得末法,但是總算還有一點善根,在末法當中,居然還能聽見這樣的圓滿的教法!就憑這麼一點點最好的那個寶貝,如果這一生再不努力的話,如果自己還是:『哎呀,我不行!』一放,完了!下次就沒機會了。」

所以大家常常記得一個比喻:比如說現在我們這考學校,哎呀,說這個考學校真是千難萬難哪!要考一個好學校啊!考一個好學校,當然啦,你有本事考上狀元,那固然了不起;可是我始終有一個感覺啊:這個第一名跟最後一名當中,我覺得最後一名比第一名來得幸運。你們相信不相信這個話?第一名沒關係,他第二名、第三名,不管他哪一名, (p127) 他總歸進去了;可是最末一名的話,那差一點就完了!對不對?想想看。現在我們什麼狀態?記住:就是,我們就是這個最末一名哦!啊!所以前面沒有好好地努力啊,但是我們總算努力地趕到最後一名啊!你只要進到這個最好的地方去,你肯努力的話,將來這個地方畢業的時候,你可以趕上第一名,這個很明白嘛!所以這幾個概念哪,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說,跟大家打氣的原因,就在這裡。

我所以跟大家打氣,真正說起來,是給我自己打氣;因為我自己深深地感覺到了,我跟你們打十分氣呀,我自己脹足一百分!欸!就有這個力量,你們不妨自己試試看。這個道理就是這樣,當你還沒做,心想了退縮的那一面哪,你就完了!始終記住:事情還沒做,先打了退堂鼓,你只有一條路─失敗!打仗,絕對不能拿背跟人家打的。你再逃得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瞄準了一槍打不到,還有第二槍;第二槍打不到,第三槍,一直把你打死為止,這個不是很明白嗎,對不對?

所以不要說自己能夠逃得了,這個動物當中,我常常有一句話,呃,這個是我們的方言。那個我小的時候啊,看見人家那個老法呀,捕捉那個雉,叫山雞,曉得吧?那個長得很漂亮那個。那個捕捉,他一個特別的方法,用什麼?用那個老鷹。那個老鷹啊,他先要養的,養出來以後那個老鷹眼睛非常尖哪!然後呢就放出去,牠在天上「嗡……」轉, (p128) 欸!一下看見了,就追下來。追下來那個山雞,一看見上面老鷹追呀,牠就逃;當然這個凡是獵的人,不但有鷹還有狗,就「匡啷」去追。然後呢這個山雞啊,也能飛,但是飛不快。牠又飛、又走啊,最後實在逃不走了,牠怎麼辦呢?看見前面一個草堆,就把那個頭縮在草堆裡。頭縮在草堆裡,那個屁股就翹在外面,牠覺得很安全。欸!牠覺得很安全。你們想想看,了解不了解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就是這樣,哎呀,看見這麼難哪!沒辦法,怎麼辦呢?就把那個頭蒙起來,不要看:「哦,這個不行!這個不行!」然後你自己覺得安全了。結果呢,你看不見他,他看得清清楚楚;這個狗也來了、鷹也來了,注定你被他抓到。所以這個畜生特質是什麼─愚癡相。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大家記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道理,不要說今天聽過了就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就是經常思惟這種道理。你不斷地能夠心裡去思惟的話,這個力量就強了!強了以後,你就自己策發自己。要曉得,你一念這個策發,這個念頭是什麼?現在說修行、修行,沒別的,就是這個欸!這不是說你落下去的因嗎,對不對?那個是很清楚了。前面是「無明」,然後呢「行」,行必定在識心當中熏習下一個識種子。換句話說,現在呢,你得到了正知見,正知見的行,行在哪裡?就是那個起心動念嘛!前面跟無明相應的,因為你不知道,說:「哎喲,這個難哪! (p129) 我不能做啊!」然後呢熏習下去是什麼?注定你失敗的這個因。現在呢,說「對呀!啊,我無論如何要去做!」這個是跟正知見相應了,把成功的因哪,就放下去了。

那麼這個因怎麼能夠感果呢?現在我們也了解了、也懂得了、如果我們仍舊跟無明相應的時候:哎呀,我不行啊!我不對呀!我什麼,我不知、不行,還執著它的話,那就完了!現在不!哪有不行的!佛陀,每一個佛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來的,我當然也是這樣來的,當然也是來。一切法都是什麼?所謂性空緣起,沒有天生來就是佛,沒有天生來固定就是眾生,你什麼因緣,感什麼果。現在你那個種子下下去,第一個先哪:「哎呀,我不行啊!」好,這個因,就是個不行的因。然後呢,完了既然不行,「哎!那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要做;這個要退、這個也退。」那個緣這樣,完啦!

結果呢,你這個事情不做,那個事情不做,你忙些什麼啊?嘿!偏偏你呀,在世俗當中這些也逃不了;等一下張三跑著來要麻煩你,李四要跑得來麻煩你,親戚要麻煩你,朋友要麻煩你,這個也麻煩你……。哎呀!你空忙一生,對不對?你說你現在不努力,忙些什麼?你就算不做這些事情,你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要不要那個?結果呢,兩者當中,你同樣地把一生辛辛苦苦過去了,兩條路是完全不一樣啊!所以這個我們一開頭,是務必要辨別得清楚啊!現在大家都是啊,稍微一點不行啦……。所以你如果說,前面這個 (p130) 道理不清楚、不明白,固然沒有用;聽清楚、聽明白了,不深思熟慮的話,聽完了以後,等一下還是老習氣在轉,這個還是沒有用。所以記著啊!因下對了以後,怎麼樣把那個因,繼續策發它、滋長它。

所以說到這地方,前面那個共道的時候,共中士、共下士,那時候都是,所以一一取來修習。在原則上面,我們現在了解,啊!原來這個十二因緣當中,這個一個「能引」的因,怎麼樣經過這個後面這個「生」─一個是引支,一個生支─「能生支」來引發它。如果是不了解的,世間錯誤的概念,引發的什麼?生死輪迴。結果呢,這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呀?一句話,拿我們世俗常常講的,叫「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枉自為小人。」這個小人哪,不是說那些的小人;就是你修行啊,嘿!就什麼憑空得來的一樣。你不修行就真正冤枉了,因為你不修行並沒真的省力欸,你還是這麼忙欸!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欸!那假定說,哦!你不修行,在那兒吃大飯,一天到晚快樂,快樂完了以後生天。到那時候,這佛天上掉下來了,那誰都不願去忙這個事情,對不對?但是,天下的事情恰恰相反欸!

這個概念,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多說它,雖然是很淺近的話,可是這個道理卻是千真萬確,千真萬確!這是「自害害他」。同時你這樣去做的話,是「聖教隱沒」!我們現在總是覺得:「哎呀!要弘法,弘法!」既然你要弘法的話,他說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如理去 (p131) 做的話─聖教隱沒,法不弘則已,是越弘是越壞。所以你真正要弘的話,從這裡弘起。一定要自己有正確的了解,然後呢如理地行持,否則的話,你說什麼,那都在那地方啊說空話,說空話,所以呀,這一件事情是不可以呀!

As Nagarjuna's Compendium of Sūtras says: Discerning even the non-composite and still being disillusioned with composite virtue is demonic activity. Understanding eve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and still not seeking the path of the perfections is demonic activity.
【《集經論》云:「觀察無為厭有為善是為魔業,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

現在呢,進一步說。是的呀!我們現在要學跳出這個生死輪迴,所以懂得生死輪迴是些什麼,說這個叫「無為」,要學的這個東西─這個!然後因為你觀察了這個東西,又世間一切的有為,唉呀,這個不要啊,去厭患的話,這個是魔業。錯了!真實的意思是前面了解了,到這裡不會誤解。前面說了些什麼?要方便所攝的慧,是觀察無為這是慧,這個慧一定要拿什麼?一定要拿方便攝持。因為你有方便攝持,所以你雖然在智慧行,但是他不會厭患這個有為。這是所以菩薩在生死當中,在生死當中;雖然在生死當中,因為這個生死當中行的是方便行,這是福德資糧,但是同樣的,他這個方便有智慧攝持,所以他不會沈淪在這個有為當中,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一段的辨別,對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說太重要、太重要了!而實際上呢,大乘佛法是我們最後必須走的,不管你眼 (p132) 前走哪一個。只是說這一條路最省事、最直接、最方便的;你如果不了解這個的話,雖然你想討一點便宜,結果是走了很多冤枉路,只是如此而已啊!所以認識了這個道理曉得:啊,這是必然最好的就是這個!

下面是,「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所以是的啊,你現在要求菩提道,既然要求菩提道的話,對不起,那從什麼地方做啊?那就是六度萬行當中啊!假定你不從上面做的話,是為魔業。這個引證同樣地引證經,所以假定前面說那個經上面對的話,像前面那種解釋─前面的經是什麼?說這些都是分別,這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你這個也不要思惟,那個也不要思惟,這個也不要做,假定這些對的話,那後面這不都錯了嗎?這不是都矛盾了嗎?實際上不矛盾。

所以經過現在這樣一解釋,你就道理非常清楚,所以我們真正地學一定要經論配合。必然的一個問題,佛說的大小、性相、顯密,決不會有衝突,這我們要了解;如果有衝突了,那一定是我們這個裡邊的知見有問題。而這個知見是修行的第一步,你一開頭的知見錯了以後,對不起,那個總歸錯!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再推回到說:啊,現在我們不急,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住以後─但是這個也不是說不要行哦,如果沒有行的話,正知見根本談不到哦─然後呢在我們能行的地方下手。高的地方作為我們的希望,最高 (p133) 的願境,正式一步一步上去,自然能夠越高、越高、越高,最後圓滿!

And also: A bodhisattva who lacks skill-in-means should not strive for the state of profound reality.
【又云:「若諸菩薩離善方便,不應勤修甚深法性。」】

那地方更直接來說了。真正要走這一條直路的大乘行者菩薩呀,如果說他沒有善巧方便的話,對不起,那個時候不應該、也不可以努力求這個甚深法性,這是什麼─空性,換句話說。所以在這個地方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對眼前,目前譬如有很多人要求大徹大悟,這個時候就要檢點一下了:我是不是現在已經發了大菩提心,有了這個方便作為它不共的種子?是不是有了這個集聚資糧?有了,進一步的的確確,你非要修習這個甚深空性。否則的話,你雖然有這個大心啊,對不起,你自己是沈淪生死啊,何況救人!反之,如果說你這個沒有的話,不共因沒有的話,那麼求這個甚深空性,你就是大徹大悟等等啊,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共因,這個是共因,這樣的話呢,你已經走上了叉路去了。下面這個一段,

And the 《Sūtra of Showing the Tathagata's Inconceivable Secret》says: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

引經上面證明哦!下面這個經,證明很重要的。

Children of good lineage, it is like this. Fire, for example, burns from a cause and goes out when this cause ceases to exist. Similarly, mind is activated by an observed object; without this it is inactive.
【「善男子,如火從因燃無因則滅,如是從所緣境心乃熾然,若無所緣心當息滅。】

(p134) 這個文字看看很容易懂,這裡的意義是非常重要!就像火,要燒那個火一定要有它原因的,憑空不會生起火來。比如說燒木材,木材的火;燒汽油,汽油的火;電燈、電爐……一定是有它的因,才能夠燒起這火來,沒有因的話這個火不會。現在我們這個心裡邊,也要有一種猛利的行相去修學,這個心的猛利的行相怎麼起來的?從所緣的境。就是說你心裡面的確緣一個對象,那麼有了這個所緣的對象,策發你內心的好樂心,那種好樂心很強烈的叫作「熾然」。拿我們世間的來說,唉呀,你歡喜這個東西,這個貪心熾然;如果說這個東西你可怕得瞋,瞋心熾然;再不然的話呢,癡心也是熾然,不過這個癡心的熾然我們感覺不到。

「若無所緣心當息滅」,如果沒有所緣的對象的話,那個心生不起來的。所以當我們一個境相,如果這個境況你一點興趣都沒有的話,唉呀,你坐在那裡直打哈欠。哪怕早晨剛起來,看見那個東西啊,「唉!」這樣,你沒味道了。如果你看見,哎呀,這個很有味道!哪怕你晚上要睡覺了,忙了一天了,到了那個時候,這個電視節目,哎呀,好得不得了!叫你說早一點休息:「哎呀,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對不對?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麼這個說什麼呀?重要了,重要了!

所以前頭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為什麼聲聞、緣覺,他沈在這個空性當中,生不起來的 (p135) 原因什麼。因為他第一個發心的目的是,的確一定是先見到世俗的苦,了解世俗的行相,那個痛苦得不得了,那麼他就找到那個苦的因,去解決它。為了要息苦去找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然後呢,啊,去如理修持,把這個苦因消失掉了,苦果就沒有了。結果發現那個苦的因在什麼?在煩惱,最後。而煩惱的最終的這個生起的原因,原來在什麼?執,執,我執,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啊,修的結果發現「我」沒有了。所以那個心所緣的,他本來一直忙的,說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為什麼?為了我嘛!這個很明白。現在我既然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東西?心當然跟著也就沒有了。所以這是為什麼前面說,沒有善方便不能修甚深空性,你一旦證得空性,好囉!你心所緣的對象沒有了,那個心就息滅了,生不起來。就生不起來,沒有一點好樂心,這個是二乘所以必然會沈空滯寂的原因。所以我們現在儘管說要修大乘、學大乘,忙著把自己的問題解決,這實在是一條很糟糕的路。

那麼現在怎麼辦呢?那只有兩個方法,說你想要究竟圓滿解決問題,不是單單把這個問題找到可以,你要得到無上菩提。但是要得到無上菩提,你先尋求空性的話,到那個時候,欸,推動你的力量還是什麼?還是你的心行相,那個心行相那推動你什麼─欲。不過是世間的欲是三毒,然後呢佛法的欲就是善法欲。「欲為勤依」,你有了這個善法欲才是精進,而有了精進才能夠圓滿一切資糧。現在你善法欲沒有了,換句話說,你再好的東 (p136) 西,人家說:喔喲,這個天上衛星多好、多好!「天上衛星跟我有什麼關係啊?我肚子餓得要命,吃飽了,哇!好舒服,躺在那裡睡覺要緊,管它天上衛不衛星!」這不是很簡單一個道理嘛!就是這樣。

所以他現在呢,在沒有修的之前,要第一個,要把大菩提心提起來。對不起!前面告訴我們:而這個發大菩提心的因雖然很多,就是這個裡面最殊勝的是什麼─大慈悲。那麼這又為什麼呢?就是說在你還沒有證空性、證勝義菩提之前,為什麼一定要學先發世俗菩提心,也在此!說那個時候啊,你由於自己的苦,推己及人,哎呀,看見一切眾生都苦,你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忙。所以等到發心發到這個時候,那個夠量的這個大慈悲心是什麼呢?他全不看見自己。所以他說「全無苦受」啊,所有的苦受沒有一點點的,他都棄捨,都要去接起來。為什麼?幫助別人!「全無樂受,是所不捨」,所有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都捨掉了,也給別人去。

所有的苦受他來受,所有的樂受給別人去,為什麼他能這樣作呢?那時候他已經心目當中,全部的自己心裡所緣─救一切人,那時候他就「啊……」一直忙這個東西。忙這個事情然後去證得空性,他見到沒有「我」,那沒關係啊,我雖然沒有,我要救的對象都在這個地方啊!對不對?那時候好啦!所以平常他要救人哪,因為這個有實執,所以痛苦 (p137) 不堪。那個時候他現在要救人,發現那個痛苦本身是空的,救人的願力,就是十十足足地在這裡,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能幫助人家,因為這個「我」沒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