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70L10~P272LL1

手抄頁/行: #15 P73L1~P91L2

音檔起訖:   115A_0000~115B_0402

廣論時時聽:        

看起來,這個事情真難哪!如果你懂得了這個道理,然後呢如理思惟、觀察、修習,到最後的話,自然而然你曉得:啊!那個東西就是這樣,你因地上面是什麼樣做,果位上面得什麼樣的報。所以你只注意現在你的心行相,這個事情再清楚不過,再明白不過!它既然是與法相應的你都做了,不相應的你都斷除了,自然而然你深深地安忍在這個上面。不管外面的境界是天翻地覆,好的也好、壞的也好、詐的也好、欺的也好、什麼也好……你都不為它動!這樣。那麼這個是第二點,第二點就是布施的時候呀,什麼樣的意樂,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再下面呢,

p. 270 (10)

3 How to give
【◎ 如何行施,】

第三點,那麼你布施的時候這個行為、加行,換句話說,

This section has two parts:
(p74) 【分二,】

它也是,什麼是不應該的,應該斷除,什麼是應該的要去做。分二,先

How not to give: Castaside these thirteen ways of giving because they are to be eliminated: (1) not giving right away but only after you have delayed;
【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謂不速與稽留乃與,】

不快地─啊,等了個半天,人家跟你要,「欸,好、好、好!好、好、好!」好了半天,拖了個半天還是好、好、好,就是這樣。他要,趕快去跟他做,把它先做好,是。那麼,

(2) giving under stress;
【令起煩惱而後乃與,】

你呀要布施給他,儘量地使他得到安樂,結果你送了半天,使他生煩惱─不相應!

(3) giving after you have involved yourself in affairs that accord neither with the teachings nor with the ways of the world;
【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

這個不可以。你送了他東西,教他去做不合理的事情,乃至於這個做不順世間理的那種,都不可以,因為佛法一定隨順世間。

(4) making a commitment beforehand that I will give this much" and later making a gift of reduced quality or amount;
【先誓與此後減少給,或給下劣,】

(p75) 這個不可以!先你決定一定要給他,後來嘛給他減少了,或者是好的變壞了。

(5) giving in return for favors; (6) giving in installments when you could give all at one time;
【數恩而與,一時能與而漸次少少相給。】

這個給了他以後,說自己的:哎呀,有怎麼樣的好處;喔唷!這個東西好得不得了,怎麼、怎麼呀,我自己省吃儉用,然後幫了你忙啊!諸如此類的事情,這樣。「數恩」,說它有種種的好處。我們一下可以給的慢慢地給、少少地給。還有下面:

(7) as a ruler, giving away someone else's child or spouse that you have kidnapped;
【自為國王奪他妻子而為惠施,】

或者自己身居高位,古代是國王,現在是高位,就把……以前的國王呀,他可以任意所為的,來搶劫別人的東西,然後送給另外。不可以!或者呢,自己在下位,

(8) taking through pressure the belongings of your parents, servants, etc. and then giving them to others;
【逼取父母奴婢等財而與餘者,】

這個普通一般的人,不是國王的普通一般人呢,上面嘛取父母的,下面嘛取你奴輩等等,然後你把他不是你自己的東西你取來了,去送,這個不可以!

(9) making a gift by a method that will hurt someone else;
【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

(p76) 這個也不可以!你為了損害別人而去布施,這個不可以。

(10) while you remain idle, employing someone else to do the giving;
【自懶惰住教他行施,】

你雖然想布施,哎呀,自己懶惰,教別人去做。

(11) giving while you criticize and have contempt for the one who asks for something, while you are indirectly critical in a way that implies contempt, or while you intimidate the recipient with harsh words;
【於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

那麼來求的人哪,你呵責他、嗤笑他。就是這種現象我們平常容易見到,乃至於輕視他啦,這種種的、不如理的,不是軟語相慰,不是針對著問題。所以這個「旁言」是就是不是針對著問題,「輕弄」的話,就是戲弄他、輕視他。那麼,

p. 271

(12) giving while you violate the Buddhas prohibitive precepts; and,
【違越佛制學處而施,】

這個就是我們出家人要特別注意的,修學佛法的人要特別注意的!所以前面一定一再告訴我們,出家人是法施,出家人的財施只有一個條件,這是你自己宿生的福報,或者是自己不自求而得到的。這個「求」兩個字大有學問哦!求要如法如理,完全如律的,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在座的諸位同學,特別注意!就是在家人也是一樣,你信佛了,一定有佛法告訴我們賺錢的原則,你違背了這個原則而去弄來的布施,不對!

(13) not giving resources as you acquire them but giving them after you accumulate them for a long time.
(p77) 【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後頓施,是為應斷,】

這樣!這個下面這一種也不可以,說你有錢就應該去布施,不要說有錢就積在那個地方,積了很久呀,然後一下去布施。不要!應該怎麼辦呢?隨有隨施,就是這樣。欸,他有,有,他要,要就要送啊!這樣。

they are to be eliminated:
【故當捨離此等加行,】

關於這種情況都要放棄,都應該捨棄。

Indeed, bodhisattvas see that it is wrong to give resources that you have stored up, whereas it is not wrong to give them away as you acquire them.
【又諸菩薩見積集施其施有罪,見隨得施其施無罪。】

這個真正修學菩薩的人哪,看得很清楚,他所以要布施,對自己來說─除慳貪,就是這樣。現在呢,既然你把那個財物積聚起來的話,對不起,這個東西是增長慳貪的,所以看見積聚了財物了布施,這個有罪。你隨得隨施,得到了馬上就送出去,得到了馬上送出去!

This is because there is no additional merit in storing them up and then giving them at one time, and because you turn away many requests for your goods while you are storing them up; you come to feel tormented and may give them to someone who has not asked for them.
【謂若積集然後頓施,福并無多,及於集時退怯眾多求資具者,令生嫌恨後施諸餘未求者故。】

(p78) 因為你有了財,擺在這地方藏積的話,這個是積集了頓施,你的福並不見得多。因為你真就……不要說別的,那個心哪,對不對先不管,布施當中所謂:你自己的捨心,布施的對象,就是以布施的財物,單單這個三輪當中一輪來說,你慢慢地布施,跟一口氣積了很多布施,結果的數量是一樣的。說我現在慢慢地先不急,一塊、一塊、一塊,積了一百趟,變作一百塊,一百塊錢布施,以及你一塊一塊送出去,積的數字總是那麼多,那麼所以這福一樣的。但是你聚集的時候啊,糟糕了!有的人來求,你卻沒有布施給他,所以使得很多來求的人,你把他排除掉了,結果他心裡面覺得求不到,生了嫌恨心,生了嫌恨心,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

These points stated in the 《Bodhisattva Level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you can see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storing up the goods you produce many afflictions such as stinginess and the like, that the trouble of safeguarding them and so forth becomes a hindrance to many virtuous actions, and that more often than not you lose them at some point and are not able to give them away in the end anyway.
【〈菩薩地〉中所說此等極為重要,謂見集時生長慳等眾多煩惱,護等劬勞障多善行,多於中間發生損失,不能畢竟惠施事故。】

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在〈菩薩地〉當中特別強調,說這一點很重要的!前面所說的只是說,先來求的人呀,你把他拒絕掉了,讓他心裡面生起了不如理的這種心相,然後你布施後者,單單說這個。現在這個地方呢,實際上還是,你聚集這個東西的時候,增長了「慳等」,不單單是慳喔,還有其他的煩惱。我們把那個錢擺這裡嘛,還要守護它,等一下要 (p79) 防小偷,或者我擺在銀行裡生利息,或者要怎麼樣,那都是煩惱,都是麻煩,所以增長劬勞,障礙很多善行,時間也浪費掉了,又增長煩惱。那麼何況中間還要有種種的損失。而「不能畢竟惠施事故」,對這個究竟圓滿的布施不相應。究竟圓滿的─任何情況,任何時候,一切時處,都是增長功德自他的,這個不相應的,所以關於這種的加行不可以!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How to give? First of all, smile with a beaming countenance and then give to any recipient, showing respect by speaking honestly.
【◎ 當以何等加行而行捨者,謂舒顏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恭敬。】

「舒顏」,這個教人家看起來呀,看得很舒暢、很歡喜,你自己也歡喜呀,是別人也歡喜。所以這個《大丈夫論》上面告訴我們,說這個行菩薩道的人,他看見別人來向他要任何東西,結果他送給別人,實際上呢,他送給別人的,他內心上的歡喜,比之這個受你布施的這個人不曉得要超過多少倍,他那個內心的歡喜是無比地歡喜!這個道理在我們普通人的確無法體會的,但是你了解了這個地方所說的菩提心,學菩薩道者,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現在你心裡面所希望的、祈求的什麼呀?無上菩提。你為什麼希求這個呀?因為你深深地了解,哎呀,這個無上菩提果的殊勝的利益是不得了的,在世間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能跟它相比,你沒有一點辦法可以得得到,除了修學佛法以外!那麼現在 (p80) 呢,你正在修學。

所以我們為了容易體會這個心情,就像做生意一樣,喔!現在只有一條路可以使得你這個賺大錢,那個錢賺得不得了地大呀!現在你正忙這個事情哪,當然歡喜得不得了!偏偏別人不知道,就你知道,啊,那個時候你心裡歡喜呀!就這個狀態。所以他這個人來求你,你送給他的時候,他這個人得到的最多只是一點眼前的錢財,他根本得不到你想像當中、你心目當中所求的無上菩提果報,他怎麼有你這樣快樂呢?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這樣。

所以這一點哪,雖然在這講布施,其實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如此。修學佛法除了這個六度上五度一一,每一度都是一樣以外,特別講精進;精進是告訴我們,我們做這種善事,有一種強悍的這種心理狀態。而我們現在叫我們做一點點哪,事情還沒做,哎喲,我心裡害怕;我不行;哎喲,我頭痛;哎喲,我這個、我那個……。他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呀?不但精進一點都沒有,怯弱得不得了,為什麼?哪!就是他不能分辨那個是非好壞,他現前就是難捨貪著這一點的小小利害,對不對?或者是知見上頭,或者習性上頭的。所以你正確地了解了佛法,欸,正因為你要快樂,正因為你要這樣,你要不要嘛?要!要這個大快樂啊、大好處都在這裡啊,哪有破不掉的!這樣。所以處處地方要 (p81) 注意一件事情:修學佛法真正的中心是什麼啊?正知見,你有了這個,自然樣樣破得了。你既然能夠破除了障礙,那個果報是樣樣得到,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點!

所以用這個道理去的話,你做起事情來,沒有一點事情會障礙得住你,無往不利!無往不利!那麼,這個情況,這種精進的先是心理上面的認識,然後呢,行持上面去表現出來,這個地方用在第一個布施上頭。所以他會說:哎呀!看見來求的人哪,好歡喜啊!「先言含笑」,哎呀,他來成就我無上菩提呀,真好啊,你是我的大善知識啊!說,當然對於上面的敬田等等。現在對那個悲田下面的窮人等等,也一樣地歡喜而且恭敬。欸,他像佛一樣呀,佛使得我成就佛,他也使得我成就佛,我當然恭敬他!你布施的時候,你能這樣恭敬,所以等到你成佛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不恭敬你,這個道理就這麼單純哪!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就是說,「別別施生別別果」,這個別別不但是在事相上頭,而且布施當下,它外面是這個事相,裡面這個心理呀,以及你的加行。那每一樣東西,當你怎麼做的,果報上面就感得怎麼樣的一個回報。繼續下去:

Give with your own hands,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without hurting anyone else, and bearing the suffering of any hardship.
【親手應時,於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

布施的時候要親自去做,還有送的時候要適時,這個很重要!喔,他今天有求於你 (p82) 啊,到那個時候你不送,過兩天哪他已經沒有求了,你就送他了,這個不行!所以我們說,我們要送什麼?應該雪中送炭,是不要錦上添花,這是「應時」。那麼布施別人「於他無損」,還有布施的時候要有耐種種難行苦,然後這個布施,這樣。凡是前面這個道理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我們就要自己地深加觀察思惟,然後呢你能夠把這個了解的道理去做的話,那就是功德無量無邊,功德無量無邊!

所以我這個地方,處處地方,總是一看到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來了,像《德育古鑑》哪,像什麼《感應篇彙編》哪,《安士全書》啊,那古德們的種種語錄啊,乃至於最常提的《了凡四訓》等等,喏、喏、喏!就這個樣,就這個樣!他也怎麼說?他說:那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他總歸能夠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管外面怎麼樣地難、怨,他總歸委曲求全,就這樣。

The result of these actions is described in the Chapter of the Truth Speaker: By charity out of a sense of service, you will receive service from others such as your relatives; by using your own hands when giving you will obtain people who serve you; by giving when appropriate you will accomplish your aims on time.
【此等果者,如《諦者品》云:「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 】

你能夠上面這樣做的話,這個因感得什麼果呢?這個經上這麼說,你布施的時候能夠恭敬求者,那麼到那個時候你的親友也來恭敬你,這個增上生當中的親友,乃至於究竟 (p83) 決定勝的時候親友,他都是恭敬。所以到成佛的時候,任何情況,任何人一看見佛啊,就無比地歡喜,無比地恭敬,這樣!乃至於佛在世的時候,你看,不要說有情呀,他坐在那個地方,欸,結果那個樹自然也蓋過來遮在他頭上。那個太陽移過去了,那個別的地方那個影子跟著個移,他佛坐在那個樹底下那個影子還不移,還遮在那裡呀,有這樣不可思議的,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說,這是布施的時候恭敬。

「由舒手施感得承事」,你親手好好地去幫忙人家,到那個時候,人家也會來幫忙你。所以現在我們常常怨:「唉呀!現在這個時候,好像人情很澆薄呀!」欸,這是沒有錯。為什麼你會感得澆薄啊?就是你宿生因地當中,你沒有這樣做啊!真正懂得了這因果的必然關係的話,當你看見眼前這種不如理的事情,你沒有一點抱怨,不但沒有一點抱怨,只有反躬自省,然後檢點自己,然後精進力行,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那麼「由應時施」,你能夠應時而施,你辦起事情來也,欸,「應時成辦」!

And also: By charity without hurting anyone else you will obtain stable resources; by giving while bearing unpleasantness you will have intimate companions.
【又云:「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

你能夠布施別人而不損害於他的話,那麼得到堅固的資財,堅固資財下面會解釋的。由耐苦能夠難行,這個而去送給別人的話,那個時候你感得的眷屬他會也知心,刻心刻 (p84) 意、盡心盡命地來為你。

Vasubandhus 《Treasury of Knowledge》 states that from giving charity with your own hands you get a vast amount of resources.
【《俱舍論》說:「舒手惠施得廣大財。」】

引那個論上面,那麼下面解釋「堅固財」是什麼呢?

The 《Treasury of Knowledge Autocommentary》 explains that "stable resources" means that others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m and that fire, etc. does not destroy them.
【堅固資財者,如《俱舍釋》說:「他於資財不能障難,火等無毀。」】

平常我們說,我們感得的財物五家所共,這個都是不堅固的,或者是水漂,或者火燒,或者盜賊,或者王難。盜賊容易懂,王難是國家,啊!古代的皇帝跑得來,像我們現在譬如說:我們財物好好的,等一下政府裡邊說,欸,這個地方啊有一個什麼樣的事情,然後把你的東西拿掉了,諸如此類的,乃至於世間的所謂「治生」,這個是不堅固的,這是世間來說。你布施的時候,如果能夠這樣的,就感得這個堅固資財。

Furthermore, there is a way to help others to be generous.
【又助他施加行者,】

喔!這個很了不起。又幫助別人布施,這樣的加行法。

If you have some belongings, go to the homes of stingy people who have no experience of giving gifts even a few times. Joyfully and in a relaxed manner direct them as follows:
【謂若自有可施財物,見有慳恪,曾未少施,應往其家,歡喜安慰如是告言,】

(p85) 你看見這個有人很慳貪,他很少布施,也沒有布施過,而你自己呢有很多錢財可以布施、想布施、要布施,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先不要忙著自己,直接就到那個小氣慳悋那個人家去,給他很歡喜安慰告訴他,說:

"I really do own a vast amount of things. I want some people to ask me for things so that I can complete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so if you meet some people who ask you for something, rather than turning them away without giving them anything, take from my wealth and give it to them. Or else lead them to me, and then rejoice in my generosity."
【我家現有廣大資財,我為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與汝會過,莫令空返,可取我財惠施彼等,或是將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當生隨喜。】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你就跑到那個小氣、不捨得的人家去告訴他呀,說我現在家裡有好多錢、好多錢,那這個東西我要送給人家。為什麼?要圓滿這個布施波羅蜜多,啊!這個有多少好處。所以我現在不是要求財呀,我是要求人家來跟我要財的人哪,但是呢我又找不到。所以假定是有的人要來求財呀,跟你碰到了,你不要讓他空返,你就告訴他到我這個地方來,或者你不到那個地方來,把我那個錢就送給他,就是這樣。結果啊,他自己是不肯送,也不想送,結果有人到他家裡去要的時候,他自己不損失,他――好了!你要錢,到某人家裡面去。或者他自己到那個人家裡去布施,他自己雖然錢沒有損失,他還是行那個布施,他看見了這個心裡也歡喜了。為什麼呀?那譬如說,有人來找我,嗯,我自己捨不得,然後呢把這個人拒絕去了自己又覺得過不去,「那好、好!沒關 (p86) 係,來來來!我正好帶你去,那隔壁那個人家。」結果那個討的人也歡喜,然後隔壁的人家拜託我說幫他,他也歡喜,那我也歡喜了嘛!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嗯,你布施啊,這個慳貪的人隨喜。說所以他,

This does not destroy their wealth, and they do this with pleasure.
【彼財無減,即便歡喜,】

欸嘿!他就沒損失啊,卻也得到了歡喜。

In this way they plant the seed for the removal of their stinginess.
【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漸種能除慳垢種子,】

你能夠這樣做的話,慢慢地幫助他能夠除掉他那個小氣的那個種子。

By gradually getting used to doing this they will give away a little of their own wealth and they will reduce their attachment a little. Contingent upon this, they will reach a moderate absence of attachment, and contingent upon that, a great absence of attachment.
【由漸修習自施少財,依下無貪進得中品,依中無貪進得上品。】

因為他能夠,由你這樣引導,本來這個「慳垢」――垢就是髒,就是煩惱相、雜染相,慳貪的這種雜染那個種子啊,自己不能做,因為被你這麼一來的話,歡喜了,漸漸地對自己能夠少少地能夠布施一點。這樣的話呢,他能夠「下無貪」――這個無貪是跟貪相反的,慢慢地進入「中無貪」,就這個無貪就是對治貪的,慢慢地升高了。又再由中無貪進得上品的無貪,進步了嘛!啊,這個好了不起!

p. 272

In like fashion, give belongings to your abbot, master, students, and friends who have a lot of attachmentand are incapable of giving, and to those who are not like that but have no belongings, and then cause them to make offerings to the three jewels, rather than doing it yourself. By doing this you produce a great deal of personal merit.
(p87) 【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或雖非慳,然無資財與彼資財,令於三寶樹修布施,自己不作。由此因緣自所生福彌更弘多。】

所以你像這樣去做,那麼不管是你自己的周圍的什麼人,或者你的尊長,或者你的同伴,或者你的弟子等等,由於他們這個心裡面為慳貪所逼而不能布施。或者雖然不能布施,但是呢他缺少資財,缺少資財。上面譬如說,那個親教、軌範,通常他既然親教、軌範的話,他不會有慳貪;萬一有,可能!就是通常這種情況啊,他是說沒有財。由於像前面他能夠施助他加行――這個真了不起啊!你不但自己布施,而且使得這個慳―難捨的人,因為你這樣的行為也成就了他,從不肯施,然後呢到少少施,到中施、大施,所以破除他的貪,從下無貪進到中無貪,乃至於進到上品無貪,上品無貪嘛就捨了,這樣。

能夠這樣做的話,說把這個原則用來一一「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或者是他因為器量向來這樣地小氣、慳貪不能布施;或者呢,他雖然不小氣,但是沒有錢。那個時候,經過你這麼一來啊,他就能夠去布施、供養,這樣。他自己雖然不做而「由此因」,這樣一來的話,他也就得到了好處了,他得到了好處了!或者是布施的時候,你自己雖然沒有施,而讓他幫你去施,不管是自、他,「由此因緣自所生福 (p88) 彌更弘多」啊,因為這樣的得到的這個福德,比單單前面的,得到還要多、還要多!

It pacifies the afflictions of some, fulfill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the teachings in others, gathers beings around you, and causes them to mature.
【令餘一類調伏煩惱,圓滿一類善法樂欲,攝受有情成熟有情。】

這樣。說這個這樣一來的話呢,你令一類是調伏煩惱,令一類是圓滿善法。他本來苦惱的,沒有錢,或者什麼的話,你幫助他了,幫助他調伏了他的困擾。還有一類呢,另外一方面,他本來慳貪什麼等等的話,從這個慳貪的煩惱,反成了變成布施的意樂,就是這樣。所以兩方面:又能夠調伏煩惱,那個是一類;又能夠增長善法一類,這麼個好法!又能攝受有情,又能成熟有情,「攝受」是救他,調伏了煩惱,幫助了他攝受他;使他增長善法欲樂,是成就他,這樣好啊!所以呀,前面這個加行布施當中,別人不能布施,你能夠這樣幫助他,那個真了不起!

Similarly, if you have no belongings, you may build up wealth through a craft or a job, and then give it away. Or else you may tell others a religious story in which even the poor or miserly wish to give. Alternatively, send those reduced to begging to the houses of rich persons who have faith, and go there yourself to assist in the giving of gifts to the extent that you are able. Also, as you sort through the material goods for charity, give the better first and give away completely all the goods presented for charity.
【如是若自現無資助,應以工巧事業之處集財惠施,或於他所宣正法語,令諸貧者及慳吝者悉樂惠施,或諸求者教往俱信富饒之家,躬詣其所隨力隨能助其惠施。又於施物擇勝妙施,及將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

下面嘛其他的等等,這都關係啊!上面是自己有錢,假定是你自己沒有,沒有關係。

噢!上面是自己有錢,假定是你自己沒有呢?沒有沒關係啊!那麼應該你的「工巧事業處」,說那就是你的技術啦、你的了解啦,把你所了解的,想辦法去賺了錢,然後去送。或者你不必透過這個,只是說宣說正法――法施,那麼因為你這樣地法施的關係,使得那些本來不能施,本來不能施有二種,或者他窮而不能施,或者是他有錢吝嗇而不能施,那種施他也能施,而且很樂意地去施,很樂意地去施。那麼還有呢,是有的人不是施,反過來求,那麼如果有的人缺少,雖然你自己沒有,但是你告訴他:欸,某家、什麼地方他有!那個教他去求的那些人家,他要什麼――俱信富饒之家。這個人雖然很有錢,但是呢他不具足佛法的信心,然後他跑得去的話,你呀教他跑得去,他跑得去沒有求到,挨罵一頓,這個不!或者呢,你親自跑到那一家,曉得他又有錢、又俱信、又肯送,那麼隨自己的力量能夠幫助他,種種的方法,使得這個布施這件事情能夠圓滿。你幫助別人的話,你自己是幫助了想施的人施無畏施,然後呢你使他助成其施是隨 (p90) 喜施,所以這個無非都由施上面增長的功德。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種種這一方面,這個舉幾個例子,真正我們行持的時候,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原則,善巧行之是無往不利!那麼布施的時候呢,要把好的東西,不要說自己用不到了,哎,送給別人,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

所以說到這裡我又想到我這個善知識,我那時候剛出家不久,我們這裡東西很多,有的時候用不完,有的時候吃不完,那就說:唉呀,這個吃不完送給別人去,或者用不完,用不完把差的送給別人去。我這老師怎麼說?「這什麼話!你用不完,你最多你只能說:對不起啊,我實在用不完,請你們幫我忙啊!人家收的人也感激你,你明明是用不完嘛!你真的想送人,你捨不得,有好的東西你送人,那個對呀!」啊!我一直到現在為止是受用不盡,一直到現在是受用不盡。所以我們現在往往自己都買了新的,這個舊的沒用,好了、好了!送給別人。還說:「哎喲,這個好的送給你呀!」啊!這個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有的布施的態度。

對於下面貧窮人尚且如此,我們對三寶的話,更應該注意,更應該注意啊!那麼把「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下面「圓滿」這兩個字注意哦!這個裡面包含了三樣東西 (p91) ――你布施的心,以及你布施的加行,以及布施的對象。這個布施的對象,下面會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卷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