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82L1~P282LL3

手抄頁/行: #15 P214L5~P227LL1

音檔起訖:   119A_0201~119A_2930

廣論時時聽:        

b How to begin the cultivation of ethical discipline. As a person who generates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n promises to train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you have promised to endow all living beings with the ornament of the ethical discipline of the perfect buddhas; therefore, you must accomplish the aims of all beings.
【◎ 第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者。如是發心受學諸行,此即誓辦一切有情,令具正覺尸羅妙莊,應修其義。】

像這樣的發這樣的大菩提心,然後呢,學這個去行,照著去做。這個誓願為了使得一切有情要具足最圓滿的正覺尸羅,這個真正是最殊勝、微妙的莊嚴。那麼我們必定要這樣去修習,要修習這個。

In this regard you must first develop the strength of your own pure ethical discipline, for, if your own ethical discipline is impure and degenerates, you will fall to a miserable rebirth and will therefore not even achieve your own welfare, never mind the welfare of others.
【此復自須先生清淨戒力,以自未能清淨尸羅及有損當墮惡趣,況云利他,即自利義莫能辦故。】

現在你既然發這個心,要幫別人的話,對不起,你自己先要有啊!你自己都不能清淨,還要墮落惡道當中,你怎麼談得到利他呢?這很清楚、很明白,你要利他,你自己先要有利他的本事嘛、本錢嘛,你現在連自己都在地獄裡邊,就叫人家來救你,你怎麼可以 (p215) 救別人?你自己在煩惱當中,那就莫可奈何了,而且墮落了更談不到。

Hence, once you begin working for the welfare of others, value highly your ethical discipline. You need to sharply focus on safeguarding it and restraining your behavior. Do not be lax.
【故勤利他,當愛尸羅不應緩慢,必須力勵守護防範。】

所以真正努力講利他的人啊,這必定最寶愛這個東西,不可以慢啊!必須要努力去守護防範啊!喏,從這地方我們就看得見了,諸佛菩薩、祖師講利他,有沒有說:「哎呀!現在我要為利他呀,這個戒馬馬虎虎啊!」佛經上面有沒有這樣講啊?我是沒看見,論上面我也沒看見,現在這地方說得很清楚,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這是小乘的,小乘為了自利尚且這麼認真,你現在要利人,你倒反而可以馬虎,天下有這種事情嗎?可憐的是什麼呢?就是很多人說利他,實際上乃至於戒的真正的內涵都不知道。說得更正確一點,他那個心理的行相到底是在造罪,還是自己在這兒如法行持,他不知道,自己還覺得:是啊,我在利人。喏,毛病出在這裡。假定他真正了解這個尸羅調伏的自性了以後呢,那看得很清楚。

所以最近經常有人……其實以前我也犯這個毛病,那時候我跟著我法師的時候,我常常說:「法師啊!現在這個時候你老人家不出來,你怎麼可以啊!」他當年回答我的話,我一直不同意,現在我覺得很遺憾哪,我當年不同意的話,現在也用來回答別的同 (p216) 學。這個道理是什麼呢?他就是有的時候笑一笑「唉呀!」有的時候他就跟我說啊:「你慢慢地、好好地學啦!你學了一段時候再講法。」我覺得我這麼一番好心去勸他呀,大家這麼諍論,你說這個、我說這個。我現在慢慢地真正感覺到了,這一點都沒有錯。不是說你就憑認得幾個文字跟人家爭辯,就算你百分之百有道理,你說對了,對方說:「我就是不理你,就是不聽你。」你是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這世間狀態如此啊!對不對?而是必定要什麼呢?你自己內心當中你能夠調伏了,那個時候看看這個情況,如果在適當的因緣,你還能幫助別人去,所以絕對不是認得一點點文字以後。那麼既然如此,這地方就很明白啊,說你要想幫助別人,你能夠把戒這樣事情放在一邊嗎?所以他說「勤利他,當愛尸羅」,絕對不可以緩慢啊!這第一重要啊!

從這地方說,不管你自利、利他,這個總是第一個──談佛法,戒一定是第一,不管是大乘、小乘。如果說你在這地方不談,那我們不談。當然了,這地方要注意哦!如果他播一點種子,他是一個菩薩心腸,他安住在菩薩律儀上頭,他自己心裡面非常清淨,啊!那種人這是第一等了不起的人。我們不要從行相上面看人哦,我們不要聽了這個東西以後,喔唷,然後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瞧不起,我們就完全錯了!反過來,我們懂得了以後,這個也尊重,那個也尊重,只有一個不尊重──我自己呀!我覺得我沒調伏;說實在 (p217) 的,我現在只好關在這地方,因為我沒調伏嘛!

再說,進一步說,就是那些人,他不一定真正地調伏,就算、就算不是真正地調伏,何況他真正調伏,就算不是真正調伏,他也把佛法的種子傳播出去啊!現在我關在這裡,我不能做,而他把那佛法的種子傳播出去,那不是正好做了你不能做的事情嗎?所以我還是很尊重、還是很感激、還是很佩服他啊!而我唯一應該做的只是什麼?我看看我自己內心哦!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對不對?所以不管你站在哪一個立場上來說,你那個時候所應該注意的是:啊!要調伏自己,要努力地守護、防範。不過這裡有一點,就是我們真正要開口談戒的時候,這個要原則把握住,這個在任何情況之下,自己沒得話說的,這個原則要把握住。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Those who strive to endow all beings
with the ornament of the perfect buddhas' ethical discipline,
initially purify their own ethical discipline;
With pure ethical discipline they develop powerful strength.
【《攝波羅蜜多論》云:「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眾生利,先當善淨自尸羅,發起清淨尸羅力。」】

假定你要拿這個圓滿正覺的戒來莊嚴,由於這個努力,去利益一切眾生的話,那麼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哈!哈!要善淨這個自己的戒,修習,然後呢產生清淨的戒的力量。「清淨尸羅力」,這個力是大得不得了哦!這個力真是大。

And also: If you cannot achieve your own welfare with faulty ethical discipline, where will you get strength for the welfare of others? Therefore, those who strive for others' welfare, do not relax their devotion to this.
(p218) 【又云:「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勸善修利他者,於此緩慢是不應理。」】

所以你一旦毀了戒,自己都保持不住,哪裡還有力量利他呀!所以要好好地勸那些說講利他的人:你要不利他則已,要利他的話,說這個地方馬虎是不合理啊,絕對不合理啊!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這個清淨尸羅力的一則公案:這個佛世的時候,有五百個羅漢證了羅漢果囉,喔唷,都是三明六通大阿羅漢。那個地方有個毒龍在那地方,大家以神通力,怎麼也莫奈何,那條龍就是在那裡不動。最後就來了一個比丘,那個比丘是很認真持戒的,他沒有具三明六通哦,也不是大阿羅漢哦,就跑得來對那條龍說:「對不起,菩薩你讓一讓啊!」欸,那條毒龍就走掉了。哎喲!這五百個大阿羅漢是大為驚訝:以我們的這個神力都趕不走,他跑得來一句話,趕走了。問他說:「你大德修些什麼啊?」他說:「我什麼都沒有。」「嗯,不可能!」最後他檢查了半天,只有一樣東西──於小小戒啊,最細微的戒,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哦!只要是佛制,哪怕一點點,那麼認真持。嗯,這個我想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說明了這個自利尚且如此,何況利他。所以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即便做不到,但是我們至少應該了解這個根本在哪裡,這一點在這地方我們應該認識的。

Moreover, such pure ethical discipline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just as prescribed) of what to adopt and what to cast aside.
【如是能令尸羅清淨,依賴於諸進止之處,如制行持。】

(p219) 現在我們要想淨我們的戒的話,要靠什麼?這不是你想一想就算了,你要去行持的呀!所以,欸,要看你呀、你的行為,該做的是「進」,不該做的是「止」。這個不管是進、止,或者說作持、止持戒當中──「作持」就是該做的去做,「止持」就是不該做的要止住它─一定要什麼?「如制行持」。這個佛的教法以戒來分的話叫制教,大家曉得,這就是佛制定的軌則。其他的這個教法──化教這東西,其他的菩薩,乃至於化人啊、羅漢啊,那都可以講的。制教,除了佛以後,沒有第二個人,沒有任何人能夠講,這麼個嚴重法,所以它像國家的憲法一樣。

你要想如制行持的話,對不起,你還必須要什麼啊?如律應學呀!照著這個學的不是說文字認識,還要認得這個文字所指的月亮呀,它現在所指的這個月亮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月,指的我們的身心相續。所以前面在共中士的時候告訴我們,學戒的時候,說你先不要談戒,先談犯因,換句話什麼是錯的,大家還記得吧!第一條是什麼?無知──不知道,那個時候真正地學是要學這個,這是我們必定應該正確認識的,就是這樣。但是下面所以剛才特別說這個話,所以這個知道不是知道文字。如果你學了半天知道的文字的話,那你完全錯了!不知道文字啊,他還少一點口舌是非爭辯,知道了文字以後,那個爭辯是越來越多,是越來越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所以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

This, moreover, depends on a strong and stable attitude of wanting to safeguard your ethical discipline. Consequently, develop a desire to safeguard your ethical discipline by meditating for a long time on the grave consequences of not safeguarding it and the benefits of safeguarding it.
(p220) 【又此隨逐猛利堅固欲守護心,故當久修,未護過失善護勝利,而令發起欲護之心。】

前面就是,現在我們了解說,這個戒的特質是這樣,那麼怎麼樣才能夠如制,如佛所說的去做呢?這個要看我們有沒有強烈的去持戒的這個,你有,它就做得到,沒有就不行。所以這個就跟著──「隨逐」就是跟著你這個猛利而且堅固的防護的心,不但堅固而且猛利,就這樣。「堅固」是說別人都衝不破,「猛利」的話,你還有一股力量。有了這個,你就能夠持戒,所以這個是推動我們的守護的心嘛,所以我們要久修,要經過長時候的修習。那麼修習什麼呢?就是說不護那個戒的種種的害處,以及保護戒的殊勝的利益。你對這個了解了以後,你內心當中說:啊,我一心一意要發起,一心一意要去做這個事情去了。

所以我們在前面布施波羅蜜講完了以後,「攝義」的時候,為什麼要引申前面那些道理?就剛才說的,這無非是讓我們真正認識我們自己的心理行相。到現在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好處,跟以前不一樣。以前講很多道理迷迷糊糊,現在我們經過了道前基礎、下士、中士以後,再講,他所指的心理行相也就很清楚了。比如說我們剛才說,這個猛業成熟的狀態,然後宿生造了以後,他世現行像夢,以及眼前當下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這個等流的心識等等。欸,你處處地方就了解:哦!業的中心在哪裡,然後呢要去防護是如 (p221) 何防法。所以它那個次第,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啊!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反過來說,當你學到以後的話,了解了更多,然後你回過頭來防以前簡單的時候,那就是輕而易舉。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With respect to the first, the grave consequences of not safeguarding your ethical discipline,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ays: Therefore, see the unbearable fright and eliminate even the smallest thing that should be eliminated.
【初者如前論云:「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

「初」是什麼呢?就是先不護的、不護戒的種種的過失、患害,這個前面這個《攝波羅蜜多論》上面就說呀,說你應該見到這個的禍害。換句話說,你不持戒的這個可怕的地方,哎呀,這個是厲害極了!「大怖畏」,因為這樣的話,所以你見到了絕大的怖畏,哪怕一點點哪,「可斷雖小亦應斷」。是呀!我們現在小小的,稍一做壞一點點,將來受絕大的大苦報;反過來呢,你努力地做一點點的好事是大安樂。現在先說那個可怕的那一部分。

Thus, once you are frightened by the grave consequences of your misdeeds, you strive to abstain from even the small ones.
【謂由過患深生怖畏,雖於小罪勵力斷除。】

這個概念我們說得很多、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要靠什麼?平常我們多思惟。如果你不思惟的話,聽的時候滿好,聽過了以後呢我們還在什麼?還在一向的現行當中。這個地方我們馬上就可以溫習一下,這個現行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一向無始以來的習性,就宿生就是這樣,前生就是這樣,一直這樣,所以它這個力量非常強,對不對?到了這裡呢, (p222) 尤其是我們領會了這個戒法,如果到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拼命努力的,再也沒有機會,這很明白擺在這裡。如果說在這種情況下不努力,還讓它再一增長的話,那完了!你沒有增長,這個惡的力量你都防不住,再把那惡的力量一增長,你還有什麼希望,對吧?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

現在我們一般的情況之下,就像前面說叫你拿那個東西,你就說拿不動。拿不動,你總想辦法去怎麼樣增加你的力量,減少你要拿的東西,那才可以。現在我拿不動啊,卻是你就把這力量就浪費掉了。叫你搬那個石頭,你搬不動,然後呢別的地方再搬幾個石頭來壓上去,現在我們做這個事情的話,你有哪一天搬得動啊?你只有被它壓死在那地方,永遠不動,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清楚,這樣。

所以從前面而來,到這地方的任何一句話,這句話對我們的內涵,對我們內心上的策勵,應該產生的功效是越來越深、越來越深。不過這個地方不是叫我們,喔唷,感覺到害怕為止。這個地方是要我們害怕的,害怕了有什麼呢?欸,它卻有一個很善巧的方法──欸,你不要怕呀,既然你怕你努力啊,努力你就把這問題解決啦!對、對、對!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他就能夠如理如法地行持,慢慢地減輕它了。所以這是告訴我們說啊,先要見到這個過患,然後呢努力思惟觀察,當你最小起心動念一點點的時候啊,馬上就得把它 (p223) 一下斷除掉它,一下斷除掉它。

這現在我慢慢地有了經驗,慢慢地有了經驗。是啊,這有的時候我經常到老和尚那裡討教他,他老人家的確了不起,就這樣。欸,如果說你慢慢地、好好地努力的話,你會發現,當真正的這種這個煩惱現起的時候,譬如說你慢慢心平氣和的時候,有一個境界引動你的時候啊,你不觀察,它剛開始引動的時候你完全看不見的,你完全看不見。但是如果說你經過了思惟觀察的話,到那時候你就很清楚、明白地,譬如說一個瞋相現起了,欸,你自己覺得心裡面就,哦,一股、一股所謂火要冒起來了。欸,那個時候你只要有過觀察,它一起來,你立刻察覺得到它,它馬上啊,它就拿你莫奈何。欸,這個東西用功真妙啊!你立刻就保持你的平靜,貪亦復如是。通常說起來,我的經驗,瞋容易,要壓伏那個瞋遠比壓伏貪來得容易。這個貪的這個力量,真實說起來,猛是沒有瞋來得猛,但是那個勁啊,那非常大,非常大。所以你那個貪必定要有很努力地這樣,它稍微一點點起來的時候,「嗯,來啦!」

但那個習慣難斷哪,我可以告訴你們的經驗,比如說很多這種瞋的境界來的時候,一看見的時候,當時,一下,然後心裡面自然而然就很寧靜,對於事情的觀察、處理等等,自己會把持得很穩。如果覺得不對了,哦,離開一點,那時候自然很好。那個貪,我自己 (p224) 的調伏就不是這樣,我一定要事先準備得很努力。比如說我歡喜吃一點什麼東西,假定這麼說啦,比如說飲食上面有的時候習慣的東西,我事前先想好,到了眼前了,然後堆在那裡,嗯,看見它起來了,不要讓它動。儘管自己覺得心裡面滿平靜,對不起,口水就咕嚕咕嚕就在那裡流。唉!所以我覺得這個習氣啊,這個是潛意識裡的,粗猛的是沒有,細的啊那一點都沒有動,這千真萬確的。

現在這個地方我們根本動都沒有動,自己還說得,唉,說大話,懂得很多佛法,我自己實在……。所以跟你們說,我在這裡常常講講,心裡面覺得:欸!我的眼睛為什麼長到這裡,那理由就在這裡。等到你自己內心當中一觀察的話,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騙別人是非常容易,可是騙自己啊,就這麼難法。但是你不認得它的話,對不起,你自己一天到晚被它騙,你根本不曉得,自己還覺得很有道理。所以這個佛法這個東西啊,就這麼千真萬確,而就這麼現實擺在這個地方。所以下面說

Think as explained earlier about the grave consequences of the ten nonvirtues, the coarsest factors incompatible with ethical discipline.
【尸羅障品其粗顯者,謂十不善所有過患,如前已說當思惟之。】

你不是要觀察那個尸羅的害處嗎?哪!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要好好地去思惟。(音檔中斷)那麼有這個過患推動,喔唷,千萬不能害;下面呢又說它的勝利,說你犯了 (p225) 以後有這麼大的害處,然後你守了以後有這麼大的好處。

With respect to the benefits of safeguarding your ethical discipline, they are as explained earlier
【其勝利者前亦略說。】

前面也已經簡單地說過了,總之我們真正開始的時候,第一件事情要認得它的特質是什麼,然後呢認得了這個特質以後,一定把它那個好處、壞處對比得非常強烈。欸,你一定要想辦法把那個強烈的狀態在眼前現起,就在眼前的境界上面如果你能夠體會到的話,你去持這個戒也好、布施也好,很容易、很容易!所以我上面一堂課特別地提出來,實在到這個地方,我不願意像我這樣一點點的窮人,這個發了一點小財啊,我以前常常跟你們說,不是發小財哦,有了個錢你把藏起來都來不及啊,拿出來啊這實在是大不智。所以常常這樣多多少少說,因為我唯一的經驗也只有這個,所以我只是告訴你們,你們真正地肯去體驗的話,它這個力量的的確確就會這麼大!你有了這個力量,平常你覺得持戒,或者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啊!那做起來自然就會那麼輕而易舉。不但輕而易舉,而且做完了以後,你內心當中那個快樂啊,所謂這個清涼、解脫,那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沒有一點點我們想像當中的。然後你有了這個經驗,然後你看人家的話,你就看得很清楚。

其實看人家呀,我們不要說戒,別的事情也是一樣。譬如說你今天我們大人了,然 (p226) 後回過頭來看那個小孩子,喲,他那個小孩子,儘管他想掩飾什麼東西,可是你看得很清楚,對不對?欸,所以那個世間的聖人,曾經說過這個話啦!說「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你只要觀察、觀察他這個起心、行為、開口,然後呢這方面的話,你就曉得他腦筋裡動些什麼了。所以「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他怎麼瞞就瞞不了啊,瞞不了的啦!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下一次溫習的時候,談到《了凡四訓》改過的時候,你們不是現在在看嗎?他一開頭的時候說,春秋諸大夫看人家的行為,然後臆測他的話,他就能夠曉得他未來的禍福。為什麼呀?嗯,就是這樣。你心裡上面如果說如法行持跟戒相應,他得到的一定好的,反過來是一定壞的,就這麼現實耶!當你這個看到了以後的話,那我們要去持戒啊,那的的確確是輕而易舉。不過這個時候還不夠哦,還要怎麼辦哪?還要堅固、還要猛利,那是無有不成者。現在我們看那個勝利:

and as set forth by the glorious Aryasura in his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吉祥勇猛所說者,即前論云:】

那個祖師,就是引用的就是像論上面:

The divine substances, the resources of humans in which to delight, and
The supreme bliss and supreme tastes which are the wonders of the deities—
Does anything more marvelous come from ethical discipline?
Even the buddhas and the teaching arise from it.
【「可愛天物及人財,妙樂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當觀佛法皆此生。」】

樣樣可愛的東西,從人間的種種資財到天上的那些,微妙的各式各樣的好東西呀,種 (p227) 種的事情,無非都由戒而出生的,這有什麼奇怪呀?要曉得整個的佛法都從戒,所以戒如大地啊,沒有戒什麼都談不到,什麼都談不到,不管你說什麼。


Furthermore, in dependence on ethical discipline your mindstream progressively develops; your training become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mahasattva bodhisattvas, who have a compassionate nature; and you attain the pure sublime wisdom that eliminates all the seeds of wrongdoing.
【又由依此,能令相續輾轉勝進,與諸菩薩大悲性者共同學處,永斷一切惡行種子,得淨妙智。】

由於依於這個戒,然後呢修學以後,使得我們的身心──這個「相續」就是身心,不斷地輾轉勝進。這個「輾轉」兩個字,反過來,如果在壞事情上頭就變成什麼呢?惡性循環。這一點大家注意哦!平常的時候我們處處地方都是這樣,好的事是輾轉地增長,壞的事啊惡性循環,的的確確有太多事情,它都會產生那個連環效果的,連環效果的。那麼現在這個戒,你能夠輾轉勝進增上的話,再跟什麼?跟那個菩薩的大悲性一起學。啊!是「永斷一切惡行種子」,而得到最微妙的淨智,這是根本。換句話說,從這個根本上面再增上的話,才能夠圓滿你的大菩提心,乃至於大菩提果,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最好的莊嚴。所謂莊嚴的話,就是我們普通世間來說打扮、打扮啦,修飾、修飾啦!就這樣。

When worldly ornaments adorn the very young or very old, they make these persons seem ridiculous and are therefore ugly. But no matter who has the ornament of ethical discipline—old, young, or in-between—it delights everyone; thus, it is the best of ornaments.
【餘莊嚴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譏笑處,非為端嚴,尸羅莊飾,老幼中年任誰具足皆生歡喜,故為第一莊嚴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