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93L9~P294LL1

手抄頁/行: #16 P99L6~P117L5

音檔起訖:   123B_2910~124A_2747

廣論時時聽:        

On analysis of the subject, anger is unjustified
【◎ 觀察有境不應瞋者。】

「有境」就是誰有這個境,這個境界是誰有的。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有個茶杯,誰?我的。換句話這個瞋,是誰呀?那個人,就是這樣。那麼我們觀察,從這地方去觀察,也不應該瞋。

If you get angry at a harmdoer through an inability to bear suffering, it is contradictory because, even as you are failing to bear slight suffering in the present, you are aggressively creating the cause of measureless suffering in the miserable realms.
【若於怨害發生瞋恚,是因於苦不能忍者誠為相違,以不能忍現在微苦,極力引生惡趣無量大苦因故。】

even as you are failing to bear slight suffering in the present, you are aggressively creating the cause of measureless suffering in the miserable realms. Therefore, induce a sense of embarrassment, thinking, "I am very stupid," and work to contain your anger.
【以不能忍現在微苦,極力引生惡趣無量大苦因故,故應自念我極愚癡而自羞恥,勵防莫瞋。】

進一步呢,觀察這個有境,就是瞋這個,有這個瞋,誰有啊?他來傷害或者怨害,我有這個瞋。你觀察了這一點,不管是從他至自,你都不應該瞋。下面解釋:說他來怨害,你呀去發生瞋恚,這個為什麼原因哪?因為對這個苦而不能忍受。如果你這樣而要發瞋的話,實在不合理。的的確確的我們所以要發瞋的原因,因為他來傷害我不能忍受,對不對?這個道理是千真萬確的。如果是這個道理這樣的話,你去觀察一下的話,那我們絕對不應該,不應該瞋。

下面說,你不能忍現在的一點點小苦,是啊,我,是啊這樣,哎呀,不能忍受!結果 (p104) 呢,這一點點小苦你不能忍受,然後呢你發脾氣,發一念的瞋心的話,結果啊引生惡趣無量大苦。哦!你這樣想到的話,會不會做啊?啊,是絕對不會做啦!「故應自念」,說:哎呀,我這個人真是愚癡到極點哪!不但是愚癡,而且羞恥啊!哎呀,真是見不得人哪!人家說起來你這個是大笨蛋,唉!我自己還不服氣;自己觀察:我真是個大笨蛋。唉!那時候你會怎麼樣啊?我相信你們真的了解了以後啊,大家都會一樣。這兩個眼睛剛開始長在這裡,學了佛法長在頭頂;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佛法以後呢,你那個眼睛跑到那裡去了。欸,見不得人哪。原來我這麼個差呀,唉呀!羞恥!千真萬確的。你還會瞋嗎?當然不會瞋,當然不會瞋!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發瞋的原因,是因為不能忍這個苦,結果你發了瞋了呢,結果造將來無邊大苦。換句話說,我們常常說的:貪眼前一點小利呀,是虧了大本。這個做生意人目的是幹什麼?要賺錢。嘿嘿!結果啊,他貪了小利虧了大本,卻做這種生意,這個生意人是大愚癡蛋!現在這個不是別人,就是我自己。那時想到這裡了解了這個,喔唷,那羞恥。不可以、不可以。所以呀,努力去防,不應該發脾氣,不應該發脾氣。

昨天晚上啊,我們講、溫習這個《了凡四訓》的時候,講到下面,第一個要「恥」, (p105) 喏!在這裡。所以你們不妨回過頭去看看喏!為什麼我要讓你們溫習的真正原因在這裡。你不要看它的淺近哦!他所提出來那個問題本身,卻有它的價值。這個地方我們更應該進一步說,道理是一個,用淺的地方,下士;深一點,中士;最後上士,就看你怎麼引申法。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學的時候,第一也應該要發恥心。然後呢,那有什麼好處啊?恥心一起啊,這個慢心就消失掉了,然後那個煩惱就消失掉了,你那個時候如理觀察等等。然後呢你那個知見哪,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邪見當中,欸,現在那個邪見就拿掉了。這個是其他的,現在我們還是順著原文說下去。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If I cannot endure even the slight suffering of the present, then why do I not stop my anger, the cause of suffering in the hells?
【如云:「於現在微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瞋恚,地獄眾苦因。」】

說既然這樣,你眼前的小小的苦都不能忍耐的話,你就應該努力破掉那個大苦的地獄因啊!這個很明白,對不對?哦!這麼一點的小苦你忍受不住,那個時候真正的有血性的丈夫志─是!我不能忍受!然後呢,從這個地方引申,我一定要破那個大苦的因!所以叫人無遠慮是必有近憂,你應該看遠大的地方。從這個地方,不管眼前什麼任何一件事情啊,你就不會眼前那個境界上面轉。那反過來,眼前那個境界,正是策發你如理思惟觀察這個力量都來啦!這一點了解不了解?至於說怎麼樣把眼前那個境界,策發你如理思惟 (p106) 的,留在下面這個諦察法忍,或者是思擇法忍當中解釋。那真好啊!我們繼續下去。

The suffering generated by harm is the effect of previous bad karma; by experiencing it, you exhaust this karma. If you bear the suffering, you do not accumulate new sins and you greatly increase your merit. Therefore, you must not consider how harmdoers ruin their virtue, but view them as kind in that it is as though they are engaged in actions for the sake of clearing away your sins.
【其怨所生苦,是我宿世惡業之果,由受此故盡宿惡業。若能堪忍不造新惡,增長多福,他似不顧自法退衰,為淨我罪而行怨害,故於怨害應視其恩。】

欸!來咧、來囉!喏,就這個話。它這個怨所生的苦是什麼啊?由於我宿生惡業的果呀!所以現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傷害了我的話,我把以前的宿惡業啊,把它還清楚了。嗯,好啊!還清楚了,無債一身輕啊!而且不但如此,你如果能夠再從這個地方,從此切斷這個惡法,能夠堪忍不造新惡的話,還增長多福。哦,好極了!太好、太好了!這是我自己方面。

至於說對方呢?他呀,「不顧自法衰退」,他不了解,或者了解了做不到,他這樣就發脾氣,他這樣地發脾氣瞋恚的話,在法上面他是衰退吧?他是衰退,而對我呢,淨了我以前的罪,對吧?他淨了我以前的罪,而且增長我很多的福。在這種狀態當中,他這個怨害啊,我們不但見不到怨害,還見到他對我們的種種的恩哪!對不對?喔!這麼個好法。所以你會不但歡喜,而且會感激啊,你簡直找不到一點點可瞋的地方。懂不懂?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個是對生忍哦,對法忍等等,他下面告訴我們,譬如說我們身體上面受 (p107) 了病,或者遭了什麼的,他也同樣的理由去觀察。啊,真好!

The 《Garland of Birth Stories》 says: I do not think about this person ruining his virtue, But that he is as if engaged in actions to clear away my sins; If I am not patient even with this person, How could I be any more unkind?
【如《本生論》云:「若有不思自法衰,為淨我惡而行損,我若於此不堪忍,忘恩何有過於此。」】

對了,對了,就這個。他呀,不思惟、不了解對他自己法衰,現在呢淨我的惡來行那個損惱。這個地方我假定說不能忍,還忘恩不了解的話,那這個忘恩哪,沒有比這個更厲害了!

p. 294

And Candrakīrtis Commentary on the "Middle Way" says: You want to say that you are exhausting the effects of nonvirtuous karma done in the past; How then can you sow the seeds of further suffering by getting angry and harming others? Therefore, just as you tolerate bleeding or burning as a treatment to cure a severe illness, it is appropriate to bear small sufferings for the sake of preventing great suffering.
【《入中論》云:「許為盡昔造,諸不善業果,害他忿招苦,如反下其種。」如為醫重病當忍針灸等方便,為滅大苦而忍小苦,最為應理。】

《入中論》也這麼說:這樣地做,人家來傷害我,這是什麼?我如理了解了以後,「許」就是接受的,實際上也是這樣的狀態,這個是清淨我、淨除我往昔所造不善的種種惡業之果。現在呢,我對這一點哪,不能了解、不能忍受,還反過來繼續發脾氣。那麼這樣的話呢,不但不淨,還要下這個將來苦因之種,感將來的苦果,這個不合理的,這個不合理的。這個就像現在我們有重病,重病去看醫生的時候,那個醫生一定在我們身上針灸啊、吃藥,這種小苦要忍受,忍受了這個小苦啊,那個病的大病就消失掉了。所以 (p108) 在這種情況之下,修那個忍辱是最好不過的,是「最為應理」啊!所以我們現在說不能忍哪,實在顛倒!作為一個世間人是理所當然,他本來在顛倒當中;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還在那裡談這個道理的話,啊,那實在是太沒有法氣呀!

On analysis of the basis, anger is unjustified
【◎ 觀察所依不應瞋者。】

那麼最後一段。

1.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harm and where the fault lies
【一觀能害因及有過無過。】

那麼他這個觀察那個有境,就是這個人哪,以什麼原因而傷害呢?這個我們進一步去觀察的話,也不應該瞋,也找不到發脾氣的原因。說你觀察能害的因,以及這個有沒有過失,你不管哪一個去觀察,都不應該。下面就是來觀察: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His sword and my body are both causes of suffering. He obtained the sword, I obtained the body; At which should I be angry? If, blinded by craving, I have obtained this abscess with a human form, so painful that it cannot bear to be touched. With whom should I be angry when it is hurt?
【如云:「他器與我身,為應於誰瞋,如人形大瘡,痛苦不耐觸,愛盲我執此,損此而瞋誰。」】

他這個有境,就是這個人哪,這個人所依的,那麼什麼呢?「他器」,換句話說,這個瞋所依的器。就換句話說,這個器的話就是什麼呢?譬如說我這個茶杯裝著水,現在 (p109) 呢,他這個人裝的這個瞋煩惱,就同樣的道理啊,這樣。換句話說,他那個瞋是依的就是他。換句話,他的身體跟我的身體,在這個裡面你到底應該對誰去發脾氣啊?要曉得這個東西是什麼?雖然是這個形狀像人哪,實際上是大瘡。為什麼說大瘡啊?往昔無始的惑、業所感得的東西,這個東西的的確確是個大瘡啊,我們現在治療它呀!這個惡業所感得的是「痛苦不耐觸」,因為它是惡業所感得的嘛!所以的的確確啊,唉,你耐不住、擋不住任何啊!我對這個東西不認識啊,因為瞎了眼,是無明哪,所以為無明所使的愛執啊!唉,是顛倒無比啊!現在呢,人家來損害這個東西,你有什麼好發脾氣的呀?那是嘛,的確嘛!

And also: If some people, out of confusion, harm others while others in confusion get angry with them. Who is blameless and who is to blame?
【又云:「有由愚行害,有因愚而瞋,其中誰無過,誰是有過者。」】

前面那個是觀能害的因;其次呢,觀有過無過。或者是由愚而傷害,來傷害你;或者有因為愚癡而瞋恚。換句話說,來傷害你的那個叫「愚」而傷害你;我呢,因為被他傷害而發瞋。這個裡邊到底是哪一個有過,哪一個無過啊?不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不知道,分析了一下實在是一團糟!就是這樣。

平常我們一切狀態當中都是這樣:哎呀!吵吵鬧鬧、爭爭論論哪,大家都覺得你有 (p110) 道理。實際上呢,哪一個人有道理啊?實在找不到,實在找不到。想到這樣的話真是覺得可笑,大笑三聲!再不然的話呢,眼睛跑到那下面去,喔唷,見不得人,好囉、好囉、好囉!趕快努力修學佛法,那個瞋是一點找不到。所以我們如果真的能夠平常這樣去想的話,你心裡真覺得快樂啊!哎,真高興啊!欸,那個境界對方那個人跑得來傷害你的話─哎,來、來了,啊!真是我的大善知識!佛告訴我很多道理呀,儘管告訴我了,沒有這個境界不能成就我的忍辱呀,還不能成佛欸!

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個道理呀,的的確確菩薩他不會待在極樂世界的原因,就是這個。待在極樂世界的話,你老停在那個地方,你沒有辦法圓滿你的忍辱波羅蜜多,你沒有辦法還那個債啊!欸,現在所以努力學好了,跑到這個地方來的對著這個境界,行了!所以現在有常常有很多人來問我啊,他總覺得:哎呀,到了極樂世界還要回來嗎?啊,他總覺得不要回來才好!現在你們慢慢地了解嗎?不是不要回來,要回來的。真正重要的,到了極樂世界,把這個道理真正學好了,然後到那時候要留都留不住欸!這個千真萬確。你眼看著人家在賺大錢,你停在那個地方一點進步都沒有,他們得到這麼大的快樂,你在這個地方的話,那是小小的快樂,你當然不願意做嘛!

所以這個法,現在雖然還沒有講到,下面就說「諦察法忍」,前面記得吧?「法思勝 (p111) 解」,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不生欲樂,就從這個地方來的。我們現在對這個法了解了以後啊,哎呀,真歡喜啊!現在這個歡喜聽聞相應的;然後呢,你多去思惟、觀察,境界現起的時候,你這個感受就來了。欸,那個時候才是說,啊!原來這個佛法這樣好啊!嗯,你就跟法相應了。這是下面的話,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2 Analyzing your commitment. Develop the fortitude of patience, thinking, "It is wrong for even śrāvakas, who act for their own purposes alone, to be impatient and get angry. So of course it is wrong for me. I committed myself to achieving the benefit and happiness of all living beings when I generated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 act for others' welfare and care for all beings."
【二觀自所受者,若諸聲聞唯行自利,不忍而瞋且不應理。何況我從初發心時,誓為利樂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諸有情者,如是思惟發堪忍心。】

現在我們自己所受的看看。說,我們現在是要作的什麼?利他菩薩。就是聲聞單單只忙自利他都要忍哪,他不能瞋哪!所以《遺教經》上面:「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對吧?這個白衣尚且不可以,何況你是個出家人哪!所以說就聲聞行者只管自利尚且不可以,何況我一初發心,發了心才跑得來做這個事情啊!發什麼心啊?「誓為利樂一切有情」哪,要「修利他行」,要去「攝受一切有情」啊!既然是要攝受一切有情的話,你會發脾氣嗎?像前面所說的,你是醫生欸,你要醫那些為煩惱所使的眾生啊!就這樣。

(p112) 我以前聽過這麼一個公案,現在想起來真美。有的時候,你可以當作醫生這麼地想,醫那個發了神經病的病人。或者有的時候,你不妨看那個狗,然後呢,那個狗呱啦呱啦咬你的時候,請問:你是趴在地上跟那個狗對咬,還是怎麼辦哪?我想沒有一個人會趴下去跟牠對咬的吧!因為我們是人嘛!對不對?我們現在是菩薩,比起牠來還要高萬倍啊!居然你也趴在這個地上跟牠對咬,那實在是愚癡到極點哪!你那個瞋心一點都找不到囉,那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下面說:

Also, Bo-do-wa said: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to commit no sin. When you fail to cultivate patience with a slight harm, you make the curse, "May this eradicate the teaching." Thereby you give up your vow,
【博朵瓦云:「佛聖教者謂不作惡,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罵為,此從根本破壞聖教,由此即是自捨律儀。】

嗯,看看!佛的聖教,佛告訴我們的基本是什麼?不要作惡,任何壞事情不可以。現在稍微有一點的怨害,你就沒辦法忍受,就在那兒小的嘛是破口大罵,大的嘛乃至於打架等等,這個從根本上面就破壞掉了。這情況之下,第一個已經破壞,第二個你自捨律儀。你現在所受菩薩戒、受比丘戒不要說,乃至於說居士戒,乃至於說三皈依,那根本就錯掉了! 。

and this eradicates the teaching. We do not have the teaching as a whole; when we break our vows, we dissipate what we do have.
【聖教根本由此破壞,雖總聖教非我等有,自失律儀是滅自者。」】

說整個的聖教,那不是單單我有,但是對不起,你自己這樣去做,從你應該做的事情 (p113) 上面推測的話,你是自己損害你、消滅你自己。這個消滅什麼?消滅我自己的法身慧命,怎麼可以呀!這個身體本身就是惡業所感得的,你也莫可奈何,正趁這個惡業所感得的身體在,了解了佛法,在這個上面增長自己的法身慧命。怎麼可以保護這個惡業所感得的,而損害這個法身?絕不可以!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And also: When ayak has been saddled up for carrying goods, if the saddle tightens around his tail, he bucks, and the saddle beats against his legs. If the saddle is loosened, the straps drop, and the yak is happy. Similarly, if you do not relax around a harmdoer, the harmdoer matches what you do, and you steadily become more unhappy.
【又云:「如翻鞍牛縛尾而跳鞍反擊腿,若緩鞦落始得安樂,若於怨害而不緩息,為其對敵反漸不安。」 】

這個說從牛背上面跳下來。那個西藏人平常啊,通常都是牧這個羊民族,平常都是這樣。這個因為我啊也不會騎牛、也不會騎馬,究竟怎麼樣不知道。不過曉得下來的時候,通常看見把住後面那個,這個叫作「鞦」。這個馬身上不是有一個鞍嗎?這個馬鞍就是我們騎的,它前面綁住的,綁在那個脖子裡邊,或者牛也是這樣,後面綁著的,綁在那個屁股後面。我們下來的時候手按著這個,一個手把住那個鞍的前面一個把,馬的話一定,牛的話不一定哦!然後呢,後面把住這個綁在屁股上的那個,慢慢地下來,所以叫「緩鞦落」。這樣的話,好。如果你急急忙忙,「蹦!」一下跳下來的話,對不起,這個會反而傷害你。那麼這個是說什麼呀?是說對怨害來的時候,你要這樣心平氣和地來,不要急急 (p114) 忙忙地反應。實際上這個祖師就告訴我們呢,平常我們修行的經驗,修行的經驗。是,剛開始的時候的確你做不到的,但是呢,你只要能夠不匆忙地立刻反應,你慢一點來的話,欸,行了!行了!

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體驗,不要說修學佛法;就世間人,如果說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能夠稍微停一下的話,這個火氣就減它三分,說不定過了兩天那個火氣就沒有了。是,如果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決定一點火氣都找不到,不但火氣找不到,你還快樂、還感激咧!這是我們必要知道的。所以眼前第一件事情:當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不要立刻衝動地對這個境界反應。那個時候最好的一件事情哪,把法理馬上提起來!當然真正最好的是,事前你一直在思惟這個法理,然後境界現前的時候啊,正在如法的這個思惟的現行當中,你就派上用場,就不會被這個境界而轉去。尤其是在瞋境界上面,因為這個瞋,這個損害之嚴重,是太厲害、太厲害了!下面:

Showing that compassion is appropriate
【◎ 第二理應悲愍者。】

這個是這一科當中的兩條。第一個是不應瞋,那現在我們能夠了。不但不瞋哪,而且還應該悲愍,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這裡唸一下文就可以。

Contemplate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All living beings have been in cyclic existence since beginningless time, and there is not one who has not been my friend and relative—father, mother, etc. Being impermanent, they lose their lives and are miserable due to the three types of suffering. Crazed by the demon of the afflictions, they destroy their own welfare in this and future lives. I must generate compassion for them. How could it be right to get angry or to retaliate for harm?"
(p115) 【謂當至心作是思惟,一切有情無始生死,無未為我作父母等親屬友善,又是無常命速分離,常為三苦之所苦惱,為煩惱魔之所狂魅,滅壞自己現後利義,我當哀愍,何可瞋恚及報怨害。】

前面剛才說的是,只是說思惟的方式,現在你把那思惟的方式運用再進一步,怎麼呢?至心思惟呀,說你發了菩提心,你發的菩提心怎麼個發法?想起來沒有錯啊,從無始生死以來,沒有一個人沒有做過我父母的,找不到一個人不是我親友的。啊!這樣的人,大家在這個輪迴當中,為種種煩惱引生種種的三苦,而且還在無常迅速當中,短短的生命。你看看:生命嘛又短促,然後呢,又受種種的苦。然後呢這個苦的境界不知道,還被這個煩惱魔所轉,都是在那兒狂亂當中。在這樣的狂亂當中,他們都是什麼啊?損害自己的眼前利義、以後利義。我現在是學佛的人,發菩提心的人,要救濟他的人哪,應該怎麼?哀愍啊!怎麼可以瞋恚呀,乃至於由瞋恚而反報啊!

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這樣地如理思惟,不要說至心,你稍微如理思思的話,眼前哪,我們這種問題都沒有了。以前我們常常說,你如理思惟,眼前問題都沒有了,一層比一層深。以前那個思惟比現在的思惟,你們能不能比較得出來啊?現在更深一層,對不 (p116) 對?而現在這個深一層的,一定還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面。前面講什麼?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喏!他還是從這個上面,不過前面解釋得比較淺,越到後面解釋得越深,所以道理是同一個,這樣。當你淺的地方,慢慢、慢慢地修學了,你的能力增強了,障礙減少了,那個深的才慢慢地可以。反過來說,你如果淺的地方不做的話,對不起!淺的都不做、或者不懂,你能夠深的懂嗎?如果淺的地方懂了不做,你就能夠做深了嗎?當然!

所以我們現在啊,我自己感覺得,不必先說我是大乘,不必先說我是小,不是!不管大乘、小乘,這個先不必說。不必說我要救無量無邊的眾生,不必說我要弘法。看看這個法在我們自己身上面,產生了什麼效果?對治了什麼煩惱?這是都是非常眼前的,你在隨時隨地俯拾即是。早晨一張開眼睛來,一聽見板聲,你是不是覺得「蹦!」就坐起來,就這樣;還是說你趴在那裡,哎呀!今天嗯,還、還、還、還等一下。等到你起來了以後,跑到那個佛堂裡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哎呀!又在要做那個事情;還是你一心恭敬地這樣。跑到齋堂裡的時候,乃至於眼前很多不理想的事情,人家對你不起,或者你自己身體不舒服,你是用什麼方式去對待它的?你在這地方一觀察,欸,問題解決囉!你能夠從這地方的小的地方的,慢慢地開始,那時候你才談得到說你漸漸對佛法有一點認識、有一點了解,自己能夠把握住這個問題啊,解決自己。然後你到那個時候去幫忙別人,是為時不 (p117) 晚,而且是真正有效。這是我深深的感受。要不然的話,講了半天是越纏是越緊。

所以剛才說的,就是這樣,哎呀!大家講很多道理。不講道理嘛,反正是一個凡夫,大家就是容忍也就算了;那就講那個道理以後啊,看看哪,每一個人都是面目可憎,你看我固然是面目可憎,我看你是更面目可憎,那就害了!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前面是樂、苦之間,現在下面呢,「利等三」,這已經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