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97L4~P298L6

手抄頁/行: #16 P148L6~P164L4

音檔起訖:   125A_2347~125B_2406

廣論時時聽:        

Stopping both dislike for harmdoers' attainments and delight in their troubles.
【◎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

這個更有意思,前面人家傷害我嘛還……進一步啊,我們這心裡面就會這樣:人家傷害我啊,不願意,可是啊我們卻偏偏要傷害別人。還有呢,是嫉妒別人,現在這個地方特別就這一點來說的,去嫉妒別人,尤其是怨敵。一般人當然我們還不至於,這怨家對頭他得到了好東西,那個時候啊你心裡想:「唉,怎麼他得到好了!」你就受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怎麼對治它呢?看:

Contemplate as follows, "After I have generated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or the sake of accomplishing all living beings' benefit and happiness, I get angry at harmdoers when they obtain happiness on their own.
【本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菩提心,今於有情自獲安樂反起瞋恚。 】

是啊!現在這地方我們在幹什麼啊?我們在作修學菩薩道,要求無上菩提。什麼是菩薩道?你為利益一切眾生,乃至於要使他成佛,所以你忙這個事情。成佛的內容有兩樣: (p149) 叫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要樣樣的好處都給一切眾生,這個是菩提心,我們現在學菩薩行的人發心做這種事情。現在你沒有給他,他自己得到了,你應該:「好!哎呀,本來我要給他呀,要花我好大的氣力,他現在自己得到了,哎呀,那是我真感謝他呀!」結果你不但不這樣想,反而他得到了還去瞋恚,那豈不是顛倒到不曉得哪裡去了嗎?

After I have said that I want all beings to become buddhas, I get unhappy when harmdoers get even minimal prosperity or honor. This is extremely contradictory."
【又云惟願一切有情皆當成佛,今見彼等略有下劣利養恭敬,反生憂惱極為相違。】

我們發菩提心偈當中說「為利有情願成佛」,啊!你乃至於要使他成佛了,他得到一點點下劣的利養,你都心裡面覺得:「喔唷,這樣!」那跟你的誓願不是完全相反、完全違背了嗎?

You must eliminate your jealousy regarding any sort of attainment by other persons and delight in it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故應於他幾大富樂,斷除嫉妬至心歡喜。】

所以他有多大的好處,你就應該多大的歡喜呀!絕不會有嫉妒啊!

Otherwise your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welfare and happiness of beings are nothing but words.
【若不爾者 則菩提心利樂有情唯假名故。 】

否則的話,你說的菩提心,那都是騙人!都是假的!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Since you want all beings to be happy, you have generated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Then, when beings find happiness themselves, Why do you get angry with them?
【如云:「為樂諸有情,而發菩提心,有情自獲樂,何故反瞋彼。 】

(p150) 這個很明白,

If you wish to attain for living beings' welfare, buddhahood, which is worshipped in the three worlds, why are you tormented when you see their most paltry gain or honor?
【云另諸有情,成佛三界供,見下劣利敬,何故起憂惱。】

那就這樣,

When a relative finds sustenance for those whom you should nurture—Objects of your care and generosity—,instead of being pleased, are you angry again?
【若汝所應養,當由汝供給,親友得自活,不喜豈反瞋。 】

都是解釋這個道理,說本來是應該由你去供養他的,因為你發了菩提心要這樣嘛!結果呢,現在他自己得到了,安樂了、快活了,你怎麼反而不歡喜還要瞋恚呀?

If you do not wish even that for beings, how can you wish them enlightenment? Where is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someone who gets angry at others' attainments?
【不願眾生樂,豈願得菩提,故若憎他富,豈有菩提心。 】

這是很明白地去辨別一下。假定你不希望人家得到快樂,嫉妒人家的話,那這什麼叫菩提呢?什麼叫菩提呢?所以啊,如果是你對人家得到的快樂,起瞋恚不耐的話,這怎麼談得到有菩提心?

Whether your enemy gets something from someone, or it remains in the benefactor's house, it is never yours, so why be angry—whether it is given or not?
【若他從施獲,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關。」】

退一萬步說,這個不管人家的事情,他或者是從布施獲得,然後呢,被獲或者被 (p151) 送,不管是兩方面,這個都跟你了不相干哪!你何必跑得去啊,要風馬牛不相干混插他一腳啊?

Even your mere malicious thoughts that delight in your enemies' troubles or that wish for their destruction do not harm your enemy; they lead only to your own suffering.
【怨家衰敗而生歡喜,及暴惡心願其失敗,僅由此心於怨無損,唯令自苦。 】

更進一步說,更進一步說,你不是歡喜希望的這怨家衰敗嗎?你不是歡喜他得不到富樂嗎?注意哦!這當這個怨敵仇家衰敗的時候,你心裡面生歡喜;或者你得到富樂的時候啊,你希望他失敗,非常強烈的這種暴惡之心。要曉得,你這樣的這個心裡面,對他沒有損害,對他毫無損害!唯一損害的是誰啊?是你自己呀,是你自己呀!我們心裡面造的惡業呀!這何苦來哉呢?

Yet, if such malice were to harm them, you should stop it completely, reflecting on the drawback that this would bring ruin to yourself and others.
【設能損他,然亦俱害,思此過患,當一切種而正滅除。 】

所以,然亦俱害,思此過患,當一切種而正除滅。就算你真的能夠損他的話,對不起,他固然受了損,你受的損更厲害呀!你了解了這個禍患的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定要正對著這個問題,徹底地消除它。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When my enemies are unhappy, what am I pleased about? My wishes alone will cause them no harm.
【如云:「設怨有不喜,汝有何可樂,僅由汝希願,豈為損他因。】

如果說怨家有壞事情,有不歡喜的事情發生了,你有什麼好快樂的呢?要曉得僅僅有你的這個心裡的願望,希望他這樣、這樣,對他沒有什麼損害。

Even if I should effect their suffering with my wish, what could I be pleased about? If I say I will be satisfied, what could be more ruinous? Once I am caught by the terrible, sharp hook cast by the fishermen, the afflictions, I will surely be cooked by the hell-guardians in a kettle for the beings of hell.
【縱由汝願成,他苦汝何喜,若謂滿我心,損失豈過此。彼煩惱漁夫,利鈎之所執,我於地獄鑊,定受獄卒煎。」 】

(p154) 這兩段,我們看一看!就是說,你心裡面的希望他……這個跟他了不相干呀!就算是因為你希望他損害,希望他得不到快樂,而真的如你所希望的,這樣地做的話,這種狀態,真正實際上的損害就是損害我自己呀!我自己的損害,沒有比這個損害更大啦!為什麼呀?因為我們現在這種心理狀態是什麼?在煩惱。這個像煩惱的個鉤子,這個鉤子就像魚鉤一樣,啊!放在這個地方,你不了解這個煩惱之鉤啊,你把它一口吞下去,就被它釣上了。這條魚吃了這個魚鉤是被它釣上了,我們現在吞下了這個煩惱鉤,眼前心裡邊是為煩惱誘惑所擾,將來下地獄去。所以你只要種這樣的因,是將來一定要受地獄的煎熬啊!

這我們想一想的話,誰呀都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把這個內心當中拿得乾乾淨淨。所以佛真巧妙極了!不是教你不瞋,要教你瞋對,瞋什麼?瞋我的煩惱!所以前面說:我現在要鬥的,跟誰鬥啊?跟我自己煩惱鬥!鬥這個東西。你千千萬萬不要忍受這個煩惱,而吞這個煩惱,吞下去,那你完了!這是我們應該的。

You will be unhappy if you view as absolutely undesirable the obstacles to what you and your friends want, movement in directions you do not want, and the prosperity of your enemies.
【如是若於障礙我樂及我親樂為作非樂,并於怨家所有盛事,一向視為不可樂相,】

p. 298

If this unhappiness increases, you become hostile. If you stop your absolute dislike of these three things, you prevent unhappiness. Once you do this, you will not feel hostile.
【由此生惱,憂增發瞋。 若能破其一向不喜,則止其憂,由憂息故,瞋則不生。】

(p155) 現在前面的就告訴我們了,像這樣前面所說的,或者是直接障礙我的快樂、障礙我親友的快樂,而他做種種的不好的事情,那麼像這種人是怨家。怨家所有的好事情,如果我們平常看起來,都不能忍受、不歡喜,說「不可樂相」,因為這個不歡喜而生憂惱,由憂惱而發瞋恚。照著前面這個道理,你把它都破除掉了;破除掉了,這個憂惱心就沒有;憂惱心沒有了,瞋心就平息。好了,忍就成功啦!

Thus, dispel your absolute dislike of these by using the reasonings previously taught. Take many approaches to stop your anger, because it is a very great fault.
【故應以前所顯正理,於此破其一向不喜,由眾多門滅除瞋恚,以其過失最重大故。】

由於這個所說的─「正理」兩個字,前面告訴我們的如理正確無垢的道理,破除了我們一向所有這些的,以及向來一直如此的錯誤的,跟煩惱相應的不歡喜的心。那麼行啦!然後呢,由各式各樣的方法─眾多門。現在我們漸漸地了解了,了解什麼?就是前面講修的時候,「破除邪執」,他怎麼說?你如果聞慧多就思慧多,思慧多、修慧多,將來你能夠斷過證德的功德也多,對不對?你了解得越多,然後呢,你使用的方便也多,處處體會,在任何情況之下,不管你怎麼想,你找到的只是法樂。假定你了解得不多的話,你用的方法只有一個的話,對不起,你只能用這一個,這樣。

所以平常啊我們總是要講修行,啊!忙得覺得好像:「哎呀,只要這樣就夠啦!」不 (p156) 管你是忙什麼,你是拜佛也好,然後說跑到關到山裡面去關也好,你這個辦法就是死死的這個辦法。你關在山裡可以,對不起,一出山,不行了;你關在山裡可以,到了夏天,熱了你又受不了,到了冬天,冷也受不了;叫你跑出去買菜,不方便你又受不了。唉呀!這個煩惱又來了,所以「關」不是一個辦法。好!你說:「我念佛!」然後呢,欸,你剛開始的時候念得是滿起勁,到了時候肚子餓了也不行;人家跑得來找你,事情又不行;你說你拜佛……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弄到後來是閉關也不行,是念佛也不行,是拜佛也不行。

現在這個地方,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如果想圓滿修學佛法的時候,你不要著急。剛開始的時候,怎麼辦呢?你就能夠如理地聽聞,如理地思惟。是的,那麼有人就著急了,說:「唉呀!這個無常很迅速啊,到那個時候啊,生命很短促。」這個話千真萬確喔!是本論一開頭的特別重視這個,正因為無常非常迅速,所以你要趕快找到種種如理法門,對治你眼前的煩惱啊,那樣才對啊!結果你不這樣走正確的方法,你說:「喔,趕快,我關起門來。」結果關在這個門裡邊,自己生煩惱,你白白浪費了嘛!對不對呀?現在我們大家都是犯這個毛病啊!

如果說,你現在能夠這樣地如理,找到一個辦法,所以他一定告訴我們:如理、如 (p157) 量、次第等等,圓滿無缺。然後你能夠這樣的話,不管你拜佛也好,念佛也好,閉關也好,坐在那裡也好,做什麼事情也好,你一直在那兒增長善法。是!無常是過去了,增長善法的結果,什麼?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愁什麼嘛!就算你不到極樂世界,你的善法這樣增長的話,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的話,它那個增上生,眼前你造的一切的因,都是這個善因。下一次你碰見的,比現在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你到這個環境當中的話,這麼個好啊!你周圍那些人也跟他在一起,然後你的環境也在一起。然後呢就是個惡人,因為你宿生因地當中,當這個惡的事情現起的時候,你如法相應的,都是成就你的功德;跑到下一生,還是這樣地策勵你向上,所以就算你不往生,你都不怕呀!

更深一層說,菩薩之所以不怕的真正原因就在這,他已經牢牢地把握得住,一生比一生增上,這種情況耶!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知道。那麼這個道理靠什麼?要了解得多,然後呢思惟得多。思惟得多的話,你現在造這個善淨之業,都是這個善淨之業,你怕什麼啊?佛法不是講因果?因果我們現在積的什麼?業因嘛!你現在積的完全是善淨之業,你還要怕?修學佛法的人,連它這一個都不了解,還修些什麼啊?所以我們真正重心在這個地方,要把握得住啊!這個地方不是叫我們說:「啊,你不要說修啊!」不是!恰恰相反,我們要這樣修。也不是不要拜佛、不要閉關,恰恰相反,你要去做。這個地方的重點 (p158) 你要注意啊!要把握住這個重點,到那時候好了,你是閉關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做什麼也好!這個要分別得很清楚。再下面,

These instructions—the lines of reasoning of the conquerors and their children presented above—provide the techniques for defeating your greatest enemy, anger. They involve arguing with your own afflictions and looking within yourself.
【能滅教授亦即上說佛子正理,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向內摧壞第一仇敵瞋恚之理。】

說由於眾多門當中,觀察思惟滅除瞋恚,因為為什麼要這樣努力呢?因為它的過失是非常地嚴重;它的反過來,利益是非常地殊勝。那麼,現在呢你要滅除它,上面所說的這個道理,就是能夠針對著這個毛病,來消除它的最如理完整的教授,這個豈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該修學的!然後呢,我們眼前應該幹什麼?跟煩惱駁難。他不用「鬥」,而用「駁難」,這個駁就是辯駁,難就是問難。換句話說,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來往地推敲─喏,就是這樣!你一再地思惟觀察。前面告訴我們,都是這個:對呀!他們來傷害你,然後你這樣去思惟觀察,而這樣的話對不對;那樣的話是對不對?所以你內心當中,的的確確在分別這個事情─如理分別。所以的的確確,這個修行最佳的是如理分別,現在我們不懂得,不懂得這個道理,常常說:「唉呀,你不要分別了!」結果把最好的法寶損失掉了,真可惜!真可惜!所以眼前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這樣地去反覆推敲,然後內在呀,把這個煩惱的怨敵把它摧毀!

(p159) 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修學佛法完整的教授,是對治這個煩惱的教授。那麼現在呢,就拿這個如理的教授跟這個煩惱,這兩樣東西互相地來給它辯駁。這個「難」,普通我們就是說所謂問難、質難,換句話說你針對這個問題,要去深入地探討、思惟。現在經過上面這樣的深入地探討的思惟,結果你在任何情況之下,找不到一點點你不能忍的理由,找不到一點點你瞋恚的理由,所以自然而然那個忍辱就成就了。妙咧!當你破除這個瞋心的時候,那個貪也拿掉了,那個癡也拿掉了。

所以雖然這地方,主要的是講破瞋恚,因為這個損害最大,是第一大怨敵。但是前面告訴我們「而興駁難」這幾個字,注意喔!這就是我們平常正確用功的方法,不要小小把這幾個字隨便漏掉。這兩個字,你懂得了以後,然後經常擺在你心裡邊,這樣地反覆思惟、觀察,修─就修這個。你拿這個概念擺在心頭上面的話,持戒,戒持好;念佛,佛念好;拜佛,佛拜好;閉關,對了!然後你把這個內心當中調柔了以後,兩腿一盤,那個定很快啊!這個我們一定應該正確地認識的。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好!

When you analyze well with discerning wisdom and stop anger with many lines of reasoning, you prevent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anger,
【是故若能以觀察慧善為思擇,以多正理而正破除,則能遮止多類瞋恚。】

(p160) 喏!所以說呀,假定你能夠「觀察慧」,現在這三個字同樣的。這個智慧怎麼來的?就是思惟、觀察、抉擇,而這個智慧是破煩惱的根本的正對治。而煩惱是什麼?我們生死的根本。現在我們常常說:「哎,你幹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修行?要了脫生死。結果了脫生死,修行的最正確的唯一的工具─這個智慧,要得到這個智慧,要這樣地如理觀察思惟,你不用,請問你修些什麼?所以說,哎,要拿這個,還要呢「善為思擇」。拿到了以後啊,要拿了這個東西,很善巧地多多思惟觀察。如理的、正確無誤的,然後呢正對著這個煩惱,把它一一摧毀,一一摧毀!「則能遮止多類瞋恚」呀,他把各式各樣的,哪一種、哪一類的不如理的這個瞋恚,都把它去掉了,淨除掉了,遮止住了!

and you become patient in many ways.
【由眾多門發生堪忍。】

忍就成功啦!忍就成功啦!

Since this is an experience engendered by penetrating understanding that uses flawless reasoning to get at the meaning of correct scriptures, it leaves an extremely stable latent propensity. Those who reject meditative analysis with discerning wisdom are those who reject the whole of the great undertaking of bodhisattva deeds such as these. Understand that such rejection is the worst hindrance to using a life of leisure for the benefit of yourself and others. Get rid of it as you would poison.
【能得堅固微妙習氣,以是由其無垢正理,於正教義獲定解故。有捨觀慧思擇修者,即捨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關於忍辱那一點,簡單地說完了以後,他那個地方又特別提醒一件事情。就是要 (p161) 善巧地運用這個我們得到暇滿人身的最殊勝,六道當中也唯一只有這個暇滿人身得到的,什麼?就是我們思惟、觀察這個能力。實際上呢,破除煩惱,要想透脫生死,也唯一的這個東西,這個地方最後特別說一下。

所以上面的所以能夠遮煩惱,由眾多門能夠啊,特別是瞋恚而發起這個「忍」─堪忍、忍辱能力的,在這種狀態中,能得堅固微妙的習氣。平常我們也是無始以來積累什麼?染、雜、惡、垢的習氣,這個習氣堅固得不得了,怎麼弄也拿它莫奈何!那麼經過了上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以後,欸,這個微妙的這個習氣起來了,而且堅固!

所以對於上面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誤的、正確的、如法的這個正理,要獲得定解。而這個正理是什麼?佛出世最完整正確地告訴我們的「教義」,這個「教」就是告訴我們的,告訴我們的真實的內涵哪!這個真實的內涵,要獲「定解」!定解兩個字就是勝解。不是說:啊!聽懂了、聽懂了。沒有用!的的確確─你要用,聽懂是第一步,聽不懂你還談什麼呢?但是單單聽懂而擱在那裡書本一闔,對不起,在書本裡頭。

所以我們必定要不斷地思惟、觀察。這個地方大家還想得起來吧?前面告訴我們「修」,修是什麼?於善所緣數數思惟、稱量、觀察,對不對?喏!就是「善所緣」。平 (p162) 常我們心所緣的是什麼?對不起,都是惡的。不在明顯的貪境、瞋境當中嘛,就是不明顯的癡境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就是這樣,這個都不是善。現在呢,如理地稱量觀察,這個就是善所緣的。然後呢不斷地─數數是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思擇,那麼經過了這樣的話,對這個東西產生決定不疑的認識,那個時候你起心動念就是它。所以平常我們遇見任何一件事情:欸,我覺得這件事情這樣,我看這件事情這樣。這就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說的見解。這個就是我們一向的定解,可是這個一向的定解都是什麼?跟煩惱相應的。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努力的,要對這個如理的正教的意義,經過這樣思惟而得到這個。

所以下面反過來說,有的人哪,唉,真是可惜啊!捨棄掉了這個「觀慧思擇修者」,說他要修行,結果呢,那個修行的最佳工具,就是思惟、觀察的這個觀察慧不要,他說修行,這個叫作修行。要曉得這樣的修行,是捨棄「菩薩一切廣大妙行」啊!真正修菩薩道的,它菩薩道真正殊勝的地方在什麼?大家記得不記得?入大乘之門的根本因是什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主要的方便跟慧,而方便是菩提心不共之因,慧是三乘的共因,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現在你捨棄掉了這個方便,然後說要去修行。這個方便是什麼?就是思惟、觀察。你要思惟、觀察,一定要多聽聞哪!請問在這種狀態之下,你怎麼修這個菩 (p163) 薩的大行?所以我們說:「哎呀!我發菩提心,我要學菩薩行。」結果你的行為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啊!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定要了解啊,這個是在我們可以說是最大的大障礙。我們現在得到了最難得的這個暇滿的人身,而且拿這個暇滿的人身來去修行無上的心要,所以「受取心要」,這個是中心的綱要。你現在不要它了,捨棄它了,所以這是個障礙。因為這個東西本身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所以這個障礙是最大的、無上的。這一件事情像什麼?像毒蛇一樣,啊!你不要說跟牠玩哪,老遠看見牠,哇!那趕快躲開都來不及。所以,這個地方就順便一提。

我們現在不善學,往往不了解這個經論上面的真實的意趣,在前面,前面這個第十卷當中,辯得特別詳細。也是有很多人哪,說:「哎呀,不要分別的。哎呀,你不要分別啊!」說:「如如不動啊!」是!這個是什麼?果!一定要經過前面這個因位當中如理思惟、觀察、修習所得到的。經過了這樣的如理思惟、觀察、修習以後,證得是一點都沒有錯,所以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現在你在凡夫地,渾身心都在煩惱當中,居然你呀顛倒了說─坐在這個地方啊,在癡心當中說─這個叫「如如不動」,捨棄掉了,不要這個觀察慧,真是一個大錯誤啊!

(p164) 前面大家重新再溫習一下,如果了解了,那我們繼續下去;如果不了解的,務必把最一開頭的時候,關於正修跟破除邪執這個概念要辨得清楚。所以前面曾經一次、兩次、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裡又說一遍。好,上面就是關於生忍那一部分,就是對於人家來傷害你,怎麼樣對治它。

註:菩薩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

  1. 為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2. 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
  3. 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受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4. 又諸菩薩,於墮種種獅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5. 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
  6. 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
  7. 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御眾。
  8. 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
  9.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10. 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呢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11. 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