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99L1~P300L2

手抄頁/行: #16 P164L5~P181LL3

音檔起訖:   125B_2406~126A_2051

廣論時時聽:        

第二個呢?

(2) Developing the patience of accepting suffering. It has three parts:
【第二「引發安受苦忍」。分三,】

這是卷十二。說受苦的這種狀態當中,你是安然忍受它。它這個地方,不是從外面來說的,是從你自己本身所受的苦。那個所受的苦,也許可能是外面來的,也許可能是從內發的,乃至於你自己去找的。你說自己怎麼會找呢?下面會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看:

1. The reason you must definitely accept suffering
2. The way to develop acceptance
3. A detailed explan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bases
【① 必須安受苦之理,② 引發此之方便,③ 處門廣釋。】

第一個,說安然受苦,它為什麼一定要去受呢?如果不一定要去受的話,那我們不必找這個麻煩。所以他第一步是說,為什麼一定要受?懂得了,既然必須要去受,他不馬上叫你受,要找這個方法。而在找這個方法之前,他也特別地,是引發這個找這個方法的一個方法。找這個方法的方法,我們前面一再說,就是推動你、策勵你,精進想學的這 (p165) 個心。有了這個推動你一心一意想學的心,然後你去學,對了!如果沒有這個心,平常我們說:「哎呀!這個也忙得少不了,這個也忙得少不了。這好像是,嗯!沒關係,慢慢地來。」它現在經過了這樣的話,你就一心一意地全部精神急著要去找,那個時候旁的事情都丟掉了,你才真正有進入修行的可能。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那個次第,這樣地完美!現在我們看下面怎麼解釋。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The causes of happiness sometimes occur, whereas the causes of suffering occur frequently. As you continually experience whatever suffering is appropriate to you, you absolutely must know how to bring it into the path.
【今初,如《入行論》云:「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我等恆有眾苦隨逐,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

論上面告訴我們,快樂的因由很少,苦因非常多。注意這個「因」字喔,他不講苦、樂,而就苦因及樂因。是的!我們現在要求的是求快樂,你要求快樂,先要啊看因上面。是的!我們要去苦,你要去苦啊,先看因地上怎麼去法。這個說真正找找的話,哎呀!這個樂因是很少,一點點,苦因是到處都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動不動是造了苦因,因為造了苦因啊,所以一直被這個苦纏在這個地方。既然在這種情況之下,被苦所纏著,現在我們要修道,你必定拿我們現在的身,以及我們現在的環境,在這個裡邊去修。所以,你如果說不能針對著這個環境,拿我們現在這個條件來,請問你怎麼修啊?既然如 (p166) 此,所以你必定要對於我們眼前這個苦啊,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對治它。所以啊,說不能不以苦為道,所以「故以苦為道是不可不知」啊!我們必定要曉得的,我們真正修行,就是眼前這個是苦上頭,了解怎麼對治它。

所以現在這一點,有太多的修行人,事前聽人家:「哎呀,這個修學佛法好呀!」「對呀!」「這個世間真苦啊!」「欸,對啊!」然後他就修啦!因為這個道理沒有正確地認識,他是沒有錯,感到世間的苦,但是因為這個道理沒弄清楚─這個道理講的什麼,就是如此因感如此果─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沒有弄清楚。他聽見人家說修行這是個好事情,他就以為說:「好!把家裡一拋,跑到廟裡就快樂了。」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我們必定要知道:是,我們真正要得到快樂,必定要去修;而要修的話,在那個家裡是一定修不成,所以才要跑到專門修行的環境,那個是我們到廟裡去的真正的原因。不是說你到了廟裡是,啊!就快樂了,那完全錯了!

到了這個地方,然後你修,修什麼?修快樂之因。而眼前這個痛苦這是以往之果,正要如法地拿出你的正確的認識、意志,然後呢去修行。這個修行是一個苦事情喔!這我們必定要認識哦!你認識了這個,就沒問題了。就因為我們現在種種的誤解,產生了這個。所以一跑到廟裡,總覺得好像在那個地方袖手旁觀,看人家燒飯,看人家樣樣弄好了。然 (p167) 後呢我跑得來,張開口吃完飯,跑到佛堂裡去拜幾拜;然後早晨念它幾卷經;喔唷!我早晨幾點鐘起來,我打坐可以打多少時候,

六點鐘起來,我打坐可以打多少時候,這樣。然後這種呢,天上掉下來也不管,佛台上面滿是灰塵也不理,覺得修行。不是的呀!錯了!這個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要正確地認識。所以你正確地理解了以後啊,一再說,當然了,這個拜佛哪有不好的?是最好的事情!念佛,再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但是除了這個正行以外,最重要的這個正行的中心把握住,這第一點。這個時候是什麼啊?就是你苦苦地修行,這是件苦事情喔,你是在積這個樂因喔!除了這個正行以外,然後呢那個從早晨齋堂裡邊,所謂大寮,就是燒飯;然後呢淨頭就是打掃廁所,從最下賤的地方;乃至於跑到佛殿上面是香燈,伺候佛,沒有一樣東西例外,都是最好的修行。怎麼講呢?積樂因,積樂因啊!這個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啊!

p. 299 (3)

Otherwise,
【若不爾者】

假定你對這個不認識的話,欸,下面來了。

as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says, you either generate hostility or you become discouraged about cultivating the path, either circumstance interfering with applying yourself to virtue.
(p172) 【如《集學論》說,或生瞋恚或於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礙修善行故。】

你對這個不了解的話,欸,這個就論上面,菩薩們告訴我們哪,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受不了了,哎呀,這個修行還要這麼苦啊,唉!你說:「我修行跑來修行了,怎麼跑到這地方,還要叫我燒飯,跑到這地方還要叫我打掃廁所,啊,還要叫我做香燈,還要做這個!」好像都是人家,都要應該供養你那個樣的,這樣。嗯,錯了!錯了!這樣。乃至於說,被了這件衣服,好像人家,乃至於跑得來不向你拜一下,你覺得被了這件衣服,該受人家拜的一樣,錯了!

我現在的了解,一被了這件衣服,我就戰戰兢兢─啊!我這個心裡面跟這件衣服相應嗎?所以我常常說,一看見人家拜,我不是覺得他在拜我耶!我覺得他是個大善知識,提醒我,欸,說:「法師啊,你現在撐那個清淨幢相,你的心裡面跟那個清淨幢相相應嗎?」哎呀!我警惕得不得了,這是個佛陀來警告我。啊!戰戰兢兢啊!這樣。然後我跑到這個廚房裡去的時候,我不但要去做一下,哎呀!人家居士們辛辛苦苦,他省吃儉用送到這個地方來,這樣啊!那我趕快呀,當然做,不但我自己去做,壞的我自己吃,填飽肚子趕快去修行。然後呢下來以後馬上去打掃廁所,弄好了以後啊,馬上香燈。處處地方淨除我的以往的惡習,然後這個助行來增長我的功德。你就不會在那兒,總覺得:哎呀,這 (p173) 個不對勁,那個不如理!你沒有這種心情的話,這個瞋恚就生不起來了,這第一個。

還有呢,這樣狀態當中的話,你對這個修道的話,就覺得:啊!打起精神來,這個都是為我啊,積聚資糧,淨除這個啊!你就不會怯弱了。要不然的話,做一點小事情,哎呀,這個不行,是那個不行。你所以不行的原因是為什麼?是的,容或你體力不足;還有呢,就是你認識不夠─認識不夠,那沒辦法好想了。所以前面說最佳對治,無知的對治─要學,如果這個不認識的話,那跟佛法是絕緣的,沒有緣的。你努力去學,了解了以後,那時候才曉得:啊!沒有錯,你唯一的辦法,必定要如理地了解,如理地了解,如法行持。那個時候你就發現:原來啊,我在這裡花一點小本錢哪,是賺大利益!是,本錢一定要花的,但是賺回來這個利益是不得了的。你一看見這一點哪,就像做生意人一樣,這生意越忙他越開心哪,越高興!我們現在不了解的話,哎呀,做了一點事情啊,就是這個「怯弱」現起來了。所以下面說,你對這個如果不了解的話,不能以苦為道的話,對於這個修道,就產生這樣,那障礙種種善行,說「即能障礙修善行故」。

Moreover, some sufferings will be caused by others, and some will be produced by your former karma, whether or not you strive at the path.
【此復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諸苦,無論於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

這個苦有兩類:或者由別人生起;或者有很多苦啊,這個不管你修道、不修道,對不 (p174) 起,你宿生造了這個苦因,它總歸要來的。

Some, as will be explained below, occur when you engage in virtuous activity but do not occur when you are not so engaged.
【又有一類如下所說,由修善行始得發起,若不修善則不發生。】

另外有一類苦,則是就修行才有的,不修行哪,它不會發生,不修行不會發生。譬如說,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現在要修行了,跑到廟裡了,喔喲!早晨三點多鐘要打板,這麼冬天哪,你啊,又不能讓你說,「哎呀!我多睡一會。」打了板就得起來,就是這樣。平常的時候,覺得累了跑去躺一下,不行!然後呢做任何事情,的的確確這種事情啊,如果說你不修行,不會有這個。平常的時候,我要想吃什麼,要想玩什麼,就是稱我的心意,而現在樣樣都不行。頭髮嘛剃得光光的,身上的花花綠綠的東西都剝掉,你要看電視也不行,看那個,那個東西,沒有一樣東西,然後還要去做這個,這個都是修行來的。

For the time being, you cannot dispel the sufferings definitely produced by the power of former karma and immediate conditions. You must accept them when they arise, because (1) if you do not do this,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suffering, you have the suffering of worry that is produced by your own thoughts, and then the suffering becomes very difficult for you to bear; (2) if you accept the suffering, you let the basic suffering be and do not stop it, but you never have the suffering of worry that creates discontentment when you focus on the basic suffering; and (3) since you are using a method to bring even basic sufferings into the path, you greatly lessen your suffering, so you can bear it. Therefore, it is very crucial that you generate the patience that accepts suffering.
【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此等暫時無能遮止,起已必須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則反於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別更生心苦極難堪忍。若能安忍雖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若於此上更持餘苦助道方便,則苦極微而能堪忍,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為切要。】

第一個,說明為什麼要必須受這個安受苦忍的道理,這個道理我們必定要認識。這一 (p175) 點哪,尤其是我們在座的諸位,決心想修學佛法的,這個概念必定要了解!更深一層說,更推廣一點來說,任何一位真正想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必定要了解。你如果不了解,你不能安受這個的話,佛法不談,修佛法不談。

現在我們再看一下,說就像上面所說的,或者由於宿生的業力,這個教我們要必須淨化的;或者「現前緣增上力故」,眼前種種因緣。為什麼?你要修行啊!修行嘛所以要衝破你以往的無明、宿習,是啊,所以必定要針對的這個。像病一樣,如果生了瘡,要動那個刀來割,如果在裡邊要吃藥,哎呀,那個東西,沒有一樣東西例外的;心病亦復如是。由這樣的緣故增上而生的,是你要去求它,這樣去努力,這個決定要來的,絕對沒有方法遮止它的!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它生起來的時候,你必須要忍受,而且要什麼?「安然忍受」。實際上我們誰也都在忍,哼呀、哈呀、叫冤哪,那個不行,那個不行!要心裡安然,不但安然忍受,安然忍受還要安然忍受的條件喔!條件下面講。

現在說,假定你不能在這個上面安忍的話,那個本來原來的苦,因為這個苦你不了解,然後非理分別、非理作意,結果啊這個苦本來是無法避免的,加上你現在非理作意,心裡面更苦,哎呀!那是痛苦不堪。現在我們不妨拿一些事實來說明一下,我們常有這個感覺,你本來好端端的,然後呢你心裡面動了一個非理作意,哎呀,自己覺得啊,想得這 (p176) 個……煩惱當中去盤煩惱,就是腦筋裡面這個。結果啊你越想越煩惱,越想越煩惱,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吧!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小小的譬喻,譬如說我跟某人吵架了,然後吵過嘛就算了,等一下我跑過去一看,欸!這個人在旁邊說話。他本來好端端地無關緊要,你也在好端端的,你就心裡:咦,這傢伙又在那兒說我壞話了!然後你想:欸,他一定是!你越想啊心裡面是火氣越大,對不對?欸!就這個樣。

再不然的話,沒人,你也不跟人家吵架,你好好地在做事情,你滿好地做事情,你覺得:唉!我本來在那兒好端端的,跑在那邊修行!像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修行的本質沒摸清楚,他以為:喔!修行嘛,就是好像離開了家,跑到這兒安樂的,我結果跑到這兒還在受苦!結果啊心裡面又在那兒嘀咕嘀咕,事情已經做完了,他還在那兒嘀咕不已,哎呀,坐在那裡愁眉苦臉。我想我們有這個經驗吧!再不然的話,你在那兒忙,看見別人在那兒好像閒:嗯,他那個偷懶!這種都是非理作意。這個苦本來就是無法避免的,結果偏偏你啊在火上加油,心裡面再增加一個,害了,害了!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你反過來,你不走這個非理作意,這個就是邪分別。說平常我們說「你不要分別」─不要非理分別,邪妄分別,這個不要;然後呢你如理分別,去安然忍受它。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它那個苦還在,並不是說安然 (p177) 忍受這個苦沒有了,它沒有退。但是呢,你能夠不非理作意,因此這個外面那個苦,它不會引生你內心上頭的剛才這種非理作意憂惱,第一個。好了,這個苦最多只有這樣!

更進一步,如果你在這個上面能夠「持餘苦助道方便」,把這個苦反過來能夠幫助你的話,那這個苦就變得很小,你就很容易忍受。這個還是說一個比喻,就像剛才說的那個作生意,這最現實不過的事情。作生意省力嗎?不省力耶!苦得很耶!但是因為你心裡邊有一個感覺,覺得:這是賺錢哪,這是你該做的啊!所以你不但不把它看成苦事,而且策勵你,這幫助你去推動你去作這個生意。換句話說,推動你找這件事情做,如果這件事情辛苦的話,推動你去辛苦,對不對?現在我們跑到這裡來,也是作生意,作什麼生意啊?賺的是佛法的法財,就把那個煩惱要換出去,把那個正法要把它換進來。世間的人把那個商品換出去,把那個錢換回來,我們也是一樣的呀!我們對這個東西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然後我們一天到晚是忙,還就找它去咧!所以在這個上面哪,把這個苦作為助道的方便,就像作生意人去忙一樣,結果是你越忙是越起勁,越忙是越快樂。有沒有苦?有的,那時候你感覺的苦,欸,變得很小了,變得很小了!這是我們人人有的經驗。

所以我們不妨還運用一個常提的一個故事:喔!這個小孩子牙齒痛了,哎喲,痛得……一看見一個糖,眼睛瞪得大大的。過了一陣子他要吃糖,欸,不讓他吃啊,他還不行咧! (p178) 到那時候他雖然牙齒痛,還吃得個起勁,就是這樣啊!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對的,要苦的,但是呢你的的確確要體會到裡邊的樂,這種狀態當中的話,那一點的小苦擋不住你。「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所以這地方就告訴我們哪,我們用什麼方法去策發它,這個事情是絕對重要!絕對重要!

現在道理有了,說是的,我們必須要受。這個概念很重要哦!我們往往弄得後頭,哎呀!覺得不對就退心了。現在想想看:退心的結果是什麼?後面在精進上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這地方不妨提前來說,你退心的結果啊,安樂並沒有增加;安樂沒有增加,結果呢,大苦是大大地增加。所以我們在這地方,必定要把這個道理如理如法地反覆思惟、觀察,在內心當中生起如理,還有如量,如量就是定解。到那個時候的話,你自然而然什麼苦都不怕,不會退怯,然後呢精進自然提起來。這兩樣東西有了,佛法在你手上!現在我們下面看:

The way to develop acceptance has two parts:
【第二引發方便分二。】

欸,對了,那麼怎麼樣引發那個忍辱、忍波羅蜜的,忍受這個,安受苦忍的這個方法呢?它有兩點:

1. Rejecting the idea that when suffering occurs it is absolutely unpleasant
2. Showing that it is appropriate to accept suffering
(p179) 【① 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② 顯示其苦理應忍受。】

第一個,當苦生起的時候,你一向把它不能忍受、不歡喜,這種執著、這種心理狀態破除。進一步,說這個苦啊,不但是不歡喜它,而且還應該忍受,還要歡喜它。下面我們看,第一個:

If you can remedy a situation wherein suffering occurs, you do not need to feel that it is unpleasant. If you cannot remedy it, it is not helpful to find it unpleasant, so there is no need for, or effectiveness to, your displeasure; there is even a disadvantage.
【◎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則其意無須不喜,若不可治縱不歡喜亦無利益,非但無益且有過患。】

他一步一步地來,第一個先看,這個苦能不能對治它,換句話說,能不能把它消除掉。假定可以消除,那你不必不歡喜啊!你只要照著方法去消除掉,這就行啦!你何必在這地方不歡喜呢?對不對?所以我們說,臨淵羨魚啊是不如退而結網,你跑到河邊看見人家撈魚,你不要去羨慕,你趕快去撈;我們現在要求善果,可以求得到的,你趕快在因地上面去努力,不要等在那兒乾著急。說,反過來,快樂的事情是這樣,苦的事情也是一樣,它可以對治的,那麼你也不必說苦,你去找到了這個對治的方法對治它,你應該歡喜呀!說好像生了病一樣,哎呀,這個病痛苦得不得了!欸,現在居然找到了一個好醫生,這個好醫生一定能夠,哎呀,好歡喜喲!趕快去找醫生去。現在對這個煩惱心病亦然。

(p180) 反過來呢,說這個苦是沒辦法治的,既然沒辦法治的,你不歡喜,不歡喜有用嗎?也沒有用啊!不但沒有用啊,而且有過患。前面已經說過了,它本來就是苦的,身已經苦了,你心裡面如果是避開它還好一點,結果你心裡面這個苦上加苦,你不是自找麻煩嗎?實際上這個自找麻煩,就眼前講還是小的喔!真正的在這個裡邊、心裡邊這樣的話,影響是輾轉無窮輪迴的大苦喔,這個大的過患喔!所以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怎麼辦哪?欸,拿起力量來!

If you are very impatient, a slight suffering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bear, whereas if you minimize your impatience, you can endure great suffering.
【若太嬌愛,雖於微苦亦極難忍,若不嬌愛,其苦雖大亦能忍故。】

結:說一個總則,如果我們太嬌嫩,哎呀,太愛惜的話,一點點小的都受不了;如果說你不這樣的話,再大的苦也不怕。我們現在啊常常這樣的,稍微碰破了一點皮啊,針上刺破了,喔唷,在這上面小孩子一樣哭得個要命。不要說那樣,乃至於我們老遠就有人怕,老遠看見一隻蟑螂,哎喲,就害怕地在那兒跳,我也看見這種事情。那的確是太嬌了、太嬌了!這種情況之下,那是一點事情都不行。現在我們居然在那兒修行,要自己解脫,還要把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解決苦惱,把這個擔子承擔過來;自己碰得一點事情,哎呀,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哪,沒用的!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If there is a remedy, why be displeased? If there is no remedy, what is the use of being displeased?
(p181) 【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

對呀!如果說可以對治的,那去對治嘛;如果不能對治的,你在那兒不喜有什麼用場啊?

p. 300

And also: I shall not be impatient with heat, cold, wind, and rain, illness, bondage, beatings, and so on. If I am, the harm increases.
【又云:「寒熱及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太嬌,若嬌苦反增。」】

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啊,不管什麼,自然的寒熱、風雨、生病,乃至於別人傷害你、綁你、打你等等,不要太嬌嫩啊!如果你太嬌嫩的話,這是反而增加,沒有用啊!現在是我們哪,尤其是出家的同修們,是為了要想離苦而跑到這個地方來,如果在這個地方還要嬌嫩的話,的的確確趕快脫下這件衣服回家去。退一步說,在家人,說你要想修學佛法的話,那同樣的道理,假定碰見這種情況你透不過的話,你不必說:哎呀,我在修學佛法。那個時候說:哎喲,好好地把它努力哦!好好地把它努力!先把正確的認識心裡建設起來,欸,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