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07L9~P308LL1

手抄頁/行: #17 P38L1~P50LL5

音檔起訖:   130A_0147~130A_2715

廣論時時聽:        

(2) 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joyous perseverance. As explained above, since you produce, maintain, and increase all the virtues of the two collections in dependence upon joyous perseverance, the practice that develops it is very crucial. (p38)

【◎ 第二發生精進之方便者。如前所說,二種資糧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長,故修精進極為重要。】

像前面我們所說的,兩種資糧―福資糧、慧資糧,以及一切白法。實際上這兩樣東西包括了一切白法,一切的白法也可以說,總共不外乎這兩種福、慧資糧,圓滿了就是二足尊―佛陀。而這個一切的白法資糧,依這個精進而生,然後依這個精進而住,依這個精進而增長、而圓滿,所以修這個精進最重要。有了這個依處,然後你能夠進而完滿一切的福智資糧。

I shall discuss the system of the text of the grea scholar and adept Sāntideva,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noting that it is complete as well a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o sustain in practice.
【此亦唯見寂天菩薩論說,易解便修最圓滿故,當說此宗。】

那麼發起精進的這個方法,是在這個寂天菩薩說的、解釋的這個道理啊,說得最圓滿,而且容易照著它去修行。現在就把寂天菩薩告訴我們的修精進的方法,分下面這幾個步驟來說明。

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joyous perseverance has four parts:
① Eliminating unfavorable conditions that prevent joyous perseverance
② Gathering the forces of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③ Based on the elimination of un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being intent on joyously persevering
④ How to use joyous perseverance to make the mind and body serviceable
【此中分四,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

(p39)這麼一步一步來說。障礙先要把它拿掉,然後呢積順緣,然後有了這個兩樣東西以後,根據著這個去精進。有這樣的精進的,我們若身、若心,就能夠成就我們要做的一切事情。現在一步一步來,第一個先捨離這個障礙,那個是違緣。 。

① Eliminating unfavorable conditions that prevent joyous perseverance has two parts:
1. Identifying factors incompatible with joyous perseverance
【初中分二,① 明所治品。】

其次

2. Employing the methods to eliminate the incompatible factors.
【② 修斷彼方便。 今初】

這個精進的障礙,精進要所對治的是什麼呢?先要了解。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就曉得怎麼去斷除它,然後呢把所了解的斷除的方法,怎麼修習,就把它斷除掉了。現在說:

There are two factors incompatible with entering the path:
【◎ 不入道者略有二類。】

不能真正修行的有二種。

> (1) not entering even though you see that you can do the practice, and (2) not entering because you become discouraged, thinking, "How can I do such a practice?"
【一雖見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謂我豈能如是修習。】

有一類啊,看見可以修,但是呢他不去修。另外一類呢,心裡面怯弱,說:「哎呀!像我這樣,我怎麼能修啊,這個不行啊!」主要的有兩類。上說:

p. 308

Indeed there is also not practicing because you are unconcerned with whether you are capable or not, but this is irrelevant here since this explanation is for those pursuing liberation.
【雖尚有餘能不能修未嘗思擇而不趣者,然此是說求解脫者,彼非此說。】

(p40)是的,除了這兩類以外,其他的還有一些,還有一些能不能修而沒有思惟,沒有趣入的是太多、太多。可是我們現在這地方講的是什麼?就是說真正要求解脫道的那些人。對於那些連他懂都不懂,也沒有想到要修行的,這個不在此例,這個換句話說,他前面那個基礎根本沒有。我們到這地方要了解,這個基礎必定是道前基礎、共下、共中進入上士。真正進入到上士的那些人,是一定要求解脫,不但是要自己解脫,而且要幫助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去解決這個。所以前面所說的其餘那些人,不是我們這裡討論的。那麼現在我們這裡討論的,就是這個兩類。那麼這個兩類,第一種就是說他雖然看見可以,但是呢暫時沒有做,他為什麼呀?下面說:

Within the first factor, there are two possibilities: (1) you have the laziness of procrastination, thinking, "There is still time"; and
【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謂念後時有暇能修。】

第一個,說第一個推延,擺在後頭慢慢地來,這個也是種懈怠。他意思說:沒關係啊,反正後面的有時間,慢慢地來。這第一類。

(2) you are not procrastinating but you are overwhelmed by your attachment to inferior and common activities.
【二雖非如是,然於庸常諸下劣事,貪著覆蔽。】

第二類雖然不是說慢慢地來,他要修的;修是要修的,可是啊他對於平常下劣的事情貪著難捨。不但是這個貪著難捨,主要的原因,為這個貪著的事情蔽覆,這是最可憐的一 (p41)件事情。他看不見大的利益,就被眼前的小小的利益擋住了。哎喲,這一點小小的苦樂,他就在那裡,哎呀,小小的事情就放不下。說實在的,眼前我們都是這樣。所以說真正可憐的,為什麼叫愚癡呢?他主要的原因就這個樣。我們未嘗不想求殊勝的利益,但是呢對這個殊勝的利益就認得得不清楚;因為認得得不清楚,所以在這個上面被它覆蓋住了。總覺得,唉呀!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人情又放不下,錢財又放不下。這樣更進一步嘛,這個身體又放不下,外面的話嘛,等一下親友呀,什麼東西,哎呀,這些東西。這個害了!所以主要的就是這兩類。

In this vein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The factors incompatible with joyous perseverance are said to be laziness, adhering to what is ignoble, and self-contempt out of discouragement. 【如《入行論》云:「說其所治品,懈怠,耽惡事,自輕而退屈。」】

一共有三樣。說「懈怠」,懈怠就是推延,暫時不做,馬馬虎虎。「耽惡事」就是這種下劣的事情,實際上這是壞事情啊!眼前看起來是下劣,實際上這是壞事情啊,實際將來是把我們拖累在生死當中,受無邊大苦的。還有呢,自己覺得:哎呀,我不行啊!這個三種原因是不能上進。

Cau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aziness are indolence, attachment to the taste of inferior pleasures, craving the pleasure of sleep, and a lack of disenchantment with cyclic existence.
【能生懈怠之因者,謂諸懶惰味著微樂,愛睡眠樂,不厭生死。】

所以這個「能生懈怠」―這個懈怠就是精進的相違對治品,這個原因是什麼?幾樣 (p42)東西:懶惰!這個懶惰很容易解釋:哎呀,就是提不起來,「唉、唉、唉!」就是這樣,平常的時候。這個東西是最麻煩、最嚴重!最麻煩、最嚴重!你說它好像找不到什麼大害處,所以這個聖人為什麼最痛惡一些鄉愿?這個鄉愿的背後一定是這個,一定這個東西,欸,就是這樣。那麼然後還有呢,「味著微樂」,就是眼前的這種小小的貪著難捨,最可惜的,不了解。那麼下面是這些愛著睡眠,就是我們欲界生死的話,就是這樣的,這個是最難捨的。反過來說,不了解生死的真正的本質,因為不了解所以不能厭離,不能厭離。如果我們了解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絕對不會貪著,絕對不會生不起厭離心來的。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Laziness arises from craving based upon indolence, enjoyment of pleasure, and sleep, and from a lack of disenchantment with the suffering of cyclic existence. Some assert that the first two lines indicate the form that laziness takes rather than its causes.
【如云:「懶惰受樂味,愛習近睡眠,不厭生死苦,當生諸懈怠。」有釋前二句文,謂明如何生起之相。】

另外有解釋,說這個上面的兩句啊,是說為什麼生起懈怠的原因的。那沒關係,反正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根本,去對治它,解決,就行!那麼所以了解了說:哦!這個對治的,我們正要對治的,換句話說這個精進的障礙是哪些,了解了,進一步呢我們要去對治斷除它。

Employing the methods to eliminate the incompatible factors has three parts: 1. Stopping the laziness of procrastination 2. Stopping attachment to ignoble activities 3. Stopping discouragement or self-contempt
【◎ 修斷彼方便分三。】

(p43)有三個步驟,把上面三樣過失把它斷除掉。

Stopping the laziness of procrastination: This involves the following three meditations:
【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種。】

破除這個推延,「哎呀,慢慢地來,慢慢來!」分三方面:

you contemplate that the body you have at present is rapidly disintegrating, that after death you will fall into miserable realms, and that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find an excellent life such as this one again.
【謂已得之身速當壞滅,命終之後墮諸惡趣,如此人身極難再得。】

分三部分。所以要曉得啊,我們已經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唉!很快就壞滅啊,很快就壞滅啊!這樣啊,這是快得不得了啊!儘管我們已經聽見了這個道理,但是如果不經過思惟,不經過思惟修習而養成功這個串習的話,力量還是沒有的。聽是聽見了,哎呀,講的時候很有道理,然後翻開來書的時候策勵一下,停下來就沒有了。結果呢,就眼巴巴地把一生空過,這樣。所以這個事情啊,不妨在這個地方再提一下,我們現在想一想看,不要說已經七老八十歲,大部分你們都三十上下,眼睛看一看,想前面三十年的事情啊,一眨眼,就這麼一眨眼。我們平常做事情就是這樣的,說:「哎呀!沒關係,擺在明天。」不妨大家想一想看,我們擺在明天的事情,往往是一擺,不曉得擺了幾天了。好囉!到後來了無影蹤,所以這個事情啊絕對不能推延!

不但如此哦,而且下面一步,你這麼一推延的話,這個生命失去了以後到哪裡 (p44)去啊?對不起,「墮諸惡趣」。哎呀!現在耽著一點點微小的好處,結果在這個惡趣當中受大苦呀!還有啊,唯一的修行就是這個人身,一旦失去了,對不起,那再也難得。怎麼會得到這個人身的?一定要努力地持戒,是根本因,然後要布施、發願等種種的圓滿因,才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假定要想再得到的,我們只要觀察一下,眼前我們心理狀態是什麼?眼前停在那地方懈懈怠怠,將來就能得到了嗎?這個三點哪,你只要認識了,一思惟、一觀察的話,這個推延懈怠是絕對會破除的,絕對會破除的。唉!絕對不會說還要要忙這個,要忙那個;忙這個、忙這個把我們送到地獄裡面去,這種都不要。自然而然,你真正地能夠肯這個上面去努力的話,就對了!

所以我們平常說,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其實這裡面只有一樣東西不應該放下的,什麼?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教誡。這個地方說:「哎呀,不行,不好意思。」其實只有一件事情是真正不行的,就是要討好佛菩薩。實際上真正討好佛菩薩,才真正對我們自己有利。平常儘管那些啊,唉呀,親友、施主把你捧得好好的,結果捧完了以後,下次大家―這一世啊在這個地方捧,下一次大家一起到餓鬼、地獄、畜生當中去捧,那是一無是處啊!所以我們千萬要注意啊!

Meditation on these stops the laziness that holds to the notion that there is plenty of time, thereby generating the conviction in your mind that there is no time to spare. These three meditations were explained earlier in the section on the person of small capacity.
【由修此三能除執為有暇懈怠,引發恆覺無暇之心,此三於前下士之時,已廣宣說。】

(p45)由於修習這三樣東西的話,就能夠把上面所說的推延懈怠,說「還有空、還有空!」的這個就能夠破除掉了。因為你一直在思惟觀察,所以你現在心裡的現行,這等流是一直是這種狀態。那麼這種狀態一直感覺到:哎呀,趕快要死啦,死了以後要墮落惡道啊,然後以後得到人身是極難得!你一天到晚就感覺這種心。然後這種心生起來了以後,你現在曉得了,哎呀,一心一意地趕快修行,自然而然你策發這個心。策發了這個心,你剛才說的,哪怕你睡覺,它也在增長,就這麼個好,這麼個妙!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了,在前面道前基礎跟共下士的時候,道前基礎講的是暇滿人身,共下士一開頭說的念死,這個很清楚,很清楚。那麼

Stopping attachment to ignoble activities: You see that the sublime teaching is the source of endless joy in this and future lives, and that you lose its great purpose when you are distracted in idle chatter and amusements which are the source of much pointless suffering later. Meditate on this and stop your attachment.
【二破除貪著惡劣事業者,應觀正法,是能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無義狂談掉等散亂,是能失壞現前大利,引發當來無義眾苦無依之處,修習對治而正滅除。】

第二是什麼呀?我們對於這個下劣的事情放不下,下劣的事情。說起來這個下劣的事情包含太廣、太廣,我們眼前都是這個。世間的人哪,就世間人的放不下:哎呀,女兒還沒有嫁,媳婦還沒有娶,然後呢這個事情、那個事情。那麼我們出了家以後,亦復如是,乃至於說修行還要這個假借色身,這個身體還是很重要,忙了個半天,還是忙這個上面。結果啊,雖然嘴巴裡面說假借修真,弄了半天是認假為真啊,都是這個毛病。乃至於更進 (p46)一步說:哎呀,我是大乘,行菩薩道要度別人。結果並沒有度人啊,被人家度了去了。唉!這東西都是好可憐,也好可惜,沒有如理如法地正確地了解。今天我們很高興懂得這個道理以後,不在自己身心上面觀察,然後就說:「你看!一點都沒錯,這個法這麼好,這個傢伙不對、那個傢伙不對!」我們也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所以任何一點,我們務必要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後在自己身心上面是觀照、淨除自己。這個,這些事情都是惡事,要破除!

然後你認得了以後,下面更應該認識的什麼?嘿!這些一向不認識的惡事情,是你覺得快樂,實際上呢給你大痛苦的。你要的快樂是怎麼辦呢?要由修習正法,這個正法才能夠出生現前的、將來的,乃至於究竟的喜樂,而且這個喜樂是無量無邊、究竟圓滿的這個因。而眼前這種小事情啊,除了正式修行以外,世俗的固然不談,眼前我們平常的,「無義狂談,掉等散亂」哪,這是的的確確,我覺得我們真正進入佛法當中最難對治的,看起來也是最小。什麼?大家沒有什麼事情,欸,坐在那裡聊聊天。啊!一生就這樣空過掉啦,一生就這樣空過掉啦!「無義」,有真實意義嗎?有真實意義嗎?看起來好像,哎呀,大家還在那裡談佛法,喔唷,某家長、某家短,哪一個好、哪一個壞,毫無意義呀!這個都是什麼?心裡邊不如法的狂亂的結果啊!所以剛才最後一點說,今天我們有幸而懂 (p47)得了,趕快在自己內心上面去對治啊!是,我們想了一個道理,大家討論、討論,這個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我們現在是真的這樣嗎?不是啊,沒有用啊!這是掉舉散亂。

這種事情都是什麼?「失壞現前大利」,眼前的大利也壞掉、失去,將來呢引發這種毫無意義的無邊大苦,都從這個上頭來。為什麼說失壞眼前大利啊?注意哦!眼前的「大利」,我們真正修行人眼前的大利是什麼?清涼。對不對?要解除我們內心的煩惱惑,這個第一個―持戒,戒的對象就是戒這個東西呀!就是我們現在心裡面,哎呀,坐在這地方啊,覺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哎,跑出去跟大家聊聊天吧,就覺得滿快樂,這就是煩惱的狂掉散亂。我們首先必定要認得它,然後你能夠依正見,下決心不要隨它而轉,這個叫作戒。這個是眼前的利益,你當下就調伏這個煩惱,調伏了這個煩惱就不被煩惱惑所擾亂,這個叫作清涼。因為你這樣的話,就從煩惱當中得到達到解脫,戒的定義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才談得到定、慧。眼前的,你有了這樣的話,將來更是無邊的大義啊!所以了解了這個,這個是我們應該去觀察、修習的正法,就對治上面這個毛病,耽著毫無意義的下劣事業,把它除掉了。所以: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How could you abandon the source of infinite joy, the highest of pleasures, the sublime teaching, and delight in distractions and amusements that are the causes of suffering?
【如云:「棄妙喜正法,無邊歡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

(p48)現在你不是要好嗎?是啊!要歡喜這好的事情吧?你要好的、歡喜的這種事情的話,那麼你就應該下這個好的、歡喜的因啊!現在你卻是放棄掉了這些正法,這個正確的方法是種下好的,將來結歡喜果的因,你不做,反而歡喜這個苦因。什麼苦因啊?眼前這種散亂、狂談、掉舉等等,將來結苦果,啊!真糟糕!你能夠這樣地了知、觀察、修習―好,破除掉了!那麼,前面那個不趣入,那個推延懈怠解決了。下面呢,退屈、自輕,怎麼破除法啊?

Stopping discouragement or self-contempt: It is not enough just to delight in the sublime teaching after you have stopped your procrastination and your attachment to ignoble activities; you must train as a Mahāyāna practitioner. Therefore, if you become discouraged, thinking, "Someone like me is unable to practice that," you must eliminate this discouragement.
【三破除退屈或自輕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惡事已,雖於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為喜足,應於大乘精勤修學,故應除遣於彼怯弱,謂念如我何能修證。】

像上面這個推延、惡事那種啊除掉了,於是就正式地起精進修這個正法,但是這個時候還不夠、還不夠,應該怎麼辦呢?進一步,對這個大乘精進啊先要修學,先要修學。因為真實修大乘精進,有種種無量無邊的難行之苦在這個地方,等到你去修的時候,你如果不了解,事前沒有準備,你不能把這個違緣事先有所準備的話,對不起,到那時候不行。所以叫「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任何事情,你事先有了準備啊,你有了準備了,到那個時候來的時候你不怕啊!沒有準備,到臨時的時候,你雖然想去,哎喲,碰見這種事情 (p49)不曉得怎麼辦。所以進一步啊,這個地方要遣除對於修大乘行的這種害怕,自己自輕。怎麼個自輕法呢?說:「哎呀,像我這樣啊,怎麼能修這個這麼大的事情啊!」這個概念事先先要認得,然後有正確的方法把它拿掉,下面這三點就特別指這點。

Stopping discouragement or self-contempt has three parts:
1. Stopping discouragement about the goal.
2. Stopping discouragement about the means to attain the goal.
3. Stopping discouragement because wherever you are is a place to practice.
【此中分三,於所應得破除退屈,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

第一個是「於所應得」,我們現在應得的什麼?佛,就是無上菩提之果。哎喲!這個「佛」,說難得不得了,我們怕;欸,怎麼個把它破除。第二個呢,是,現在我們要修學,不怕了,要去修學,可是要得佛的果報,要下這個果報的因行啊,這個因行就是我們學的方便。就是換句話說,欸,這個方法上面,學佛,一想:哎喲,學佛要做這麼多的事情啊,唉呀!這個又害怕,這個怎麼去破除它。第三呢,破除了以後,你正式去行持的時候,在那個修道的過程當中,說唉呀,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要做這麼多的難事,這個又害怕。

一步一步地告訴我們,指出這個真相,欸,他如理地了解了以後啊,自然而然你到那時候,不但不怕,而且你會勇悍無比。倒反而據我所知,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對你那個退屈反而害怕,就害怕退屈。你們仔細地看,所以這個教法的圓滿,啊,實在美極了!平 (p50)常我們就上不去,就是這種毛病,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懂;你懂得了以後啊,你反而害怕這個上不去,對你那個「上不去」反而害怕,一心一意只有上去!

其實天底下的事情很簡單的,就像眼前叫你打一針,你很害怕。如果你了解了說不打那一針的話,對不起,那個傳染病生到你身上的話,非死不可,而且死的之前痛苦難堪。哎喲,你曉得了,說這一針不得給你打,你跟人家拼命―那我一定要打那一針!現在就是這個樣,你了解了這個方法以後的話,你才發現:哎呀!經過這麼一點小苦的話,把所有的後面的大痛苦啊……不跟你打,你還不願意咧!就像我們眼前一樣的,喔唷!跑到那地方有好東西,因為你曉得它好,如果不分給你一份的話,你心裡面嘀咕個半天,最後跟人家吵架。現在這個道理也是一樣,所以真正現在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你要如法、如理、如量地了解這個。現在我們看,第一個就是我們往往會害怕的,指所得的果,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