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14LL5~P316L2

手抄頁/行: #17 P130L6~P156L10

音檔起訖:   132B_1758~133B_0650

廣論時時聽:        

Therefore, if you want to complete what you have committed yourself to do, cultivate three types of pride.
【是故願令誓願究竟,應修三慢,】

下面告訴我們,你要想誓願堅固,他有個好的方法,什麼?修三慢,這個妙不可言,這個妙不可言!那麼在正式解釋那個三慢之前哪,不妨有一件事情說一下。我們平常看那個經論上面,常常發現有一個事實,說某人哪,他以前出了一次家,然後呢不能如法地做,然後因為這個善根,雖然墮落了,然後呢出來,碰見下一個佛出世,那個時候善根成熟了嘛,他就成就了。大部分的地方,經常有這種說法。我們樣樣說:「對呀!」這樣。現在教你爬上去是真辛苦啊!「好、好、好、好,那反正我種了這個善根,將來總有一天會成熟的。」

這個事情要曉得,不是啊是自己告訴我們自己的哦!這件事情是就是說,幫助那些(p131)人,他萬一沒有辦法可想的時候,你就給他種了一個善根,它總遲早要出來的。對我們自己來說的話,你應該深入地了解哦!說種了這個善根以後,是,你如果不成熟的話,只要種下去,它遲早會成熟。現在這個裡邊,你必須比一下,在還沒有成熟之前,這一段時候幹些什麼?受無邊大苦。然後呢,最後沒有錯,它成熟了;成熟的時候,是不是天上掉下來你坐在這裡成熟了?沒有!然後你還是拼命去做,為什麼?因為你受了絕大的苦受,那個時候內心撐你這大的力量,我們願意嗎?我們現在所以上不去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怕那一點苦啊!所以這個是我們現在這個如理的教法,應該策勵的。所以對於自學來說,千萬注意、千萬注意!你幫助別人是莫奈何的時候,才是如此啊!

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那自然不一樣。說來說去一句話,你對圓滿的教法認識了以後啊,自然而然會引導到我們只有一條路。反過來說,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逼到你非走這條路不可,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而要想幫助我們逼上去,一個辦法:書本闔上來的時候,緊跟著在還沒有闔的之前,約束自己─哎喲,把那個聽見的不要忘掉。不要說還沒有闔書本,心已經想了:唉呀!怎麼還沒有下課,我還準備忙這個事情。那你注定一點用場都沒有,注定一點用場都沒有。你這個教法聽的時候都已經準備捨棄它了,到外緣一來,課一下,當然你捨棄它了,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嘛!所以你必須要在(p132)聽的時候聽對了,說:「哎呀!對啊,沒有錯!」你必定要把握得住,必定要把握得住!「下了課以後,我牢牢地拿著這個東西去!」你能夠這樣地努力去作的話,那才有機會哦!

所以前面那個所有講的道理,在這個地方都是它的基礎,都是它的基礎,那個基礎你如果不建立起來的,後面一定不行。所以你有了這個,然後呢牢牢地把握住,這個這樣地堅強的心,才能夠擋得住。同時在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我們精進第一個─擐甲,就是心裡面先披起來。反過來呢就是什麼?退弱。所以你還沒有作,心裡面啊這個甲已經棄甲,盔甲倒掉了,已經是準備打敗仗,準備逃走,當然到那時候非逃走不可啊!對這個概念先認識,然後呢,這個時候才談得到三慢。否則講那個三慢啊,還是口頭禪,還是飄在口上面。下面三慢是什麼?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You should have pride in three areas: Action, ability, and afflictions.
【如云:「於業惑功能,三事應我慢。」】

對於這個三件事情─業、惑、功能,對於這個事情應該生慢。嘿,妙咧!佛法裡面處處地方叫我們除貪、瞋、癡、慢、疑;但是啊,大乘佛法當中,卻是教我們利用這個貪瞋癡慢疑,來對治我們的三毒。前面說我們不忍,要瞋,瞋什麼?瞋我們的煩惱,對了!(p133)我們要貪,貪什麼?貪功德,對了,善法欲嘛!然後要慢,慢什麼?就在這個上面去慢,現在我們看看如何慢法。

Pride about action means that no matter who else may be your companion as you practice the path, you do not count on them but accomplish it yourself alone.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I alone shall do it." This is pride about action.
【其業慢者,謂自修道全不賴他為作助伴,唯應自修。如云:「謂我應自為,此即事業慢。」】

什麼叫慢?慢的行相就是「我」─我行、我高、我厲害。現在對什麼慢哪?對事業,這個業。說現在我要積的、造的什麼?善淨之業,這個業我來啊!一點不靠他人,不管別人,只有自己修,這樣。所以啊就像說:「我應自為。」欸,這個叫作事業慢。所以你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啊,平常我們做眼前一切的事情的話,你就歡喜都來不及。不要說:「喔唷,他不做。」嗯,他不作啊,他自己白白浪費了集聚功德的時間哪!我做,這個功德就是我的啊!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用得上「我」的時候。

Also Nagarjuna's 《Friendly Letter》 says: "Liberation depends on oneself; It never occurs through the help of others."
【《親友書》亦云:「解脫唯依於自修,非他於此能助伴。」】

解脫是靠你自己的,別人沒辦法幫你忙,是千真萬確。不要說人哪,佛都沒辦法,佛只能告訴你這個道理,還要你自己如法如理,聽了道理去做啊!

The thought, I alone shall achieve this without having any expectation of others," is similar to pride, so it is given the name pride about action."
【此是念其我當自修,不希望他,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p134)這個就是說,在這個地方策勵我們,說讓我們心心念念說:欸,這個靠我自己,我一定要自己去修,這不能靠他的;因為不能靠他,所以也不希望他。這個相跟慢相似,所以叫作慢,這個叫業慢,業慢。

這個《親友書》是龍樹菩薩寫的,實際上呢,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上面也說得清清楚楚。說我們應該怎麼如理思惟啊,說若我如不做的話,不得果報;若我不自做的話,不從他來。換句話說,我不做沒有果報;反過來,我不自做,絕對不會別的地方來,別人沒辦法幫你忙。而我做了以後呢,一定不會失去,就是業的定義就是如此嘛!所以現在既然你要好的果,就要好的業因啊!這個業因也沒別的,就靠你呀!所以別的地方,我拿「我、我、我」,我一來的話,這個慢就來了。欸,這個地方妙極了!他前面告訴我們拿掉它,這個地方就要利用它,結果利用它你成就了。所以這個地方,千萬我們真正應該提起來的,就怕你不提這個,這個叫作「業慢」,這個叫作「業慢」,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慢的地方。第二是功能慢:

Pride about ability means that you accomplish your own and others' welfare, thinking: Since living beings are under the power of afflictions, they are unable to achieve even their own welfare, much less the welfare of others. I am able to accomplish the welfare of both myself and others."
【功能慢者,謂諸眾生隨煩惱轉,尚不能辦自己利義,況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義而勤修行。】

(p135)什麼叫功能慢呢?功能就是有做了這個事情,就有功德,它有能力可以達到我們要得到的種種好處。說那個一切眾生都是跟著煩惱在轉,因為他跟著煩惱在轉,真正自己的利益都做不到。他是想要得到利益,結果因為弄錯了,在無明當中,結果害了自己。他自己都在害自己,還要談利他嗎?欸,只有我能夠,不但是自己利益自己,還能夠幫助別人哪!現在為了這樣的大好處啊,努力勤懇地修行。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The beings of this world, subject to the afflictions, cannot achieve their own welfare. They are not as able as I am, so I shall do it for them.
【如云:「此世隨惑轉,無能引自利,眾生非如我,故我應修此。」】

世間的人,都跟著煩惱在轉哪!連他自己的利益,都沒有辦法。那些人都不行,不像我這樣,嗨,所以我要!那個時候這個也是跟慢相似的。

p. 315

Furthermore, practice while thinking, "If these beings strive at lowly activities without interruption, why should I not perform the actions that will achieve the perfect effect?"
【又此諸人於下劣業且勤不捨,我今此業能引妙果何故不為,作是思已而正修習。】

你再看看旁人哪,為這種下劣、差得不得了毫無意義的事情,哎喲,忙、這個人忙這個,那個人忙這個,忙得個不得了。我現在忙這個事情,可以引發無邊勝妙大果,為什麼不幹哪!他們那些人種一點田,唉呀,忙得個要命;現在我能夠得到無比的佛果啊,為什麼不做啊!哎呀,早晨的的確確不要等到他三點五十分打板,我三點二十分就起來了,乃至於兩點鐘就起來了,哦,就這樣。然後他馬馬虎虎,正好我去幹哪!這樣自然你能夠如(p136)是思惟了修習。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If others perform lowly actions, how can I be idle?
【如云:「餘尚勤劣業,我如何閑住。」】

別人都忙這個毫不相干的,我怎麼可以停在那個地方呀!

However, when you achieve these two prides about action and ability, you should not do so with self-conceit, out of contempt for others. Rather, regard others with compassion, and do not mix in any pride.
【然修此二,非輕蔑他而自憍慢,謂應觀為可悲愍相,無慢雜糅。】

但是這個地方不是說輕視別人哦,自己驕傲哦!是說別人看見,唉呀,這個人真可憐哪!他不懂啊,我懂啊!所以這個地方是並沒有真正的慢。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I do not do it out of pride, I should have no pride.
【如云:「非以慢修此,自無慢為勝。」】

不是真正拿慢心,而實際上心裡面並沒有慢,這個才對的。

Thinking, "Others are not capable; I am able," again resembles pride, so it is labelled "pride."
【由念我餘則不能,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因為這個地方,說這個是有功德的,別人做下劣的事情毫無意思的,所以說別人不能,真是可憐者,而我能夠,這種行相啊是跟慢相似,所以叫作慢,叫功能慢。那麼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315頁,上次講精進,已經講到順著這個次第,就是正式地講精進有兩個,一個是違緣,什麼是障礙我們精進的違緣,把它消除掉。然後呢消除了這個違緣哪,我們在精進之前,還要四樣東西─順緣,幫助我們精進的,這個四樣東西。那麼這個裡邊是,第一個勝解力,第二個堅固力。關於這裡啊,請諸位特別注意,佛法整個的中心是菩提心,但是要想得到這個圓滿結果的,最重要的是精進,是精進。

所以我們大家記住,一開頭的時候,特別經論上的證明當中,兩句話你們特別注意:「資糧善中,精進是第一」,在積聚資糧的時候,精進是第一;還有呢,「唯有精進是修學菩薩的唯一的勝因」,這兩句話。「唯一」,注意哦,就是這個!那麼經上面呢,反過(p140)來告訴我們,誰一有懈怠,那麼誰就不可能修習成功。這在305頁上面,大家,請大家再回過頭來看一下,305頁第六行,最末

p. 305 (6) [複習]

【《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精進第一。」】

在我們現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最主要的積聚資糧,而在積聚資糧當中呢,根本─精進是第一。由於這個,依於這個根本,依於這個資糧之善,其他的跟著而來;如果這個沒有,其他都沒有,這是第一個。然後呢,《瑜伽師地論》上面是跳過兩行,

p. 305 (9) [複習]

【〈菩薩地〉亦云:「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餘則不爾。」】

其他的不行,這個是論上面。

經上面呢,是最後一行,《海慧請問經》云,「有懈怠」,懈怠就是精進恰恰相反,那麼「菩提遙遠最極遙遠」,根本你就沒辦法碰到它。

p. 305 (13) [複習]

【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

布施跟慧那是六度,就是說就自利方面來,你一有這個東西啊,你自己根本沒辦法真正利益你自己。

【諸懈怠者無利他行。】

自利既不行,當然利他更談不到。那麼下面呢,

【《念住經》亦云:「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

誰有煩惱,煩惱的根本在哪裡?喏,就是這個,根本,唯一的、獨一的根本─懈怠。一有懈怠,好了,一切都沒有了。

當然,這個是就我們精進一度來特別來說明一點。所以諸位同修,或者是對整個(p141)的輪廓還並不了解,那必須從頭開始,好好地注意。其次在過程當中的時候,對於這個一步一步加深,乃至於到現在的精進,我們這個概念必定要把握得住,必定要把握得住,有正確的認識,那時候才談得到修學佛法。否則的話呢,所謂的修行,始終都是戲論。「戲論」拿我們現在來說,那是開開玩笑的,這個可是並不是跟別人開玩笑,而是跟我們自己開玩笑。而這個玩笑,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輕輕鬆鬆的,很輕鬆的玩笑;這個玩笑,是把我們長劫在生死苦海當中,在地獄當中燒、煮這個玩笑,這個玩笑是萬萬開不得的!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不要說在沒進入佛門談不到,進入佛門以後,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乃至於認識了,不從這個上頭實際行持的話,那始終是在這種狀態,這個是真正對不起我們自己的事情。

那麼,現在我們這裡繼續下去。修精進的時候堅固力,那麼要想堅固,令我們誓願堅固啊,應該修三慢。前面已經講了兩個,第一個是「業慢」,然後「功能慢」,現在呢,「煩惱慢」。第三行,315頁第三行,最後,

p. 315 (3)

Pride about afflictions means that with contempt for the afflictions on all occasions, you think, "I shall be victorious over these; they shall never defeat me."
【煩惱慢者,謂一切種輕毀煩惱,我當勝此,終不使此有勝於我,】

前面特別說明的,這個「煩惱慢」是什麼。就是說,煩惱是我們了解這是什麼,我們(p142)對這個煩惱生起高慢心來,就是:「我不怕你,超過你,壓服你!」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輕視」,這個是我們心理上面的一種概念,換句話心理建設;「毀」,要摧毀。由於這個正確的認識,建立了這個心理建設以後,進一步在行持上面,我們真正要做到的─輕毀這個煩惱。毀,摧毀,我應該勝過它,絕不讓煩惱勝過於我,這個就是煩惱慢的特質。下面看,

It means being steadfast after you have generated the courageous thought to destroy the incompatible factors.
【為欲摧伏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堅穩。】

為了要想降伏、摧毀種種所對治的─我們現在對治的,無非是說所知障、煩惱障,總的來說,惑、煩惱,這是根本。這個必須要的條件:「令心勇悍、令心堅穩」。那麼這個地方的勇悍應該說就是精進,特質是對善所緣,我們一定要分別、善巧善惡。所以這個精進不是說我勤勤懇懇努力,有很多人非常勤懇,哎,做起來比什麼人都肯做,可是,對不起,他在懈怠當中,在煩惱當中。我們看喏!世間那個壞人,啊,那些壞人做起殺人放火的事情來,比誰都精進哦!就是這個樣。然後呢,我們看動物,哦,這個螞蟻是最精進哦!一天到晚乒乒砰砰不停地跑。所以單單勤勞不是精進,精進是一定有它的特質在,就是說正確地、如法地、如理地、一點不錯地,在這一個法上面先把心理建立起來;然後由於這種心理呀,要毫不退怯,要能夠克服一切的困難的這一種心情,跟著身口的行為,所(p143)以這個叫精進。這一個地方對這一點要首先生起這個勇悍之心,而把這個勇悍之心「堅、穩」,堅是堅固、絕不動搖,穩就是絕不動搖。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I shall conquer all; Nothing shall defeat me. I, a child of the Victorious Lion, Shall continue to have this pride." Otherwise, if you lose courage, even a small incompatible factor will harm you.
【如云:「我當勝一切,不使誰勝我,諸佛獅子兒,應住此我慢。」若不如是而退弱者,障品雖小亦能為害。】

就是說,這種心裡面是什麼?「我要超勝一切,絕不為一切勝過於我!」為什麼?我們現在既然在這個地方,是發心修學無上菩提,這個是的的確確是真諸佛的真子,這個是獅子之兒,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我應該住在這一點上面,住在這一點上面!假定不這樣的話,你心裡面還沒有走啊,已經退弱:「唉呀,這麼難哪!怎麼這麼行啊!」心裡面這個怯弱,這樣怯弱的話,稱得上是獅子兒嗎?佛為法王,所謂「獅吼」,他不為一切所退,而能夠退卻一切,這個是我們必定應該如此的。所以,你一有了退卻的話,那你什麼都做不成,就算是很小的一點障礙的話,你也沒辦法,你也沒辦法。眼前我們太多小事情,哪怕叫你拿一個東西:「唉呀!我站起來,就是懶得站起來。」拿一個東西啊,拿一個東西啊!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Even a crow acts like a garuda when it finds a dying snake. If I am feeble, even a slight shortcoming will harm me. How can one who gives up, discouraged, find freedom from destitution?
【如云:「若遇死毒蛇,烏亦如鵬鳥,若我太軟弱,小罪亦為損,怯劣棄功用,豈能(p144)脫匱乏。】

這個我們真正能夠有啟發了這個大精進心的話,那任何東西都不怕,任何東西都不怕。否則呢,什麼東西啊,都這個會擋住我們,都會擋住我們。只要我們那個心能夠建立起來的話……所以說,如果我們心裡面太軟弱的話,一點點小小的罪啊,都能夠損害我們,都能夠損害我們。上面這個「死毒蛇,烏亦成鵬鳥」的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只要能夠心理建立起來的話,你不怕它,你不怕它!它一定能夠克服,它莫奈何你,你能夠克服它,這樣。本來鵬鳥那個是最了不起的,是專門對治這個的。現在假定說,你的的確確能夠生起這個慢心來─所謂這個「慢」,不是真正的慢哦,你不怕它,你能夠克服它,這樣。換句話說,我在心理上面先建設起來,「我一定要把你制伏,一定要把你殺死!」再多的東西,在你看起來,毫不在乎!就是你的心裡面先建設起來,你就能夠克服一切。

否則的話呢,對不起,你就算是、就算是要想做啊,那真正的東西你都碰不到。而是實際上沒有用的東西,你在這個地方逞勇敢,這個東西是毫無意思,這意思就是這樣。說因為你內心上面沒辦法生起這一種精進力量,而自己退卻、自己怕,你覺得:「唉呀,我很差呀!」這是怯弱一來的話,你就不可能挺起來,努力照著前面這樣去的話:「一(p145)切都要靠我做,我這樣做倒是有種種的殊勝的功能。」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沒有辦法真正地努力。既然沒有辦法在因地上面下這個正確的因,你怎麼可能得到正確的果。既然這樣的話,當然,你樣樣不如,就是樣樣欠缺,你怎麼可能從這個安樂當中得到圓滿的結果?反過來說,一樣東西都沒有。

Shara-wa said:
【霞惹瓦云:】

祖師說,

The happiness of those who cast aside the teaching does not exceed their happiness before doing so. Consider the fact that if you give up the teaching in this lifetime, you must hereafter undergo endless suffering. If you make no effort, the afflictions will not look upon you with compassion. Also, the remedy will not say, "You are unable to cultivate me, so I will complete the task for you." Even th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will not be able to protect you.
【「棄法之樂,較往昔樂全無過上,於現法中若棄正法,應思當來所受諸苦無有邊際。若自不能勤加功用,煩惱亦必不覺悲愍,對治不說汝不能修,我自圓滿,諸佛菩薩亦不能救。」】

這個大祖師,就告訴我們這麼說:是的,我們要修學佛法,這麼大困難,說:「唉呀!這麼大困難,我不行啊,不行啊!」所以的的確確,唉,我們說:「這樣的啊,唉!實在是現在的條件不夠啦,那麼慢慢地再來啦!」雖然說是慢慢地再來,實際上,就放下了就不做了。那個是什麼呢?「棄法」,捨棄正法,換句話說,不去如理修行。你所以不去如理修行,不能上進是為什麼?怕苦!反過來說,你想找一點快樂。結果呢,你不(p146)如法行持,真正得到的快樂,如何呀?比較一下,「較往昔樂」,說你放掉了這個法的這個快樂,並不見得好呀!並不見得好呀!但是,結果呢?說因為你放棄了,現在呢棄捨了正法,而現在棄捨正法的原因是你怕苦,想得到快樂,結果你真的去掉苦了嗎?放掉了法以後得到快樂了嗎?沒有,這第一個。而更進一步想,將來呢?這就嚴重了,這就嚴重了!你因為捨棄掉了正法,將來受無量無邊的大苦啊!永遠在輪迴當中,這個事情的嚴重啊!

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要曉得,一切法只有一個原則─如此因感如此果,如果你在因地上面不努力去做,絕不可能有這個相應的正果出現。所以,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去用功對治煩惱的話,煩惱不會有悲心的,說:「唉呀!我憐憫你啊,看你可憐,好、好、好!我就讓步了。」煩惱不會這樣,不會這樣!所以這個煩惱不會讓步。反過來呢,這個要想淨化煩惱的正確的方法說對治,這個對治的方法,它也不會說:「好啦!我看你可憐哪,你不能修啊,那我自己就圓滿啦!」絕沒有這樣的事情,絕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法本身法爾如是的。

進一步講人,我們說佛菩薩,佛菩薩儘管他是大慈大悲,不但他的慈悲啊,把法界一切有情,要把我們救出來;不要說我們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乃至於他的怨家。不要說(p147)已經成了佛,在因地當中菩薩,這個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要害他,他也都要救他耶!何況我們現在信了佛了,佛弟子。在菩薩在因地當中,他還沒有圓滿的時候都要救我們,何況現在成了佛囉!他不但是悲圓滿、智圓滿,所以他有足夠圓滿的,百分之百最圓滿的理解以及力量來救我們。但是對不起!除非我們自己去行持,佛菩薩也沒辦法救我們,這個我們要正確了解的。

所以這個地方,從任何一個角度告訴我們,我們要想解決自己的困苦,唯一的辦法,就是如理如量地行持。而這個之中最重要的─精進,精進!那麼現在精進呢就告訴我們這樣,所以這個地方說,對於煩惱要生起這個:我絕不怕它!而反過來,我要有這種勇悍之心:一定要克服它!如果說我們能夠這樣地認識,這樣的心理建設起來了以後,問題就好辦了。

If you apply the aforementioned three prides, even great incompatible factors cannot block you, so you must generate these three kinds of pride.
【若能生起如前我慢,障品雖大不能為障,是故應須發起慢心。】

假定能夠生起像前面所說的這種心力,這種心力,那麼雖然是再大的障礙,對不起!它沒辦法擋礙,沒辦法擋得住我們、障礙我們,所以我們必定要發起這樣的。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Against one who strives with pride, even great obstacles will be in trouble. So with a steadfast mind I will overcome my shortcomings.
【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難勝,故心應堅固,摧伏諸罪惡。」】

(p148)所以說,假定你能夠生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慢的這種功能,這個功效一旦生起來,再大的障礙,它絕對不會勝過你,不會勝過你。所以在這一點事情上頭,在這一個修對治的精進上頭,我們心裡邊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努力地建立起來,使它堅穩,然後靠著這個力量去摧伏一切罪惡。

Otherwise, if practitioners are defeated by their shortcomings, their desire to conquer the afflictions of the three realms will be an embarrassment among the learned.
【若不爾者,修行之人為罪所勝,猶願戰勝三界煩惱,實為智者所恥之處。】

這一段話,值得我們每一位同修啊,再三反省!假定我們不能像前面這樣說,說我們心裡有這個認識,然後根據這個正確的認識─注意哦!始終是第一個:「如理」,你自以為懂得很多,不如理的話,那一點用場都沒有,你走錯了;還有呢,「如量」,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還要夠量。假定你不能這樣做的話,自覺得是修行啊,結果修了半天,是「為罪所勝」。我們修是修什麼?淨除一切罪垢,結果修了半天,反而是增長罪垢,被罪過所勝哪,還在說,我要戰勝三界煩惱,還要自利利人,這一個實在是很可笑,很可恥!

所以,真正智者─這一個地方是佛菩薩,乃至於說稍微明眼一點的人,看起來都會笑我們,都會笑我們,這千真萬確的。說我們現在說起來是修學佛法的人,拿世間的標準來說,那都是高人一等的人。而佛法的特質要摧伏煩惱,然後淨化一切罪障,然後把自己(p149)這個理路了解了以後,就幫助別人,告訴別人;自己淨化了,不為煩惱所染,然後進一步地推己及人。結果弄了半天,現在自己都困在煩惱裡邊,一天到晚煩煩惱惱,說要戰勝煩惱,那不是開玩笑嗎?所以說,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If I am defeated by shortcomings, my desire to conquer the three realms is a joke.
如云:「我為罪所勝,勝三界可笑。」】

現在我自己都被這個罪惡所克服,居然說要想超過、要想克服這個三界,那真是可笑啊!那麼,這個最後下面說,

It is called "pride about afflictions" because you have contempt for the afflictions and then want to destroy them.
【此由輕毀諸煩惱故,欲為摧伏,故假名煩惱我慢。】

這個地方,他所以立那個「我慢」的名字,並不是真的跟那個煩惱相應,跟那個慢煩惱相應,而是說我們要摧伏這個煩惱,那麼不被這個煩惱所壓伏。平常我們看見煩惱,唉呀,這個心裡面就覺得:我不行啊!像前面所說的:「喔唷!要修的佛啊,又這麼個難行,要修學的佛的方法,要這麼做苦的事情,而時間又這麼長遠。」唉呀!心裡想想:「我不行啊!」自己就輕輕地怯弱而退卻了。結果呢,為煩惱所降伏。現在不、現在不!我絕對不怕它!把這個煩惱啊,根本不放在眼裡邊!所以這個地方「輕」─要去摧毀它,這種心情就跟那個慢相似的,前面已經說過了。是啊,我們要摧伏它,所以在這個上(p150)頭假名叫「煩惱我慢」,我不怕煩惱,換句話說。那麼,這個是第三個煩惱慢。

Some commentators to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explain this pride about afflictions differently, but I think the above explanation accords with the text.
【諸作釋者雖有異說,然覺此說與論相符。】

關於前面這個解釋,有不同的這個祖師們不同的解釋,但是這個裡邊比較起來,像上面那個說法,覺得跟原來這個論說得最相應,最相應。所以就把這個拿來這個地方解釋一下,說明一下。這樣地修學的話,我們精進當中,就能夠如法如理地做到了。

Thus, stop expecting something from others and put on the armor of doing it alone. That is, be confident and think, "Unlike me, others cannot do it. I can do it." When you practice with this perspective, you are sure that you will defeat the afflictions that they will never defeat you
【如是應斷希望於他,當擐誓甲願我自作,此復覺其非餘所能,唯我始能自負其任。如是見已,正修之時令心堅固,唯應向外摧伏煩惱,不令煩惱向內摧伏,】

這是第一點。就像上面所說的這一個,根據了這一點,那麼說現在呢,是的的確確這個東西只有我來做,只有我來做。這個你做,這個你得;別人做,你得不到。只要你做了,它一定有這個功效,一定不會失去。所以有了這個了解了以後,自己的內心當中,啊!就建立起這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們說心理建設,這個地方叫「擐誓甲」,擐甲精進─這一個東西,一定要我自己去做,這絕對不是別的人所能做的!實際上呢,別的人能做,可是對不起,別人做了以後跟你不相干哪,你的事情只有你來做啊!這是這樣。那麼而且必須要我親自負起這個責任來。以正確地、如理地見到這樣的一個實際狀態,然後(p151)經過了思惟、觀察,不斷地修習以後,使得自己的內心產生堅固,把這個正確地認識,而且達到非常堅穩的一種狀態。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一心一意地要摧伏煩惱,而絕不讓煩惱來控制我們。

說實在的,現在我們修行人最可憐的事情啊,說起來是說修行、修行,一天到晚在煩惱當中轉。而真正最可憐的不在煩惱當中轉,什麼是煩惱大家都還不知道。我們大家再回憶一下,想想看對不對?所以前面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這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哪,斷三過、具六想,那時候聞還根本談不到。它為什麼要具六想?第一個想是什麼?說我們在長夜無明、貪瞋癡三毒當中,居然沒有一個人曉得是我們在三毒,在貪瞋癡當中,這是第一種狀態。那麼一步一步,然後呢深入,一步一步地上來,告訴我們始終是這種狀態。乃至於我們有了正確的認識,開始修持,說對治的唯一的方法,一定要依著這一個戒、定、慧三個次序。

唯一的方法,一定要依著這一個戒、定、慧三個次序。而戒定慧三個次序,持戒,他不先說戒怎麼持,先告訴我們為什麼會犯戒。犯戒的四因,你們還記得不記得?記得記不得?第一個什麼啊?「無知」,一點都沒有錯,我們根本不知道。所以我在這個地方是特別……說起來也可以說非常慚愧、非常痛心的,我乃至於到以後,覺得極大部分同修跟我犯同樣的毛病,什麼?無知!哎喲,自己還覺得很修行;喔,我一天拜多少拜;哎喲,盤在那裡可以一盤盤幾個鐘頭;哎喲,我一天念多少佛;哎,一天哪,我吃一餐;我早晨幾點鐘起來,晚上幾點鐘這個樣。忙了個半天,真的對了嗎?我不能說你錯,但是真正的對錯,不在這個上面判斷的,這我們必定要了解!

我們必定要了解修行的特質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如何修行方法,這一個非常重要!(p154)說原因無非是要想從生死的苦海當中透脫出來,如果只想為我們自己,好,小乘羅漢也好!假定想幫助別人,那同樣一個理由啊!同樣一個理由,一個只管你自己,還有要把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救出來,問題是一樣的?你的煩惱就是他們的煩惱,所以你必定要對這個問題根本解決。那麼這個痛苦的根本在哪裡呢?假定你不知道,說修,修些什麼呢?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有很多人修行,「哎喲,我不怕苦!」結果你雖然苦啊是無益苦行,他因為沒有把握住這一個生死的根源何在。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在這個地方特別再提醒一下。你必定要了解,那你了解了以後,然後把整個的綱要、輪廓認識了以後,說現在曉得了:啊!原來這個痛苦的根源是業,業的主導是惑─就是無知、無明。然後呢,真正你只要把惑淨除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那麼為了淨這個惑起見,是有種種不同的方法,那個時候,你拜佛,拜佛對;打坐,打坐對;念佛,念佛對;是,當然你起得早更好,反過來說,你一天到晚睡大覺也一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當初「臨濟」的弟子,是臨濟吧,我記不起來了。喔唷,他那個時候,那個時候盛唐的時候,禪是最發達的時候。那個是臨濟呀還是……記不住了,反正「鐵牛」他很有名的一個禪師啊,大家那麼禪堂裡面瞪大了眼睛在那兒拼命用功,欸,結果他老兄跑到(p155)後面去呼呼睡大覺。哎喲,老師看見了說:「別人在那兒都用功,你在那兒睡大覺幹什麼?」跑得去一看,他根本就看見老師來,理都不理,就這樣。欸,結果老師說了幾句話以後,發現那個弟子─對了!然後呢出來:「你們看看!你們在那兒自己用功,你看看後面這個後生小伙子,你們用些什麼功?」大家覺得:哎喲!在那兒用了功半天不對。真的跑到後面去看看,他在那兒睡覺!欸,睡覺就是真的用功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所以說明了這個什麼?你真正把握住這個重心,你能夠把煩惱降伏,對了!不過這個地方順便一說,我們不要說:「哎呀,他既然這樣,那我也去睡覺去啦!」那你就完全錯誤,完全錯了!這是告訴我們,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重心在什麼地方,你如果重心把握得住的話,你用不管哪一種形式都對。就是這樣,這個是最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

現在這個地方所指的,修行最重要的資糧善當中,精進第一。那麼精進的特質是什麼?一定是修這個善法。然後呢,這個精進建立起來了,摧伏煩惱,是不讓那個煩惱來摧伏我們。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 316

and you consider that it would be a mistake to abandon your commitment after a while. Train yourself until your mind is steadfast in the desire to finish everything to which you have committed yourself after you have carefully examined whether you can do it.
【更思中途棄捨誓願所有過失。善思擇已,隨所作事,一切誓願悉願究竟,乃至未獲(p156)堅穩以來淨修其心。】

我們進一步該想一想,唉!假定說你修了以後,中間覺得:哎呀,不行!不行!然後說:「唉呀,不行哪!」你中途退下來的話,這一個過失,這一個患害,那是非常厲害,非常厲害、非常嚴重啊!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對這個道理,正確地善巧地思惟、觀察以後,那麼你做什麼事情,一定照著這個次第這樣去做。那樣去做的話,你使得你的要想做到的,一定做得到,所以令我們的誓願要得到究竟,得到圓滿。所以在你還沒有有正確認識之前,以及雖然認識了,不堅固、不堅穩,這一個時候努力地修習,努力地修習。所以,乃至於沒有獲得這個堅穩這個心的時候,要淨修其心,淨修其心。這個地方「未護」應該是「未獲」,應該是未獲,不過這個字我們還要去查一下看看。繼續下去,第三個力,堅固力下面以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