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16L3~P316LL1

手抄頁/行: #17 P156L11~P176L2

音檔起訖:   133B_0650~134A_1031

廣論時時聽:        

(3) Developing the power of joy. You develop the power of joy after the power of aspiration, an intense yearning, produces a joyous perseverance not previously present, and you have achieved the power of steadfastness (also called the power of pride) which causes the perseverance that has already developed to be irreversible. The power of joy means that when you first engage in an activity, you do it joyfully, and once you have engaged, you have a sense of being insatiable in that you do not want to discontinue the activity.
【◎ 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力,故應引發。】

什麼是歡喜力呢?前面說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這樣次第,由於引發了這個勝解,(p157)「勝解」的話,就是對於這個法的正確的認識而確定不為所動,這個叫勝解。那麼既然在這個地方引發的勝解是什麼?喔!對善法─原來這個東西有這麼樣的好處啊!啊!到那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就產生一種好樂之心,一心一意要在這個善法上面努力,那個心裡邊產生堅強、猛利的心情。那麼這個心一生的話,這個精進沒有生起來就生起來啦,生起來啦!生起來了以後,真實去做的時候,如果不堅不穩的話,慢慢地做起來會退的。所以進一步由於這個堅固力的話,使得生起來的這個精進心就不退、不退。

所以第一個是生起那個心;第二個,去做的時候內心當中堅固;還有一點,進入去做這個事情,因為你前面有勝解之力,而且有堅固之力,做的時候很歡喜。就是繼續不斷地向上,下面這個很重要喔!能夠對於我們所做的事業─這個事業就是修行的事業─不斷絕,不會中斷,乃至於「無飽意樂」,一直做啊,一直覺得繼續下去的力量什麼?叫「歡喜力」。這個地方講一下,這個地方講一下。

我們大部分的同修,我想大家都有這個感覺,大家覺得聽見了佛法:「哎呀,好啊!修行好啊!」一心一意地跑得來修習。結果剛開始來的時候是一鼓作氣,然後咬緊牙關衝將進來,弄弄、弄弄、弄弄啊,慢慢、慢慢慢……這個每況愈下,每況愈下。再而衰,這個氣衰了;三而竭,到最後啊洩了皮球一樣,一點都沒有了。不要說歡喜,痛苦無比卻(p158)是!放嘛又放不下,提嘛又提不起,怎麼精進法?欸,他現在妙了,不!不!進來的時候,固然先策發這個勝解之力;然後呢還沒有修的時候,把那個殊勝的見解,還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然後趣入了以後,就產生很歡喜的這個心情。這個歡喜不是別的歡喜,就是說對你所修的這個內涵。譬如說我們念佛,越念是越歡喜,是拜佛亦然,做任何事情也是亦然。不但歡喜,而且你越做越歡喜,因為它好嘛!因為是越做越歡喜,所以你就捨不得放下嘛,這個叫「歡喜力」,這個叫歡喜力。

所以古德們念佛的時候常常說:這一句佛號念起來「親切無比」,親切什麼?是我們人人歡喜的,哎呀!覺得親切,好歡喜,如果念佛的話。別的呢,沒有一個例外的,修行必須要的。它並沒有把「歡喜」那個名詞說出來,但是正規上去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有這個內涵,是越做啊是越快樂,所以叫「現法樂住」,所謂禪定的,這是為什麼他們成就的原因。

我們現在呢,說實在的,的的確確是宿有善根,宿生沒有善根不可能進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這個宿生的善根,這一世遇了緣了以後啊,它策發了。哇!然後這股氣就起來了,就像那個青蛙吹起來的時候,鼓了那個下面那個大大的這個像個氣泡一樣。但是,因為你沒有如法,不能如法地行持,所以吹、吹、吹、吹,那個氣就後繼無力,慢(p159)慢、慢慢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所以等到出家三年哪,佛在天邊,再下去,沒影子了。

現在不是,發歡喜力!那麼假定你做這件事情,越做越歡喜,叫你放掉你捨得嗎?我想誰都捨不得。不要說在這個地方,在前面剛開始講的時候,道前基礎講正修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個道理,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讓修行作為你的朋友,不要把修行作為你的怨家,還記得嗎?還記得提的這些故事嗎?那就是這樣。你會覺得是越修行越歡喜,就像看見好朋友一樣,哎呀!你看見了這朋友,就是會啊大家也歡喜。就像平常我們一樣,坐在那裡上課,不一定大家開心,然後下了課,欸,如果你覺得朋友聊起天來的話,聊得個沒個完。為什麼?歡喜嘛!它就有這樣的吸引你的力量。所以從頭一路上面都告訴我們這個,不過呢,越向後說得越清楚,現在在這個地方說得最透徹!

這個力量我們一定要引發,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引發了這個以後,好咧!這個力量是源源不斷,人家看起來是:「唉呀!你這種人哪,真是苦惱無比。」可是我卻是很快樂。所以古人一直說「貧道、貧道」,是身貧道不貧,窮沒關係。呃!哪怕沒地方住,我住在樹底下,住一宿、住一晚也可以。然後呢,的的確確雖然我沒錢哪,這討飯;討到好的固然好,討到壞的也一樣;討不到,餓也不怕!這個原因就在這裡,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儘(p160)管我們出了家了,樣樣現成,弄到後來還是塌在那裡呀,所以說「應引發」呀!那麼進一步要引發修學善法當中,所得到跟法相應的法樂,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那麼這個法樂怎麼樣的?

With respect to how you develop this sense of insatiability,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Like those who want the pleasure that results from play, Bodhisattvas are passionate about any activity they have to do. Insatiable, they take joy in their work.
【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

就像我們做事情一樣的,這個做事情像玩一樣。哎呀!因為玩得快樂,所以你越玩是越快樂,越玩是越快樂,怎麼樣也不覺得滿,不覺得夠,要這樣好耶!所以我們看看佛陀的因地當中,的的確確他生生世世做這種事情,我們看起來:「唉呀,捨頭目腦髓!」他假定真的把它看成苦事,誰願意做啊?沒有一個人願意做的,說實在話。現在真正問題在哪裡呢?始終是這一個。

所以前面在忍辱波羅蜜當中,第三個諦察法忍當中,說得很清楚,「不解無其欲樂」。現在我們修行最苦惱的事情,最大的障礙,說實在的,並沒有真實地了解佛法的特質在什麼地方。然後呢我們聽見了一點名詞,摸到了一點行相,自己覺得修行,乒鈴匡啷啷撞進去,佛法的特質在哪裡啊?不知道!因為你不知道,照著我自己的心裡想:唉呀,(p161)我覺得我去苦行;我覺得我去念佛;我覺得我去拜佛;我覺得我去參禪。結果參禪的人哪,跟兩條腿過意不去,哎呀,盤了個半天哪,越盤越痛、越盤越痠。如果是大幸而克服了以後,以後跑得人家告訴去:「嘿!我能夠盤兩個鐘頭。」其實盤兩個鐘頭在幹什麼啊,誰都不知道!最大的情況呼呼大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你不妨去看看喔!

當然我不是說盤腿的人都是這樣,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剛才一再說明了這一點,一再說明了這一點,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佛法的特質什麼?你要了解它的內涵,的的確確你有一種無上的妙樂在裡頭,這個就是歡喜力。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不要說在那個地方盤兩個小時,二十個小時;在前面說的,時間長不是害怕的原因,對不對?痛苦才是!一分鐘的痛苦都受不了。快樂的時候,如果是快樂的話,我們就怕時間短呢,越長越好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有這個認識。

所以在修「其因之業亦應無飽」,不對、不對,這個我們還沒有說到那地方。喜此業無飽,

So strive with an attitude like that of children who engage in play without being satiated. That is, you must be just as insatiable about what causes pleasurable results as you are about the results themselves. For, if ordinary persons strive even when they are uncertain whether they will obtain a pleasant result, what need is there to speak about activities which are certain to bear pleasurable results?
【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又如樂果無所飽滿,其因之業亦應無飽,如諸俗人於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豫且策勵轉,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p162)樂之果。】

下面說的,所以對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努力啟發這個歡喜之心,歡喜什麼?法,跟法相應。那個就像小孩子玩那個事情,他小孩子玩的事情啊,他永遠沒飽滿的。在趴這個地上,你別看他,唉呀,你叫他進來啊,他還不願意,唉呀,苦苦惱惱、拖拖拉拉的。其實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都是這個樣。唉呀!我們說起來真是可憐哪,我們在世間的標準來衡量是大人,拿佛法的標準來說,我們能夠像小孩子已經不錯了喲!我們像小孩已經不錯了喔!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夢都沒有醒啊,眼睛都沒開啊,不曉得在忙些什麼呀!

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對於我們的佛法努力歡喜。所以第一個,一定先把佛的圓滿的這種狀態讓我們認識,說你這樣做有怎麼殊勝的大的利益,不這樣做,有什麼絕大的禍害。因為這樣的是非、好惡,有了一個圓滿的比較以後,那個時候我們一心一意要得到這個快樂的果。實際上,這的的確確是我們人人所要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說你活在世界上要什麼?我要找苦,沒有一個人;修學佛法的人固然是,所有世間沒有一個人。做生意,哪怕強盜,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啊?快樂嘛,很簡單哪!不同的是,他沒有了解真正的苦樂的因果,所以不如理,如此而已,對這個究竟的果是一樣的。

所以現在既然我們了解了要得到這個圓滿快樂的果,這個果,是我們只嫌少不嫌多。(p163)既然如此的話,你要想得到圓滿的果,幹什麼?我們了解一定要在圓滿的因上面去下,有這樣一分因,必定感這樣一分的果。既然你對這個快樂的果不嫌多只嫌少的話,你在下這個圓滿果的因,這個業因上頭也應該如此,所以「亦應無飽」。

現在我們退一步來說,這個世間的俗人,就忙這些事情啊,這樣忙完了半天,是不是真正能得到安樂的果啊,他還不一定耶!但是他還拼命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世間的人做生意,然後呢種田,實在在春天種下去,他不能保證說今年秋天一定有收成耶!萬一來陣颱風,萬一這個病蟲害,萬一什麼……。做生意的人萬一到那個時候市場上面,尤其是現在這個有什麼風暴,喔,他不管,大家拼命努力去做!而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由於前面的這樣地認真地修學,跟隨善知識,如理去了解,經過我們的理智地抉擇辨別,千真萬確,確定有這個果,那麼我們會不努力在業因上面嗎?當然!決定應該努力,這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說來說去,修學佛法始終有一樣最重要的─正知見。所以這個佛在任何地方都說,佛法的中心是什麼?正見,八正道─正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是八正道。沒有一個例外的,持戒,持戒的宗要是什麼?正見。所以我們六和合的僧團當中,第一個「見和」,這是非常重要!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如此,我們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覺得:(p164)喔!你這樣做一定得到圓滿的果報;反過來說,你為了要求這樣的圓滿的果報,那麼一定要在這個因地上面這麼認真地去做。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Even though they work for the sake of happiness, it is uncertain whether happiness will come. But as for those whose work itself is happiness, how can they be happy unless they work?
【如云:「成樂否無定,尚為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云何樂。】

世間那些事情忙了半天,是不是一定得到快樂啊?還不一定啊,還不一定啊!尚且為了這種事情而忙得個不得了,而且很樂意地去做。現在呢,我們所造的這種業因,是一定能夠感得樂果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去修的話,你怎麼會快樂呢?就像作生意的人一樣,明明曉得這個東西做出去的話賺錢的,結果你眼看著別人在那兒賺大錢,你停在那裡心裡面實在過意不去,對不對?我們人人可以了解到的,人人可以了解到的一個事情。喔!說現在眼前那個錢,喔唷,奉送給別人,不送給你,哎呀,你心裡面過意不去。那個錢並不快樂,可是你曉得那個錢可以換得你要的快樂,啊!所以你得到那個錢,說來得個快樂。現在我們也是一樣啊,我們對佛法確定曉得能夠得到快樂的,這樣。所以如果不在這個上面因地當中下的話,你心裡面應該為這個難過呀!所以你只要真正得到了正見的話,是必然有的現象。

所以我們現在說:「唉呀!要修行啊,覺得提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正見(p165)未得。如果你把那個正見產生了很正確的認識的話,你看得很清楚啊!何況前面、後面一再告訴我們,不要等到那個果出現,就在那個因地當中你去做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本身快樂了。何況還有大果在後頭,而這個大果是更大的快樂。說來說去始終有一個問題,什麼?缺少正確的認識,缺少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在黑板上面,特別把這個「五拘礙」始終寫在上頭,你們常常提。第四個「闕隨順教」,跟那個正法相應的,完整的如理的教授不夠、沒有乃至於,不夠。最後一個,雖然你有了,但是你去修的時候,「得微少善便生喜足」,下面那四個字來不及寫。這個黑板上這幾個字不要把它擦掉,等到精進講完了之後再擦掉它,我們平常過來的時候看看它:嗯、嗯、嗯!對!

This is also the reason why being satiated is wrong.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If I am never satiated by sensual desires, Which are like honey on a razor's edge, how could I be satiated with merit, whose fruition is happiness and peace? Develop an attitude of being insatiable, thinking, "indulging in sensual pleasures is like licking honey off the sharp blade of a razor; it is the source of a little sweetness, but it slices up the tongue. If I cannot get enough of this experience, which gives me great suffering for the sake of just a slight, temporary pleasure, what sense could there be in feeling that I have had enough of the collections of merit and sublime wisdom, which give flawless, infinite happiness, both immediate and long-term?"
【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如云:「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但若舐之必能割舌,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然生現後極大痛苦,其受用者尚無飽足。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何應飽足。】

這個不但是得到快樂,而且這個快樂還不應該飽足,不應該得到:「唉,可以了,可以了。」不可以!為什麼呀?下面說:就像刀上的蜜,刀頭的蜜,我們(p166)對刀上的蜜都不飽足的。刀上的蜜,喔!那是好危險,而且呢又是一點點;現在我們修學佛法,這個所感的果報是寂靜的,不但沒有危險,而且是絕對圓滿。

所以下面說,刀頭這個蜜雖然有點甜味,但是你舔它的話,對不起,一定把你的舌頭割掉。現在世間上面很多這種塵欲,看起來滿可愛,眼前好像有一點點安樂,但是後面生絕大、厚的痛苦的果報,而我們對這個事情尚且沒有飽足啊!我想這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我們到了冬天,哎呀,睡在這個被窩裡邊很舒服;而是到了夏天,在那兒吹涼風很舒服;跑到廚房裡去啊,哎喲,這個吃起來又放不下;聊起天來啊,教你不聊還又覺得不行。這種事情啊,眼前是一點點的快樂,而且將來有無邊的大痛苦,我們從來沒感覺飽滿過,千真萬確的事實,不管什麼眼前的這些事情。

而我們修學佛法,積聚這個資糧啊,能夠得到「無罪」─它總是反顯的,它反顯有一個原因,換句話說,喏!一切的過失都沒有的,只有好處。這個好處包括兩方面:不但究竟圓滿,而且眼前就好;反過來說,眼前已經好,是就後是更好,無量無邊。對這樣的,怎麼我們會覺得說:「啊!夠了,夠了。」不應該!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無飽地、永遠追求下去的。

Thus, in order to bring to completion the virtuous activities in which you have engaged, enter them as a sunscorched elephant enters a pleasing lotus pond at noon. Train in this attitude until you produce it.
(p167)【如是思已,應當發生無飽意樂,故為圓滿所修善業,乃至未生如日中時,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應善修習。】

這樣地善巧思惟了以後,我們第三個不但要歡喜,而且對這個歡喜要無飽,這個意樂就是內心當中:「啊,不夠、不夠!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以後,我們第三個不但要歡喜,而且對這個歡喜要無飽,這個意樂就是內心當中:「啊,不夠、不夠!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所以對我們所修的圓滿的事業,就像什麼樣呢?就像這個,這個印度啊,哎呀,這個天氣熱得個不得了,說那個象,那個皮又厚,被那個太陽曬得,哎呀!所以跑到那個什麼「可意蓮池」。那個地方不但水清涼,而且那個,這個所謂花又美麗,又清涼、又美麗啊!就牠太陽曬得莫可奈何的時候,跑到那個地方,那種心情。只要這個心情還沒有生起來,我們一直努力地修學。等到你修學了以後,有了這個心情,自然而然,一直為這個心情推動你去努力。

p. 316 (12)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Thus, in order to finish the work, I shall enter into it just as an elephant, scorched by the midday sun, comes upon a pond and plunges in.
【如云:「為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我們為了求得圓滿的這個因,為了求圓滿的果,那麼忙這個圓滿的業因的時候,就像什麼啊?就像上面說的這個故事一樣:太陽日正當中的,被曬,那個太陽,跑到一個這麼(p172)清涼美好的蓮池當中,啊!心裡面也應該這樣去做,也應該這樣去做。總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力量的話,修學佛法自然解決。

不過到這裡有一個問題,大家說:「哎呀!聽來是很好,可是修起來為什麼心裡面這麼始終是苦苦惱惱,這個快樂生不起來呢?」原因是什麼?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我們要了解,第一個,根本因要把握住,有了這個根本因,進一步是圓滿因。什麼是根本因啊?正知見,你必定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樣。而這個事情還是靠什麼?靠我們宿生的善根,的的確確的。我們今天有幸而接觸了佛法以後啊,這個剛進來的時候,這個力量都很強,一鼓作氣。那麼這個作氣呢還要看個人的善根,有很多人善根足,他可以維持很久;善根差,維持就不久了。

如果說我們諸位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上了道,越修越快樂,那是對了。不過這個快樂啊,一定要拿教理來衡量哦!所以佛法始終是什麼?最重要的正知見,這個正知見,一定是以無垢的經論的教理作為衡準的。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因為你所了解修學的內涵,然後呢照著這樣去做─從善知識那裡。所以必定要善知識的話,就是說他是個經驗過來人,然後呢聽聞正確的方法。聽聞的時候雖然你沒有體會得到,可是你一聽覺得:「欸,對啊!有道理、有道理。」所以這個還要靠你自己的如理的思擇,不是聽完了書本(p173)一闔放在那裡,那沒有用!這佛說得非常清楚。佛的信心叫「淨信」,什麼叫淨信啊?淨字的特質是什麼啊?哪,就是這個!它的的確確不是說,啊,誰告訴你相信他;如果是你沒有如理抉擇的話,這個人告訴你這樣,那個人告訴你這樣,到那個時候的啊,那害了,那就害了。一貫道也是、盧勝彥也是,你跟著哪一個對啊?跑到佛門當中就算你走對了,他就念佛的說念佛,參禪的講參禪好,你又莫奈何了!

上面說到這個歡喜力的這個心情,這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非常重要的事情。總之,我們要使得自己的內心,對於佛法有了認識以後,然後呢你去如理思惟、如理體驗,到那時候自然而然哪,你會生起跟這個法相應的。那麼關於這個道理,我想我不必多講,你們就把前面所說的很多這種事實,來在內心當中,深深地策勵自己,遵照那個次第。萬一到這個地方還了解得不清楚,那麼照前面去找;反過來,當這個地方深的地方,你有了正確的認識,前面那種淺近的地方啊,自然都一一迎刃而解。因為這樣,所以你是越學是越快樂,越修是越高興!就這樣,越修是越高興!

那麼這個就是說,當我們正式進入以後,對於我們所修的佛法,能夠繼續不斷的力量是「歡喜力」。而對於這個歡喜力啊,永無飽足之感,永無飽足之感。我們平常說「乃至菩提」,乃至於到成就菩提了,一直要做。這個這句話下面,你們不要誤解,以為到了(p174)菩提就不要做了。到了菩提成了佛果以後啊,他永遠以這個無限大相應的這種精進力,他不要……任運的就是這樣。所以十八不共法當中「精進無減」,他那個精進達到了頂點以後,欸,卻是永遠以這種大精進力量上前。這個是理論是如此,我們看看事實呢,喏,不是嗎?佛在世的時候,他為老比丘穿針、伺候病人,處處地方說明這個事情。哦!一個年紀老的比丘,補衣服看不見哪,唉呀,這個針怎麼穿也穿不過去啊!他就說:「唉呀,我現在年紀大了,這個看不見,哪一個人幫幫我忙啊!」佛聽見了馬上過去,然後呢,「哎呀,你不行啊,我幫你忙!」這個老比丘一嚇,什麼?佛來給他穿哪,「喔唷,不可以、不可以!」欸,他馬上啊他就給他穿。

有一趟佛在那兒生病了,那麼不大舒服,在那兒休息。那麼阿難為那個新來的,新戒的年輕比丘們講說,講到「精進」兩個字,佛就,雖然病了,就坐起來,說:「阿難哪,你在那兒講精進啊!」阿難說:「是、是、是。」啊!他聽見了無比地歡喜。這個處處地方說明什麼?「無飽意樂」,不要說行,乃至於聽見這個名詞就歡喜。說我們前面曾經說過,《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困難不應退,皆以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大家還記得這個偈子吧!這個困難不應該退,這個退絕對不是被困難而退,為什麼呀?真正重要的不在困難不困難,而真正重要的在應該不應該。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了以(p175)後,說:「喔,這才是應該做的!」應該做的事情你不要怕,你只要是如理地去修習,一定能夠成就。就像平常事情,先頭你聽見它的名字,喔唷,就害怕得要命!到後來沒有它啊,哎呀,你還少不了咧!

我們常常舉一個比喻說辣椒,哎喲,第一次嚐到那個辣椒,吐了個半天,用水弄了個半天哪,啊、啊!我自己怎麼樣我忘記掉了,容或有、容或沒有;可是我的的確確看見那小弟弟們,喔唷,吃了個辣椒,弄了個水啪了個半天,哎,哭啊、鬧啊!欸,但是等他長大了,他就沒有辣椒沒有味道,就是這個樣。所以我們現在也是那樣,儘管開頭有困難,你只要如理去做的話,到後來啊,哇!不要說去做的時候你歡喜得不得了,一聽見這個名字啊,你在病當中都坐起來。那是誰啊?佛,他親自告訴我們,這件事情這麼個好法。想想看,你有這樣的精進力量,哪一樣事情做不成功啊!現在說實在的,我們哪,為了這種世間的小小的利益,哎呀,忙得是放不下,這個放不下。這事情前面一再說的,這個眼前的小利,將來究竟有沒有結果都放不下,何況這個佛法!最可憐的,始終,前面告訴我們的。這些一步一步地,如理地這樣上來。

這樣呢,雖然無飽足,欸,妙了,雖然無飽足啊,他下面還告訴你,雖然你無飽足啊,又要停一下。現在固然在我們沒有修的時候,他教我們趕快站起來,要努力;真正(p176)修的時候,他還很巧妙咧!告訴你─暫止息,你還要休息、休息,不過這個休息是暫時的。下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