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17L1~P317LL1

手抄頁/行: #17 P176L3~P196LL2

音檔起訖:   134A_1031~134B_1846

廣論時時聽:        

(4) The power of relinquishment. If you become physically or mentally fatigued from your perseverance, you must rest for a while.
【◎ 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

這個「暫止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前面,從勝解開始,然後由於勝解得堅固,而歡喜行持的時候,那個時候策發我們努力去做。那個時候去做的時候啊,我們身心都會疲勞的時候,當這個時候的它要休息,要休息的!一直要等到你身心完全調柔了,完全調柔了,跟定慧完全相應了,那個時候自然任運是「無功用行」。為什麼要這樣呀?他下面解釋這個道理。

Otherwise, you will become exhausted and very disheartened, thereby later preventing your joyous perseverance.
【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他說假定你不休息的時候,那麼弄到後來,你呀,唉呀,感覺得疲倦得不得了。因為疲倦,所以你就心裡面是厭患;因為厭患,你就遠離精進;因為遠離了精進,以後就沒辦法認真修行了。所以這個修行這個東西,的確要得其善巧,使得我們越修越快樂。

我們上面剛才講那些事情,就真是可憐哪,靠宿生的善根推動我們,結果我們進來了以後,沒有得到如理的方法,是越修越苦。善根深厚一點的還咬緊牙關,可是一點味道(p177)都沒得,這個是好可惜的事情,好可惜的事情!那麼現在呢,得到了,歡喜呀,他還要讓你停止。欸,前面我曾經跟大家說過,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將來你們體會了一定會體會得到。我相信在座的,有的同修說不定也已經體會得到,當你正在恰到好處的時候,讓你休息一下停下來的話,你雖然身停了,心裡面哪,哎呀,你一直在想!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何況是你累的時候,這是一個最佳的方法。所以你把握住了這個原則,正知見得到了,你怎麼做就對!不過呢,下面說:

Immediately after you have rested, persevere again,
【休習無間仍發精進,】

欸,等到休息了一下,等到疲勞恢復了,繼續地努力。

and when you have completely finished your earlier activity, do not let this satisfy you. You must joyously persevere at other, higher activities.
【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

下面這句話很重要啊!短暫的一點事情,是,累的時候要這樣地休息;然後呢當你這樣精進,那件事情究竟圓滿了以後啊,還不可以停止哦!不要「以此便為喜足」,在這個上面還要什麼?「應於上勝更發精進」,比你現在做的那件事情,還要向上、還要超勝地繼續精進。這個話怎麼講?這個話怎麼講?這個點對我們是特別重要!不管我們現在修學是從哪一個路進去,說持戒、學教、參禪、念佛。哦!我們剛開始進入佛門當中,說受(p178)戒,哎呀,然後呢戰戰兢兢那個戒相,然後做的戒相當中啊,完全百分之百地做對了,那個時候不要停止。不要說:「哎喲!我做對了,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你錯了!我們必定要懂得「法、體、行、相」這個次第;就算法、體、行、相圓滿了解了,你曉得戒是什麼啊?是定、慧之基,真正的根本是在啟發定、慧,戒只是破煩惱,定縛、慧殺,這樣的!這個才是持戒。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不要說我們還沒有碰到邊的人不會諍論是非,你是我非;就算你那個戒相持到,哇,像佛一樣,那正好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基礎深入定、慧。就算你得到了定、慧以後,趁這個機會,然後呢濟度眾生,眾生無邊,你哪有停止的時候!

學教也是,現在我們學了一點,哎呀,懂得了,好像樣樣都懂。唉!我自己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我說到那裡,那是以很懺悔的心情,告訴大家我的毛病。因為懂得一點點文字,哎呀,什麼都懂了,眼睛從這裡搬到那裡。喔唷!看看世間看不見一個人,這樣。啊!就除了我以外什麼人都看不見─錯了、錯了!這「教」不是說你講得頭頭是道,三藏十二部樣樣看過,不是呀!它講的內涵是什麼?所指的特質是什麼?你怎麼樣把這個特質運用到自己身心上面,怎麼樣把法界有情,一切能夠從生死苦海當中解脫出來啊!

>然後參禪、念佛也是如此。所以不要說我們現在這個參禪連它什麼都不懂啊!大徹大(p179)悟了,絕對不是說:「欸,大徹大悟了,好啦,我眼前便是快樂人也!」那個祖師有這個說法的,這個話對不對?對,這是鼓勵我們的。但是另外祖師們說,說:「你未悟以前是如喪考妣。」悟了以後呢?大徹大悟了以後他怎麼說啊?「如喪考妣!」欸,妙咧!古來的人他最大的事情就是父母之喪,是莫大於此。當然你沒有悟,哦,這個生死事大;那麼你開悟了呢?開悟了他還是這麼忙,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念佛的人也是如此,我們不要說得到一心不亂了,對不起,錯了!你覺得得到一心不亂了,不對!所以我一直說,如果說你現在的念佛─我說我念佛是念這四個字,是的,你把四個字掛在口頭就夠了,那往生不往生不要去管它。可是很明白,假定你得到正見的話,你說我不是為了這個事,不是為了這個四個字,是要求往生。實際上呢,真的目的為求往生嗎?不是啊!

求往生到了個邊地,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窮人啊,唉呀,這裡戰亂,想趕快逃出去,跑到那個地方去啊,結果別人在那兒發大財,賺大錢,你跑到那兒做個乞丐。唉,想想,不行、不行!到那個時候你還要努力對不對?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要去是幹什麼啊?成佛。所以以前我也策勵大家說要求上品上生,究實說來的話,你求上品上生的概念還不對。那麼,為什麼要念佛啊?我要成佛,很簡單。所以你必定在因地當中,這個因要完全做對,說我為了要學這個。所以尤其是現在,引導到我們大乘當中,大乘的特質是什麼?(p180)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什麼啊?要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沒有一個遺漏,使他們個個成佛。然後在你選擇過程中,覺得「阿彌陀佛」這個人了不起,我要學他,你為了要學他,你要親近他,那時候你念佛。

所以那麼那個時候念佛了!現在我們的條件不夠,以前的念佛啊是實相念佛,說現在不對,我觀想,說觀相,乃至於只有持名。所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現在固然散亂的拼命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一心不亂了以後啊,還要從一步一步上去。所以你要從所謂「凡聖同居土」的邊地來進入,一步一步到上品;上品上生了還不夠哦,還要進一步,「方便有餘土」我可不要去,要進入「實報土」,要生到「寂光土」,那個才是我的目的啊!所以他上面說,告訴我們:「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更應於上再發精進。」很重要喔!

始終記住一句話─如此因感如此果。你事情還沒有做你先已經想了:「哎呀,我啊,反正只要怎麼,這樣就算了!」你忙了個半天,等到你結了果了以後,就算得到,對不起,然後你停在那裡,因為你當初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事情啊,我們要千真萬確,如果想我們要得到圓滿果的話,佛法告訴我們的─因。這個是有一個辦法,只有一個辦法,我們要曉得自己無知,要如理地學最圓滿的因,最圓滿的因。所以我們假定一開頭了解了這一點,那作法就完全不一樣,作法就完全不一樣!

(p181)所以我常常感覺得,本論給我的太多殊勝的教誡,讓我們哪……。對我們的住在這裡的同修來說,我想我們常常聽見的,說「若要佛法興,莫非僧讚僧」、「不要毀謗別人」等等。這'個話常常聽見人家說,也掛在口頭,可是動不動啊就是批評是非。然後呢,歡喜念佛的人就說:「哎呀!念佛實在,這個參禪是口頭禪、又難!」歡喜參禪的人又說:「啊,這個念佛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好像事情不夠味道。那麼學教的人說:「你們這些人道理不懂,是盲修瞎鍊!」欸,為什麼原因?根本在這裡。

是,你一開頭時,你目標如果放正了以後,這個問題都沒有了。這話怎麼講呀?簡單地來說,假定說你一開頭的時候,說這個圓滿因你認得清清楚楚?我要成佛。是,然後你這個最正確的,有人反對嗎?我想在座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百分之百地不但同意,而且全部說:「我要這個!」然後呢,要想得到這個,你有了這個正確圓滿的認識,在這個圓滿的認識當中,找到你相應的路,然後這樣你步步上進。必然將來你要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一切都要學,所以你為了究竟圓滿起見哪,眼前我們學的只是學相應的那一部分;相應的那一部分,這個成就了,一步步上去。

我們像爬樓梯一樣呀,說我要登那個摩天大廈,可不是一步跨上去的哦!怎麼辦呢?眼前相應的跨一步。我絕對不是跨了一步停在那裡,「好囉,哦,跨過囉!」對不起,只(p182)跨一步。現在跨一步的目的:再上一步、再上一步、再上一步、再上一步……,現在你的目的登到這個地方。是啊,眼前我力量不夠,是沒有錯,那麼跟我相應的,我只有學教;跟我相應的,參禪;跟我相應的,眼前這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說:眼前能做的是做,不能做的啊,絕不能因為不能做的棄捨它!恰恰相反,不但不棄捨,正是眼前做的是把因慢慢地積累了,障礙去除,資糧集聚,可以步步上升。

所以我曉得,我要成就圓滿佛的時候啊,將來一定都要學,既然要學,我因地當中這個因種先下得正確,我當然將來樣樣要學啊!一方面要把自己學,一方面把佛法要圓滿無缺地維持在這個世間,幫助別人。結果我做不到,我只能念佛,看見他參禪:「欸,好啊,你幫了我的忙!」你學教:「好啊,你幫了我的忙!」他持戒……那麼我們每個人做起來,這不是好了嗎?所以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的話,正因為我只能念佛啊,我就拼命讚歎不是念佛的人,其他的每一個也是如此。必然的你在這種條件之下,上面所說的輕而易舉做到。結果好處,嘿!妙了,是你的,佛法也就圓滿了,而你在因地當中一點不錯。等到那個時候你念佛念對了,固然是持名念佛念對了,再上昇啊,然後你把念佛法門透了,然後呢你再學別的啊!最後樣樣東西學好了以後,然後你濟渡眾生─你歡喜什麼我就給你什麼。欸,你的佛願才能圓滿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p183)所以這個地方說啊,「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這個要從因到果,注意哦!這個因就是我們眼前下去的第一念。不要現在處處地方都是求眼前的、小小的地方,「哎喲,就這樣算了!」處處地方討一個小便宜,討一個巧,這個錯了。你必定在因地當中要注意,我決定要做圓滿的因!事實上做得到做不到?事實上做不到,正因為做不到,所以要你要這樣去下圓滿因嘛!你做到了,做到了你就是佛了,你還在這兒幹什麼!這不是道理很簡單嗎?正因為你現在做不到,正因為錯,所以你必定要在因地當中一步無錯。現在你下的因種已經弄錯了,你談什麼果呀!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哪,是不應喜足,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哦!要不然的話,你這個不應喜足這個兩個字的話,文字可通,實際上摸進去,就摸不到的,你只是摸摸文字而已哦!現在我們繼續。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When my strength declines, I shall leave the task so I can do it later. When it is really done, I shall set it aside, seeking the next task and the next.
【如云:「若時力衰乏,為從故暫捨,為趣從後故,善竟即應捨。」】

我們現在真實如理地去做了。那麼做了一些時候啊,慢慢地做得很累了,或者是體力的衰,或者是心力的疲,那麼為了以後繼續精進的話,暫停一下。休息以後啊,努力向上,所以呀這樣地步步上進,這個是對於過程當中。同樣地,做任何一件事情,當這件事情做圓滿了以後啊,捨掉了,馬上再繼續進步。

The next task is important,
(p184)【此後所說極為重要】

這個後面就講的是非常重要哦!

because if you consider each earlier good quality sufficient, this will be a big obstacle to the attainment of many higher attributes.
【若以前德而為喜足,則能障礙修證眾多勝功德故。」

這個太重要了!假定你在這個上面不認識,就以這個作為沾沾自喜,就以為足夠的話,在修行的廣大的功德啊,那障礙太大、太大。前面這個精進一度,你們務必要好好地認識。前面已經說過,今天再說一遍,關於這個「忍、進」兩點,太重要、太重要了!

The above presentation shows how to joyously persevere. Do not overexert yourself. You must avoid both being overly intense and being overly relaxed, so make your effort continuous like a river.
【此又顯示發精進規,謂應俱斷,太為熾然,功用過猛及太散緩,當恆相續如瀑流水。】

這個地方又特別地說明一件事情,這個暫止息力啊,特別說明,這個發精進的這個方法,這個善巧應該得其中道。這個過分的都不可以,太猛熾然不可以,太散不可以。所以佛就調琴喻,調得太緊了繃斷掉了,太散了那個琴彈不出聲音來,不行!那像什麼啊?像這個「瀑流水」一樣,一直繼續,這才對。關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所以這個精進一定有幾個特質,幾個特質。那個大家還記得《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第一個是「披甲精進」,然後呢「加行精進」,然後呢「無下、無退、無足」。在(p185)第一個披甲的時候,就是我們心理建設的時候,這個認識要十足十的,要十二萬分。百分之一百不夠啊,還要超過一點,百分之一百的話不夠,這個是心理建設。然後你真的去加行的時候啊,欸,不要說百分之一百不可以,百分之一百二十固然不可以,百分之一百都不要。你有一分力量用三分,有三分力量用七分,要保留一點,就是這樣。等到慢慢、慢慢地力量越來越強,這個才可以。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這裡又告訴我們要這個樣!

The glorious Matrceta's Praise in One Hundred and Fifty Verses states: In order to make yourself more exalted you never overexerted or relaxed too much. Thus your good qualities are indistinguishable by former and later phases.
【吉祥敬母云:「修殊勝德時,尊曾無急緩,故尊諸勝德,前後無差別。」】

喏!真正修這樣的殊勝相應法的時候啊,世尊他做的時候是恰如其分,不太急、不太緩。因為能夠這樣,所以他一直在上進,所以他前後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常常說龜兔賽跑,你別看那個烏龜跑得慢,卻先到、卻先到!

Bo-do-wa also said: The scouts of Se-mo-dru-wa, for instance, never get there. But the scouts of Chang-wa (Byang-ba)
【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盜者無益,應如絳巴之逐盜者,】

他們兩個人同樣去追強盜,一個捉到了,一個捉不到,為什麼?他下面說:

take their time at the start and pursue the robbers until they reach them. Likewise, practice at a measured pace that you can sustain. For example, a louse proceeds at a modest pace but never stops, so it soon arrives; whereas a flea takes great successive leaps and then stops, so it never gets there.
【初先預備,次乃至未及盜處而追,如是緩追,又須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進,走至極乏,坐不能起,等同未進。」】

take their time at the start and pursue the robbers until they reach them. Likewise, practice at a measured pace that you can sustain. For example, a louse proceeds at a modest pace but never stops, so it soon arrives; whereas a flea takes great successive leaps and then stops, so it never gets there.
【初先預備,次乃至未及盜處而追,如是緩追,又須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進,走至極乏,坐不能起,等同未進。」】

這個很容易懂,說我們要追強盜,先看看自己的氣力:嗯,怎麼弄法。譬如說我們要去捉強盜,去的時候,看看我的氣力比強盜大不大,如果不大的話,還要找些同伴,還要手上武器等等,每一樣東西準備好。然後呢你慢慢地去追,不必猛追,要耐久。而不是說你一口氣,哇,拼命追!然後呢跑得個筋疲力盡,塌在那裡,好了,強盜逃掉了!那不行。這個煩惱啊,是亦復如是,亦復如此。

說到這地方,我這兩天到台北去,台北去有個因緣,就是有這個居士,他也聽說了這個懺悔這個法的殊勝哪,他也跑得來問起那個懺悔,那麼我也特別去給他說了一(p188)下。那天這個林居士也一起去,他聽了很高興。中間有一個小小的插曲,他以前是這個念佛的,後來因為聽了這個論以後啊,他覺得:唉呀!不念佛了,念這個地藏王菩薩。嗯,他先沒告訴我,後來告訴我了,我說:「欸!這個念佛有什麼關係啊?而且我覺得末法的時候修念佛最好,你為什麼不念佛,念地藏王菩薩?」哦,後來他就告訴我。唉,我說:這錯了!這錯了!我的真正的用意不在念什麼,就是念這個的訣竅上面,念這個訣竅上面。所以如果說你覺得,你一開頭的時候覺得你願意學地藏王菩薩,那好;你一開頭的時候覺得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好的。問題不在念哪一個,而是第一個,你要正知見;第二個,在正知見過程當中,你走的正確的、如理的方法;然後呢,你能夠圓滿把握住了,你怎麼走都對。好!那麼這樣子。「啊!對、對、對、對!」以後他就改過來,又念佛,欸!他念得很好。

後來這個拜三十五佛的中間哪……還沒有,這不是這一次。以前在另外一個地方,他又有個同修跟我說:「欸,那我拜三十五佛的時候,我不是可以把每一個人、每一個佛像都看成阿彌陀佛,可以嗎?」我說:「可以。」當時。實際上呢,真正說起來的話,內涵很不一樣,這個我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一下。就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尤其是不明教理,他也不想了知教理,或者沒有能力了解的,那最好的方法你隨順著他,跟他相應(p189)的。你叫他換一個啊,哎呀,那他千辛萬苦弄了半天,瞎摸八摸,說不定到時候滿好念佛,他也念地藏王菩薩;滿好念地藏王菩薩,他也念觀世音菩薩,弄得來莫衷一是。如果你分辨得清楚的話,那時候不一樣,學哪一個法門那是沒有關係的,主要的就是說,你一定要了解這個情況。

我剛才說,剛才這個回答說,啊,拜三十五佛,究竟有什麼差別?因為這個關係啊,我想起來在這個地方說一下。剛才暫止息力裡面特別說明,究竟以後,不要以此便為喜足;文字沒有講,我特別說明,我們最初第一因要完整。你能夠這樣完整的話,將來究竟圓滿的時候啊,必定是最省事、最快速。反之,因為眼前力量不夠啊,你覺得想討一個巧的話,結果是吃了大虧、上了大當。上誰的大當?不正知見,沒得話說還是自己,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應該提醒大家一下。佛佛道同,沒一個例外的,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但是所現的報、化相,那是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化身相,為什麼?化身是應眾生根器應化之身,應你的根性,用這種方法,這樣。那麼這個說明什麼啊?眼前我這個條件,要學這個法門。假定是我只是要學羅漢,好,你解決了煩惱,可以了,停在那裡也不要動。究竟不究竟啊?不究竟啊!

同樣地你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從這條路究竟來看,你只要走上去了,一定對。(p190)所以《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不要你得到往生都對呀!《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散亂心跑到廟裡面去,「哎呀,阿彌陀佛!」這麼一句話,就成佛了。真的成了佛了嗎?沒有欸!只是成佛的因種下去了,將來遇緣慢慢地策發、策發,就成就。遇這個緣,還是要經過這麼大的、長遠的時間,《法華》上面也授記說得清清楚楚─經過無量阿僧祇劫。這個無量阿僧祇劫,不是叫我們在那兒睡大覺哦,不是在那個地獄裡面,那個沒有用哦!還是在《法華》上面,你看舍利弗尊者,那些大尊者,一個一個都是這樣─你將來還要供養兩百億恆河沙數諸佛,如何、如何,然後成佛。換句話說,你還要經過這麼長時間,如理修行,然後你成佛。那個因只是種下去,然後不斷地與善法欲相應的。

現在我們哪,前面中士道的時候,這個十二因緣學過了,大家應該這個理路很清楚,對不對?這個因怎麼樣感果,靠什麼力量呀?一定是靠一個力量,什麼?如果說,生死當中的話,與無明、觸相應的「愛」來滋潤它;如果說你跳出生死輪迴的話,應該是明─智慧、正知見相應的善法欲,還是「愛」來策發它,對不對?那必然還是如此啊!所以不斷地淨化你的,一步一步地上來。那麼這個時候,它淨化的過程當中,必定什麼啊?把我們不同類型的煩惱的種子,以及現行習氣,一一淨化。它淨化過程當中,我們什麼樣類型(p191)的煩惱,他以什麼方式來對治,這個緣起不一樣。

平常我們世間來說,「生了病看醫生」,這句話千真萬確就是如此,這句話本身只有一句話,這任何病都是說「生了病看醫生」。可是你真的看醫生的時候啊,它絕對不是說,一個醫生一味藥。你生……,外科他也這個,是內科也這個醫生,這個不可以!然後呢,你傷風也這味藥,感冒傷風一味藥,然後呢癌還是這味藥,肺病也是這個藥,寒病也是這個藥,熱病也是這個藥,有這樣的道理嗎?請問有這樣的道理嗎?所以大家記住哦!所以我們因地上面哪,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

所以不但是說我們凡夫,喏,看看哪,《華嚴》─圓教,為什麼他能一生圓曠劫之因,善財童子跟他的五百個同參呢?他就是找了各式各樣的善知識。因為我們修學過程當中,沒有別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因為每一種不同的障礙,有它不同的特質,有它不同的對治;要對治它,有不同的專門的善知識,專門的醫生。你只要找對了,的的確確能很快地問題解決,靠什麼?就是因地當中。喏!這個善財童子,在沒有求證之前,他的地位叫「十信滿心」。什麼叫十信滿心啊?他那個信心已經徹底清淨,完全不在自己,繞著我轉─淨化了自己。他徹底信得過佛法,徹底信得過善知識,徹底信得過煩惱非靠善知識對治。所以對這個病找這個人,然後呢這個人解決了,再找這個人、再找那個人、再找(p192)這個人、再找這個人、再找這個人,欸,這麼最後還是……。

他這麼高了尚且如此,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不如此,等到哪一年?或者有人說:「是嘛,他這麼高才可以呀,我們因為差不行啊!」我的感覺不是。不管是高是低,佛法一個原則─業感緣起,這個大家有沒有人不了解的?我想沒有一個人不了解的。「如此因感如此果」,你在因地當中下的什麼因,那麼將來做的,無非是把這個因慢慢地把它策發圓滿,對不對?他十信滿心,那還是就這個因感這個果,現在我們下腳第一步也是如此啊!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一定是什麼?聞、思、修。所以善財童子在修的過程當中這樣作法。那麼修之前面還要什麼啊?還要思,思之前面還要聞,對不對?欸,聞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正因種下去,然後呢根據這個正因是如理思惟,得到了以後,然後如理修證,這是所以他真正成就的原因。假定你在聽聞的時候,這個因沒種下去的話,對不起,修沒有你的份!

所以舍利弗尊者同樣地坐在這個會上面,華嚴會上,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呀?哪!因為你聞、思慧上你沒有種這個正因。這個現在很簡單,我們在那兒講,有很多人歡喜念佛的,他才聽不進呢,「你們說那些!」參禪的,他一樣聽不進,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在這裡覺得:「哎呀,這個好啊!原來告訴我這個方法,正要告訴我(p193)去念佛、去參禪哪,並不違背。」但是他聽不進,為什麼呀?對不對!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我們務必要知道,這個「因」最重要。

所以《華嚴》上面就說得很清楚啊,「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我想在座的有的同修曉得這句話,《華嚴》上面說得非常清楚。發起這個心,發什麼?菩提心,跟這個究竟圓滿菩提心,圓滿菩提心什麼啊?圓教佛─這個究竟啊,兩樣東西沒有差別,一點都沒有差別!「如是二心」,這個兩樣當中啊,「初心難」。嘿嘿,不是成佛難欸,就是你下這個因難哦!為什麼?你只要這個因對,果一定對,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我燒一個飯,你只要燒的飯嘛要用米,燒的菜嘛要用菜,然後拿回來,每一個步驟做對了,你不要問他飯好不好、熟不熟,一定好!你如果這個因弄錯了,不管你怎麼忙,一定不對!對不對?現在《華嚴》上面所講的,這個兩個是指「修」這個位次來說的,修這個來說就修證。所以說,當初見道的時候,見道的這個,跟這個究竟圓滿的,這兩樣東西啊,說「初心難」。

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修之前要有什麼基礎啊─要有思。思之前要有什麼?要有聞。聞之前要靠善知識。但是他不說善知識的原因,是為什麼啊?就是說自他兩個力量,不能欠缺,他力外面善知識,自力就是聞、思、修。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句話(p194)徹底圓滿地來解釋、來認識的話,卻不是等到善財童子十信滿心啊,到了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而是在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啊!

所以有的人已經走了一段路了,那是莫奈何了,那是的確。所以佛絕不是說:「哦!我這個《華嚴》最圓滿。」不是的。是,他在《華嚴》會上說,然後呢對其他的人也是這個圓滿、那個圓滿,因為佛只有一個目的,怎麼樣應你們的根性,把你們救渡出來。你們已經走了這個路,那麼走了這個路就這個路走上去囉,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所以究實說來,哪一個法門、哪一條路,最極來說─究竟成佛!所以《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但是對我們如果想走直截快速的路子,這個是這條路,這個是這條路。

所以已經進入了,那我們讚歎:「好、好、好!你參禪,好!念佛,好!持戒,好!沒有一個不好。」然後如果對我來說,我的的確確在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法上面,初心下第一步的話,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先把前面這種錯誤的這種因,統統把它洗除乾淨,從頭開始,所以要懺悔。那個時候懺悔的時候啊,不要說:「啊,我只拜阿彌陀佛!」如果是只拜阿彌陀佛,說實在的,這個《廣論》也可以不必學,只要你好好地去這樣去一心念佛就行,而且也不必出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到了極樂世界,決定有你的份,慢一點沒關係嘛,這千真萬確的。懂不懂這個道理?

(p195)這個概念,所以最主要的,所以現在也不是急著大家說,哦,聽懂了馬上做到它,不是!第一個要了解它,了解它整個的重要的概念在什麼地方;了解了以後呢要認得它,它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找到自己下腳的地方。凡是這個東西最主要的,所以一定要對這個教理的基礎建立得非常穩固。你有了這個教理的基礎,穩固的基礎以後啊,然後你能夠簡別是非,什麼情況來都不怕,什麼情況來都不怕。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你真正做的時候啊,一定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情況出現。情況出現,假定你了解了這個完整的認識以後啊,好的當然好的,壞的也是好的;反過來的話呢,壞的固然是壞的,好的也不一定好,是壞的。這話怎麼講?這個要說一下。

當然剛才說,如果你不認識這個道理,壞的,壞的來了你又受不了啦,不曉得怎麼辦哪,被它障礙住!然後乃至因為你不認識啊,平常說,人家來對你有不利或者什麼,哎呀,你生煩惱,輾轉地,那當然是壞囉!好的呢?這好了你就歡喜啦,哎呀,覺得好、好、好、好!最壞的,不是,應該最小的損害是什麼啊?你覺得好、好,停在那裡啊也就不前進了。所以,既然不前進的,好嗎?也不好嘛,所以好的都是壞的。而弄得不好的話,因為你覺得好了就歡喜耽著啊,所以種種問題引發,人家說著魔等等都是從這上面。哎喲!你覺得好得很啊,你沒有能力去判別它,下面緊跟著壞的就來了。

(p196)反過來,你了解了以後,說好的,好的嘛當然好的,為什麼壞的也是好的呢?你假定說究竟圓滿了,還要修行嗎?不要修行。所以說,既然是你不了解,當然處處地方都是缺陷、都是壞的。現在你認得了曉得:哎呀,這個壞的,正是我了解了,我可以了解了去改善了!這個不是我們修行正是最重要的這件事情嗎?所以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啊,就壞的也是好的,無往不利!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呢,特別地這一件事情上面,跟大家提醒一下,跟大家提醒一下。

所以前面這一個順緣,下面最後補充一個,這一次順緣我們再記一記,哪幾個順緣啊?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暫止息力。尤其是這個暫止息力的特徵是什麼?你了解了剛才這個道理,才曉得那個暫止息力的特徵。大的地方來說,善財童子參了一位善知識,他絕對不會說:「哎喲,好囉、好囉!」絕對不會像我們說:「啊,我現在得到了,這個參禪了,啊,那大徹大悟了!好了,安然睡覺。」不是,祖師說得清清楚楚,大徹大悟時候啊正是如喪考妣,趕快再向前哪!念佛的得到了一心不亂,趕快就是努力上進啊!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如此,所以我們能夠很快地達到這個高深圓滿的境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