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19LL6~P320LL6

手抄頁/行: #17 P215LL2~P239L8

音檔起訖:   135A_2253~136A_0415

廣論時時聽:        

This, in turn, depends on having made karma and its effects central to their practice and then sustaining that approach.
【能生此心,尤以修習業果為要,】

這個道理所以能夠生得起來,你必定要懂得業果!換句話說,如此的業因,必然感得(p216)這樣的果報。這個時候我們所見到的,不是眼前:「哎呀!這個錢很好啊,收起來放在我袋裡。欸,這個很好吃啊!這個名位很好啊!這個地位很好啊!」絕不是看見這東西。而是看見你做了這件事情以後,造了這個業以後是讓你生天,讓你往生淨土,讓你成佛作祖呀;還是眼前貪了一點小便宜,結果把你送下地獄。眼前這是業的因哦!真正看的時候,由這個業感那個果那個道理,你必定要對這個道理,要有非常正確的認識。所以他說:

Those who fail to develop the awareness that these points are profound instructions sever the root of the good qualities ensuing from the practice that delights the learned, the sacred foundation of the path.
【吾等若未知此為甚深教授,則為斷絕道中精髓,聰叡所愛功德之本。】

假定關於這個道理你不了解的話,你修學什麼啊都談不到,修學什麼都談不到。修道的真正的精髓,換句話說這個精華的重心,所謂特質在哪裡?這個!現在你對這個概念都弄不清楚的話,那不是像樹根一樣,像那個精髓一樣,這個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愛的,這是功德的根本。前面在下士道業果那個時候已經特別說明,這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善法的根本,這個善法是從下士開始,中士、上士。現在講到上士精進的時候,還是這個。你要曉得,精進的特質是什麼?一定是對正確無誤的善所緣法努力。現在你努力了半天是沒有弄對善、惡的話,你努力些什麼?所以這地方又特別告訴我們。

而這裡又特別說,叫作「甚深教授」,別看業果這個東西很簡單哦!哦,我們講起(p217)來,哎呀,因緣果報,講起來啊嘴巴上面講得頭頭是道,不一定哦!一定是要對這個很細緻的,一點的細微的因果,心裡看得很清楚。而且如此因感如此的果,清楚、明白,隨時隨地心當中心心念念啊注意這個事情。心念一動,曉得:這個我的業因是什麼。你能夠真正把握住這一點的話,眼前這種世間的名聞利養的話,你才有機會放得掉。要不然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太嚴重、太嚴重!哎喲,等一下一個人隨便捧你幾句啊,你飄飄然忘得乾乾淨淨;一個人隨便這麼白你一眼的話,喔唷,你煩惱生起來,又忘得乾乾淨淨,那談佛法是一點都沒有用場。

然後呢世間上面講那個人的事情,是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捨不掉。欸,就是一樣東西不在乎─佛法。因為什麼?佛菩薩坐在那裡,他不會跟你講交情的。這個很明白擺在這裡,我們看起來木頭,人家說泥塑木雕─哎呀,這個才是真實的啊!然後呢佛法在書本上面,它不會拿這個喇叭一天到晚在你耳朵裡面吹的,欸,你自己去找,看了半天還不一定看得懂咧!而世間那種,喔唷,不管是朋友也好、怨家也好,這個朋友是如膠如漆,讚得你更是教你啊,讚得你舒服得很啊,你放不下;那個怨家瞪大了眼睛要來殺你,你也逃不了。所以處處地方無非是引發我們貪、瞋、癡這個狀態。這必定要靠我們深入的、正確的、如理的認識,然後不斷地觀察,產生這個殊勝的勝解,那個時(p218)候內心當中,才有這力量抗得住外面這種。

所以這地方又再一次強調說明哪,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這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呀,是甚深教授!如果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道的根本就斷掉了,根本斷掉了你還談什麼,根本斷掉了還談什麼!那麼他下面進一步又說了:哎,那麼好!既然這樣的話那根本把握住囉,那麼往往我們又有一個毛病?你把握住根本嘛就好了,小地方好像忽視。所以他又假設,

Question: Well, why is it necessary to look with fear upon even minor misbehavior, and not let it continue but immediately stop it?
【若爾何須於微小罪見大怖畏,無間滅除不令相續耶。】

那麼容或有人說:喔,既然這樣的話,那麼真正……。因為真正持戒的時候啊,不但要根本因把握得住,而且圓滿因也一點漏洞都不讓它有,乃至於一點點的小罪啊,也把它看成功大得不得了!所以容或有人這樣說:「好、好,不錯、不錯!那麼我們在大體上面著手,小地方好像可以把它輕鬆一點。」所以他問:「那麼為什麼對於這個小罪啊,要看得這麼個大,也產生這麼大的恐怖,而隨時生起不讓它繼續了,要滅除呢?」回答:

Reply: Take the example of a poisoned arrow that makes a tiny surface wound. Before long, the poison from this wound will spread throughout the entire body. You must operate on the wound and remove the poison. Similarly, even when wrong behavior does not make anything more than a small wound in the mind, if you ignore it, it will quickly pervade your mind so that it becomes large.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you must prevent wrongdoing before it takes place and, if it does happen, you must discontinue it immediately.
【答:譬如毒箭略傷於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當速割。如是惡行略傷心時,若捨不顧速遍全心,實非微小速能廣大,故於最初須滅令不生,設已生起無間應斷。】

if it does happen, you must discontinue it immediately.
【設已生起無間應斷。】

喏,就是這個道理,就這個道理!就像那個毒箭一樣,你碰在身上的時候啊,你別看這麼一點點哪,一下那個毒就跑到全身;跑到全身你就沒救了,所以啊一碰到馬上要割掉!那麼現在我們罪犯也是一樣,欸,剛剛沾到你心上的時候啊,如果說你讓它去的時候,很快啊,對不起,唉!你就為它所控制,那個事情就不小哦,那個事情很大呀!所以最初啊,一定不要讓它生起,如果生起的話呢,立刻要把它斷除!

所以這個我們平常我想我們都有這個概念,都有這個概念;或者說我們一天到晚在這個裡面,根本不知道!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嗯,眼前我們一切的事情,譬如說:啊,我在(p220)這裡作什麼忙,然後呢旁邊一個人,本來跟我們大家一起工作,安排的。以我們這裡來說吧,說我們同組的,今天我們大家分攤在這個地方做,我在這兒忙,他在那兒偷懶,就這樣。你一看見了以後啊,心裡面覺得:「這傢伙在偷懶。」是啊!你看得清清楚楚的。平常我們怎麼辦呢?心裡就嘀咕了:他偷懶,我在那兒做,說起來我們大家一起做;然後呢等一下有人來的時候,欸,他忙得很起勁,好像這樣。

照一般世俗來說,這種是好像順理成章的道理,對不對?實際上請問:你這個心理是什麼心理啊?什麼心理啊?結果你一天到晚在忙這個事情,下次有機會的你要跟他說:「欸,老法師你別看他哦,他啊,這個當你的面這麼認真做,背後啊就這個樣!」然後你心裡上面一天到晚。請問:你這個心理是什麼心理呀?什麼心理呀?我們不懂之前,大家還覺得很有道理,「是嘛,這個傢伙是這樣啊!」如果現在你真正懂得了,懂得什麼?兩樣事情。第一個,煩惱相。就是不管你看得多對,你現在這個心裡邊是什麼?煩惱相,對不起,你錯了!你錯了!更進一步呢,我們也並不懂得這個真正的業感緣起之理,如此業感如此果。我現在這個心裡面是跟煩惱相應的,對不起,你心裡面哪,就算你沒有說他,就算你沒有發瞋心,就算你沒有什麼,這個不是嚴重的引業,可是這個是等流因果,將來你這個心裡面一直跟著無明相轉。第一個,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p221)第二個,如果你正確了解的話,哎呀,你那個時候不但不會去責怪他,而且會可憐他:哎呀,我們今天有幸大家跑到佛門當中來啊,這麼樣的一個好機會積聚功德、淨除罪障,他不做,真可憐哪!如果只管自己的話,我一定會想:哎呀,這個好的工作啊,積聚功德他讓給我,我努力。啊,好哇!我好歡喜啊,我多積聚功德呀!所以這樣。然後呢,如果說你談大乘的話,這個上面更應該慈悲憐憫他:他之所以這樣地偷懶的話,正說明他對法不了解,他身也許很健康,這個地方很明白,他心裡邊是個大病人;我自以為修學佛法要解救一切人的人,那麼當然這正是苦眾生,我看見他苦眾生,啊,那個時候……。

你必定先要在這兩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然後呢這個時候,你才於前、後兩者之間有個取捨。那麼那個取捨的時候啊,你隨時平常多思惟、多觀察,一定讓那個正知相應的正念提起來。一旦這個煩惱─看見他了,覺得這個傢伙又偷懶!欸,馬上覺得:不對、不對、不對!你只要這個地方停止的話,很快轉過來了。否則的話你在心裡面嘀咕、嘀咕,其實你已經跟著它不曉得到哪裡去了,你那段時候啊,你自己遭了殃了。我想通常情況都是這樣,如果你越是這樣想的話,這個煩惱是越來越盛,你怎麼排也排遣不開。所以一定是當它煩惱剛剛生起來的時候,就是這樣。所以在共中士的時候特別告訴我們哪,這個現在最重要的─鬥煩惱。而鬥煩惱的特質是什麼?「生已無間」,它才生起來,發覺(p222)了,哦,對不起!這個我們真正要努力的。那麼在這個上面呢,一點不容許它馬馬虎虎,這個就是精進。你現在把前面的、後面的連貫起來,啊!那個時候才了解這精進的特質是什麼,這個是我們要把握住的。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Just as poison spreads throughout the body,carried by the blood, so a fault pervades the mind if it finds an opportunity.
【如云:「如毒依於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

就像一樣這個道理。

Question: Well, how do those who want victory over the afflictions apply mindfulness and vigilance?
【若爾欲勝煩惱陣者,云何依止念正知耶?】

好,現在前面這個道理懂了,說我們要戰勝這個煩惱敵人,怎麼樣依止這個正念、正知呢?

Reply: You must concentrate, just as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A practitioner must be as concentrated as someone carrying a pot full of mustard oil who is fearful when a swordsman before him threatens to kill him if he spills a drop.
【如云:「如執滿缽油,執劍住其後,溢則畏其殺,禁者如是勵。」】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就像這個公案當中,說有一個罪犯,這個故事簡單再說一下:有一個犯人他犯了必死之罪,那麼現在有一個辦法可以赦他,說一缽的油拿在這個手上,然後呢繞著這個大街走一圈。如果說你這個缽裡邊的油啊,不掉出來一滴的話,好,赦你的命;如果任何時候,這個油掉出一滴來,那把劍就馬上「㗳!」下去了。大家記得(p223)不記得這個公案出在哪裡呀?那我……對!我這地方再說一遍。

那個是在印度當年,因為印度當年這外道很多,很多苦行的人啊,哎呀,做這個、做那個。結果修學佛弟子的人哪,他不一定這樣地苦行,所以有一個國王就說了:「那些外道這麼個努力啊,他也沒辦法真正解決問題,你們現在不這麼努力啊,你憑什麼呢?」然後呢,這一個聖者就回答他,他說:「現在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告訴他什麼?就這個辦法,說找監牢裡邊一個必死的犯人,他本來啊要準備殺的,那就叫他捧了這麼一缽的油,跑到這個大街上面去跑一轉─後面那個劊子手就是要殺他,那個人拿著斧頭跟在後頭─然後呢一直跑,跑回來了以後啊……。就說:「喏,先告訴你哦!如果那個你拿著這個缽裡邊的油掉出來的話,那刀就下來了。」結果他居然跑回來的時候啊,欸,油沒滴出來。滴出來了以後啊,這個大王也很奇怪。那個聖者不在這個地方,先問他說:「欸,你今天大街上面這麼熱鬧,你看見什麼?」「我什麼都沒看見。」「怎麼?你什麼都沒看見,怎麼可能呢!」「我只看見我手上面那個油啊,一點滴出去這命就沒有啦!」然後呢他就對那個大王說:「大王,欸,沒錯!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弟子這個是真正重要的,這樣,真正重要的!」

當然說到這裡,也許我們想:哎喲,這個東西好難哪!所以記住哦!這事是難的,(p224)修學佛法是苦的,我們千萬不要誤會,「哎呀,跑到這個地方快樂啊!」所以這個地方一再說明,他前面一定先告訴你這個道理是什麼啊?說修學佛法的殊勝的好處,不修學的嚴重的過患。你拿這個力量推動你,然後說,以修學佛法這是苦的,可是這個小苦是換取大苦。這個千萬注意!是啊,我們現在這個概念認識了,那麼到那個時候啊,你自然而然能做得到。

所以剛才前面告訴我們的業果什麼等等,大家還記得吧!在共中士的時候他說得很清楚,這個業感果的這個道理啊,不是我們眼前可以見得到,眼前可以體會得到的。這個道理很深遠的,必定要正確的教授,如理地觀察、思惟、抉擇,產生確定不疑的這個淨信心,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哪,說不從形象上面轉。那個時候我們對於這個經過如理抉擇的殊勝的見解,在策勵我們,那個時候才有力量說:在這麼惡劣的環境當中,我能夠抵擋得住。就像剛才那個人,所以他現在是外面的譬喻,是那眼睛看得見的,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哪,要用什麼啊?智慧眼。所以說這個正知見自始至終是個最重要的!

你從外面轉,離開了這個東西以後的話,那對不起,不管你講持戒也好、念佛也好、參襌也好,都是啊在那裡種點善根哪!最後這個善根成熟的時候,沒有一個例外的,仍舊要走這條路。大家始終記住這個話,始終記住!不是說你種了善根,到那時候躺在那裡,(p225)到那個時候根善成熟掉下來,你就成了佛了。那個時候的話,啊!我想不要說我是第一個,十方一切佛啊沒有一個例外的,他們都是會這樣做的。實際上呢,十方一切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這樣地精進過來的。所以我們哪,不想學佛則已,想學「我」啊,那由你去做,不管你怎麼做。然後你被了這身衣服,你說我就是佛,哎,你弄得名氣很大,那是你的事情。要修學佛的話,那這個概念哪,我們一定要照著佛菩薩無垢的經論,如理抉擇,這樣步步深入那才可以。再下去,

Understand this from the scriptural state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border region in the story of Kātyāyana.
【謂應如是策勵廣如迦旃延那因緣,應當了知。】

上面就說的,這個前面那個公案,那就是那個迦旃延那延尼子見到那個國王的那段公案,上面說的,說剛才說那個聖者就是他。

p. 320

While you are concentrating, if in general you should behave wrongly or in particular you should experience the causes of lazinesssuch as sleepiness, etc. then you must not assent to them but must confront and avert them.
【如是策勵之時,總諸惡行,特見睡等懈怠之因現在前者,應不忍受迎面遏止。】

你經過了上面這樣地努力的時候啊,對於這個種種的惡行,就是跟煩惱相應的,這個擋住它的是,特別說的「特見睡等」哪,注意這個字,「等」是包括很多。這個地方講睡,要我們現在看起來,那個睡算什麼?嘿,妙咧!如果說我們只談說你不要發脾氣啊,不要談,談那個什麼大貪、不要貪污啊,那談不到修道,世間做一個好人都是如此。(p226)你真正發大精進的時候,那完全不在這個上頭啊!真正發大精進的時候,的的的確確有它的特別的內容的啊!

所以哪怕是平常人的啊,說這一種小地方。所以我自己始終感念我的善知識,當年剛出家的時候,我始終記得他。他說:欸,早晨那個板,一打。「碰!」一打聽見了,我馬上從床上坐起來,坐在那個地方,眼睛張不開我也絕對不躺下來,閉著。我自己現在越來越了解,所以這個你不拿這個心力去對治的話,沒有用!不是說你懂得了行的,不是說你做到一次行了。我二十多年來,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個樣,說實在的,我只是說一直保持這個警覺心裡面。到現在還是這樣,一是年紀大了,又是身體不大舒服,的的確確的,啊,坐起來,心裡邊總歸會覺得啊,這個老想躺下來這個念頭,你就是那麼難地克服它。你想這樣地努力尚且如此,如果說你在這個地方馬虎一點的話,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說實在話。

不過這一點哪,我並不要求大家去做,只是說但願大家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如果有一點你自己覺得,要想懂得了真的修行的話,這是必然的,這是必然的。就是騙別人容易,騙因果啊是騙不過的,這一點特別注意!就是說,這個的的確確是心裡面你隨時隨地必須注意到:欸,這個是煩惱相應法,這個是煩惱相應法,我絕不能忍受!這個是懈怠之(p227)因哪,它任何一個現起的時候,不能忍受,那麼當下就把它擋住它。我們現在不忍受的應該不忍受這個。哎呀,我們現在人家來罵你幾句,是成就我們的忍辱啊,那個就是高興、感謝都不得了,我們卻忍不住。那個煩惱來的時候,這個才是我們的生死大怨家,我們卻歡迎它,還跟著它去作。唉!說這個事情是真是顛倒,真顛倒!不過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啊,始終記住:這個修行的特質,你不是說聽見了,我硬來,「啊,那我學不倒單。」千萬不要這樣做!那個次第我想啊,前面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Thus, if a snake came onto your lap, you would hastily stand up. Just so, if sleepiness and indolence come, Quickly avert them.
【如云:「如蛇入懷中,故應急起立,如是睡懈生,皆應速遏止。」】

就像毒蛇鑽到我們的衣服裡邊,喔!那時候趕快起來呀,把那毒蛇想辦法弄掉;那個懈怠之因,像乃至於睡眠等等的話,馬上要把它擋住它。

Furthermore, do not merely discontinue faults, but actively feel displeasure at their having occurred.
【非但斷除,應於犯罪心生不喜,】

這句話喲,這一個很重要哦!不但行為上面斷除,因為行為的根本在哪裡啊?行為的根本在這裡,所以你內心當中應該這樣。所以平常啊注意一件事情:容或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這個行為沒有能夠圓滿做到,但是我們這個正確的知見,一定要一開頭開始建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然後跟煩惱鬥。所以前面的祖師告訴我們,他說:我啊,有的時候的的(p228)確確沒有戰勝煩惱啊,被煩惱打敗了,然後呢被它壓在底下,可是我在下面幹什麼啊?咬牙!換句話說,對不起,我今天儘管打敗了,我不服氣,我要跟你打,要鬥到底!所以雖然是屢戰屢敗,卻是要屢敗屢戰,要有這種精神。這個是靠什麼呢?就是靠我們的內心當中正確的認識。

Contemplate as follows, "Because I proceeded in this way in the past as well, I have been wandering in cyclic existence up to now.
【謂我往昔如是轉故,乃至現在漂流生死。】

特別提起:是啊,你一天到晚忙這個、歡喜這個、歡喜這個……。你歡喜了半天,結果呢,它不但沒有對你有好處啊,而且現在還把你逼得生死當中啊!你待它這麼好,結果呢它偏偏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最好的也在輪迴當中。現在唯一的辦法,照著正法如理行持,以戒定慧這樣做。其中,

In particular, it is especially blameworthy that I have taken the bodhisattva vows and yet continue with things that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vows' precepts."
【尤以正受菩薩律儀,而反安住學處障品極可訶責。】

而特別是現在我們居然受了戒了,唉!說實在是啊,現在呢或者受了五戒,或者受了沙彌戒,或者受了這比丘戒、菩薩戒。受了這個戒,結果行為反而跟它相反,那實在是太不像話,那太不像話了!我們不要讓人家來訶責,人家來訶責的話,那沒有用啊,要自己訶斥自己啊!而要怎麼辦呢?


Become inspired to henceforth restrain yourself, thinking, "From now on I shall make sure that this fault never occurs." Frequently employ both these attitudes.
(p229)【及願今後於如是罪定不令生,防護當來,於彼二心應多修習。】

對這個罪啊,一定不要再生起。還有呢,努力地隨時如理如法地思惟、觀察,說以後啊千萬不要,千萬不要!這一點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那麼真正重要的,就是怎麼辦呢?對這兩種心情要多修習,要多修習。換句話,眼前我們真正修行的,真正修行的修這個,真正修行的修這個。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拜佛、要念佛什麼等等。我們往往不了解這個真正重要,哎呀,覺得:「我一天拜多少拜佛,一天坐多少時候的座。」心裡面哪,坐在這裡的時候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拜佛的時候也是這樣。唉,那時候不曉得是修些什麼啊!這個是真正可憐的地方,真正可憐的地方。

所以記得嗎?這個俞淨意公這一段公案,他還是個共下士哦,只修世間的,只修世間法哦!他立誓改過,只要能做得到,一定努力去做;就是做不到的,下面有一句話很重要的─他一定令這個「善意圓滿」,記得這句話嗎?這句話怎麼講?就是說就算他做不到,他心裡一定說: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做到它!那麼我現在力量雖然不夠,就好像說叫你拿著個一百斤的東西,我拿了個半天拿不動,但是對不起,我拿不動,我決不放棄,我一定要來想辦法做到它!這個就是真正的狀態。然後呢,碰到這種情況不對的時候我求菩薩,那時候一心一意地求菩薩的加被,消除我的業障。那個時候你要打坐也好、要(p230)什麼也好,持戒也好,都對啦!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Whenever a fault occurs, I shall reproach myself and long ponder, "By all means I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so that this shall never happen again."
【如云:「一一罪生時,應當自訶責,必不令更生,恆思如是行。」】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任何一個罪生起的時候啊,馬上認得,第一個;然後呢訶斥它:嗯,絕對不讓它再生!而我們目前真正要做的事情什麼啊?就是這個,所以叫「恆」,恆是恆常無間,恆常無間;就一切時處真正要做的─思,這個思就是我們心裡真正的行相,這個才是我們目前修行人要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果能如此的話,你拜佛、打坐、念佛、持戒固然好,你吃飯、穿衣也好,你睡覺也好,別以為一定要等到禪宗開悟了以後,說「吃飯、穿衣無不是道」哦!我們在聞思境界當中,沒有見道之前,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也的的確確吃飯、穿衣是無不是道?隨順於道的。你必定要在聞思階段上面有這個因,才能夠感得將來一心不亂,乃至於大徹大悟,乃至於成佛作祖的果,這個因果關係是必然如此!

Strive at any deep causes that give rise to the continuous, powerful mindfulness that is the root of this practice. Rely on such activities as keeping the company of excellent teachers and excellent companions, and broad learning, which are the causes of this powerful mindfulness.
【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

好了,最後又特別提出來,特別提出來。上面說明了這個道理以後,說現在,哦!現在我認識了,真正修行是這樣的。那麼眼前既然是要這樣學的話,那麼這個因從哪裡可以(p231)得到的呢?就說應該努力修學,修學什麼?能夠生起這樣的正念─這個正念是最正確的、最有力的、最甚深的─靠什麼啊?靠什麼啊?說一定要跟善知識、善友,就是共同同住的人,跟他們共住。然後呢,共住的目的,不是大家在那兒嘻嘻哈哈哦,那完全錯了哦;不是在那兒聊天哪,什麼張三長、李四短哦!「依止多聞等因」,這個都是跟正法相應的,你所以依止善知識是要聽聞正法,所以依止善知識隨時觀摩他,隨時接受他的指導,改正我們自己的錯誤。

注意!要接受他的指導改正我們的錯誤,這個裡邊說明必然的一件事情,就是說:一定對我們這個老習慣不允許它。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千真萬確!我們本來要這樣的話,說這個不行;本來要那樣的話,這個又不行;我想這樣的話,他偏偏要那樣。我們現在都是這樣,哎呀,是覺得出了家了,好像是:哎呀,這個世間很苦啊,出了家跑到那裡,哦,這樣樣現成啊!所以跑到那裡吃一點小苦,覺得:「唉呀,錯了、錯了。」那是完全錯、完全錯,完全錯、完全錯!這是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的,必定要把握住。

所以前面一路上面來說那些東西的話,無非都是說明這個,說善知識的真正的好的地方、殊勝的地方啊,就在這裡。所以我們常常多看那個祖師的傳記的原因這樣;不過問題(p232)是這樣,我們看祖師的傳記是讚歎,哎呀,我們人人曉得尊重、恭敬善知識,可是很遺憾的是啊,他寫這個傳記的真正目的,是希望我們也做到。我們往往曉得:哎呀,恭敬他。恭敬了半天哪,就不恭敬自己,所以這個真大遺憾!我現在才了解了:祖師固然要恭敬,我可是更恭敬自己哦!嗯!我要努力的就是這個,祖師告訴我們就是這個!所以啊,我們絕對不要自輕,你自己一輕哪,你完了,一點用場都沒有!事情還沒做,先已經打了退堂鼓,那個不行、那個不行。

關於這個事情,你們特別注意呀!你一定要把十二因緣這個道理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以後對我們有絕大的幫助,眼前那個境界來的時候,我們一生都在這個受當中,受當中。那就是說:名色、六入、觸、受,一生都在受當中,在這個境界上頭,換句說話。我們平常因為不以十二因緣講,所以不講這個的,我們只是說:「哎呀,隨緣消舊業,莫再結新殃!」或者我們說:「不要被這境風吹去啊,應該自己把持得住啊!」這我們常常會說的。這個怎麼講?就是這個,當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自然順這個境界啊,一種領受、有一種感受。那麼在這種感受當中,平常的時候一定啊,隨順著無明相應的這個愛、取來去做的。因為你這樣的關係,所以下面自然而然哪,把這個前面無明相應的行的業的種子,這個輪轉生死乃至惡道種子滋潤它,就這樣。

(p233)所以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一定要什麼?拿正知見提起來:「欸,來了!」儘管你今天身體不舒服,對不起,你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了以後,你會想:我為什麼不舒服啊?造了以往不如理的因。現在要想真正改變它的原因是什麼?一定要如法的不斷的業因啊!然後呢,把已有的惡是淨除它,那麼未生的善從「種」,然後呢「長」,然後呢「結果」。

所以戒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尤其是《梵網經》上面,如果你遇到種種不如理的事情的話,那時候你怎麼辦?多讀誦、解釋、書寫這個戒經啊!它為什麼你遇見不如理的時候,就讀誦、書寫、解釋啊?因為你這樣的話,這個概念就提起來。這個概念提起來,依著這個正法來做的話,於是你的因地當中啊,不斷地以正知見、善法相應策發,那個以前的惡果你沒有繼續地輾轉下去,到此為止,你沒跟著它轉哪!都靠什麼?這裡─精進。要想精進,一定要得到正確的認識;要想得到正確的認識,一定要多聽聞。從哪裡聽聞啊?嗨!一定要依靠善師、善友─環境,否則我們耳濡目染哪,不知不覺就跟著跑掉了。

In this vein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In any of these situations I will practice mindfulness." With this motive aspire to meet teachers and engage in appropriate activities.
【如云:「於此等時中,謂當串習念,此因能遇師,或行應理事。」】

(p234)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努力修這個。這個原因是什麼啊?你為什麼能夠串習這個最殊勝正念的因啊?這個是要靠善知識,就是上面所說的,遇見如理如量的老師。或者你行那個應理之行。如果你已經有了,就靠你;如果你沒有了,必定要依止善知識。然後依止了善知識,照善知識所正確地引導行如理之行,那樣你漸漸積累就對!

然後依止了善知識,照善知識所正確地引導行如理之行,那樣你漸漸積累就對!所以他下面總結地又說:

In summary, you must study and discern well what bodhisattva training requires you to adopt and to cast aside,
【總須多聞善辨菩薩學處取捨,】

一句話。這個總結起來最重要的事情,就必須要做這個事情─多聞、多聞!要善巧地辨別,這個多聞不是說,哎呀,又看報紙,又要什麼樣的。這個不,這個沒有用!佛法裡邊的聞的特質,什麼?一定是如理的正法,是對治煩惱的,所以要善巧地辨別,辨別得非常清楚,哪一個是我們修學菩薩的人該學的、該取的,哪一個是我們學會了以後不該做的,該捨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如法行持,所以說:

and then joyously persevere at continuously being mindful in all your conduct of what you have understood about what to adopt and what to cast aside.
【次於所知法義,一切威儀,恆依正念發勤精進,】

(p238)你了解了,那個時候下一步,在任何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不管是行、住、坐、臥任何時候,一定把這個理念提持來了以後啊,努力行持,努力行持!所以最後,

Henc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not to err about that at which you are to persevere.
【故於所精進處要無錯誤。】

最後又特別告訴我們,說這個精進啊,要不要錯喔!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喔唷,這個人好用功!喔唷,這個人怎麼樣喔!欸,沒有錯,這個是好事情,可是他努力了半天,這個內涵有沒有錯啊?這還是個大問題哦!是不但你要努力,而且你努力對了沒有,努力對了沒有。所以當年一個善知識提醒我,我現在也一直提在這個心裡面,我們別以為我現在,哎喲,做了、忙了很多喔!忙了很多,有的時候是好的,有的時候卻是壞的。你做對了是必須要的,做錯了是不如不走。因為你忙了半天在這兒原地踏步啊,是浪費時間,那些信施白消耗掉了。原地踏步還小事哦,你還站在那裡踏踏哦,浪費你的精力了。結果你是越跑越遠,你還做得很起勁,等到你發現了,再回過頭來的話,唉呀,又不曉得哪一年,然後呢你又感得多生多劫才感回來哦!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

所以別以為我們現在,哎呀,我們在那兒修行哦!第一個你要根本因有沒有弄對啊!所以在這裡,很多經常大家說,哎呀,你有什麼樣的好的,這個大的希望擺在這裡,我總(p239)是戰戰兢兢!今天不是說,哇!你這個名氣很大,不是說你這個房子很大、地方很大,然後呢這個團體很大、事業很大。不單單是這個,先問:你辦的事業是什麼事業?佛法事業。根本因是佛法,如果是「佛法」兩個字錯了話,對不起,這個事業絕對不能要!我們現在一個不小心弄錯了,事業是越辦越大,佛法是越來越遠。對外面是如此,對裡邊也是如此啊!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事情啊!

所以再說一遍,「故於所精進處要無錯誤」啊!要想無錯誤,記住前面這一段話呀!所以第一個,要把正知相應的這個念提起來,一方面不要讓煩惱所傷,還要進一步要克制這個煩惱。那麼你能這樣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