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21LL2~P323L2

手抄頁/行: #17 P266L3~#18 P12L4

音檔起訖:   136B_2555~137A_1459

廣論時時聽:        

The explanation of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has five parts:
【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分五,】

下面真正是定、慧兩樣東西,這個真正的定慧重要的概念,在最後別學。前面我已經說過了,因為沒有基礎(p266)的話,儘管懂了這個道理以後啊,它也不一定有真實很大的幫助。而眼前呢,我們把那個定、慧兩樣東西的基本的、重要的幾個概念先了解就好啦!現在看一看,分成功五項:

1. What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is?
2. How to beg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3. The divisions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4. How to practice?
5. A summary.
【① 靜慮的自性,② 修彼方便,③ 靜慮差別,④ 正修彼時應如何行,⑤ 此等攝義。今初】

這個也像前面一樣的,每一個項目的內涵。現在看第一個,它那個靜慮的自性是什麼?說:

p. 322

(a) What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i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is a virtuous, one-pointed state of mind that stays fixed on its object of meditation without distraction to other things.
【◎ 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

就是這個。當我們的心哪,安住在我們所緣的境界上頭,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心識,它一定有一個所緣的對象;就像我們人,一定站在那裡,坐在那裡,這樣,就是同樣的,我們的心一定有所緣的對象。那所緣的對象啊,心裡邊沒有散亂,沒有散亂,而且安住在這個善緣上面。這個心是始終相應的,或者叫「等持」,或者叫作「等至」。為什麼叫等持呢?平等的,保持著這個,達到這個境界不動的。我們的現在的心理狀態不是,非常散亂,一下嘛揚起來的東西,啊,這樣,一下呢低下去的時候這樣。低下去的時候是昏(p267)沈、睡眠,揚起來的時候貪、瞋等相,無時無刻不在這個。這定的特性,是上面所說的。

The 《Bodhisattva Levels》 says: It is the one-pointed state of mind—stabilized on virtue, and either mundane or supramundane—of bodhisattvas who have first studied and reflected on the bodhisattvas‘ scriptural collections. Whether it is oriented toward meditative serenity, toward insight, or toward both as the path that conjoins them, understand that this one-pointed state of mind is the bodhisattva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

那麼《瑜伽師地論》上面這麼說,說我們修學菩薩的人,對於「菩薩藏」,菩薩藏就是經,我們該學的,先「聞思」。別小看這兩個字哦!這兩個字是一個大學問,要做起來的話,要很長一段時候哦!現在我們動不動先學學定、學定,這個前面的基礎啊,這個聞思兩樣都沒有的話,那個定是絕無可能!然後呢,以這個作為基礎,然後行─妙的、善的、世間跟出世間的「心一境性」,這個定的確是有世間跟出世間不同的。那麼那個時候「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奢摩他就是止,毘缽舍那就是觀,或者呢「雙運道」,或者是止觀雙運,這樣。那個時候的心裡邊是寧靜不動的,這一個叫作靜慮的自性。

關於這個奢摩他、毘缽舍那及雙運的特質,留到下面就特別地去說明它。不過我這個地方就簡單說一下,所謂那個雙運跟那個止觀的差別,簡單地說一下。現在我們學定的時(p268)候,那個心寧靜,定在這裡的話,它就不能觀、不能動;當你心裡面要思惟觀察的話,心裡就不能定,就這樣。實際上呢,這個兩樣東西,單單一樣不能成就。

如果單單安住在那裡,安住在那裡不動的話,那個是世間道。

如果單單安住在那裡不動的話,那個是世間道。得到了所謂初禪、二禪、三禪,乃至於無色定,將來這一身報滿了以後,你就生到那個天上去,多少大劫安住在那裡一動都不動。那然後呢,「毘缽舍那品」,是觀,這是觀察,一定要用我們的思惟的這個觀察,這個,或者世間的是非,或者出世的,如理、非理,就是這樣。

當你觀的時候,那這個心就不能集中起來,因為不能集中起來,所以你的觀的力量也就不夠。現在雙運道呢是這樣的,欸,你定越強,那個觀力越強;反過來,你觀越強,那個定越強。我們說:這兩個有矛盾的,怎麼可能碰在一塊兒來呢?這個就是要如理的教授。它修學有一個次第,預先一定先得止,可是不必深的定,然後呢在這個止上面去練那個觀。當你有了那定了一觀的話,那個心散亂了,散亂了,然後你再把它,欸,放緩,再(p4)去止;止了以後呢然後再去觀。不斷地練習,練習到後來的話,當你這個定心跟止相應的時候,觀力也跟著增長;反過來,當你觀的時候,那個止也越來越深入。就因為這樣啊,所以當他得到了這個雙運以後,他要提起來這個觀察的時候,那個定力非常地寧固,非常地堅固。而且因為定心堅固,所以他那個觀力也敏銳,能夠把世間的一切真相,才能夠真正地看透。這個修學出世的這個,不管三乘是必須要的,必須要的,這個詳細的在後面再說。

p. 322 (3)

And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also says: Having thus generated joyous perseverance, Set your mind in meditative concentration....
【《入行論》云:「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

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個是資糧,然後呢這是方便,後面真正重要的─智慧資糧,然後呢就是定慧。換句話說三學當中前面屬於戒,現在這個地方是真正的定、慧。

(b) How to beg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 第二修彼方便。】

那麼修學的方法是什麼呢?

Think over the benefits of cultivating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and the faults of not cultivating it. I will explain this in the meditative serenity section.
【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奢摩他時茲當廣說。 】

(p5)就是這個呀!什麼的修的方法呢?還是跟前面一樣,說修學這個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學的它的缺陷,這個在後面的專門講止那個時候詳細說。

(c) The divisions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In line with the above citation from the 《Bodhisattva Levels》, if you subdivide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according to nature, there are two kinds: mundane and supramundane;
【◎ 第三靜慮差別。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

如果就那個定的自己的特質來說,世間定跟出世間定。

and if you do so according to orientation, there are three kinds oriented toward serenity, toward insight, or toward both conjoined. If you subdivide it according to function, there are three type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that stabilizes the body and mind in bliss within the present life,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that achieves good qualities, and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that carries out the welfare of living beings.
【就品有三,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

然後呢是另外一種分類,分成功三類,怎麼分法呢?就看它的作用、功效,你為什麼這樣的。那麼這樣的話分成功三個:第一個呢,就是「身心現法樂住」,這個定以後使得你身心,眼前當下安住無邊快樂,這是第一類;第二呢,由於這個境,由於這個止,由於這個定哪,能夠引發種種功德;第三類呢,在這個定當中能夠饒益有情。可以從這樣的分法,當然也可以各式各樣地分,不過呢真正它分總有個它的特質,我們不必就是無義地去分,就不去管它!

The first,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that stabilizes the body and mind in bliss within the present life, is all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s that generate mental and physical pliancy when you enter them with equipoise.
【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

這是現法樂住。

The second,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that achieves good qualities, is all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s which accomplish good qualities
(p6)【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

這個都在後面那個奢摩他當中講。

shared with Śrāvakasthe super knowledges, liberations, totalities, masteries, etc.
【共諸聲聞所有功德。】

這些。

The third,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that carries out the welfare of living beings, i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that accomplishes the eleven activities for others' welfare.
【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就這個三類。

(d) How to practice?
【◎ 第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

正修的時候怎麼學呢?說

Whenever you practice any virtuou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you do so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ix supremacies and all six perfections. The generosity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is maintaining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yourself and then establishing others in it. Understand the other perfections from the earlier explanation.
【隨修何善三摩地,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自住靜慮亦安立他,是靜慮施,餘如前說。】

這個第四,跟前面的每一項的第四一樣。

(e) A summary. The recoll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the basis of the bodhisattva deeds—
【◎ 第五此等攝義。隨念發心為諸行依而正修習,】

(p7)這個地方我們學的靜慮波羅蜜多,有一個特質,什麼特質啊?我們一定要了解,實際上呢不單單是了解,就是發了這個菩提心,由於這個心而隨行,跟著這個心而來的這個行為。所以呀,你發了菩提心,這個作為依據,一切諸行之根本,現在學靜慮也是如此。

is what inspires you to train in order to set all living beings in uncontaminated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則於無漏靜慮,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勵修學。】.

所以我現在自己學的是無漏,換句話出世的;同樣呢不但是為了自己求出世,而且要使一切有情啊,也同樣地得到這個無漏相應之定─無漏相應定那出世間的,換句話說是解脫生死、成佛作祖乃至。

After you have increased the stability of this spirit, aspire to the high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s and train in these.
【此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

那麼把這個概念,這個發的心,然後隨分隨力地能夠發起了、堅固了、增長了。然後呢正式學的時候啊,不是普通一般世間的,而是以大地菩薩所行的種種靜慮,作為我們的願望而去努力。所以在這個地方,這《華嚴》哪,我們應該有機會必然要看,看看那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就從德雲比丘第一個,一直到最後開彌勒樓閣,參那些大善知識。每一個善知識告訴他,「欸,我得到什麼的三摩地……」這種三摩地都不是定哦,不是普通定,都是什麼?無漏,而且大乘不共的,而且必定是定慧雙運俱轉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特(p8)質。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它,這個是我們現在的願境。所以我們常常說:我是凡夫,所以這個我要目的啊,學這個!如果我是成佛的話,那我要救眾生了,我不是去學了,這個要了解啊!那麼以這個作為的願,因為這樣的願,所以

Even if you are unable to fully develop the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s, you must strive to train from time to time in one-pointed concentration to whatever extent you are able.
【雖未能生圓滿靜慮,亦應時時精進不捨,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三摩地。】

在這種情況之下,是的,我們在因地當中,所以並不是真正能夠做到。所以說,雖然沒有能夠真正圓滿這個靜慮波羅蜜多,但是要想學的時候啊,一定要精進。學定那非精進不可,沒有精進絕無可能,絕無可能!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哎呀,學學定啊!那實在是……。我們普通也只是說,哎,看見他難得啦,有這個心,給他種一個善根,好、好、好、好,教他一下啦!那都是跟小孩子、像幼稚園小孩,來來來、排排坐、吃果果,大家這樣。哎呀,這高高興興,高興完了以後回去了,就是如此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真正要學定的話,不要說這種殊勝的大乘的定啊,那沒有精進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的!

有了這樣的情況,那個時候「時時精進」啊,隨分隨力地學這個「心一境性諸三摩地」。在座上固然是,下了座何嘗不然,這個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不妨看看眼前的事實,那禪宗的祖師們那是典型的就是這個樣。上座的時候固然,下座的時(p9)候,你問他在幹什麼啊?對不起,還在那裡啊,千真萬確的。所以一切時處都在那個地方,嗯,就看一個。趙州,有人問他:「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說個「無!」就這樣。當然,當初趙州老人他沒有說這個,一直等到南宋大慧宗杲禪師以後才學這個,因為那個時候的人根性慢慢地鈍了,說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那麼後來又轉了一個,說參「念佛是誰?」那都沒關係,真正重要的,他什麼時候一切時處就擺在那個地方。

啊!古來的人有各式各樣的人,形容這個東西,或者說如喪考妣,像父母死了以後全部的精神啊憂心焚焚。或者是說像欠人萬貫錢財,唉呀,以前的萬貫以現在來說,是欠人家幾億的財產,這樣啊!啊!那個心裡這個債主逼在那個地方。或者像前面那個經上迦旃延那子的因緣,啊!那個劊子手在後頭,你一心一意地是擺在那個地方。吃飯你也不曉得吃些什麼,睡覺也不曉得睡些什麼,拜佛也不曉得拜些什麼。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很多古代的那個禪宗那個大德們,依現在都是如此,欸,他等一下上廁所,跑到廁所出來了以後啊,出來了褲子忘了穿。絕對不是笑話喲!他全部精神擺在那地方,這樣。乃至於吃飯了,拿著個飯碗拿了個半天,他不曉得幹什麼,忘記掉了。精神一直住在、住在這個地方,這樣的啊!這個才是真正啊,真正學定的這個樣子。

你不要看這件事情很難哪,你得到善巧的話,這個事情倒還千真萬確還不難呢!最(p10)最主要的還是什麼啊?就是前面這個方便。所以一直說呀,你學這個東西要聞思為先,一定要如理聽聞,了解了這種;而這個開頭一定是勝利、過患,一定說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多大的好處。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總覺得:哎喲!要放掉這個要這麼難做。他不啊!修學佛法真善巧,就告訴你,你這樣做對你有多少好處。千真萬確,你把這個念頭認識了,然後呢反過來說,你不做有多大的禍害。這種心情提起來了以後啊,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並不難。這個就是什麼啊?我們必然應該了解的次第。那麼現在說,好啦!這個有了以後啊,然後隨力地去學。是

For, if you do not do so,
【若不爾者。】

如果不這樣的話呢?

you will be continually stained with the fault of breaking the precepts, and in other lives as well you will find it most difficult to learn the trainings for entering the many doors of the bodhisattva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s.
【恆違學處罪所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

你不這樣努力的話,眼前也是在罪染當中,將來呢也很難學這個。

p. 323

Whereas if you never give up your effort, even in this life your mind will become steadily less distracted, making your accumulations of virtue very powerful.
【若能學者,即於現法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勢力強盛,】

能夠學的話,現在心就少散亂,而且呢修的勢力越來越利,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p11)來越好。「當來」,更好的將來,就像經上面說的:

In future lives, as the 《Questions of Subāhu Sūtra》 says, you will have physical and mental bliss and a joyful mind, thereby easily completing the perfection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當來亦如《妙手問經》說,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

將來很容易!所以有很多人的的確確,我們往往看見,欸,這個人一學就會了─不是這一生學會的啊!宿生就有啦!念佛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我一再說:欸,不要說看見,喔唷,他念佛很容易,他宿生早就有過了。假定你看他這樣容易,你也學他的話,我始終覺得這個太沒出息。如果從現生可以看得見的話,我想我一再說,今天再說一遍。嗯,那些念佛一下就得到了,我覺得學他們好沒出息;而這個人─六祖,我也覺得好沒出息。我只有學一個人,學釋迦世尊!然後呢跑到尼連禪河邊上面,前面那個六年苦行我覺得也毫無意思;我一定學最後那一晚,坐在那個河邊上面,抬起頭來看月亮,一看!成了佛了。這個才是我們該學的啊!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這個因果的關係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了解了:啊!他是他的,我現在看看我什麼。你要了解這個,還什麼?喏,這樣前面的照這個次第正確,這個佛法的特質在這裡。所以說:

I will not elaborate further here as I will be explaining this at length in the meditative serenity section.
【於奢摩他時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那麼你能夠這樣的話,很容易圓滿。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呀,在後面別學奢摩他的時(p12)候詳細說,這個地方就暫時不提。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323頁,那麼說我們發了菩提心,由願心而進入行心;所謂行心就是說有了這個願,要滿這個願一定要跟這個相應的因行,因行到了,果就圓滿了,這個就是無上的佛果。那麼前面的五度當中已經都講完,講到最後般若,現在我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