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23L3~P323LL3

手抄頁/行: #18 P12L5~P28LL3

音檔起訖:   137A_1459~137B_1539

廣論時時聽:        

(vi)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has five parts:
【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分五。】

學這個也分五部分,第一個:

1. What wisdom is?
【① 慧之自性。】

我們了解智慧的特徵是什麼。然後呢,

2. How to begin the generation of wisdom?
【② 生慧的方便,】

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啟發智慧。

3. The divisions of wisdom 4. How to practice? 5. A summary.
【③ 慧之差別,④ 正修慧時應如何行,⑤ 此等攝義。】

(p13)要啟發的智慧,這個智慧有什麼樣的不同,每一種有它何等功效,這個功效對治是什麼毛病,然後呢產生圓滿什麼功德。了解了這個,下面正修是怎樣修法。然後呢,還有最後一點重要的關鍵性,再總結起來說明一下。

What wisdom is?
【今初】

說慧的自性。

In general, wisdom is what thoroughly discerns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the object under analysis,
【◎ 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

嗯,一句話。智慧是什麼?就是對於我們所看的事情,能夠選擇如理、非理,能夠曉得這件事情如是因感如是果,這個中間的種種必然的關係。事理之間的所有正確的、真實的內涵,你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的話,那麼自然你呀,做起事情來會一點都不錯,因此你得到的結果能圓滿無缺,這個完全靠智慧來辨別。所以做事情儘管是手腳去做,可是判別─告訴你是非、應取捨,卻不是手腳的能力。就像我們前面常常說的,「五度如盲,六度如導」,是,五度就是那就相當於手腳去做,但是做得好不好,怎麼做法等等,那、那是引導者。

but in this context wisdom refers to proficiency in the five topics of knowledge and the like.
(p14)【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

現在這地方總說,把五明,這個五樣我們應該了解的能夠完全地了解。實際上這個五明,就包含了我們眼前所對的一切內容,一切內容。你對這個有了正確的了解,自然你處理任何事情的結果得到圓滿。修行更是如此!你對你修行的方法,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儘管我們有很好的心,很想去學,卻是盲修瞎鍊。

The 《Bodhisattva Levels》 says: Know that the bodhisattvas' wisdom is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phenomena that engages or has engaged all of what is to be known and that operates through focusing on the five topics of knowledge—Buddhist knowledge, grammar, logic, technical arts, and medicine.
【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引證《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說的。就是說,慧是什麼呢?就是你憑這個東西,能夠由此而了解,「悟」是正確地、如實地了解我們所對的一切,所應該所知道的一切,以及已經由此而步步上升,已經所了解一切。這個一切的法是、非,是的該取,非的該捨,這個都要用智慧辨別知所取捨。然後我們的行持跟著去做,那麼就得到圓滿的結果,這個是它的內容。

Here, the wisdom that "engages" refers to wisdom prior to attaining the bodhisattva levels; wisdom that "has engaged" refers to wisdom after attaining such levels.
【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定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定前慧。】

至於說「能悟入一切」跟「已悟入」兩個什麼差別呢?一個是還沒有真正見到(p15)實相的時候,通常我們說「地前」,或者另外一個名詞,就是聞、思相應之慧;已悟入,說「地後」,登地以上,登地以後。就是經過前面由於聞、思,把握住、了解了修行的法則,照著這個次第如法修持,而得到實際上的驗證,徹底見到一切事相的真相,包括真、俗二諦。在這個不管是真、俗當中,它內涵你能夠徹底圓滿地了解,辨別它是、非,所以這個就是慧。那麼,而這個智慧,它的所觀照的對象是普遍一切,把這個一切總攝起來,說五種明處,那是在這個裡邊。所以啊,這個智慧是普緣一切我們所對的這些事情,這個分成功五個內涵,這個我們該明白的。

說「內明」就是佛法,佛法,這個我們了解。它為什麼叫內明呢?就是平常我們觀察世間都是觀察外面,我們現在非常簡單地說明,也不必用佛法的定義。實際上呢應該說,喏,這個佛法本來就是說世間現象,我們就用佛法以世間的名詞來說明,這個大家就很容易了解。比如我們現在講科學,大家就讚歎科學,科學的確也對世間有相當的貢獻,但是它所明的卻不是內明,只明外面不明裡邊,這我們大家都了解了。說宇宙的一切萬物什麼等等,那麼拿什麼東西來觀察呢?每一個人就是拿我。這麼「我」到底是什麼呢?這個他卻不一定真的知道。實際上「我」這個東西,我們現在也不必深深去說它。通常我們指的,那就是從透過我們眼睛所看,耳朵所聽,身體感受以後呢,然後這個真正地領納。換(p16)句話說,我們拿世間來說,就是我們的知識、知見,說拿這個東西去觀察世間萬事萬物。可是我們平常世間萬事萬物來看,你的眼睛這個樣,我的眼睛不一樣,耳朵,各人等等,標準不一樣。

所以科學家很精采,他想出一個辦法來,說現在不是用你的眼睛、我的眼睛看,我們共同定一個標準,共同定一個尺度。於是在這個世間的衡準的當中,他就定了幾個標準,所謂時、空。你的時間也許講一天,什麼一天分成功晝三時、夜三時,現在他共同的標準,說這個叫作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多少分、多少秒,這個時間的標準,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那空間,我們也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然後呢所衡量的客觀的東西是物質,也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不管是你英制,說公制,乃至於大家彼此互通的,所以這個制度建立起來了。換句話說一個共同的標準,然後在這個標準上面,去衡量這個事物的內容的話,你才能夠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有共同的共識。在這個裡邊,你就能夠認識它的內涵。

這個所以科學之比平常來得正確的原因,就是平常常常說很主觀的,現在我們把那個主觀的因素把它拿掉。對呀!所以它發現了很多真相,以前人所不了解。以前的人因為憑著自己的眼睛來看,所以覺得:啊,地是不動的,太陽在轉的,這些現在發現不對,太陽不動的,地在轉。啊,以前的人發現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現在也覺得不對,天根本(p17)沒有這樣東西,地卻是圓的。那是憑什麼呢?因為它有這麼一個客觀的標準,先把那個標準確立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所衡量的。換句話拿這個標準去觀察所觀察的,那個時候就可以觀察得出一個共同客觀的標準來。

可是裡邊有一樣東西他遺漏掉了,我們每一個人拿「我」來去看。那麼剛才說的不管「我」是眼睛、耳朵,我的身體,各人的,的確能力不一樣,然後呢你的概念也不一樣,這個東西是什麼?誰也不知道!結果拿這個東西去看的話,這個裡邊就問題來了。實際上呢,科學家的的確確拿他的方法去找的話,沒辦法去找,而且絕對沒辦法找到。其實這個道理說起來非常簡單,佛法裡面常說「指不自觸,火不自燒」,那個手指你擺在這裡,它手指摸,摸一樣東西,可以摸到這個什麼感覺;可是它手指能摸別的,它不能摸自己。所以你兩個手指摸,摸到了,那個是什麼,這個手指摸到它,這個手指摸到它,對不對?不是說我自己那個手指、手指摸到我自己;同樣地,我坐在那個桌子上連為一體的話,我就沒辦法把那個桌子……我坐在椅子上,沒辦法把那個椅子搬動。現在「我」,「我」這個東西本身是什麼東西,我自己沒辦法來找到它。結果呢,這個東西本身是不是一個可靠的標準哪?那有問題!

所以我們最常用的一個比喻是說,比如你現在衡量一樣東西,我們大家說,哦!我們(p18)要去買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多少錢?三塊錢。那我們當中大家說三塊的話,那大家沒有什麼諍論、沒什麼問題的,因為我們在這裡,當然大家用的是新台幣。結果啊,偏偏我們的心識卻不是有這樣的共同,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就相當於說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法國人,一個中國人,一個美國人,一個香港人,一個什麼─日本人。然後呢各人跑得來,他說的一塊是一個法郎,他說的一塊是一個英鎊,你說的一塊是港幣,我說的一塊是台幣,他說的是日圓,那這個比例之間差得個十萬八千里,你就沒辦法大家來衡量,那是各是各的,對不對?這是個很明白的事實。

所以我們從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我們儘管客觀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的標準,但是對這個共同承認的客觀的標準當中,卻還有各人各人的想法。是,你看這樣也是桌子,我看這張也是桌子,可是你看的這張桌子的話,你會有你的想法,我看,有我的想法,這個想法絕不統一的,這第一個。不要說我們各人不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在不同的時候,去看它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同樣地進一步用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剛才要衡量任何一樣東西,你說,欸,我坐在那個桌子上面,這個桌子上有多長多寬啊?拿根尺量量它。那個尺本身是固定的,你說你用台尺也好,台尺我們中國以前叫老尺,現在呢叫市尺,哦,這是公尺,那沒(p19)關係,你總是這麼一個單位固定的。那麼一尺、兩尺、兩尺半或者兩尺三寸五,那沒關係。現在量的東西,不是那根固定的東西,拿一根牛皮筋。然後呢你繃得這麼……它也叫……欸,怎麼,你說它一個單位長度吧!繃得這麼緊也叫一個長度,繃得這麼緊叫這麼長度,這麼鬆也叫這麼長度。結果呢你這個時候繃得鬆一點,一量,量、量、量這張長度的話,說有幾個?有二十幾個單位;然後你拉得緊一點,說這張桌子還不到一個單位。為什麼原因哪?這個桌子沒變,只是說你自己那個牛皮筋拉得緊一點、鬆一點,是不是這個樣?對嘛!然後我們不檢查則已,看看我們的心─今天哪,很高興心裡面,哎呀,歡喜得很,那好像放得鬆鬆的;今天心裡面不高興,拉得緊緊的,繃得緊緊的,這樣。那麼這個時候,你對這件事情的衡量,又完全不一樣了!

那麼這個時候,你對這件事情的衡量,又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平常的時候,譬如說,欸,這張桌子滿好擺在這裡無關緊要,你也常跑過去。今天你正好急急忙忙,心裡面繃得很緊的時候,跑過去的時候啊,你就嫌它擺在那地方真討厭!偏偏它又撞了你一下,你又覺得:哎,這張桌子不對,一定要把它搬走它。過了一天,你心情又把它換掉了一個心情了,跑得來看看:哎呀,這個地方真好!然後呢你還嫌這個桌子還少了一點。欸,心裡面就會有這樣的變化,為什麼原因?這個說明了那是我們裡邊這個心本身,「我」到底是什麼?對不起,一向不知道,也沒辦法知道,就算你真的要去找它的話,你也無法找到。那麼對這個事情哪,卻不是世間人一般人能夠真正了解,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高明這個,所以它叫「內明」。這是我沒有正式地說啊,我是只用世間我們共同的常理體會到,只是讓我們作一個最粗淺的說明。至於其他的因明、醫(p22)方明、聲明、工巧明,那世間我們共同了解的。

說因明,凡是世間一切,說如是因有如是果,換句話說,這個因明倒不一定要佛法的因果啊,就是說彼此間說明一件事情有一個原則,有一個原則。所以一定講你這樣地說,為什麼原因?你的理由是什麼?所以理則學。這個在我們做學問過程當中,討論問題當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在西方、在印度都很重視,其實我們中國也有,也有,這個是一個衡準事情的一個標準。那麼下面的醫方明這我們了解了,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裡邊,這個是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那麼然後聲明呢,就語言、文字、音韻等等,表達我們所要表達的東西內涵;不但要表達意義而且要表達那個情緒,各式各樣的。所以說工巧,是對於我們所處理一切事情,這容易明白。

實際上呢,就是佛之所以成佛,他是一切法成最正覺,就是要把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點遺漏地徹底正確地了解。所以他的的確確,他的根本的立場,以及根本的認知的方式是完全科學;也可以說真正的科學只有在佛法裡邊,它沒有一點遺漏。那麼為什麼說只有在佛法裡呢?剛才說科學儘管要想對客觀的事情去認識,可是它很不幸的是,裡邊那個衡準的標準本身沒有把握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衡準出來的東西啊,永遠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他現在不!從這個地方開始,然後呢去衡準世間的一切,這樣。所以我們真正要想學佛的(p23)人,這個就是菩薩。那這個我們現在學菩薩的人,要想正確地了知一切的內涵,要學的就這個,要學的就是這個,所用的這個就是智慧,能夠辨別事情如理、非理的。

p. 323 (8)

(b) How to begin the generation of wisdom
【◎ 第二生慧方便。】

怎麼樣才能夠啟發這個智慧呢?這個太重要了!

The way to begin the generation of wisdom is to contemplate the benefits of generating wisdom and the faults of not generating it.
【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

處處地方都是這個,你有了這個智慧的殊勝的功德,及沒有這個的過失、禍害。現在處處地方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們要想避苦,換句話說避免過失。啊,看見世間真痛苦啊!從我自己開始,啊,一切人。對呀,為什麼有痛苦呢?就是你有這個過失。那麼你要去掉過失,要憑什麼呢?說那個時候曉得:哎呀,要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做法。靠什麼?智慧。反過來你要得到圓滿的快樂、功德靠什麼呢?還是這個。所以如果這兩點你能夠不斷地深入的話,那個會導致必然的結果,會策勵我們。

現在我們未嘗不求去苦,未嘗不求快樂,可是因為對這個苦樂之間的真正的內涵,沒有正確的認識,只是耳濡目染,道聽塗說乃至於。或者隨便稍稍碰到一點,唉呀,說佛法就是這樣,於是馬上進來了。進來了以後,那時候真正的佛法的內涵了解了沒有?沒(p24)有。既然沒有了解,你的的確確沒有辦法去除這個過患,沒有辦法得到功德。那時候說修,那修些什麼?現在從這地方我們必定要知道,說這個要想滿我們的願,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所謂智慧。有了智慧了以後啊,你要的東西無有不滿足,無有不圓滿,要去苦、要得樂。那麼這個裡面分兩部分,下面說:

Since I will explain the benefits and faults of having or lacking the wisdom of reality—selflessness—in the insight section, I will not elaborate on it here. 【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毘缽舍那時茲當廣說,】

而我們在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就是要如實地了解,對這件事情一點不含糊,確確實實百分之一百像它真實的內涵那樣了解,了解一個什麼?無我,無我性,平常我們說業感緣起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從我開始,到所有的萬事萬物─有情、無情,都不是天生有真實自性的,都是因緣條件而生起。所以由於這樣,所以這樣的業因感這樣的果報,拿世間來說因果報應,這樣。而它的本質、本身呢,就是空性,佛法就是講這個。那麼這個道理,你有了通達了,就有何等殊勝的利益,不了解有什麼大的禍患,這個在後面別學這個毘缽舍那的時候說。因為這個道理本身哪,非常深廣,這也是三乘最重要的。所謂般若是什麼?三乘之母,三乘之母。我們修學聲聞、緣覺尚且要,何況是佛、菩薩,所以更是深遠。這裡暫時不談,這裡暫時不談,現在呢先把其他的,

But I will discuss the remaining types of wisdom a little.
【今當略說所餘德失,】

(p25)現在簡單地說明一下,除了這個最核心問題以外的其他的。別看哦,欸,你把其餘的這些能夠慢慢地有一個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才會啟發我們一心一意學這個─中心的。為什麼?因為那個中心的本身非常地深奧,非常地難懂,我們一時不容易體會得到。所以別的地方講的時候,先從根本上講起,這個地方卻先不講根本,是有它的原因。先把那個其餘的枝枝葉葉這個好處說出來了,然後你覺得:哎呀,這個枝枝葉葉都有這麼好處啊!這是啟發我們這種好樂羨慕之心。反過來說,這個地方枝枝末末的如果把握不住的話,這個禍患你了解了以後啊,那時候你會進一步了解,哦,根本的過患更是厲害得不得了!所以前面先把其餘的、次要的,也不一……真正說起來也不是次要的,就是說先暫時不把根本式地說明,有它這樣的一個特別的理由在。所以現在這個,其餘的方面的功德跟過失啊,下面也說, :

With respect to indicating wisdoms benefits,
【先說功德,】

說通達了這個智慧以後,有什麼好處。而這個功德,還不是如實了知人我二法空性這個智慧。

With respect to indicating wisdoms benefits, wisdom is the root of all good qualities for this and future lives.
【此中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者,】

(p26)一句話,這個是最主要的。要曉得這個智慧是什麼啊?喏,眼前的、現世的,以及後世的、將來的、永遠的,所有的好處,「一切」兩個字沒有一點遺漏包含了,一切好處的根本就在這個上面。這句話牢牢記住哦!這地方先「標宗」也可以說,喏,把那個整個的大題目擺在這地方。我們一直學習的都是這個,一直體會的就是這個,一直運用就是這個。你能夠學習多深廣,體會多深廣,那麼將來你的行持就跟它相應;行持跟它相應,你自然而然功德就相應;功德相應,你的痛苦就相對地減少多少,得到的功德、圓滿的功德就相對地、相應地得到多少。不要說心理的、生理的,乃至於平常我們眼前看見的這一切,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看,

As the protector Nāgārjunas Hundred Verses on Wisdom (Śataka) says
【如龍猛菩薩云:】

首先引龍猛菩薩來告訴我們的,因為龍猛菩薩是傳性宗的一個大宗師、大宗師,這個是佛懸記的,以及我們所有佛弟子的人,真正成就的人是共同推仰、接受。不管你從哪一個立場來說,他是足以能夠如理抉擇佛的深義的、智慧的,現在一個代表者可以說。所以先引他的話,說:

Wisdom is the root of all good qualities, Seen and not yet seen.
【「慧為見不見,一切功德本。】

(p27)就這句話,什麼是智慧?你是能不能見到功德的根本,就是這個。

To achieve both of these, Embrace wisdom.
【為辦此二故,應當攝受慧。】

現在我們要辨別,啊!這個對、這個不對,這個該要的、這個不該要的。那你如果要想辨別,那麼你就應該在這地方好好地努力,攝取受持,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停下來,問一下自己,說我跑到這裡是要找自討苦吃,那不必到這裡來;說我要到這裡來求真正快樂,欸,就在這裡。我在這裡不怕苦,找苦,當然!我現在這裡要怕苦、去掉苦,就在這裡!苦樂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就在這個上頭。你能夠見到了,然後呢從這個上面深入,就像我們看病一樣,嗯,你病得難受,不是說癱在那裡,沒用耶!你先要去找說這個病因在哪裡,如何去對治它,一切一切都是這樣的。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智慧。

The great source for what you seek and for liberation is knowledge. So, esteeming it from the start, adhere to wisdom, the great mother.
【明是求法義,及大解脫本,故應先敬持,大般若佛母。」】

那麼所以這個了解了,那個是為什麼要生生去追求、去努力、去學習這個佛法的真正重要的,這個我們要中心思想擺在這裡的。所以大家說修行、修行,那個這一點都(p28)不了解,那修行真可憐,你修些什麼行啊,所以說為什麼是越修越錯的原因這樣啊,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所以這個不但是淺近的地方你了解了,而且也曉得是大解脫的根本。這個大解脫是什麼啊?徹底圓滿地解決。通常我們在這個傳承當中說,有一種叫解脫是指二乘的,然後呢覺菩提、覺無上菩提,這是佛果的,大解脫是徹底的,就是覺無上,無上菩提的,那根本也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首先以最恭敬的心情去受持、攝持這個,這是什麼啊?大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是佛之母,佛就從這個地方出生的,佛就是從這個地方出生的。這個地方告訴我們。

說了這句話,現在又可以再回過頭來,剛才說他先把那個無我真實慧如實通達擺在後面講,而前面先講餘德。也的確如此,在我們還沒有如理修學之前,這個餘德卻是我們先應該了解的。一了解了以後,然後呢會推動我們說,啊!原來我們要的這些內涵,原來都在這裡啊!然後你肯步步照著去深入。步步去深入,然後呢你的罪障漸漸淨除,資糧功德漸漸積累了,一步一步深入,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徹底、如實了解的那個無我真實之慧。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