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24LL2~P326L2

手抄頁/行: #18 P47LL1~P75LL2

音檔起訖:   138A_1728~139A_0458

廣論時時聽:        

Two good qualities which may appear to be mutually exclusive prove to be non-contradictory for those who have wisdom.
【又二功德似有相違,由是慧故能令無違。】

(p48)說往往有幾件事情好像彼此之間相違背的,欸,現在你有慧攝持啊能夠無違,這個是千真萬確。實際上有太多的事情都需要這樣去做,譬如我們剛才說持戒,說持戒嘛目的是要去掉執著,結果呢你不要執著的話,持戒你怎麼持啊?這個戒本身哪,就是要你執著的開始,卻偏偏要你持得個不執著,你怎麼個持法呀?啊!這個時候我們就不懂了。所以不必說通達甚深智慧,就我們開始的時候,你如果學對的話,要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第一步學,一定要持戒,戒的目的幹什麼啊?既然要跳出生死輪迴,生死輪迴的過患在業跟惑,所以這個業跟惑不在外面,在自己裡頭。所以這個持戒從你內心持起,這千真萬確。當你內心煩惱生起來了認得:喔唷!見到煩惱了。然後你這地方就把它停止,不要動它。該做的事情哪,你想不想去做,說:欸,這個要做的!你要努力去策勵去做,這個就在這個上頭。所以初步地來說不執著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要執著那個戒相,應該從那個戒法、戒體上面;由於你把持著這個戒法、戒體,這個上面卻要執著了,所以叫擇善固執。

由於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上去,調伏了自己的內心。然後因為你的內心粗猛的煩惱調伏。使得我們能夠寧靜淨續。淨續有兩個好處,一個呢因為調伏了,你呀這個修學佛法過程當中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哦,於是生生增上。否則的話,你造了種種惡業墮落惡道當(p49)中,墮落惡道你有修行的機會嗎?沒有。所以你必定要生生增上,然後這個東西戒是根本因,你才能夠得到人天身,然後呢在這個上面跟佛法相應,這個是戒的第一個功德。

第二個功德呢?眼前因為你能夠持戒,所以把心裡面的內心惡識這種煩惱調伏。因為調伏了以後啊,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學定,得了定然後才能夠開慧。開了慧呀從根把煩惱的根本,說二我執著是徹底拿掉,到那個時候是無往而不自得。到那個時候的話,欸,把你擺在火裡面烤,放在原子彈來炸你,你安然自得,那當然嘛!注意喔,那個時候不執著不是說,啊!我要睡覺就睡覺,要吃飯就吃飯,要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哦,那個最嚴格的戒相擺在那裡,你找不到一點戒相可得哦,這個才是不執著的真的原意哦!不是我們現在凡夫哦,這千萬要認識的喲!所以現在我們看經不懂得,說:「唉呀!你不要執著。」他這個不執著是什麼?就是你把這個人我二法的執根本拿掉,那找不到可執之處啊!所以儘管一天到晚你嚴格地持戒得不得了,沒有一點戒相可得,這個才是不執著的真義呀!

所以我們現在啊,真正說起來真可憐。這個教本來是最好的告訴我們的,現在我們不要了,說修,那麼結果呢?沒有教也修不成功。反過來呢,教─那麼要學教。學教了以後教的真正意義又不了解,說不要執著。實際上呢,你根本對它執著的意義都不了解,這個戒也不要了,說:「唉呀,我這個才是解脫。」那這兩者都錯啊!這個都是什麼毛病(p50)呢?都是你犯了相似之見,對於這個功德本身總覺得兩者當中好像違背的。喏,這個有了智慧的話,啊!完全不違背,那時候你才正確地了解。

不過剛才說關於戒這個事情,不執著那一點哪,它要了解呀,它有幾個層次的。剛才說那種不執著,譬如說把你一把刀砍在頭上,欸,你了然不動,那個是修相應的哦!那麼我們現在呢,不要說刀砍上來受不了,哎喲,把你打一下;不要打一下,眼睛瞪你一下,你心裡面蹦蹦蹦,「欸,這傢伙為什麼瞪我?」欸,那個時候還是有方法調伏的,什麼?聞思相應,那很正確、很明白。你處處地方了解的,他瞪你也好,他打你一下也好,你曉得你現在要行持戒,從哪裡戒起?從你內心上戒起。正因為如此,所以你儘管做到了以後啊,你也覺得:欸,我做對了。安住在這個戒上面,這是我們現在跟它相應的不執著。

假定你這個不清淨的話,「欸,你為什麼打我?」然後兩個等會打起架來了,對不對?哪,這個就是它的功德哦!更進一步,雖然你忍住了,可是你心裡面老是在那想著:「他打了我一下,我總要什麼辦法,想辦法……。」人家說起來,世間說起來,欸,這個人倒滿有修養的。滿有修養的,好聽哦!說得不好聽,這個人老奸巨滑,所以不是正確的辦法。這個是聞思相應,還是有它的特質,我們要了解,在什麼狀態當中學這個法,如何去行法,一定有它的這樣的一個一個的次第步驟。所以凡是這些事情都是什麼?要靠智(p51)慧!這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下面又說,說那個比喻。

When bodhisattvas have become universal monarchs with authority over the entire world, they still do not fall under the control of sensory objects. This is the power of having wisdom as a royal minister.
【譬如菩薩作轉輪王,王四大洲,然能不隨欲塵遷轉,是由具足慧臣之力。】

就像一個轉輪聖王一樣,說這是這個菩薩在修學佛道當中,他一定會生生增上,因為呀要廣度一切眾生,所以一直在那個世間轉。那個時候都是會世間是大富大貴,轉輪聖王、天帝什麼等等,乃至於王四大部洲。欸,對不起,他儘管有這麼多世間的欲樂啊,他就不會隨欲樂所轉。靠什麼?慧,這慧臣的功力。所以在上士道一開頭的時候就說明,由慧攝持的方便是菩薩的解脫,由方便攝持的慧是菩薩的解脫;反之,如果沒有這個攝持的話,不管慧、不管是方便,這個菩薩都綁住了,換句話說你不能行菩薩道。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前後一貫,前面是總綱提出來,現在這個地方呢每一部分細說。

總之我們要修行最重要的,一定要對於我們所學的內涵要正確地認識。不是「我」想學,我想學,學了半天是學的「我」。是,因為我想學,然後學要去學佛,佛告訴我們怎麼講的。那佛告訴我們講的像,譬如像剛才這個經論上面,我們還不一定懂哦!那時候一定要靠看菩薩祖師,看菩薩祖師的註解─無垢哦!這個很重要。否則的話你隨便聽一個阿貓、阿狗的講,講得頭頭是道,講的是相似法,結果越走越錯。那麼這個比喻說什麼呢?

p. 325

Similarly, the bodhisattvas' love that views living beings with affection is intense, but it is not mixed with even a trace of attachment;
(p52)【如是雖生猛利慈心,見諸有情極可悅意,然無少分貪欲和雜染。】

當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第一個一定要大慈悲心。那麼大慈悲心是什麼?與樂、拔苦兩樣事情。現在你要給人家快樂啊,一直看見一切有情,啊!那真是可悅意相,親愛得不得了。但是我們世間親愛的話,那害了!哎呀,那個東西都是為情染所染啊!欸,現在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雖然那個慈心比世間不曉得超過多少,卻沒有一點點貪欲這個雜染在裡頭。反過來要拔苦的呢,

although they have a long-lasting and very forceful compassion that cannot bear for living beings to suffer, they do not have the laziness of being overcome with distress and thereby lacking enthusiasm for virtue;
【見有情苦,雖生恆常猛利難忍大悲,然無懈怠憂惱蔽覆不樂善行。】

「見有情苦」,看見他種種無比的苦惱,見了這苦惱所以生起恆常猛利難忍的大悲。那個悲心一定是看見苦,所以要拔苦啊!要我們看見了苦啊,哎喲!就害怕得不得了。啊!也不要說幫忙別人,要自己啊說苦得要命,叫動手術啊,要吃這個苦藥,心裡也害怕。所以進一步要幫別人忙的話,那個是要除苦的這件事情的話,一定會產生憂惱,欸,做這件事情的話─懈怠。因為現在有智慧來攝持啊,所以雖然生起這樣猛利的大悲,卻救度別人的時候心不憂惱,身心不會懈怠,而去努力樂於行善,而不會為這個兩樣煩惱所覆蔽、所障礙了,不願意、不好樂這個善行。同樣地,

they have immeasurable joy, but their minds are free of instability which would distract them from their focus;
(p53)【又雖具足歡喜無量,心於所緣全無散動。】

我們修慈、悲、喜、捨─喜心,平常我們一歡喜呀,心裡面就動掉了。欸,對不起,儘管你這個「喜」無量歡喜呀,心裡面安然不動。捨呢?

and they are continually possessed of great impartiality, but they do not neglect for even a moment the welfare of all living beings.
【又雖具足大平等捨,然於眾生所有義利剎那不捨,】

是妙極了!修捨,捨掉一切,是無量捨、等捨,這樣的捨法。但是啊卻是你樣樣東西一點不掛在心上,卻是義利一切有情,乃至於一剎那,乃至於一個人,乃至於最小的事情你也不捨棄。要我們表面看起來,這兩樣東西完全矛盾極了。欸,修了個捨心,卻要對有情一剎那也不捨;歡喜,歡喜到絕頂,心裡面卻了然不動;就是痛苦無比,卻是你一點不怕;快樂,親愛得不得了,卻是一點沒有染著。這個靠什麼?都靠智慧。所以呀,

Wisdom does all this, because it is what removes the impediments to achieving a balanced strength in these good qualities.
【此皆由慧成,以慧力故,滅除此等力均之障。】

這樣的兩個力量所以能夠並駕齊驅,都是靠智慧,所以叫一定要止觀雙運。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你沒有智慧呀,那真難哪!現在我們說弘法、弘法,弘了半天,被法弘去了!所以六祖大師說:「現在你才是轉《法華》呀,以前你是被《法華》轉哪!」這(p54)個話有道理!你沒有智慧的看那個經典,你看到哪裡就被它牽到哪裡,就這樣。喔唷,如果學唯識的人哪,學唯識好,這要學中觀的人哪,講中觀好,大家吵得個天翻地覆。那不是學經,被它轉去了。你現在了解了這個,你才能是真正地能夠轉那個法輪,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一定要了解的。

一定要了解的。說尤其是近代,我覺得有很多大德,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結果難免有這個現象。學了他那個東西呀,他就偏偏偏在上面。當然這有兩種可能,有一種是菩薩示現,就是因為引導後面的初機,你條件不夠啊,不要說樣樣東西都來。哪!就是這樣,你先學好了,只要一門深入,一門慢慢地進去,自然可以摸得到的,不管別的。這個是絕對正確的,我們不要弄錯哦!所以樣樣東西都要辨別。是另外一類的話,那就不一定囉,另外一類就有錯了。然後呢到了那個時候,他學了唯識的說中觀不對,學了中觀的說唯識不究竟,乃至於更進一步說:欸,這個經偽的,這個經假的,這個經……。請問:現在你都這樣說,說到、弄到後來的話,大乘非佛說,到最後的話,小乘同樣的,沒有了,也就這個樣了。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智慧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p. 325 (3)

Thus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Even bodhisattvas possessed of great kingdoms, who have sensory objects similar to divine substances, remain uncorrupted in their very nature. This is the power of having the virtue of wisdom as their minister.
(p56)【如云:「菩薩具王位,根境如天物,性不變非理,是慧臣德力。】

就像這個上面比喻,現在又重頌當中說:啊,菩薩行者,乃至於具轉輪王之位,所有一切的享受,自己的根身,乃至於外面所對的境界,啊!那個是像什麼?天上來的一樣,那換句話說不得了地好。欸,對不起,不管它怎麼好啊,我安住在這個上頭,不被它所動,不為它所變。為什麼呀?哪!由於你如實地了知這個特質是什麼,這個是靠智慧,靠智慧。為什麼這個地方稱為「慧臣」,而不是稱慧王呢?菩薩的兩樣主要的是什麼?方便跟智慧,而這個不共因是方便,對不對?所以呀,這個王不是智慧,這個王卻是方便,然後它那個臣才是智慧。所以叫方便是父,然後呢智慧是佛的母,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喲!

Their love, inseparable from helping others, Is utterly free of stain from attachment. Their compassion, unable to bear for others to suffer, Never succumbs to laziness due to the burden of distress. Possessed of supreme joy, they do not waver from the real. Their great impartiality never neglects the welfare of beings. Great wisdom removes all that would counteract these good qualities, and so it beautifies them.
【慈心純利他,然無貪薰染,悲不忍他苦,不憂懈低劣。雖喜無散動,捨不棄利他,諸德所治品,由慧滅故妙。」】

上面說的前面就是慈、悲、喜、捨幾樣東西,這些它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殊勝的功德,要對治特別所對治品。所以能夠產生它這功效,對治它所對治的種種煩惱等等,都靠什麼啊?靠智慧來成就。所以不被障礙而產生它的功德,這個是都要靠智慧。

Matrceta's 《Praise in Honor of One Worthy of Honor》(Varnārha-varna-stotra) also says: Without rejecting the real nature, you are also in accord with the conventional.
【又如《讚應讚》云:「不棄捨法性,亦隨順世俗。」】

(p57)這個話我們平常常常講的,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話講起來好容易哦,但是做起來可不那麼簡單哪!「不棄捨法性」是什麼?就是那個法性本身是什麼?法性本身─空,換句話說,空性,換句話說。說如如不動,我們要講如如不動,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這個不是。這個根本不動,了無動靜之相,在任何狀態當中,你動得天翻地覆,是了無動相,這樣啊!所以你「不捨棄法性」是不變,卻能隨緣。反過來呢,隨緣卻能不變。而正因為你能不變,那個時候才能隨緣哦!否則的話你隨緣你就完了,你自己都在那裡打筋斗,你還要談救人救些什麼呢?這個是千真萬確的。

所以對我來說,我常常說的,我只是啊,是一個打敗的常敗將軍,只是跟這裡報告、報告我的敗的經驗。雖然是屢戰屢敗,卻我曉得要屢敗還要屢戰,只是如此而已。教我真正弘法,談不到,因為我對法本身,我還並不真正了解,只是在摸索、聞思階段,這個自己最清楚不過。為一點眼前小小的境界就被它轉去了話,那個時候自己啊,還做學生都不一定夠資格,說千真萬確的。這個話怎麼講?尤其是佛門當中,我們看看古代的那種大德。這個大德妙極了,不像世間的這個父母這樣,哎呀,哄你呀、騙你呀!這個大德不是這樣做的,就是這樣。那大德要你去求的,法這個東西一定要求的。那也許我們會問了:那不是不慈悲嗎?正因為他慈悲,所以非這樣做不可。為什麼原因,這個簡單地說一下。

(p58)法是法爾如是的尊貴性、莊嚴性,你如果稍微對它有一點點不恭敬、輕慢心,對你自己的傷害就無比地傷害。如果你還打著瞋心的話,對你就這個傷害是無法計較的。所以我們信得過佛法的人都曉得,就像我們世間的人哪,一動不動鬧彆扭,動不動嘛發脾氣。你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對於這個如理的上師你也動不動發脾氣,動不動鬧瞋惱的話,對不起,你接近了他半天,法沒學到,然後你這個脾氣呀,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了。所以真正的佛菩薩絕不忍心作這種事情,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不懂得佛法,我們總是想像當中,好像那個佛菩薩慈悲,也應該比父母還要慈悲,一天到晚圍著你旁邊哄你呀、騙你呀!欸,這是實際上那個狀態如此。結果呢,這個是自己的業,等到你地獄裡面再出來,轉了個、受了無邊大苦再來,因為你的老脾氣還在,碰見善知識又一來,又下去了,所以永遠在這地方滾哪!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

所以最近已經快講完啦,因為我最後這個兩樣東西不講,所以有好幾位同修說,哎呀,好像不講那個東西啊,他總覺得這個不圓滿。這是千真萬確的!真正佛法的中心,是,一定在後面那個毗缽舍那。所以總覺得:哎呀,我們現在要學。可是我了解,不要說在座的諸位,當然,內秘菩薩行的我們不談,只是陪著我們玩的。以我自己來說,我自己了解,這個本論哪,我乃至於開頭第一步我都沒有開始學好,乃至於正在學。我們還不曉(p59)得怎麼接近善知識,然後呢文字上面懂了很多,真正去要修行的話,我們還在門外。要想把前面的已經聽過的好好學的話,夠我們學一段時候。你真正地照這個去學的話,後面一定會有的,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不要說:「哎呀,這個好像是學得沒有學到什麼。」那對不起,你根本連它學佛法是怎麼個學法都根本不懂,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碰見這種情況,心裡如果有這個狀態的話,回過頭來開頭,翻翻前面的。

但是剛才那個心理本身是正確的哦!這個我要說得很清楚,就是我們的的確確要求這個好樂心。現在我們豈止要學毗缽舍那,我們要學佛耶!不是說嗎?我要求往生,不要說下品下生,上品上生我都不要,我要學阿彌陀佛。我為什麼要去嘛,我要學阿彌陀佛一樣度盡法界一切有情,這樣才去!這個心是絕對正確的,但是這個裡邊要辨別得很清楚哦!所以你的目的,跟你的心理的行相等等,每一個地方都要辨別清楚。說起來這個還是什麼啊?靠智慧。

所以現在這地方特別說,這個智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哪!所以現在不說智慧的內容,先讓我們了解了智慧的真正的特質的話,有一個什麼特別好處啊?我們就不會忙著,喔唷,趕快去要盤兩個腿,或者我趕快要拜多少佛,我趕快呀要唸那個經。唸經的目的要求智慧,所有做一切的事情的目的無不在這個上頭。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能夠這樣做的(p60)話,妙極了!

Thus, you do not have to forsake the real nature that gives great certainty that there is not even an atom of what your cognitive processes apprehend as signs of true existence.
【謂諸相縛所執之事,雖微塵許亦不可得,】

你要隨順這個世俗的話,那個世俗啊,哎呀,那個世俗就是千變萬化,你一跟著世俗裡面轉哪,處處被綁。這個「相縛」特別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對於眼前所對的一切境相,外面是種種,這裡邊實際上呢,裡邊根身本識也是一樣,你、我們不能如實了達它是什麼?如幻如化,是性空緣起,是緣起而性空的。由於這樣的關係,裡邊也不知道真實,外面也不了解。裡邊產生的,平常我們在這個法相上面說它叫作見分,外面叫作相分。那不管這些什麼名詞,總之裡邊是識心,外面所對的是六根對六境,處處為這個事相所綁。因為所綁,害啦!

現在呢,你了解了這個法性以後的話,法性這些東西呀,根本性空,乃至於無微塵許可得。所以這個祖師們開悟了以後,發現什麼?「大地無寸土」,欸,什麼都找不到。可是那個時候不能停在那裡喔,所以停在那裡就不對喔!所以「無佛處急走過,有佛處也莫停留。」這個不能停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隨順世俗,因為你安住在法性上面;反過來,你安住法性哪,所以才能夠隨順世俗。既然你對世間平常執著的那些相縛無微塵(p61)許可得,所以你在這個世俗當中,在任緣而轉是了然不動。

And you are also in accord with and do not contradict the conventional that gives deep certainty that effects arise from their respecti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and conditions.
【於此法性獲大定解而不棄捨,然與世俗內外因緣各別生果,所獲定解無違隨順。】

那個是說我們對於這個法的特性,法的特性是什麼,總相─空,總相是空,所以叫如所有性。一切法的所有的性,它總相真如,如如不動,獲得「大定解」,但是呢「不棄捨」。而什麼呢?與世俗因緣內外各別生果卻不違背。雖然一切都空,但是啊,空,正因為它空,所以呀卻一定有緣起;因為緣起,所以有空。這個裡邊說起來,這個就是中觀不共的殊勝法門,這個在毗缽舍那當中慢慢地再講。普通我們世俗上面就說起來,說空啊,所以叫不斷,怎麼講的啊?空啊所以要不常跟不斷,是不是啊?說空所以不常,應該這樣,世俗說,空啊所以不常,有啊所以不斷,這個是普通的講法。中觀的真正不共的勝法不是這樣的,「空故不斷,有故不常」,跟平常我們的概念不太一樣,這個是它真正殊勝的道理。關於這點我只能提這兩個,反正一直要等到後面那個毗缽舍那真正講完了,了解,那個時候才了解真正的佛法的核心,那個智慧的特質在什麼地方。

這裡我們接著繼續所說的,這兩樣東西呀,沒有一點點違背。不但沒有違背─隨順。這妙咧,這兩樣東西,你靠我,我靠你的。就像我們把兩枝筷子拿起來一樣,夾一個(p62)東西,你不能說那根筷子夾著,欸,那個。那真正怎樣?這個筷靠著這個,這個筷靠著這個,所以這個相待安立的,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

For others these appear to totally exclude each other, but for those who have wisdom, there is compatibility and a lack of contradiction.
【又諸餘人認為極相違事,然具慧者皆能隨順令無所違。】

現在下面又來了,很多別的人以為相違背的人,你真正具足了智慧的話,碰到那個時候你覺得沒有違背了。所以啊我記得自己覺得,我當年修學佛法啊,種種、處處地方覺得:唉呀,這樣做有這個毛病,那樣做有那個毛病,弄來弄去弄不對。一直等到依靠了善知識,慢慢地學習,現在慢慢、慢慢地了解了。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們也常常有這種,所以有的時候大家諍論了半天的問題,等到了解了以後發現:嘿!那毫無諍論之處,根本不需要諍論。

還有個妙處,平常一般我們世間來說的話,我們這個論辯哪,任何一個論辯永遠是得不到結果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從來不可能得到結論的。但是我想諸位在這裡慢慢地學習,已經大家有一個多多少少有個共同的經驗,的的確確你對佛法了解了以後的話,欸,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能夠找到一個很合理圓滿的解答。這個所謂任何情況要說明哦,在我們這裡哦!我們這裡大家有一個先決條件,大家是如理來(p63)修學佛法的,不是蠻不講理,蠻不講理的人不算。你儘管你說得頭頭是道,不是頭頭是道,你說得正確得很,他說:「就是你有理,我就是不信你那一套,你拿我怎麼辦?」欸,那個我們不談,那個我們不談。我們這裡特別要說明的,就是說真正你具足了智慧以後,別的地方、別的場合,你覺得這個事情不行的,跑到那裡呀,欸,都解決了!

而更重要的不是解決哦,更重要的這些違背的事情不但不違背,卻是相隨順的哦!這樣。記得常常我們用的那個比喻,這個簡單極了,眼前的。譬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隔壁那個廁所,啊!那臭得個要命,當然我們人人不歡喜。如果是你有智慧,不要說佛法的智慧,世間智慧的話,哇,覺得這個東西好得不得了耶!最美的花、最好的果,就靠這個東西。化學肥料有種種副作用,這個東西一點副作用都沒有,千真萬確,看你怎麼用它嘛!對不對?要靠什麼?那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佛法。同樣地,拿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來說,人家來罵你什麼東西,要我們以前的話,你那這還得了!欸,現在懂得了佛法,說:「哎呀,這是善知識啊,成就我的忍辱啊,沒有他還不能成佛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別人以為相違背的,欸,到那時候就不違背了。所以這個都靠什麼?都靠智慧啊,太美、太美啦!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這特別,為什麼把這個功德(p64)要這麼說明呢?就是一定要讓我們產生最深刻、最殊勝的見解,說我們真正修學佛法這是中心,這個中心!然後你把握住這個,然後運用在我們要修的上面,你怎麼修就怎麼成!

The 《Praise in Honor of One Worthy of Honor》 states: Regarding your proscriptions and prohibitions, some of your word is definitive while some of it is not, but between these, there is no contradiction.
【如前論云:「若開若遮止,佛語或有定,或是不決定,然皆不相違。」】

前面告訴我們這個該做的事情,有的時候該做,有的時候不該做,該做的是「開」,不該做的是「止」。這件事情妙咧!有的時候佛肯,說決定要這樣,有的時候不決定這樣;但是啊他不管決定不決定都不相違背的,那是什麼呀?就是智慧,就完全在智慧當中。

The two facts—that there are many dissimilarities in proscriptions and prohibitions between higher and lower vehicles and between sūtra and tantra,
【謂大小乘及經咒中,見有眾多開遮不同,】

的的確確,大乘、小乘,性宗、相宗,顯教、密教,有太多地方不同的。現在我們因為學了不得善巧,所以大家是此非彼。所以這個《法華》上面為什麼我們要學,《法華》說得很清楚:諸佛啊,十方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他究竟圓滿,只有一樣東西要引導大家,但是因為根性不同所以說千差萬別。而他說得是千辛萬苦,獲得這個法是無量劫來捨頭目腦髓,把那個東西辛辛苦苦傳布在世間。我們現在修學佛弟子的人,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怎麼不墮落地獄?佛千辛萬苦,相當於……佛指出來的,相當於這個價值,無比價值的東西,你跑得去這個不對,一下把它敲破,那個不對,一下搞破,請問你這個債賠(p65)得了嗎?

所以現在不要忙著說:「哎呀,我修行啊!」這個時候要,是,要忙著修行,要無誤!記得不記得這兩句話?你對你修行的內容要沒有錯喲,要不然的話,說不是原地踏步哦,你在大大退步哦!它退步的結果不是傷害別人,傷害你自己哦!這件事情我們務必要了解啊,務必要了解啊!所以在這個地方,他特別說明。

剛才說,我們說人家來罵我,人家說大糞等等。假定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也不妨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剛開始出家修學,總覺得:「哎呀,我是來修行的,跑到你的廟裡,還要做那個、還要做這個,還要這樣……。」處處覺得不對。現在才了解呀,不是的呀,正因為你要修行,所以跑到廟裡來,早上從打板開始,我樣樣願意做。現在如果說今天我還有一點氣力的話,我恨不得這個四十八單我一擔擔起來。儘管我現在沒有氣力了,唉!今天早上一點做就沒氣力,對不起,我這個上課,還是覺得這我唯一能貢獻給大家的。如果說叫我去掃地的話,我就怕我不掃地,派到我這個,我就怕不做事情,我快樂得不得了!這個都靠什麼?靠智慧。你不是要跑得來集聚資糧、淨除罪障嗎?那從這個地方你不努力,靠什麼?喏,這個就是智慧呀!

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拿這個回向淨土,不正助雙修嗎?你不是要學佛解救一切人嗎?(p66)當然現在這個時候情況就是這樣呀,解救一切人靠什麼?佛法呀!現在我雖然剛開始第一步,沒有把佛的內容學會了自己來做,可是佛已經有的,我能夠把他那個東西,能夠圓滿地擺在世間的話,就不等於我像學了佛一樣,一樣的功德嗎?所以因為我了解了這一點,哎呀,跑得去掃個地也好,燒一個飯也好,我只要佛台上面擦乾淨,叫人家來看一下,哎呀,很歡喜,我就得到了功德了。儘管我沒有佛陀的智慧,沒有圓滿的功德,我卻可以得到這樣大的福報,而這個福報跟智慧相應是無漏的。自然我們做那個事情就會高高興興,做的時候有功德,高高興興是隨喜功德,真是增長無比呀!對不對?眼前所有的東西都靠什麼?智慧。

所以我現在深深感覺以前的錯啊,所以在這個地方,也可以說也是很痛心地把那個「屢敗屢戰,屢戰屢敗」這個經驗告訴大家。你們要想修行,不要先忙著說去盤腿,第一件事情哪,在這個上面,務必要認識,務必要認識!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and that these are all the practices of a single person—are contradictory for those who are confused and lack the power of intelligence to seek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innumerable scriptures. Yet through wisdom the learned know that these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若以一人雙修二事,尋求無邊經論密意時,諸愚無慧雖覺相違,然諸智者實見無違,】

喏、喏,來了、來了!一個人要修兩件事情,然後呢要找無邊經論的密意趣,愚癡沒(p67)有智慧的人覺得相違背,真正智慧的人覺得,嘿、嘿,不違背呀!剛才我引的比喻都是這個。深的也是這個,深的是真俗二諦,那個東西絕對不能分開的,就這樣。所以慧一定是方便,方便一定是慧。淺的呢,我們也是一樣,哎,我們說跑得來,「我是要念佛的,然後呢偏偏要我去做這、做那,怎麼可以啊!」這兩件事情違背的。欸,你真正了解了覺得不但不違背,這是幫助你念佛呀!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沒有一個例外的。反過來,你說:啊,我是要來求福德的,不要念佛,你這個福德是為什麼?要得到真正啊!如果你不念佛的智慧,得到了福德三世怨,送到地獄去,這是福德嗎?哦,不可以!不可以!從開始第一步到最後,都是這個樣。

所以凡是這種地方啊,諸位一定要把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認識,然後認識了以後照著這個認識不斷地加強,加強了照著行持,這個是修道,真正從這個地方修起的。所以這個是,

There are limitless things that the unwise see as contradictory and the wise see as lacking contradiction—the presentations of the two truths and the many prescriptions in one scripture that are prohibitions in others and vice versa. To say that wisdom distinguishes the non-contradictory, intended meaning behind them is the peerless praise of wisdom.
【亦是慧之所作。如是無慧覺為相違,及有慧者見不相違事雖有無邊,然二諦建立及經論中互相開遮眾多不同,以慧分辨意趣無違,即是智慧無上功德。】

像前面所說的,這種愚癡不了解覺得相違背,而有了智慧覺得不相違背的事情是無量無邊。因為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你要做事情,我們曉得要做世間任何事情都有它副(p68)作用的。妙咧,你有了智慧以後啊,欸,這個副作用都可以減除到不是最低限度─徹底消滅!而且所有的副作用都變成功什麼啊?嘿、嘿,正助雙修,妙不可言!這個只有佛法裡有。那麼然後在這個裡邊最重要的不相違是什麼?二諦建立,真俗二諦,真諦講「空」,空,說要空到什麼程度啊?「一法不立」,找不到一點,有一點點,對不起,不行。「有」呢?嘿,卻「一事不遺」,一點事情都不能遺漏掉。這兩個完全差了個十萬八千里,但是這兩樣東西卻不但不相違背呀,而且是互相依止、相待安立;拿掉了這個,那個就絕對不成,拿掉了有絕對沒有空,拿掉了空絕對沒有有,這個樣。

所以我所看見的經論上面、祖師上面,特別開示,這個兩個東西你彼此間,一定要這樣徹底地了解。不過我們學上去的時候,注意喔,學上去的時候是絕對不是先從空那邊下手的,注意!這個到以後慢慢地講。我們絕不能忽視那個空,因為你學「有」萬一學得不對的話,有「空」來破。萬一學空也學錯了,完啦!就沒什麼東西好破了,就這樣。所以我平常常常講的,學世間,拿佛法來破;同樣的道理,用這個道理,你學了佛法來執著的話,那沒有辦法破你了。你總覺得你對了,他這個不對,那完了!所以叫持戒不要執著,也是這個意思,那順便一提。

除了二諦建立以外,經論當中互相開遮等等,都是什麼?都要智慧分辨。這個是什(p69)麼?這個是智慧無上的功德。為什麼講無上的功德?因為世間得到的只是小小的好處,實際上呢,世間一切好處都從這個上面來的,而從這個小的好處乃至於最究竟圓滿的,還是靠這個東西。而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最重視的這個智慧就是最高的,這個才是,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

現在我們不必講真俗二諦,就像大小二乘的開遮、持犯不同,前面我已經解釋過了。假定你從單單從行相上去看的話,那絕對不一樣。我們不必深入,就我們現在的了解的道理來說,大小乘開遮的根本不同,原則絕對沒有違背。原則是什麼?解脫生死的痛苦。你只為自己,那麼只就你自己這個立場來講解脫,你現在為一切眾生,目的還是相同耶!這個很正確的。

所以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說大乘的行者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起見,我們曉得這個故事,乃至於殺人,殺人也對;小乘怎麼可以啊,殺了人那還得了啊!欸,它不違背。從戒相上去看是錯了,從實質上面,目的是不是求解脫呀?對嘛!小乘人只求自己解脫,當然你不會殺人。大乘人為了幫一切人,現在眼看著這個人墮落了,永遠沒有解脫機會,你然後把他阻止他,乃至於殺掉他,是不是你正是持戒必然需要做的事情嘛!當然,深的道理還在其次喔,單單這個的話,那不能辨別,我只是說從很淺的地方說明。真正主要的就是(p70)無非告訴我們哪,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特質,在一件事相上面要把握住。從事相,事相是俗諦,前面的五度;把握住這個裡邊的特質,怎麼做,就是智慧。樣樣東西啊,要用慧這個德臣來輔助它。

In short, all good qualities come from wisdom.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ays:How wondrous that such excellent things come from wisdom that is like a mother who loves her child. The ten powers of the sugata, most excellent of strengths; All superior activities, without parallel; And all other collections of virtues in their entirety arise based on such wisdom as their cause.
【一切功德皆從慧生者,如云:「世間圓滿從慧生,如母育子有何奇,善逝十力超勝力,一切無等最勝事,及餘一切功德聚,皆依如是慧因生。】

世間的種種圓滿都是什麼啊?先從智慧出生的,就像母親生兒子一樣,這有什麼稀奇的,換句話說,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呀!從世間一切到什麼?到佛陀最究竟圓滿的十力,十力、四無所畏,這是究竟圓滿的,最殊勝的、最超脫的這個。一切再不能跟它相比的,最殊勝的事情,以及所餘的一切的功德,都是以慧為因。注意喔!這個是真正的「因」,從這個地方開始的。

注意喔!這個是真正的「因」,從這個地方開始的。乃至於退一步,

p. 326

The arts and the best treasures in all worlds; The variety of sacred learning that is like an eye; Protections, awarenesses, mantras, and so on; The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the teachings that set these forth; The multitude of enumerations; and the doors to liberation; All such types of service to the world that display the great power of the conquerors children, all arise from the power of wisdom.
【世間藝術及勝藏,所有如眼諸經典,救護覺慧及咒等,種種建立法差別。眾多異門解脫門,彼彼利益世間相,大力佛子所顯示,此等皆從慧力生。」】

沒有一個不是,沒有一個不是!世間的藝術呀,是啊!然後呢從世間的藝術,我們進入五明當中四明而進入內明哪!那麼,這個內明什麼?從聞思修開始,聞思修、看經典,那個像我們的眼睛一樣呀!對不起,看了經典你還要智慧哦,沒有智慧的,剛才說的又錯了。然後呢救護我們的啊,這個不管你救護我們的從什麼,從顯密兩道等等,都各式各樣的差別法,不同的根性而建立不同的,對治不同的煩惱而建立不同的法。所以啊,有各式各樣的方便、不同的門,去得到共同一個共同的利益─解脫。所有的這個利益,這個情(p74)況,「大力佛子所顯示」,你學了以後啊,我們佛子所行、所成就的,都從什麼地方開始啊?智慧。欸,從這個上生,以這個慧因,然後生起這樣的功德,這樣的力量。

前面是說智慧的功德,啊!這麼好!這個啊,聽過了以後,要自己心裡上面不斷地思惟、觀察。我們有人說:「唉呀!叫我想這個東西啊,就是想不來。」那個時候啊,更應該努力,更應該懺悔。既然我們了解了這是根本的話,你們不要說:「唉呀!想不來,做不來。」正是前面障礙在,但是我們有幸而今天碰到了,在碰到了你如果再不努力的話,請問後果是什麼?後果是什麼?很明白地說明一個事情,現在你所以不樂或者不善巧,因為你宿生善根不夠,障礙力大。總算你有幸還碰到了,所以眼前碰到了唯一的機會,就是懺除罪障,把這個障礙拿掉;然後呢,增強自己的力量。

假定你現在碰到了,你不做,時間是過去掉了,機會是失去了;還有一點事情更重要的,你現在不做,請問你做些什麼?我們還在造業對不對?沒有一剎那離開這個業。既然我們現在積集的業,跟這個修學佛法不相應,那麼將來你感的果,你能夠感得跟佛法相應的果嗎?你造的跟佛法不相應的因,能感得跟佛法相應的果嗎?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對這點都不懂,還談什麼修學佛法呢?所以說,現在如果不做,既然沒有做這個,種這個因,將來一定沒有這個果。既然沒有這個果的話,完啦!而你現在造的那種惡因哪,它一定先(p75)來,然後呢你輾轉的……。就算你還回得過來,請問:你願意在地獄當中受盡了千辛萬苦,百千萬劫再來嗎?這是我們平常真正要注意的哦!所以不要說:「唉呀,這個東西很難哪,偷偷懶哪!」要另外一個方向,這個都是要靠智慧。

所以剛才說的這個道理都是智慧,「哎呀!我宿生沒有努力啊!現在還不趁這個機會,趕快淨除罪障,沒機會。」你雖然不做,你心裡面能夠加強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放下去是什麼?業嘛,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大家記得吧?沒有別的啊!所以你必定要從前面,那個前面凡是沒有補的,趕快補進來。隨時隨地記著:啊,沒錯!你腦筋裡面想:「對,以前我沒做,現在我一定要做!」你坐在那裡咬緊牙關去做做的話,欸,你那個時候就多一分力量。然後你跑過去,哎呀,看見佛啊,一心地就禮拜,一心地求懺悔,一心地念佛說:「阿彌陀佛啊,我現在一心一意只有皈投您了。」那句佛號,你念起來是有力得不得了,親切得無比,因為你覺得你一無可依嘛!那唯一的就是阿彌陀佛,那時候你念起佛來就有力了。然後你念到、見到了阿彌陀佛啊,很快地,啊!自己告訴你這個法就相應了。好快哦,就上去了!這是我們千真萬確應該必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