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27LL4~P328LL6

手抄頁/行: #18 P113L6~P125L7

音檔起訖:   140A_1111~140B_0402

廣論時時聽:        

However, not achieving wisdom while thinking that a broad study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it is simply the fault of your not being convinced that you need the analytical meditation of discerning wisdom when the time comes for practice, and of having the mistaken conviction that thinks that analytical meditation is not necessary. Therefore, those of you who want what is best for yourselves should eliminate such a mistaken conviction as though getting rid of poison.
【◎ 然諸欲修法者,尚不能知聞為必須者,是由於修時不能定解,必須觀慧思擇而修,反顛倒解,不須多聞過失所致,故自愛者,應棄此過猶如惡毒。】

眼前的狀態怎麼辦呢?唉!真可憐,很多現在修行的人哪,連它基本的道理,說這個修行聽聞是必須要的,必定要從聞思上面,這個道理都不知道。他為什麼不知道?有個原因的,因為修的時候,他不能確定地認識這個必須的次第,必須先去「觀慧思擇而修」,這個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因為這個不知道啊,所以他就會覺得:哎呀!這聞是無此需要的。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由於自己的執著誤解,還倒解,以為不要多聞,害了這個大過失。所以真正自愛的人,對於這個猶似什麼?毒!不但毒,而且加一個「惡毒」。哎呀!這個毒可怕極了,可怕極了!

(p114)所以關於那「思擇慧」修的時候,我不妨說簡單一點。那麼現在人家說,那個念佛好像不要嘛!參禪不要嘛!真的念佛不要嗎?真的參禪不要嗎?真的嗎?我們不妨仔細看看哪!這個是善方便,念佛只是說,哎呀!你完全靠彌陀他力。是,念佛的時候一定要叫什麼?信、願、行。請問你信些什麼?請問你願些什麼?然後一句佛號欣厭具足,請問那個欣厭的內容是什麼?假定你的腦筋裡下面一片混沌,只是嘴巴唸的話,請問這一句佛號當中有沒有欣厭?請問這一句佛號當中有沒有信?有沒有願?你的信願從哪裡來的?很清楚、很明白,你必定了解,哎呀!這個世間可厭,一心想逃啊,這唯一去處是只有極樂,一心嚮往啊!所以那個時候啊,由於這個前面的這個心裡面,所以那句佛號,就拼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就一心皈投。那個功效什麼?思擇而來,不是嗎?怎麼會不要呢?乃至於修的時候都告訴你,你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請問這是什麼?然後呢你不妨看看,「正助雙修」,正的時候怎麼,助的時候怎麼,不要動腦筋嗎?

然後參禪也是一樣,人家學定,然後呢定在那兒一坐八個鐘頭。欸!祖師說:「某人哪!你這個沒有用啊,冷水泡石頭。」石頭本來就泡不開的,你用開水去燙都沒有用,還要冷水去泡,你泡到驢年也莫幹!這個祖師說的話。那一定要什麼?起大疑情。疑情怎麼疑啊?心裡面就想:「哪一個是念佛的?念佛的是誰?」這不是全部的精神就在那兒找(p115)嗎?這個不是思惟嗎?這不管說是參一個「無」字也好,然後參一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也好,也全部的精神在那兒找那個東西,所以叫疑情。疑是什麼?就思惟、觀察嘛,你就找它嘛!哪裡說不要的?

而且我們更要清楚啊,禪是在什麼地方修的。在大乘是加行位上,他是已經積聚了資糧,真正要那個時候啊,發了大菩提心以後,然後找跟那個空慧相應的時候,那個時候才學這個法門,那個次第步驟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現在不了解,只是表相面看看,說人家這麼坐在這個地方的,好像很滿舒服的樣子,「好!我也這樣修啦!啊!那不要,那看這些東西幹什麼!」那是一個大誤解啊!所以我們真正了解、自愛的,對這一件事情要放棄它、排斥它,像「惡毒」!下面:

Nal-jor-bachen-bo said: Jo-wo-pa (Jo-bo-ba), when it comes to accomplishing the state of omniscient enlightenment, whether you show off or conceal that you studied only a handbook, you cannot get anywhere without reading a yak's load of books.
【大瑜伽師云:「覺窩瓦,欲成佛一切種智者,不於牛負量經函辦其所作,而將掌許若講若藏,皆無所成。」】

嘿!那個大祖師就告訴我們,大瑜伽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三個最主要的,這個康地的這個弟子之一,一生一直跟著他的。說:菩薩呀!你要想成佛一切種智,你要在什麼情況之下?牛負的經量。那個西藏的運載的工具,最大是牛,換句話說要牛,哦!這個牛馱的(p116)力量好大、好大呀!如果現在你不在這個上面,而是掌許這麼一點點的這個上面,或者講說,乃至於藏在那地方,自己覺得這樣做的話,「皆無所成」哪,沒有用啊!

Pu-chung-wa (Phuchungba) placed an opened sacred text beside his pillow and said: We must learn the texts, so even though you do not get a chance to read them, make a wish to read them all. If someone said that you should practice the teaching without understanding it, how would you do it?
【樸窮瓦開啟經卷安置枕前曰:「我等是學者故,縱未能看,應於此等而發願心,若不知法云何能修。」】

那另外一個善知識也這麼說。然後呢他打開了經櫃,哎呀!放在這個上頭說:「我啊現在正在學啊,就算一口氣不能看那麼多啊……」欸,下面這句話我們用得上,「應於此等而發願心」啊!記得前面六度當中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現在我們要以大地作為我們的願心。然後我處處地方說,我們因地當中要努力,說「這個是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現在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呢?你還沒有學呀,先已經打了退堂鼓,「哎呀!不行啊,好了、好了,我就不要了!」你因地當中已經種了這個,請問你成些什麼啊?這個很明白、很清楚,你總是覺得:哎喲!這個不行,哎喲!這個不行!由於這樣的因,心心念念對了個境界,心心念念就起來了。

現在我們應該對了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苦,要面對事實唯一的辦法─學這個。現在我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唯一的要解決這問題,這樣,發這個願。對呀!那下一次你不(p117)斷地發這個願,於是遇到緣,這個因就成熟了,下一次你來的時候,你就行了,這是因果的必然性啊!所以在這個上要發願心啊,要曉得「若不知法」你怎麼修啊!那道理這麼簡單,你了解了,時時刻刻啟發這個願,自然而然呢慢慢、慢慢地,不斷地增長,這個善因慢慢、慢慢地增長,好!就有希望了。所以下面又有一個,說:

p. 328

Bodo-wa said three times to a monk of Jennga-wa (sPyansngaba) who was escorting him a short distance, "You are enjoying yourself too much."
【慬哦之弟子送博朵瓦時,三云:「汝等快樂。」】

再三說,但願你們好好地、真正地相應啊,得到這個快樂啊!

He then continued:
【次云】

為什麼呀?說:

You rely upon my teacher who is like the sky covering the earth, so do not salivate over other teachers. Since you do not have to read the root texts and their commentaries and mark their corresponding passages, you do not have a lot of work. You are happy because you do not think about cause and effect, while you work at certain activities by means of certain tantric practices. And you can be satisfied with these many things?
【「能得依止我如天覆地之知識,不須於他更起口水,不勞多看紅紅本釋(編者按:此句新版《廣論》依藏文版原文,重譯為“無須細看酣暢淋漓之本釋”),事業微少,不勞思業果內心安泰,以多咒法成多事業令心飽滿。」】

(p118)這個是一個方言,實際上也就是說他是誰呀?他是敦巴尊者的弟子,阿底峽尊者再傳弟子。要曉得阿底峽尊者的最殊勝的全部傳承他的教法的,可以說唯一的弟子,那個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所以得到了一個大善知識,所以他說「如天覆地」─啊!再沒有餘遺了,能夠全部圓滿得到師承的,接近了這麼一個大善知識以後啊,你不必再羨慕別的了。說「不須於他更起口水」,就是說我們看見別人,喔唷!那個口水流了,羨慕。我們喔唷,看見這個大上師,喔唷,看見這個大善知識,喔唷,看見這個人哪!你不要去羨慕了,你只要真正能夠跟到這個大善知識就好了。這個時候就「不勞多看紅紅本釋」,是為什麼原因?這個裡面大有理由在哦!不是不要我們多聞哦!正因為這個地方,所以他親近善知識有必要的條件,你們還記得不記得?

所以你一定要多看那個祖師的傳記,他一定是以師心為心─他絕對不會拿自己的心裡面─種種地方揣摩老師在什麼地方,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他那個全部的信心啊,一直是在這個上頭,就這樣。因為你的信心百分之百,所以這個師長的這個加持,這個經教能夠傳到你身上來,這個是個它重要原則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說,哎呀!你親近了這個人,你也不要看書了,反正跟著他,大家一天到晚弄弄吃的、玩的、喝的,那完了!是的,他這樣他的東西也全部家當傳給你,可是這個家當是幹什麼啊?注定我們生生世世是(p119)輪迴生死不絕啊,這要了解的啊!所以你能夠這樣的話,它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容或這個傳記對我們不清楚,但是阿底峽─不是,另外一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那個傳記看得很清楚。的的確確的,這個老師就會有這樣的力量,把那個最精要的東西能夠傳給他,同樣地這個圓滿的也給他,你只要能夠在這個上面。那時我們就看得出來了,親近這個善知識是這樣的條件哦!這個善知識這麼做不合理,他絕對不會想:「啊,這個善知識這麼不合理。」何況還有會起:「這個善知識很殘忍。」絕對沒有一點點。在任何情況之下我們無法想像的,他只是覺得:「哎呀!我的業障還重啊!」這個是我們該學的地方哦!所以說這個這一種道理,真是我們該學的。在我自己個人,到現在時候我為止,我感覺到連它本論一開頭親近善知識怎麼親近法,我都不知道!

上面是慬哦瓦弟子送博朵瓦的時候啊,就告訴他:「哎呀!說你們依止到那樣的這樣的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你們真好啊!你們真好啊!」一下說了幾個。一方面是讚歎,一方面這是隨喜,千真萬確的。所以這個我常常地記了一句話,《入菩薩行論》上面,這是寂天菩薩說的:「當知善知識,如命不可捨。」這個善知識像命一樣啊!換句話說,跟到善知識是最大的幸福、最好的快樂、最重要的事情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現在我們第一件事情要辨別這東西,辨別這東西,對我們末法的時候啊,最重要的!

(p120)所以我看見很多人哪,要去找道場,我是非常歡喜、非常讚歎。可是那個時候注意哦!你要別具隻眼哦,要認得清楚哦,千萬不要說:喔唷!這個道場吃得好,然後呢這個事情少,樣樣省力,哎呀!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然後我去選它。完了!完了!的的確確的,你要去找的─有道之處,這個地方是善知識如何?同行的如何?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如果這個地方「有道有食,盡壽不去」。又有道,又有樣樣的供給,那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絕不離開;其次一步呢?這個地方有道無食,道是有的,吃的東西都沒有,但是你得咬緊牙關,一定要在那裡。所以這個密勒日巴尊者很有意思,他老師就說:「欸!我給你吃了,那就不給你講法;給你講了法,沒得吃的喔!」「欸!沒關係啊,那我自己去討飯。」這樣苦啊!這樣地磨折他,他不走,他成就在這裡。剛才反過來說,如果這個地方無道的話,不管有食無食是趕快站起來就走,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事實啊!繼續:

Shara-wa said: Until you become a buddha, your studies are not finished. They are finished when you are a buddha.
【霞惹瓦云:「乃至未成佛求學無完,至成佛時始得完畢。」】

喏!這樣的情況,一直要到成佛哦,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現在大地的菩薩都不能離開善知識,而我們居然離開了,這怎麼可以?容或我們說:「欸,我們看見那修行人,不一定能見到了佛啊!」實際上呢,真的情況如此嗎?我們看不見─大地菩薩(p121)看不見,但是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華嚴經》上面,大家還記得吧!善財童子第一位參的大善知識是誰啊?德雲比丘,他得到的叫作念佛三昧,得到念佛三昧,一切時處十方諸佛就在眼前,他沒有一個時刻離開過啊!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成佛他都親見;為什麼?破了無明了。那我們現在沒有破無明,居然不見,怎麼可以呢?這樣。所以《大乘止觀》上面告訴我們:我們是瞎子啊!你雖然不看見,他看得見你的。你怎麼看法呢?就用你的信心跟願力去看。所以要信願,哪!這個在這一句佛號,不是要嘴巴上面你唸出來,心裡面心心念念。所以這個皈依是一心皈投的地方,唯一的佛、法、僧三寶,這個才是,這個才是!

所以一直到最後,以等覺然後還是拿這個十大願王是導歸極樂。這個導歸極樂我們要注意哦!這個極樂是什麼意思啊?十方一切諸佛的共同現象,都是極樂。這我們要了解的哦,說廣義的哦!一點都沒錯啊,為什麼?世間之樂是有漏的,這不叫極樂,唯有成了佛以後是圓滿的,徹底圓滿的。所以啊,普賢十大願王,普賢是一切諸佛的願,換句話說,一切諸佛都這樣來的,菩薩因地當中都是這樣做的,到最後都是這樣。一直從凡夫開始,一直到了等覺,然後拿這個東西,欸,走到圓滿的這個報身報土的地位,對了!就這樣。

Gamapa (Ka-maba) said: Some say, "When you practice the teachings, what need is there of knowledge," and they degenerate. This idea is a real danger for those of us who have studied little. Others say, If you really try you do not need knowledge." This is very dangerous.
【迦摩瓦云:「若謂修法何須求知,是自失壞,我寡聞者易生此失,易說修行不須求知。】

(p122)那個祖師也告訴我們:「說你要修行哪!修行嘛就修啦,不要去忙這些啦,不要求知啊!那是自己傷害自己啊!而尤其是我們寡聞的人,更容易生這種過失,說更容易說以為修行不要知道的。」

If you are making a big effort at the teaching, knowledge is required; since it is not completed in this brief lifetime, we must resolve, I will study continually through many lifetimes without interrupting the succession of lives having leisure and opportunity.
【然修法者,實定須知,縱於此短壽未能圓滿,須不失暇身,相續多聞。】

所以實際上真正狀態啊,你要修行一定要多了解,縱使我們現在這個人身壽命很短,也一定要趁得到這個暇滿的時候啊,繼續不斷地去增長這個─相續多聞。

Some think that meditators do not need to study, only those who explain the teachings do. But those who explain the teachings and do not study merely run the risk of sinning, while it is precisely the meditator who must study to avoid straying from the path.
【若謂修者不須,說者乃須,說說法師易生此罪,以修者尤須故。」】

有人說:「修的不要啊,說的人講說才要啊!所以修行的時候不要的,講說嘛,當然你要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後要跟人家講啊!」說這種情況,是實際上不是這樣啊!說法的人固然錯了,修的人也不對;真正說起來,修的人是更需要,修的人更需要!

Thus you must be convinced that wisdom and the study that causes it are indispensable for proper practice.
【如是修者慧及慧因多聞,不容或少,應獲廣大定解,】

Thus you must be convinced that wisdom and the study that causes it are indispensable for proper practice.
【如是修者慧及慧因多聞,不容或少,應獲廣大定解。】

所以呀要曉得,真正如理修行的人,說這個必須要的─得到智慧;而得到智慧一定要得到智慧的因,這個都從哪裡?多聞開始的,這個是絕不可以少的。關於這個道理啊,一定要獲得定解,而且是「廣大定解」哦!

Moreover, unless you reach certainty about the need for analytical meditation when you practice, you will have a very hard time getting anywhere.
【然此定解於未知修時,必須觀察修者極難生起,】

但是這個上面這個定解,就是這個是必定需要的這個定解啊,在不了解的人啊,對於這個,說一定要怎麼樣呢?要觀察修,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什麼?去觀察修,這個認識啊,很難生得起來的喲!儘管我們現在聽是聽見了,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定解?就是有種種(p124)原因。所以我們必定要克服前面的種種的這種障礙,然後淨除種種的罪障,如理去思惟,得到了相應的認識,那個時候淨信心有了根了,那個時候才慢慢從這個上面。所以說對於這些道理呀,真正修行的正確的內涵,一定要什麼?觀察修。不是說,啊,你坐在那裡,閉上眼睛,或者做其他的。關於這個道理是很難生起喲!因為很難生起,所以特別告訴我們,我們要很認真地去做哦!的的確確要相當勤勤懇懇的。至少我們現在心理上面,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以後,要努力去懺悔,要努力地深發大願,說:「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然後用種種方便。

千千萬萬不要用種種方便保護自己的壞習氣,保護自己的大癡、大邪見。還種種的理由、種種的藉口,哎喲!總覺得這個也不能少,世俗的固然不能少,進入佛門當中這個還是不可以少;等一下還更說起來,哎呀!等一下是這個,乃至於用種種方便。現在我們眼前太多方便,這個方便實際上啊,都把我們送上那一條窄路,乃至於死路去。這個好可惜,這個好可惜!所以本論一開頭的記住,為什麼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一定要修的時候,先對圓滿的道體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在這個上面這個構架上面步步深入。要不然你一旦走上錯路了,要扭過來這好難哪!現在下面又說:

Even some well-regarded scholars of the scriptural collections claim, “Understand study to be either a mere preliminary to practice or to be a background support—like mountains at the back of a valley—but not the actual instructions.
【雖自許為受持三藏之法師,亦多認為修之前導,或僅為佐證,非實教授。】

(p125)欸,這個真錯誤的根本。看看哪!宗喀巴大師的時候,就已經這樣了。所以現在有很多「自許」,他這個「自許」兩個字特別有意思。的的確確那些人「受持三藏」哦,都看過哦!但是呢他並沒有真正地把握得住這個三藏的重點。是!你說看過了嗎?是看過了,自己覺得:「欸!」因為他看過了,所以自認為如此。因為他沒有把握得住,了解這個真正的經論的內涵,所以他認錯了,也以為這個修的前導,說前面這麼要引導一下,然後就佐證,哎呀,找一點證據,只是如此;而修行的時候,真實的這個教授不是這個。那些人,廣學的人尚且如此,那錯得不曉得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