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28L8~P329L9

手抄頁/行: #18 125L8~P151L7

音檔起訖:   140B_0402~141A_1440

廣論時時聽:        

For this reason, you need practice to quickly attain buddhahood and study to benefit the Buddha's teaching.
【由此因緣,說欲速成佛則須勤修,欲利聖教則須多聞,內自修與利聖教別執為二,】

因為上面這樣地說啊,他說你要快速成佛,那怎麼辦哪?要勤修。可是你要利聖教,要想說弘廣佛法,那個才要多聞,多聽懂了,可以講給別人聽哪!所以他就把自修跟那個弘法,看成分開來兩件事情,這樣的看法。

實際上呢,這個的的確確我們很容易生的誤解,好容易!那個《法華》上面就曾經說過,《法華》在〈授記品〉當中,〈學無學人授記品〉當中,授了這個阿難尊者的這個記。欸,那個時候啊,有很多這個新發意的菩薩就想:「耶?阿難尊者乃至一個學人,他(p126)怎麼會得到那個授記呢?」那個時候就心懷疑了。佛就說:「欸!你不要弄錯啊!我跟阿難兩個人同樣在空王劫的時候,就發了大菩提心了哦!我那個時候因為勤勤地修學,阿難是只求多聞喔,所以現在我成了佛了,他還沒有,還在住在學人地位哦!」然後《楞嚴》上面,還好幾個地方都這麼說。所以我們哪,引為這種根據,所以前面說為什麼叫「自許受持三藏」,是嘛!要我們自己不能如理抉擇這個道理,看了這個經典以後的話,總歸容易:「啊!對、對、對!就是這個樣!」於是自以為對─錯了!實際上。實際上錯了!請看下面:

This is contradictory nonsense.
【此是予盾最大狂言。】

他第一個下斷語,說上面這種說法完全矛盾的,那是完全錯誤的,狂妄的。因為:

There are just two kinds of teaching: teaching as scripture and teaching that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以聖教中,除教證法別無聖教。】

真正的聖教只有兩樣東西:教跟證。前面已經說過了,教是什麼?因,告訴你怎麼修;告訴你怎麼修以後,你懂得了如理去修,然後是證。所以這個彼此間必然因果關係,你現在不要這個教,不要多聞,沒有因,有果嗎?所以說:

the former makes known the procedures for practice,
【前者是令了知修行之軌。】

(p127)是因,告訴你怎麼修。

and the latter is assimilating the practice after you have understood the procedures.
【後者是令知已予以實行。】

把你所了解的認真去做,這彼此必然的關係呀!

Therefore, doing the practice without error is the best way to uphold the teaching.
【故修行能無錯謬者,即是最勝住持聖教。】

你能夠這樣修行一點不錯,那個才是真正住持聖教,真正利益聖教啊!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現在修錯了,自己也不知道,講了個半天,還把錯誤的講給別人,說相似法。所以佛一再說啊:「你不要大家說:哎呀!我弘法,我如法地行僧的事業。」這個佛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破壞佛法最嚴重的,只有兩件事情,一個叫說相似法,一個叫行籌。這個怎麼講?一個就是開口講弘法,可是對不起,你對這個法的真正內涵不知道,然後文字弄懂了講給別人聽,喔唷!這個講得是天花亂墜;啊!叫人家聽得啊是動聽得不得了,但是呢似是而非。

還有一種呢行籌,什麼叫行籌?他不一定講,但是你僧團當中啊,好像如法地羯磨什麼等等。我們作羯磨的時候有的行籌的,對吧!現在我們不大熟悉這個,換句話說,大家有一個什麼羯磨重要,你同意的、不同意的,要行籌等等。好像在那兒認認真真地做,(p128)對不起,這個是相似法。佛說外道沒辦法破你,別人沒辦法破你,那個時候就是破壞佛法囉!這很明白的,你真正要住持弘廣佛法,你要什麼?要如理如量地做到。然後呢就算你不開口,這個佛法是在世間。有人來問,你有機會一講出來,那當然對;然後你處處的行持當然正確,那個才對呀!

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說要去弘法了,實際上一定要知道,你弘的是相似法,還是如理法啊?如果是相似法,你不弘啊它還沒壞,一弘你就完了,就完了!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事情啊!

Moreover, unerringly upholding the teaching in the sense of practice depends upon an unerring understanding of scriptural teaching. Therefore, it is not right to forget what you have studied at the time of practice, for you must first know many teachings and then put their very meaning into practice when the time comes to do so.
【又能無錯住持修證之聖教,必依無錯了解教法故。故先知多法者,修時即應修彼法義,不可忘失。】

所以告訴我們,你要想真正地住持這個聖教,這個聖教要靠什麼?要靠修證而得的,如理修證的,這個要不要錯哦,一錯就不行哦!前面在卷十的時候告訴我們哪,修行的時候錯,錯了沒用的。我們也一直說蒸沙煮飯,你煮飯燒了半天,一鍋子沙擺在那裡,啊!你把鍋子燒破了,飯也燒不出來。你說一定要沒有錯,是!那麼這個時候,「必依無錯了解教法」。所以呀,先知道了以後,修的時候就把所了解的照著去做,不可以忘失。忘失(p129)了以後,你修些什麼?你修你自己嘛!修自己是─不是妄想就是昏沉,增長邪見。喔唷!忽然想出一個什麼東西來,然後是自己的。

所以不要說深廣的地方,乃至於最起碼的,我們天台的《小止觀》,他就告訴我們,你一定要辨別邪正哪!有的時候走上邪路上面了,你要了解啊!那時候一定要把什麼?這個不能忘失聖教啊!所以《十六觀經》上面也說如此觀者是正觀,否則是錯啦!處處地方,那個聖教是我們修行必須要的依據,告訴你怎麼修也是它,修的時候驗證也是它,現在居然說不要了,請問:修些什麼啊?毛病都在這裡。


Even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the teachings from the outset, do not be discouraged, but strive to study them in accord with your mental capacity, as much as feasible, whether that be a little or a lot.
【若先未知亦勿怯退,當隨慧力而求多聞。】

知道了那麼這樣去做。假定你還沒有知道的話也不必怕,怎麼辦呢?要隨自己的力量說廣求。

Do not make study and practice into separate things. Rather, the very thing that you practice must be exactly what you first study and reflect upon. Beginning bodhisattvas must depend with certainty on a single procedure of the path—a practice that is not biased toward one side but is complete in all aspects of the path.
【復非聽聞此法,別修他法,即所修處而求聞思,故又不應唯修一分,定應依止,初業菩薩所修圓滿道之次第。】

下面說明了,所以說我們真正聽聞是什麼?聽聞了道理以後照著去修。這個在前面道(p130)前基礎已經講得非常清楚,道前基礎哪一部分呢?破除此中邪執,大家還記住吧!所以很多修行的人,有一種錯誤的執著,還以為對。所以呀,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地說明那個做錯了啊!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可以重新思惟一下,了解的,只要再想一下;不了解的,切切記住回過頭去看。然後呢道前基礎是這樣,然後到下面一步一步上來,一直有很多錯誤的地方。特別到上士的時候,特別到上士的時候,第十卷的時候,又有一個非常詳細的辨別,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我修的就是我所思的,思的就是所聽聞的,這個必然是。不是說你聽的是那個,講的是那個,修的是另外一套。不是說,哎呀!現在我們要什麼聞思啊,大家相應哪─不!要信解行證相應啊,要並重啊!所以嘛在這個地方講說,講完了跑到佛堂裡面去拜佛,講完了把書本一合,拜佛的拜了另外一套,就叫作信解相應啊,不是的呀!說我們為什麼要在這兒坐在講堂裡去講,講完了去修?所以講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怎麼修,然後呢講完了,不能停在這裡說這樣懂了,一定要跑到佛堂裡面去拜、去坐,那個時候就把剛才講的,這樣是才叫相應義呀,否則相什麼應啊?否則這是炒雜燴,兩個兜在一塊,那兜在一塊沒用啊!這樣。這個要清楚啊!

兩個兜在一塊兒,冷水泡石頭;兩個相應的話,你米洗乾淨放了水,擺在鍋子裡面(p131)燒,欸,到最後這個水跑到米裡面去了,然後經過那個火一烤的話,這個飯就煮熟了,這個才叫相應啊!所以你的因是什麼?那因是米、水、火。果呢?飯。那個飯裡邊一定有米、一定有水,還有火的力量在裡面,對不對?哪裡說離開了這種東西,另外一樣東西啊?所以我們現在修行也是一樣,因地當中先在那兒講,講那個道理,然後照著去修,然後呢修得對。所以你成功果的時候靠什麼?前面講的、聽的,然後照著修的來。請問天下的事情有一個例外嗎?燒的飯是如此,做的衣服也是如此。先那個棉花紡成紗,紗織成布,布裁了穿在身上,請問這個布裡面有沒有棉紗?有嘛!有沒有棉花?有嘛!有沒有人工?有嘛!這些東西都在裡頭啊,那這事沒有一個例外的。世間這麼淺近的,何況佛法!

所以現在說,啊!不了解的人不要,固然錯了;然後聽見了,又說:「哎呀,我們兩樣都要。」結果變成功你是你,他是他,兩個兜在一塊兒,那這不相應嘛!這個是我們再說一遍。所以那個時候啊,一定要依止什麼?「初業菩薩所修的圓滿道之次第」,這個才是正確的。這是我們初修行的人,要應該依止的圓滿道的次第。這個圓滿道的次第必定是什麼?質對、量正,然後還要次第無缺,這個三個次第,一點都不可以少。不是說叫我們一口氣做到它,但是因地當中要一點都不能錯,因為你有這個完全正確的因,才能夠感得圓滿無缺的果哦,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哦!所以「如是二心初心難」哦,記住哦!不(p132)怕佛果難求,就怕你下的初因弄錯。弄錯了,那的確,弄到驢年永遠沒希望。你初因弄對了,你只要把這個因積累上去的話,無有不得果者。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進一步,

When their mental capacity is small, they engage in conditioning themselves to just this process of study followed by practice. If their mental capacity is great or, though at first small, has become greater through conditioning, they steadily expand upon the very stage of the path they know, proceeding in connection with all the scriptures and their stainless commentaries.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m to pursue something else to study besides these.
【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廣大或初雖微劣,由修習故增廣之時,將此道次漸為增廣,能與一切清淨經論相屬而修,亦非定須別求多聞。】

這裡說了,假定說我們現在條件比較差,「慧劣弱即令修彼」。那換句話說,前面告訴我們這一個本論的道次,就是從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兩位十地菩薩,輾轉到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然後呢再就阿底峽尊者合併起來,這樣的這個圓滿道的這次第,你就從這樣上面去走也就對了。說到這地方也順便提一下啊,這個一定要兩個合起來的,所以我們千萬啊不要自己打架,大、小,性、相,這個千萬不能分開的,一定要配合,這個才是圓滿。

假定你的智慧比較廣大,或者呢,下面這是我們用得上的,初初雖然比較差,因為修習了慢慢地增廣,這個確是我們現在最用得上的。我們千萬不要說我們差,限在這裡。說我們是差,但是因為差所以修,修了就增廣,增廣來從這個上面慢慢地、慢慢地一步步上來呀!你能夠照著這個次第這樣做的話,欸!他也還是跟那個清淨的經論互相配合的。所以這種情況之下,的的確確可以不必另外再求多聞,為什麼?因為它的精要、綱要都在這裡。

(p133)從這地方,才可以說一經通啊經經通。的確地,它們凡是尤其大乘經典,它必定是究竟這個內涵是包括圓滿的。可是問題是這樣,你這個大乘經典,憑自己的力量,是不是能夠把它的精要全部抉擇出來,這是個問題哦!所以我自己常常自己拿自己來嘲笑,也可以說把我失敗的經驗告訴你們,我當初聽人家說,欸!這個《法華經》圓滿,然後我去看。我看了半天,看不出它什麼圓滿在哪裡,他只是說你也成佛,他也成佛,這個話這麼簡單法,所以我們自己的力量是看不出來的。結果拿到天台智者大師手上,他講了一個「妙」字,講了三個月還沒講完,哎呀!原來這個裡邊還有這麼深廣的意義啊!假定你真的能夠這樣通了,當然嘛!所以說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要有傳承,要有師承啊!我們千萬不要師心自用啊,這文字上面看懂了,覺得以為對了,那錯啦!所以他下面特別地有一個說明哪:

p. 329

Therefore if instructions are accurate and complete, then, although summarized, all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sūtra and tantra paths and the paths of the higher and lower vehicles must be covered; once they have been explained at length, you must be able to go through all the teachings.
【故凡圓滿無錯教授,略亦能攝一切經咒大小諸乘道之宗要。若廣開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

這個是個重要的!所以凡是任何一個教法,它是沒有錯誤的。是啊!所以根本因是正確的,而且是圓滿的,這兩樣東西完完全全的話,它雖然是一個簡略這個綱要,卻是能夠把一切佛法,從小、大,性、相,顯、密,所有各式各樣的這一個道的綱宗,以及它樞要(p134)統統包括在裡頭。然後你把這個綱要推廣開去的時候,能夠跟一切的教法相應,絕對不會錯的!是這樣,這個有它的一個特質在。

Until you reach something like this, it is possible to feel delight about just some portion of your practice, but it is impossible to become certain about the key points of practice for the complete corpus of the teachings.
【未獲如斯教授之時,於少分修易生喜足,然於聖教全體修行宗要,難獲定解。】

假定你在沒有得到這個東西之前的話,那不對。所以這個地方又把它狹起來,我們的的確確要求廣學一切好像比較困難,那不怕,這個地方有這樣的一個完整的教授在,你得到了這個教授的話,它也能夠很深廣地包含了一切,就是這樣。可是呢處處地方說明了,這個教授一定要有傳承的哦!那不是憑空想像,或者看看文字自己看得出來。

當然你宿生有善根,那個可以,但是這個得到的也不圓滿哦!憑什麼說這個不圓滿?我們還是從我們祖師這個典型的公案當中,我自己是個凡夫,完全不敢說,我說出來都是錯的,可是我的根據都是根據這個。阿底峽尊者,印度的,宗喀巴大師、龍樹菩薩,你看,那麼些個大祖師,世親菩薩等等,那都是絕頂聰明啊!他看了哪一個,啊!一下就看懂了。他假定憑自己看看,看懂的話,他要不要上山下海到處去求啊?現在我們這個時候,那飛機、汽車、輪船方便得不得了,那個時候完全靠著兩隻腳跑啊!印度地方熱成這個樣,啊!他只要聽見那個地方善知識,去求,那沒有一個地方不求的。

(p135)阿底峽尊者接近過這麼多的大善知識,性宗、相宗、顯教、密教、大乘、小乘、十八部,沒有一個,乃至於到後來到金洲大師。金洲啊,據說是現在的錫蘭,他是一個東印度孟加拉灣的,從孟加拉灣要到錫蘭去的話,那不曉得要跑到多少路啊!為什麼啊?找了半天說兩個字:教授。喏,就是這佛傳下來的,這要那個時候才曉得這宗要。而且他不是得到了一個哦,所有的那些沒有一個沒有教授的哦!欸,他還不以此為滿足,所以才能夠把這個圓滿哦!

所以我剛才說,不是說……就算他那個過來人,他是個─啊!開悟了。對不起,你從他的路上,走他那一條路摸上去,摸進去,是,錯是不會錯的,但是圓滿,對不起,還在後頭。所以我們現在念佛也是如此,的的確確我們要記住,不要說:哎呀,代表了一切。這個代表的意義什麼呢?你呀現在不管它,你到了見到了佛,那自然而然後面的來了,這一個的意思。如果你眼前要想得到這個圓滿的教授的話,那非要像這樣的,這樣的教授,那可以了。否則的,憑我們自己說看看經,那開悟了,或者得到一心不亂了,把這個經驗告訴別人的話,是,你就你這一點來說,是容或不錯,可是對圓滿的教授─那兩件事情!這我們應該清楚的。

所以他告訴我們哪,我們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的時候,「少分修」哎!「便生喜(p136)足」。前面講精進的時候特別說明,得少為足、得少為足,我們這個毛病實在好嚴重啊!現在真正可惜的還不是得少為足耶!你得到了少,沾沾自喜的話,常常走上面就走錯了;小的走錯只是在門外空轉,大的走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啊,那錯得好可怕!這種情況我們真正要了解的。像這種情況啊,「於聖教全體的修行宗要,難獲定解」。因為你自己覺得對了,然後呢自己覺得沾沾自喜呀!那個時候,唉!對真正的修行的全部的綱要,就你自己限掉了自己,「自畫」莫甚於此!現在人家談起來,「哎,這個我懂;哎,那個我懂。」就是這樣,就是犯的都是這個毛病。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多看那個古德的傳記,像那個宗喀巴大師,像印度的當年這種大師。哎呀!那個像那諾巴尊者,白教的,現在我們譬如說,哎!常常人家說白教最好。實際上你看看白教的祖師看,他怎麼做的?哪像我們現在這樣啊!那個那諾巴祖師他是自己是國王,從小絕頂聰明,在五印度,在世間學問沒有一個不通,然後跑到佛教裡邊,也是大小、性相、顯密沒有一點不通。他憑什麼啊?他不是坐在那裡看懂的耶,還要廣學一切。然後還碰見了最後碰見那個人以後,還告訴他:「哼,你要講道理可以,真正修行還不對。」他一下還覺得不服氣,「嗯,對呀!」喏、喏、喏,這個基本精神很明白擺在這個地方。所以現在你不管你學是哪一教、哪一派,你要如果真正想學成就的話,我們即使(p137)不看佛,看祖師─那個每一個祖師,沒有例外的,都是這樣的喲!所以這一點哪,我們先擺在心上面,那這就對了,這就好囉,這就好囉!

所以就算我們現在的淨土,淨土為什麼把慧遠大師擺在初祖,它大有道理。在那個時候他也是獨步河朔的哦!他的老師,啊!那的的確確,你們看看慧遠大師在那個時候,東晉時代,是那個地位,世間、出世間的學問,天下找不到第二個,他可沒有說:「哎呀,只要四個字就夠了!」這個很明白啊,很清楚擺在這個地方。然後我們看禪宗,禪宗的達摩祖師初祖,你看看他在印度那個當年的情況,他也是這個樣啊!這不管是哪一個。所以我們現在說,不要說學佛,那看看學祖師,不管你哪一宗、哪一派,對呀!要記著,這個是我們願處。記住!不是說叫我現在一口氣要這樣,這個倒不是,我們必定要注意─因!你下第一個因,下對。那麼下面又告訴我們啦,欸,最後結論是

Consequently, rely upon excellent teachers and companions.
【故應親近良師。】

這個就對了!你只要這一個真正的善知識靠對了,他一定會把這個圓滿的教授告訴你。第二個:

Make a foundation of pure ethical discipline to which you commit yourself. Listen again and again to the instructions,
【淨持尸羅,數聞教授。】

(p138)真正靠近了他了以後啊,一定要照著這個規矩來哦!我們千萬不要把那個尸羅兩個字,看得太狹義哦!前面已經一再說過了,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的行為等等,都是跟著凡夫走的。你一定要曉得自己在凡夫,所以你一定要跟著他,以他的知見為知見,以他行持的方法為行持,這個才是尸羅的本質。尸羅─戒,絕對不是說,哦!我這件衣服該怎麼穿才如法,你這個不如法,絕對不在這個上頭哦!不在是我這個板打幾下,他講的那個所謂是這個時間怎麼弄,不是哦!正知見,這是根本!然後呢根據這個,而從身口的行為哦,這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哦!尤其是大乘教法。

不要說大乘,就算小乘的教法當中,你看好了!南傳的《清淨道論》,你仔細看看它,它一定是為正見為宗要的。這個正見說明什麼啊?不要說我覺得、我想,你就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然後這個第一個,「見」一定不能拿我的,然後呢「行」一定不能拿我的;他告訴你怎麼辦,我就怎麼辦。所以親近了善知識以後,開始要接受他這樣的。所以那個時候,一方面聽聞這個教授如理行持,這樣,所以「騎在馬上找馬」就是這樣。聽聞了教授以後,照著這個次第去做。

do four sessions of meditation, and then sustain the object of meditation and its subjective aspects.
【每日四次修習所緣,】

(p139)這個是正規的修法,它那個四次是這樣的:早晨一大早起來,平常照著那個佛世的規定啊,早晨兩點鐘就起來,現在我們就算做不到嘛,三點鐘起來,然後呢第一座;第一座早晨完了以後,就早齋,早齋完了是第二座;午齋,第三座;然後呢晚上。這是每天是這樣的四座。至於所緣他並沒有特定,就是看你的層次的高下。那麼雖然沒有說特定的、特別的,可是內容大綱卻在下面,做些什麼?

After you have made fervent supplications to the deities and gurus,
【至誠祈禱師長本尊。】

After you have made fervent supplications to the deities and gurus,
【至誠祈禱師長本尊。】

第一個。

strive at all the causes of engaging from many perspectives in accumulating the collections and purifying obscurations. If you do this, you will become profoundly certain that the good qualities in your mind will steadily improve.
【又由多門積集資糧,淨除業障。若能勤修此圓滿因,其慧倍復殊勝增長,乃能生起澈底定解。】

真正要做的就是,至誠祈禱師長、本尊,就是歸依、發願,就是這個事情。而且要什麼?「至誠」哦,這個兩個字一定要如法做到!我祈求的是什麼?我祈求的:淨除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不管是所知障、煩惱障,不管是人我執、法我執;不但是現行,而且種子;不但種子,而且徹底無餘地、一點不遺漏地。這個我們的的確確開始第一步,千千萬(p144)萬注意!所以說如果說我念佛,一定說我絕對要念的什麼?學阿彌陀佛像你一樣。絕對不是說:哎呀,我現在這裡,這個就求去就行了啊!「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你取法乎這個的話,對不起,就去都去不了了,這是我們千真萬確要了解的。這是真正祈禱師長、本尊。

這個裡面有個特別的,所謂這個「本尊」就是我們所修學的,這是密教的特別說的,實際上我們顯教亦復如此,譬如念佛,那阿彌陀佛啊!就是這樣,然後呢你一心一意。比如說我們禪宗通常啊,禪宗這裡供的到底什麼我不知道,有的人說是文殊菩薩,有的人說……那沒什麼關係。實際上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哦,你們看看《法華經》就曉得了,他早就成了佛了。所以你總歸這個,換句話說那就是我的根本目標。那麼為什麼講「師長」呢?師長是代表什麼?就是,喏!這個我所祈求的這個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文殊菩薩也好,觀世音菩薩也好,他那個教法實際上從師長傳來的,我還是必須從那個師長上面步步上去。所以你能夠這樣把師長看成佛一樣,你就得到佛的加持。當然這個地方的善知識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不是隨隨便便喏,你要經過思、觀察、如理抉擇,才有個條件都現在這個上面哦!那麼這個第一個。

第二個呢,多門中做兩件事情:罪障嘛把它消除,這個就是懺悔等等。這個懺悔包括四樣東西,這裡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前面已經說過了,如果不清楚,回過頭去再仔細地來(p145)複習、使用。還有呢,集聚資糧。那麼所以加上前面那個,那個親近善知識、多聞教授,就把那個聽聞的東西,在這地方就如法地行持。所以整個地說起來,一共四件事情,而這個四件事情,第一個親近善知識這是外在的;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喏,聽聞如理、無垢的教授,然後呢至誠祈禱師長、本尊,還有呢多門中修習資糧、淨除罪障,三樣東西。

能夠努力的這個上面的話,有這個圓滿因,這個是圓滿因哦,這圓滿因一定正確的。所以如果單說圓滿的話,這一定是正確的,否則的話你怎麼圓滿起?所以正確無誤的,而且一點沒有遺漏的。那麼在這種狀態,這「其慧倍復殊勝增長」。哈!它那個增長不但是加倍、加倍的,而且殊勝地增長,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然後又這樣做的話,那麼對於前面這個完整的道理,能夠生起徹底的定解,徹底的定解生起來了,下面都有了。這個勝解是什麼?一切善法之本咧,還記得不記得?勝解,另外一個就是善法欲的根本在這個上頭,你一定要對它有殊勝的見解,一點沒有遺漏、圓滿、決不動搖。有了這個心理的話,眼前很清楚。比如說我們常常說那個比喻當中,被毒蛇咬了,你必定要百分之百肯定:這個毒蛇咬上去的話,它一下那個毒跑到你心臟,非死不可!你有了這個完全的正確的概念的話,一咬到你馬上拿這個刀就很快地剁掉了,這樣才是啊!不是說「喔唷,我想想看,那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這個不叫勝解,這個心裡面就是猶猶豫豫的。

(p146)所以說到這個地方的話,容或我們自己不一定了解,但是我們不妨現在看看我們以前溫習的《了凡四訓》也好,《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好,他不是說剛開始的時候,「非疑即惰」。我們說這兩個字好像很容易懂了,實際上你仔細檢查的什麼?惰是什麼?不努力。疑呢,要去做了心裡想說「哎呀,這樣到底好不好啊?」就是這種心理。現在我們眼前仔細看看,看看我們的心裡,你不檢查不知道,檢查了,唉!太多地方。很多地方好像要做的,但到那時候,哎呀,好像總有種種的藉口,比如:哎呀,這個也不好意思!哎呀,這個還有這個,那個還有那個……。都是非疑即惰。真正等到了生起殊勝定解的話,這種心理是一點都沒有了!

這是所以這種心理行相,我們在這地方一定要認識得很清楚。你認識得清楚了以後,然後你修行才有希望。要不然這文字的認識,對不起,那個心理文字所指的到底行相什麼,你了不相干,既然了不相干,你修,修些什麼?都是修一張嘴巴。就因為修一張嘴巴,修得好的話變成鸚鵡,吱吱嘎嘎叫起來很好聽,就是這樣,就是這麼;修得不好聽的話,餓鬼、地獄,「哇!」慘叫,就是如此。我這個一點都不是開玩笑哦,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從它的本質上面說體會得到啊!

As the former excellent beings said: Make all the teachings you have previously heard completely clear in your mind. You must reflect upon them again and again, evaluate them, and deliberate on them. When you have let yourself forget the teachings, there is nothing gained by learning to stabilize your attention on one object of meditation.
【如先覺云:「先所聞法令心總現,數數思惟稱量觀察,若忘其法專學持心,則無助(p147)伴。」】

喏,前面已經成就的這種,「先覺」叫作。他怎麼說呀?你修的時候怎麼辦呢?把眼前心裡面現起來的內容,是一定是什麼?如理如量,以前聽聞的。把這個現起來了以後,那麼照著這個「思惟、稱量、觀察」,這個才是修啊!假定你把先前聽聞的法忘記掉了,只是專注持心,沒有用,沒有幫助!

實際上我們現在看一下看,我們的心裡什麼狀態?比如說你念佛了,先要告訴我們:啊!什麼叫一句佛號信願具足;信是信些什麼,願是願些什麼。然後呢你念的時候的確:哎呀,這個娑婆是無比的苦啊!哪怕叫你作皇帝,你一無是處啊!只一心一意,那個時候你唯一的地方是歸投依靠啊!欸,那個時候是什麼?「先所聞法是令心總現」。然後你心裡面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是拼命念佛。這句佛號是什麼?信願也具足,欣厭也具足,那道理不簡單嘛!

現在你忘得乾乾淨淨了,在那地方的話就在那邊嘴巴上面那麼乒鈴乓啷喊,唉,然後呢心裡面胡思亂想地想。就算你拼命地拿起來,我想我們大家都有經驗吧,哎呀,念那個辛苦無比。然後呢三天、五天也許還可以,然後呢過了個一年、兩年那就完了!原因在哪(p148)裡?就是這個。這個這種地方注意啊!所以真正成就的先已經覺,凡是修過來的人都有這個。你沒有這個法相應的,你都是這樣,哎呀,你拜佛也好……。我想初機的人啊也許不一定了解,諸位久修上座我想一定有這個同感吧!毛病在這裡哦!趕快從那地方痛改啊,還來得及啊!

The best meditators are the best teachers. Mediocre meditators become mediocre teachers. 【故上修者是上法師,中品修者是中法師,】

下品不談了!

You need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and commensurate meditation that both proceed to ever greater levels together.
【凡所修法即知彼法。】

哪!你要修的,一定要對你修的了解哦,這個很清楚哦!

Once you gain a firm certainty from such reflection, you do not pay heed when bad friends say, "All thoughts, virtuous and nonvirtuous, are conceptualizations and are therefore to be eliminated," but rather think, "The teachings do not say this nor do my teachers assert it."
【若由是思定解堅固,則諸惡友唱說,善惡一切思惟,皆是分別悉應棄捨者,自知法中無如是語,良師不許,便能不隨彼轉。】

你能夠這樣地照著上面的,「上修」就是最完整的,那最了不起的,那真正法師啊,你開口說法你就對呀!中品的是中修的是中法師,下品的這裡根本不談。這一定要曉得:你修的法就是你所知道的。對於這個獲得堅固的定解,不但定解而且堅固。因為你內心當(p149)中有確定認識,所以這惡友哦─現在這地方告訴我們惡友是什麼?喏,這個!不是跟你打架的,就是說那種似是而非的,說起來很好聽;啊!也是引經據典,但是呢實際上並沒有如理。他那些說啊:「哎呀,一切思惟都是分別,你不要思惟的,我們一開始就要如如不動。」所以有很多人說,我們剛開始的時候要講《楞嚴》,說《楞嚴》的宗旨是幹什麼?要得到根本,所以你不要去妄分別。所以他一開始就是找那個東西,當然你找到固然好,結果找不到,他只覺得你不要分別,實際上大無明當中,覺得這個修。啊呀,真是可憐!這樣。

所以《楞嚴》本身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是嗎?佛陀跟阿難兩個,「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在哪裡啊?是辯思當中嘛,處處地方。而且他那個思辯當中,心裡面:欸,看,在裡邊、在外頭?他找了老半天,「嗯,裡邊,是這個嘛?不對。外面是這個嘛?不對。中間是這個嘛?不對。」那都什麼?這是如理地聞思啊!他最後找到了,然後再安住在這個上面,這個才是《楞嚴》的宗旨啊!

現在我們有沒有下過這個功夫啊?沒有,也沒有這個善知識指導你,這很明白、很清楚啊!然後我們也說,「哦,這個像蒸沙煮飯」,你不用它。結果他的蒸的沙欸,我們的蒸的糞哪!這個要了解啊,這千真萬確的,都在那兒妄想當中!那、那、那把那個好東西(p150)排除掉了以後啊,他那個蒸沙的最多浪費那柴火,你蒸的那個糞是臭氣沖天,是害人不淺哪!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要看這個地方,你要了解得很正確。

當然我們現在這地方,說一個道理讓人家,那可以,說至少種一個善根,剛才一再說過這個道理。所以特別這地方說明,自己修行哦,你要把握得住這個。所以那些錯誤的,你呀不會。自己曉得:這個真正的完整的教法當中,可沒有這樣的說法喲!真正的良師可不許哦!你因為了解,所以你不會跟著他轉。

Otherwise, if you are a person who possesses a little faith but no wisdom, you are like the leading edge of water running downhill—you go anywhere you are led, taking anything said to be true, wanting to cry when you see others crying, wanting to laugh when you see others laugh.
【若無此解有信無慧,見哭則哭,見笑則笑,隨他所說覺為真實,猶如流水隨引而轉。】

如果你對這個道理沒有正確的認識的話,那是沒有智慧,信心倒夠的,害了!所以「有信無慧」,於是看見別人這麼說啊,你也這麼來。看見他說得不對啊,你也說不對,這個叫「見哭則哭」;看見這地方說得對啊,你也說對,叫「見笑則笑」。你根本不曉得他說的是對啊、是錯!就像水一樣,那個哪裡一下,那就又跟著這……好好好,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說沒有智慧,有這麼大的大禍害啊!前面說來(p151)說去告訴我們,這個智慧的重要啊,有了有這麼大的好處,沒有有這麼大的缺陷。

所以古人告訴我們「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就是這個道理。我寧願在這兒摸,停在那裡。所以說停在那裡你沒有浪費、沒有走遠,就算你動動,原地踏步也不怕;就怕你一錯,錯路了以後啊,你跑得越起勁還越遠,將來一旦回頭的時候,唉,不曉得跑到哪一年、哪一個月!而這個概念是太重要!那有了這個。再繼續下去,下面說「啊!現在曉得這個智慧這麼重要啊,我們要學!」欸,慢慢地,就告訴你智慧還有幾個不同的項目,差別在三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