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8LL4~P9L3   

手抄頁/行: #1 P149L6~P160LL1

音檔起訖:   5B_0406~5B_2930

廣論時時聽:        

A. The greatness of enabling one to know that all of the teachings are free of contradiction.
【今初】

這個本論的殊勝當中的第一條:

With regard to the teachings, Avalokitavrata's Commentary on the "Lamp for Wisdom" says: Concerning "teachings," the scriptures of the Bhagavan accurately teach that which is to be thoroughly known, that which is to be eliminated, that which is to be manifested, and that which is to be cultivated by deities and humans who wish to attain the ambrosial state [of a nonabiding nirvâna].
【◎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

聖人的教法,聖人的教法,那麼什麼呢?他引用論上面的話來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處處地方引論呢?因為經上面它這個內涵,往往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所以經過論的解說,針對著他要說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所以論叫「對法」,針對著這個法這個內涵,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這樣。那麼這個《般若燈論》是—上面我剛才寫的,清辨 (p150) 論師所寫的,是解釋中觀的。解釋中觀的有好幾部書,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毘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平常我們常常說中觀、中觀,就是解釋中觀的,也是主要的一部論典之一。那麼這個清辨論師是離開現在,就是龍樹菩薩以後的人,是在相當於什麼,就是無著、世親的以後,後一點,他是中觀學派的一位主要的大論師。

他這個裡面怎麼說呀?說聖教是一點沒有錯誤地說明一個道理,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呀?說明這個道理,是能夠解決我們生死問題的。他下面說「諸欲證得甘露勝位」,勝位就是最殊勝的這個地位,這個。那麼為什麼叫甘露呢?甘露是一種不死之藥,是天上的,相傳吃到了這個藥以後,長生不老,百病消除,這樣,稱它這個叫作甘露。那麼現在這裡說明,我們現在生死當中,身固然是種種痛苦,生老病死,實際上地真正的問題在心哪!所以心理上面不解決,身也不能解決。那麼所以現在佛法就像那個甘露一樣,能夠把這個問題徹底解除,然後把生死完全解脫。解脫了這個生死問題以後,那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地方。

凡是希望要達到這個地方去的那些人,那些人。那麼他下面為什麼說「若天若人」呢?我們曉得有情是通於六道的,為什麼那些六道的眾生不說,而單說人天呢?因為真正修學佛法,菩薩他已經修到相當程度了,以他的願力在六道當中,這個我們不談。我們剛 (p151) 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只有人天二道能修,其他的這個六道當中的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沒有辦法,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儘管佛法流傳世間對他沒有用,所以只有在人天二道的人,才有這個能力,所以說,這個指這一個。那麼他說明一個道理,那麼說明的內容是些什麼呢?就是這個,說這個東西,你如果了解了以後,那麼徹底可以解決的。

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下面說,四樣東西:「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這個「遍」字,實際上通下面四句的,就是說所應遍知,所應遍斷,所應遍證,所應遍修。本來這個所應知,然後所應斷,所應證,所應修,就是佛說的苦、集、滅、道四諦—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你應斷,此是滅你應證,此是道你應修。那麼這個四樣是什麼意思呢?先簡單說明一下。說你不是現在在世間覺得很痛苦嗎?要去掉嗎?然後這個真正的痛苦的真相,如果你不認識之前,你沒辦法去掉它。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拔草,那個草到底是什麼樣,你不知道,你怎麼拔?至少你要去掉這個東西,你要認得它。所以現在這地方有人害我,那麼誰害你啊?你把他找到嘛,就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苦,你要找到。

也許有人說:這個苦難道還不知道嗎?對不起,一般來說我們凡夫真正的苦就是不知道!應該這麼說,就是苦的根本在哪裡不知道,你總是在那個枝枝葉葉上面去弄,所以是 (p152) 越弄越遠、越弄越遠,這是它的根本問題,這是它的根本問題。其實我們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希望去掉苦,都希望得到快樂,可是因為對那個苦的真正內涵沒有認清楚,所以你總歸頭痛醫頭是腳痛醫腳,就弄錯了,這樣,所以我們要認得得清楚。

那麼這個道理也許大家不大清楚,不妨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吧!譬如說現在我在這個上面要想做一件事情,那麼要想託一些人,結果託的那個人本身偏偏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你如果說託他,你當他親信的話,你有沒有希望做得好事情呀?你越做是越倒楣呀!天下的事情都這樣,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你必定要曉得,那你現在……說剛才我要做好這件事情,要把我的冤家拿掉,結果你卻相信你的冤家去做,那你不是顛倒了嘛!這很明白。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這個苦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都是以苦為樂,這所以說越弄越苦,這樣。所以說這個,你簡單一點的,最起碼這個苦的根本在哪裡,你認得了除掉了以後,那就是羅漢;如果說要把它圓滿地、徹底地解決的話,這個就是佛。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徹底圓滿的,所以說「所應遍」,就是普遍地都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苦以後,那麼那個時候你認得了,說:啊!那我現在認得你了,進一步我要去掉這個苦。那個時候,就要看看這個苦是不是能去得掉。它假如天生來就是如此的話,那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也不必去了,做這個冤枉苦頭,不必!現在 (p153) 看看能不能去掉?說,欸,可以的!因為世間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它的來龍去脈,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假定你把那個因能夠拿掉了以後,這個果自然不現。說既然現在你要去掉這個苦的話,那麼苦的因是什麼?說這個。所以你只要把這個苦的因能夠斷除掉了,這個苦自然解決。所以,進一步說,既然你要斷除苦的話,那麼把那個苦因斷。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同樣地要遍斷,普遍地把那個因拿掉了,自然問題解決!

所以我們平常說一個一件事情,我們「揚湯止沸」是沒有用,「釜底抽薪」才是辦法。這個怎麼講呢?就是說你打開鍋子來,那個鍋子裡面水滾得很,你拿一點開水教它澆進去,沒有用!越澆那個水滾得越厲害。你怎麼辦呢?你不要從那個上面加開水,跑到灶裡邊,把那個鍋子下面的火拿掉了,拿掉了以後,它水慢慢地、慢慢地就冷下來了。為什麼呀?因為它滾水的因是什麼?下面的火耶!你把這個因拿掉了,除掉了就行。現在苦的因是什麼?就是集諦,造這個苦的原因,有一個專門名詞叫作集諦,那麼拿這個東西統統淨除掉了以後就行了,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

斷除了以後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達到的狀態,是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切痛苦。他沒有講快樂,痛苦解決了嘛,當然快樂了!為什麼佛經裡面通常不講快樂,尤其是小乘初機的時候?因為平常我們世間人的快樂,它正是痛苦,我們不認得它;所以跟你講了半天的 (p154) 道理,你重點擺在痛苦上面,讓你認得了痛苦,一心一意拿掉它。如果說他又提起快樂的話,你不知不覺地又想起快樂,又世間的快樂,又貪吃的、玩的、穿的、樂的,那對你永遠沒得好弄的。所以剛才初機的時候,他不講這個樂,一定講苦。到最後大乘的時候,他又提出來,是有它的內容。所以說我們要曉得,他佛安立的次第,有他很重要的,所以先講苦集滅道,後來講常樂我淨。那麼這個是什麼啊?要你真正最後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希望的,說這個才是你真正要的。但是要達到這個,你要自己修行而現證的,所以這個同樣地說「所應遍證」,要普遍圓滿。不普遍、不圓滿—羅漢,或者緣覺;普遍、圓滿—佛陀。那麼你要想達到這樣,做些什麼呢?修行嘛!這個最後的一個「道」,所謂道諦。

所以同樣地,小、大的差別在這裡,小、大的差別在這裡。所以天台立這個,譬如說小乘四諦叫生滅四諦,然後呢進一步說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同樣的四諦,就是程度的深廣不同,關於這個,到後面的廣文當中我們一一來解釋。總之,佛說的整個的內容,不外這幾樣東西,只是程度深淺。而下面呢就解釋:

Thus the teachings are what the Conqueror explained well.
【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p155) 喏,這些就是佛講的最究竟圓滿的聖教,這已經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遺漏了,包含了所有佛說的好的、完整的內容。「薄伽梵」是梵文,這個裡邊翻成功真正的內涵有六個項目,我寫在黑板上面你們自己看一看: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在《佛地經》上面有詳細說明,通常我們只用它其中一個—世尊,就是最後那個尊貴,那個就是薄伽梵的意思。我們佛的十號當中,不是最後一個佛世尊嗎?那就是。通常我們很尊敬地稱呼的話,總是稱佛薄伽梵,或者就薄伽梵。那麼這個是聖教,什麼?下面看:

p. 9

He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to know that all the teachings are free of contradiction means to understand that they are the path by which one person becomes a buddha.
【◎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

怎麼樣說它一切圓滿無違呢?要曉得呀,所有的這些東西我們通達了解,說這些東西是一個人成佛的全部的道理。「補特伽羅」也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文的話叫「數取趣」,是不斷地在六趣當中那麼轉。換句話,我們通常的有情哪、人哪、種種的名詞,種種的名詞,現在我們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個人、一個有情。如果你們要……凡是關於這類東西,平常的時候也不必多問,自己要想真正肯用功,應該多翻字典,先有個概念。那麼在本文本論慢慢地深入的時候,碰到重要的時候,我會詳細說明。你如果自己事先先肯翻字典看的話,我到那個時候一說的話,你馬上就深入它的意義,這個會有正確的了解。

(p156) 那麼這裡我特別說明,不要看它一點文字上面的通達,那是因為平常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以大家在戲論當中。你真正得到了完整的教授,它這個名詞,每一個的名詞的名相,它針對著這個每一個法的法相,針對著這個法相是最好的解釋。所以當你說明這個名詞的時候,這個法你就認得得很清楚。現在講的法,就是我們身心的痛苦,就是這個!你會認得得清楚,就是它!所以它這個學教有這麼大的好處啊!基於這個理由,所以我鼓勵你們好好地自己下一點功夫。到那時候你們會對眼前的很多煩惱、修行等等,會感覺到:啊,真好啊!不會像以前老樣子,這種毛病慢慢、慢慢地會淨除掉。繼續:

Some are the main points of the path; some are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the path.
【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那麼這麼多東西,說修道為什麼要這麼多呢?哪!道理很簡單,有的是它的主幹,然後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說一棵樹一樣,最根本的一個根,根上面然後上面一個主幹,主幹上面其他次要的幾個大幹,大幹然後再分成功中枝,中枝變成功小枝,小枝變成功最細的,然後什麼樹葉、花、果,行了!整個地圓滿起來就對!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也是一樣地有它的這樣的層次,所以才分得這麼多。所以我們同樣的這個道理,可以 (p157) 運用在世間一切法上頭,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一棵樹固然是如此,我們念書,我們做任何事情,吃飯等等,樣樣東西都有它。譬如說我們吃飯,吃飯實際上並不單單是飯,還要有菜,你有了飯、有了菜,對不起,沒有碗還不行,這個很明白嘛!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哪一個是主,哪一個是從,這個概念,佛法也是如此。繼續:

Bodhisattvas make it their goal to accomplish the good of the world [all living beings]. Since bodhisattvas must take care of students who are followers of all three lineages [those of Śrāvakas, pratyeka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they must train in the paths of those three lineages.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認識,說我們現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話,不管你願不願,他最後的話,一定要走上這條路。這個話好像有一點,我們剛開始有一點不大習慣,為什麼叫不管你願不願?應該這麼說,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以後,沒有一個人不願,叫你不做,你也不肯。為什麼啊?簡單極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訴我們「無苦無出離」。在我們不懂之前,的的確確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的那個;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這個概念會改過來。我們現在所以要去忙這些,所以不願去多忙這些,為什麼呢?就是你要求你快樂的,不想麻煩。如果說你有一天了解了這個結果,不但是沒有給你快樂,而且帶來大麻煩的話,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

(p158) 我現在說一個簡單的譬喻來說一下,譬如說我現在說,啊,我要到美國去。然後到美國去怎麼辦?到美國去要坐飛機,要坐飛機,喔唷!這個飛機票要花很多錢,又要這個樣,又要那個樣,我現在就是走路很省力嘛!想到這裡,這個飛機票要幾萬塊錢,我走路不要錢,我就走路吧!當然如果你不了解的話,是嘛!這個多省事啊!然後你就跑,結果你跑了半天,你千辛萬苦地跑到台東那裡,汪洋一片,過不去了!到時候你停下來,你不跑不行呀,這個是它根本原因。為什麼講不跑不行啊?你發現這個地方是三界火宅,這個佛法的真實內涵。所以你真實地了解了佛法的真正的內容,自然而然會產生最後必然的結果,這裡我不詳細談,這裡我不詳細談!關於這個問題,在《法華》上面說得很多,以後它會詳細告訴我們的。

那麼總之呢,現在我們先不談,所以有很多人他現在不願意學菩薩乘的,那我們也不勉強,好、好、好,不學菩薩乘,那你學這個這個聲聞、緣覺吧!不學聲聞、緣覺,人天乘也可以,乃至於你不學人天乘的話,也沒關係!反正我這個法,就是這個樣地引導。不過呢這個地方最主要的,他的的確確是把最圓滿的法擺在這裡,他也不忽視其他的;因為不忽視其他的,所以他從上到下他有圓滿的。那麼從這個裡面告訴我們,作為真正追求圓滿的是些什麼?修學圓滿佛法的那些人叫菩薩,菩薩要做的內容是什麼?他所欲求的事 (p159) 情,是成辦世間義利,世間的一切的有意義的這種事情。

在這個地方,大家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應該一開始建立起來。菩薩們處處地方幫別人忙,為什麼啊?我們不妨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策勵自己—幫了別人忙,把我自己的淨土建立起來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你不妨拿一個世間那個眼前的做生意的人來看。做生意的人處處地方給大家幫忙,你要汽車,他就把汽車從台北的裕隆工廠搬到這裡來;你要美國貨,他從美國的販得來;你要德國貨他從德國販得來。他為什麼辛辛苦苦地弄這些東西弄給你們?賺錢嘛!就這樣。對不對?而且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一開頭要有這個認識,我們要賺的不是世間義利,要求法財,等到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你會做得非常愉快,非常愉快!這個這裡不深談。

所以這是我們要了解,佛法大乘行者真正要求的是圓滿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他也從世間的下腳的第一步開始,這樣地上去。因為要解決這個,所以這個世間的對象啊,對不起,不能說:「我這個就是這樣,我就是……。」不是,有各式各樣的根性,那麼各式各樣的根性把它統攝起來,歸納成三種類型的人。這個所以叫三種種性,這個要所化的,這個就是下面講的,下、中、上三類。你要去幫忙他們,你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自己不懂,你怎麼行?所以他要學一切,都要學。

For, as Nāgārjuna's Essay o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says: Because they engender in others certain knowledge that accords with their own, the wise apply themselves always and without mistake.
(p160) 【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那麼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我們,或者我們任何一個人,自己啊一定要想幫助別人,啟發別人、幫助別人。確定要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自己一定要對於你所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圓滿無錯地有一個認識。所以這個「智者」,就是指這一個菩薩們,他一直、一直,他菩薩的真正的行為,菩薩的願力,沒有別的,全部的精神就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然後也可以這麼說,他的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而且他必然是沒有錯誤,因為你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儘管你的動機很好,錯了以後有沒有用?不行欸!所以他「善趣」,走得非常正確,一點點沒有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