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14L5~P1L6

手抄頁/行: #1 P259L8~#2 P14LL3

音檔起訖:   8B_1607~9A_2208

廣論時時聽:        

C. The greatness of enabling one easily to find the Conqueror's intent.
【◎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者。】

是,前面所告訴我們一切教授,都是成佛的必要的條件,那麼第一步。第二步呢,了解了這個的話,不但是我們必須要的,而且你眼前就能夠指導我們,所以都派上用場。不過這個同樣的派上用場當中,你自己去摸,往往摸了半天,很辛苦。就算你摸到,也很辛苦,萬一摸不到,麻煩!現在有了這個善知識精要的教授的話,你很快、很容易得到,這第三段。看文:

The classic texts—the scriptures along with their commentaries— are the supreme instructions. Yet, even if beginners—persons without extensive training—delve into them, they will not discover their intended meaning without depending on the personal instructions of an excellent being.
【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 (p260) 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

是的,佛所說的經以及諸大菩薩造的論,當然佛也有講的論,雖然是最殊勝的、最好的教授。但是對我們剛剛修學的「初發業」,就是初初修行的人來說,還沒有淨除罪障,還沒有積聚資糧,還沒有習慣走修行這條道路那些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如果不依靠一個真善知識的教授,自己的力量直接去找的話,它的真正的意趣,得不到。就算你能得到,下面說:

Even if they find the intended meaning, their search will require a very long time and a great deal of effort.
【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

就算你能得到,也必須要經過很長的時候,吃了絕大的苦。我們往往是這樣,人家說,不相信,等到你自己吃了大苦回過頭來,「唉呀!就是這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但是,這個不冤枉哦!我們人就是這樣。就怕你跑到了那個時候,回過頭來還不反省,那就麻煩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你頭上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吃一些冤枉苦頭,多吃了幾次,欸,聰明人就不,下次曉得不必樣樣東西自己去闖。自己闖不透,很多東西就想辦法找善知識,那個時候你下面就省很多氣力。說,反過來,他能夠依止。

However, if they depend on the personal instructions of a guru, they will easily come to know the intended meaning. These instructions of the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will readily bestow certain knowledg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Buddha's word and the treatises.
【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

(p261) 因為這個地方這個教授,能夠以最快速、正確的方法告訴你:哦,經、論上面的精要何在!

I will explain at length how this is done in the appropriate sections below.
【其中道理於各時中茲當廣說。】

上面就提出來,下面的整個本文就是說這一點。所以我們只要照著這個文一步步下去的話,質、量、次第,每一個部分,這麼個好,這麼個好法!你如果說能夠跟它相應的話,你跑到哪裡,就成就到哪裡,譬如說我們說學淨土的,他去什麼地方,你這個時候就可以。然後呢這樣可以去的是下品的,再上去的是為什麼中品的,為什麼上品。參禪、學教沒有一個例外,它這個次第。因為這個是什麼?共基啊!說得很清楚,顯密的共基。

真正說起來,這本書裡邊,密教,跟密教的真正不共的內容,一點都沒有。而是什麼啊?大乘必須經過的跟密教必須經過的,完全共同,所以實際上,這個才是我們學本論的……我已經說過,我們現在大部分來說,最好的法門,也唯一的法門—念佛,這老實不客氣。但是我們絕對剛才這個毛病不要犯哪!念佛,別的都不要了。我們就在這個理由上面,最佳的念佛的指導在這裡。如果你參禪,欸!一樣的。如果說你的的確確有大根性,你說我要學佛,那你要爬上去,這個共同的基礎還是這裡,那個在下頭。我們現在看最後 (p262) 一條:

D. The greatness of enabling one to refrain automatically from great wrongdoing.
【◎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

它不但正面有這樣的功效,還有平常我們要淨除罪障是難之又難,它現在不要你這麼難,它自己消滅掉了。在還沒有說這個本文之前,我們大家曉得「懺悔」,說這個懺悔要得到淨罪相以後才算。這個《梵網經》上面說得很清楚,以及天台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乃至於《小止觀》上都說清楚,很多地方都講這個。那麼《準提陀羅尼》當中也說,你要去懺悔,要得到什麼啊?要得到懺悔的清淨相—晚上做些什麼夢;如果你定,定中應該有什麼淨相;乃至於你平常,說外善根發相,內善根發相,你有這種。

所以我們祖師當中有一位蕅益大師,大家曉得,這是好了不起的人。他因為這個研閱佛法的關係,覺得說:現在這個真正的得到的真實內容不容易啊!這個戒啊,這個戒體得不到。所以就照著這個《占察善惡業報經》的辦法,拜那個「占察懺」,一直拜到幾歲啊?四十九歲。四十九歲?四十七歲啊?總是這兩個當中。你看他二十幾歲就出家,然後花了這麼多年代,然後什麼?清淨相、淨罪相。喔唷!所以那個罪障一旦在這個地方,你要把它弄乾淨是難哪,難極了!你要沒有弄乾淨的話,對不起,這個佛法業果之間的話, (p263) 是一點假不來的,一點沒情面的,你就得受這個罪呀!

而現在呢,欸,它不要你花這麼多辛苦,它自己就消滅掉了。這個好處不得了地大!這也為什麼在經論上面,處處地方說明,有了善知識的依靠的話,啊!沾太大的光,討太大的便宜,乃至於像善財這樣一生取辦。這個道理是有它特殊原因的,有它特殊原因的。在這個地方,我們雖然說不一定,尤其是我覺得:的確要學淨土,但是其他的各宗各派的很多祖師的傳記,值得我們參考的。談到這裡,有一本傳記值得看一看,《密勒日巴尊者傳》。他呀也沒懺悔,也沒有什麼,就因為跟著他的老師,被他的老師磨折得千辛萬苦,最後不但所有的罪惡統統淨除掉了,而且達到這麼大的成就。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值得作為我們的參考。現在我們看本論是怎麼消滅我們的罪業的:

The Lotus Sūtra and the Chapter of the Truth Speaker explain that all of the Buddha's word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each methods for becoming a buddha.
【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

這個引經上面,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白蓮華》就是《妙法蓮華經》,它說所有的佛講的話,不管它實,或者權,實際上呢,佛一定是應不同根基的眾生,說不同的法,一定的。所以有的是權,有的是實。什麼叫「實」?就是說如理地、全部地顯發出來。什麼是「權」?慢慢地接引你。就像那小孩子一樣,剛開始進入小學幼稚園、一年級,這個 (p264) 教的書、教的內容,不是馬上可以叫你發明,或者做什麼的,這個叫「權」,權宜之計。當你一步、一步地上去,到最後,你行了。那麼這個,必然需要的,這個都是最後走到成佛的方法。其實就算拿那個剛才的比喻來說,你說一個小學生,你能夠把大學的東西教他嗎?對他來說也只有小學。當然,佛是個三界導師,他一定能夠了解我們的根性,所以他用的方法,絕對正確。所以我們能夠毀謗他嗎?這個一點,務必要注意!

There are those with misunderstanding
【有未解是義者,】

有的人不了解這個。

who hold that some teachings are methods for becoming a buddha and some teachings are obstacles to becoming a buddha.
【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

因為有一些人不了解這個真實的佛說的意趣,所以他的邪妄的執著,說這一個是成佛的;這個不對,是障礙的。

They then differentiate the words of the Buddha into good and bad, reasonable and unreasonable, and great and small vehicles.
【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

所以他覺得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這個是合理的,這個是不合理的;這個大乘,這個小乘。不過說到這裡,他有一個問題了:「欸,好像他這個上面教示我們,大乘也不 (p265) 要管了,小乘也不要管了。」好像這樣!不是這個意思。祖師們所以把佛的經教,判教說大乘、小乘,乃至於大乘當中還要判,這個通教、別教、頓教、圓教,他這個為什麼?告訴你這個次第的必然性。你認識了、了解了次第必然性以後的話,你才不會是此非餘。不會說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你曉得:喏!佛接引人,有這樣的方法一步、一步上來。既然你要學佛的話,將來都是你必然須要學的。現在我剛開始發大乘心,行的時候,是,一下不必廣學,但是你將來自己做到了,要救人的時候,你還得廣學,這不是很明白嗎?我們怎麼可以毀謗它?所以祖師判這個是這樣的。現在他這個地方說的是:我們不了解、我們妄執,才說:「哦,這個大的好,這個小的不好。」反過來也是如此。這非常糟糕,非常糟糕!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大的嘛,

Finally, they hold that some teachings are to be cast aside, saying, "A bodhisattva should train in this and should not train in that." Thus, they abandon the teachings.
【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

說:菩薩要學這個;喔,這個不可以!那譭謗它。

The 《Sūtra Gathering All the Threads》 says: Mañjuśrī, the karmic obstruction of abandoning the excellent teaching is subtle. Mañjuśri, whoever distinguishes some of the words spoken by the Tathâgata as good and some as bad abandons the teaching.
【《遍攝一切研磨經》云:「曼殊室利,譭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

就是這個很容易。說這個經上面佛告訴文殊師利,這個謗法這件事情,很細微的,我 (p266) 們現在粗心大意,不大容易看得出來。假定有人這麼說,說:「這一個是好,這一個是下劣的。」你有這種念頭,對不起,就是謗法!

這個是好,這一個是下劣的,你有這種念頭,對不起,就是謗法了。

One who abandons the teaching, by having abandoned it, deprecates the Tathâgata and speaks badly of the community.
【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

如來無量劫來,三大阿僧祇劫積累的法,你說這個不對,不是謗法嗎?然後這個法的傳承靠僧伽,你說這個不對,不是謗僧伽嗎?所以啊,別的罪,你是造五無間罪可以救,謗法罪是沒辦法救,道理在此。所以現在大家千萬不要犯這個毛病啊!

If you say, "This is reasonable; this is unreasonable," you abandon the teaching.
【若作是云,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為謗法。】

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是為謗法。

p. 15

If you say, "This was set forth for the sake of bodhisattvas; this was set forth for the sake of Śrāvakas," you abandon the teaching. If you say, "This was set forth for the sake of pratyekabuddhas," you abandon the teaching. If you say, "This is not a training of bodhisattvas," you abandon the teaching.
【若作是言,此是為諸菩薩宣說,此是為諸聲聞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獨覺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為謗法。」】

(p4) 那麼同樣的前面那個道理,就是說,如果我們如理去辨別的話,也要曉得:哦,學這樣的、這個地方,這個是共聲聞的,這個共獨覺的。有一些人偏向這個,那麼就是屬於聲聞;有些人偏向那個,叫做獨覺。這我們要判別得清楚,曉得自己走上去,而不是以我們的執著—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你一起這個心,錯了,這個裡邊很細緻、很細緻。我們弄得不對的話,又不要去學了,那個又錯了。

The fault of having abandoned the teaching is very grave.
【若毀謗法,其罪極重。】

很重。下面引經。

The 《King of Concentrations Sũtra》 says: The wrongdoing of one who abandons the collections of Sūtras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of one who causes the destruction of all of the stupas here in Jambudvipa.
【《三摩地王》云:「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你把南閻浮提所有的塔廟統統毀掉了,這個罪還好,而你謗法這個罪呀,比前面那個重。下面

The wrongdoing of one who abandons the collections of Sūtras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of one who kills arhats equal in number to the sands of the Ganges.
【若弒盡殑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你把恆河沙數的羅漢統統殺掉了,殺一個羅漢都不得了,五無間罪啊,你現在恆河沙數的羅漢都殺掉了,這個罪不得了啊!他下面告訴說,如果你謗法的話,這個罪還要來的重!經上面哦,《三摩地王經》,不是我們隨便講的哦!他處處地方引經,這個要注意!

In general, there are many ways that abandoning the teaching can occur. However, the way indicated above is the worst, so take pains to eliminate it.
(p5) 【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為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

真正謗法不單單這個,還有其他的,但這一點特別重要,罪也特別大,所以要努力去斷掉它。

Moreover, since you overcome abandonment by merely gaining certain knowledge of the first two greatnesses as indicated above,
【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

假定你對前面這個三點,決定認識了解的話,自然而然你不會犯那個毛病,對不對?所以說:

you automatically are kept from wrongdoing.
【故其惡行自趣息滅。】

所以,我們這個這麼可怕的罪業,自然就消失掉了。這個論有這麼大的好處,正面告訴我們引上直路;反面的話,自然而然那個很多罪障就消失掉了。

Seek such knowledge through extensive reading of the 《Chapter of the Truth Speaker》 and the 《Lotus Sütra》.
【此定解者,應由多閱《諦者品》及《妙法白蓮華經》,而尋求之。】

關於這個,你多看上面這二部經。

In the 《Sūtra Gathering All the Threads》 you will find other ways of abandoning the teaching.
【諸餘謗法之門,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關於其他部分,你看一看那部經。現在我們不妨來溫習一下《法華經》,《妙法蓮華經》大家都認識的。那個〈方便品〉當中前面的,它說得好清楚,說得好清楚啊!佛出 (p6) 世的目的是幹什麼?就把他佛無始以來所集的,最圓滿的這個大法要告訴你們。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性不一樣,他所以用種種方法來給你,而他這個種種方法,只要你碰到一點點,都對!所以固然是你呀大經大論、驗證等等固然是,一點點的事情也是。所以他處處地方說,乃至於童子戲,這個小孩子,趴在地上弄了個沙,捏一個佛像,他也最後成佛。然後你隨便跑得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拿那個樂器去讚歎一聲佛,念一聲佛,拜一下,這些尚且都要成佛,現在反而這個經論是不對了,這,有這樣的可能嗎?所以叫我們多看,這個原因,這個原因。但是真的多看的話,的的確確要有一個人善巧指導的話,你就很容易懂;要不然的話,你自己努力了一些時候,也多多少少可以。

我覺得諸位,你們的善根遠比我好,所以我非常讚歎。為什麼講這個話?我自己覺得《妙法蓮華經》,我現在好像講給你們聽,講得頭頭是道,實際上我真的怎麼徹底……我就是膚淺地了解一點點。這個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剛出家,人家說,這個大乘最圓滿經典,我是以無比仰慕之心翻開來去唸,唸了半天哪是一點味道都沒有。為什麼一點味道都沒有?它就是什麼—你也成佛、他也成佛。欸,這個成佛的道理沒講,我想這個話好像那麼簡單哪!那時不懂,到後來才了解,那時候花了很長一段的工夫。原來它真正的重點是什麼?就是說明了,佛出世的真正究竟目的。

(p7) 那麼為什麼不一口氣成就呢?那因為眾生根性不同。儘管佛生生世世引導那些人,告訴他這樣做、這樣做啊,但是大家偏偏執著自己,結果所以還是走這個路。因為這樣,所以只好應你們的機,就騙騙你們哪,說:好好,這樣也好、那樣也好!但是儘管這樣,你最後啊也最後走到。所以說,這樣應那樣機的不同的方式來接引你,或者拿世俗的來說,來騙騙你,這個叫權,這個叫權。所以所有的這些,無非都是佛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是無量阿僧祇劫,苦心積累的。而這個積累過程當中,都是捨身目、手足、腦髓,外面的妻子、國城更不在話下,這樣地得來的東西啊!

所以它下面就有一個特殊的意義,你說怎麼說是「三」這麼長的時間呢?這個都在《法華經》裡面。《法華經》不是〈從地涌出品〉當中,它最後有這段公案嗎?這個佛的真正成佛的年代,是不曉得無量阿僧祇劫啊,從了這個以後,他生生世世一直在度眾生。換句話,他這個法寶就是那樣地集起來的,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看。

那麼另外一點,我們要著眼這個《法華》,《法華》好像我們平常說總是走迂迴路子,實際上不是的!法華是把那個直路跟迂迴路子,都比出來了。就是說,如果你一開頭能夠聽從善知識,放下自己的執著,去照他的路線走的話,那是快速的路子,那是快速的路子!在沒有說這個快速路子之前,我們不妨體會一下,我們現在的實際狀態。我們會 (p8) 想:對呀!那麼為什麼不這樣呢?那些人哪,這些羅漢,轉了個半天都走那個路啊!我們平常難免會引起這樣的一個概念,單單這樣從文字上面去看的話,是會很容易,實際上我們要心裡上去體驗一下。

我們現在眼前這麼小的小事情,你能捨得放掉你自己的見解跟別人嗎?做得到嗎?就算勉強,你做了以後,心裡面還在嘀咕半天,總覺得不來勁,「我總要想什麼辦法,要照我的意見去做才對。」是不是這樣?細細想一想。我這句話沒有一點點說笑話,或者指責大家的意思,沒有。如果指責大家,那就我錯了!你們聽成這樣,你們錯了!我無非是讓我們體會一下,我們要放掉這個執著是何等地難啊!不管這個道理現在聽的時候,聽得非常來勁,你聽完了以後,你心裡面還是這個。聽了覺得好,我要照他做;等到你跑到那個地方去啊,廚房裡的時候,一吃—哎呀!他燒得怎麼這麼不夠我的口味,最好要想辦法多加一點鹽。你到時候就嘀嘀咕咕,萬一不行:我來,我來!是不是?你必定要從實際的行相上面去體驗這件事情。那麼世間這麼一點小事情,何況現在成佛啊!就這樣。所以這個裡邊真正的差別關鍵就在這裡。

不過在這種狀態之下,他有一個善巧的方法。一般來說,我們了解了這點往往想:哎呀!走這個直路,改那個習氣這麼個慢法呀,既然這樣的話,好了、好了,我這個習氣又 (p9) 這麼重,反正最後總歸到,那我就慢慢地來吧!又容易引起這種心情。所以這個真正好的教法,譬如像本論,它一開始不是告訴你,要這樣、要這樣、要這樣!很多高的條件,不是的。它開始的時候,沒有講那麼完整的教法之前,告訴你,你照這樣的辦法走,有什麼特別殊勝的好處,說:哎呀,這樣走的,這好處這麼個大!不但如此,反過來它告訴你,如果你不這樣走的話,有什麼嚴重的缺陷。而處處地方,它把這個好處跟缺陷,讓你體會得到。所以你還沒做的之前,心裡想:啊,一點都沒錯!而且這種好壞都是你眼前體會得到的,當你真正能夠體會得到,你心裡想說:「對、對、對呀!我為什麼要省力?還是希望省一點力,得到一點好處。既然這樣看起來的話,走我這個路子啊,不但省不下力來,而且吃了大苦。走他這樣路子,雖然眼前是小苦一點,省了大力,得到大好處。」你這個能力辨別了以後,那個時候做起來容易了,這個就是它告訴我們次第,以及很多關鍵,特別的好處,殊勝的地方。

翻到15頁。由上面我們了解,說這個佛法,這樣無比珍貴的這法寶啊,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殊勝的大成就者來造這個論。佛法深妙的意趣,我們不容易領會,那麼經過一個菩薩祖師的解釋,才可以體會到。而由於造者的成就高低,所以解釋的內容同樣也有深、廣或者偏、滿之間的不同。現在造本論的這一位菩薩,成就這樣殊勝圓滿的功德;不但如 (p10) 此,而且他一生造的論當中,以這一部是最究竟。那麼跟這樣圓滿的教法,如何才能相應呢?我們現在學它,應該有些什麼準備呢?假定你事先有了完整的準備,那麼你將來就可以得到完滿的結果。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話,孔老夫子儒家說的,「凡事豫則立」,你世間哪,事前先準備好了,那這個事情就可以做得好,事情可以做得好。所以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法門,應該怎麼樣去聽、怎樣去講,才能夠跟這個法相應。

我想我們平常大概都有一個經驗,說哪個地方打七,哪個地方講法,我們趕快匆匆忙忙,把家裡的事情放掉了跑得去。是,或者你可能覺得這麼難得的機會呀,把安排事情弄弄好,匆匆忙忙騰出個幾天或七天。可是你剛跑得去,第一天的時候,那時候跟法不相應。原因是你剛離開家裡面,家裡一大堆的雜務還在腦筋裡轉,對於眼前的環境你又摸不熟。就算你家裡事情放掉了,大家在念,念些什麼你也不知道,趕快去找一本書本,怎麼拜也不知道,怎麼弄也不知道。結果等到你七天下來,也許你知道了,念些什麼,拜些怎麼個拜法,你樣子好像會了、了解了,可是它打七真正的意思,叫你跑得去,就學一個三皈依嗎?就叫你學得去拜一下佛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原因就是事先沒準備。假定說,我們事先已經有準備了,說那個地方佛堂的規矩應該如何,打佛七的真正的宗旨,然後你跑得去,樣樣準備好了,一開始全心全意照著去念的話,完全不一樣。其實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 (p11) 都是如此!

在這個地方我們也經常舉這個比喻,常常說六祖大師一聽就開悟了。那麼至於六祖大師傳給他的學生,一講,那個學生就行了。他為什麼行?我們為什麼不行?經文是一樣的,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個地方主要的關鍵,這個內容我們只要好好地看下去、研究下去,思惟、觀察、修習就會了解。這個文字本身是比較容易懂,而這個所以立這樣的次第,這個內容重要在什麼地方,我在這地方特別加以說明。所以,在正式講聞佛法之前,我們要曉得如何去講,如何去聽,你把這個工作準備好了以後,你講聽就有絕對大的好處。

我們往往說:「哎呀,現在找不到好的法師,找不到善知識,聽不到好的法!」是,這個是一個原因,但是裡邊更重要的原因—自己沒有準備好,自己一片荒田。我為了證明這一件事情,說兩個公案給你們聽聽。這個在佛世,在《雜寶藏經》上面,有一個老比丘,他是老年以後出家。修學佛法,年紀大了比較困難,年輕的時候就容易,為什麼?真正修行要拿出全部精神,不是說老了什麼都沒有了啊!平常我們世間都說,啊,等退休了,那時候修學佛法,來不及了!年輕的時候全部精神放下去都不一定,等到你年老了還有希望嗎?但是這個老比丘真是啊,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地有機會,有善根,到了晚年 (p12) 才進入佛門當中。但是他雖然晚進去,這個人意志倒是好樂之心非常強。

跑到佛門當中,佛世的時候,那個僧團也是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很多人固然看見老年出家,很憐憫他、同情他。但是就有這種年輕人,常常看見:嗨,這個傢伙老朽了,怎麼樣都不行啊!總歡喜開他玩笑。可是這老比丘本身卻是非常認真、非常恭敬、非常虔誠。他一點不會說像我們普通世間,往往倚老賣老,這是非常壞的大毛病,他沒有!他也沒有—普通人年紀大了以後,有很多老的習慣,他總覺得修學佛法了,世間的用不上,全部精神像年輕人一樣,跟著他去學。但是儘管你那個心裡有這樣的準備,這體力不行,所以他處處地方總不如人家。這個年輕人常常開他玩笑,開他玩笑,他總歸逆來順受,人家雖然故意開他玩笑,他還誠誠心心地聽人家去做。

那麼有一次,就有這個年輕的比丘在一起啊看見,那個年輕人看見他:欸,這個老傢伙來、來、來,給他開開玩笑。經常歡喜這樣。他們本來幾個年輕人在開玩笑,看見這個老比丘來了以後,大家故意裝得很莊嚴地在那裡講法。這個老比丘過去了,看見他們聽法好歡喜地過去。過去了以後,他很恭敬仔細,很羨慕這些年輕人講法,其實這些年輕人哪,都是調皮搗蛋的。看見來了,說:「好,你那個老上座,來、來、來!」這個上座有幾種,僧年也是個上座,換句話說年紀大,或者戒臘上座,或者智慧上座。就是說他年紀 (p13) 雖然輕,出家雖然晚,但是他智慧很高,或者開悟了,這叫智慧上座。因為人家開他玩笑啦,所以他出家雖然晚,年紀大了,說:「你這個老上座,來、來、來!歡迎!」然後坐在這裡,就給他講法,他聽得歡喜、高興啊!那些年輕人肚子裡都在笑:「這個老傢伙,老上當!」就這樣。然後有一位年輕人就說:「來、來、來!告訴你,讓你證得四果,佛告訴我們法要證果的呀!」他好高興,好歡喜!「就這樣,你坐在那個角落裡邊!」然後這個老比丘,就非常恭敬地坐在這個角落裡邊。

有一個年輕人拿了一個鞭子,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那個,禪堂裡面用的那個香板,給他頭上面「叭!」一下,「好,這個加持你,使你得須陀洹果—初果。」這完全是開玩笑,但是這老年人卻是至誠恭敬地,一心一意地聽他們。結果一棒下去啊,他真的開悟了,證了個初果。哎呀,他歡喜啊!年輕人覺得開他玩笑而高興,這個老比丘因為開悟了,哎呀!非常恭敬、非常歡喜地,高興地下座感謝他們。結果大家一般地歡喜,但是內情完全不一樣。結果,「哎,你不要急,這個只是初果,還有二果。」「好、好、好!」跑到這個角落裡面。然後那個年輕人是後面笑得笑壞了,覺得這個老傢伙就這麼糊塗,會上那個當,這麼高興。這個老比丘心裡面真歡喜,證了果怎麼不歡喜啊?把生死了脫了,見到這個道相,一心恭敬從這個角落跑到那裡去。然後另外換了一個人,拿著個香板,頭 (p14) 上又「吭!」一下,說:「加持你,給你二果!」就這樣,如此這般四個角上面敲了四下,證了四果羅漢。

你們去看看,真實故事。這個說明什麼?意業很重要,很重要!就是他心裡上面已經自己成熟了。佛法這個東西處處告訴我們:內學,內學!你學了法,自己內淨心意。我們現在真正最大的毛病—學了法是專門當做照妖鏡看別人,看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除了這個以外,然後自己我慢心是越學越大,那個大得不得了!跑到任何地方,看看他不對,看看他不對;只有一個地方沒看見,應該看的地方就是沒看見。大家就是這個就是錯的。準備—真正的問題在這上面。換句話說,一開頭我們並不了解,佛法的特質是什麼,這是很可憐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說非常可笑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不要急著受什麼大法,你如果這個地方,你能夠轉化得過來的話,下面的法一一受用,馬上受用而且!所以他這個地方,在沒有聽之前,先告訴我們怎麼去聽啊,就說聽聞的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