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4月
 
 
 
 
 
 
 
 
 
 
 
 
 

第六項作法差別

 

第三支示相敎誡

原文▲事鈔云:『智論:戒師應語言:汝優婆塞聽,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爲優婆塞説五戒法相,汝當聽受。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能)。盡形壽不盜是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能)。盡形壽不邪娌、不妄語、不飲酒,並準上説。』

資持釋云:『多陀此云如,阿伽度此云來;阿羅訶此云應(應即應供)三藐三佛陀此云等正覺。亦舉三號,令生信奉。』

【五戒相釋義,如後持犯篇持犯別相中具明。後八戒相亦爾。】

淺釋本文是戒師明示五戒的戒相用來教誡戒子要如法奉行。

《行事鈔》云:『《大度論》云:戒師應當語戒子言:汝等優婆塞諦心聽,此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爲優婆塞所説的五戒法相,汝等應當諦聽受持。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能。盡形壽不盜是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能。盡形壽不邪娌、不妄語、不飲酒,並準同上面所説。』

《資持記》解釋云:『梵語多陀,此譯云如;梵語阿伽度,此譯云來;梵語阿羅訶,此土翻譯云應應即應供;梵語三藐三佛陀,此土翻譯云正等正覺。這亦是舉出如來、應供、正等正覺這三號,使令受戒者生起恭敬的信心來奉持戒法。』因爲本文只是宣示五戒的戒相,至於詳細的持犯內容並未解說。所以弘一律師作了如下的說明。五戒的戒相釋義,如後面持犯篇中第二門持犯別相中詳具說明。在本章後面第三節八戒的戒相亦爾。

 

原文△事鈔續云:『是爲在家人五戒,汝盡形受持;當供養三寳,勸化作諸功德;年三月六,常須持齋;用此功德,迴施眾生,果成佛道。』

資持釋云:『是下囑累有四,初囑謹護;二勸作福;三令受齋;四敎迴向年三者,正、五、九月,冥界業鏡輪照南洲,若有善惡鏡中悉現。(或云:天王巡狩四天下,此三月對南洲。又云:此三月惡鬼得勢之時,故令修善。)月六,白黑兩半

各有三曰。按智論:初八天王使者下,十四天王太子下,十五天王自下,觀察眾生善惡。十三,十九,三十曰亦爾。(小盡準布薩,應用初二持齋者,或受八戒,或但持齋。中前食,中後不得妄瞰(今多蔬菜,不節晚食。此雖非齋,猶勝葷血。又有飲水周時爲清齋者,此乃邪術。切眾生皆仰食而住。但勿過中,是佛正敎。)

【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三十九】



二二o

淺釋本文是戒師囑累戒子要把受戒持戒等功德,迴向一切衆生究竟成佛道。《行事鈔》續云:『戒子受了五戒之後,戒師應該教誡囑付如下..此不殺生或乃至不飮酒戒,是爲在家人所受的五戒,汝應當盡形壽如法的受持,並且應當供養三寳,勸化他人也來作諸功德。在每年三個齋月及每月六齋日,自己常須持齋;最後要用此持守五戒、作福、持齋等功德,迴施一切眾生,果成佛道。』《資持記》釋云:『是爲在家人以下的文,說明戒師囑累戒子有四件事。最初「是爲在家人五戒,汝盡形受持」這二句,是囑吿謹愼守護五戒。二「當供養三寶,勸化作諸功德」二句,是勸作福事。三、令受齋,是勸令戒子受持八關齋戒。四、敎迴向,是教導戒子將所作的功德,迴向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

文中年三者,是指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月。在佛經中記載這三個月中,幽冥界()的業鏡臺輪流照到南瞻部洲,南瞻部洲的衆生若有造作善的事情,在業鏡臺中悉皆顯現出來。(另外還有二種說法)或云:天王巡狩四天下,此三月對南洲。又云:此三月惡鬼得勢之時,故令衆生持齋修善。)

月六者,是指在白、黑這兩期的半月中各有三曰。按照《大智度論》的記載:初八是四天王的使者下來南瞻部洲,十四日是天王的太子下來,十五日是天王自己親身下來巡狩,觀察眾生所造的善惡業。至於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曰

亦爾(也如同上面所說的次序)(小盡準布薩,應用初)(這段小註文,是說明如果是下半月,的黑月只有十四日的情形下,應該將黑月十五日往後移至在初一(白月第一日)來受持八關齋持戒,是不同於現在通行往前移至黑月十三日。)

持齋者,這是說明或者受持八戒,或者但單(只是)持齋。受持方法是指學習佛陀及出家弟子們的修行,只在日中之前吃(一餐),過日中之後就不得妄瞰(指:過午就不可以再吃東西了,佛制有病緣則可以後喝非時漿等物。)

「今多蔬菜,不節晚食。此雖非齋,猶勝葷血」;這一段是針對在家人來談的,因爲出家人所受的戒法是必須過午不食才名爲齋。但是現在卻誤解了,以爲吃素就是持齋,雖然觀念上有些不對,但總比吃葷菜及有血肉的東西來得好。

「又有飲水周時爲清齋者,此乃邪術」..又有些人刻意地只喝水不吃東西,這是外道邪法(如:中國道家的辟榖術)雖有調養色身功效,但並非佛陀所教。

「一切眾生皆仰食而住,但勿過中,是佛正敎」..因爲一切衆生都必須仰賴食物才能生存,所以適中的調制飮食(指:過午不食),這才是佛陀所制定的戒法(正教),並以此破除自餓外道的邪見。

註解

迴向:主要有下列三種意義:迴自向他、迴因向果以及迴事向理。

業鏡:是指冥界寫取眾生善惡業的鏡子。出自《楞嚴經》卷八所云:『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原文▲業疏云:『多論問曰:不受三歸,得五戒否?答:不得也。要先授歸,方得戒矣!所以説戒名者,欲使知名,令護行故。』

濟緣釋云:『初定發體必在三歸;所以下,次明説相別有所爲。j【見業疏

記卷十】

淺釋本文再度強調得五戒的時機是在授三歸依的時候。

《業疏》云:『《薩婆多論》問曰:不受三歸依,能得五戒否?答:不得也。必須要先授三歸,方得戒體矣!至於戒師之所以向戒子宣説戒相的名目者

(的意思),是欲使戒子知道五戒的名稱,令戒子用心來護持戒行的緣故。』《濟緣記》釋云:『最初一段文,是確定感發戒體必在授三歸依時。所以說戒名以下,是其次顯明戒師説出五戒戒相,在於令戒子別有所爲(指: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