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4月
 
 
 
 
 
 
 
 
 
 
 
 
 

   第三支 示相教誡

先把那個文念一下,   

《事鈔》云:『智論。戒師應語言。汝優婆塞聽。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為優婆塞說五戒法相。汝當聽受。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能持否。』

通常戒師說了,回答的人說“能”!下面一個一個,  

 『盡形壽不盜是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能。盡形壽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等、並準上說。』  

這個五戒,一一這樣,那麼受的人就說:能!下面,   

《資持釋》云:『多陀此云如、阿何度此云來。阿羅訶此云應。應即應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等正覺。亦舉三號令生信奉。』

這個簡單的說一下,這個印證另外一部論,《智論》就是《大智度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傳戒的這個法師,授戒的這位師父,應該怎麼?正納了戒體以後,才告訴他,指示,這個所謂示相教誡的話,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五戒的優婆塞,這個五戒的內涵是些什麼?所以教導我們,警策我們,告訴我們怎麼說。下面這個文,很容易懂,那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就是剛才說的“如來、應供、正遍知”,通常我們這樣,有的翻“如來應正遍知”,或者是“正等正覺”,或者是“等正覺”,這個是不同的翻譯方法。

我們再看31頁的第3行,小字  

﹝五戒相釋義,如後持犯篇,持犯別相中具明,後八戒相亦爾。﹞  

為什麼說這個小字呢?說五戒的戒相,詳細的內涵在持犯篇當中有詳細的說明。八戒也是如此,真正要想持戒的時候,固然前面那個準備很重要,實際上持戒那個戒相是非常的細微,戒相也同樣的細微,平常我們一般來說的話,那個戒相往往辨別不清楚,那麼這一部份在後面的持犯篇當中有詳細說,關於這裡呢,我也特別說一下,將來真正講那個持犯的行相,我在這裡不會詳細說,這個是如果說將來有的人是出家,這個法師,那這個戒相要弄的比較清楚一點,如果是決心要弘律的話,那這個戒相要絕端清楚,通常在佛門當中,說他是法師、他是律師、他是經師、他是禪師。律師的話,那對這個法體行相本身,要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普通一般來說的話,我們就是要大要,大要把握的很確實,這個戒相等等,我們不一定能夠弄得很清楚,這個是我在這地方先跟大家說一下,繼續看文。   

事鈔續云:『是為在家人五戒、汝盡形受持。當供養三寶、勸化作諸功德。年三月六常須持齋。用此功德、迴施眾生、果成佛道。』 
《資持釋》云:『是下囑累有四:初囑謹護,二勸作福,三令受齋,四教迴向。 年三者正五九月、冥界業鏡輪照南洲、若有善惡鏡中悉現。或云、天王巡狩四天下、此三月對南洲。又云、此三月惡鬼得勢之時、故令修善。月六白黑兩半各有三日。按智論、初八天王使者下、十四天王太子下、十五天王自下、觀察眾生善惡。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亦爾。 小盡準布薩應用初一持齋者或受八戒、或但持齋。中前一食、中後不得妄噉。』

這個在這地方簡單的說一說,先看那個資持,“是下”也就是前面的,是為在家人的五戒,這個地方分四部份,第一個囑謹護,特別的告訴我們,要很嚴謹、很謹慎的護持,所以特別的再說:這個是在家人的五戒喔,要盡形受持。第二勸作福,勸化作諸功德,從供養三寶以及勸化作諸功德,這個是勸勉我們,要造種種的福,關於這個勸作福,這裏我簡單的跟大家說一個原則,你們記住,對我們很有幫助,對我們很有幫助,這個經論上面,特別的告訴我們,說我們人人求好的果報,這個好的果報,分兩方面,一個是福,一個是智,福通常是講物質方面的,智慧就是我們的知見,腦力方面的,實際上這兩樣東西都是互相關聯的,要想得到這個好的果報的話,要怎麼求呢?要下因種。這個因種要下在哪裡?下在福田當中,這個理論,這個實際上的道理,我們如果清楚了以後,那我們要去做功德就比較容易,所以認識得很清楚,哪一個是最良的福田?那個時候種下去,這個產生的效果最好,所以說這個地方只是很簡單的告訴我們,怎麼去勸勉我們,要想作功德,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很大的技巧,很大很大的技巧。反過來說,增長好的福德方面是這樣,反過來說,要想免除眾罪,同樣的道理,這一部份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有很清楚的說明,特別說明,哪幾個是重的,哪幾個是輕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是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再下面第三,這個叫我們受齋,受什麼齋呢?就是年三,每年三次,月六,每個月六次,受那個齋,齋就是八關齋戒。第四教迴向,這個為什麼要迴向呢?也就是你同樣的做一個業,這個業,要嘛不作,作了以後一定有果的,如果說你不懂的去迴向的話。這個往往很可惜,浪費掉了,懂得了迴向以後,所造的業會產生很大的效果。在這一點,世間的人,世間的道德觀念,尤其是我們中國人,說我們做好事要無所為而為,這句話未嘗不高明。可是實際上,就我現在的瞭解,並不一定如此,尤其是剛剛信佛法的人,我們剛剛信佛法的人,就是有所為而為的。印光大師也特別說明這件事情,實際上你真正瞭解了以後,一直到最後,還是有所為而為的,不過你瞭解真正的有所為,而為要什麼?跟無為相應。這個才是真正的有所為,不過這個道理在這裡不去深說它,就像我們平常的時候。你賺了錢,隨便放在這裡。放在這裏,這個錢往往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所以這個迴向是特別在這裡說,而迴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下面再細細的解釋一下,說“年三”就是每年的一月五月九月,為什麼這三個月特別重視呢?冥界,就是我們平常的閻羅界,這個業鏡真正照到我們,所以這個時候它特別的明顯,我們盡量的在這個時候要避開。“月六”呢,同樣的,說六次,就是上面說的初八、十四、十五、二三、二九、三十。如果說小月的話,就是二八、二九,最後,換句話說,月底的二天,為什麼原因呢?這個上面有它的說明,天王的使者,天王的太子,天王自己來觀察,這個時候特別的,好好認真的注意。

這個地方有一點特別要說明的,也就是受持這個八關齋戒,這個八關齋戒,飲食,這個叫受齋,那個受齋的時間,從明相出到過午為止,這個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什麼叫明相出?明相出就是太陽還沒出來,但是如果,通常以前原始的辦法是你伸開手,正常狀態當中,那個光線已經看得見手掌的掌紋的時候,這個叫做明相出。如果現在呢,我有個很好的辦法,我告訴你,現在這裡通常有天文年曆,我們這裏台北有,台北那個氣象台,如果你們去買的話,天文年曆,天文年曆上面會寫,說什麼時候太陽過午,我們台北是什麼時候過午,如果到台中,過午的時間,換句話說,子午線到了天頂的時候是什麼?同樣的說,什麼時候那個太陽出來,什麼時候太陽下山。這個天文年曆上面,講那個太陽出來它有三種,一個以天文學的眼光去衡準,一個是航海的,一個就是民間的,還有乃至於這個太陽,那個時候剛剛,太陽的上邊齊那個地平縣的時候,這個你們一察的就曉得了,我檢查了好幾次以後,發現它這個太陽在地平以下9度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明相出的時候,所以你這個低於9度,那大概明相就出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現在這個情況,我們這個空氣染污得很厲害,平常污遭遭的,你也看不清楚,如果說像北部經常下雨的話,那麼到底明相出了不出,我們不知道。晴空萬里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是,所以所有的明相出的時間是這個,以一般在家人來說,早晨的早殿不會那麼早,不過一般寺院裡邊通常都比較早,這個是它的特例,那麼萬一你們不瞭解這個,所以我告訴你們,如果那天持八關齋戒,那天盡量那天你吃午飯的時候是十一點半,十一點半,然後一定在十二點之前要結齋,這個是很重要的原則,你要嘛不去受,戒法這個東西,就是非常非常嚴密,不是你可以馬馬虎虎去做的。

說到這裡,我隨便有一個,我可以告訴你們,有很多人是大乘行者,受菩薩戒的,那受菩薩戒者,通常情況之下,他說大乘行者,好像這個小乘戒就馬馬虎虎,實際上完全錯了,大乘行者,持這個別解脫戒,遠比小乘行者來的嚴密,這個經論上面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因為小乘行者,你只要解決你一個,要解決你一個問題,你自己解決就好了,這個大乘的行者,你要救法界的眾生,通通把他救出來,如果你馬馬虎虎的話,你自己都救不出來,你還救別人嗎?當然也許說,那我自己救不出來,管別人幹什麼?不!這個問題關鍵不在這個上頭,大乘行者,你已經有了這個承諾,說我要救你們一切人,這樣!所以我是屬於你們一切人的,既然你是屬於一切人,你必須要為了一切人,把你自己保護的最好,讓一切人來享受,結果你有了這個承諾以後,真正行持的時候,你不管,隨順著自己煩惱,然後使一切人都得不到這個好處,這不是騙了一切人嗎?所以在很多的大乘經論上面,特別說,這個菩薩戒,不要看它講起來很容易,這個實際上難持!

所以我們這一次,我們就到印度去,我們跑到那邊,大家為什麼覺得非常高興的原因呢?跑得去了以後,最主要的都是聽那個教法,而且他們那邊也是,跟我們的想像當中實在是差的十萬八千里,他們非常重視兩樣東西,一個見解,第二個戒法行持,這個見解講完了,半天你不行持的話,講它沒用,反過來你要行持,沒有正確的認識,你怎麼行持法?就是這樣!結果我們去了以後,去了總共前後有20幾天,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擺在這個上頭,然後特別的,這次去聽講那個關於菩薩戒論方面的道理,他們也是同樣的,非常強調,達賴喇嘛親自講的,非常強調,如果說你前面這個別解脫戒沒有,說菩薩戒,那都是空話,那都是空話!所以說前面我們已經學過的,說真正學菩薩的行者,要對這個別解脫戒更來的嚴格,而且一般人總覺得,唉呀,看見那個別解脫戒,這好難喔!對你們來說,你們不太瞭解,如果你們將來真的有機會出家的話,你一看的話,哇!那個比丘戒,那是,往往很多人給它一個說法,說這非常繁瑣,好像真的難的不得了!那菩薩戒好像很輕鬆,其實不然!比丘戒能夠持的好的話,不難,而且我親眼看見的持的非常嚴謹,但是菩薩戒持好的人就難了,我所看見我很尊敬的那些人,他就說,比丘戒他可以,勉強,他還是很謙虛的說,做得到,那這個菩薩戒非常難,因為這個菩薩戒在起心動念之間,在行相上面講,的確比較容易,這個深的我不去說它,以後有機會,我想講完了這個,我同樣的把那個菩薩戒的根本的意趣,我會很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一下,而是我看見的,關於八關齋戒那一部份,在這地方跟大家約略的提一下。

這個八關齋戒,過午,自己可以很重視很重視。以前在西藏的時候,比如說這個三大寺,三大寺以前非常嚴格,現在慢慢慢慢的就比較鬆了,當然這個鬆的話,有它的很多限制,我要講的不是這個,我要講的是什麼呢?就是他如果說今天,自己在寺院裡邊,他受的時間就比較嚴格,他如果今天出去,這樣,到這種情況之下,我就看見那種所謂比較有成就的人,他就顯的很隨和,於是我想,好像應該很隨和!但是一到他自己寺院裡,就非常嚴格,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在這個菩薩戒上面,它有特別說明,這個時候就是真正講菩薩戒了,這個就不是開玩笑喔!菩薩戒他是心裡面,的確是,他是完全考慮人家,所以剛開始的時候,說這一方面他們是一番好心,對佛法也沒有認識,你去了以後,他跟你手忙腳亂的這樣來,你自己很清楚,你這樣去做的話,對你自己有不利的,而且這個不是個理論,他內心上面有很正確的認識到這一點,對他自己有損害,可是他為了保護對方起見,他這樣去做,這個必須要的條件,所以說到這個地方,後面的開遮持犯裡面,將來我會重新的再說一下,那麼在這裡呢,就是以後諸位如果說真正有意上去的話,你一定要考慮,這是自己貪圖方便,然後找出這個藉口,還是的的確確,你為了別人著想,好像事實看得很清楚,你這樣的話,對自己有受損害,我寧願受損害,為了幫忙別人,這個就是菩薩戒真正難捨的地方,我在這地方特別說明的話,不是說叫我們受了八關齋戒,喔,那麼就隨便去開,我所以這樣說明,也許將來諸位有機會遇見這種真正的高人,那麼我們衡量他的時候,要注意一下,你曉得用什麼標準去衡量?這是我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的一個原則,反正是回過頭來,我們自己行持的時候,從嚴總沒有錯!從嚴總沒有錯!就是你發了菩提心,菩薩戒了,也很嚴密的去檢查自己的心,我這個心裡面是自己在找藉口?給自己圖個方便?還是的的確確的這樣去做。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業疏》云:『多論問曰:不受三歸、得五戒否?答:不得也。要先授歸、方得戒矣。 所以說戒名者、欲使知名令護行故。』   
《濟緣釋》云:『初定發體必在三歸,所以下次明說相別有所為。』   

這個簡單的說一下,多論有就是《薩婆多論》上面,它特別這個地方再說一個問答,所謂的問答,就是讓我們對於前面學的更肯定的瞭解,說不受三歸,得不得呢?不得!要先受,那麼那個時候才得,所以後面還要說戒的話,就是告訴我們,你已經是一個受了五戒的優婆塞,你怎麼保護所得到的戒體?所以這樣的說,瞭解這個內涵,使得我們護行,這個護行,就是後面將來我們要說的法體行相,前面發的那個戒體,本身是個願體,也就是說我們種下去一個圓滿的種子,這個種子如果你事前有了個正確的認識,發了大心的話,那麼這個種子就是什麼?三身!法、報、化三身,以及五分法身的種子,這個種子有了,下面靠著依體起行這個行持,使得這個種子不斷地發芽增長,能夠開花結果,彼此間有它這樣互為因果的關係,所以後面的告訴我們,說“令護行故”原因在這裡!這個就是第六項,作法差別,簡單的這裡說完了。最後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