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6月
 
 
 
 
1
3
6
10
17
20
24
25
27
29
 
 

  

第二節 所發業體

那個所發的業體的內涵那就比較多了,因為能領的心相只是一個,我們任何人都這樣,談所發的業體的話,就是必須是這個能領的心緣境的時候,那個境是無量的無限的,儘管把這個無限當中,你可以歸納可是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分集六個項目一一來說明它,

所發業體中分為六項,

  • 一辨體多少
  • 二立兩解名
  • 三依論出體
  • 四顯立正義
  • 五先後相生
  • 六無作多少

關於這個部分,從文字上面一個一個把它解釋一下,順著次序一個一個解釋一下,現在我們看第一項,辨體多少,平常我們說戒體戒體它要深一步的瞭解,說這個戒體有多少呢!因為戒法不是前面有說,從所緣的境上面來說是無量無邊的,那麼無量無邊的戒法的話,那這個戒體是不是也無量無邊呢?我們正式的追究戒體的內容每一部份不能含糊,所以第一部份就要來詳細的辨別一下這個體是怎麼一回事情!

《事鈔》云:『問:別脫之戒可有幾種。 答:論體約境實乃無量。戒本防惡,惡緣多故發戒亦多。故善生云,眾生無量,戒亦無量等。 今以義推、要唯二種、作及無作。二戒通收、無境不盡。』 《資持釋》云:『答中初約境示量。今下舉要統收。今正明體、此二為要、故偏舉之。通收盡者,由此二戒懸防,總發體中含攝故。此收法體而言境者,欲明遍境之法,皆歸二戒故。』

先看一下那個解釋,解釋是回答,問很容易回答中初約境示量,剛開始講那個戒體的量不是以心來說而是所對的境,那麼第二呢!

“今下”是上面那個“舉要統收”,雖然有無量無邊但是提那個綱要全部把它收起來,提那個綱要的話,

“正明體”,那麼這個正式的說明這個戒體的時候從無量無邊戒的這個綱要來說,一共有兩種,所以

“此二為要,故偏舉之”,所以特別的把這兩個舉出來,全部包含在裡頭了,

“通收盡者”為什麼通收呢?這個兩個戒呀!

“懸防總發體中含攝”,這個兩個戒從前面的懸防乃至於發得戒體當中通通包含在裡頭,

“此收法體而言境者,欲明遍境之法皆歸二戒故”,這個地方說,受那個法體就是前面起的兩樣體呀!包括在裡頭,那麼而言境,這個境跟法體,本身是兩回事情喔!既然你現在法體又談境的話,為什麼?因為這個兩個法體是包括所有的對的這個境通通包括在裡頭,所以只要把這兩個法體把握住了,那麼這個法體本身就是什麼?這個法體本身,就是把這個境包含在裡頭,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比如說我現在有一件衣服,這件衣服有著什麼?經線、緯線、顏料、人工這些東西對吧!有很多東西,但是我說我把這件衣服拿起來,是不是所有的那個經線、緯線、人工顏料,通通在我手上了?對!就是這個!

現在這個解釋完了以後,我們回過頭去看《行事鈔》,這個《行事鈔》,問這個別解脫戒有幾種呢?它回答說論那個戒體,現在講戒體的多少,因為這個戒體有心跟境哪,才能夠生起這個戒體,從心上來說能領的心相是一個;從境來說的話,這個境是無量無邊,因為遍緣法界塵沙等,法這麼多呀!那麼現在這個戒是什麼呢!要防惡!就是不要惡的要善淨的,而這個一定是心緣境,既然是緣境的話,那麼這個境本身無所不包,所以所有的境界都可以成為惡緣,那麼這個惡緣很多,所以那個發的戒也同樣的無量無邊,所以它下面馬上引《善生經》說:眾生無量,戒也是無量,在這個地方大家停一下,正因為境無量眾生無量,所以你受了戒以後呀,妙極了!你的功德是無量,這個是我們要瞭解的,跟善完全不一樣,善是單獨對一個,戒!不!在剛開始得戒的戒體,是遍緣法界的,所以只要這個戒體沒有壞,它那個遍緣法界的功德永遠增長,這是它的特徵。

第二節 所發業體

所發業體中分為六項

  1. 辨體多少
  2. 立兩解名
  3. 依論出體
  4. 顯立正義
  5. 先後相生
  6. 無作多少

第一項 辨體多少

所以只要這個戒體沒有壞,它這個遍緣法界的功德永遠增長,這是它的特徵,雖然它是無量無邊的,但是這個無量無邊經意一推,我們從意義上面去推測,去推斷的話,綱要只有兩種,哪兩種呢?作,無作。作戒,無作戒。或者作戒之體,無作戒體。這個兩戒能夠把戒的內涵通通含攝在裡頭,所有的境界沒有一點點遺漏,那麼這個是"辨體多少"。

第二項 立兩解名

曉得了這個體一共有兩種,一個是作一個是無作,一個作戒體無作戒體,那麼這兩個內涵是什麼呢?第二來解釋一下讓我們瞭解。

立兩解名中分為二支

  1. 立兩所以
  2. 并解名義

所謂立兩解名又分兩支,一立兩所以為什麼要立兩?第二並解名義,於是這個瞭解了以後來解釋它這個意義,看第一支,那為什麼要立兩支?在這裡停一下大家想一想,要平常我們學的話那何必問你,你告訴我兩支就兩支你還問它幹什麼!有人會不會這樣想呀?當初我第一次去看的時候根本沒看懂,看了半天以後後來多多少少有一點懂了,我心裡想想那我不是信佛菩薩,你告訴我什麼就行了嘛!何必要這樣的分辨呢!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很大很大的意義,就算如果告訴我我去學的話萬一有漏洞,萬一前面這個有問題的時候你始終沒有能力去分辨它,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也許有人說哎呀!現在這個末法的時候了我們不必了,這也是個事實在末法的時候我們通常來說的話我們不大有比較好的機會能夠真正深入的去認識,可是這個地方注意!末法是說明什麼?教法慢慢的消失掉了混亂掉了,既然如此的話,那個完整的佛法出現的機會是相對的一直在減少一直在減少,碰見這種情況支離破碎的,那支離破碎的多多少少是法噢!萬一它完全走錯了那你怎麼辦?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往往只有碰巧了,可是修學佛法並不是碰巧的事情,修學佛法絕對不是碰巧的事情,如果說佛法是碰巧的話,對不起,那個佛就不值錢了,只能說是末法的時候我們莫可奈何!如果我們條件夠的話,我們應該很明確的能夠把握得住,所以它每一個地方啊!它非常的嚴謹的把它如理如量的擺在這個地方,你透過了這個聞思理路上瞭解了以後,然後你把那個瞭解觀察這個對象的話,你自然就不會錯,否則到那個時候的話,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對它世間的有它世間的這個功德在,可是它並不是我們佛法當中所要我們走的路,這個我們一定應該瞭解,那麼下面有一句話,一定要跟大家說一下,現在這個時候法非常混亂,如果說諸位老老實實念佛,像印光大師文鈔所說的非常好!誒!現在我們實在沒有時間,因此我們能夠騰的出來的老老實實的念佛,老實兩個字很難哪!說念佛非常容易!老實兩個字很難很難!這個是我們必須應該知道的,不要說老實念佛什麼都不管了,極大部分人往往以為對了,而結果得到的是支離破碎,這個很可惜!我說支離破碎,它還不錯到哪裡去,可是另外一類人,那就麻煩了,那就麻煩了!我們的確沒有能力去判斷,所以我在這地方特別說一下,我一生就遇見過各式各樣的,這種奇奇怪怪的事情,往往說,哎唷,這個是很高很高的成就者,實際上非常麻煩,那麼這裡我不深細的去談它,只是說從這地方,我們以為,以前總以為,像《菩提道次第廣論》什麼等等,那它才是很嚴密的思辯,實際上並不盡然,並不盡然!你看我們現在說《南山在家備覽》它一樣的有很多問答,而且問答過程當中,同樣的為什麼要這樣立法呢?為什麼說這個作無作?現在下面馬上就談這個問題,我們仔細看。在44頁,   

《事鈔》云:『問曰:何不立一,及以三種?』   

對呀!你為什麼不單單有一個?要兩種呢!有一個三個乃至於有更多個,為什麼你立兩個呢?那麼下面的解釋   

《資持釋》云:『言不一者欲顯相須,故約互廢以問,及以三者業疏作何不三合,謂有作俱無作二法同時,宜應更立一合,次前為三。』   

那前面我們已經瞭解了這個為什麼不立一個及以三種呀!那麼它單是這個裡邊也有它的原因的,"言不一者"為什麼不一?"欲顯相須",實際上呢!這個戒法本身真正的成就的話,必須是因果對待之法,這個對待之法的話,就是互相因待的,就像兩支筷子靠在一塊兒,你靠著我我靠著你通常我們說像那個架槍一樣,三個槍到底你撐著我?還是我撐著你呀?任何一個都是靠著另外一個而撐起來的,乃至於我們說鋼筋混凝土,鋼筋就靠著混凝土把它凝固起來,混凝土就靠著鋼筋把它拉住,經線緯線亦復如是,經線靠著緯線緯線靠著經線,拿掉了一個另外的一個一定不成,所以它必定是說“相須”,彼此間必定是你須要我我須要你的,這是說明戒體本身也必須是靠著作、無作互相依靠而才建立的起來的,所以它這個不一的真正原因。      

所以“故約互廢”,互廢的話,就是說廢掉了任何一個,也許廢掉作,也許廢掉無作,對不起!那拿掉了一個另外一個一定不行!所以它絕對不能只有當中的任何一個,那麼也許說,那你為什麼不立三個呢?不立三個,它這個問並不是莫名其妙的亂問噢!因為實際上,在這個正式的作法過程當中,它有個作戒,有個無作戒,然後無作有個叫作俱無作、形俱無作,這個過程當中是有三個,所以它說為什麼不立三個呢?這個業疏裡邊就說,為什麼要立三個?因為   

“有作俱無作二法同時”,這個作俱無作跟行俱無作同時的,既然同時有,這個你應該更立一個,那麼加上前面這個作無作的話,那就三樣,你為什麼不這樣立呢?這個有它的道理的,關於這一點,將來諸位當中如果願意深入的研習戒法,那非常重要,不過這一點來說的話,那非是出家的同修才可以,我倒但願現在有一些出家的同學,能夠好好的學,因為我們現在說,我們佛學院當中,當第一個二個年過去了以後,現在最主要的那些同學,都全部的精神擺在戒上面,剛開始看的時候那個天書,誒!那無比的頭痛!這樣!同時人家也感覺的,現在那個時候還學這個幹什麼?等到念了二年以後,認真念了二年以後,現在才發覺佛法的精華全在這個裡頭,所以說佛法整個的講戒定慧,三無漏學,你下腳的第一步就在戒,如果你這個沒辦法建立的話,基礎沒有什麼都不談,所以他們瞭解了這個最主要的,幾個同學全部精神灌注在裡頭,為什麼說最主要的呢!比較差一點的,看這個東西就是個天書,無比的頭痛,那好好好跟在後頭來,這是個閒話隨便說一說。   繼續看   

事鈔續云:『答:若單立作,作休謝往不能防非,又不可常作。故須無作長時防非。若單立無作。則起無所從,不可孤發。要賴作生。二法相藉,不得立一。』   

這個解釋就告訴我們很清楚了,現在我們先看一下那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初答不立一中,       

為什麼原因呢!   

先明作須無作,   

這個作!單單作這個戒這個不圓滿還要無作來產生這個功效,為什麼呢!它下面就是      

作休不防者以作短故,      

這個作什麼叫作呢?就是有所思造的時候,比如說禮拜,跟著念,我弟子某某盡形壽,這個都是叫作,拜完了,然後念完了,下面怎麼辦?沒有了嗎?那就不行哪!所以說“作休”,休是停止了,然後停止了如果說沒有無作的話它沒有什麼東西防呀!這個時間很短啊!所以“以作短故”,      

不可常作者心或餘用故,      

什麼叫不可常作?也許說你可以一直在那個地方說我心裡面心心唸唸,實際上心心唸唸不可能,因為我們那個心哪!通四心三性,善心、惡心、無記心,這個作告訴我們是永遠在善心當中相應的,實際上是不是永遠在善心當中相應呀?不可能!就是受完了戒,惡心還是會現起,嘿!現起馬上警惕到啊,來了,而且很多時候是無記當中,這個心一直在轉變的,這個跟戒相應一定是善法,所以單單是作的話,永遠是善這個不可能,所以它說明這個不可常作的話,心或餘用,這個心一定會跟其他的相應,比如說我們在這個壇上面出去做事情,出去做事情的時候,你總不能在那個地方,自己在那邊懺悔,繼續的拜呀!所以這個是它這個地方的第一個。

次若單下明無作須作,

上面那個作還需要那個無作來輔助,第二個無作需要作來助成。

二下結示。』

再下面結示,最後的告訴我們這個結論,有了這個解釋,我們回過頭來看,為什麼這個不立一不立三呢?說如果說你單立作,單單說只要一個作戒,戒體,那麼請問這個作結束了以後,作休就是停止了,謝往就是謝下來了,過去了以後,如果作的話,那要用作噢,現在說停止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沒東西留下來,沒東西留下來,就下面再有不合理的境界,你什麼方法去防止它?所以它說不能防非,下面這個境界來的時候,你怎麼防止它?不行!再說又不可常作,為什麼不可常作?因為這個心不斷的會轉變的,所以須要一個無作,作完了以後,留下一個無作,這個無作會永遠防非,這個實際上並不是說,現在談那個理論,就是說當時這個心理的相狀,有這樣的一個相狀在,那麼這個所以這個相狀呢!前面作的時候這種相狀叫做作戒,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你叫它什麼?這個叫做無作戒體,現在是我們解釋這件事情,作謝了沒關係,但是內心當中有一種潛在的力量,為什麼叫它無作?因為這個潛在的力量,的確不再作,對不對?它確實有這個影響力量,於是這個影響力量你叫它無作,那麼這個無作的力量靠什麼來的,靠前面作而來的,作完了以後,內心當中,嘿,我是受了戒的人,就這個影響力量,所以這個無作是靠著作而來的,作過了以後留下一個無作,你作的目標是什麼?是要防非止惡,作過了以後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它能夠產生這個防非止惡的功效,所以這個要無作來圓滿這個作的功效,所以說互相依賴的原因在這個地方,瞭解了這個,你看那個文就很容易懂了,所以說單立作嘛!作休謝往呀!不能防非,而且不可常作,所以有個無作來長時防它,反過來,如果單立無作的話呢?對不起,這個無作不會無緣無故生起呀!則起無所從不可孤發,這個無作一定是賴作而生的,所以這個兩法,互相憑藉,我靠你你靠我,所以不能單單立一個,這個地方所以立二的一個原因,那麼也許你說可以多立一點怎麼辦呢?我們繼續看下去

事鈔續云:何為不三,

那麼為什麼你不立三個呢?下面我們繼續看

『但由體相道理相違。一作無作別、二心非心別。性不可合、但得立二。若就所防、隨境無量。』《資持釋》云:『次答不立三中,作無作別者動靜異故。心非心別者體相違故。若下釋疑。以不許立三、恐謂戒法唯局此二、故特釋之。顯上且據能防故唯二也。』

其次就回答為什麼不立三,這個裡邊告訴我們說為什麼原因?作跟無作不一樣,作是動的無作是靜的,所以這個是個差別,還有呢!有不一樣的地方,心非心別者體相違故,作的時候是心,無作是非心,這個要瞭解作,心,這個無作是非心的話,是指四分宗來說的,四分一宗來說的,作的時候是善心,無作留下來的不是,這是四分當宗的說法,我們要瞭解,所以這兩個有不一樣,一個是心一個是非心,所以你不能把這兩個東西合在一起講,若下釋疑,為什麼說又懷疑?以不許立三恐謂戒法唯局此二故特釋之,顯上且據能防故唯二也。這個能防來說所防的是無量無邊,那我們回過頭來看事鈔,為什麼不立三呢?說由體相道理相違,由於這個戒體的行相這個理論上面相違背的,為什麼?因為前面裡邊已經說過了作是動的無作是靜的,作是心法無作是非心,不管是形俱無作、作俱無作這兩個東西都是無作當中,所以你不必另外分,而這個作法的話,就是跟無作不一樣的,這是它所以立二不立三的原因,所以一作無作別,作跟無作差別,二心非心別,作是動的無作是靜的,這個作是心法無作是非心,這個既然一個心法跟非心兩個你沒辦法湊在一塊兒的,這是我們瞭解的就像色法就是色法,心法就是心法,這兩個不能擺在一塊兒,色法你可以混在一起心法你可以混在一起,這兩樣東西完全兩個你怎麼可以合呢?所以只能立二不能立三,這個原因在這個地方,前面的就是先辨明只能立二,不能立三的原因,如果說你能立三的話,你可以立無量無邊啊!心當中這個也是那個,也是又開出來一邊,所以這個沒有意思,所以少了少了就不可以,多了是累贅沒有用,不但累贅沒有用而且混淆,所以非常嚴密的原則來說,你只能以這個作跟無作來說明它,所以它立二的原因,我們瞭解了以後,下面緊跟著來解釋這個意義,這兩個名詞的內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