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4.3 圓教宗請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53頁,今天繼續下去,講圓教宗,第三支就是戒體門當中,這個戒體相狀所發業體,裡邊第四項,顯立正義所立的三支當中的最後,也最究竟圓滿的那一支,現在看文。黑板上有一個科表,現在這個科表呢,就是在《南山在家備覽》58到59頁,是怕大家翻來翻去看不清楚,所以我請嚴居士在黑板上再寫一下。講過去看那個表就很容易,或者自己看這個書本上面。主要的是58.59那個小字,是弘一大師所立出來的是一樣,現在看文。 《業疏》云:『後約圓教明戒體者。』 那麼前面已經把實法宗假名宗都說過了,現在最後圓教就是以圓滿教根據法華涅槃開權顯實究竟圓滿的這個教法,以這個教法來說明所受的戒體,下面解釋 《濟緣釋》云:『三圓教中。前並小教、此是大乘、以大決小、不待受大、即圓頓義也。前二偏計空有不均、今悟教權、名殊體一、色與非色莫不皆然、即圓融義也。前既從權一期赴物、今此克實究竟顯示、即圓滿義也。具此諸意、故名為圓。 這個裡邊呢!也可以說分三部份第一個指出現在本宗這個是什麼?這個地方不說宗而說教,這個是祖師也可以說比起前面來南山祖師他自己,基於像中國一般的祖師,他很少說論,叫疏註什麼等等,這有它的原因在,就它的內涵來說,跟前面的各宗內涵一樣,一步一步的深入,所以前面講宗,那麼這個地方!教!這個第一個指出這個圓教宗它所宗的是什麼?第二個說明為什麼要立?說明它的立意,第三個說明它的根據,那麼現在的濟緣先說所謂圓教,圓教的內涵是什麼?現在看濟緣的解釋,現在談的問題是什麼?前面二宗都是小乘之教。 南山律在家備覽 36B前面二宗都是小乘之教,那麼要瞭解這個小乘之教不是跟大相對的小乘,而是從小次第上昇的這個叫做小乘,像學校小學中學大學,這不是遙遙對立的說你是你的小學我是我的大學,我所以辦小學是因為要經過中學到大學去,反過來說這個大學還必須經過小學中學的步步上昇,但是就它的程度來說確實有它的差別,所以這個小,那從小乘來看好像對立,從大乘來看不對立,這個大乘教尤其是法華涅槃都說的很清楚,這是化城!一步一步引上來的,所以說前面那個都是引上來的,那麼現在到這裡究竟決了的大乘,因此以大決小是不待受大,用這個大的觀點來去看來抉擇,這個小乘也不必說還要說大的什麼,那個小本來就是為了這個大而作的事前準備,法華上面就說的非常清楚,所以說不待受大這個就是它的圓頓義,而且十方三世諸佛莫不如此,那麼這個第一個是圓頓的意思。 第二個呢,前二偏計空有不均,前面這兩個因為它是剛剛入門,做的不同程度的是基礎,所以或者剛開始計有,有完了以後偏到空,個人所執計的各有所偏,沒有能夠真正得到中道,現在了悟了它前面所說的教法,這是世尊一期的權宜之計,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說的內涵雖然不一樣,重要的它的重心都是一個,所以這個今悟教這個教義由於權方便是不同,所以用種種名但是它的內涵是名殊體一,所以不管它最前面論到戒體,實法宗計算它是色法,後來假名宗說第一個作戒是色心,無作戒是非色非心,這兩者到最後都是一樣的,匯歸到圓滿的大乘都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叫圓融義。 下面呢!前面是從權宜之計,那個是世尊一期赴物,世尊出世整個的應化世間自然有種種不同的方便,到了最後克實完全就它的實際究竟來決了這個時候就圓滿了,所以這個圓有三個,圓頓、圓融、圓滿。所以叫圓這是第一部份,就是指出那個所謂圓教圓是什麼? 第二呢!下面看那麼這個第二部份就是指出為什麼要立這個圓教的所謂出世,立圓教之意所以,這一科黑板上面沒有,如果說另外的這個黑板上是要到下面54頁第2行才有的,我這個科判本來要寫一份後來看簡單一點,如果將來你們要的話,我可以把我那個科判,立出來那個科判重新好好的寫一份,這一份請他們到外面作一個拷貝,那個這個就是正規的要好好的學的話都需要,這個科判,就是根據《南山羯磨疏》上面作出來的,其他再參雜一些行事鈔等等,那現在看第二個初立意,那個就是54頁第2行。 問:二宗談體自足,何須別立圓教? 它這個假立一個問答,實際上來說明為什麼要別立再立一個圓教?所以說前面這二宗,經過這麼前後多番的討論詳談戒體已經夠了,為什麼還需要另外立一個圓教呢?借重這個問答,說明這個立圓教之意。 答:兩宗出體、教限各殊。若唯依彼則辨體不明、若復不依則宗途紊亂。故準二經別立一教、窮理盡性、究竟決了。使夫學者修持有託、發趣知歸為諸有福田、紹眾聖因種。興隆佛法、超越生死。萬劫未聞、此生獲遇。除茲一道、更無餘途。若非究我祖乘、須信投心無地,一生虛度、豈不誤哉。嗚呼。 啊!這個話內涵實在是,可以說我們看見了要感到無比的慶幸,也無比的難得,這個祖師立教,有他無比的以及無上的深遠內涵,它回答說這個兩宗沒錯,都詳細的說明戒體的內涵,可是它那二宗都只限於它所見的這個範圍,小教當中,有一個叫當分小乘教,有一個過分分通,個人的期限不一樣,因此小教當中分出二個來,假定你現在若唯依彼,你照著它辨體不明,它那個體相本身始終是若隱若現,因為它是一個接引化城的並沒有究竟決了,所以它那個辨體那個戒體的體性,辨別的不夠清楚,不夠圓滿,這是所以要別立的,那麼反過來,若復不依呢,也許你說那你把這個說明了就可以了,它說不行!若復不依是宗途紊亂,不依照著來的話,那就亂掉了,所以你這個是哪一碼子?所以我所說的很清楚,那從怎麼一步一步上來,《成實論》這是中間的,《薩婆多論》這是最前面的,現在我們是接中間一步一步的推上去,像學校一樣,現在別立一個大學是正接中學,中學從哪裡來?小學,所以這個彼此間不會弄亂,所以說故準二經,那個二經就是後面會講的《涅槃》《法華》,開權顯實究竟決了,那麼這個立出來有它的特別的原因→窮理盡性究竟決了,把世尊說的教法的理趣,使能夠究竟計圓達到了最中庸之處,這個才是要別立的,這個有什麼好處呢!使夫學者修持有託,這樣一來,使後面修的人那有了依託了,喔!原來現在要學的是五分法身是依戒為基,瞭解了千真萬確就是如此,雖然還沒有正式行持但是一開始發心的時候就瞭解了這才是我們歸投歸向以及究竟要去之處,有了這個照著去做然後一步一步上去所以變成什麼→諸有福田!對下面來說能夠接引眾生,對上面來說紹眾聖因種,下弘上學!因為是學所以把佛的聖眾繼續下來,又使佛法興隆,使得自己自他所有一切有情超越生死,而究竟的超越所以自他來說,否則就自己一個人,這個都是萬劫未聞的究竟圓滿之處,現在這一生遇見了,要瞭解這是非常難遇、非常難遇啊!說除茲一道是更無餘途,這個話都是在《法華》上面的,那麼《涅槃》也究竟的來證成這件事情。 所以在這地方大家停一下,之前我曾經不斷的跟大家說《法華》,《法華》!而《法華》的意趣,你真正對《廣論》覺得瞭解,回過頭去看那非常清楚;反之亦然;有了《法華》瞭解了看《廣論》,《廣論》也非常清楚,這兩個學好了,然後回過頭來你學戒的話,同樣無往不利;因此對我來說我也是這樣,我民國54年就遇見這本《南山在家備覽》,看了就歡喜,摸了十年,就是一竅不通,儘管歡喜,常常去摸摸它,摸摸就是莫可奈何!啊!我就是對弘一大師景仰無比,拿出來看看,這本書,線裝書,印得很漂亮,只是如此而已,唉,就是很歡喜,就是不懂它。一直等到,我自己跟大家說過了,對於這個《廣論》,乃至於《法華》有了一點認識了,回過頭來,那個內涵整個的都出來了。所以這裡告訴我們。除茲一道是更無餘途,要曉得,這不但是我們釋迦世尊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這樣喔!它後面很多地方都有詳細的說明,都有詳細的說明,《法華方便品》上面曾經說過這麼一個偈子,說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如果你們念過《法華經》的時候,我想大概還記得,這方便品當中這十方三世所有的佛陀當中,都是說只有一乘法,沒有二沒有三,如果有的話,有一個例外→除佛方便說,他權開的方便,下面再加二句【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那個都是一個假名,來引導眾生,所以另外一個名字叫化城,那麼這個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這是為什麼我們祖師別立一教的根本原因,清楚不清楚? 下面又說“若非究我祖乘,須信投心無地”,除非你真正的能夠深深的研習,而能夠瞭解祖師所開的那一乘法門,否則的話你根本無門可入,就是無門可入!這樣的話一生虛度呀,一生就白過了,一生白過了,豈不誤哉!這個在這地方特別說,本來這幾句話,你詳細講的話,還有很深厚的內容在,可是後面整個的圓教宗的戒體當中,到時候會一一說明,那麼我順便說一說,為什麼除了這個圓教以外,其它的一生虛度呢?那難道其他的不是嗎?這個從兩個角度去看,下面馬上就會告訴我們,所以我們再看,繼續下去看下面的問,這個下面也借重這個問答,特別說明前面立圓教的根據。我們看那個文 問、依何教義、立此教耶? 你根據什麼?什麼教說來立這個圓教呢? 答:下引法華涅槃二經為證。法華開聲聞而作佛、涅槃扶小律以談常。捨此二經餘無此義。華嚴隔出、方等彈訶。是以梵網斥二乘為邪見學則有違、善戒指小法為方便不學成犯。二部之異、於此自明。』 我們看,這個第三個就是指出根據,說別立圓教這個內涵瞭解了,你的根據呢?現在在這裡!這個是引《法華》《涅槃》二經為證,這個都是開權顯實究竟決談,所以《法華》上面佛自己說,這個是經中之王,這是經中之王,再沒比這更好的了。《法華經》上說的什麼?就是剛才說的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為了引導眾生不同根性,因此說種種乘,究竟目標無非是一佛乘。不但是聲聞等等固然成佛,乃至於一合掌、小低頭,到最後都成佛,所以我們通常談這個問題都從兩個角度,有的時候我說上下限,祖師通常說一責一攝,責就是從嚴的角度去看,攝就從寬的角度去看。你自己很放縱他就責,就是這樣,從嚴的地方,然後你自己被從嚴了以後,很害怕,他就從寬的角度,吸引你上來,說來說去,只有一個目標,怎麼樣使得你能夠一步一步的,不要停,走上去,而剛開始的時候,只對你相應的那一部份,引你進來,如此! 所以它下面看,《法華》說開聲聞究竟作佛、涅槃,平常我們總說這個律本身好像小乘教,小乘講的說苦空無常,後來到涅槃,說這個也是個顛倒,那要怎麼辦呢?講的恰恰相反→常樂我淨,這個是佛的最後究竟圓滿,儘管講這樣的“常樂我淨”,可是行持方面還是從律的基本的地方說起,所以它特別說,叫“扶律談常”,換句話說,目標是要達到究竟的佛乘,行持確是要腳踏實地的從基本做起,因此有了這個,我們才瞭解了前面祖師說的“以大決小”是“不待受大”,用大的眼光抉擇小乘的話,不必例外,你就一步一步上去那就對了嘛!這個根據是非常明白,也很清楚。 下面說捨此二經,除了這個二經,其它地方沒有這個意義,儘管《華嚴》也是最究竟大乘經典,通常我們還說是王中之王,好像比《法華》還要好,那是因為它把那個究竟決談的真實內涵徹底的說明,《法華》只是說大家只要成佛,怎麼樣的成?內涵卻沒有一一的詳細的說明,那麼《華嚴》就從下腳到究竟圓滿,都說的信解行證,乃至於最後,善財童子登場,他親自在這個地方說明,說這個道理不是空話噢!現在你看某人,他自己就從十信滿心,一直到究竟圓滿,所以這個內涵表示千真萬確,雖然《華嚴》上面說了這個的究竟道理但是很有意思,華嚴會上佛與十方諸大菩薩作這個究竟決談的時候,那個時候同樣的會上面有很多的各式各樣的人在,龍天八部聲聞緣覺菩薩大家都在,可是大智如舍利弗下面不談了,雖然同樣坐在會上,佛的境界完全看不見,就是如聾如啞,那麼這一段話在華嚴入法界品最開頭一起頭,這個有因緣時間並不忙的話你們可以看看,否則的話,大家會感覺忙的透不過氣來,那就不必,以後真的有因緣,慢慢看上去這個要看一下,它也說明那為什麼同樣的在那裡,他看不見呢?也就是說因地當中,本來沒有發這個心,本來沒有種這個善根,本來沒有修這個行,通常這一點剛開始對這種話不容易瞭解,我剛開始也是這樣,我剛開始並不是看經,是聽人家說,聽人家說真的是這樣嗎?我自己也想去看看那個經,最後自己花了好大的勁,翻開來看,固然沒有錯,《華嚴》上面就是這樣說的,以後我還不但翻《八十華嚴》,還翻《四十華嚴》,《六十華嚴》我倒是沒有認真的驗證,它上面說的清清楚楚,當時翻了以後,我就不大懂,這個佛不是有無比的神力嗎?那既然佛有無比的神力,那些人坐在華嚴會上,怎麼看不見,這說不通呀!你們說想的通想不通呀?我想很可能在座的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概念,何況佛現的境界是究竟的境界,為什麼看不見?我告訴你就是看不見,將來你慢慢的深入,從哪裡開始呢!就是還是從現在的業上面看起,所以你這個道理不瞭解的話,佛法你沒辦法真正的深入,就是沒辦法真正的深入,其實這個道理雖然並沒有達到像舍利弗尊者,更談不到佛的境界,可是眼前我們也可以體會得到,所以這個佛法就是這麼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本身跟佛的心,基體相同只是我們緣的是無明的那一面,佛就反過來把它弄乾淨而已,它本身確有這種功能,只是因為無明完全看不見就罷了。 那麼現在說說看,比如說大家坐在這個地方,我們共同感覺坐在這個教室裡邊,可是你不妨問問不同的人,他的感受呢!不太一樣!我們不必說小孩子,坐在這個地方不太一樣,比如說大家在這裡好歡喜學戒的人,或者是學這個法相應的人,啊!是越聽越有勁越聽越美,然後這個小朋友在這裡,是越坐越苦,是不是這樣呀?他實在是坐立不安之感,如果說有的話是坐立不安之感,別人在那裡聽那一堂課的時候,真是聞所未聞,聽見講戒體的時候,高興的不得了,回去的時候,問那個小朋友他看見什麼?他說有一個老頭子坐在上面教,他弄什麼,簡直是苦不堪言,是不是這樣!你們說是不是這樣呢!對不對!所以那些大智舍利弗,那些大聲聞坐在那裡,就看見丈六老比丘相,不曉得他們在做些什麼?如果深細的認真去看的話,在我們的周圍,所有的情況都是如此,你只有一個跟你相應的,就是你有興趣的你會相應,除了你沒有興趣的,在任何情況之下,小孩子大人固然如此,同樣兩個大人說,一個陪的,另外一個跑到別的地方去,這個陪的人,坐在那裡,總是覺得心理,反正我今天是陪客,不管怎麼樣,想盡辦法打起笑臉來,心裡面不一定說,忍無可忍,還是覺得很難受,是不是這個樣?是不是人人都有這個感覺呢?但是你陪他去的另外一個人,說不定在那地方越是高興,陪的人越是苦不堪言,為什麼?你瞭解了業,好清楚!好清楚!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如果說你不瞭解這個業的話,佛法怎麼講起呢?你瞭解了業以後然後不管是念佛也好人天也好整個的內涵就清楚了,所以現在在這裡講的時候,我就講很多,告訴人家不要以為到了極樂世界,樣樣都解決了,還是靠你的發心,大家總覺得不接受,其實我當時也是不接受,那現在這個地方最好的證明,請問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跟華嚴法華會上的釋迦世尊也好,毗盧捨那佛也好,是一是二?從化身來說是二,從法身來說是一對不對!從報身來說,究竟的意義來說,也是一,假定說在這個地方,佛沒辦法使得那些聲聞看見的話,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能使聲聞看的見嗎?你們說呢!如果看的見佛佛不道同,如果看的見佛打了妄語,你們還信不信?你們怎麼講?是不是這個理論很清楚,是我講的還是經上講的?所以我跟大家說,這不是我講的,是經上講的,這是我所體會到的,但願諸位大家討論,我就怕我自己瞭解的不清楚,於是那一說出去,那害人不淺,否則的話,我自己也白跑一趟,還要下地獄,你們說對不對?是不是這個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呀!所以我們往往閉上了眼睛啊!就是這個樣,你弄對了那對不起,你就走的慢慢慢慢的,到那個地方慢慢的來吧!我說這個話是有它的道理,是不是這樣呢!所以寧願事先先把它弄清楚了,然後你走下去絕對好,因為一開始的時候,你的心所期的是什麼?這個是絕對有它的道理在。 我說的這個概念,所以最早一開始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很小的小事情來,像現在在這個地方的嚴居士,大家覺得很讚嘆他,他自己也感覺的很受用,說起來這個很有意思,最早的時候,他就是高雄研討班的一個很得力的份子,高雄最早的是一個王居士、趙居士、嚴居士他們幾個人,然後他剛去沒多久,他覺得討論這個問題,好像不配他的胃口,他自己就不去了,我就告訴他要去要去!起先我只能這樣說,後來去了幾堂,對我有了信心,我就告訴他,如果你現在要配你的胃口去走的話,第一個佛法你就走不上去,更深一層說,大乘的佛法絕對無份,那麼當時我就告訴他一些道理,可是這個道理,在這個以前跟大家說過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你從業的觀點去看,你要討論討論的題目,都是配你的胃口的,天下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呀!對不起,別人提出來的問題,就是不配你的胃口,你的問題就是不配別人的胃口,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曉得這個執著無我,佛法就要破掉這個我,可是很不幸的,往往透過我的觀點去看,然後哪怕學了佛法了,還是以我的觀點去看佛經,把佛經就看扁掉了,看到一點是最好的是,還看到一點噢!說不定你還看錯,所以經上面說未會先會我在這裡一直告訴大家我痛苦的經驗,我是學了!學了我!所以你要想真正脫開來的話要靠著經還要靠著人跟法,然後在互相增上當中你慢慢的瞭解,他想想有道理我在這裡跟大家說的,你能夠在這個團體當中不配你胃口,可是因為你做下來了以後,那些人成就的話,這你的功德在這裡,然後如果你能夠仔細的觀察的話,實際上到這個時候你才發現,原來我這個東西多可怕,現在我們說是大乘大乘,我是要學大乘,結果實際上起心動念處處,除了我以外,兩個人你都容不下,你這個大在哪裡?到底是學我?還是學佛? 南山律在家備覽 37A到底是學我?還是學佛?所以經論上面不學論根本不可能瞭解佛法的經意,論上面怎麼告訴說?你如果這樣說的口邊上面浮的虛話,你的佛法就是浮在嘴邊上面的,所以我說個笑話,這種佛法學到最後的話變成麻雀吱吱喳喳很好聽如此而已,所以經上面常常說鸚鵡學語!鸚鵡學語!這個祖師有他的內涵,現在難道我們要學的學這個嗎?對不對!所以說到這裡在這個地方看看它那個根本意趣,所以《華嚴》隔出的根本原因不是說《華嚴》不能容納它,不是!正因為《華嚴》完全是大乘行者的境界,而《華嚴》上面說的時候都是報身、法身在這個地方說,有的是說報身說,有的是說法身說,不能說報身就是究竟決了的意趣,這個現在不去深談它,真正到了法身就無說無不說,既然這樣,談最究竟的意趣的話,對不起,那個聲聞當然不懂,聽也聽不懂,看也看不見,就是這樣的狀態,你說他看不見嗎?嘿!佛在這個地方說他看見那個丈六相,他究竟的相就是看不見,所以並不是《華嚴》要隔它出來。 那麼《法華》為什麼又看得見?要曉得法華現的是化身相,這兩個不一樣,儘管說現的是化身相可是那些二乘的行者多多少少還有一個大乘的種子在那裡,哪怕很少的一點點緣,否則的話就算你到了那個會上也難免不像五千退席的,對不起,就是你沒份,那麼這個問題在哪裡呢?《法華》上面曾經說過了,慢!說一個慢,現在我們仔細觀察觀察,這個慢字的行相那一定要用論上面內心當中自己衡量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陷在這個裡邊,我愛我見我慢我癡,這個癡是根本,因為這個癡是不瞭解,所以執著這個我的見,一有這個見愛慢都起來,所以儘管是個凡夫,可是有這樣的因緣,佛還是會點醒我們,到了《華嚴》就沒有這個因緣,這個是它根本重要的地方。 那麼方等,為什麼要彈訶它?方等本身的的確確那個還是化身佛在這個地方說的,把那些小乘已經教導他上來了以後,然後到的時候你就告訴他這個不行!這樣所以這個時候是彈訶,這兩個次第是不同,下面的梵網我想大家都是念的,梵網經看看有三條戒梵網的第八第十五第二十四,它就說如果學二乘邪見等等,嘿!這個二乘立在這個邪見當中,實際上豈但是梵網、你們看楞嚴,這個楞嚴出的五十種陰魔,最後的兩種是什麼?妙咧!最後兩種是聲聞跟緣覺,聲聞緣覺也陰魔,也走錯了,這個都是所謂什麼?執! 所以從這個地方可以看的見《華嚴》之所以隔出,因為你的因根本沒有,所以它這個究竟顯出來佛的圓滿果相的時候,既然你因地當中沒有,你談什麼呢?說到這裡,不管用什麼心情去做,至少發這個心,我要求無上佛果,我要救一切眾生,我是為了這個而求這個戒,哪怕你起一念這個心,這個一念的心將來就會受用,不要說,唉呀,我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啊!算了算了,我是將來解決了自己再救你們,這樣也可以。你自己救完了以後,到那時候要救人家的時候,那好了,那時候你才遇見像《法華》那種,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註定了非走慢路不可的原因,就是什麼因什麼果嘛!佛法真正說起來就一個字—“空”,緣起,因果!所以雖然說起來好像只有一個字,可是一個字的話是無量義,世間的所有的萬變不離宗都從這個地方出來的,現在真正要認識討論研究學習就是這個,越早認識越早起步,將來的結果越好,那麼這個是《華嚴》,到了方等…等等,那就是說慢慢的引上來了,引上來了以後他已經開始進入了佛門,那是先用什麼?先把他引進來,引進來告訴他你這個不行呀!剛開始的時候像幼稚園的哄他,到了學校有了味道了,然後再策勵他,說來說去,使他一步一步上去,這個不是我們的重心,因為談到這幾個經,所以順便一說。 《善戒》呢,就是《善戒經》,《善戒經》就是對一般在家居士來學的,一步一步上去,說指小法為方便,不學成犯,儘管到後來開了這個,在家的菩薩戒就從這個地方出來的,他也學前面的小法,說這個是前面的基礎,你沒基礎上面的是不行噢!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妙咧,偏偏自己心是非常小,可是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最大的,如果說這個小的話,那這個小的我不學,說要學大的,那要發的心呢,小的不能再小!稍微大一點點他都受不了,就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他說,那好好,學大的你就學大吧,可是你還是要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上來,這個都是諸佛的方便,就像那個父母哄那個小孩子,想盡辦法怎麼把他騙到學校,想盡辦法使他步步上去,在瞭解了這些自然就很清楚,所以上面說二部之異於此自明,那現在到這地方就瞭解了。 芝苑云『問:此與天台圓教為同為異? 芝苑云,那麼這另外立出一個也來辨明,是更加以仔細的辨明,此與天台圓教為同為異,同樣的天台也講圓教,既然現在用法華涅槃,那麼真正的法華涅槃說的最究竟透徹的,就是天台,那麼說你現在這個跟天台所說的圓教,相同還是不相同? 答:理同說異,何名理同,以下疏中引法華文用法華意,立此圓體。 說理論上面說引的教理是同的,但是內涵說法所說的內涵稍有差別,什麼是教理相同的呢!下面是引疏,這個疏就是羯磨疏,都是引法華的文字也用法華的意義,這個是建立這個戒體是圓滿的是圓教之體。再下面 但彼教統攝,此局一事,將此入彼,即彼妙行之中戒聖行也。 那麼這個我一段一段的說,說但是比較那就是天台所講的圓,天台所講的圓是統攝!是整個的把佛世尊一代時教立歸起來,而最後說成所謂藏通別圓,像現在來說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麼樣的一步一步的上來,而現在這裡開的這個圓教宗是只侷限於一件事情,哪一件事情?是講整個佛法當中的戒,所以將此入彼,把現在這裡的所說的道理如果納入法華天台這個圓教裡邊那就是即彼妙行當中的戒聖行,就是天台圓教當中講戒那一部份,這個戒是究竟決了所以講的戒的聖行,所以這個彼此之間有它的一個是統攝的,一個是局部的,你不能說它是同也不能說它是異,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比如說講堂,也可以說這是悟光經舍的講堂,所以把這個講堂納入悟光經舍來說是沒錯,一個!可是如果說這個講堂就是悟光經,那個佛殿不是呀?那個齋堂不是呀?豈不是有這樣的一個差別嗎!所以瞭解了這一點,那就懂得這個意思。 何名說異?今此為明戒體、直取佛意融前二宗。自得此談、非謂取彼。但名相濫是故異也。』 什麼叫異?說這個地方講的戒體是直下的,直接的從法華涅槃當中來直取佛的究竟意趣,而把前面的二宗融貫起來,必然會得到現在所說的這個內涵,而不是說從法華的圓教當中把圓教拿過來把名字拿過來不是!自然而然就這樣從這一點來說彼此之間是有差別的,這樣這個內涵就很清楚,到這裡為止這個也就是標示圓教一宗,第一個標示圓教一宗,第二個它為什麼要立圓教一宗的意趣以及它所根據的經論是什麼?那麼在這裡只說經實際上那個論也就是成唯識論,是依唯識的意義現在已經瞭解了,這個真正的大小乘的經典都要論點來抉擇,然後非常嚴密的才能夠運用無差。 再下面54頁,第二段那個才是正式,那個正式部份的那一個科判,也就是黑板上面的,也就是在《南山在家備覽》,58頁—59頁,那一部份,這個正式又分三部份,初二三可以看看黑板上面,初是立教本致二是根器差殊三所受之體,現在我們看54頁上面,第二段,那個就是立教本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