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1月
 
 
 
1
2
4
5
7
8
9
12
13
27
29
30
 
 
 

業疏續云:『欲了妄情。 須知妄業。 故作法受、還熏妄心。 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那個文仍舊解釋一下,說我們現在要想了脫這個妄情,因為一切都是虛妄的錯誤的認識,那麼應該怎麼辦呢?要曉得必須應該瞭解妄業,這兩句話不妨回想一下《廣論》上面說的,如果要想解脫這個生死,那麼一定要曉得生死的原因,生死的原因是業,業就追根到惑,惑就是煩惱,所以要想解決煩惱,那麼要知道煩惱的體性,煩惱是什麼原因生起次第過患等等,同樣的道理,你要想解決它,那麼你要對這個所解決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瞭解呀!所以瞭解了以後,那麼如法的去把它改變過來,以前造業現在受戒,所以這個是改變過來,如法受戒,受了戒呢!還熏妄心,沒有別的還是我們的心,以前是妄來熏,現在正來熏,這個時候本藏識熏了這個內心以後,它一定有個種子,以前識種是無明相應的輪迴生死,現在的識種是逆輪迴的還滅,所以善種子,這個就是個戒體,正出戒體!沒有別的,戒體就是這個。

《濟緣釋》云:『三所受體中三,初約圓義以示體相。

現在這個地方就所受的戒體,第一個呢,初約圓義以示體相,現在來說這個戒體的體相,不過不同以前,現在所根據的是圓教圓滿的意思來說明的。

現在所根據的,是圓教,圓滿的意思,來說明的。這兩句話。看文,

前明利根,未受之前已發大解,此明修證,先須稟戒。

這樣,上面這段話已經說了,這個利根之士,還沒有受之前,已經有了正確的理解,而且這個了解是究竟圓滿的。所以發大解,發了大解,下面開始,要起行,雖然沒有說,我們比方說,這個時候,雖然同樣的戒,好像是四分是小乘的,可是這個行持啊,大行。那這個行要怎麼辦呢?要說明修證的時候,還必須稟受這個根本的行持基礎,戒。這就是五分法身之基。

文中有三、初句希求脫離。了猶盡也。妄情之言,通含見思無明等惑。

上面這段文,一共分三部分,第一句就說,欲了妄情等等,初句要求解脫,解釋一下這個。

次句反觀往業。

就是須知妄業,你要想解決這問題,回過頭來,問題根本在哪裡啊?所以,看文,次句,

無始慣習、積惡時深。雖達唯心,卒難調制。若非戒法,靜業無由。』

這段話,先說一說。說了解是了解了,回過頭來呢,自己一檢查,啊,對不起,無始以來,就習慣的這個,久已經習慣的這習氣,積重難返,積重難返,雖然了解是了解,是唯心,但一下要想調伏,真做不到。若不是這個戒法的話,你要想真正淨除,要想解決這個,根本沒有辦法。這個文上面這麼說,現在我們仔細,不妨回頭想一想,我想這一個,諸位跟我一樣,大家都有共同的經驗。說了解了,喔,對對對,不要貪,不要瞋,不要癡,遇見了境,偏偏除了貪嗔癡,沒有別的。說要不這樣,做的時候是偏偏這樣。對,佛早就看清楚了,告訴我們是,就是這樣。所以他一定要借重一種方便,本來這個方便是這樣的。所以《法華》上面叫《方便品》,不要說我們凡夫,佛還要假借這個方便,把我們這樣一個個的解決出來。現在我們凡夫,不講那個方便,可能嗎?這個方便的第一步,正確的方便,就是這個戒。而除了這個戒,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真正重要的。這樣。然後這“戒”有它的非常重要的內涵在。非常重要的內涵在。我們翻,很多地方,不要處處的把這文字看過,就算了解了文字,還要深細的思維觀察,那時候才有希望。要不然的話, 那真是一點希望都沒有。這事實,我想我在這裡所以停下來說一說,我特別願意把我這個失敗的經驗,跟諸位同道在這地方,好好的自己檢點一下。你越認真檢點,你這個希望就越大。然後,成功的機會就越多。平常我們總是覺得,哎呀,懂得了道理做不到。為什麼?就是這個。現在告訴我們,只有一條路,的確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你可以走得慢一點。這個是事實。但是必須要走對,走正確。下面,繼續看下去。

故云:佛所制戒如猿著鎖、如馬轡勒、如捉盜賊。截生死流、發定慧力。菩提基本、涅槃初門。所以三乘聖人並由斯跡。捨此修道、枉費時功。卻步求前、終無所至矣。

所以說,佛之所以制戒,幹什麼?他有個原因。舉了下面種種比喻,這個猴子,跳來跳去,一天到晚不得停的,唯一停的時候就是睡的時候,那説明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在這個心事散亂當中,貪嗔癡,唯一停的時候,叫做“重痴”,除了重痴以外,重痴就是睡覺,睡覺還要做夢。亂夢顛倒。醒過來,噼噼砰砰又做這個事情。唯一的方法把牠鎖住。現在鎖這個心猿意馬的唯一的方法,戒。還有呢,馬,還有呢,賊,這個都是比喻,為什麼說賊呢?因為這個是家賊啊,最難防的家賊,你把他看成家裡的最好的人,說不定偏偏他家裡的東西,真正的禍害都是他偷去的。把這個家,說起來還容易防,心賊最難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我我我。真正害我的就是這個東西。現在我們真正要了解了,就是這個東西,你了解了,就截生死之流,發定慧之力。所以這是菩提的基本,涅槃的初門。

下面說,三乘聖人,你要想跳出生死輪迴,唯持一門,再沒有分支機構了,我們說這裡有一個分店,對不起,這個沒有的。而且三乘聖人是這樣,所以,捨此修道,拿開了這個,修道,那是枉費時功。卻步求前,停了步,向後退,還要向前,那是不可能。我們了解了這個地方,那就對。平常的時候,因為我們戒的內涵不清楚,所以有的時候,好像說不通,現在了解了戒的內涵,才曉得,不管你參禪唸佛,不管你學哪一個,這個戒是必不可少的。換句話說,說來說去,第一件事情,怎麼樣用正知見來攝心,制伏我們的內心,也許有人說,那制伏內心你就自己制伏就好了,你為什麼還要去受戒,剛才說過的,大家說的,我不要,做得到嗎?就是做不到。

我們也不妨這樣說一下,這是一個實際上很明白的例子。我們有的時候,做很多事情,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往往肆無忌憚,非常放肆,在大眾當中,就不好意思,是不是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對,戒就是這個意思。一定要假借外面的緣,來防止我們自己的內涵,它的真正的意趣就在這裡。就是假借著強緣,尤其有人為什麼做得到,或者有的人就是做得到。那個前面一再說過了,這個他宿生都已經,多生多劫積累的習慣,就算已經做到的人,他做到的那一部分,那一部分仍舊做不到。所以如果仔細檢查,那這個概念自然就很清楚。這個概念所以在這裡,一而再,再而三反復的提醒,就是如果說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往往一下,覺得有一個漏洞,有一個例外,於是這個小小的例外,這個漏洞在這地方,出來了。所以不講修行則已,要講修行,這個理論一定要清楚。也許你不認真去做,暫時停在這裡,可是理論不能歪曲。所以我很多地方,就講明這個。然後,用的時候,那就完全看你自己了。你能夠用多少,只要這個理論不錯,就產生多少效果。否則的話,儘管你拼命去用,理論不正確,用也白用。那個都是卻步求前,那都是枉費心機。所以這個修道必須要的原因。第一個,正知見。第二個,持戒的如理。行,是戒、定、慧。所以佛法,說起來,是三無漏學,或者是叫,或者我們說三學三慧。就是這樣。

故下三如緣納法又二,

故下,故就是前面的,知了妄業以後,作法受、還熏妄心。故下三如緣納法,它一層一層地,現在了解了,先要想了脫,然後於是,為什麼綁住我們的,反觀妄業,這兩樣了解了,第三個,如緣,如法的,去領納聖法。又二,分成兩部分,

初二句示作業。

哪兩句呢?就是故作法受、還熏妄心。

作法之言,通收始終方便正受。熏妄心者,假前勝境發動勝心,

這段話,解釋一下。先兩句“示作業”,說作法受、還熏妄心,就是說,我們受戒的時候,做些什麼?作法,這個通收始終,這個始終,就是從我們到壇上請師,到最後羯磨,結束。這是用眼前看,廣義的看,從我們發心開始,這個發心,說不定還是從前世哦,就是這樣。然後呢,終呢,狹義的來說,就是這個四羯磨,結束,或者受戒的三皈竟,如果說廣大義的來說,終到什麼時候?受了戒以後,還要隨行,要隨行滿,最究竟的受隨滿,一直到成佛。這樣,實際上這地方的通收始終,就是壇上那段時候,或者是三皈,五戒,八戒。這樣,乃至於,大僧這個四羯磨,這個始終,所有的過程“方便正受”。以這個來熏,還是我們的妄心。下面有一句話,“假前勝境發動勝心”,來了,他為什麼前面說,除了戒法,你沒辦法制伏它呢?根本的意趣就在這兩句話當中。這樣,這個無始以來,這個強盛的惡業,非常厲害,如果沒有一個憑藉的話,沒辦法。現在這個憑藉,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憑藉,平常我們心所對的這個境,是一般的妄境。現在所對的境,是一個殊勝的境界,非常強有力。由於這個憑藉,這個時候,能夠啟發我們最強有的殊勝的心力,拿這個心力,去對治以前的煩惱。你就有希望了。

在這裡,我不妨舉一個很簡單的比喻,我們前面說過的,一個小孩子,跑到馬路上面,看見什麼,還沒有看見,他就要哭了。這樣,可是一跑到家裡的話,喔,他這個頭就挺起來了。這樣,我們是不是,我們人人都是如此。比如說,你看見前面一條毒蛇,嘔,你很害怕,可是如果說你手上有一把很利的刀,柄很長的哈,你就不怕了,對不對?再不然的話,有一隻老虎,老遠的,如果你關在屋裡,你就不拍,曉得這個房子,鋼筋混凝土造,如果你還有隻槍的話,你更不怕,跑得去,對它一槍。不是我有力量把它制伏,這是什麼,這個勝緣,是不是這樣?實際上,我們真正要調伏煩惱,需要這個。

了解了這一點,佛的勝緣永遠在,但這個時候,對不起,如果你不信佛,有沒有用?沒有用呀!所以佛經上面告訴我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對不起,你不信他,這個力量還是顯不出來。那信得過他,然後,前面皈依了以後,第一件事情,告訴我們怎麼辦?要念佛的功德。為什麼要念佛的功德?現在這裡有它的理由在。你看到一條毒蛇,他曉得,看見老虎牠要來咬你,你要假借一樣東西,那把刀。你用過了,當然你完全不怕。因為你已經了解了。如果你完全沒有用過,完全沒有了解,人家拿一個東西給你,我已經怕得要命,你還給我幹什麼?就告訴你,這東西有什麼功效,他做給你看。然後,解釋通了,你心裡面膽子就壯起來了。如果做給你一看的話,你不怕了,是不是這樣啊?但是做給你一看,你自己去拿還不行啊,如果你練習了,得心應手的話,那個時候,不要說開一個縫,打開門來,闖過去,對著這個老虎,對著這個毒蛇,或者給牠一刀,或者給牠一槍。是與不是?

這說明什麼?說明是修行這件事情,就是這個樣。佛儘管有無邊的威力,可是一定要你自己透過這樣熏習的結果,把你自己的妄業轉過來,產生內心的力量,最前面告訴的這個,這個是個勝境,可是這個勝境的真正啟發它的勝用,還要靠什麼?還要靠兩樣東西。第一個是信,第二個,解。這個了解。這樣。大家想想看,對不對?你平常為什麼相信他?告訴你這個好的。至少你對這個好壞兩個字,喔,好的,我要求好的。如果進一步,說得更清楚,你理解得越清楚,照著去做,你越能夠得到,那你這個信心就強,所以我們現在信佛的人,有兩種,典型的,不過這兩種並不是截然的,大概,有一種理智比較強的人,你告訴他這個理論,他越說越有道理,他的信心強起來了。這個理智強的人,感情不是沒有。還有一種呢,情緒比較強的,你給他說這個道理不一定行,這個情緒來了,求求管事,他就求靈光了,這下他非信你不可。是不是這樣呢?就是這樣。

不過這個裡邊,這兩樣東西,一定要互相配合的。偏重一定出毛病。理智太偏重,我們這個理智本身就是無始以來,隨著妄轉,稍微一個不小心,不曉得差到哪裡去了。就這樣。所以現在有很多講教理的人,本來這個教理是最好的,弄弄弄弄變得什麼呢?往往是說,對這個佛的不可思議的神力,他怎麼說?這個不合理。這個都是那些人一廂情願的想法。他說起來很有道理。他拿人的眼光去看,說這個神通說不通。乃至於說,這是一個神秘經驗。然後,說這個宗教經驗,把它看成功宗教當中,催眠的,好像夢當中,迷糊境界。這個是理智過分的,過分的錯誤。還有呢,情緒型的,他要講感應,感應半天了以後,那一定走上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很靈啊,那個世間的鬼神,一定有這個能力的。譬如說,這個北部淡水附近,有個叫十八王公廟,人家說這地方很靈,有一次,偶然,不曉得怎麼從金山走過來,結果走到那個地方,路就塞住了,靠近那個十八王公廟,我想,這個怎麼會塞住呀?結果車子在那整整堵了半小時有餘,哎呀,就是走不過去,就跑到附近一個小土地廟,人家說那就是十八王公,就是會有各式各樣的人求他,原因是什麼?靈耶!所以說,我們如果沒有這個正確的了解的話,這些東西你都會走錯,所以我們本來想假借那個勝境,是佛菩薩的,可是這個時候,對不起,錯了。你也多多少少得到了一點點力量,得到一點力量,所以這個地方,“假前勝境,發動勝心”,這個要小心喔!差的是這個樣,好的呢,他弄弄弄弄,有一點功夫,有一點樣子現起來了。這個時候,這個狀態是什麼?就是前面的二乘。二乘,從實的那一方面來看,化城一步一步來引上你,從質的那一方面來看,那就告訴你,你這個還是邪見,現在清楚不清楚?

所以我們前面要想真正走上去的時候,認識了然後去走,走還是一樣,你唸小學我也唸小學,不過沒有了解的人,拿這個小學,以為我就是這個了。了解的人曉得,這個小學是要到大學的必然通過的途徑。這是兩個根本意趣,這個裡邊實在有它非常深遠的內涵,其他的部分,這裡暫且不談。

此心反妄即是真心,以真熏妄令妄不起。

把這個心反過來,那就是真心,沒有別的。則以真熏妄,能夠把這個真熏這個妄的話,這個令妄不起。這個心這個東西,很有意思,不緣這個就緣那個,其實世間一切的事情都是這樣,當我們正緣這個的時候,對不起,這個就是它。所以現在當你一定緣這個正知見走的時候,這個“妄”自然而然沒有,不在,何況這個正妄兩個,有一體相反的一個力量在,所以如果你能夠繼續不斷地增長第一個,它現在沒有第二個呢,這個正的力量就自然把那個妄的力量,就把它消掉,所以我們現在真是冤枉,同樣具有佛性,就偏偏隨著妄轉,然後自己害自己在痛苦當中,我們也未嘗不想解決痛苦,因此要找快樂,結果是知見錯誤,是越找越苦。

即如鈔云:

這個就作法那個部分,就是前面已經說過了,前面我們已經念過了,

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

這一段文以前已經說過了。就在前面《南山在家備覽》,所以不解釋,

此即能熏、妄為所熏。

此是能熏下面這個說明,就像什麼?

此即作熏、猶如燒香熏諸穢氣也。

燒香一樣,燒燒燒,燒那個地方,那個臭氣就沒有了,香氣來了。下面我看下一段還釋,把它解釋完了。

下三句正明無作。

由於前面做了以後,那麼最後就是這個無作留下來了。這是55頁“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就是這個,這三句。真正圓教戒體的中心就在這裡,由於前面的做,所以還熏自己的妄心,做的時候,要注意哦,假前面的勝境,最主要的假憑藉前面的勝境,還是發動自己的勝心,那麼這個我們要說一說。一定對著佛菩薩,我說,哎呀,阿彌陀佛,或者釋迦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一定要學你,這個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等等是前面的勝境,然後由於這個勝境,你有了正確的了解,我要學你,這個就是發勝心,然後這個是什麼?還是再來熏自己的藏識,留下來一個善種子,因為發了這個願,所以以後心心念念,我要學他呀!那一切的行為要作呀!於是這個種子就生起了現行。那個種子在戒上面就叫做戒體。然後後面起的這個隨行的話,叫依體起用,就是戒行。下面看文,下三句正明無作,

由熏成業,

換句話說,這個熏用唯識上面叫熏,平常不管你做什麼事情,認真做完了,就留下一個心裡面的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你叫它種子也好,叫它業習氣也好,叫它業也好,名字沒關係,內涵了解最重要。那麼,

業圓成種。

當這個業圓滿的時候,那個正確的種子就成就了。

種有力用,

這個種子一旦下去了,它自然種子的力量就生起來了,

不假施造任運恆熏、妄種冥伏、妄念不起。

這個種子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力量,而現在這個力量不要再去造作,它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力量,恆熏,永遠會產生,這個熏,就是說熏我們的藏識,然後這個力量使得妄種冥伏,這個種子把其他的種子都壓伏,使得妄念不起。

在這個地方停一下,我們想一下,十二因緣當中說的,任何一個業種子感果,快則二世,慢則三世。那麼在這裡怎麼樣使它快?怎麼樣慢呢?說這個業種子,如果你拿愛取不斷的去滋潤它,現在這裡不叫滋潤,叫什麼?熏習!不斷去熏它,然後不斷去熏的話,那個種子不斷的增長,當這個種子增長的時候,其他的種子動不動?完全不動了!就是前面說,現在你用這個無作的種子,恆熏,就永遠的拿這個力量,把它增長,增長,說妄種,其他所有種子,都停在那裡,於是就妄念不起了,清楚不清楚?就是完全同一個道理。所以說,論上面這些你清楚了,念過去就很清楚,以前我們也念清楚這個文,現在了解的時候,是我起心動念啊,曉得這個念頭為什麼這樣起來?原來就是如此。所以你對境的時候,一切情況你就恆檢查,很容易檢查我現在這裡,以這個善種子來熏,使得這個妄種冥伏?還是我還是隨順著妄種,把這個善種擱在那邊不用呀?你就很清楚了。然後這個清楚叫“知”,維持這個正知,不要讓它動,這個叫“念”,這個叫“正知正念”。只要這個正知正念現起,它任運自然就是這樣,對境自然不會做錯,防非止惡的功能就這麼現起來了。所以

此無作熏、猶如香盡餘氣常存也。

就像香雖然燒乾淨了,這個氣還在。

初句示所依處、亦是所熏也。

這個所依,就是我們的藏識,這個種子所依,依在那個藏識裡邊也是所熏,這個道理在唯識上面講這個不細講。

次句顯能依體,

什麼是能依的體?就是前面的善種子。這個所依就是這個藏識,我們不妨舉個比喻吧!我現在這裡依靠在這張椅子上面,坐在椅子上面,誰坐?我坐。現在呢,誰來坐,這個善種子。換句話說,這個戒體,坐在什麼?坐在這個藏識裡邊。這個藏識是什麼?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八識田,就是我,你來坐就是你,以前因為所熏下來的種子,都是忙這些事情,所以起心動念都是這個相應,現在熏下去的種子是個戒,嘿!要這樣要那樣,只要它生起來的時候,既然這個生起來了,你自然要照著佛說的做,就是這個道理。那麼亦即能熏

亦即能熏也。善即簡惡。種子是喻。

現在這個地方不是以前的惡種子,是善種子,種子是喻,這個比喻。所以了解了這個比喻,就說明這個心有這樣的功能,看下面的文,

如世穀果皆有種子,

為什麼叫它種子呢?就像世間那個穀子,就是用一個容易了解的,讓我們去體會難了解的,那下面說,這個種子有十個意義:

略說十義:一從眾緣生、二體性各異、三生性常存、四任運滋長、五含畜根條華葉等物、六雖復含畜相不可得、七遇時開綻、八子果不差、九展轉相續、十出生倍多,無作具此故以比焉。然種子名通,義須細簡。

這一段話好像很長,我想還是明天講吧,如果草草了的話,這個有很多的意思沒辦法說得清楚,明天就把那個種子十義,在這裡重新開始,再把它說一下。好!今天就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