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業疏續云:『以妄覆眞,妄緣憎愛,故有彼我生死輪轉。今返妄源,知生心起;不妄違惱,將護前生,是則名爲攝眾生戒。生通無量,心護亦爾;能熏藏本,爲化身佛。隨彼心起,無往不應;猶如水月,任機大小。』
濟緣釋云:『三攝眾生戒二,初敘迷。憎愛即障,忘本平等故。由有彼我分別,故受生死雜報。今下,顯悟二:初修因三,初二句,開平等解。知生心起,亦唯識變;彼我同體,無高下故。次二句,修平等行。將護之言,通含四弘誓①、四等心②、四攝行③。是下二句,結名。生通下,次感果三:初二句,心境相應。次二句,慈熏成果。次四句,明隨緣起應。如水月者,水喻機感,月喻垂應,月不入水,水不溷月;隨器大小,波澄影現,慈善根力,感應難思。』
【已上業疏文,由戒是警意之緣起,至此段止,共七段連,科判繁雜。今别綠科表於
淺釋:本文說明如法受持攝生戒,是未來成就化身佛的因行。
《業疏》續云:『以(因爲)妄情(五住煩惱)蓋覆了眞如佛性,於是就虛妄攀緣塵境而生起憎愛不平等的業因,是故就有彼我的是非分別而造下生死輪轉的果報。現今旣然明白這種道理,就必須返轉妄想的根源在於無知,進而了知十法界的衆生都是唯心所生起;因此受戒後,不但不能虛妄地違背惱害一切衆生,更應該積極地將護前生(指:行四弘誓願來幫助愛護一切衆生),能夠如此地修持,是則名爲攝眾生戒。因爲十法界的衆生通(指:所含攝的範圍)是無量無邊的,心護亦爾(指:所發的心量也是如此,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經由受持攝衆生戒的因行,能還熏藏本(八識的善種子)的功能,所成就的果地名爲化身佛◦這時就能隨順彼衆生)心念的生起,而無往不應利來益衆生,猶如水中的月影,是隨任衆生的根機而呈現大或小的影像。』
《濟緣記》解釋云:『在舉持戒因行來成就佛果的第三科中,詳明是以攝眾生戒爲修因,能成就化身佛的果地。全文可分二段來解說。初段是敘述未修成前迷惑的相狀。文中所談到的妄緣憎愛,即是指成就化身佛的障礙,這是因爲忘失了本性平等的緣故。又由於有了彼我憎愛的分別,是故受生死流轉的雜報(指:六道衆生雜趣的果報;單就某一道就有不同的果報,故名雜報)。
「今返妄源」以下的文是第二段,是顯示所了悟攝衆生戒的深義,文分二小段來解釋:最初這一小段解釋所修的因行可分成三部分,初二句「今返妄源,知生心起」是屬第一部分,說明已經開啓佛性本有平等的知解,並且知道衆生心念的生起,亦是唯識所變;彼衆生與我本有平等的佛性同是一體,絕對無高下的緣故。次二句「不妄違惱,將護前生」是屬第二部分,說明所修的平等行。文中,將護之言(的意思),範圍是融通含括了四弘誓、四等心、四攝行等菩薩行。是則以下二句屬第三部分,總結所修的因行名爲攝衆生戒。
「生通無量」以下的文,爲其次第二部分解釋所感的果地,文又可分三部分:
初二句「生通無量,心護亦爾」,說明愛護衆生的無量心與衆生無量多的境,彼此是相應的。次二句「能熏藏本,爲化身佛」,說明依所修的慈悲愛護衆生的戒行,來還熏八識田中的善種子,等到利益衆生的功德圓滿,便成就了化身佛的果位。次四句,「隨彼心起,無往不應;猶如水月,任機大小」,說明成就化身佛就能隨任衆生的緣(心念),而生起所需要的應化身來幫助衆生。文中,如水月者,以水來比喻衆生根機發出的感(心量的大小),以月來比喻化身佛慈視衆生機所給予垂寧,然而,事實上月並不沈入水中,水(指衆生)也不能溷(污穢、雜亂)月亮的光明;月亮(喩:佛)只不過定隨著水容器大小(喩:衆生的根機),只要水波澄清(喩:衆生的煩惱平息了),月亮的影子就呈現了(喩:恢復本有的佛性),藉由這種比喩來說明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善根力,以及衆生虔誠的感念力,才能成就生佛感應交道難思議的現象。』
以下還有一則科表,是弘一律師爲利益我們後來學習者能明白以上引自《業疏》的文,上面已經解釋過了,在此不再重說。
註解:
①四弘誓:指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②四等心:指四無量心,即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憎愛,名捨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
①四攝行: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又名四攝法。在此稍作解釋如下:
㈠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
㈡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
㈢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化眾生的目的。
㈣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度化之。
菩薩濟度眾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以上註解①、②、③最初從有我,有眾生爲出發,最終到達三輪體空,才是此處所要談的佛性本來平等,無二無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