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下面我們就翻到60頁,這個60頁這一段,就是問難釋疑,或者是結攝,前面說明當中還有一段沒有解釋清楚的,現在在這個問難釋疑當中來告訴我們了, 濟緣云:問:『三聚三身,為同為別?』答:『語異義一。隨舉一戒,三聚具足;隨舉一聚,互具亦然。 囉!在這裡它就問答,問答遣疑!實際上就是祖師的抉擇深細的抉擇,經過這個抉擇,我們能夠更正確的瞭解上面說的三聚就是淨戒,乃至於最後修正到最後感得的就是法報化的三身,這個是同別語異!說不同!內涵是一個,隨舉一戒三聚具足!同樣的隨舉一聚互具亦然,隨舉一身→三身,隨舉一德→三德,這樣的真正重要的隨舉一門三門具足。 可是小乘不是噢!小乘進去有的是從空解脫門進去,有的是從無相無作分別,到大乘對不起!這個圓滿具足,這個主要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你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沒有正確圓滿的知見認識了,走進去那就對,否則的話,如果我們匆匆忙忙,隨便得到了一個摸上去,那勢必會走上小乘聖者的路,最後這個小乘,你不要看它小乘噢!他是大菩薩示現告訴我們哪!你看如果說你不事先弄清楚明白,這樣的話會產生這個效果。 所以這個《廣論》上面,特別學廣論,它把整體的內涵告訴我們,後面有幾句話是在《廣論》上面的,說你把整個的認識以後,你學了最究竟圓滿地後後認識了,你對於前面這個最下下你要啟發什麼?要想修行了,然後你修了這個下面的,這個上上,一步一步增長你的欲得心,你一步一步增長了,這個彼此間就有它的互相彼此間的因果關係,而這個因果關係勾索連環,絲毫不差,看《南山律》的文60頁 故知初受,圓發三誓; 他一開始受的時候就「圓發三誓」,那麼沒有受的時候怎麼辦呢?就是我們現在的準備,聞思的準備非常重要,因此論上面告訴我們,不要茫茫然,馬上去修,前面先把我們要修的內涵,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整體的認識,然後我們去修的話,一開頭是圓發三心,然後就受那個三誓,最後果證就是得到那個三身三德,隨中發了這個誓願,受了得了這個戒體,然後行的時候就隨中隨行,隨行的時候怎麼辦? 隨中奉持,圓修三行; 這個時候就是圓修三行,成因! 成因感果,圓證三身。 因成了修行滿了,感果的時候,圓證三身,所以這個 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三身亦即三誓三聚。心佛無差,因果不二,能如此者,始名圓戒,是波羅蜜,即究竟木叉也。 這個《法華》的究竟意趣在這裡開顯了,所以花中有果果在花中,因中有果果在因中,前天我們曾經說過因果不是很深奧的道理眼前我們就可以看的見的,因果有它的同時相就有它的前後相,實際上一切法的法相法爾如是,所以空緣起法法爾如是,不瞭解我們覺得很神秘瞭解了以後那理該如此,所以我們修行一定從親近善知識聞思一步一步上來,下面兩句話警策我們 是知行人若發此心,若獲此體,當知即是三佛之種。如何自輕,不加珍敬? 所以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現在的行人,就是我們修行的諸位同道!發了這個心得到了這個體要曉得這個就是我們圓滿佛三身的種子啊!如何自輕不加珍敬呀!在這個地方看見沒有經常我對我自己說嗯!我不是誰是!印光大師也是說聖!何人也!愚!何人也!印光大師以儒家勸一般世間人勸我們要學聖賢,現在我們學佛弟子的人千萬不要說啊!我只要去就好了,那我說釋迦世尊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我不做誰做呀!就這樣呀!我們內心當中應該要這樣,這個地方清楚我不是自大狂,我們應該如此不自輕,這個時候才真正能夠有這個正確的因,然後認真去行持,有了正確的因我們就戰戰競競努力,於是修正確的行持有了正確的行持一定感圓滿正確的果報, 然雖三戒彼此互具,至於修奉,恒用攝生, 來了!說這個三樣東西呀!雖然互相具足但是要修奉的時候嘿!恆!一直要用這個攝生噢! 則能任運含攝一切,豈止餘聚耶?』 你假定用這個攝生一戒的話,那麼任運的自然哪!一定什麼都包括在裡頭,其他的通通在裡頭了。這個「餘聚」是什麼?就是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噢,所以為什麼《廣論》上面告訴我們,那叫共下、叫共中,到最後上士道不叫共上了,叫什麼?上士道!同時它也說的很清楚,下面那些是引導你到上頭去的,必然經過的次第步驟,是為了有一些人的條件不具足,避免這些人得不到好處那好了,你要學的就是這個吧,所以對這些人叫共,這樣。它真正的目標,佛法整個的重心就在這裡,而回過頭來,你仔細的看一看《華嚴》《法華》那更清楚,十方三世一切佛沒有一個例外,出世的目標就是要帶你到這條路上去,那麼要想走到這條路上去,因地當中最主要的,你可以說的一大堆,可是如果說這一大堆的話當中,綱領在什麼?一樣東西,大菩提心!對不對?這個大菩提心是因種,有了這個因種,將來把這個慢慢慢慢的修行。 現在在這個地方前面不同的,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叫認識知見智慧,現在的叫修行,這兩樣東西是目足就完全可以起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的,恆用攝生的真正用意,就是你現在要受的戒要以什麼?要以這個菩提心去受。 在這裡我可以做一個證明,前面不是說戒有三種,一個別解脫,一個定共,一個道共,說定道二戒以智慧得,而前面這個以什麼?以慈心。這個慈心,至少我當初想來想去,我覺得我沒有慈心,現在瞭解了是不是以慈心呀?它那個真正的圓意用意在此,所以你不到後面不究竟認識你回過頭去看前面有太多地方是漏洞百出,你可以關起門來閉上門來說瞎話,可是這個經教三藏在這個地方,所以你真正瞭解了你回過頭去看你就瞭解了,他可以不瞭解可以不把它究竟意趣說出來但是內涵確是如此,是不是這樣呢! 所以儘管是五戒儘管是別解脫戒是慈心得,用意就在這裡,然後這個真正的慈一定是有智慧,沒有智慧的這個慈不是,這個完全是世間的溺愛,世間尚且覺得這是個溺愛難道佛還有這麼糊塗嗎?所以真正說大悲裡頭一定有大智,大智裡頭一定有大悲,這個我們要瞭解。但是我們說的時候要分開講,所以當然說的圓滿,那麼三樣東西都說清楚。 所以現在我們根據論的抉擇,瞭解了透徹以後,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要做的這個大菩提心,你怎麼去做都對,你從智慧的那個地方去看你也瞭解,要想解決一切問題,對不起,那個一切眾生,你還不能不管,是不是這樣呢?反過來說,你要幫他們忙,這個智慧還不能不要,好了問題就這麼簡單哪!所以他上面就告訴我們恆用攝生!意趣在這裡。 因為你要去攝生,我們現在不要說啊,那我們去攝生,到時候我們去救人去了,錯了!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說現在有人生了病了,你覺得看見那些生了病的人很可憐他,你就救他去,這是一種方法,還有一個人覺得,哎呀!這都是病人,你要救他怎麼辦?我趕快去好好的學醫,這兩個人發心是一樣的,做法完全不一樣,一個發心去救人,馬上到馬路上一個一個去幫他忙,一個發心去學醫,說不定有人說,嘿!你不是發心要去救那些人,你怎麼跑掉了呢!你們說哪一個對呀?這我想一定選後者,前面一個人他自己什麼都不懂,弄的好,對不起,這是他白忙一頓,弄的不好,本來只死一個,變成死兩個,他也拉進去,你說對不對?這樣!然後一個人傳染的話,本來一個人傳染,你進去了變成兩個人傳染,是不是?這個世間人往往不瞭解這一點,啊,既然你發大乘,我們趕快去救人,錯了! 所以這個所有的大乘經論上面告訴我們,菩薩發心,《華嚴》上面尤其說得清楚,那是要解決一切眾生,但是利行的時候,他有它的從哪裡開始走起,噢!所以那個時候戰戰競競,所以這個利行本身,大菩薩的做法,跟那個聲聞在每一個角度去看一樣的,主要的是看他的內心,那個內心裡你看不見的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一定還是照著前面的次第,一步一步的來,你自己就沒辦法擋住煩惱,你能夠做好事嗎?做的好事都是有染污的,然後這個做好事不善巧,你去救人,能救人嗎?就算你今天不為煩惱所轉,然後你要去幫人家,你不知道善巧就是這樣。 所以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典故,周利槃陀伽他自己解決了,人家問他問題他就是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呢!那麼很簡單的都不知道,你能解決人家的問題嗎?不行呀!所以它自然的有它必定的內涵在,這種地方我們千萬不要誤解,否則的話,人家說你這個不慈悲,好了,你也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這是我剛才說的這一段話。那麼凡是這種道理在論上面都有詳細抉擇,這裡我們不細談,所以這個學的次第,現在清楚不清楚?以後我們就照著這樣的一步一步的深入,這是第一個問答,那麼到了這裡這麼一來的話,前面這個“圓發三心”我們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了,“圓修三行”我們有個正確的認識了。 問:『教有分齊,何須此示?』 答:『為成本宗分通義故。何以然耶?如前善戒五十具等,迭為方便;是故受五習十,受十習具,受具習大,故前三戒,並名方便。假宗知權,不住方便;符通深之部意,為稟大之先容;所以鈔敘發心,為成三聚;此明隨行,次對三身;願行相扶,彼此交映;彼則期心後受,此乃即行前修;方見圓宗深有來致。』 第二段,它又有一個問答,實際上細辯,說這個教就是各宗各派,它每一個宗派所說的有它的內涵,分齊,齊就是期限,分是它自己的那一部份有它的一個界限,你為什麼要說這個?那麼現在回答,說我前面這個是正要成就本宗,就是四分一宗,四分一宗的特點它是當宗是當分小乘教,可是它以分通大乘究竟圓滿意趣,不經過這個說明不明顯我們部主,部主就是曇無德那位大德。 “何以然耶?”為什麼呢?它就舉出這個經來證明《善戒經》上面說,五十具等迭為方便!五戒這個是在家的,十戒出家剛開始的,具戒完成大僧之體,這個都是迭!一個一個向後面,這個前者是後面的方便,換句話說,前因後面的果,但是這個果不到此為止,一階一階引你上去的,就像爬樓梯一樣,第二階是第一階的果,但是絕對不能爬到了第二階,到了果就停在那裡,你這個爬樓梯毫無意思,本來在這裡還可以爬的,爬樓梯那有什麼意思呢?所以二階是第三階的因,這個三階是二階的果,到了三階呢,這個三階變成第四階的因,這麼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所以這個上面說,《善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說,受了五戒你要繼續深入的,受了五戒,照理說修五戒的內涵,它就叫我們修習十戒,十戒是出家,然後受了十戒以後,要馬上練習具戒,受了具戒,要習大乘戒,所以前三個戒,就是從在家的五戒,剛開始準備出家戒沙彌,以及沙彌以後的大僧戒,這個三者都是方便,那麼這個方便,最開始的實法宗,它那是基礎不談,到了後面《成實論》假名宗,它慢慢的深入,所以這個假名宗,曉得這是個權宜方便,因此不住,不停在那裡,這種真正的內涵符合通深之部意,完全吻合,完全跟那個引導通往大乘深廣教法的意趣,這個就是當宗本部的意思。 所以《行事鈔》上面說,發心的時候「成三聚」,那麼現在這裡呢,「明隨行」,發了這個心以後要隨行,隨行的話就是說發心立行,這個立行—「次對三身」,感果。這樣做的話,願跟行相扶,發了心是因,這個行是發心以後的果,再進一步,這個修的行是因,然後證三身佛果是果,這樣的「願行相扶,彼此交映」,互相的輔助,說「彼則期心後受,此乃即行前修」,前面那個發心部分,現在是發那個心後面來受,現在所謂的行,就是前面發了這個心,怎麼去滿這個願,所以方見圓宗深有來致,這樣才能夠瞭解圓教一宗實在有它深遠的內涵哪! 現在這個地方叫什麼?「問難釋疑」!一切疑難都解釋了,或者解釋最後的結論,把前面沒有說清楚的都說清楚了。最後還要幾句話,看下面的文 『若爾,既顯分通,何須別立?』 那既然「顯分通」,那麼你說明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別立呢!另外還要立一個圓教宗呢?那麼這個回答,其實這個回答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再說一遍,前面說是帶一個頭,現在說是結示,說圓滿了,重新把它圓滿的地方,再把它補的天衣無縫, 答:『義雖通大,教終局小。不可濫通,故須別立。隨意盡理,不亂宗途。請觀前明實宗,無一心字,次述假宗,無一種字,始見聖師深體權實。自餘凡愚,未足擬議也。』 那麼回答說,這個意義雖然通達到究竟的大乘,但是它當教本身總歸是小乘的,侷限在小乘,這個不可以隨便的亂來,所以另外一個,那麼所以說「隨意盡理」,也就是這樣「不亂宗途」,隨著它真正的內涵義意,把這個我們佛陀要說的內涵能夠充分的說明,而不使這個宗途紊亂,反過來說,正因為有這個宗途的次第,所以才能夠一步一步上去,把最深厚的理趣充分的顯發,我們要兩方面看,文字上面沒講,要兩方面看,如果說不這樣的別立的話,對不起,這個真正的意思還沒有辦法真正顯發,大家瞭解不瞭解這一點?就是這樣所以你從正反兩方面去看的話,那對這一方面的問題一點都沒有了。 最後瞭解了這個,所以它就再指出來囉!這個三宗的次第,所以請觀前明實宗無一心字!最剛開始的時候基礎的時候,你只能從最基礎的地方去講,最基礎的地方講,只看見外面的行相,所以沒有一個心字,其次「述假宗」!假宗的話已經到了心字了,所以它這個已經超越了前面的,所以它非色非心,但是「無一種字」,這個還是不說,「始見聖師」,所以這個歷代的這個聖賢祖師們,「深體權實」!他絕定深深的瞭解這個權,開權顯實這個意義,以及唯實立權這個用意,「自餘凡愚」,其他的一般人,那怎麼能夠瞭解這個意趣? 所以在這裡我們,從這個地方,就瞭解所以修學佛法,沒有真正的師承,我們就是不可能,今天我們在座的很多位,我說很多位,不是全部,我想在座有很多大菩薩我不敢說,以我自己比喻的話,我自己曉得,我是凡中之凡,愚中之愚,今天居然能夠瞭解,絕不是我的力量,這個都是由於傳承的師長,透過他們我現在瞭解了,啊,就是這個樣!修行佛法而不依靠善知識,絕無可能,然後這個善知識一定要借重這個共同的團體,這個就是僧,這個僧的真正可貴在此,然後這個僧需要什麼?要戒來輔助,這個戒要正知見確立,一步一步推出來了,有了這個正知見,而沒有辦法把這個僧團建立起來的話,這個正知見是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