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3月
 
 
 
 
1
3
4
6
7
8
11
12
18
22
24
27
29
31
 

第六項 無作多少

這個瞭解了以後呢,再下面的話呢,這是第六項,這個無作戒體很有意思,無作多少,我第一次,我剛看那個名字的時候,我看得有一點迷迷糊糊,那麼後來才瞭解了,它原來本身各宗各派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說法,於是每一宗有它每一宗所看見的那個面,尤其是現在像我們這個祖師,他要會通各宗各派,然後他一定要把它各宗各派的意趣,如果你深入可以究竟抓到,否則根本的內涵大概有一個認識,所以現在我們只要把它後面解釋的文字,以及所指的內涵你瞭解的話,那麼我們大概就清楚了,實際上這一段對我們將來修行,以及業的認識,對我們有很重要的幫助,所以在這裡也簡單的說一說。

業疏云:『通敘諸業、依多論中,大綱有八。』

那麼看濟緣的解釋,

濟緣記釋云::『通敘者,總明一切作無作業。』

實際上現在我們瞭解一切都是從業上面來說明的,這個通敘就是總明所有的業,那麼在這裡在戒上面我們把它看成作跟無作兩個,

『一、通善惡,二、通化制,三、通定散,四、通漏無漏,故云諸業。

這樣講業的話,那這個業的範圍就非常廣非常廣,包含了一切善業惡業,善業惡業當中,當然還有無記業在裡頭,還有化教制教,那是不同的開合,化教所指的以及制教所指的,還有定散、漏無漏,現在這個地方既然通敘的話,總共的說那所有的業,那麼這個裡邊它總論。下面

多論八種,

多論八種,這個所以多論的話這是引證《薩婆多論》作為一個參考,實際上並不是《薩婆多論》所說的全部的內涵,

而非次列;但括略前後所有名相;故云大綱有八;

那麼這個說明了,並不是說一次的整個的業就是這個,不是。是概括性的把這個業的內涵,以多論立出來的簡單作一個說明。

南山律在家備覽 44B

是概括性的把這個業的內涵,以多論立出來的簡單作一個說明,所以大綱有八。

至下判釋,亦兼餘論。」

實際上下面這個說這個八種呀,其他的論當中也同樣有說明,我們從這八個角度去看,那麼對於這個業的真實的內涵,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現在它用這個無作來解釋,就是說實際上這個,我們從戒這個立場去看整個的業,曉得有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我們持戒的目標就一個,怎麼樣把惡業轉成善業!怎麼樣把善業當中,有漏的還要轉成無漏,然後這個漏的當中,怎麼樣把偏的把它變成淨、圓,這是我們真正的目標,所以對這個業的整個的內涵,應該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那麼現在下面以《薩婆多論》,分八點來概括性的說明它,我們這個裡邊隨一看這個幾段。翻過來66頁,

第一 作俱無作

《業疏》續云:『一者作俱無作,隨作善惡起身口頃,即有業相隨作同生。作休業止,能牽於後。不由起心,任運相感,故即號曰作俱無作。餘七例爾。

這個第一個什麼叫“作俱無作”?就是說不管你作什麼善的惡的,當這個作業的時候,一定是三業同起,不過《多論》通常重點放在身口,實際上我們瞭解一定有它的意業在。那麼從形象上看是身口,當這個一起的時候,就有這個業相,這個業的形相,換句話說,業的影像隨著這個作同時生起,這個作這個行為動作停止了,但是這個留下來的這個影響力量,它會繼續的影響後面,所以能牽於後,這個就是作俱無作。那個時候就“不由起心,任運相感。故即號曰作俱無作,餘七例爾。”那個留下來這個作俱無作,跟作同時,但是它不是作,作雖然謝了,它就留下來一個,留下來這個不由心起!你不要去起心動念,它任運就會感得,將來這個來果,所以叫做作俱無作。“餘七亦爾”,實際上下面的名字,什麼形俱要期等等,儘管如此,可是它這個功效,這個無作的功效都是,所以這個無作的功效都是這樣,作,作完了以後停掉了,這個作的部分停止了,但是存下來這個業性,它會繼續的任運的,不要再經過作,感得這個力量這個意思,那我們看那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初示業相,作休業止示分齊故。能牽後者彰功力故。不下釋名義。問:既隨作有、那不由心?答。此言正示無作義也。起心屬作、業力任運不由作故。如世樹影可以比焉。餘下指例、下七事別,無作名義莫不皆然。』

初示業相,就告訴我們這個“作俱無作”的業相是什麼?就是第一段文,下面這個文字的話,“作休業止示分齊故”,什麼叫作休業止?這個無作表示它的期限,能牽後有者彰它的功力,這個無作的功效是什麼?“不下釋名義”,這個不由心起等等,去解釋這個“作俱無作”這個名字所具有的意義,所具有的內涵。下面一個問答,這個問答就是辨清楚前面這個道理。“問:既隨作有,那不由心?”既然你跟著作而生起的,怎麼會不隨心呢?“答:此言正示無作義也。”要曉得你這個問題問到中間了,正因為它是不由心起,所以叫做無作,正式回答你,否則的話,你會弄不清楚,“起心屬作,業力任運不由作故。”起心是由作,但是這個留下來這個業的力量是任運而起的,不由你作,“如世樹影可以比焉”。就是這樣這個樹的影子,它並沒有什麼,它自然而然就在這個地方,只要有樹在,這個樹的影子就會在,下面都可以指例,無作名義莫不皆然!

這個文字解釋雖然清楚,大家容或有一點糊里糊塗,我們回過頭一想的話,這個問題就清清楚楚,怎麼想法呢?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作過了以後,是不是大家內心當中就有一種影響力量會留在心裡面,任何人都有,今天走在馬路上面一個人,無緣無故瞪你一眼,他瞪過了以後,你心裡覺得,嘿,這個傢伙怎麼會瞪我一眼呀!他罵你一句,然後你回頭的時候,你並沒有去想它,你自己心裡面就會嘀嘀咕咕,是不是這樣?就是這樣。人家來的也是如此,你自己不管任何事情,只要有任何一個動作,所以這個作,作完了以後,嘿,他心裡面就自然有這種影響力量,就是業,是不是?這個時候,我們真實要瞭解的,所以現在戒上面叫做無作,實際上這個整個的業體的內涵就是如此,這個是瞭解了這個,那麼我們要曉得,怎麼樣把我們平常所有留下來的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如果說會感得惡果的話,你怎麼去淨化它?然後同樣的你要善果,就像前面作這個好的影響力量,使得它任運增長好的結果,那麼關於這個,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為止。

下面講的那一部份有一些比較重要的,那我會很認真的細說,像今天這個先後相生、無作多少,這個本身,尤其是像無作多少,這個實際上相當重要,可是這個無作多少,這個業的道理不在這裡講,在論當中你們已經瞭解的很清楚了,所以它用不同的角度,你只要去一看的話,非常清楚,至於說學論學的好的話,你一看就完全瞭解,我第一次去看那個無作多少的話,腦筋裡面轉了幾年,都不曉得它說些什麼?後來我就想,嘿,應該是這麼樣嘛!回過頭去一看,那時候恍然大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在講的時候,就是碰到那種地方,我會去很快的帶過,那麼大家曉得這裡邊說些什麼!只要這樣也就可以了。

請大家翻開《南山在家備覽》66頁,那是無作多少,那是戒體當中,戒體相狀所發業體當中的最後一項,第六項,那麼昨天已經前面第一項作了個簡單的解釋,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66頁第二段,

第二 形俱無作

《業疏》續云:『二者形俱無作。如今所受善惡律儀。 必限一生、長時不絕。 即有業量隨心任運。』 《濟緣釋》云『必下示名。由本要誓、期一形故。 即下顯體。 今明受體、正用前二兩門。餘皆類引。』

第二個“形俱無作”,什麼是形俱無作?就是現在我們所受的善惡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戒,平常我們講的就是善律儀。那麼惡律儀呢,印度是專門有一種惡律儀,這種人譬如旃陀羅,他一生的職業專門要做這個工作的,那麼對我們來說,這個惡律儀不大清楚,等於以前的劊子手吧。他是專門做殺人的事情的,這個他說是名,那麼為什麼叫形俱?他是因為剛開始受戒律儀的時候,它有一定的期限,他說要期誓受,他這個誓願是確定的要定的,這個一生盡形壽,所以既然他的誓願這樣,當然所發的業體,這個業體它的功效也限於這個一生,那麼在這一生當中長時不絕,它一直在,下面就顯這個無作產生的業量說,即有業量,在這個一生當中,它長時不絕的就有這個業量。隨著我們的相續,它任運會啟發生起它的功用來,這個也就是防非止惡的,通常我們得戒得戒就是指這個。

第三 要期無作

《業疏》續云:『三者要期無作。如十大受及八分齋。要心所期、如誓而起。 亦名願也。故彼論云、又此無作亦從願生、如人發願設會施衣、無作常生、扶助願者。』 《濟緣釋》云『初釋名相。十大受即勝鬘十願。八分齋即八戒、前引成論通自誓故。 亦下示異名。』

解釋一下第三個“要期無作”,就像十大受及八分齋,那麼這下面有解說,十大受就是《勝鬘經》上面發的十大願,八分齋就是八關齋戒,那麼這個為什麼要期誓受?它要心所期!它原來要定說,他所期願的期望的,根據這個他發起他的誓願,那麼這個也就是願,說這個誓是什麼?就是確定要做到的這種願,就像有人下面舉個例子,譬如說我發願,我要設會施衣,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供僧要什麼,發了這個願以後,心裡面一直存在的,怎麼樣去滿他的願,那麼同樣的,我們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樣,善惡都是如此,我們發願要成佛,那是心心念念要做,譬如阿彌陀佛他願當中,四十八個願,發這樣的願,這個大本《阿彌陀經》上面說,經過無量多少劫要滿他的願,所以這個時候發了這個願以後,這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就常生上面的無作,這個業的力量,它會恆常任運的生起,生起幹什麼呢?扶助願者,去滿他的願,這個第三。

第四 異緣無作

《業疏》續云:『四者異緣無作。如身造口業、發口無作等。』

這個異緣無作這個名字,是我們稍微要注意一點,實際上下面有解釋,這個解釋,這種情況只限於實法宗,假名宗不立這一個,下面就看解釋,

《濟緣釋》云『彼宗七支不互故有異緣。身造口業。如現相妄語、口造身業如深河誑殺、雖假異緣還發本業。《成論》不爾、身造發身、口造發口、隨具發業、則無異緣。』

彼宗那個,就是指《薩婆多論》,實法宗所計執的,說七支不互故有異緣,身造口業如現相妄語,口造身業如深河誑殺,雖假異緣,還發本業,《成論》不爾!《成論》就不是如此,身造發身,口造發口,隨具發業,則無異緣。什麼是“異緣無作”?本來真正的業這個業都是由心造,這個意是造業的主,身口是造業的工具,這是由於深淺程度的不同,所以實法宗它所看到的所計執的比較淺,把身口看得見的部分,覺得這是業的全部,那麼實際上這個不是,所以成實就深一點,到圓教把它究竟意趣顯發出來,因此這個《薩婆多論》上面就有這個異緣無作,它下面就七支不互,故有異緣。換句話說,他的說法身就是身,口就是口,那麼彼此間不互通的,那麼因此呢,就是說身造呢,現在實際上真正造業的是心裡面,有的時候心裡面,你用嘴巴直說,有的時候假藉著身體表示出來,真正重要的,還是你的心裡面起這個念頭,既然實法宗它,不管你的心,所以他就說,有這個異緣無作。

下面舉個例子,什麼是身造口業?就是人家問你看見沒有?那我明明沒有看見我點點頭,點點頭這個意思,相當於我看見了,但是我嘴巴沒有講,而我身體動作表示出來了,或者明明看見了,我搖搖頭,乃至於用其他的種種表示,本來這個表示應該用嘴巴語言來說明,可是你現在用身體動作,所以叫身造口業,下面說現相妄語就是這個,是個妄語但是你不用嘴巴講,反過來,什麼叫口造身業?誑殺!人家想辦法陷害這個人,你就告訴他,這個水很淺,沒什麼,你走好了,結果他跑過去,一腳下去,很深,送了命了,他想去殺他,本來殺用身的動作,那麼現在用嘴巴騙他,所以叫口造身業,那這個是假異緣,假借這個本來殺要身,他現在用口,所以不是直接的叫異緣,而成就的成功的他的本業,譬如妄語,用身來成功他的口業,殺生用口來成就他的身業,那麼這個後面那個叫做本業,這個就是《薩婆多論》實法宗,那麼假名宗《成實論》不是,身就是身法口就是口,隨你造業之具,這個沒有什麼異緣不異緣,這個我們要瞭解,所以他前面一開頭的時候就立出,既然用《薩婆多論》立出來,《薩婆多論》幾個主要的無作的名字立出來,可是那個一開頭說明,通論這個是那業整個的通論,不但是戒當中,那麼其他的所謂的化制,善惡定散,有漏無漏,一切都是業,而同時這一段真正重要的要從這個地方瞭解業的道理,那麼直到這八個名字都說完了,我再仔細說一說。

第五 助緣無作

《業疏》續云:『五者助緣無作,如無作品云、教人殺生、隨所殺時、教者獲罪。即其事也。』 《濟緣釋》云『引文即是成論。彼約教人、所教行事、助成能教。文明造罪、善亦如之。』

所引的就是《成實論》,彼約教人所教行事助成能教,文明造罪善亦如之!這個文字容易懂我說一下,什麼是“助緣無作”?就像無作品當中說的教別人,譬如說現在我叫你去殺生,我是能教者,真正的殺心在我,你被我所教,然後去殺了,當所教被教的這個人我教了你,然後你去做這個殺生,當那個被殺的那個對象殺死的時候,那麼我是叫你能教的人,那時我這個殺生的罪就產生了,這個是由於你幫助我作成功的,我還是有這個殺生的業,雖然我沒有直接殺,那麼這個殺叫助緣無作,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我這個殺心,實際上你那一部份沒有講,這個地方我們論主要的業,那麼這個惡的是如此,好的呢,好的也是如此,所以我現在叫你好好的去做善事,去受戒,然後你去做了,我也得到這個功德,所以壞事不可以教,好事不可以不教,這個在這個地方。

第六 事在無作

《業疏》續云:『六者事在無作。論云、施物不壞、無作常 隨。多云。若作僧坊及以塔像曠路橋井、功德常生。除三因緣。一前事毀壞、二造者命終、三起大邪見。便善業斷。 翻善例惡、可以相明。如畜鞭杖弓刀苦具、隨前事在、惡業恆續。』

《濟緣釋》云:『初明善業。論云即成實文。多云即多論。曠猶大也。三因緣者初即所造事壞、二三即能造緣滅。應有四句、初人物俱在此句不失,二物壞人在,三物在人喪,三句並失。 若爾、事壞命終、應無福報。答:下云便善斷非謂永無。前業恆在、但不相續耳。

《濟緣釋》云:初明善業,先明善業,下明惡業,論云即《成實論》,多云即《薩婆多論》,曠是大,哪三因緣呢?初即所造事壞,第一個所造的事壞了,二三是能造的緣消失掉了,實際上應有四句,這個四句,很多地方尤其是後面講戒的時候,一定有四句,譬如說我們這個裡邊要成一個業,一定是能造所造,譬如說我幫你這個是善事,我害你,我你兩樣東西,究實說來,裡邊還有其他的,其他的先不談,那麼造這個業的話,一定是這個人去造這個業,現在物呢,就是這個人施這個物,或者這個人盜這個物,所以第一個這個人,跟那個物通通在,這個不是,換句話說,這兩樣東西都不是,這個能所兩樣都。

第二呢,物壞,人雖然在,那個我是送出去東西,或者損壞東西沒有了,那麼這個所造的,這個無作消失掉了。第三個呢,反過來說,物雖然在,人消失掉了。那麼最後面第四句呢,第四句就是人物俱喪,這三樣東西通通消失掉了。若爾事壞命終應無福報!這個有一個這個都是業當中,說事又壞掉了,命又終掉了,那這個應該沒福報,答:下云便善業斷!要曉得善業斷並不是永無,是前面的業它不相續,不相繼續,只是如此而已,像尤其是斷善根,善根一斷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地方舉個比喻,譬如說事在無作的話,說今天佈施一個東西送到廟裡邊,然後這個廟派上用場了,只要派上用場,這個無作我就會得到,可是假定我這個壞了,善根斷了,下了地獄了,我就得不到了嗎?不是!這個業永遠在,但是本來你應該現在受用的,因為你造了很嚴重的惡業,暫時這個惡業先現起,等到你地獄出來了,剩下來你還沒受用部分,繼續的去受用,這個話是講這個。

實際上這個地方整個的就講業的道理,所以諸位如果對《廣論》業的道理很清楚,那個一看就清楚,否則你單單看那個的話,名相那麼多,看得一片模糊,尤其是到了後面我們講戒,這個戒相是非常的繁雜,如果說業的道理不清楚的話,那個時候你對這個戒,越聽越糊塗,越弄越頭痛。反過來,你真正的瞭解的話,你會越來越歡喜,因為我們起心動念,乃至於身口的任何一個造作,你看得很清楚,這個善惡是非以及輕重,這些正是我們所期望的,你現在作的任何一件事情,你所期望的善,你曉得的清清楚楚,你在作善以及善惡的輕重,反過來亦然,這豈不是對我們來說,最好也是最重要的呢!所以在這地方,雖然講那些名字我簡單的說,這個地方是特別的策勵大家,如果對這個業不清楚,那要好好的去體會,不過有一個注意噢,往往我們為了要瞭解業翻書本,翻書本以後作成作學問,學問越作越遠,跟事實的情況越跑越差,那是我們最大的犯忌。

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說,看一看《業疏》這個,還有一段沒念完,

翻下次例惡業。對翻可知。』

前面這個善業瞭解了,反過來這個相對的惡業也可以瞭解了,現在我們重新看事在無作,那麼《成實論》上面告訴我們,譬如說你佈施的東西,這個東西只要還在,那麼這個產生的影響就是個無作,它也一直跟著,《薩婆多論》上面,譬如說你作僧坊,就是我們的常住,出家人所住之處,塔像那是供養佛、經的這些地方,還有曠野的大路上面造橋掘井,這個是利益大家的,所以功德常生,有三種因緣,雖然功德常生,可是三種因緣這個要注意一下,第一個你施的,或者造作的這件事情壞掉了,事情壞掉了,當然這個所產生的影響力量也就沒有了,第二個造者,作的人命終了,那那個時候你去造了,你就不能受用了,這個下面說過了,雖然你命終了,眼前看起來你不能受用,可是只要你造的這個事情還在,將來你繼續下去,那麼因為多、成二論都是小宗,所以它對這個唯識,譬如說心識的相續,這個道理不太深刻,所以這樣說,至於深遠的影響力量,那不在這個地方。第三起大邪見,那麼算善業斷,剛才說過了,前面講的是善事,現在下面呢,反過來翻善,拿來例舉惡的事情,同樣的以事實來說明它,就譬如說我們蓄了鞭仗弓刀,那個都是傷人的害人的這個苦具,那麼同樣的,只要那些事情在,這個惡業就一直相續, 

第七 從用無作

《業疏》續云:『七從用無作論云:著施主衣入無量定更令本主得無量福 如是隨其善惡從用皆爾』 《濟緣釋》云:『引文亦即成論入無量定即四無量定 隨善惡者示通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