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覽 頁/行 P73-L5 ~ P74-L10 手抄 頁/行 6 冊 P217-L5 ~ P230-L7 音檔 起訖 47A_0822~47B_0208 |
業疏續云:次明四異。 初總別異。受但虛願,欲於萬境不造惡也,法界為量、可一念緣、豈非總發。隨約實行、非頓唯漸、故別如上。 第一個解釋一下,這個第一個總別異,上面叫總別?看文,這個受,受戒的時候所留下來這個無作戒體呀!那個願體雖然是盡形下去,但是它是個虛願,因為它是虛願,所以要嚴防總發,嚴防事前說這個緣要說萬境,這個萬不是一萬的萬,這個萬事一個形容詞,所有一切境界沒有一點遺漏,所以要在一切境界上面,不再造惡,它真實的內涵法界為量,這個可以一念緣,既然是法界一念緣,豈不是總發?隨約實行,隨是由於有了這個願,所以對境的時候,對一個境就能夠去防止不再造惡,所以這個一定是漸,絕對不能頓,所以是唯漸!絕對不是頓。 二長短異。受體形期、懸擬防故、說之為長隨無作者、從行善生、與方便俱、心止則住、故名短也。 第二個這個受隨兩個無作的長短不同,這個受體它是盡形盡期的,懸擬防的,所以時間是盡形壽,叫做長,隨呢,不是。隨是從實際的行持滅惡生善而生起的,所以這個生起啊,跟他當時對境所用的種種的善巧方便,那個同時,所以當這個境過去了,那麼心也就謝了。這個時候就到此為止,所以是短。 三寬狹異。受體相續、至命終來、四心間起、本戒不失、故名寬也。 這個受體,這個受無作之體是繼續相續,這個善種子永遠相續,除非捨戒,除非善根斷二形生等等,否則只要受體在,那麼它永遠相續的一直到命終。在這個中間,它四心。實際上哪四心?就是我們的相續,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我們是身心和合體,或者是說色心的和合體。那麼這個心總稱為心,細別起來有四個內容:小乘的叫識受想思,大乘的叫受想行識,小乘把最後那個‘識’擺在第一個。那我們大乘法當中呢,把它擺在最後一個。這個都有它的原因,後面會說。說只要受了這個戒以後,這個無作戒體,永遠相續,但是受了戒以後,我們在這個情況下,它有惡心起,有各種心,乃至於還有一個,真正的作用呀,一定在行心所或者思心所當中,在沒有行心所的時候,它不會有造作的功能,儘管其他的心會現起,但是它原來的這個受體,你沒有虧損它,它永遠在,所以它寬。 隨無作者,唯局善性, 這個隨戒當中的無作,那一定在善心,善的是對治才是, 防非護本,彼惡無記不順受故義說非有,故名狹也。 這個隨無作對境一定要起方便防止過非,所以這個一定在善心當中,所以叫唯局無記,那麼防止過非保護本受,這種情況在惡的時候,在無記的時候,它跟原來所受啊,不相順。所以不能說有,因此一個是四心間起四心三性,三性就善惡無記,四心叫受想行識,這個受無作一切時處都有,隨無作呢!不是,只有在四心當中的受想思,思心所,而思心所當中的善惡無記當中的善,這個才有,所以它狹,一個寬。 四根條異。如前二作可以除疑。』 最後一份額根條異就像前面說的二作,受是根本,隨是由根本生起來的,現在我們看那個濟緣的解釋,上面懂了,下面的濟緣的解釋唸一遍那就好。 《濟緣釋》云:『二中。以隨無作與作同時、故心止則住。 若爾、何以前云此善常在?答:此望不復對防,前據已作不失。既不能防,則非隨戒,但名為善。不同受體終身能防,由本期故。 這個就是說,有一個問答,所以前云此善常在!既然前面說停止了以後這個善心就沒有了。那為什麼前面又說此善常在呢?現在來了,說這個雖然你作了任何一個善,這個善留下了一個影響力量,我們或者叫它善性,或者叫它業,這個永遠常在的,但是這個常在這個力量不會產生對境防非止惡的功效,所以前面所說的這個“此善常在”是指做了以後不會失去,現在這個地方說心止住的話呢,因為這個作的心過去了以後,它本身防非的力量也到此為止。這個意思所以但名為戒不同受體,就不像那個受無作當中的那個願體,這個願體是終身能防。為什麼它終身能防,你現在不能呢?因為他受戒的時候我要盡形壽的,現在對境的時候境界來了以後,我就對了個境,對了境過去了,當然了了嘛!現在我受的是盡形壽而且緣遍法界,所以任何一個境界現起來的時候,只要在你所要的時間之內,這個願體如果不失這個力量,它任運生起,這個是兩個的差別。實際上這些內涵你深細的觀察,就說明我們起心動念之間這個業相這個業理,所以在前面,在《廣論》上面我們對業的總相,以及這個總相的心裡狀態,有一個認識。可是業的細緻的整個的活動過程不太清楚,現在到這地方就很清楚了。所以彼此間互相有個扶持的作用,不學論,現在跑到這直接學這個東西,往往覺得文字很頭痛,我當初看這個東西,看到這裡的話,我也曾經有過這個經驗,想想看,就算這個文字,就算這個意義看不懂,我文字要把它弄懂,這個文字都弄不懂,根本不曉得它說什麼?看了一遍還是不行,就把它記下來,偏偏對到前了,後面又不曉得說到哪裡?對到後了,前面不曉得說到哪裡?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感覺?你們將來去看的時候,一定有這個,那它一下都叫作俱無作,這個又是作俱無作,那個又是作俱無作,你就根本辨不清楚。現在你對業弄清楚了以後,你不要去辨,你腦筋當中很清楚的這個是什麼?就像你認識這個人以後,你很清楚了解了,他不管見不見,聽見他聲音也好,然後你看見影子也好,這是什麼?嘿,你曉得他在幹什麼?就是同樣的道理。所以這個是為什麼我們真正要學的話,這個經律論一定要同時放在這裡,真正的學;而進一步呢,這個論經律雖然同時學,如果名字上面轉,儘管你到那時候,可以寫出一大篇文章來,對不起,這個騙人容易,哄不了自己。這個是越走越遠,所以現在這裡我處處地方提醒大家這一點。那也就是我自己以前走過來痛苦的經驗,以及它走錯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 三中。四心通三性,三心無記,行分善惡。文中受約四心,隨簡三性,上下互舉耳。 這個已經說明了四心就是受想行識,這個受想行識,這個四心都是通於善惡無記,那麼這個裡邊,尤其是三心無記行分善惡,這個受心所想心所跟最後那個心王。識本身那只有無記,這個善惡只有什麼,在行心所。這個行有的時候稱為思,思心所當中才分出善惡無記。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楚,那麼現在的文當中,受是指四心,隨當中特別說明它的善惡無記的三性,這個上下互舉,就是前面隨的四心,後面三心,彼此有這樣的相互交叉關係。再下面, 四中。指前受根隨條不殊二作故。』 這個已經說明了受是根本,隨是枝條,那個差別就像前面的二作沒有什麼差別,現在所以說這個二無作跟前面的二作沒有差別,殊就是異,沒有什麼不同。繼續下去, 資持云:『初中。受但起心故可總發、隨是造修止得別發。 資持有個解釋,這個受是總別異嗎?受是起心所以總發,隨呢,是對境修造所以只有對境個別而發,在這裡大家停一下,對我們這個當宗來說,這個薩婆多實法宗來說,是!這個隨作與無作,兩個都是對境個別而發,實際上這個是小乘的,大乘在大菩提心策勵所受的菩薩戒稍有差別,如果說諸位已經對《廣論》稍有認識的話,那麼在這裡我提醒大家一下,這個佛陀出世,既然根本意趣是在圓滿無上佛果,而戒當中經過我們南山律祖開權顯實也了解了,現在我們這個就是三聚淨戒,本身也就是跟菩薩無二無別,這麼一來這個內涵就不太一樣了。這個菩薩戒有個特點,它的中心是什麼?發菩提心!這個前面我們也了解了,發菩提心以後,它隨成一行,有它的特別的殊勝,這個殊勝簡單的說,有六種殊勝,哪六個? 第一個,屬意殊勝,以菩提心依呀!然後呢,屬緣事殊勝,他這個緣的境,遍法界緣,沒有一點遺漏,什麼叫遍法界緣呢?譬如說,不是說所對的境哦,實際上戒也是如此的。不是所緣的境,是所作的事。 第二個所作的事,譬如說我幫一個人忙,幫他一塊錢也好,然後幫一個人也好,然後我救一條蟲也好,他在任何時候他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心情呀?他把一塊錢看成什麼?跟全部法界相應的。他就是送人他所有的全部都是這樣,救的人,他的心裡面一直覺得,我是要救法界相應一切眾生,所以這個人就代表法界一切的眾生,他心裡面真正的從心上面產生這樣的功效,這個是發了菩提心以後特別的現象。 第三個,所為。他的目標不一樣,他那個所為幹什麼?平常我們去,譬如說持了戒了,喔,現在持了戒了,戰戰兢兢,要把那個戒持得很清淨,他有沒有這個?也有這個。可是他真正持戒的時候,這個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他要使法界一切有情成佛,像我一樣持這個清淨戒,這個同樣的也是不同的。 第四個,他的善巧不一樣,現在我們所以講的都是方便善巧,而菩薩的善巧尤其善巧,他那個善巧以無分別智所攝持的。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做不到,那怎麼辦?他從聞思當中,無分別智要修相應,從聞思當中曉得這個無分別智,通常我們說金剛經,三輪體空,就是這個。這個要得到見到道以後才可以。那現在我們怎麼辦?從聞思!這個《廣論》上面,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我曾經特別解釋過八因三緣當中的三緣。心清淨,加行清淨,田,田就不論了。記得不記得?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清淨的心去做的話,後面會自然得到這個三輪體空的果,彼此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呀!要不然我們總會說,這個三輪體空高不可攀哪!那是菩薩境界,我慢慢地來,你永遠所種的因,跟它不相關,永遠沒有份。所以說明這個是他的善巧殊勝。 第五個,迴向殊勝。做任何一件事情,有了功德,他一定迴向無上菩提。 最後一個清淨殊勝。平常我們持的戒清淨是煩惱障,把煩惱能夠徹底淨除,現在菩薩行者同淨二障,煩惱、所知二障俱淨。從這個著眼點去看的話,受的心是總發,隨的心也能夠遍緣一切,這個從什麼?就是從那個三清淨當中,它不從田講的。不從事講的,從他的心講的,這個從我們現在一步一步的開始,好像現在不講吧!嘿!現在講的講在哪裡?這裡不要細說它,再到下面這個緣境寬狹當中,它會告訴我們,所以你不從深細的地方去看,文字裡邊絕對看不見,從深細的地方去看,一一看出來了。所以當宗實在了不起呀!它說立一個二名,叫非色非心,實際上這個前面已經隱約的含了這個,引導你到大乘的路上去,可是我們看不清楚,經過了祖師的顯發我們就了解了,因此我們現在去行持的時候,雖然是起步,可是後面的因都在起步當中有,這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的,假定我們起步的話,沒有這個因種下去,你走了半天走完了,證了果了,是!佛就告訴你,你將來要成佛的,到那時候你還要供養幾百萬億恒河沙數諸佛以後,成!那這一條路對我們來說,未免冤枉,你同樣的做這個努力,同樣下那個功夫,下面就情況完全不一樣。這個就是我們南山祖師功在萬世,說這個萬世不是一萬世哦!無與倫比的,如果不是這種菩薩祖師開顯得很,我們的的確確沒有辦法,能夠正確的了解佛的究竟的密義。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二中。 這個前面就是說長短喔,這個第二,二中, 言隨無作事止則無者。 前面長短不是說受是長短,那麼這個隨無作呢,前面說了,事止則住。所對的境停止了,那麼就到此為止,下面有一個叫 非無無作。 前面就是說這個沒有無作,這個又有個非無作,這兩個無作跟前面的我已經解釋過了,它說並不是沒有留下來這個無作。就是這個業,並不是沒有,是有的,那麼既然有了,怎麼說心止則住呢?說, 但由隨戒、隨作防非。作謝善在、無防非能、不名隨戒、故云無耳。前疏云此善常在、文證明矣。』見事鈔記卷十六 南山律在家備覽 47B作謝善在、無防非能 就是說由於這個是隨戒,這個隨戒,隨境然後這個造作起來,這個造作就是警策內心,防止過非,防止了過非以後,這個造作謝往了,然後這個善業留在那裡,這個善業就是無作,所以它不是沒有,但是這個留下來的這個善業也好,無作也好,它並沒有防止過非的功能,這樣所以說, 不名隨戒,故云無耳。 這裡又解釋一下, 前疏云:此善常在,文證明矣。』 那是祖師的苦心,現在我們很容易了解了這個道理,這件事兩個受隨的同異。這個受隨的同異到現在已經有一個大概的概念,我們再提一遍,這個意義,就告訴我們,受隨當中,它說叫相隨,實際上這個受隨,互資,互來助,受是要靠隨才能夠滿的,受了以後,如果後面對境的時候,沒有這個戒行來護持的話,這個受不是,反過來後面這個行持,沒有前面這個受的願體的話,最多你得到的是一點善。不可能得到戒的無邊的功德,所以這兩者之中,有它這樣的相輔相成的,受隨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正辨同異的真正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