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5月
 
 
1
2
3
5
6
8
9
10
13
14
17
20
24
26
29
30
31
 
 

備覽 頁/行  P74-L11 ~ P75-L10

手抄 頁/行  6 P230-L8 ~ P243-L7

音檔 起訖     47B_0208~47B_2507

2.3 緣境寬狹

說戒體嘛,認識得到了,也辨得清楚這個戒體當中受隨,然後再看緣境寬狹,就是這個戒體整個的作用。然後就它的本體,現在所緣的境界來看,也分兩部分。一個叫列釋,第二個叫別簡。把內涵細 的解釋一下。我們看

2.3.1 列釋

把所受的體,隨著這個體確實的內涵,我們重新來說明。

《事鈔》云:『就中有四。 一能緣心。現在相續心中緣。 二所緣境。境通三世。如怨家、境雖過去、得起惡心斬截死尸。現在怨家子、有可壞義。未來諸境、可以準知。故緣三世而發戒也。 三發戒。現在相續心中得。 四防非者。但防過去未來非、現在無非可防。』

我們先看一下資持的解釋,然後再來説明一下這個文,

《資持釋》云:『本說所緣而分四科者。

這本來說,這個所緣說緣境寬狹,為什麼要從四個角度去看呢?現在我們看,

心隨境起、故先明心。心境相應、即發受體、故三明戒。戒必有用、故後明防。四義相綰、不可孤立故。

這個是沒錯,我們是緣境,那麼緣境的時候,實際上心緣境的時候,一定是心境兩個同時,而且這個同時不是那個心放在那裡,這個境放在那裡,這個心不但同時同緣這個心去緣你所緣的境,然後緣的時候,這個心隨著境而升起,所以這個時候一定先瞭解心是什麽?然後所緣的境,這個心和這個境相應的時候,以前造輪迴生死之業,現在發無漏戒的戒體,這個體說作的時候,作無作,隨的時候也隨作無作,所以第三個明戒,那麼這個戒本身就是前面所說的,戒一定有它的功用。所以最後呢,明,戒的功用是什麼?防非止惡,有了這個防非止惡,更能夠加強自己的心,這個心對境的時候,輾轉增上,最後能靜妄緣,就不外這樣的四個行相,所以這四個內容,互相來輾轉增上,那麼產生這個功效,彼此間不能少,說不可孤立。

初能緣心,那麼第一個是,能緣心現在相續心中緣,它說明

初能緣心中,現在簡過未,相續簡一念。《業疏》云:念念雖謝,不無續起,即以此心為戒因本。

因本就是根本,前面說能緣的心是指什麼?就是現在的相續心,這個是,特別說明這個心是簡過去簡未來,既不是過去的,也不是未來的,而是現在當下一念,那麼相續說明這個一念永遠不停的,剎那生滅,剎那生滅,永無停止的,所以現在的心,實際上就是這一個。《業疏》云,它念念雖然不斷的在生滅,滅完了以後馬上生,所以不無續起,就現在我們說能緣心,就是指這一個。這個文好像雖然解釋的比較多一點,實際上,從這個文上面我們才了解,我們現在真正要用心的地方在哪裡?就是這個念念相續的這一念。念念相續的一念。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就像準備我如何如何,或者像以前的如何如何,這個把現在的相續一念心都妄用了。眼前當下一念,你注意到正在緣些什麼?這個才是重要的。所以說在這裡前面不是說嗎?淨戒,佛制的這個戒呀!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常而一心念除諸蓋。常而就是念念相續,一種安住在這個上頭。那麼這個時候,那就對了,這是告訴我們眼前這個心相。

其次呢,所緣境,看

二所緣境中又二、

這個所緣的境又分兩部分,哪兩部分?

初示境。

這個說明所對的境,

如下舉事顯相。

如下就是說上面的文,二所緣境境通三世,舉個比喻如怨家,

如與己為怨、

就自己這個怨家,

其怨已死、即過去也。

那麼境雖過去,前面說得起惡心,為什麼?

怨或有子、即現在也。孫雖未生、生必為讎、即未來也。於此三境俱能起害。

就說怨或有子,就是現在,雖然這個兒子,還有孫子,孫子未生,生必為讎,就是未來,然後怨家過去了以後,你就像它是怨,這是過去,所以說過去未來現在,於此三境俱能起害。對這個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未來也好,都能起害心。所以

欲成淨戒、必息惡心、故所緣境遍該三世。

現在既然你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三個境界都必須要認識,所以這個地方說所緣境。

再下面就是所發戒,那是說心了解了所緣的境,它內涵也了解了,那麼當心境相應的時候,現在我們要發戒,所以下面說,

三發戒者。問:與上能緣何異?

這個發的戒,跟能緣的心有什麼差別?

答:前是能緣心、此即所發戒。由彼受體無可表示、還約能緣以彰所發。

那麼它這個問答就說,了解了能緣跟所發的戒有什麼差別?現在一個是能緣的心,一個是用這個心去緣的境,所發的戒,但是這個所發的戒體沒辦法表示,所以還是用能緣的心,來說明所發的戒體。在前面剛開始論戒的時候,曾經說明過,說這個戒體本來所發的業體,那麼現在就把那個能緣的心來說明,這一部分了解了這裡的問答,自然很清楚。其次,

又前二作戒、後二無作。又三局受體、四落隨行。

那麼其次再說前面有前二作戒,後二無作,那這個上面說能緣,跟所緣,這個都是作戒上的事情。作戒一定是眼前的心,然後對著所緣的境,後面就所發的戒,跟防的非,這兩個都是無作,還有第三個就是所發的戒,這個受特別的指所受的願體。第四,防非,第四防非,那個一定是指隨行,所以把這個前的能緣心所緣境,以及第三所發的戒,第四防非的功能,它每一個的功用在這裡說一說。

四防非中。現在無非者,此約對治心行以論三世。

這個前面p 74最後一行當中,四防非者,這個防,但防過去、未來之非,而下面最後一句,現在無非可防!很有意思,說這個防非啊,說現在沒有什麼非可防。我們現在覺得沒有什麼非可防嗎?往往不太了解。現在我們覺得眼前都是不靈光的事情,怎麼無非可防呢?嘿,這個解釋對我們很重要,了解了這個,才曉得我們真正的防非要怎麼防的?反過來又說,為什麼我們防了半天防不好?就是不曉得應該怎麼防?現在再看,四防非中呀!說現在無非,這個是指什麼?是指對治心行以論三世。這是指當我們內心受了這個戒以後,有種種善巧方便,生起對治心的時候,那個時候以對治心來看,那個就是說,現在沒有什麼好防的了。這個要清楚,關於怎麼樣方便善巧去對治,後面還有說明,這裡我先說一個大概,下面看,

防是預擬、不令起非。

所以防的是以前已經準備好了,準備了,那麼對治現前,當你這個內心當中,正式的正知正念現起的時候,這個時候,當一念的心現起的時候,請問有沒有非呀?沒有非。所以它能防的是防未來非。這話怎麼講呢?我們往往看見了境界,覺得這個是非重重,是不是這樣啊?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感覺得境界,看見一切的是非,實際上那個是非到底是境界上面的是非?還是你內心上的是非?在這裡大家要仔細觀察噢!戒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不懂的話,往往我們看他不對,你也不對,看看天下沒有一個對。你真的了解了以後啊,境!它本來就是這個樣,那是你心裡面在這個地方動,所以六祖大師一開始出現的時候,他就說,對不起呀!你們兩個人,風也沒有動,幡也沒有動,是你心在動啊!哦,我們大家覺得這個千古名言,但是說完了以後,始終就是六祖大師壇經上面的,我們內心當中究竟怎麼樣不管它,這是平常我們作學問的一個大缺陷,學問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認得自己,當你真正的內心對治的心現起的時候,你要觀察的是什麼?是正知見,看見的內心哪,所以當正知見現起的時候,真正的正見現起的時候,見空性安住在空性當中,外面天塌下來你都看不見,現在我們聞思的正見現起的時候,真正的境界一看見這個任何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你內心當中安住在正知正念上面,外面沒有是非,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就算做不到,以現在了解的教理去看是與不是?假定這一點你見不到,你談正知見,這是開玩笑,所以有的學問真正要說的就是這個,戒是它!念佛是它!參禪也是它!教,整個的就是說這個。所以說,眼前對治心起來的時候,這個沒有過錯,這個是指,這個下面會講,舉個比喻說,黑暗需要點燈,當那個燈在的時候,黑暗有沒有?黑暗就沒有。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始終在這個地方轉不出來的根本原因,這個先點個頭,下面一步一步說下去,都在這裡講戒,尤其重要,如果這個地方不了解的話,那所有的戒就沒用,戒不了解的話,那個出家都是騙人的,騙別人小事,騙自己事大。騙自己事小,把佛法就毀在我們手上,這個最可怕。所以,這一點我在這裡提一下,下面一步一步的認真的去說它,其次它說有這個防,防是什麼?預防嘛!本來是預擬的,準備好了不要讓它起非,所以我們心裡面心心念念來了,有這個準備,怎麼準備呀?我在這裡先說一下,後面談到方便,也就是說,先經論上面了解了,一直擺在心裡面,了解了噢!原來我們已經錯誤了,錯誤在這裡!說對了境不了解這樣,後面會告訴我們真正一切煩惱的根本從哪裡現起?

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論上面就告訴我們,煩惱的生起有兩個,有兩派所計,有一個呢,集薩迦耶見,就是無明,有一個說無明跟薩迦耶見分計,由於你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你在五蘊上面妄計有一個東西叫做『我』 ,由於這個東西生起了,然後對『我』就貪著,然後不是『我』的話,就瞋,緣『我』是高慢,等等,是不是這樣來的?當你真正對治生起來的話,真正見到了沒有這個『我』在這兒擋著,那所以天下還有什麼是非?沒有是非了!沒有是非了。所以現在聽見那個颱風來了,呼呀呼呀呼呀,它在那個颱風當中去刮的話,一點聲音都沒有,是不是這樣?然後你那有一個東西往那地方一豎的話,那聲音來了。現在我們就把這個我豎在這地方,整個的問題就產生了。所以說真正的重要在這個上頭啊!現在我們了解了,就防就防它。所以你心裡平常一天到晚想啊,都是這個東西害我,所以從這個上面你去防止它,那麼,就是照前面說的,由於不了解真相,所以妄起是非。第一個,『止』,這樣。由於不了解,所以覺自用,所以這個時候攝善法,由於不了解,妄生人我,然後在這個上面自他平等,那就度眾生,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三聚淨戒的由來就是這樣。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內心當中事先準備,一天到晚想好的,境界一來,任何一個境界來了以後,你有沒有看見這個是非?完全不看見!你看見,哎呀,這個眾生好愚癡啊!怎麼這個樣?我要去救他!這是什麼?這個是攝生戒。你要救他,自己不隨煩惱轉,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攝律儀戒。然後你善巧地觀察分別,這是攝善法戒,是不是這樣啊?一念圓修,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假定你內心當中這個正知,能夠以正念現起的時候,有沒有是非?當然沒有嘛!所以你念念在這裡,什麼境界來,跑到你前面,是非就沒有了。所以它一定是防未來的。

還有呢,前面不是說,過去的事情你還可以想它呀!實際上想過去,還在未來啊!可是你想的境界是想過去的,實際上所有的未來都是因過去而引發的。所以你真正的觀察那個心相,你所了解的,所謂故現的等等的內涵,它這裡就指這個。

對治現前則防未非、纔失正念即落過非,

所以對治現前,所防的是「未來非」。反過來呢,纔失正念即落過非,假定你眼前一念,這個心失掉了,也就是說,所以戒上面告訴我們,要常而一心,佛制戒的目標如此,這個「一心」一旦失掉了,對不起,那一念就是無記妄念,如果跟著妄緣轉的話,那就是害了。然後呢,等到你察覺的時候,它已經過去了,所以說『纔失正念即落過』然後非也就來了。

故知現在無有防義。』

所以現在的「無有防義」正告訴我們,我們對治的真正的用功的方法,就在這裡。

濟緣云:『三所發戒中。若論發業通於未來、且據初得故局現在。蓋約能緣以彰分齊也。』

濟緣當中有個解釋,所發的戒,說若論所發的業,業是通於未來的。那個是,這個發了,盡未來際,但是就它的初得來說,那個當下,就是當下。那個當下是指什麼?就是當下能緣的這個心。所發的業體是通於,盡未來際。可是這個所發的一定是能緣的心,對著所對的境,所以這個就能緣的心來說,是當下一念,那個時候得,指這個意思。

像這種辨別,我現在是越讀越歡喜,以前一看是,越看,一個先頭痛,後來覺得,懂了嘛就算了,何必這麼這樣的仔細?下面,實在有它非常深遠的理由。我們之所以能夠很多地方深細的觀察,絲毫無差,就要辨別的一點都不錯,這樣。而這個辨別的不錯,現在就是這樣。在沒有懂得之前,你去摸,去摸過程當中就能夠把我們內心當中,一向遲鈍的這個,慢慢慢慢的改善,就像一個鐵塊一樣,儘管是一個鋼,可是它又是銹,又是厚,然後不斷去磨啊,是磨得是蠻痛苦,可是你越磨越利,到後來你才發現,美不可言!這個三界當中,唯一真正能夠跳出輪迴的,以及送我們下地獄的,就是我們人的思心所。這個思心所是無價之寶,善成佛,不善下地獄,現在我們不善利用,已經是最大的可惜,如果還要排拒它,哎呀,這麼麻煩,這個是對自己最大的障礙。所以我現在常常想,這個世間最麻煩的就是這個愚癡!最無法忍受的,也是這個愚癡!那現在你仔細去看看的話,那太多太多的現實的例子,這個愚癡的原因在哪裡?就是內心當中你去排拒這個東西。這個是我們最可怕的因,就是這一個。

所以我說到這裡,隨便一提,儘管諸位剛開始的時候,容或你們去學它的時候,覺得蠻苦,那個時候你咬緊牙關,先要了解這個道理,咬緊牙關要幾個條件:第一個要有善知識,第二個要如理如法的經教,還有要友伴。這三個具足了,摸進去絕對沒困難,一定能夠透,然後摸到每一個程度以後,你這個心就來了。到那時候,你就會欲罷不能,繼續下去,這個就是我們的等流!這個等流美不可言,然後前面你積成這個等流的時候,你一定有個憑藉的異熟,然後還有一定有所緣的增上,所以你生生在這個輪迴當中!到那時候,你長的這個身體就會有這麼好腦筋,外面就有這樣的緣,就是這個因果前後的相續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寶貝的人身,遇見這個環境,如果自己心裡面覺得不相應,趕快懺悔,相應了,也不必拼命幹噢,這個精進有它的一個最後一條,暫止息力,停一下,發這個好樂之心,把它增長。我們繼續下去,列釋這個了解了以後,